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3A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9-02

一、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明确3A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与社会、市场、现实广泛地联系起来,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地组织骨干力量,对全国优秀的综合性工科大学、同类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进行对比,并与人才中心、高职院校以及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等进行大面积的调查和访问。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与产业界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彼此都不知道行业中间发生的变化和改革,容易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同时招聘单位人才缺少的局面。地方高校与相关的工科大学无论是在生源素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教学设施、社会的支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劣势相当突出。相对于高职院校或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它们更加重视“理论够用,重在操作”等方面的训练,所以它们占据更多的优势。

二、重在应用,强调特色,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学结构

对学科存在的原有课程进行大胆的优化、改革和整合,积极开展有特色、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局面,不断地开拓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有特色、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不断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创建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工程实践相统一的新局面,即实现“三维一体”――“点、线、面、体”互相融合和交融,在应用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之中构建出3A教学新体系。“3A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基本框架为:一条主线:紧紧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3A型人才”的宗旨,把教育理论真正回归教育实践,努力地将科学、教育、工程三者融为一体的3A人才。两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基层。三个维度:理论教学、实验训练、工程实践。四个层面:点、线、面、体四者相结合,从单一到综合,从点到面,由独立到融合的体系构建。点――开展某一课程的知识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线――是对课程深度的学习和专项能力的突破;面――在专业方向上进行研究,并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开发;体――就专业开展“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研讨,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成为综合技术教育的转变,不断地突破“技术性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思性反实践”进行。把理论、实验训练、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监督、保障与调控。

三、条件为基,师资为要,建立教学新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1.引外培内,强化师资力量。城乡规划教育之所以无法摆脱“理论脱离实践”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的教师本身缺乏实践,他们来自于高校,或者是研究生学位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和规划方面缺乏经验,太注重理论的教学和分析。因此有必要进行师资力量的强化。首先,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可以让教师去相关单位参加实践。其次,要把专业的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增强专业的教学效果,为人才的培养提高支持。善于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著名的实践专家及管理者担任主讲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课程的实践活动。最后,与本市多家规划设计院签订协议,成立本专业的设计室,让学生和老师亲自参与设计;借助这个平台,让教师迅速掌握与工程相关的设计规范,学会熟练地使用各种结构设计软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2.资源共享,校内校外双重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建立。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测量实验室、效果图制作、住宅建筑模型制作、CAD实验室等,确保能够完全地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必修课程实验,同时对于选修课程实验进行有目的的挑选和实践。学会充分地使用实验室、电脑模拟、测绘等形式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工程类专业教育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只有把将理论、实验、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加以整合、渗透,才能够不断地实现规划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3A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不断地实现学生知识的吸收,能力和素质的结合和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在课堂之外,还要能够充分地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关的设计单位实习和锻炼,指导和督促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相统一,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

3.多元互补,完善质量监督、评价的教学体系。根据“点、线、面、体”多维度、多方位的专业锻炼与能力训练方法,善于开展与之相关的教学监督与评价活动。在“点”的教学监督过程中,可以利用小考试或阶段性考试的方式,来及时地分析学生的近期学习状况,让他们更好地查漏补缺,寻找不足。在“线”的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地重视平时的训练与课程设计的成绩,让知识与能力得到更完美的结合,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在“面”的教学评价中,要把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诸多环节的综合表现统一起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予以评价和分析。聘请当地设计院、建设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学院的教师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指导和评价,在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把当天的经历进行记录,撰写实习日志,指导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实践状况。在“体”的教学评价中,要格外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其刚入学时的专业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比较来评价和分析学生的实践和学习状况,同时能够衡量和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峻.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陈乐,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16.

篇2

前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以及近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的低迷不利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供需不平衡是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房地产的开发规模过大或不足。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肩负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房地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城镇的各项基本功能之后,将城镇化过程中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分别从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与环保四个方面来对城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进行分析。经过严格筛选并最终确立了以下12个指标来构建研究区域的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率。

二、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社会发展指标有: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

三、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主要测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万户人拥有医生数。

四、基础设施与环保指标。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与环保指标有: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e、公共交通车辆数。

本文选用全国31个省市2005-2014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如下指标:被解释变量为房屋施工面积,解释变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对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把平减后的数据取对数,同时将房屋施工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的数据也取对数。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都表示变化率。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模型不满足随机影响模型的假设,所以选择个体固定影响模型。利用Eviews6.0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

最终的模型方程为:

从上面的模型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均GDP(AGDPit)、城市化率(URit)、城镇居民平均收入(AICit)和拥有交通车辆数(NTit)与房屋施工面积(HCAit)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均GDP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上涨0.141%,说明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房屋施工面积;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长1.086%,说明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对住房有效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房屋施工面积;城市化率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92%,说明城市化率提高人口增多,能产生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房屋施工面积;拥有交通车辆数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01%。

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严格控制土地出让规模。地方政府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本地区发展水平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严格把好土地入市关,规范土地规划、审批和招拍挂交易程序各个环节,打击土地供求中的投机现象,确保与房地产开发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总量和增长速度,保证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上,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市场,抑制交易投机,确保房地产产品交易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秩序。

篇3

关键词: 垃圾处理;运输路线;第三方物流;回收运输网络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99-030 引言

城市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全球每年新增垃圾超过10亿吨,其中城市垃圾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在1992年,城市垃圾日产量就己高达820多万吨,且年增长率接近9%[1]。这些垃圾占用土地,污染水体,破坏植被,污染大气,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如何妥善规划和管理这些与日俱增的城市垃圾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实质上,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是一类具有特殊约束的运输问题。由此,本文从运输问题角度对城市垃圾处理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总结展望。具体从城市垃圾运输路线、运输模式、运输处理算法和模型建立以及回收运输网络系统等四方面展开。

1 城市垃圾处理运输路线

目前,我国661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日产量达15601万吨,其中51.97%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因此,每日的垃圾运输量极其庞大。面对如此庞大垃圾量的运输处理问题,运输路线的优选显得尤为重要。

1.1 国外的垃圾运输路线研究 Anderson L E[2]最早将混合整数规划的方法应用在垃圾收运系统的规划中。Anderson D(1992)在研究垃圾转运站、填埋场的选址优化和垃圾物流路线的优化时,成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3]得出最优路线。M Candida Mourao(2000)针对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区的生活垃圾收运问题,通过求解含边界约束的CARP问题[4]得到优化路线。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向技术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发展趋势也不断影响着国内学者们的研究。

1.2 国内的垃圾运输路线的研究 而在国内,垃圾中转站的设置标准、布点、垃圾运输调运量等是对城市垃圾运输路线优化的主要研究焦点。

刘桐武、刘兆龙[5]应用线性规划原理建立了相应模型,并改进了沈阳市城市垃圾运输的收运方案,使全市的收运方案合理化,缩短了行车路线,节约了成本。

国内学者对于运输路线的研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渐将其他效益纳入研究的范围内。宋薇等[6]利用加权法建立了垃圾运输路线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垃圾收运路线优化问题解决方案。该模型实现了以单目标优化模型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多目标优化的作用。其研究表明在城市垃圾运输过程中选择合理路线不仅可加快垃圾在整个运输系统中的流转速度,减少垃圾堆积的可能,同时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而对于计算机技术与垃圾运输的结合,国内学者也多有涉猎。樊玲尝试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获得应急运输的最优路径。其研究对GIS的多领域运用进行了尝试探索[7],为他人进行其他研究做了铺垫。而王桂琴、高博[8]等通过借鉴樊玲等的研究,发表了《基于GIS和多目标的生活垃圾运输路线优化研究》。他们利用最短路径搜索法和层次分析法,借用GIS中网络分析工具,建立了可视化多目标垃圾运输体系,并搜索出不同目标下城市垃圾最佳运输路径。该研究结果为海淀区城市垃圾运输系统提高收运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以及针对多种情况采用不同运输路线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可知垃圾运输路线优化问题不仅要求经济成本最低化,更是要求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化。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基本都以追求最低经济成本为目标而展开,却忽略了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的综合效益的最优。同时,研究方法大多基于传统的线性规划方法,在结合现已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研究运输路线问题的方向上突破较少。另外,现有的诸多研究大多忽视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研究结果往往只能供城市未来几年的参考,而无法长期使用。

2 城市垃圾处理运输模式——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运用第三方物流进行垃圾运输,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垃圾物流合理化的问题,从而简化物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这有利于对城市垃圾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收运和处理,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运输效率低、收运环节繁琐、企业负担过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特点;办学特点;专业发展;办学要求;教学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93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概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包含的学科较多,范围较广。目前全国超过有160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学校多,但并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着重培养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有的学校则偏重于培养资源环境。也有的学校会在大二时分方向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云南师范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大一时为一个班级,到学生大二时会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样的分类可以使该专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在不同的专业分类下学得更精、学得更好,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专业的前景更加光明。

1.1 专业特色

日前,我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的课题安排上基本相同,都包含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房地产、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几乎也存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城乡规划等其他类似专业的课程内容。由此而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使得办学理念融入不到办学过程中,阻碍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进程。

1.2 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该专业试图培养具备资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科研、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知识,在专业设置上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知识,成为最典型的“通才型”专业人才。由于这种培训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比较多,形成了一种“通”而不“专”的效果,真正放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竞争时,往往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通常面对着地理学科专业的竞争;在环境科学领域面临着环境工程专业的竞争;在土地管理领域面临着土地管理专业的竞争等。

1.3 实践技能薄弱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学习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就更加复杂性,学生总学时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完成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另外,由于学时有限,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学习到位,如何抽出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呢?而且一些院校虽有设计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也对实践技能提不起兴趣,加之院校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而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

1.4 就业与深造

通过第三方面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技能差,同时引起很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与低,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致使“通”而不“专”,表面上选择性比较多,可以在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职,但是同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设置的局限性,使得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薄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多地追求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市场上也需要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机制。本科生更多地选择进行考研考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的硕士学位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想深造都找不到相应的大学,最后学生只能寻找相似的专业进行深造考研或者干脆更改专业选择。致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会更加迷茫、没有信心,促使更多专业人才的流失。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2.1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在学院教学中,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较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其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也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解决资源环境合理规划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情况,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增多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2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社会需求方向的因素,合理地设置学习课程内容的安排,避免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产生距离感。并且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是靠几门课程就可以的,它需要充分学习各个课程,靠这些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协调来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这也使得该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地理学科领域,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规划特点,还要熟练地掌握当地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资环专业知识。例如,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开办的专业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可以开设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资源环境调查等学科内容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一味侧重,不去关注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区域经济等人文环境内容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开设时,要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课程在开设时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基本协调和实现了以上要求。

2.3 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校对学生管理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所实施的一种优良制度。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关注,及时给出指导和鼓励。如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施了导师制体系,每位导师就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帮助。另外,导师需要更加的专业,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水平,导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专业。导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学生也参与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创新性人才。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专业定位、特色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修正改良,调整人才培育战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促使资环专业应对新的挑战,新拆分两个专业分别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可能更快地推进未来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高校在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体系建设时,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多方向和多角度来提高专业竞争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此外,学校在培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时,不能盲目觉得什么课程好就开设什么课程。学校培养人才终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建设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时,必须充分地考察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人才。总的来说,学校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才能推动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4,24(3).

[2] 赵小风,黄贤金,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实验室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人才的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是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规范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建筑学、城镇建设与规划、城市景观等专业。随着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该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科团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科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型层次的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

目前,该校城乡规划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及校级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开展以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任务,提高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该校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城乡统筹与乡镇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与乡镇规划设计、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3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

3.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调研,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

3.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导向培养模式。加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创造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是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该校城乡规划实验室已经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专业绘图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4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该校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主要针对课内实验、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提供实验场所。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应依托省级和校级学科优势,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

4.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实验管理体系

各级财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是建设投资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2]。受中央财政与省市财政支持,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应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特色,选择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保证课程设计、科研服务需求,将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补充的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培养。依托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强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开放使用,通过现场实训、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实行网上预约系统、实名注册登记、设备远程监控、实验远程指导等,提高实验管理人员长效管理。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项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材料、实验室准备,协助实验指导,随堂听课,填写实验日志。通过建立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2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城乡规划作为省级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结合实际规划设计类项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实际运用。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需要,进行各专业技能操作,比如制作规划模型过程中,对各类仪器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各类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专业软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3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各项设备、仪器基本满足学生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竞赛需求,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该校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教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为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作支撑。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完成在校学生的培养,同时长远建设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4]。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资源,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如CAD高级制图员,通过率较高。学生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强化训练专业所需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培养是发展趋势,该专业学生将来可考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这些注册职业考试,将提升并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满足社会。

4.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不仅仅考虑单纯的教学需要,还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如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聘请设计院或者同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更多的实验教师参与规划设计类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如斯维尔BIM建模大赛、中国环境学年奖、中联杯、蓝星杯等,激发学生创新设计,体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计划,明确实验室规划目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杨大伟,安蕾.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4):41~44.

[2] 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3~426.

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 公众参与; 新媒体

引言

公众参与最早出现之时只是为了稳定人们的各种不满情绪,以保障社会安定。随着长期的发展,公众参与渐渐上升到寻求一种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其的可持续发展。和西方的较为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不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公众参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制度并没有足够完善。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对于我国完善公众参与体系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保障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和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两部,即《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但大部分的条款依旧不够完善,在意识之上已经体现出粗约束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之中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或者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在进行城乡规划当中,直接性的法律法规依据较少,更多的依靠一些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定,或者因地制宜。在收集意见、问卷调查等,公众均是属于被动参与地位,主导地位是编制人员。部分地方公众参与主要通过事后参与,完成草案之后才开始举行相关参与活动。也有部分地方虽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提高了参与度,但参与效果不佳,在公众的意见表达和采纳之上不够完善。

第二,针对公众的意见进行采纳之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一定的要求。首先表现在时机之上存在不妥,相对落后。大部分公众在进行参与之时,规划草案已经完成,这就导致公众参与存在部分缺失。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采纳公众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设计会更加完美。而且公众的观念也存在一些不足,刺激公众主动参与的东西通常都是利益,只有当发生和利益相关的事情之时,公众才会主动参与到城乡规划当中。其次,公众进行程序性的参与,基本还较为表面化,实质性的参与较少。虽然法律之上有所规定,可以通过公示、听证会等方式以方便公众参与,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但由于权限问题,进行以上活动的通常都是主管机关,而且法律之上并没有具体要求采纳的程度和范围。这就导致对于意见和建议的采纳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随意性强。

第三,救济制度不完善。公众行使参与权,必须要有完善的救济制度作为保障,有关的部门必须履行救济义务,以确保公众的参与权。然而实际情况当中,我国的公众在城乡规划当中进行复议和诉讼的部分很小,只有规划许可以及处罚事项。而且公众参与的议题较少,缺乏对于决策不服的情况说明。

(二)非程序性参与不够完善

首先,截止2012年中旬,我国网络的普及率不过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还有大部分的群众并没有接入网络,所以通过网络参与城乡规划缺乏现实性。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最需要被关注的群体,比如弱势群体,很容易被排除在外。其次,虽然新媒体时代信息共享非常便利,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并且网络民意也并不具备广泛性,很容易形成一言堂。然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新媒体时代方便信息的共享,然而能够公开的信息决定权还是在主管部门手中。因此政府公开的信息,无法充分满足公众需求,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性。同时官方平台和非正式平台的分离,也导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最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保障,监管和规范不足。同时非程序性的参与面临泛滥现象,过度参与导致在城乡规划当中利用新媒体作出许多阻碍行为,这并不利于城乡规划,更加不是一种参与权的表现。

二、公众参与对城乡规划的影响

(一)表达多元意见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之上的信息传播通常都会存在“把关人”。能够进行信息共享的都必须符合相关价值标准,而媒介工作者在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可以通过IP封锁、词汇屏蔽等进行控制,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把关相当艰难。新媒体的普及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促进多元化的意见的表达和传播。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的传达公众具有特殊性的意见,不再是决策者的一言堂。有好处必然存在弊端,由于控制的有效性有限,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值得考证。

(二)形成网络“类市民社会”

新媒体时代的开启,转变了传统的只有掌握权势和金钱才具有发言权的状况,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存在于实体之外的,具有市民社会部分特征的“类市民社会”。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知识,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同时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利益组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之内,非常容易形成具有独立性的市民团体。然而怎样将虚拟当中的部分延伸至现实,从而保障公众参与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形成交往和对话平台

通过新媒体创造了一个对话平台,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往和对话。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的发展,在网络之上的交往逐渐朝着现实方向发展。并且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和对话,很少受到政府或者利益团体的影响,促进的对话平等性发展,减少了束缚。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平台的公平交往发展之时,公众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网络之上信息量巨大,进而导致公众在进行交往和对话当中具有不稳定性,对话趋于个性化且缺少交集。

三、公众参与原则

在我国进行城乡规划的主要还是通过政府,这就决定了在决策之前进行有关意见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概念性和宏观的规划类型,因为这部分和公众日常生活差距偏大,规划结果也趋于抽象和专业,相应的降低了参与性。所以必须遵守前置性原则,以提高参与性和避免质疑。第二,信息公开原则。公众的参与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基础之上,并且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部分地区政府通过网站、电话等进行有关信息的宣传,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工具,推动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保障公开效果。第三,互动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必然会存在一些纠纷,这就要求遵守互动性原则,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和谐发展。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促进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就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同时进行信息的有效监管,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参与过度对城乡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工具,发挥优势弥补缺陷。

参考文献

[1]严涵,朱喜钢. 新媒体时代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研究――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J]. 陕西农业科学,2013,03:211-214.

[2]王波. 台州市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实践和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规划展览馆;英文讲解员;队伍建设

1 规划展览馆英文讲解的重要性

1.1 贵阳市的发展趋势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贵阳市还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的开通,实现了贵阳至中国东部、东南部的10小时经济圈。同时,贵阳机场新增多条国际直达航班,贵州将逐渐摆脱过去交流闭塞的尴尬局面。目前,贵州建设的“1+7”国家级重要开放平台中贵阳就有4个开放平台。由此可见,贵阳的对外开放水平正在逐步加强。随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拉近了贵阳与国际社会的距离。在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双语讲解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1.2 规划馆外宾到访量增多

自2012年7月26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坦桑尼亚等30多个国家的外宾。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等国际重要人士。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组建英语讲解员队伍,完善英语讲解内容是迎接挑战的必经之路。

1.3 双语布展的局限性

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展示内容丰富,涵盖贵州、贵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未来规划等内容。从布展的角度来说,不能一一实现双语注解。这时就需要英文讲解员作为沟通的桥梁,为外宾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

2 英文讲解队伍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讲解员的心态

许多展馆的讲解员并非英语专业毕业,口语相对较弱,加上缺少语言环境,许多讲解员在中文讲解时还信心满满,可面对外宾团队就马上怯场。这种心态,导致讲解员英文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甚至还会影响展馆的形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文讲解员,首先就必须培养对英文的兴趣。讲解员如果能甩掉工作压力的包袱,反而会事半功倍。

2.2 英文讲解词编写的准确性

讲解词是展示内容的提炼,也是讲解员讲解工作的依据。多数展馆英文讲解词编写是在中文讲解词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在翻译时,就应该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政策性术语的翻译。在中国特色国情下,展馆的展示内容常出现政策性语言的表述。如果直译,可能会出现歧义。例如:“贵阳市目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那么讲解员不能翻译成“Guiyang city is currently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omotive’and‘engine’”,这样外宾可能会误认为贵阳目前在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火车头和发动机。讲解员应该将“火车头”和“发动机”这两个词语进行意译,翻译成“动力”、“领头羊”等外宾容易理解的词语。

(2)专业性术语的翻译。许多展馆具有专业性,在翻译时常会出现生僻的专业词汇。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除了在开篇介绍贵州、贵阳的基本情况、地域风情、历史文化外,剩余的展区主要以介绍城市规划为主。讲解员应通过查询规划专业的词汇字典进行翻译,利用翻译软件翻译时还需要注意其准确度。

(3)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贵州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发展历史悠远,生活、生产方式不同,是贵州文化历史的亮点。例如,在翻译彝族的“三月三火把节”时,直译为“March three Torch Festival”。如果外宾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恐怕很难理解,那么讲解员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欢庆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此时,英文讲解员的必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2.3 语音的标准性

讲解员是通过语言将知识传递给受众的。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标准的语音。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才能表达准确的内容。英文发音分为美式和英式两种,讲解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选择其中的一种。

首先,讲解员需要学习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发音标准的第一步是模仿。需要讲解员反复多遍地听单词、句子,然后不断地模仿发音。发音是否正确还需要听自己的发音,讲解员可以录下自己的发音,反复地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变发音的过程需要讲解员持之以恒。最后,带有感彩地讲解,讲解员可以互相练习、对话,制造语境。

此外,要说好一口流利的英语,还需要讲解员锲而不舍地练习。在学习前期,讲解员可以先分区域讲解,通过实战讲解积累经验,再逐步实现全馆讲解。

2.4 讲解内容的技巧

(1)重亲切、少官方。外宾的交流方式就是简单、亲切为主。以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在介绍贵阳规划馆的“领导关怀”展区中的领导时,不需要过于官方,领导可以直接用“Mr”称呼,这样显得亲切自然。

(2)突出重点,开门见山。东西方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比较含蓄,喜欢在重点内容前面作语言铺垫,而西方则比较直接,英文的表达习惯是突出重点和态度,然后再叙述原因。

(3)详讲文化风光、略讲政策方针。任何国家都具有其独有的政治体系,并且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一方面,中国的方针政策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多数外宾都不太感兴趣,所以除了政务交流的外宾团队可以多介绍以外,在接待外宾时应略讲政治性内容。投资考察、培训学习、旅游观光的外宾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情况等。

2.5 国际礼仪的学习

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在礼仪风俗习惯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讲解员还要了解各国的风俗文化及一些交往禁忌。例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与中国的风俗文化较为相似,在接待时采用握手礼即可,应该避免过多的眼神交流,否则他们会比较尴尬。讲解员可以选择边走边讲的方式,避免与他们相对而视。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国家则喜欢眼神交流,这时讲解员不妨大胆地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再如,欧洲国家的嘉宾一般不太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独立思考。讲解员只需简单的握手礼即可,同时不要有太多的肢体接触或互动。而与之相反,非洲国家的嘉宾则热情奔放,喜欢拥抱和讨论,所以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观赏和讨论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莫少银.试论博物馆英文讲解的准确性和可达性[J].青年与社会(中),2014(8).

[2] 黄燕宁.当代礼仪研究――商务交往中的涉外礼仪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209-210.

篇8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新一轮住房的需求,同时,由于城市人都多地少,每块土地都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在交通汇集地段,地皮更是寸土寸金。

关键词:商住楼;创新;空中花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国内外商住楼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空间越来越狭窄,尤其是我国,人口数量大,随近几年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环境的日益破坏、人们环境意识和城市建筑审美意识日益提高,在此环境下,城市住宅问题给建筑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城市住宅在经历了方正、规矩、统一风格后,又兴起无数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城市化浪潮。商住楼在对土地充分利用的需求下产生。

1.2商住楼的基本概念

商住楼在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上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商住楼是指该楼的使用性质为商、住两用,由商用和居住两部分功能空间组成的建筑综合体,是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公共属性及其商业价值充分认识的结果。

1.3商住楼的典型建筑形式

商住楼的雏型可以追溯至商业繁荣而里坊制瓦解的北宋[1],其主要模式有典型的形式有“前店后宅式”、“下店上宅式”,既商且住,两相便利。现代商住楼多采用“下店上宅式”。根据商业部分与住宅部分在总图上的关系,又可分为“店宅垂直式”和“店宅平行式”两种类型。

1.3商住楼的功能特征与市场需求

在现代,不少大楼将办公、住宿、商务活动等功能综合在一起,成为了综合性多功能写字楼。由于商住楼在功能上要求商务办公与住宿两种功能,功能使用和技术要求相对比较复杂。要求项目设置齐全、多种功能组合的综合使用,地下还需建有能停放几十辆到数百辆汽车的停车库以及能使用的人防地下工程。不管在建筑设计还是结构还是,均有其复杂性。商住楼开发期较短,市场很旺,收益快而高,市场需求量极大。另外,虽然商住楼具有经济潜力、城市景观和生活便利等优势,但是在结构、空间、环境等方面同时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2],

1.3商住楼的市场需求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建筑上倾向于建筑群的集中,如商业群集中区、住宅区。而在二三线城市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高层建筑有时候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对于一线城市则少不少,综合性建筑大为受欢迎。在所搜集到得文献中,商住楼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在1993-2013图书馆中有关商住楼的期刊就有1008篇,涉及了消防设计、转换层设计、给排水设计、抗震设计等方面。所以进行商住楼设计是具有技术可行性的。资料还了解到,目前城市绿化问题突出,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人们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完善之间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3]。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绿化上做的努力,

2商住楼的设计创新

2.1立足基本功能

考虑到出在十字路口的黄金地段,要求交通便利、引人注目,靠近众多与其互补性的场所,如主题餐厅、影院、附近建设室内娱乐项目,商场需要充分发挥其商业潜能,根据调查,城区是工作的主区,常年工作流动人士(白领)、富足成熟家庭较多,可以设计多种户型住宅,住宅面积在80~110m2,满足追求生活品质、社会标志的人群需求。整座建筑整体体现一种下繁上静,商住一体,自然与现代结合,富有商业气息与自然氛围的“后现代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出精美漂亮、令人愉悦、奢华而自然的风格。

2.1附属功能创新

商住楼在设计上还需要不断的创新,谋求新的突破。尤其是在其附属功能上下工夫。空中花园是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设计点子,并得到了民众和很多设计单位的青睐,如201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5亿美元打造了新加坡空中花园。

2.2引入空中花园概念

空中花园的住宅因为具有新颖美观、空间灵活多变、功能丰富和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空中花园”式的住宅近些年以其和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成为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设计手段,但空中花园设计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从空间领域类型划分,空中花园可分为私家花园、半公共花园、公共花园三种[4].

2.3立体式设计

本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已有的模型上,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预期要求,对商住楼的不足来进行改进、创新型设计。设计拟从商住楼的功能、性质出发,构思出将商用的商场与民用中的住宅融合为一体,在外观上是层峦叠嶂的空中花园,而内部功能分区明确的“一体式”商住楼建筑设计,形成“立体式”花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点缀。

2.4融入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城市规划设计,景观的设计是人们对一幢建筑形成外在直观第一印象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商用建筑,对顾客的吸引很重要。设计可以解决景观问题。“空中花园”在适应气候、改善通风和日照条件、创造建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交往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3结论

城市临街底层建筑商用价值、经济潜力很大,需要充分利用其商用价值。该建筑类型市场大,应用性较好,设计意义相对于办公楼等应用前景更广。商住楼中居民可以在本栋大楼中便捷购物,这是商业住宅部分的卖点与吸引点。空中花园设计是中国现阶段城市住宅逐步走向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特征的发展过程中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设计手段,也是我国现阶段在不具备较发达经济、技术条件情况下进行生态建筑创作的一种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孟聪龄,马玉洁.浅谈中国古代商业建筑空间的演化过程[J].山西建筑,2007,33( 24)

[2]张进.商住楼设计刍议.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8月第37卷第4期

[3]王请.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发展方向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20):8-9

[4]邱强.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四川建筑.2010. 12第30卷6期

第一作者姓名:李泽、出生年月:1991.6、性别男、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方向);单位名称: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9

关键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廊道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景观文化营造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系,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区域内城乡景观文化的整体研究,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间连同其景观文化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

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城乡统筹、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成为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相关部门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

2.景观与景观文化

2.1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关于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文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景观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并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与诠释。沈福煦先生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指出,景观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以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有关。中国的景观积淀着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1]。

2.2 人、景观与景观文化

人与景观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人类与自然发展的视角而言,人类在改造自然营造景观的同时创造了景观文化,反之,景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人类营造景观的行为,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在制约中相互促进。

景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在景观营造过程中的物化表现,集中体现在所获得的技能、景观以及在营建景观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同时,景观的受众受到景观所传达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受到熏陶的同时,逐渐被这种“景观文化”所同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包含两个基本过程,即景观的营建过程和景观的使用过程,但在两个过程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景观文化营建过程中,人类不断的熟悉景观材料,掌握营造技艺,使之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完美呈现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也就是景观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一方面,在景观使用过程中,景观文化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又反作用于受众,影响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社会观、价值观,使得景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

3.1 尊重自然,现代呈现---人文的关怀

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物质产物及精神载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以它特有的朴实、宁静、和谐的意境存储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从人类与景观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与景观文化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城乡景观文化的营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被人感知、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最本质的要求。

特定的景观符号和设计手法是传统景观艺术的重要文化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定区域内独特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亦使得现代城乡景观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

3.2 追寻历史,发展内涵---文化的延续

景观是城乡空间独特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街道、山脉、丘陵、森林、农田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共同构筑了城乡空间的视觉主体。历史文化是城乡空间独特景观文化的源泉,在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规划中,积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不仅能促进景观文化的发展,创新景观设计的手法,丰富城乡景观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也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乡空间景观特色的重要呈现。

但在现代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规划中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制约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构建中,不仅要追溯区域文化、传承历史,而且要在传统城乡空间景观文化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形式,使得城乡景观文化的历史记忆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

3.3 多元共生,城乡统筹---廊道的营造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亦使得自然景观分割开来,景观的流动功能受到严重阻碍,也使得不同区域景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被隔离开来。因此,加强孤立景观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促进景观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成为当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廊道的理论研究经历了雏形、绿色廊道、遗产廊道三个阶段。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遗产廊道在强调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还整合了遗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集文化性、生态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景观文化的线性“综合体”。

4.结语

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景观文化融于景观规划、设计、营建的全过程,烘托景观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让景观文化的受众感受到当时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景观作为城城乡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在加强、改善和优化景观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要在梳理传统景观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展新的活力,保持景观文化的人文关怀、历史文脉以及厚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

[2]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李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城市问题,2004(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文化共生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项目编号:HB12SH035)。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给水管网;水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42-02

1 概述

随着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消防给水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重视消防给水在火灾扑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消防给水规划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

2 分析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现状分析

就福建省泉州市的情况为例,丰泽区为泉州市的中心市区,高层建筑有500多栋,按要求每个高层建筑都应设有消防水池。近年来,进行市政水改,实行一户一表制度,水表安装在每家每户的入户口。消防用水的水费比家庭用水的高很多,若小区内消防管道漏水,无人愿意负担此项昂贵的水费。管理到位的小区会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消防给水设施完好有效;无人管理的小区由于消防管网长时间无人进行维护保养,消防给水设施基本损坏,会出现管道破裂、管道漏水等现象,如果消防用水不及时补充,消防管网内水压达不到要求,而且消防管网内的水很快就被漏光,这些无形中被漏光的消防用水的水费无人负担,为了防止管道漏水,便把阀门关掉,消防管网内便长期处于无水状态。

2.2 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2.2.1 城市内消防给水管网输水能力不能保证。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管道布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了,急需调整。而且管道漏损情况日益严重,管道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消防用水的需求。城市管网的输水能力得不到保障,无法保证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所需要的水量、水压。高层建筑所需消防水池大小取决于当室外给水管网能够保证室外消防用水时,消防水池的储水量须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当市自来水公司无法保证市政供水的安全稳定性,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与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这显然增大了消防水池的容积。

2.2.2 市政消火栓数量不足,安装维护存在问题。通过室外消火栓取水灭火仍是消防通用的基本措施。我国市政消火栓数量普遍不足。就泉州市为例,泉州市本应设置8901只市政消火栓,但现在仅有4964只,不仅配备严重不足,损坏还很严重,超过784只消火栓彻底损坏。有些市政消火栓未按规范要求施工安装,位置不当,出水口朝向不对,有的地下阀门没有明显的标志,有些市政消火栓年久失修,得不到维修更换,有些市政消火栓因为城市建设或道路改建扩建而被埋压、圈占或擅自拆除。

2.2.3 城市水源匮缺。城市中河流、湖泊、海洋、池塘、溪沟等天然水体较少,主要是靠自来水公司供水。缺水将直接导致城市消防用水没有可靠的保障,倘若一旦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消防部门便会因消防用水不足而陷于被动,从而使消防扑救难度增加。

3 针对性地研究对策

3.1 结合实际编制城乡消防规划,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消防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抗御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为目标,协调和综合部署城乡消防安全布局。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就应当考虑到整个城市的消防水源的规划及建设,结合实际编制城乡消防规划,大到整个城市,小到乡镇(街道)、高层建筑群等,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为高层建筑的灭火保证可靠的消防水源,而不应将城市的消防水源形同虚设地存在于给城市的这些高层建筑群中。

3.2 政府加大消防投入,自来水公司加强责任意识,保证城市消防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消防投入,通过自来水公司来落实、合理加强和完善市政给水管网建设,有计划地对城市给水管网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自来水公司加强管道的检漏工作,组织人员对管网的水量、水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消防供水的水量和水压。

3.3 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建筑消防安全设施对控制和扑灭建筑火灾发挥很好的作用。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建筑消防设施定期维修保养制度,选择合格专业的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选择经培训合格的人员负责消防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明确整个消防设施系统的岗位责任制度,从而保证消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4 强化室外消火栓的建设和管理

当前,消防通用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室外的消火栓取水灭火,所以,消火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消防部门应该和城市建设、供水等部门协调好室外消火栓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并定期做好消火栓的检修、维护,确保消火栓的完整有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加强取水点的建设,以防有人私自开启消火栓,发生意外状况。

3.5 提高公民意识,自觉维护公共消防设施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了减少火灾损失,是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的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要赢得人民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支持,相关职能部门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本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来提高人民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维护公共消防设施。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加,这对消防给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防给水规划关乎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关乎城市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防给水规划一定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从全局出发,把消防给水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的规划中,以确保城市消防用水能够得到足够的供给,

使消防给水规划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吴学伟,李作臣,杨玉奎.对城市消防规划及消防给水规划的探讨[J].给水排水,2000,(10).

[3] 姚国发,张征,马鲜萌.城市消防给水现状及改进措施初探[J].安防科技,2011,(1).

[4] 董轶.浅议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J].安防科技,2011,(1).

[5] 苗争.论高层建筑消防给水[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