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及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案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40-1.5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小学的美术课是非常好上的。而美术课的备课、写教案也是很容易的事,是任何非美术专业的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工作。普通人都会觉得他们无非就是写写“先讲什么”、“再画什么”而已。因此,美术课在很多中小学和家长心目中是不受重视的,更何谈如何写好美术课的教案了。

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重中之重,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预先写好当堂课的教案。有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活动思维,还要确定其价值观等等要求,可说是难上加难。这一系列的难度凸显了美术教案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预设好教学课程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是否能完全解决当堂课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一个成功的教案设计是一堂课是否能成功完成的关键。

一般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大体可分为八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①。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按三维目标各自的特征来分述: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②

在这里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它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所以在实践层面上必须三位一体。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情感、态度倾向的,有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课程的人文性,使课程更具有教育价值。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三维目标中,相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然而,知识与技能也同样重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实际授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下,有时也可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而学生却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控的知识或技能,通常也包含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中,与教学重点有必然的联系。③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是两个部分,有很多新教师会对其理解错误,造成教学上的混淆,使学生根本不明确本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提出的所要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而教学难点则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常常是因人而异,需要教师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教与学相互依存④。教学过程中的文案,就是把在上课过程中要讲的和要做的一切具体内容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写出来。教案通常根据详略程度分为“详案”和“简案”,对于初等台的新教师应认真写好详案,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设想和明细的安排,这样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之后的自我评价和针对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的自我分析。一般包括:陈述课堂上教学的效果,自己对这一节课的效果满意与否及其理由;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的得失;分析和总结造成得失的主要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新思路和措施等。

美术教案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是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结构体系、各个环节和各教学活动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负责,从而成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由始至终都要考虑各环节、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从而要保证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清晰的、明确的,整个教案的结构是严谨而有效的。

综上所述,笔者并没有就美术教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论述,仅是挑选了四个新教师可能思考不全面的重点环节来论述,希望能对阅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也期待能为美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②王大根著:《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③同上。

篇3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法》 课程实践 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小学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和教学规律,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方式、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在适当介绍英语教学理论不同流派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重点培养新课标下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市小学英语的教学与教改情况,特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材开发、产学研结合三方面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校内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实践。本课程每周课时为4,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30,实践学时为34。实践内容分为两大类:一为观看示范课录像,进行评课和讨论;二为教学技能分项训练。其中观看和讨论示范课Learning teaching共10学时,教案编写Lesson planning、教学技能分项训练Teaching techniques、说课等12学时,试讲Teaching practice12学时。

2.设置实训周。将第四学期第15周定为教案编写技能实训周,第五学期第13、14、15周分别设定为课件制作、教师技能综合技能实训周,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训练时间,集中训练学生从师技能。

3.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定期组织具备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例如:教师技能大赛、英语文化节、英语口语之星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教案设计大赛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课程团队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中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图建立一批长期、稳定、遍布全地区的实习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轮训,使学生感性、直观地了解小学、小学生,熟悉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学生课堂管理的基本做法等教材中难以直观体现的内容。

1.实习基地见习、轮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而产学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育专业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以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为导向,从“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出发,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见习、轮训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教师岗位认识课程。岗位认识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技术课程之间展开的课程,要经过四个阶段实习和认识。

(1)助教岗位认识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学生利用双休或假期在英语培训学校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未来工作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教师岗位认识

通过见习、轮训等方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了解英语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掌握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3)班主任岗位认识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了解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初步掌握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协作能力,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能力。

(4)教研组长岗位认识

以轮训的形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了解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和基本工作任务,为日后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岗位认识实践学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有足够的信心和思想准备。学生能了解课堂上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应具备哪些素质,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暑期或课余时间去小学代课或组织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家教或利用业余时间去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培训学校、小新星培训学校等)做兼职;暑期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下乡支教活动已成为外语系的品牌活动。

3.教育实习。第六学期进行,共12周。在实习过程中,每10―15位学生配一名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的全面管理,特别是对实习生的听课、备课、试讲、上课、课后评议、班主任工作等进行具体指导,确实保证实习质量。

二、实训教材开发

教案设计技能是一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实训,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和编写教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技能实训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就业导向为依据,直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英语课本。着重培养学生对小学英语课中的语音、词汇、对话、课文的教学实践技能。这样的实训教材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以后的教学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

(一)顶岗实践

一是安排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到本市的小学和英语培训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熟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教改趋势;结合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学实际和用人现状,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在授课以外的时间以学校或培训机构为主,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方面的难题;同时也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学校向在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们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科研开发的能力和教学质量。二是专业教师跟随顶岗实习的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一学期时间的锻炼,他们在学校既是指导教师又是任课教师,除指导学生实习外,还直接参与英语日常教学;同实习生一起帮助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单词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舞台剧表演等;组织实习生为小学或教育机构制作教具。

(二)聘请襄樊市小学英语课名师来我院讲学

聘请我市优秀小学英语教师来我系作专题讲座或讲示范课,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最新实践教学成果带入课堂。

(三)对社会和基地人员进行培训

自2001年起,学院每年暑期在襄樊市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襄樊地区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五批,先后培训全市小学英语教师近600人次。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专题培训,提高了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含基地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参与项目培训的任课教师进一步深研小学英语教学的规律与改革前沿信息。利用网络BBS论坛、个人BLOG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全市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让学生和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为本课程的课外教学拓展空间。

以上对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材开发、产学结合三方面的方案设计体现了以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导向为出发点的主体思想,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建立起了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岚峰,杨桦.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60,(1).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学案;设计;使用;探究;尝试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按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教育的有关理论,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就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谈几点体会。

实施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手段,导学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而导学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节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导学案是否设计的科学?设计的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规范等问题都很关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衡量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是明显。在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生物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做了一点自己的探究与尝试。

一、生物导学案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1.导学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听课的效果。教学的结果可想而知。教师的一堂课教学只是为了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案上设计的就要一一讲出所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不考虑,所以教学效果非常一般。

面对低效的的生物教学,我们要抓住以生为本这个关键。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思维。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才会由过去那种被动的学,转变为现在主动学。

2.导学案要注重内容的贴近性

导学案是“导”与“学”与“案”的三者统一,是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导”指的是教师的指导;“学”是学生的学习;“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也是学生学习的教学思维引导模式。导学案不是简单的课本内容加上教学方法的简单相加。在导学案模式下,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学的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思路要贴近教材的新理念,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3.导学案编写上要体现梯度性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学习都得到飞跃呢?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是务必要清楚每个版块知识设计与处理的梯度。在我编写导学案的实践中,我加强了版块内容的精巧设计,有效的防止了教与学的分离状态。我的做法是:一是教学要循序渐进。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模式。三是导学案中所选习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因地制宜,因生而异。

二、生物导学案在课堂的使用艺术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罗增儒和美国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都说过下面的意思:教学中师生互相合作,共同协调,才能激发课堂的能量与活力,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在生物课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教学的新教法,导学案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运用导学案能否激活现在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成为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教学《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一节内容时,其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自主学习

课前引入:在上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先讲一个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给学生自学导学案,自学内容――学习目标――问题思考。

首先是明确学习目标: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规律的实质,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分析实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第二步:合作探究

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通过课前检测――课堂探究等教学环节,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本着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对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讲深讲透。

第三步: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中的练习设计应突出层次性,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让优秀生从中尝到挑战激情;让普通的学生从中得到激励;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所有的学生都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导学案在设计上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如何衡量导学案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就是检验的试金石。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教学内容,老师点拨指导,师生互动,很好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即科学,教学是艺术。在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实做强导学案,积极改变教法,有效转换角色,我想生物课堂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凯莉.试析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2]郑毅飞.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浅探[J].成功(教育),2012.24

[3]王绎龙.生物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学生物,2010(2):33~35

[4]张凯丽.生物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篇6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篇7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在初中,学生对雨果是陌生的,对雨果的写作风格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前半部分即对圆明园赞美内容很难理解,如果只注重后半部分情感的激发,很难去领会雨果先生对人类文明的感情,所以,对课文前部分的学习是必须的,而且教师要巧妙地化难为易。本课创新点是,通过对原文语言简单的想象改写重排,具体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诗化特点。通过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达成情感教育,通过文章语言再现情景感受语言的讽刺性,通过简单的对联小结课文内容,凸显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无时不在学习语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找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语句。

2.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具体的词语中蕴含的感情,体味反语的讽刺效果。如:丰功伟绩,“塞满”“装满”“更彻底”“更漂亮”等词。

3.能通过朗读表达赞美和愤怒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雨果先生一美一丑对照原则。

四、教学难点

1.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句体会作者诗化的语言。

2.能提取具体的词语中蕴含的感情,体味反语的讽刺效果。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雨果的小故事

有位作家,自从邂逅他心仪的女郎后,每天给她写一封信,直到她慢慢老去,五十年间共写了两万封信,有首歌唱得好:人世间最浪漫的事,就是陪着你慢慢地变老。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有流动真情的书信陪着慢慢老去,能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是的,浪漫是雨果的另一个名字,在他的作品里洋溢着浪漫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看看有没有体现这种情怀。

2.课文品读

(1)自读课文,说说哪一段文字最能体现作者浪漫的情怀?

生答,明确:写给圆明园的情书。

(2)又是一封写给女郎的情书?

生答,明确:是写给圆明园的情书。

(3)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请学生说说圆明园美在哪里。

请用句式说话:我读出了圆明园( )的美,你看……

明确:我读出了富丽堂皇的美,你看圆明园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筑成的。

我读出了自然之美,你看圆明园里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我读出了神秘的美,你看圆明园里放着神像、异兽。

我读出了雄伟宏大之美,你看圆明园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还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我读出了金碧辉煌之美,你看圆明园缀满宝石,披着绸缎。

……

教师点拨:①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老师在想啊,“用瓷器建造的梦”是什么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吗?

学生答:雪白 易碎要加倍呵护 玲珑 精致……

②非同一般的圆明园,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建呀?这样的人建出的圆明园有什么效果?

讨论明确:即是建筑师又是诗人,不单存实建筑物,还有诗意美感,奇幻美,因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神奇。

(4)请欣赏ppt诗句:诵读课文改写的小诗:

圆明园

用大理石,用玉石建一个梦

雪松做它的屋架

缀满宝石,披上绸缎

放上异兽,放上神像

饰以琉璃,饰以珐琅

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眼眼喷泉

还有那成群的天鹅,孔雀和紫鸢

它是神庙

它又是宫殿

它叫圆――明――园

小结:这是一首小诗,但是诗句来自课文,可见雨果先生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诗化的,这就是他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语言

特色。

学生朗读“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指导通过轻声气声表达诗情画意。

(5)同学们,我们都沉浸在圆明园的美中,但是这么美的名园被抢光,烧光,践毁了,圆明园是我们的瑰宝,作为中国人,你想对侵略者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6)教师: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到了怒斥、痛骂,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那雨果先生呢,这个异国的作家,当他这个“用瓷器建造的梦”惨遭践踏时,他又是怎么表达感情的呢?

阅读第5~9自然段,找出与你有共鸣的句子进行评析。

小组前后桌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①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感叹号,两个褒义词不是称赞英法联军吗?

明确:不是称赞,是褒词贬用。

学生朗读这两词,通过颤音表达讽刺。

②“更彻底,更漂亮”,两词的实际意思呢,用两个作者真正想说的词语替换。

明确:反语,具有讽刺效果

③请你根据课一做侵略者抢东西的动作,神情。

④请合上书描述侵略者的动作。“塞进”“装入”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用两个成语形容“手挽手”“笑嘻嘻”。

明确:“塞满”“装入”突出侵略者的贪婪本性。厚颜,狼狈为奸。

⑤如果我们要把侵略者画出来,同学们认为什么画最具有讽刺效果?

明确:漫画。

雨果先生其实也画了一幅漫画,只是他用语言画出来,他使用了(反语)。

请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的颤音表达讽刺。

(7)课堂小结:课文前后两部分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老师用一副对联来小结,请同学写下联:

一首诗,盛赞圆明园美姿 下联:(一幅画,讽刺侵略者丑态)

这两部分毫无关系吗?

篇9

教学目标:

1、选定工具的使用;

2、剪裁工具的使用;

3、图形的选择与移动;

4、图形的缩放。

教学难点:图形的移动和缩放。

教学准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辅助网页。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师:出示上课的教学作业,提示,我们在上课的基础上如何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生:提出各种方案。引出课题。

二、教学辅导。

1、提出自学的概念,今天的课要求自主学习。

2、怎么去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

3、教师引出自主学习的方法。看书学习和网页浏览参考。

4、介绍网页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

(1) 网页的设计思路:希望学生按按钮的顺序去逐步操作。

(2) 如何把网页上的图片复制到画图上。

(3) 操作过程中的网页和画图之间的任务切换。

(4) 频的操作。

5、学生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 可以离开座位指导或请教同学。(规定班干部或电脑好的同学作为指导)

(2)在学生基本完成后全体离开座位看看别的同学可以给予你什么灵感或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加以改进。

(3)教师巡回指导。

6、 教学反馈。

篇10

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小孩子刚接触数学基础的时候,也是他们认识数学原理及印象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有利于孩子日后跟更好的学习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2.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平时有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齐数。(独立数——互数——齐数)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有两个同学在进校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可以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对不对。

师:这些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得好。

4.认读1~10各数

认读数字卡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1~10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按方位数数

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练习提升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2.教学数字手势

3.开放性练习(可以放在课后)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枝铅笔?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谁能说一说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会数1到10。并每个写5遍。

课后小结

谈话:写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

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

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 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 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 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 小松鼠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 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 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 尖的—头向哪边?

(5) 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 哪头小? 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 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

(板书:小于号) 指导写“

(3)观察式子“3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还是“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

四、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