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条例规定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条例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条例规定

篇1

    当事人大部分不知情元月3日晚7点多钟,市民陈先生驾车行驶到离太平南路和娃娃桥路口还有100米左右时,与前面一辆扬州牌照的越野车追尾。因车损都比较小,当时双方都希望小事化了,经协商各自负责自己的车损。但后来,陈先生还是向122报案。昨天,陈先生才到保险公司估完价,到交警二大队来确认事故经过。当记者告诉他遇上这样的情况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报案以后,他立马就发出感慨:这样太好了,那民警也不要去现场,自己也不要来交警大队,少跑很多路。

    据悉,像陈先生这样的事故属于当事人依法自行处理的交通事故,完全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的报警电话,保险公司也应该按照有关程序对此进行处理。随之,记者采访了十多位前来处理事故的当事人,其中只有1个人听说过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报案,但不知道具体操作程序,其他当事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交警省时省力缓解交通针对这三类事故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报案索赔的情形,事故组民警一口气说出了3个优点:省时省力缓解交通。据事故民警介绍,一般情况下,像这种类型的事故,都是没有人受伤的,车损也不会很大。如果当事人拨打122以后,民警到现场勘查完毕,一直到双方撤离,大约要10分钟;别小看这10分钟时间,如果在中山东路这种车流量比较大的路段,路堵10分钟会积压200多辆车子,需要60分钟的时间来排空;而当事人不仅要等待民警查看现场,而且还要到交警大队跑一趟确认事故经过。如果当事人直接向保险公司报案,交警就不用到现场了,如果能及时撤离现场的话,也不至于路堵,最主要的是当事人直接到保险公司估价理赔,要少跑好几趟路。

    据悉,我市每天发生这三类事故的总量不少于80起,绝大部分车主都会先拨打122报警。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车主还不知情;还有一部分车主不相信有这回事,一定要打122询问一下,而作为警察只要有人拨了122就必须到现场勘查。保险公司担心不良车主骗保元月11日下午5点10分左右,吴先生驾车在中山东路小区行驶的时候,擦到了小区花坛,不仅把车身擦伤了,而且车辆防撞链条也损坏了。知道此类情况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吴先生立即拨打了保险公司的电话,但保险公司要求他打122,原因是目前该保险公司还只能按照元旦前的程序理赔。

篇2

关键词:营业税;改革;航运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为了提升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级次,国家对营业税法也进行了改革,2008年11月14日国务院第540号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8年12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2010年1月1日,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了财税[2010]8号《关于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是对2009年实施的营业税条例的补充和修订。

一、2009-2010年营业税制改革简析

从2008年以来进行的营业税法的改革,相对所得税法变化较小,其整体框架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变更主要体现在纳税范围、纳税地点、纳税时间、扣缴义务人等方面。在这些变更中,与航运企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对营业税中“境内”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解释

营业税属于流转税,该税种的征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的无形资产或销售的不动产。旧条例对“境内”的规定是:①提供的劳务发生在境内;②在境内运载旅客或货物出境;③在境内组织旅客出境旅游;④转让的无形资产在境内使用;⑤销售的不动产在境内;⑥境内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业务;⑦境外保险机构以境内的物品未标的提供的保险业务等。新条例则对“境内”进行了重新定义:①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②所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的接受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③所转让或者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境内;④所销售或者出租的不动产在境内。

新条例(2009年)下“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全部劳务,无论其提供的劳务是否发生在境内都属于境内提供劳务;②接受劳务方在境内接收劳务均为境内提供劳务,无论其是否属于境内单位或者个人;③劳务提供方有来源于境内的收入都视为境内劳务,无论其是否在境内提供劳务。

“境内”含义的变更意味着起运地说法的取消,而2010年《关于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1.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出境。2.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入境。3.在境外发生载运旅客或者货物的行为免于征收营业税,已经缴纳的予以退税。与2009年的条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规范了营业税的扣缴义务人

2009年营业税条例规定“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人的,以受让方或者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这意味着公司接受境外公司的劳务,需代其在境内缴纳营业税,即境外船公司向境内船公司提供船舶租赁服务,境内船公司应代其在境内缴纳营业税(签有双边税务协定的地区,营业税可减免)。

(三)明确了交易价格明显偏低的处理

2009年条例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营业额。对交易价格明显偏低的处理,旧条例没有规定,只在实施细则中稍有体现。这一变化将对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价格起到约束作用。比如集团内部的船舶租赁等经营性租赁,如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市场租赁价格,在新营业税法颁布以后,将有可能引起税务部门的重点关注。

(四)延长了申报缴纳期限

2009年条例增加了可按季度纳税申报的规定,同时表示对按月或按季度申报纳税的期限由原来10天延长至15天。此项修改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申报缴纳一致,便于税务机关的管理。

二、2009-2010年营业税改革对航运企业影响

对航运企业来说,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为航运企业主要税种,营业税变化下,航运企业主要税种仍是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营业税法的不断变化,为不少航运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尤其突出的是公司注册地、经营地点选择的变化。

(一)更多地选择在境外注册公司

在旧税法下,航运企业按起运地缴纳营业税,起运地在境内的航次缴纳营业税;起运地在境外则不交营业税;同时船员外派业务由于提供劳动所在地非境内,也不缴纳营业税。2009年,起运地说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境内”、“境外”企业的说法,按照新营业税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只要提供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或个人在境内,就应交纳营业税,这意味着航运业务无论起运地在境内还是境外,均需交税;对境外航运公司的船员外派业务也应交税。运输企业中,运输收入以3%计营业税,如以公司全年收入50亿营业额为例,需缴纳1.5亿营业税,还未计约0.3%的营业税附加。以目前低迷的航运市场来看,燃油价格的上涨、船员成本增加等,使一般性航运企业收入成本率不断攀升,以致于贡献毛利仅能维持平衡甚至亏损,债务风险、资金周转不灵,还需支付人工工资、船舶成本等,使资金也限于断流风险当中,高额税费是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国内运输企业纷纷在境外成立单船公司,注册于巴拿马、马绍尔群岛伯里兹或利比里亚等地,在注册地国家一般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所挂方便旗船舶停泊港口时不容易受到港监PSC检查的滞留。一来可以改善税务结构,二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风险。

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保证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有效发挥中央储备粮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中央储备粮,是指中央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第三条从事和参与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实行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五条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应当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

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拟订中央储备粮规模总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条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安排中央储备粮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并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负责对中央储备粮有关财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八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依照国家有关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中央储备粮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并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安排中央储备粮所需贷款,并对发放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实施信贷监管。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骗取、挤占、截留、挪用中央储备粮贷款或者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中央储备粮的仓储设施,不得偷盗、哄抢或者损毁中央储备粮。

中央储备粮储存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对破坏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偷盗、哄抢或者损毁中央储备粮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制止、查处。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均有权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举报事项的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

第二章中央储备粮的计划

第十三条中央储备粮的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四条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提出建议,经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下达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第十五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根据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

第十六条中央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中央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根据中央储备粮的品质情况和入库年限,提出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的数量、品种和分地区计划,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批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年度轮换计划内根据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轮换。

第十七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将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年度轮换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并抄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三章中央储备粮的储存

第十八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为专门储存中央储备粮的企业。

中央储备粮也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由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代储。

第十九条代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仓库容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仓库条件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具有与粮食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品种、储粮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设备;

(三)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央储备粮质量等级检测仪器和场所,具备检测中央储备粮储存期间仓库内温度、水分、害虫密度的条件;

(四)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粮食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并无严重违法经营记录。

选择代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应当遵循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集中管理和监督,有利于降低中央储备粮成本、费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具备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代储条件的企业,经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

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认定办法,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并征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意见制定。

第二十一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从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的企业中,根据中央储备粮的总体布局方案择优选定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备案,并抄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与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得将中央储备粮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

第二十二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以下统称承储企业)储存中央储备粮,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承储企业必须保证入库的中央储备粮达到收购、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等级,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十四条承储企业应当对中央储备粮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保证中央储备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二十五条承储企业不得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不得在中央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不得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地点,不得因延误轮换或者管理不善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

第二十六条承储企业不得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二十七条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中央储备粮的防火、防盗、防洪等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储企业做好中央储备粮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承储企业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承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及时报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或者其分支机构。

第二十九条承储企业应当在轮换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央储备粮的轮换。

中央储备粮的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防止造成市场粮价剧烈波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

中央储备粮轮换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并征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意见制定。

第三十条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应当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一条承储企业不得以中央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对外清偿债务。

承储企业依法被撤销、解散或者破产的,其储存的中央储备粮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调出另储。

第三十二条中央储备粮的管理费用补贴实行定额包干,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拨付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补贴专户,及时、足额拨付到承储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中央储备粮管理费用补贴包干总额内,可以根据不同储存条件和实际费用水平,适当调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承储企业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但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储存条件基本相同的承储企业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原则上应当一致。

中央储备粮的贷款利息实行据实补贴,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拨付。

第三十三条中央储备粮贷款实行贷款与粮食库存值增减挂钩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承储企业应当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立基本账户,并接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监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中央储备粮贷款统借统还。

第三十四条中央储备粮的入库成本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核定。中央储备粮的入库成本一经核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承储企业必须遵照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中央储备粮入库成本。

第三十五条国家建立中央储备粮损失、损耗处理制度,及时处理所发生的损失、损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并征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意见制定。

第三十六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定期统计、分析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情况,并将统计、分析情况报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四章中央储备粮的动用

第三十七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中央储备粮的动用预警机制,加强对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情况的监测,适时提出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建议。

第三十八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粮:

(一)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三)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动用中央储备粮,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提出动用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动用方案应当包括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使用安排、运输保障等内容。

第四十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动用方案下达动用命令,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组织实施。

紧急情况下,国务院直接决定动用中央储备粮并下达动用命令。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中央储备粮动用命令的实施,应当给予支持、配合。

第四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动用命令。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执行本条例及有关粮食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承储企业检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执行情况;

(三)调阅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凭证;

(四)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三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储存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应当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立即予以纠正或者处理;发现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再具备代储条件,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取消其代储资格;发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存在不适于储存中央储备粮的情况,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有关直属企业限期整改。

第四十四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五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有关中央储备粮的财务收支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对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十七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和检查,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危及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并报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四十八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按照资金封闭管理的规定,加强对中央储备粮贷款的信贷监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依法进行的信贷监管,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及年度轮换计划的;

(二)给予不具备代储条件的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或者发现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再具备代储条件不及时取消其代储资格的;

(三)发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存在不适于储存中央储备粮的情况不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整改的;

(四)接到举报、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第五十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不组织实施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年度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

(二)选择未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的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的;

(三)发现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问题不及时纠正,或者发现危及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按照规定报告的;

(四)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第五十一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还应当取消其代储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入库的中央储备粮不符合质量等级和国家标准要求的;

(二)对中央储备粮未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中央储备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

(三)发现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了不及时报告的;

(四)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或者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五十二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取消其代储资格:

(一)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数量的;

(二)在中央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的;

(三)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储存地点的;

(四)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的;

(五)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和动用命令的;

(六)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的;

(七)以中央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的。

第五十三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并责令退回骗取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取消其代储资格。

第五十四条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将中央储备粮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直至降级的纪律处分;造成中央储备粮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并取消其代储资格。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挤占、截留、挪用中央储备粮贷款或者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或者擅自更改中央储备粮入库成本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或者给予信贷制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国家机关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或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偷盗、哄抢、损毁中央储备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规定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的纪律处分,依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篇4

第一条为规范直销行为,加强对直销活动的监管,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直销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直销产品的范围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直销业的发展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公布。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本条例所称直销企业,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

本条例所称直销员,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成为以直销方式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其母公司、控股公司生产产品的直销企业。

直销企业可以依法取得贸易权和分销权。

第五条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从事直销活动,不得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其职责分工和本条例规定,负责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变更

第七条申请成为直销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投资者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提出申请前连续5年没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外国投资者还应当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

(二)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8000万元;

(三)依照本条例规定在指定银行足额缴纳了保证金;

(四)依照规定建立了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第八条申请成为直销企业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下列申请文件、资料:

(一)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二)企业章程,属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还应当提供合资或者合作企业合同;

(三)市场计划报告书,包括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拟定的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可的从事直销活动地区的服务网点方案;

(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说明;

(五)拟与直销员签订的推销合同样本;

(六)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七)企业与指定银行达成的同意依照本条例规定使用保证金的协议。

第九条申请人应当通过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7日内,将申请文件、资料报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90日内,经征求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

申请人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审查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直销业发展状况等因素。

第十条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

直销企业在其从事直销活动的地区应当建立便于并满足消费者、直销员了解产品价格、退换货及企业依法提供其他服务的服务网点。服务网点的设立应当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要求。

直销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提供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并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十一条直销企业有关本条例第八条所列内容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及时进行更新。

第三章直销员的招募和培训

第十三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可以招募直销员。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招募直销员。

直销员的合法推销活动不以无照经营查处。

第十四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宣传直销员销售报酬的广告,不得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作为成为直销员的条件。

第十五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招募下列人员为直销员:

(一)未满18周岁的人员;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

(四)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

(五)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

(六)境外人员;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从事兼职的人员。

第十六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招募直销员应当与其签订推销合同,并保证直销员只在其一个分支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已设立服务网点的地区开展直销活动。未与直销企业或者其分支机构签订推销合同的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直销活动。

第十七条直销员自签订推销合同之日起60日内可以随时解除推销合同;60日后,直销员解除推销合同应当提前15日通知直销企业。

第十八条直销企业应当对拟招募的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后由直销企业颁发直销员证。未取得直销员证,任何人不得从事直销活动。

直销企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和考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

第十九条对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授课人员应当是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本企业工作1年以上;

(二)具有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的法律、市场营销专业知识;

(三)无因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记录;

(四)无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直销企业应当向符合前款规定的授课人员颁发直销培训员证,并将取得直销培训员证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取得直销培训员证的人员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

境外人员不得从事直销员业务培训。

第二十条直销企业颁发的直销员证、直销培训员证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式样印制。

第二十一条直销企业应当对直销员业务培训的合法性、培训秩序和培训场所的安全负责。

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培训员应当对直销员业务培训授课内容的合法性负责。

直销员业务培训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直销活动

第二十二条直销员向消费者推销产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出示直销员证和推销合同;

(二)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进入消费者住所强行推销产品,消费者要求其停止推销活动的,应当立即停止,并离开消费者住所;

(三)成交前,向消费者详细介绍本企业的退货制度;

(四)成交后,向消费者提供发票和由直销企业出具的含有退货制度、直销企业当地服务网点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内容的售货凭证。

第二十三条直销企业应当在直销产品上标明产品价格,该价格与服务网点展示的产品价格应当一致。直销员必须按照标明的价格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第二十四条直销企业至少应当按月支付直销员报酬。直销企业支付给直销员的报酬只能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报酬总额(包括佣金、奖金、各种形式的奖励以及其他经济利益等)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

第二十五条直销企业应当建立并实行完善的换货和退货制度。

消费者自购买直销产品之日起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可以凭直销企业开具的发票或者售货凭证向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或者推销产品的直销员办理换货和退货;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和直销员应当自消费者提出换货或者退货要求之日起7日内,按照发票或者售货凭证标明的价款办理换货和退货。

直销员自购买直销产品之日起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可以凭直销企业开具的发票或者售货凭证向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或者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办理换货和退货;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和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应当自直销员提出换货或者退货要求之日起7日内,按照发票或者售货凭证标明的价款办理换货和退货。

不属于前两款规定情形,消费者、直销员要求换货和退货的,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和直销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办理换货和退货。

第二十六条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与消费者因换货或者退货发生纠纷的,由前者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七条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直销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直销企业信息报备和披露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要求,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章保证金

第二十九条直销企业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保证金。

保证金的数额在直销企业设立时为人民币*0万元;直销企业运营后,保证金应当按月进行调整,其数额应当保持在直销企业上一个月直销产品销售收入15%的水平,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最低不少于人民币*0万元。保证金的利息属于直销企业。

第三十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决定,可以使用保证金:

(一)无正当理由,直销企业不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不向直销员、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二)直销企业发生停业、合并、解散、转让、破产等情况,无力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无力向直销员和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三)因直销产品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进行赔偿,直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赔偿或者无力赔偿的。

第三十一条保证金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使用后,直销企业应当在1个月内将保证金的数额补足到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水平。

第三十二条直销企业不得以保证金对外担保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于清偿债务。

第三十三条直销企业不再从事直销活动的,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凭证,可以向银行取回保证金。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保证金的日常监管工作。

保证金存缴、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日常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检查;

(二)要求相关企业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要求其提供有关材料;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相关企业与直销活动有关的材料和非法财物;

(五)检查有关人员的直销培训员证、直销员证等证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实施查封、扣押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关企业有涉嫌违反本条例行为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责令其暂时停止有关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许可或者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的许可,由作出许可决定的有关部门撤销。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未经批准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申请人通过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设定的许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相应的许可,申请人不得再提出申请;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不再符合直销经营许可条件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直销企业违反规定,超出直销产品范围从事直销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的,对直销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直销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

第四十四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招募直销员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直销员证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直销企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授课人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是直销培训员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培训员资格。

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直销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并对直销企业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直销企业未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报备和披露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五章有关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违法行为同时违反《禁止传销条例》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直销企业拟成立直销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应当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凭批准文件依法申请登记。

篇5

跟请假条一样的书写格式,注明是公休。

例:

请假条

***单位名称:

根据单位规定,本人因故拟休公假*天,即*月*日-*月*日,望领导给予批准为感

申请人:***

日期:。。。。

公休请假条范例【一】

尊敬的领导: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单位的相关规定,本人拟申请休公假_____天,即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恳请领导予以批准为感!

申请人(签名):__________

年_____月_____日

公休请假条范例【二】

尊敬公司领导:

兹有__________ 部门/单位,_____ (姓名)于 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起至 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需请假,共_____ 天,请假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领导批准为盼!

请假人:部门/单位负责人: 主管领导:

日期: 日期: 日期:

公休请假条范例【三】

员工 _____申请公休假 _____天,自_____ 年_____ 月_____ 日至_____ 日,特此请假,谢谢!

签字:

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公休请假条范例【四】

请 假 条

敬爱的所领导:

根据《国家公务员休假条例》,按规定本人参加工作的年限已满一年,可享有每年五天的年休假期。本人定于2011年9月26日~30日休年休假期。

请给予批准,为盼!

请假人:

20XX年9月20日

公休请假条范例【五】

姓名_____所在科室_____

参加工作时间_____ 年 月

工作年限_____年;应休天数_____天

已休天数_____天;公休年度_____年

申请公休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共计_____天(不包括周末节假日)

科室负责人意见:__________

分管领导意见:__________

主要领导意见:__________

篇6

公司条例对公司律的继承

,改变了国家政体,却并没有改变经济基础,更没有改变自开始形成的发展公司、振兴实业潮流。1912年3月10日中华民国总统令明确表示:“现在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颁行,所有从前实施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晚清修订法律的成果得到民国政府的承认。

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公司条例》共6章251条,篇幅上比清公司律(11节131条)大幅扩展,但这并不是民国政府“制订”出来的,而是清政府和民间商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清政府农工商部在1910年底民间版本公司法建议稿(商法调查案-公司律)基础上形成的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公司条例》只对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修正了十几条(魏淑君著《近代中国公司法史论》第95页)。公司条例和公司律一样,在引进西方公司制度的时候,努力与中国商业实践惯例相结合,以使公司制度能够得到实际有效的应用。

在1929年12月26日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的《公司法》于1931年7月1日开始实施之前,1914年1月13日颁布的《公司条例》一直沿用,期间只有1914年9月21日和1923年5月8日两次小的修改,主要涉及股款缴纳、官利支付和股东会召集等方面的条款。

由于构成《公司条例》主要内容的《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是《公司律》实施几年后,由清政府和民间商会共同努力修订出来的,这使《公司条例》相比《公司律》更为体现出了一种本土化的立法理念:使起源于西方的公司制度更适合中国企业习惯或说使中国民间商事习惯更好地容纳于国家的成文法规中。

公司条例对公司律的发展:法人地位和公司类型

公司条例对公司律最显著的一个发展是单列一条明示“凡公司均为法人”(第3条),这比公司律中要通过有关有限责任的相关条文体现出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来说是个进步,对于公司独立法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公司条例主要是学习了德国商法和也同样是源自德国商法的日本商法,致使无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并同样给予独立法人地位,致使独立法人地位与股东有限责任脱离关联,失去了公司独立法人地位的一个关键含义。在英美法系下,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基本上是一件事。

公司条例也将公司划分为四种类型: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第2条),相比公司律的主要发展在于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公司条例的无限公司相当于公司律的合资公司,二者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相同的。公司律在将公司分为四种之后,没有再分别制订各自的规则,公司条例则对四种公司各自单独分章制订了相应规则,各种类型公司中股东责任是有限还是无限、公司机关设置等等,都规定得非常清楚。

以四种公司在公司条例中所占篇幅来说,股份有限公司是最重的,133条;无限公司次之,71条;两合公司占17条,股份两合公司占18条。这四种类型公司中,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是完全有限责任,即所有股东都是有限责任的,在此意义上说,今日中国公司法中所有公司均只能对应公司条例中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种类型。公司条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用7人以上为发起人”,实际就是不许7人以下的公司注册为全部股东均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类型。对于独立法人和现代公司股东责任概念都相对缺乏的国家来说,公司法对完全有限责任公司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门槛是有道理的。

公司条例规定的四种公司类型中有三种都是含有无限责任要素的。无限公司是完全的无限责任,即所有股东均要承担无限责任。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则是部分无限责任,即由承担无限责任的和承担有限责任的两类股东构成。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之间的区别是,前者直接由两类股东组建,后者可由至少1位承担无限责任的股东通过募集认股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而创立。

公司治理机制:财产控制和业务执行权力的配置

公司条例规定的四种类型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需要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和监查人制度的公司,换句话说是唯一需要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机制的公司。因为只有这种公司的所有股东都承担有限责任,都要受法人独立要素——股东和公司分开及股东个人权力和公司财产控制权、公司业务执行权要分开——的约束,而有无限责任股东存在的公司,主要由无限责任股东行使相应权力。

进一步说,在完全有限责任类公司中,无论是民国公司条例中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是今日中国之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只有董事才是公司财产控制和公司业务执行权力的合理合法受托人。在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中,无限责任股东在财务上是股东的同时,承担公司财产控制和业务执行权力的受托人角色。今日中国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股东在享受了有限责任,并且没有明确的法律上受托责任的同时,实际享受着接近于无限责任股东才能有的公司财产控制和业务执行权力。

公司条例中关于无限公司的第二章,共分设立、公司内部之关系、公司对外之关系、股东之退股、公司之解散,和清算等6节,以总计71条的篇幅对无限公司的运作进行了规范。无限公司需2人或2人以上设立,可通过章程约定盈余分配比例,如无约定则按出资比例分配。各股东无论出资多少,均有执行业务的权力并负相应义务,但公司可通过章程约定只有某位或某几位股东负责执行公司业务。不执行业务的股东有知情权,包括稽查帐簿、货物及信件。

作为股东要承担无限责任的无限公司,其与合伙制企业的差异,或说是其独立法人地位的主要体现是公司可以宣告破产,其和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的差别是公司财产不足以抵偿债务时,可以先向股东追索,在股东也无能为力之后,再宣告公司破产(第72条)。

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的管理权力均配置给了无限责任股东,只有无限责任股东可担负公司业务执行责任,并且公司经理人的选聘也是由无限责任股东过半数议决的(第87条)。作为两合公司之有限责任股东,相比无限公司之不参与业务执行的股东,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无限连带责任。而且,作为有限责任股东,股份可以由子女继承而不影响公司存续和运作。这些差异背后的因素就是资合与人合的差异,无限公司本质上是属于完全人合性质、出资属于附属要素;两合公司则是无限责任股东以人合,要有个人能力,有限责任股东以资合,与个人能力无关。

人合因素下的公司治理机制:股东关系

中国今日之公司制度下,没有无限公司,也没有两合公司,诸多实际人合性质很强的中小型公司也都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形式。这些公司不可能脱离股东对公司财产的直接控制,也不可能没有股东直接负责公司业务的执行,这使这些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所必须设立的董事会,很难不成为摆设。如果对董事会运作的监管要求过高,显然不符合这些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全放任有限公司董事会流于形式,同时又没有类似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中那种对执行业务之股东的权力和义务的相应规则,和对所有无限责任股东的无限连带责任追究,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风险有限,约束很小而收益可以很大。

无限公司制度下,不参与业务执行的股东对公司的监控权力和监控动力,都要远远大于有限责任公司下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在具有人合性质的中小企业中过度推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结果就是,既使股东丧失了监控公司的能力和动力,又无法真正建立其董事会和监事会一类公司监控机制。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制度下,股东有退出(退股)机制,而在有限公司制度下,除上市公司外,股东没有有效的退出机制,由此带来的“股东锁定”问题需要非常发达的公司法制和司法救济体系才能解决。

公司条例无限公司一章中有专节,并以该章总计71条中之6条规定了股东之退股问题。凡未在章程有特殊规定者,各股东可以于每期结帐时退股,但要提前6个月声明(第42条)。此外,还可以由章程规定之事由发生、其余股东之全体同意、死亡、破产、患癫痫、除名等原因而退股(第43条)。退股制度在给不满意股东以正常退出通道之外,也给了公司清除违轨和未尽责股东的有效机制。根据第44条的规定,“股东之除名,以下列各款为限,由其余股东之同意行之,但非通知后,不得对抗该股东:一、应出之资本,不能照缴或屡催不缴者;二、违背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之规定者(竞业禁止条款);三、执行业务或代表公司时,确有不正之行为者;四、非执行业务之股东,干预公司业务,滥用公司牌号、图记、银钱、货物者;五、不尽重要之义务者。”对于人合性质的公司来说,股东之间关系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甚至成败,建立起清晰可循的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至关重要。

公司治理机制:股份有限公司之大股东投票权限制

公司条例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共分十节,分别从设立、股份、股东会、董事、监察人、公司之计算(财务和会计制度)、公司债、变更章程、解散和清算等方面,以多达133条、占总条数一半以上的篇幅,对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和运作进行了规范。

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其宗旨是实现完全的资合,或说实现作为公司股东的人资分离。作为股东、出资者完全就是资的角色,与个人能力无关,公司的管理交由董事和经理,股东或其他人出任公司董事或经理,不靠资,全靠人、靠能力。要使人、使能力走上公司管理舞台,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的力量,以防公司进入“大股东陷阱”——大股东能力不足又不愿意放权,控制一切,致使公司永远发展不起来的半死不活状态。中国今日之诸多公司,之所以既难以改进公司治理、规范董事会、引入职业经理人,也难以有效壮大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促进公司股权分散、防止大股东及收购者操控公司,通过公司章程设置单一股东所能持有的最高投票权比例,是发达国家公司法普遍许可、一些国际化大公司(如雀巢限制在3%)经常采用的做法。公司条例第145条明确规定,“公司各股东,每一股有一议决权,但一股东而有十一股以上者,其议决权之行使,得以章程限制之。”这是对清公司律第100条的继承。清公司律第100条规定,股东会“会议时有一股者得一议定之权(如一人有十股者既有十议决权,依次类推)。唯公司可预定章程,酌定一人十股以上议定之权之数(如定十股为一议定之权或二十股为一议定之权,依次类推)。”公司律和公司条例,准许公司通过章程自行设定对一人持有十股以上股份的表决权作出限制,具体是否限制及如何限制没有规定。1929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公司法》则对大股东的表决权直接提出了硬性限制,“每股东之表决权及其他股东行使之表决权,合计不得超过全体股东表决权五分之一。”100年前的中国公司法已经准许公司自行限制大股东的表决权,80年前的中国公司法已经明确限制大股东及其的投票权不得超过20%,可是今日中国之公司大股东以50%以上投票权牢固控制公司的还比比皆是。

公司治理机制:股份有限公司之董事与监察人

关于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就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公司条例和公司律也是一脉相承,遵循董事会中心主义原则的。只是直到1929年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至少5人”之前,中国的公司法还没有关于董事人数的规定,并且“董事得各自代表公司(公司条例第158条)”,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董事中心主义”。

公司条例第101条明确规定:“发起人在认足股份总数时,应从速按股各缴至少四分之一以上股银,并选任董事及监查人。其选任方法,以发起人议决权之过半数决之。”也就是在公司创立过程中就要有董事到位。在公司募集股份之“第一次银数缴齐后,发起人应速召集创立会”(第110条),创立会应有认股者及总股份之过半数到场,以议决权之过半数,决议一切事项(第111条)。发起人应报告设立各事于创立会(第112条),创立会应选任董事及监察人(第113条)。公司创立之后,“公司董事,由股东会就股东中选任之”(第152条)。

在控制公司财产和公司业务执行方面,公司条例给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权力及相应义务,和无限公司中获任代表公司之股东或经理人完全相同:“董事得各自代表公司,本条例第28条、第31条、第32条、第33条,于董事准用之”(第158条)。具体内容是:竞业禁止(不得为自己或他人为本公司营业范围内之行为及附入同类营业之他公司为无限责任股东,第28条);全权代表(凡关于公司营业事务,无论涉论与否,均有办理之权限,第31条;以章程或各股东之同意,所加于代表权之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之第三者,第32条);和无过失免责(因执行其业务,所加于他人之损害,除由本人过失外,公司应任赔偿之责,第33条)。

篇7

[案例]20l 5年6月初,小刘入职某快递公司成为一名快递哥。公司因考虑快递人员流动性大,有的干几个月就走人等实际情况,决定与员工签订集体合同,后来的员工随时补加上名字,签字即可。该集体合同对快递员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险福利等事项均作出明确约定一其中,月薪为底薪500至1000元+提成+奖金。2015年年底,公司感觉小刘业务沟通能力差,便将小刘的月底薪由800元降为500元,以此“赶”小刘走人。小刘同意辞职,但提出应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及未签订劳动合同之双倍工资补偿金。公司认为,集体合同对全体快递员的劳动报酬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这些内容实质与劳动合同无什么两样,无需再另外签订劳动合同。

[分析]《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就职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单个劳动者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该公司以签有集体合同代替劳动合同没有法律依据,理由不能成立。

同时,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一据此,小刘关于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及未签订劳动合同之双倍工资之要求,是有法律依据的,会得到法律支持。

未交纳社保,法律绝不容忍

[案例]职专毕业的周佳入职某快递公司后,公司迟迟未给周佳办理社会保险,一问老员工才知道公司有一条规定,员工入职必须干满6个月,并承诺继续在此工作,方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公司还将这一条款写入格式劳动合同中。周佳觉得公司的做法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可当她找公司领导要求从入职之日起为其办理社保手续时,得到的回答是,公司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快递员流动性较大,短期员工公司不予考虑办理社保,且你已同意并在合同上签字。

[分析]《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法律对用人单位的强制性规定,不是随意想交就交,想不交就可不交。该快递公司的此项规定无论是否写入劳动合同之中,都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依据《劳动合同法》“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之规定,周佳可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公司补办之前6个月的社会保险,也可以向社保局或者劳动监察投诉维权。

按件计算工资,加班费照样不能少

[案例]苏迪所在的快递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制。平时业务量稳定,员工基本上在每日8小时内完成定额。但每逢节假日快递量大幅上升,公司为及时完成任务,要求快递员自动加班加点完成。为此,每每节假日,苏迪等5名员工不得不每天加班1到2个多小时,公司依然按件数来增发工资。苏迪提出应对节假日加班时间另支付加班费时,公司的回答是,咱公司从来都是按件数多少来计算工资,没有加班费一说,更何况大家是为了多劳多得而自愿加班的。

[分析]《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二款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苏迪等快递员是按照公司“节假日必增加班完成大额业务量”这一要求,才不得不延长劳动时间的。公司的这一要求与强制员工加班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并无实质区别一既然属于用人单位安排节假日延长工作时间,就应当依法按节假日的标准支付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费。

未签合同未缴保险,工伤照样受法律保护

[案例]张兰于2014年4月21日入职某物流公司干快递员一公司从未与张兰签订劳动合同。2015年11月中旬的一天早晨,因前一天夜里下雪路滑,张兰在送快递的途中摔伤导致右腿骨折,住院52天。共花费医疗费35108元。事后,公司以张兰是雇用性质的临时工,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因不存在劳动关系,公司也就未为其缴纳办理工伤保险,公司只同意为其报销医疗费,别的不管。

[分析]公司的做法没有法律依据。是否为劳动关系并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无论临时还是长期,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但经口头约定后,从用工之日起就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退一步讲,即使张兰与所在公司是雇佣关系,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和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可见劳动仲裁认定张兰与所在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是有法律依据的。至于公司未为张兰交纳工作保险,《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可见,用人单位未给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的,一旦有职工受到工伤伤害,用人单位必须依“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侵权人赔偿后,不影响快递员享受工伤待遇

[案例]快递哥孙某在送快递途中,不慎将刘先生停在路边的轿车刮破。刘先生一气之下将孙某的左耳打伤致耳膜穿孔。经公安机关查实后,对刘先生随意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依据《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刘先生处以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之处罚。后经孙某提起民事诉讼,法院依法判决刘先生赔偿孙某各项经济损失8300余元。事后,孙某向公司提出工伤申请。公司认为,孙某已获得第三人侵权赔偿,即便提出工伤申请,社保部门也不会同意。

[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规定: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与《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相一致)。该规定表明,我国法律对因第三人侵权的工伤赔偿方面,并没有否定“双重赔偿”,而是采取了“部分兼得”的“限制性”赔偿模式,即除“医疗费用”之外,工伤职工的其他民事赔偿和工作待遇可全部兼得。

以丢失物品为由扣薪,法律不允许

篇8

下班途中因违章致伤属于工伤吗?

Q:我是某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每天都是自驾车上下班。今年一月的一天下班途中,因车速过快,在一个转变处为躲避某骑车老人,车侧翻了,我腰部摔成多处骨折。交警部门认定我承担主要责任。因是在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我想向公司申请工伤认定,可以吗?

小超

A:你所言情形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工伤范围,不能享受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可见,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受到伤害,并非一律可以认定为工伤,只有“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才能认定为工伤,而你因是本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所以不能申请工伤认定。

单位会餐后归途受伤属于工伤吗?

Q:春节临近的一天下午,正好是我们公司10周年庆,在集体活动并会餐后,我走路回家,被一出租车严重刮伤,造成左腿胯骨骨折。事后,经交警部门认定,出租车应承担主要责任。为此,我向公司申请工伤,可公司说我是酒后出的事,不属于工伤性质,公司的说法对吗?

项先生

A:公司的说法不准确,是否属于工伤,关键要看你被出租车刮伤时是否处于“醉酒”状态。

你是在公司聚会后的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的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但是,对于符合此种情况的,该条例第16条又明确规定,“醉酒或者吸毒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所以还要看你是属于“饮酒”还是“醉酒”。

同时,《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公司认为你被刮伤时属于“醉酒”情形,应当由公司负举证责任,公司若举证不能,你完全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个体雇工属于工伤保险范围吗?

Q:我是某商场一服装翻新加工个体户的雇工。老板只雇用我们2名雇工,主要是对羽绒服一类的大衣外面进行翻新加工。从年初到现在我已经工作快两月了,老板也没有为我们缴纳工伤保险。我曾向老板要求过,可老板回答说,我这不是企业,你也不是职工,不属于工伤保险范围,老板的说法对吗?

路路

A:你老板的说法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相悖,是错误的。雇工是否属于应缴纳工伤保险范围,主要看该雇工主体是否是个体工伤户(农村家庭农忙雇工一类除外)。从你所言情况可以看出,雇用你的老板应属于个体工商户。那么,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该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至于雇工多少不是必备的条件。

因工伤死亡,应得到哪些补偿?

Q:朋友的弟弟在某建筑公司干架子工。最近,他在一建筑工地完工前撤架子时,不慎从6层楼的高处摔下死亡,建筑公司同意按工伤处理。但朋友家里不知道现在《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的规定,农民工与城里人是否同命同价?

黄玲子

A: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得到3个方面的赔偿。即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其中,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按此计算,《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后因工死亡一次性补助金约为34.35万。而且因为是按“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所以从此没有了城乡差别,“同命不同价”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单位没给我们办工伤保险,怎么办?

Q:我是一家乡镇企业的员工,老板从来没给我们办理过工伤保险。因为橡胶企业污染性非常大,我们都担心将来会有人染上职业病。可每每听到要求办理工伤保险的议论,老板就说,谁不愿意干可以走人。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大伟

A:对于缺乏法律责任担当、对职工切身利益漠不关心的老板,你们可以采取下列办法应对。

篇9

日前,由湖北省卫生厅和卫生协会主办、中国人保湖北省分公司协办的湖北省医疗责任保险研讨会在武汉市召开。会议预测,国内医疗责任保险市场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坚冰,将随着新的《医疗事故理处条例》9月1日正式实施而被打破,整个医疗责任保险市场即将迎来“春天”。而在此前后,北京、浙江、山东等地的医疗卫生部门、保险公司也都纷纷就医疗责任保险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力图借9月1日正式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东风”,全面开拓医疗责任保险市场。

据了解,国务院曾经于1987年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医疗纠纷处理、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的广泛应用,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日益增强,医疗责任纠纷案件近年来大幅度上升,《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1年全国消费者对医疗和药品的投诉共17246件,比上一年增加3891件,增幅近三成。除医疗事故外,因医方提供的设备、技术、药品、服务、医疗费增加等引起的医疗纠纷大量增加,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十大热点之一。而湖北省卫生部门近3年受理的200多起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中,有关医疗责任的纠纷也达到90%以上。为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会同卫生部制定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在全国施行。

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修改后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是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不仅包括医务人员过失行为,而且包含了医疗机构过失,并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原则,将医疗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

    二是保证了医疗事故处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条例规定医疗事故鉴定改由医学会主持,并明确了医疗事故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

三是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责任。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当制订预防、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发生医疗事故后要及时处置,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履行的告知义务及要求,规定病历资料书写、保管、复印、封存以及相关证据的保存要求。四是赋予患者更多的权利。如发生医疗事故纠纷时,患者可以复印或复制本人的有关病历资料等。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使患者权益得到了更多的法律保护,医疗机构将在医疗诉讼案中面临更多的责任和风险。相关人士预测,按照新的赔偿标准,医疗机构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迎来一个索赔的高峰。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医疗机构将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实体。为了减少自身的经营风险,医疗机构将采取措施,化解和转移医疗责任风险。从国外医疗同行的经验来看,投保医疗责任险是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医疗责任保险,又称为医疗职业责任保险或医疗职业保险。它主要承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因执业过失或疏忽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据了解,在欧美地区,医疗机构投保医疗责任保险几乎高达100%,医疗责任保险几乎已与医生的职业生涯融为一体。

医疗机构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一方面,可以及时转嫁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从业风险。医院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可以通知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出面处理相关的问题,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患者获得保险赔偿,从而使医院免受经济损失,保持经营的稳定和营业秩序的正常。

另一方面,可以解除医疗机构后顾之忧,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医务人员可以从繁多的医疗纠纷案件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从而提高医院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市场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受保险条款和保险意识的制约,整个医疗责任保险市场还没有获得长足发展。可喜的是,为配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篇10

关键词:赠品 会计处理 税收规定

业对外赠送产品,不同的赠送过程和对象,涉税处理及相应的会计处理都会有所不同。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赠送对象,根据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一、销售送赠品

(一)赠品引起的纳税争议

例1:2014年6月,温州地税局对A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例行检查,发现该公司在2013年3月,为了扩大房产销售业绩,推出了“买一套送一套”的有奖销售广告,前10名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合同后,都免费获得了该房地产开发公司赠送的一套家具。每套商品房售价100万元,每套家具成本为8 000元,市场价值为10 000元。对此促销,房地产开发公司未在售房合同和发票中单独标明家具的售价。

房地产开发公司对这10套家具的账务处理为:

购进时:

借:库存商品――赠品(家具) 80 00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卖赠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 000

贷:库存商品――赠品(家具) 80 000

税务稽查人员不认同企业的上述处理,要求企业补交增值税或营业税,理由如下:

1.根据营业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视同销售行为。该公司对外的广告中已明确承诺免费赠送家具,对该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房行为征收营业税;对赠送家具视同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需补征增值税10 000×10÷(1+3%)×3%=2 912.62元(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暂且不予考虑,下同)。

2.该房地产开发公司赠送家具和销售商品房是同时发生的,赠送家具的行为属于营业税的混合销售行为,应补交营业税:10 000×10×5%=5 000(元)。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前10名购房者获得的家具系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赠与个人的偶然所得,在补交增值税或营业税的同时,应由该房地产开发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0 000×10×20%=20 000(元)。

对于税务稽查人员的补税要求,该企业财务人员不予认可。声称:上述“买一送一”行为系企业正常销售送赠品,是在销售主货物(商品房)的同时赠送从货物(家具),是出于获利动机的正常交易。对住户赠送的家具销售额实质上已包含在售房款中,本企业已将售房款如期足额申报缴纳营业税。本企业在广告中称“无偿赠送家具”,是出于市场营销的需要,实质上并不符合增值税、营业税条例中规定的无偿赠送行为,系有偿销售,不需补交增值税或营业税。购房者取得的家具以住户支付购房款为前提,并非住户接受捐赠的个人偶然所得,故也不用扣缴个人所得税。一笔业务是否涉税,不能仅凭销售广告,关键要看交易实质。

通过上述辨析,笔者更认可企业财务人员的说法,企业不需补税,但操作欠规范。

(二)正常销售送赠品的规范处理

为了降低买赠活动中的涉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税收争论,笔者给出两点建议:

1.按照从货物的价值,对主货物定价予以折扣。根据上述分析,企业采取“买一赠一”的促销方式,实质上是在商品主货物价格上给予的折扣让利。根据增值税、营业税相关法律规定:纳税人可以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但要求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中的“金额”栏分别注明,税额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企业可以在销售时将主货物、从货物开具在同一张发票上,然后注明将主货物的价格予以折扣,折扣的幅度即为从货物的价值,即折扣后的货物价值合计仍与主货物的原价一致。接例1,一张销售发票开具两种商品,将主货物(商品房)定价为99万元/每套,家具1万元/每套,在“金额”栏注明折扣率为1%,折扣额为1万元。这样可按折扣后的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总金额还是100万元,避免了从货物(家具)按照无偿赠送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涉税风险。

2.将主货物、从货物作为新商品捆绑销售。企业可以将主、从货物捆绑,打包作为一个新商品,把主货物的价格降低,降低幅度刚好是从货物的价格。例1中,商品房售价100万元/每套,家具1万元/每套,现在将“商品房+家具”作为新的商品,销售时,命名为带家具的商品房,定价为:商品房99万元/每套,家具1万元/每套,总价格仍为100万元,这样不会增加企业的税负。在结转成本的时候,相应的将家具成本结转即可:

借:主营业务成本 1 000 000

贷:库存商品――商品房 990 000

库存商品――家具 10 000

但企业尤其要注意,不能为了减少税负,而随意降低主货物价格,因为税务机关认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可以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营业)额。

(三)销售过程中赠送给不确定对象

企业有时为了扩大销售,会将产品赠送给不确定的对象,赠送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推销本企业产品,此类情形下的赠送行为本质上应属于业务宣传性质。从会计处理的角度讲,发生的费用应属于业务宣传费,计入销售费用,无需作销售核算。但是,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的规定,同样需分别考虑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的问题、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问题。

例2:B公司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在展销会现场,向过往行人发放免费试用品一批,成本总额为10 000元,市场售价为12 000元。则会计和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处理为:

借:销售费用――业务宣传费 15 040

贷:库存商品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04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2 000÷(1-20%)×20%]3 000

企业所得税: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2 000元,视同销售成本10 000元,视同销售的应纳税所得额2 000元,缴纳企业所得税500元(2 000×25%)。B公司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的收入总额基数还应加上12 000元。

二、无偿赠送赠品

(一)无偿赠送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无偿赠送,是指赠与人不以获利为动机,将财产无偿转移给受赠人。和上述以获利为动机的正常销售有实质的区别。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企业用货物对外无偿赠送不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或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故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确认收入,按货物的商品成本结转“库存商品”。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应视同销售货物并按市场销售价值计算增值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将货物用于捐赠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即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3:某玩具制造公司2014年会计利润3 000万元,该年度通过希望工程向贫困山区儿童捐赠玩具一批,该批玩具的最近市场价格为100万元,制造成本为80万元。

根据会计和税法的规定,该玩具制造公司的会计及税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970 000

贷:库存商品――玩具 8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该玩具制造公司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外捐赠的玩具应根据市场销售价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00万元,商品成本80万元确认为视同销售成本,捐赠视同销售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万元,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为5万元(20×25%)。

该捐赠符合公益性捐赠性质,根据企业所得税规定,该玩具公司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限额为3 000×12%=360(万元),该捐赠支出97万元没有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可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通过上述分析,经济利益没有流入企业,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而产生了税收上的视同销售。企业需要为捐赠支出承担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二)无偿赠送的纳税筹划

对外捐赠是企业的一种善举,该企业能否既达到慈善目的,同时又不用多承担税款呢?笔者建议,纳税人不妨将向公益性社会部门捐赠实物,改为先向公益性社会部门销售货物,货款作应收账款处理,然后再把应收公益性社会部门的销售款捐赠给该部门。

例4:接例3,将“直接捐赠玩具”改为“先销售玩具,后再捐赠应收账款”,会计处理为:

(1)销售玩具:

借:应收账款――某希望工程 1 17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玩具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2)结转玩具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玩具 800 000

贷:库存商品――玩具 800 000

(3)捐赠应收账款: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1 170 000

贷:应收账款――某希望工程 1 170 000

企业所得税处理:该玩具制造公司捐赠的“应收账款”支出117万元,没有超过税法规定的捐赠比例,可全额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通过上述筹划,既能实现捐赠做善事的目的,同时又能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将赠品用于职工非货币利

(一)外购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作进项税额转出。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职工个人福利,会计上都不确认收入。所得税上,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货物仍留在企业,权属未发生改变,属于资产的内部处置,不确认视同销售所得。但外购货物用于职工个人福利,货物离开了企业,权属发生了改变,属于资产的外部移送,要确认视同销售所得。

例5:某大型电器销售企业是一般纳税人,本月将外购的笔记本电脑10台用于职工福利,外购不含税价为每台4 000元,该商场对外不含税售价为每台5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48 500

贷:库存商品 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 500

由于该批笔记本电脑没有离开企业,故企业所得税不确认收入。

例6:接例5,如果将外购的笔记本电脑10台用于职工奖励,其余不变。则会计和增值税的处理不变,企业所得税的处理为:以40 000元确定销售收入,以购入价40 000元为成本,应纳税所得额为0。

(二)将自产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

企业将自产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要视同销售、会计也要确认收入。

例7:某服装企业(一般纳税人),本月将自产的西服100套发放给职工,用于职工运动会,每套成本价300元,市场售价500元。则会计和税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58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 5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 000

贷:库存商品 30 000

对目前企业经常采用的几种赠送方式,本文通过法规的解读和例举,阐述了会计和税务的处理,便于实务人员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以控制涉税风险。X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