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注意点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最频繁的学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相对于英语来说也是看似难度较小的学科。其实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难到易再变难的一种反复的复杂过程,就好比我们读一本书,乍一看是毫无头绪,看进去了就觉得还能理解了,接下来就是在掌握了基本内容后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又会随之出现一定的高坡,最后就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豁然开朗。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走进了语文学科的领域,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相对轻松的寓教于乐,其中合作式学习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近年来极力推崇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合作式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集体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合作学习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哪些意义呢?
一、改变过于看重成绩的现状
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多数教师都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所有的教学都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应该是处在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早的将学习的重担压给小学生,如今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的快乐生活,每天就是语、数、外和各种特色辅导班,当然家长及教师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小学阶段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许,学习和娱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倘若任课教师能接受合作学习模式,说明教师已经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对成绩的重视也有所淡化,因为合作学习模式相比起其它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将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教师是很难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
二、改变“替代学生学习”的现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学生去做本该学生去做的一切。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年龄就不大,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对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自己的学生去完成,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眼里的很多浪费时间的过程其实都是对小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会寻找最简便的教学方式,往往省掉了学生独自思考的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教师在替代学生进行学习,就像我们之前学过的《小马过河》,不亲自实践,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多浅。
当今的教育存在众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合作式学习模式能够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都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给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我们都能随口即来,可是真正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将这句话实践的教师又有多少?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最原始的好奇心,也拥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倘若教师能够给予欠当的兴趣调动,很容易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让学生习惯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的复习巩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成一种竞争模式,体会到相互合作的好处,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在心底默认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在日后的学习中自然会多加运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模式从本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教师不放权这一块。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以往“书呆子”类型并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灵活、有能力的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积极、恰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不断与同学甚至是自己我思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小学阶段是一生中基础性的阶段,很多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以后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连带影响。语文学科是一个情感学科的同时更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额外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及独立性的培养,比如在讲授小学课程中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进行前后左右的自由组合,让他们自发讨论这首诗的情感和表达,教师可以再一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住大的基调。这样的模式更利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也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能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不仅仅是学校生活,任何时候都拖离不了人际关系,人始终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唯有融洽的相处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师要树立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切不可将以往的“师尊道严”的古板思想带到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会严重压制小学生原本活泼的性格和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优势。
在教学中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小学生可能受自身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的影响,无法释放自己活跃的一面。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就必须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一融合剂,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下多通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上多利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等来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自发的融入到学习模式中去。
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具有深远 影响,在某些方面极大的释放了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对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极力推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燕芳.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高 艳. 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J]. 教育评论. 2001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变理念 尊重 和谐 师生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语文教学中繁重的课业负担,本应鲜活灵动的、血肉丰满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却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本应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显得那样疏远陌生、冰冷隔膜!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小学教育陷入困境。尤其是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再次要尊重与信任学生;最后要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现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观中,“师道尊严”是衡量师生关系的准绳。教师独占发言权和支配权,学生处于被支配状态,学生只能惟师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新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思想,要尊重学生人格;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方法;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只有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我的语文课堂很随意很开放。说句不怕丢人的话,刚开始,有的领导还对我有点不放心。我的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探讨,挑战老师,质疑名人……忘形了有哼哼几句歌曲的,有手舞足蹈的,甚至有几个油嘴滑舌的……可是我从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从不打压学生的思维个性,即使他们有点“出轨”,我只是用微笑或者眼神来提醒他们,他们会很快调整状态,进入课堂思维。于是,反倒对我更加尊重与喜欢,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愉悦、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度过的。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摄入量随时会超过老师。小学生都有一颗求知欲强烈的心,教师只有随时充电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不会让学生失望。一个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老师是受人尊重的。我每年订阅大量的权威性的教育教W期刊,如《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教育研究》、《班主任》等。还有不少教育教学专著如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这些精神食粮让我在课堂内外能够自信自如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我有一种亲近的欲望,而我从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他们,而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分享。我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我和学生那和谐密切、随意亲近的关系一直未同事所称道。
三、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应该明白,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对学生的态度都流露出真诚的尊重与信任。课堂上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我总是耐心地倾听,精心地指导,平等地交流,甚至谦虚地请教,决不能主观臆断,横加指责,强加否定。如在一次,有个学生提出我的一个缺点:语速有点快,刚来的孩子还不了解我,当时好多人屏息凝视等待我的发怒至少是不高兴的表现,没想到我很真诚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向他致以真心的感谢。从此,我和所有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如果有个学生偶尔没有交作业,我不会夸大其严重程度,我总是耐心听他的解释,从不给予重罚。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原因的。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亲近的愿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四、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思想感情等等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的影响。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孤军奋战,要利用好家长这个有力的教育资源。
首先,教师要和家长交朋友,启发家长做学习型的家长。我每带一个新班,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或直接或暗示家长要多看书多学习。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当然少不了世界名著和国学经典。请试想,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里,孩子会不爱读书?孩子会不爱学语文?
其次,我经常和家长做读书心得交流。网络时代给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我常常利用QQ聊天、电话等等方式和家长沟通。然后以家长为中介把读书以及学习语文的的心得体会传达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再次,做一个让家长佩服和尊重的老师。我的敬业与好学,相对来说的多才博识,让很多家长对我尊重有加,佩服不已,他们愿意和我交朋友。他们把对我的好感传达给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赞叹声中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
总之,只要我们能做个敬业的、博学的、有爱心的、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就一定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将会成为素质教育的巨大推动力,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正能量,培养出心智健全,情感健康,品质优良的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徐承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01期
[2]张莉;关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9年34期
[3]扎西伦珠;小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才智;2010年30期
[4]陈航峰;梅亚明;个性化素质教育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5]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篇3
一、高效作用
高效作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与学都能收到良好效果。理想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1.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的想把学生教好。如许多优秀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尽管对课本上的内容十分熟悉,几乎能倒背如流,但是在备课时,把这些内容仍然作为第一课。他们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
2.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就会促进学习。
二、创造作用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
1.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2.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凡是热爱学生的、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教师,都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化作用
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态度之所以在发展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格上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与教师的高尚情操,纯正的人格品行和坚定正确的观点,信念及理想分不开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四、心理保健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师生在教学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周围生活环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心理状态。张承芬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里健康的内在需要。教学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
从教师来说,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又是艰巨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如果教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很低,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
篇4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运用;沟通;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48-02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下面浅谈本人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中树立大语文观,强化“综合性学习”实践的三点体会:
一、从学科本身来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是语文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相结合,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1.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增强意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一方面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这在编排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在坚持课改新理念的前提下,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拼音、识字、写字、课文、语文园地等内容的教学都应关注这一点。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结合教材的特点,在学生已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组织他们分组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这一新的学习形式果然兴趣盎然,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准备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还揣摩角色的对话语气,并辅以动作,有的小组还创造性地表演出青蛙跳出“井口”时惊讶的神情及言语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均得到提高,甚至还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演才能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从学科间的关系来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均很强,语文作为母语,又可通达各个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因此,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学生语文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提高,而且还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
以《日月潭》一课为例,可开展以下的学习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渗透整合:
1.根据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画一幅有关日月
潭的图画,可以是全景式的,也可以是局部式的,如读了“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便可鼓励学生画画日月潭的形状,还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上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等,这样,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依托,实现与美术的完美结合。
2.翻阅地图查一查“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位置,并通过网络或请教师长等途径,搜集有关反映台湾历史、军事、物产等方面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收获。这便是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结合。
3.结合以上两项活动,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选“导游”,向“游客”介绍日月潭,一方面可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绘画作品,另一方面又可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台湾省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跨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便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从活动的时空上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强调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而综合性学习正是遵循了这一语文的学习规律,能更好地体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1.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紧密结合。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重、难点,我结合每篇课文总有一些学生难于掌握的生字这一特点,课前布置学生自选2-3个最难的字,并在家里做成“难字卡”。学生对这一自主的学习形式有很大的热情,人人乐于动手,发挥各自的创造思维,做出的“难字卡”丰富多彩,有“图解字”“物配字”或“猜字谜”“熟字比较”等等,上课时全班同学广泛交流,个个争当小老师,在活动中自然突破了难认字,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学习效果也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中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成功喜悦。
篇5
一、采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如《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与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向学生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俄罗斯是沙皇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贵族生活却非常奢侈。还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探究的方法也是学习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每组同学留作业,请他们查找关于《二泉映月》的各种资料,资料来源的途径不能少于两个方面。在课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进行知识的互补。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的名字原来不叫《二泉映月》,是音乐家杨荫浏根据乐曲的意境后来加上的。由此,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有的学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演奏,如民乐合奏、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的学生找了许多与音乐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都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
三、采取合作性的学习方法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和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93-02
前苏联教育家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我国古代学者张载也说过:"学则须疑"。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怀疑",还是张载的"疑"我们都可以概括为"提出疑问"也就是"质疑",而且,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这表明在学习或治学中"质疑"很重要。由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的学风和习惯,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呢?
因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纯应试教育仍然搞的很"火爆" ,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的可怜,而且,越往高年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越严重,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少,他们的主体意识被人为压制而大大弱化。《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总的要求和目标。要达到这个要求实现这个目标光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不行的。,因为被动接受往往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所以必须要让他们"动起来" ,要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充分发挥作为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此,笔者认为大力培养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质疑同样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道是,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如果把"学"看作吃,那么"问"则是消化吸收。 诚然,"吃"固然必不可少,这是进行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但是吃只是对食物形式上的改变,而消化吸收则是汲取食物的精华使之变为自身的物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消化吸收"比"吃"更重要,也就是说"问"比"学"更重要。前文说过,"学生总是有疑而问" ,而且问,通常有一个学习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是一个由"表面知识"深入"本质知识"(笔者认为,即知识的来源成因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的过程,是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力争使质疑成为他们的良好习惯,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呢?
1.教师方面
1.1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秉承新的教育理念。有道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只有大胆摒弃旧思想,改变老观念并且积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才能有新的施教方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多研究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如今,我们都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都在实践课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摒弃旧的教育理念,要有"素质教育观念",要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空间和时间思考,质疑。
1.2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以讲授法为主,它的优势在于"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等"方面,缺点在于"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得不到说和读的训练,难以开展异步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或学习内容用适当的示范质疑(所谓"示范质疑"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或疑问来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疑问)。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最好让其他学生解答。必要时,教师仅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1.3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知识面特别广,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五花八门涉及到的领域众多。毫不夸张的说,学生知道的东西有些我们教师都不了解,而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如果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来问我们,一次两次我们可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应付,如果经常这样,不是很尴尬吗?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老师必须有一锅。也就是说,这"锅"里必须有东西,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平时要多学习,要多渠道的拓宽知识面,不要局限于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或领域也要涉猎,多了解。因为,目前各种学科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互渗透。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以期达到师生语文素养共同提高。
此外,还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条件,让学生有"疑"可"质",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要以热忱欢迎的态度对待和引导学生的质疑。所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2.学生方面
2.1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在学生的观念中,学生就是一个"学"字,学课本里的知识和道理,学老师教授的知识和道理。一味的依赖老师和相信课本,非常被动,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或极少向老师质疑问难和对课本内容提出疑问,并试着去解决。这样长此以往,语文能力和素养不可能提高。因此,学生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以便适应新的语文学习要求。
2.2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以个人学习为主,不妨称为"单打独斗"或"单兵作战" ,有效率,但很低 。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预习为基础,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集中了多人的力量和智慧,好多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因此这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学习成绩会大幅度提高。
2.3要养成良好的思考探究的习惯。我们说,只有经常思考才有问题,同时也只有经常思考才能培养成良好质疑问难的习惯。学生的质疑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学生的自我培养和锻炼很关键。因此,要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学生要经常有意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问难,并能试着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解决,以便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十分重要,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篇7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一是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二是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二是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祖国的名山大川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名山大川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名山大川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名山大川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五、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 开放 职高语文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但长期以来,在职高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讲什么,怎样讲,讲多少,都由教师主宰。自卑的中职生向来认为自己矮人一截,早已习惯于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创新精神逐步泯灭。其实,中职生也是渴望表现自己的,只不过在“应试教育”中被边缘化了,课堂中根本没有他们发言的机会,有些学生根本没被老师提问过,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于沉默。实现师生关系的开放,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封闭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也可以是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师生在探索知识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允许学生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学习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试图自行拨开知识迷雾,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个人迷信,没有心理距离,没有机械沉闷;有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为了解答疑难问题而激烈争辩的场面,有的是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带来的生机和乐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来赏析作者描绘的“湘江秋景图”: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
(学生回答)
师:他回答的完整不完整,谁还有补充?
〔评:由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并相互补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全体参与。〕
师:诗词很讲究炼字,在填词时也很注重推敲,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精妙?为什么?
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中的“万”、“层”、“漫”、“百”用得好,突出了多、热闹。
师:很好。还有一些词用得贴切,哪位同学能慧眼识珠?
〔评:教师充分肯定,适时引导。〕
生:“层林尽染”的“染”,枫林火红一片,像被染过一样。
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说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回答就更完整了。
〔评:不用责备的口吻,亲切与学生交流。〕
生:“百舸争流”的“争”用得也好。千帆竞发,争先恐后,像比赛一样,用的也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生:“鹰击长空”的“击”用得恰当,我就是说不上理由。
师:没关系,如果换成“飞”,你感觉一下。
生:“击”表现鹰飞得快,飞得有劲、猛。
师:对,写出了雄鹰的矫健身姿,如见其形,非常有表现力。
〔评:师没有因学生回答不上而生气,耐心引导学生理解。〕
生:“翔”本来是用来写鸟类的,怎么说“鱼翔浅底”?鱼还能“飞”吗?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惑?
生:……
〔评: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不给结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生: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认为用“跃”也不错!
师:说下去。
生:……
〔评: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是注重公平的一种表现。〕
师: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幅“湘江秋景图”用一段文字描绘下来,比比谁的想象更丰富,文字更优美?
生:……
师:我也写了一段文字,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多提意见……
(学生先报以掌声,后积极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生活在北方,我们这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景象?与笔下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一扫秋天的“悲酸之态”,反映出什么样的精神气魄?
(大家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评: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学生思维活跃,感到有话可说。小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建了一个公平的对话平台,学生有疑能问,有话敢讲。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
篇9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 知识融合 前趋图 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50-02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医学领域与管理学、计算机或电子通信等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加深,医疗信息化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据《2013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2]显示,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IT投入达185.6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22.6%;2013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25.5亿元人民币。由此看出国家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疗IT人才来提供支撑。因此,加快培养同时具备医学知识、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知识的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全国开设医学信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28所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后续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学及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对国内开设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28所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后,我们发现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课程开设顺序混乱
一些课程的开设必须建立在与其相关的另一课程的基础上,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开设在数据库之前,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也提高了同学学习的难度。
1.2 跨学科知识融合困难
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处理好多学科之间知识融合问题的确困难重重。国内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只是将各学科简单堆叠,课程间缺乏紧密配合,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3]。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往往不了解医学知识,医学教师不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所授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做到了知识的简单叠加,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融会贯通,造成学生偏科思想严重,逻辑转换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及前驱图分析
通过归纳与分析28所院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详细课程设置,我们主要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类、数学基础类、信息技术类以及管理类四个类别。为解决好本专业学科开设顺序混乱问题,我们总结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先后依赖关系,并画出了它们的前趋图(见图1所示),用此图指导课程设置。
3 跨学科知识融合
为更有效的解决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开设医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并且引进复合型人才授课。通过开设医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来促进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有机融合,如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数据挖掘等。医学图像处理是指用数字图像处理手段来处理医学图像,以辅助医生诊断;医学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或“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按照某一特定模型进行组织,用于医疗决策支持或统计分析。这些课程将医学和计算机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方便同学进行学习和理解。
(2)开展课间实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同学们进行课间实习,使其深入到医院各科室,详细了解整个医院的业务流程及医院各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整体网络部署及架构。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熟悉现场的工作环境,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自主的解决,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跨学科学术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多为同学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不同学科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思维方式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术问题。这样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业竞赛可以让同学们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4)以毕业设计为驱动,学以致用。在完成所有理论教学内容后,学校通过安排同学到医疗机构、医疗软件公司或制药企业等地方进行实训与学习,并结合自己实习期间的所见所感及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开发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系统作为毕业设计。以此为驱动,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合,为参加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4 结语
解决好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PBL教学法[4]、任务驱动教学法[5]),有意识的进行实训与锻炼。紧跟当下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时代要求,着力培养适合时展需要,既有宽阔知识面,又有强烈变革思维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铁清,周燃犀.医学信息学专业医学知识培养方法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1,24(3):1138-1140.
[2] 中商情报网.2013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M]. ASKCI Consulting Co.,Ltd,2013.
[3] 候跃芳,张浩.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15.
篇10
关键词:和谐 融洽 构架 初中 语文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以下是我在我们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验与感受。
一、如何讲、学生才会听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而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一个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知识面不广的教师,是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力。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教,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学习并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要学习如何去教,勤于思考教学技巧,即要了解怎样讲,学生才会听。
当然,我们大部分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无可指摘的,然而学生却不一定喜欢这样的老师上的课,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教。刚刚参加工作时,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课要讲的东西很多,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都讲到,所以如果学生们都安静的坐着“认真听”我们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虽然我的发音很标准,我讲解的知识点很系统、很到位,可是学生仍然不爱听,为此,我曾经很苦恼,后来在调查中我发现,我的课最大的缺点在于,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只是备课,并没有备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早就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我们要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就必须先帮他们揭开课堂上的情绪包袱,要使我们的课堂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如果我们讲的过多,给学生的命令就会越多,而这样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他们的敌对情绪也就越来越强烈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呢?其实一个小玩笑,一个小游戏,一点点幽默,都能活跃课堂气氛,都能让学生们动起来。我们要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为学生们提供活泼,主动地发展空间。而且我们要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都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更侧重看学生的能力,思维是否得到和谐发展。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实,只要学生们喜欢听你的课了,那么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会融洽很多。
二、如何“惩罚”学生
其一,教师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不管在何种情形下,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的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教师的过于激动,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在课堂上,更要先顾大局,尤其甚至在学生言语中有冒犯教师权威或尊严时,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教育者,先不要与其计较,其实宽容并非代表软弱,有时它比严厉批评更有力量。其实它的目的和严厉批评的目的是一样的,而经常批评那个却会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呢?但是宽容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过度的宽容就成了纵容了。
第二,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是师生和谐的桥梁。人是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教师的信任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相信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从认识自己错误中得到成长。信任是一种无声的而教育力量,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有一句话常说“以心换心”,如果教师能真心的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才会真心的相信教师,这样才会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的接收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我这里所说的情感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也能影响与学生的交流。平常遇到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哪些“问题”孩子要主动点头示意问好打招呼,主动地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时,就会乐意与你接触,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应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