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4 02: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师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我清楚的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以“有爱心、有诚心、有责任心、有感恩心”为主题的师德学习,进一步激起广大人民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了爱岗敬业的意识,做以下五个方面总结:
1、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
2、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3、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4、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篇2
2、小成即满。我发现自己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特别是老把现在跟以前比,觉得一切都很好,安于现状,进取力度不大,甚至有时还为以前取得的那丁点的成绩沾沾自喜。通过深入学习,我发现这是很危险呀,这种思想那可要不得,感觉“满”了,那就晚了,你思想不解放了,没有了进取心,你会被时代所淘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顺应潮流,这个潮流实际上就是客观规律,逆流而行,太危险。
3、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4、在如何做好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还需加强:(1)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为学生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要为学生确定新的教学观: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另外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再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还需要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最后必需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5、在“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上,还不够深入:因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不太擅长。反思的范围缺少广度,反思的内容不够深入。
以后的改进方面:
(一)在帮助学生方面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本人自身方面: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同事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与全体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转变作风,积极工作。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3、加强数学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篇3
1、《风》这首古诗的全诗翻译是:风可以将秋天的树叶吹落,风也可以让春天的花朵绽放。当风吹过江面,千尺浪花会被掀起,当风吹进竹林,万顷的竹子也会倾斜。
2、《风》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办公室的门开着,方良伏在案头专心地翻看案卷,连续敲了两次门,方良才反应过来,抬起头微笑着让记者进来。
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字――崇法厚德。他很喜欢这幅字,是当地的一个书法家送给他的。
办公室的洗手间里面,摆放着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品。反贪局的一位干警告诉记者:“尽管方良的宿舍离检察院步行也就20分钟路程,但他经常加完班之后就睡在办公室。”方良笑称这是两地分居带来的“自由”,他的家属目前还住在南宁市下辖的县里。
无论是大案、小案,他都会亲自参与,对每一个案件都非常细心,这是干警对方良的评价,“有时候,他把案件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而这一切,被方良视为“反贪干警应有的责任心”。
从日记破获“日记门”
《方圆》:你是2009年12月被任命为南宁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刚到任不久,就碰上了广西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销售管理处处长韩峰受贿案,也就是被网络热炒的“日记门”事件,这也是你到任后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吧?
方良:是的。这个案件是在2010年春节前,因韩峰的日记泄露而暴露的,春节过后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因此自治区党委和检察院都很重视,将这个案子交给南宁市反贪局来办。
《方圆》:从当时日记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数额并不高。自治区和检察机关对这个案件的重视,是不是因为它的社会关注度高?
方良:当时日记所暴露出来的涉案金额只有20万元左右,不算多。但“日记门”这个事件太敏感,影响到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如果我们不认真查处,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方圆》:“日记门”暴露更多的是韩峰的私生活,在被媒体曝光之后,我们检察机关介入,会不会给案件的查办带来影响?
方良:事件刚开始流传期间,因为正值春节放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两会”前关注的人逐步多了起来,以致到后来引起轩然大波。其实这一事件早早就引起了自治区检察院的关注,春节刚一上班,自治区检察院领导就一边关注“日记门”事件的网上进展,一边秘密安排自治区院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干警对日记中所反映的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摸排、核实。
在我们接手这个案件后,考虑更多的不是韩峰的私生活问题,而是他的职务犯罪问题。当时舆论高度关注,并且还有一些他过去的领导为他说话,说韩峰以前的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些都给我们办案带来一定的压力。案件到底能不能查得彻底,除了网上暴露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这是我们的目的。
《方圆》:经过初查,我们是否已经确定问题不止暴露出来的那么多?
方良:网上流传去的只是他5个多月的日记,并不完整,并且真实性有待考证。我们当时分析,韩峰在烟草部门担任领导的时间长,并且前后在好几个地方都任职过,如果这个人有腐败行为,就应该不止这些问题。果然,我们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线索的初步排查工作,确定日记中的行贿人确实存在,这也成为案件的突破点。
《方圆》:这个案件最终的突破,是因为一个电子证据?
方良:无论是韩峰还是行贿人的犯罪事实,都因为时间太久,又没有其他的证据作支持,给办案带来了难度。后来我们从韩峰的生活习惯作了分析,认为其写日记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不会轻易地将日记销毁。这样在安排搜查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搜查日记本、记事本等,因为韩峰喜欢玩电脑,所以也特别注意U盘、光碟等电子介质。果然,我们在韩峰的床头柜里发现了一张光碟。事后确认这张光碟是由韩峰本人刻录其1997年到2004年间的日记。日记记录了韩峰在钦州任烟草局局长期间收受大量贿赂的事实。
《方圆》:取得这些证据之后,就只需要韩峰交代自己的问题了。
方良:是的。对韩峰的讯问工作,我们事先也制定了方案。就“日记门”事件来说,韩峰本人也是一名受害者,其本身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思想包袱很重。我们讯问人员是以一种同情的心态和他开始的谈话。虽然日记涉及很多香艳事件,但在讯问过程中,我们明确表达只谈经济问题,不谈作风问题。这使得韩峰与讯问人员能迅速拉近距离,促使其交代问题。最终,韩峰交代了其受贿过百万元的犯罪事实。
《方圆》:这是不是你查办的第一起通过网络曝露出来的案件?
方良:是的,也是南宁检察机关的第一起。因此从经验上来说,还不是很足,比如所涉及的电子证据。电子证据的搜集、固定和完善,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案件结束后,我们还专门请了自治区公安厅电子侦查方面的专家来给干警讲课。
关注涉农案件
《方圆》:你以前是在县院任检察长,来到南宁市做反贪局长之后觉得有哪些变化?
方良:这也是我体会比较深的一点,我们作为市一级反贪部门,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职能,以前我是办好个案就行了,现在得从全局考虑,充分发挥侦查一体化的作用,调动全市的反贪力量来推进整体工作。去年南宁市很大一部分案件就是通过最初掌握一个线索,分到下面去办,突破之后,找到新的线索,再由市院反贪局协调交叉办。
《方圆》:从成绩上看,也确实达到了共同发展。
方良:2010年,全市共立查案件107件149人,其中立查大案85件,立查要案13人,立查贿赂案件65件72人。这三个指标都位居全区第一。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8355万余元。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充分发挥侦查一体化作用,坚持“系统抓、抓系统”,在查办窝串案工作中取得了规模效应。
《方圆》:那么你更多关注哪些领域的职务犯罪?
方良:重点是涉农案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且各地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纷纷设立经济开发区、商品住宅区,不少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款成为流向农村、农户的巨大资金流,侵吞、挪用征地补偿的职务犯罪变得突出。以南宁为例,犯罪人员对征地补偿、退耕还林、救助款的侵吞、挪用,这三个领域是重灾区。凡是发现这些侵害农民权益的职务犯罪,我们一定会清查到底。
最注重的是办案安全
《方圆》:我看到南宁市检察院反贪局年轻的干警比较多,带这支年轻团队,你有什么经验?
方良:确实这里的新同事比较多。培养一个优秀的反贪侦查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我一直提倡以案代训。反贪讲究实践,让他们多接触案件、多参与案件,会提高得很快。
同时,反贪局也会定期组织一些培训,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给干警讲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圆》:做反贪局长,你最注重的是什么?
方良:办案安全。我也经常强调,对待案件要有责任心,安全是重中之重。安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嫌疑人、证人的安全保障,这一块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一旦有一点纰漏,不单对办案干警有打击,也是对检察队伍形象的损害。
另一方面是办案干警自己的安全问题,这个安全更多的是指廉洁。干反贪工作,经常会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要抵抗这样的诱惑,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靠制度建设。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风险防范管理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
当今的建筑施工工程项目具有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且投资量巨大,由此可产生风险因素数量众多及种类繁多,加之工程概况、现场环境、自然灾害、招投标、承包单位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将是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风险的根源。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比较常见的风险有投标报价风险、合同签订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质量安全生产风险、物资采购风险等几种。
(一)建筑施工企业在当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又由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的阶段,市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导致工程建设投标领域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所以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时为了获得竞标机会,往往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包工程。如果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再管理不当,就可能出现亏损,从而加大了投标报价风险。
(二)在签订合同时,施工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缺乏详细了解,签订时往往又存在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周,就签订了一些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所以,企业在履约合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工程款支付不及时、施工变更、原材料价格问题等等,这些资料是否收集齐全并妥善保管等,这样都会给企业造成工程项目在以后施工中的风险。
(三)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又是微利企业,资金的风险又使建筑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变的更加复杂,加大了建筑企业资金风险。在企业经营中垫资和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使大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与否,不仅决定着建筑的使用年限、使用质量,更加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在项目施工中一旦出了质量安全事故和问题,就会给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样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在信誉和资质上都会大大地降低,最主要的是使企业在承揽任务和其他工作上都将非常被动,限制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五)物资采购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的思考与探索
(一)树立风险意识,把好法律风险关,用法律来武装自己,用法律的武器来避免风险。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高度重视法律条款及程序,应加强签订工程合同前的评审,熟悉相关法律条款和企业生产知识,认真评审合同,杜绝无评审与甲方签订合同现象。所以,企业在做出各类重大决策前、在制订企业的管理措施时、在进行工程商谈接洽时先考虑这些决策的可行性、风险性,及时发现风险,规避风险,力争把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完善管理制度,防范决策风险为了规避企业在招投标以及合同签订时的风险,重大的经营决策应经过企业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首先必须理性的分析项目是否有利可图,充分考虑建筑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其次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最后要深入施工现场督促,要求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偏,避免因施工技术问题,造成损失。按照要求及时办理设计变更、经济签证、索赔等的资料和记载保管。严格执行工程分包、材料、设备、劳务用工的内部招标制度,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三)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承接到工程就要花费许多的人力和财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整体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活动,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贯穿于整个施工的全过程。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重视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使成本费用受控。制定恰当的物资采购批量,保持合理的物资库存,把握分包工程款的支付比例,充分调度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
(四)推进效能监察,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是紧密结合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对促进企业管理有积极的作用,是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是“管理中的再管理,监督中的再监督” 它是企业政令畅通的保证手段,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整体综合实力。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在检查和分析中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施工生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抓好工程质量,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质量与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内容,只有抓好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持续生存发展,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法规,对项目进行认真检查到位,不留隐患,对企业所承接的所有施工项目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规定进行处罚,杜绝较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建筑企业发展的现阶段,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风险防控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未来。只有从源头防范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过程中控制施工风险,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赵静.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策略
篇6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 反讽 自然 社会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之第一人,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华兹华斯的影响,弗罗斯特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其永恒的创作主题,并满怀深情地描写自然之美妙。他的诗歌多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在他的笔下,自然常能给人以道德和智慧的启迪。“他的诗中没有维多利亚诗人的富丽堂皇的风格,有的只是普通事物的平实,表达的是清晰与平衡的时刻和在诗的结尾所积累的叫做‘智慧’的东西。”(P.Jay & Brett C.Millier:264)但是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却不同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和谐共存的,而弗罗斯特则强调自然的黑暗、可怕、残酷与非人性。他的自然观兼备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他的诗中渗透出一种强烈的反讽特色,使作品呈现出幽默诙谐、含蓄隽永的特质。
1.对自然的反讽
弗罗斯特笔下的自然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他所描写的花、树还有动物无一不带有情感,也暗藏着危险。他在著名的诗作《夜泊雪林》(Stopping by Woods)中写道,白皑皑的小树林是美丽的,幽深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它吸引着过路的马车夫的目光,但他最终克制了冲动继续赶路,并告诫自己“睡觉之前还有许多里路要走,睡觉之前还有许多里路要走”。这样一遍遍告诫自己才能不受美景的诱惑而停步不前忘记生活的责任,反映了审美与道德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当人如马一样在道德责任的重负下苟延残喘的时候,他就渴望能够通过审美体验来把握生命的真实,而这种体验只能将人引向对死亡的真实了解。人生的基本感受是痛苦和忧郁的,但人又不能完全摆脱责任,一味去追求审美的生活,只能在审美和责任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不稳定的平衡。在诗人笔下,自然只是作为相对于生存斗争重压下的生活的一个不确定的若隐若现的对照而存在。
在他的《繁星》(Stars)中,弗罗斯特写道:“那些星如同白雪一样的,女神密涅瓦大理石般雪白的眼睛,只是没有视觉的天赋。”密涅瓦是智慧女神,其眼睛必定充满洞察力和智慧。这里诗人把繁星比作智慧女神的眼睛,但却没有“爱和恨”,没有任何感情。这种语言的反讽表明自然对于人类命运的冷漠和不关心。
弗罗斯特的诗中也常有悲剧的暗示。他的著名诗作《圈套》(Design)就以优美的十四行诗的形式呈现了美国诗歌史上最恐怖的画面:
我看见一只丑肥的蜘蛛,浑身白亮,
在一朵白色的万灵草上,捉住了一只
似一片素缎子布料的白飞蛾――
被揉和在一起的死亡和摧残的气息
交叉混同,等待迎接黎明,
如同一个巫女的肉汤配料――
一只雪白的蜘蛛,一朵泡沫般的花,
死寂的双翅,似摇摇欲坠的风筝。
哦,为什么那朵花会是白色的,
而路边的万灵草却绽放着淡淡的蓝?
究竟是什么让蜘蛛爬上那株草,
再趁着黑漆漆的夜色把白飞蛾招来?
难道这黎明前的圈套不让人恐惧?
无处不在的圈套连一条小命都不放过。
白色的蜘蛛停落在一朵白花上抓住一只白色的蛾,构成一幅怪异的画面。这几个元素“交叉混同,等待迎接黎明,如同一个巫女的肉汤配料――”,像是对一则食品广告的模仿,却传达了枯衰和死亡的感觉。白色本象征纯洁,现在却变成了死亡和灾难的色彩,在黑色的映衬下越显恐怖,这种效果是如此不可思议,诗人只能用诘问来收场。肥白的蜘蛛让我们想起初生的婴儿;白蛾的翅膀近似于白色的绸缎,让我们想起新娘洁白的婚纱;万灵草本象征智慧和救赎。全诗用嬉戏口吻开始,展示的却是恐怖的景象,但语气含蓄内敛,最后以镇静的发问结束,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考。
2.对社会的反讽
弗罗斯特对自然的态度影响了他对社会的态度。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很多敏感的美国人开始对国家的未来持怀疑的态度,同时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弗罗斯特见证了工业化的过程,在其诗歌中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展示了工业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现实。
在弗罗斯特最具讽刺性的诗歌《分工》(Departmental)中,诗人给我们展示了蚁巢中的机械分工。每只蚂蚁都有自己的责任,它们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忠于职守,它们就像生活在一个管理有序的微观社会里。而最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蚂蚁社会的残酷。为了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什么都不能阻挡它们的脚步,哪怕是同伴的死亡。“蚂蚁真是个奇异物种,路上踩到同伴的尸体,如同从没看见过,行色依然那么匆匆,心儿一点不为所动。”弗罗斯特其实是想讽刺人类社会的分工,展示人类与蚂蚁社会的相似性。高度发达的科技要求每个领域中的精细分工,其结果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酷和人内心的孤独。高科技让地球变小,人与人之间距离变短,但是同时,心理距离却变得更远。诗的末尾“不能说这算不上温文尔雅,却是多么彻底的社会分工啊”反映了诗人对这样的社会的厌恶。
反讽使弗罗斯特的作品具备了双重意蕴,也使审美主体获得了精神的超越。相比较于浪漫主义诗人,弗罗斯特笔下的自然有其黑暗、恐怖、残酷和不和谐的一面;社会工业化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残酷影响。诗人以幽默作为洞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赋予了诗歌多重涵义,也给予读者全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Baldick,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b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Frost,plete Poem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49.
[3]Gerber,Philip L Critical Essays on Robert Frost[C].Boston:G,K Hall&Co.,1982.
[4]P.Jay & 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 Poetry[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7
一、关联交易的含义和特征
1、关联交易的含义
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的规定,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凡是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均被视为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可以定义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
2、关联交易的基本特征
关联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因为它介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管理交易之间,有以下特征:
(1)参与关联交易的关联方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皆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业活动。
(2)由于关联交易各方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各方的地位实际上不平等。
(3)关联交易常起因于特殊的动机,如规避税收、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等。
(4)关联交易信息的隐蔽性。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不完整,关键信息披露模糊不清,不愿披露比例或交易数据,导致一般投资者很难从报表分辨关联交易是否公允以及确定关联交易对该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概况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
(1)关联交易频繁。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来源于国企改制,它们选择的“主体上市”模式使得上市公司与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联交易尤为频繁。
(2)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充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注没有真实披露关联交易条件、关联交易盈余对公司当期盈余的影响,关键信息披露模糊不清,不愿披露比例或交易数据,定价政策往往用“协议价”这一含义不明的词来表达。
(3)关联交易隐形化。一方面,控股股东通过构建复杂的金字塔结构,模糊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另一方面,中国以关系为基础的文化背景,表面看似没有关联的个人之间可能有深厚的关系。
2、上市公司关联关联交易的手段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手段很多,现实中运用的较多的有四种:关联购销,关联担保,资金占用,资产重组。其中关联购销的比例最大,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担保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资产重组很复杂。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分析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可定义为:由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所引起的,无法实现未来收益的期望值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关联交易发生在整个联合体之间,它牵扯的范围广、情况复杂,只要其中一根链条断裂,就会马上扩散到整个联合体。因此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财务风险,更是整个联合体的财务风险。
2、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财务风险分析
风险分类的方法很多,本文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非经常性的关联方资产重组导致的收益不持续性和短期性风险;
关联交易中的资产重组属于非经常性关联交易,这种交易大多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无关,不具有持续性,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可能与某个关联方特殊动机有关,但是它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获得的可能是劣质资产,会严重影响未来的发展和盈利。
(2)关联方资金占用引起的低盈利能力和高负债率;
上市公司大量的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严重影响盈利能力。大股东占用资金一般金额大、期限长,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资金计划,盈利能力大大降低;2、高负债率影响偿债能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在资金被占用后不得不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这直接导致财务费用大幅增加,负债比例增加,增加了偿债压力,也影响了盈利能力。
(3)关联担保带来的高或有损失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80%以上的担保是提供给母公司和关联方,“一边倒”的担保行为不仅给关联方和大股东提供了掏空上市公司的渠道,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1)高或有损失风险。因关联担保涉及涉诉程序,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信用,可能承担的或有负债会大大影响偿债能力和举债能力;2)被担保方违约导致上市公司承担的连带责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这种损失直接导致货币资金流出,造成资金紧张,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降低盈利能力。
(4)关联购销带来的低现金流和高坏账风险。
日常的关联购销一直是关联交易的主要手段,由于其经常性,交易次数多,金额大,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如果关联方控制了上市公司的采购或销售环节,那关联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有些关联购销对上市公司表面上是有利的,关联方低价卖或者高价买上市公司材料和商品,账面上表现出绩优股形象。可实际上,这些收益仅仅是账面收益,没有现金流入,而且高额的应收款有很高的坏账风险。
四、防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财务风险的措施
1、从企业内部考虑的措施。1)从股权上看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依然严重,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中小股东对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监督,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比如减少国有股和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形成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2)从公司治理上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2、从企业外部考虑的措施。
(1)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信息披露既要节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又要对其进行监管,可以进行分类监管。根据关联交易的重要性和风险,不重要的关联交易,简单披露;重要的关联交易,需要马上披露;特别重大的关联交易,不仅要马上披露,而且还要经过股东的批准。
篇8
如前所述,我国过失犯论深受四要件犯罪论的影响,而旧过失论以阶层论犯罪构成体系为研究进路,持论者多受日本刑法理论的影响,更青睐古典或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二者在研究进路、理论基础与思想基础上并不相同,但在处理过失犯时二者都将过失即结果预见可能性作为单纯的主观要素予以考虑。反映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混淆过失犯与过失的概念,将过失犯成立与否简化为过失成立与否,以致不但具有扩大过失犯成立范围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罪与非罪的评价时容易陷入客观归罪的窠臼。尤其是当行为人违反某项注意义务时,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行为人的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条件关系容易确定,加上只要承认过失犯系结果犯,进入司法审查领域的案件必然是已经出现了法益侵害结果,行为人很难证明其在案发时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故对行为人作出有罪评价比较简单。因此,传统过失犯理论并非不存在问题,无论是从故意犯与过失犯犯罪构成的教义学角度看,还是从风险社会中预防性立法的趋势看,该理论均有值得反思之处。
一、传统过失犯理论的问题之所在
(一)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归责机制不同
在关于故意犯的研究中,行为人主观上的犯罪故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其原因在于故意犯是意志归责论中的理想犯罪类型,故意犯的犯罪构成尤其是主观的构成要件构成了对意志归责论的完整例证。在意志归责论体系内,重点遭受刑法负面评价的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意,行为人预料到法益侵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典型的恶意。因此,行为人的意志是行为与行为人的连接点,同时也是界定行为不法与罪责的关键因素。行为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是该意志的产物,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是意志现实化的副产品,虽然有时因果关系进程与行为人预想的进程不一致,但若无其他足以中断或者改变该因果关系的介入因素出现,则该法益侵害结果仍归属于该行为。
行为人的故意与过失在意志方面其实是不同的。通说将疏忽大意的过失认定为行为人应当预见法益侵害结果而未予预见,将过于自信的过失认定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了法益侵害的结果可能发生却未能避免,前者是行为人违反了结果预见可能性,后者则是违反了结果避免可能性。虽然通说对于过失的解读实质上缺乏统一的实体性内容,但可以明确的是,过失犯中行为人在主观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其主观善性而非恶性,因为无论在何种过失状态下行为人都不希望甚至排斥最终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归责论将人的意志作为归责的核心,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性才能被谴责,因此在意志归责论的框架中很难为过失犯找到合适的判断逻辑,而参照故意犯的研究进路对过失犯进行思考往往会忽略过失犯的本质。
在关于过失犯的分析中,受到刑法负面评价的应当是法益侵害的危险,即由于过失行为违反刑法从而在客观上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制造了法律不允许的危险,而并非行为人所具有的过失的心理态度。过失本来属于一种客观性过错,是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与社会一般人的主观状态进行联系、对比得出的结论,真正应当遭受刑法惩罚的是行为人可谴责地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控制能力。另一种归责论是规范归责论,持论者认为风险成为连接事实与规范的关键要素,因为风险本身是由对事实状态的评价得来,对过失犯进行归责应当属于规范归责论的范畴。按照规范归责论的判断逻辑,过失犯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对法益侵害状态具有支配性,过失行为所制造的法律不允许的风险已经发生,法益侵害结果是行为人的“作品”,故应当对行为人进行有责性评价。虽然故意与过失都是行为人主观的心理状态,但是故意犯与过失犯的认定应当适用不同的归责机制。这一分析注意到通常被名义上的统一所掩盖的多样性,有助于消解错误的纷争。
(二)故意犯与过失犯在客观上的不同
传统过失犯理论均是参照故意犯对过失犯进行认定,却忽略了二者在客观上的不同。持旧过失论者对行为人过失的认定仅在有责性环节进行讨论,因其与故意犯在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环节并无差异。持传统过失犯论者主张,过失责任的判断依据仅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违反结果预见可能性,这也是刑法对故意犯与过失犯的评价差异之所在。然而如此认定实质上又回归于意志归责论的框架之内,显然与规范归责论相悖。若不能对故意犯与过失犯从客观构成要件方面进行区分,而将过失犯的核心限定于违反结果预见义务的内心态度,将会导致司法上的重复评价与过失犯处罚范围的扩大,有违刑法的谦抑性。持过失犯论者认为:在分析行为人的过失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应当判断某种行为与其引发的结果之间是否具有通常性,即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而在审查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时,应当查明其是否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一判断过程容易扩大对过失的认定范围,尤其是在一些受害者不存在任何过错的情形下,只要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确认,行为人几乎无法证明其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因此,在过失犯的认定过程中,因果关系成立所反映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通常性实质上就等于肯定行为人的过失。从程序上看,过失在司法机关审查因果关系时被第一次评价,在审查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时被第二次评价。旧过失论的认定逻辑也无法避免重复评价、反复审查的问题,违背体系建构的基本要求。在异常情形下,缺乏结果避免可能性意味着行为与结果之间明显不具有因果关联,该法益侵害结果不能归属于行为人的行为,故作为责任过失要素中的结果预见可能性与作为构成要件该当性中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并无差别。
传统过失犯理论不在客观构成方面对故意犯与过失犯进行区分,导致过失犯的成立范围具有随意扩张的可能。传统过失犯理论以结果预见可能性为中心,将罪与非罪的判断寄托于对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审查。但预见可能性的标准在认定业务过失方面有失公允,由于其内涵与外延并不确定,故认定特定行业从业者过失行为的标准比认定普通人过失行为的标准要低。传统过失犯理论非但不能限制过失犯的成立范围,还极易导致过失犯成立标准的模糊,这与传统过失犯理论力求限制过失犯成立范围的初衷相违背。按照传统过失犯理论,行为人一旦具有结果预见可能性且未尽到注意义务,就要对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由此导致法益侵害结果一旦出现则过失犯成立的可能性便极高。有学者指出,过失犯成立与否几乎全部依据结果预见可能性的审查,容易造成任意扩大刑法评价范围,与刑法的保障功能相违背。同时,将故意犯与过失犯的违法性同等看待,有违一般人的法感觉。因此,必须区分二者在客观构成要件方面的区别,恪守罪刑法定原则。
(三)传统过失犯理论缺乏预防上的有效性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其应当完成的任务。为了能够通过防范、控制风险进而更谦抑地发挥刑法作为保障法的调整、保障功能,刑法体系在目的层面不可避免地从惩罚逐渐转向为预防。传统过失犯理论在风险社会中的弊端凸显,原因在于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状态由知行合一逐渐转向知行分离,这对过失犯认定中责任的归属提出了新的挑战。
依据传统过失犯理论,行为人的行为与最终的法益侵犯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容易确定,此时只要行为人因未尽到结果预见义务而在主观上具有过失,过失犯成立的可能性便极高。因此,在传统过失犯理论中结果预见可能性几乎可以等同于支配可能性。但是,在社会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不能在二者之间进行简单推导。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某些风险类型已经十分常见,尤其在公共交通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此时若依旧将结果预见可能性等同于支配可能性,无疑加重了行为人的辩驳负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确定风险出现的概率也随之提高,在某些情况下作为一般人的行为人很难预见某些风险的现实结果。在因为某些介入因素的出现而改变或影响模型化的因果关系进程,或是某些多因一果的情况下,很难确定某一因素在整个因果关系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此时若苛求行为人对某一风险的现实结果承担结果预见义务,可能会导致归责上的不公正。法律在创设过程中应当将公民设想为社会的一般人来进行权利义务的分配,不可强人所难。
二、在过失犯认定中引入客观归责论
传统过失犯理论以结果预见可能性为中心,将过失犯看成是作为法益侵害来予以把握的原因所引起的过程。传统过失犯理论在因果关系判断中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这种判断仍然是一种事实性判断,其标准是物理性标准而不是规范性标准。有学者对此进行批判,认为将因果关系等同于物理关系是相当因果关系设下的“长达一个世纪的骗局”。对案件事实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是为了认定某一法益侵害结果到底是何人的“作品”,是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判断该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某一罪状的表述,故这种分析不仅应当是对事实的判断,更应当是一种对规范的判断。加上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属于判断构成要件该当与否的环节,因此有必要在过失犯认定中引入客观归责论。这样既符合规范归责论的要求,也能弥补传统过失犯理论的缺陷,明确故意犯与过失犯二者在客观构成方面的不同之处。
客观归责论构建了一个递进式的判断归责,即:首先,应当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制造了法律不允许的危险;其次,应当判断该危险是否导致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①;最后,判断该法益侵害结果是否系刑法某一具体罪名所禁止的结果,即是否能够被涵盖在某一犯罪构成要件所涵摄的效力范围之内。按照这一递进式的判断逻辑,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可归责性判断与对行为、结果的因果关系判断则需要分开进行。传统过失犯理论的核心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尽到了结果预见义务,但事实上,当出现法益侵害结果且因果关系能够被确定时,行为人很难证明其已经尽到结果预见义务,过失的认定标准变得模糊。而按照客观归责论,过失犯的判断应当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中心进行,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导致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但是若该侵害结果并不具有避免的可能性,就不应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分苛责行为人的注意义务显然与刑法的谦抑性相悖。客观归责论的判断顺序则避免了传统过失犯理论中过失认定标准模糊的问题。在其对过失犯的判断中,结果预见可能性是后置性判断,结果避免可能性则是前置性判断,即在客观构成方面就可以对某些过失犯的成立与否进行判断,而不是将过失犯的认定都寄托于有责性的判断环节,同时也可以避免对行为人的结果预见义务进行重复评价。德国学者克劳斯·罗克辛认为客观归责论的运用将更有利于对过失犯的构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过失犯认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中心可以限制过失犯的成立范围。结果避免义务采用一般人的标准,若行为人按照一般人标准履行了结果避免义务,此时行为人的行为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基准行为,之后尽管仍然出现了侵害结果,但是该结果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行为人履行结果避免义务后所实施的行为导致的危险应当属于法律容许的风险,其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不需要对其进行有责性判断。所以,传统过失犯理论中关于故意犯与过失犯客观要件相同的观点应当予以改变,在构成要件环节就要限定过失犯的认定进路,将原本作为责任过失处理的问题提前至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环节。下面以交通肇事案件为例阐述在过失犯的认定中引入客观归责论后的司法实践情形:由于城市道路施工导致局部路面湿滑,湿滑处未设置警示标志,行为人甲超速驾车行驶至湿滑处时车辆失控冲入辅路,造成三名受害人死亡,交警认定行为人甲在此次事故中负全部责任②。按照传统过失犯理论即以结果预见可能性为核心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评价,非常容易认定行为人甲的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因为甲在城市道路上超速驾驶,未能尽到注意义务即违反了结果预见义务,在路面湿滑处不能采取有效的紧急制动措施,其主观上具有过失,客观上亦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应当注意到,该案中有十分关键的介入因素,即由于施工导致的地面湿滑,最终损害结果的发生并非一定是行为人甲超速这一主观过失原因造成的,亦有可能是由于地面湿滑造成的。因此,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应当首先审查行为人在案发时是否具备结果避免的可能性,即若行为人甲未超速驾驶,行驶至该处时是否还会导致符合交通肇事罪成立要求的损害结果发生。若行为人甲在未超速的情况下行驶到该处仍不能避免车辆失控,则应当认定此次事故中行为人甲并不具备结果避免可能性,该损害结果便不能被认定是由于行为人甲的超速驾驶行为造成,进而不能对甲进行有罪判定。该案例印证了将结果避免可能性前置于结果预见可能性进行判断,有利于限制过失犯的成立范围。
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忽视结果预见可能性的重要性。行为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对于其行为可能导致的某项侵害结果的状态应当能够事先预见并避免,对结果进行预见是避免该结果的前提。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顺序是行为人的自然状态,与对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过失犯罪进行认定时所应坚持的结果避免可能性为前置性判断、结果预见可能性为后置性判断的逻辑顺序并不冲突。结果预见可能性所反映的是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因此,过失犯在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中需要同时满足主观和客观要求,其中主观要求即主观的过失构成要件,这也是过失犯与故意犯在客观构成方面的重要差异。
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结果预见可能性与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审查各有其侧重点。对行为人是否具有结果预见可能性的审查应当立足于事前的角度进行,因为未对结果进行预见实质上造成的后果是法律不允许的风险,是行为人对于规范所设定的行为标准的违反。应当审查行为人的精神状况、生活经验、职业特点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可以像社会一般人一样认识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对行为人是否具有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审查应当立足于事后的角度进行,审查目的是为了准确进行法益侵害结果的归因,即行为人违反规范行为标准的行为是否实质导致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若其违反规范标准的行为并未对该结果产生支配作用,则不能对行为人进行客观归责。在具体审查过程中,应当查明行为人在案发时是否具备结果避免的能力,以及在具备相应能力的情况下是否采取了具体措施。这样的审查与判断逻辑使得结果避免可能性不再是主观过失的核心,而是将其置于客观归责判断中予以考虑;从而对结果归属进行判断的同时也对因果关系的认定进行了处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过失犯理论中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所导致的对结果预见可能性进行重复评价的问题。
三、客观归责论的引入对过失犯相关理论的影响
在过失犯的认定中引入客观归责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与过失犯归责结构从主观向客观转变相契合,还符合风险社会背景下以管辖思想为基础的归责原理。归责原理正是刑法体系走向预防刑法的产物,其中管辖是指对风险的管辖,即对某项风险具有管辖责任的行为人应当对该风险以及该风险可能造成的现实化后果负责。法学界创立归责原理的直接目的是在风险现实化后能够找到责任主体,最终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归责原理不仅使最终的归责结果具备合理性,还有利于提升法律对风险的预防效果。管辖思想除了要求查明风险的管辖者,还要求查明该管辖者是否尽到合理的管理责任。对于过失犯的认定应形成严格的认定标准:行为人固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该行为产生的结果并不一定能被认定为行为人的“作品”,只有当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标准,且该行为导致最终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此时过失犯才能够成立;反之,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制造了危险,但是并没有结果避免的可能性,则该风险应当是法律允许的风险,此时仍对其进行归责则与管辖思想不符。将客观归责论引入过失犯的认定之中并形成以结果回避可能性为中心的判断逻辑,符合风险社会下过失犯认定的发展趋向,不仅避免了传统过失犯理论的缺陷,更有利于对风险的防控,使得走向预防体系的刑法能够在风险社会中更为谦抑地扮演好其作为保障法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传统过失犯理论的弊端不断暴露,学术界出现了新过失论的观点。结果避免可能性虽然将客观归责论引入过失犯理论,但该概念主要形成并发展于新过失论。与以结果无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旧过失论不同,新过失论是站在行为无价值的立场上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过失犯成立与否的判断。但新过失论主张故意犯与过失犯二者在客观构成要件方面应有所区别。当行为人的行为仅造成法益侵害的结果,但该结果的发生并不是由于行为人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导致的,此时不能认定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过失犯的犯罪构成。因为过失的本体并不在于预见可能性,而在于违反了结果回避义务。当行为人按照规范所设定的行为标准进行某项社会活动时,若不具有结果回避的可能,即在通常情况下站在社会一般人的立场上无法避免该侵害结果的发生,此时便不能苛求行为人履行一个几乎不存在的结果避免义务,自然也就不能认定过失犯的成立。
在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核心建构的新过失论中,过失犯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行为偏离或者违反了规范所设定的行为标准。该标准是基于一般人的理性标准设定,对于超出一般人期待的结果应当在一定程度内允许其发生,而不是强人所难地对其进行法律意义上的归责。新过失论强调的是通过社会规范对行为人进行合理约束,使行为人通过遵守行为准则尽可能地避免危险的现实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过失犯的成立范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一般预防的目的。在过失犯理论中引入客观归责论与新过失论的观点相契合,同时也明确了过失犯中因果关系的判断逻辑及内容,符合风险社会下一般预防的需要。
篇9
一、当前交通基层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绍兴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积极构建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防体系,为交通运输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一些较轻微的违法违纪行为仍然较多,触犯刑法的违纪案件也时有发生,这提醒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绝不能有任何放松。
(一)违法违纪案件的分布特点。虽然近年来绍兴市交通运输系统违法违纪案件的涉案人员级别不高、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较少,但基层一线仍成为易发多发的地带。这给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抹了黑,破坏了“诚信交通、廉洁交通”的良好声誉。这说明我们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还有盲区,廉政风险防范体系还存在缺口。如不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防范监管,久而久之必将酿成大祸。
(二)违法违纪案件成因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违法违纪人员政治立场动摇、价值观念扭曲、道德防线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一是现行廉政监督行政体制存在不足。二是基层监督面广量大,纪检监察力量不足,易存盲区。三是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养护、管理、征收、审批等权力项目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拥有一定权力的基层岗位众多。这些基层岗位往往职务级别不高,因其“小”,不易引起系统内各级纪检监察机构的重视,容易产生“监管盲区”。
(三)交通行业特点致使廉政风险易发。交通运输系统所属的许多单位,手握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权、工程建设现场管理权,对于这些岗位上的直接经办人员来说,廉政监督力量相对薄弱,监管空白较多,同时他们与管理对象直接接触机会多,接触场合往往较为分散、偏僻、隐蔽,受到金钱利益的冲击和诱惑相对较大。
二、以预防为主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认为,构建和完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关键是如何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控。要破解前文指出的机制不畅、力量不足、覆盖不全、监督不力、措施不实等问题,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权力的运行,做到外部监督与内部并举并重。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工作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风廉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举措。
(一)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的动态循环理论。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廉政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廉政风险识别与评估。全面排查权力运行各个环节的廉政风险,对这些风险的危害大小和发生的概率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为基础找出消除风险、监控风险的方法。二是廉政风险监测与控制。对权力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廉政风险苗头,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廉政风险解决在问题发生之前,实现预防功能。三是廉政风险事件响应。廉政风险事件(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后,按照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四是廉政风险事后评估与纠偏。对已发生的廉政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现有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未能及早发现和控制的原因,对相应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方法进行修改完善。进入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循环。
(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实践。近年来,我们在交通基层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党风廉政建设从“主观定性管理”飞跃到“客观定量管理”,其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好,实施效果显著。
1.首先,在排查的领域方面,将与公共权力较为集中的行政执法单位、交通工程建设单位作为排点,找准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排出各个热点岗位。其次,在对象划定方面,将市局直属单位中层干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重点岗位及窗口工作人员作为排点。第三,在内容安排方面,紧紧围绕“权、钱、人、物、事”的业务处置权开展排查。
2.实施“阳光工程”,织密廉政风险防范控监督网。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绍兴市交通运输局不仅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还多措并举创造条件,便利群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既织密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监督网络,又破解了面广量大、人手不足的监管难题。首先,“阳光公开”。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公示栏等公开方式,还采用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新方式,对人民群众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事务公开、权力公开,保障了交通服务对象、交通管理对象和其他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其次,“阳光监督”。除了传统的来信来访监督之外,绍兴市交通运输局依托网络平台、交通服务热线等(下转第14页)(上接第24页)新型平台,拓宽群众投诉、举报、咨询的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权。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有效破解了内部监督人手不足、覆盖不全的问题。第三,“阳光执法”。着力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细化处置标准,明确执法责任,严明执法纪律,构建全员参与、监督制约、防范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必须坚定决心,将廉政风险防范体系落到实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是我国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我党在新时期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和支持反腐倡廉建设的坚定态度,是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不断深化的强大动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阻力和障碍仍然客观存在。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必须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参与监督,同时人人都处于监督之下。
篇10
一、公司债权转股权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但民间资本的信贷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以非法的形式存在,民间资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增值能力。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得不到所需的国家信贷资金的支持,造成了资金供求的严重失衡。民营经济为了发展,以不同形式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经营活动,民间资本已成为民营经济重要的资金来源,并以不同方式渗透到民营经济实体,对民营经济施加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受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民间资本所有者由于不了解被投资实体的经营状况,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时刻存有投资资金无法收回的担忧。为了协调好民间资本供需关系,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让民间资本所有者直接参与被投资实体的经营决策,给民间资本合法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国家通过债权转股权方式,消除民间资本供需双方的矛盾和担忧,使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信息共享、责权分明、地位平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公司债权转股权的前提条件
债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的权利。债权不同于其他权能,没有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没有相对应的产权登记机关,由于债权的确权和登记,存在政策上和操作上的不确定性,这就更增加了公司债权转股权在实务操作方面的难度。因此,不同省市区在颁布《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试行(暂行)办法》中,对可转股权的公司债权进行了限定,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基本归纳为:债权要权属清晰、权能完整;债权依法可以评估和转让;债权是被投资公司经营中应当基于双务合同产生并以货币或实物给付为内容,合法有效的合同之债;被投资公司权力机构对债权转股权的表决程序合法。
(一)债权权属清晰、权能完整
债权权属是指债权的归属,是债权的持有者。债权取得分直接货币给付或实物给付取得、从其他权利方受让取得、接受馈赠或捐赠取得、因政策性因素或奖励以无对价方式取得等。债权人可能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或利益上的往来,根本不存在货币给付或实物给付关系,例如:应付票据――商业汇票,从出票人开始,通过一系列背书转让,从第一个持票人到最后的持票人,债权人处于变动之中。再例如债务人甲与债权人乙因货币给付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经营活动中,债权人乙将债权转让给丙,债权人丙又将债权转让给丁,最后形成债务人甲与债权人丁的债权债务关系,他们两者无任何货币给付关系。这种债权的传递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应通知债务人,并不需要债务人同意。由于债权人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确定债权权属时,必须理顺债权的传递路径,同时审查与债权转移相对应的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和手续的完备性。因此确定债权权属,是以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合同或协议、债权转移过程中不同债权人之间的给付合同或协议为基础,以债权与债务对应的经济内容和经济行为合法为前提。权能是由法律规定或授予的权利之职能,经济学上完整权能包括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债权的完整权能体现在:债权人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并占有,享有按合同约定收回债权和附加收益的权利,可以通过质押或贴现方式向金融机构筹集资金,享有转让债权和放弃债权的权利。因此债权权能完整性要求可转股权的债权不存在质押或贴现,任何已质押或贴现的债权不能转为股权。
(二)债权是被投资公司经营中应当基于双务合同产生并以货币或实物给付为内容,合法有效的合同之债
我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之债的发生须经双方自由协商意思表示达于一致,合同之债须以有效合同为依据,否则,不能发生合同之债;合同之债中的债权债务相互对应。双务合同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现实生活中的合同大多数为双务合同。债权发生以货币或实物给付为内容,以债权和债务双方当事人给付对价为前提。债权和债务双方当事人除遵守合同约定外,对合同履行均不附带任何限制条件。任何无货币或实物给付、货币或实物给付受到除合同以外的其他限制条件的债权,均不属于转股权的债权。形成债权的合同应当有合法的内容、严密的格式、健全的手续、完备的条款,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三)债权依法可以评估和转让
根据部分省市陆续颁布的《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试行(暂行)办法》的规定,债权的价值采用审计和评估的方式确定,并由被投资公司的权力机构,按一定程序同意债权人以债权转股权出资并确认债权评估金额,增加注册资本的数额,出资方式、出资日期等。由于债权债务形成时给付的货币或实物形态在被投资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根本改变,已无法重置其原始形态,债权评估不是对债权形成时给付的货币或实物资产进行的评估,而是根据被投资公司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对债权在评估时的可回收情况进行判断。债权评估委托方应为债权人,只有债权人有权根据被投资公司经营情况,对债权的可收回情况作出估计;被投资公司作为债务人,是履债义务人,无权根据自已的意愿,对债务偿付的可能性或数额提出意见。
(四)被投资公司权力机构对债权转股权的表决程序合法
通过债权转股权方式增加注册资本,是被投资公司股东会的决议事项。若被投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债权出资应当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若被投资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出资应当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五)债权人如果同时是被投资公司债务人的,该债权人实施债权转股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其所享有的债权抵销所承担债务后的余额
公司转股权的债权是净债权,由于该债权人同时又是公司的债务人,既享有向公司追讨债权的权利,又负有向公司归还欠款的义务。在公司债权转股权时,既要对被投资公司的相关负债进行全面分析,对符合转股条件的负债进行审核,又要对被投资公司相关债权进行核实,确保债权人应承担债务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某一审计或评估时点的可转股债权和债权人应承担的债务均要进行审计和评估,且对象范围同一、方法同一、时点同一、价值类型同一。可转股债权的审计评估是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对债权的可收回程度进行判断;债权人应承担的债务审计评估是站在被投资公司的角度,对债权的可收回程度进行分析。
三、公司债权转股权所面临的风险
(一)不论是对公司、银行还是政府,公司债权转股权容易催生“赖账经济”
一是对公司而言,为化解债务,在争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到国家有关部门活动,使企业获得债转股的资格,将本可以偿还的债务通过债转股变为投资,“赖债为股”化解眼前困难,至于公司以后发展如何那是下任领导的事情。二是对于银行而言,有些经办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不良资产的比率以获得更多的新增贷款额度,有意将一些较好的资产或回收希望较大的不良资产转成股权。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为取得短期政绩,往往协助一些企业舞弊争取到债转股指标,将债权变股权,这相当于豁免了企业的债务。
(二)我国债转股涉及面大,数额巨大,而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使债权转股权面临很大困难
实行债权转股权,需要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规范的中介机构支持。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背景下,债转股主要采用国家主导的处理模式,这使得市场化程度低的债转股操作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而种种行政干预和参与足以使充满商业化的债转股变味,其结果是债转股风险增大,甚至危机金融安全。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出资行为具有“天生”的短期性特征
从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债转股的政策目的来看,债权转股权仅仅是为解决眼前我国国有企业债务危机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按相关政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这就难免会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资本经营活动中为自身利益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短期经营行为,当条件成熟时,将股权出售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或通过企业回购、推荐上市等途径,实施变现,回收资金。
四、公司债权转股权的风险防范
(一)严格公司债权转股权的限制性条件
1.公司债权转股权必须是债权人自已直接持有的债权,不得将债权人所受让的其他债权人的债权列为转股债权;2.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由于涉及贷款抵押、质押等法律行为,目前在资本市场及中介服务不健全的条件下,金融机构贷款暂时不应列为公司的转股债权;3.债权人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时,要进行债权转股权的可行性分析,并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4.被投资公司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被投资公司治理结构混乱,无明确经营项目和目标,长期经营亏损且高负债运营的、对被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健全,连续二年没有通过工商管理部门年检的,不应列为债权转股权的公司范围;5.被投资公司因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的,不应列为债权转股权的公司范围。
(二)严格公司债权转股权应遵循的自愿、公平原则
自愿、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债权是否转化为股权,应当充分遵循债权人的意愿,体现公平,要弱化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干预行为,严格杜绝政府的非法干预和舞弊行为,这样才能为债权转股权的顺利良性实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