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鸡;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16-02
1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感染多种禽类的呼吸道、肠道或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根据病毒血清型的不同有低致病型和高致病型之分,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危害巨大。
主要症状和病变:低致病性禽流感病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咳嗽、打喷嚏、音,病程长达十几天甚至更久,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鸡突然发病,体温升高,拒食、呆立,头颈部水肿,鸡冠与肉髯发绀、出血,并伴有坏死灶,不断吞咽、甩头、流涎,产蛋鸡产蛋大幅下降或停止,死亡率高。
防治:近年来预防已采用国家指定单位生产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根据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若发现疑似病例,要迅速上报疫情、送检、确诊。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立即按国家规定执行封锁疫区、严防引入,强制扑杀、严格消毒,一定时期内禁养,受威胁区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等有力措施。
2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但春、秋两季多发。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口鼻中蓄积大量黏液,呼吸困难,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有的作转圈、后退等异常动作。剖检可见腺胃黏膜肿胀有白色出血点,小肠黏膜集结腺肿大、出血,直肠、盲肠、喉头、气管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该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对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3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仅见鸡感染且多发生于雏鸡。它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病毒引起的,临床上通常有呼吸型和肾型两种。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呼吸型:鸡群在1~2 d内大部分鸡出现呼吸困难,喷嚏、咳嗽,气管有罗音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5~7 d后呼吸道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全身衰弱,畏寒,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蓬乱,排白色稀粪。产蛋鸡的产蛋率急剧下降。病变可见气管、支气管和鼻腔内有干酪样渗出物。②肾型:产蛋母鸡的卵泡充血,早期感染可见输卵管萎缩,形成“假母鸡”,肾肿大、苍白。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①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消毒等卫生防疫措施;②加强环境控制,供给优质饲料,增强鸡体的抵抗力;③接种疫苗,用含有呼吸型、肾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疫苗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方法进行预防接种。
4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极高,通过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大面积死亡,鸡发病后精神萎靡不振,无食欲,排白色水样稀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做好疫苗免疫,对14 ~28日龄的鸡用法氏囊苗进行免疫;②病鸡群迅速注射高免卵黄注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5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经传染后死亡时间在7~21日龄不等。
主要症状和病变:发病时雏鸡不吃饲料,怕冷,羽毛松散,翅膀下垂,拉白色黏稠或淡黄、灰白色稀便,有时被硬结的粪块封闭,呼吸困难。成年鸡无临床症状,少数感染严重的病鸡表现精神萎糜,排黄绿色或蛋清样稀便,主要病变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脆弱,有坏死点,肾脏暗红充血或苍白贫血,常出现腹膜炎变化。产蛋鸡可见卵巢萎缩,卵子变性,病鸡产蛋停止。
防治:①对种鸡场进行沙门氏菌综合防治及种鸡逐只检疫淘汰;②预防性给药,如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6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鸡舍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差、饲养管理不善,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篇2
一、美洲幼虫腐烂病
1.病原
主要是幼虫芽孢杆菌,菌单生或呈链状,此杆菌为兼性厌氧菌,在pH6.5~7.0和温度37℃ 下最适宜于生长。
2.病症
蜂孵化24h内的幼虫易感染此病,5-6日龄幼虫出现明显症状,一般在封盖以后死亡,初期症状不明显,患病幼虫失去正常的白色光泽,逐渐变成咖啡色,死亡幼虫呈褐色和黑色,椎形状。封盖的子房盖呈现下陷、湿润、穿孔的特征。只有工蜂幼蜂虫才易染美洲幼虫腐烂病,蜂王和雄蜂幼虫不易感染此病。
3.药物防治
用磺胺噻唑钠针剂2mL或片剂0.5g与1:1糖浆混合,每天饲喂一次药剂糖浆连续5~7d为一个疗程,间隔3~5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土霉素或四环素,药剂20~25万单位与1:1糖浆500g混合,疗程与磺胺噻唑钠针剂相同。
二、欧洲幼虫腐烂病
1.病原
有多种细菌,主要是蜂房链球菌,还有蜂房芽孢杆菌等。
2.病症
病欧洲幼虫腐烂感染的常常是4~5龄蜜蜂幼虫。发病初期,染病的幼虫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便改变了在巢房的正常位置,随后很快死亡,虫体变软并腐烂、呈褐色,放出酸臭气味,但有的只有少许臭味或没有臭味。病欧洲幼虫腐烂病主要发生于气温较低的早春,特别是弱小蜂群和蜜源缺乏的情况下最易发生。
3.药物治疗
用链霉素20万单位与1:1糖浆500g混合,每群每天喂给糖浆250~500g一次,连续4~5次为一个疗程,间隔3~5d进行下一个疗程。土霉素或四环霉素,治疗剂量和饲喂方法同链霉素相同。对病情严重的蜂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换箱换脾等综合措施。
三、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虫病又名囊雏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不同蜂种对该病的抵抗力不一样,西方蜜蜂抗性较强,中蜂则容易感染发病,多发生在4-6月。
1.病源
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30毫微米。一个患病幼虫死亡尸体里含病毒,能使3000个以上幼虫染病,传染力极强。
2.病症
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此病,潜伏期5~6d,封盖前后的幼虫死亡,染病前期症状不明显,刚死亡的幼虫颜色无明显变化,头部形成勾状,背部出现棕色点,逐渐变成暗灰色,皮下渗出液赠点,略待黄色,形似水袋,这是此病的典型症状。
3.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发病可采取中药进行防治,一是华千斤藤(又名海南金不换),50g对水2.5kg,煎煮过滤,用药液按1:1药物治疗的比例配成糖浆,每框蜂饲喂糖浆50~100g,隔2~3d喂药一次,连续4~5次为一个疗程。二是半枝连,药物配制方法同华千金藤相同,都能收到一定效果。
四、孢子虫害
该病又名“微粒子病”是成年蜜蜂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在本省主要发生于早春季节。
1.病原
是由原生物蜜蜂孢子虫引起的。
2.病症
个体初期腹部膨大,随病情恶化,导致消化机能紊乱,体质衰弱,翅膀颤抖,常爬上框梁上或箱底,有的腹部变黑,爬出箱外死亡。
3.药物治疗
依米丁(又名吐根碱)用0.3g与1:1糖浆500g混合,每天1次,连续5~7d为一个疗程。
五、大、小蜂螨病
1.病原
蜂螨属节肢动物门,蛛行网,蜱螨目,暴螨科螨类。成虫分雌、雄两种虫体?,大、小蜂螨病是由于寄生于蜜蜂体外引起的寄生虫病害。雄螨与雌螨交尾后便死亡。因此在蜂巢里不易看到雄螨,雌螨平均寿命为43~45d,在东北地区大蜂螨能在蜂巢里越冬,能存活6~7个多月。多发生在6-8月份。小蜂螨在黑龙江省不能越冬,是一种季节性病害。
2.病症
蜜蜂发育不育,身体衰弱,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严重时子脾上的蜂儿和蛹大批死亡,有能够羽化幼蜂翅残缺或根本无翅。在蜂箱前和蜂场地上乱爬聚集于洼坑内死亡,甚至全群死亡。
3.药物治疗
应用螨扑系氟胺氢菊酯农药,每箱一片挂在蜂脾间,即可长期落螨,是目前效果最好的一种药。
六、麻痹病
蜜蜂麻痹病又名黑蜂病、瘫痪病,是成年蜜蜂的一种传染病害,发生于春秋两季。
1.病原
蜜蜂麻痹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有慢性和急性麻痹病毒两种。
2.病症
患病蜜蜂由于全身处于麻痹状态,表现吻伸出,翅膀、足、腹部颤抖,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多数病蜂螫针失去作用。有的病蜂体躯颜色变黑,绒毛脱落,腹部膨大,常被工蜂驱逐箱外。
篇3
>>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 高校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群体性防治 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态度与预防行为现状分析 常见传染病的疫苗预防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如何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 浅淡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学生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措施 浅谈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浅析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浅谈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 生猪常见传染病的检疫与处理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春季里几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 浅谈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管理 常见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 浅谈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非医科大学生综合性参与式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徐瑞媛.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态度与预防行为现状分析[J].科技导刊,2012(2上):110-111.
③ Compas BE,Compas JK,Saltzman H,et al.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1):87-127.
④⑤冉丽娟,张俐,赵立.大学生对传染病的应对策略调查[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1):627-629.
⑥ 黄晓玉,黄肇林.武鸣县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1):24-27.
⑦ Griffiths SM,Wong AH, Kim JH,et.al.Influence of country of study on student responsiveness to the H1N1 pandemic[J].Public health,2010.124(8):460-466.
⑧ 闫欣生,黄英华,王智群.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方法与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62-64.
篇4
学校(托幼机构)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加上学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冬、春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学校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更是比较容易传播,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因此广大师生必须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1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特点及比较 (具体见下表):
2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1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要把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学校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
2.2 建立学生晨检制度并严格执行晨检、落实午检
做好相关检查记录,发现发热及出疹学生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同时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患病学生必须持复课证明方可返校上课。
2.3 建立健全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每天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及时(电话)追访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登记并报告。
2.4 开展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接种证查验”和应急接种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完成相应年龄学生的预防接种,对于应接种但漏种学生应及时开展补种工作。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配合疾控中心,遵循自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或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2.5 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5.1 通过宣传橱窗、班级板报、印发宣传单、健康教育课、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学生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特别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病一定要及时就医等。还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传染病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5.2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全校范围的集会。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2.6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严谨瞒报 缓报疫情
2.6.1 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 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 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6.2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6.3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6.4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2.7 学校要搞好通风换气及日常消毒工作。
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图书馆及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至少应在半小时以上。因为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必要时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篇5
关键词:养猪业;猪主要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77-1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大增,养猪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然而,猪主要传染病对养猪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也十分巨大,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猪肉的市场供应,进一步影响了猪肉的市场价格。因此,有必要加强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就对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1 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影响猪类健康的传染病有多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传染病还会造成大面积猪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会影响猪肉供应,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对猪主要传染病进行了防治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1.1 猪瘟
近年来,瘟病毒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背景被首次揭示,第一份瘟病毒遗传多态性的地理分布图也面世。这些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猪瘟病毒有着不同的病毒始祖,并且,近年来,我国流行的猪瘟与我国常见猪瘟病毒不同,大多数由欧洲传播而来。目前,我国猪瘟流行主要存在两个基因群共四个基因亚群,分别是,基因1群中的1.1亚群和基因2群中的2.1亚群、2.3亚群。其中,基因1群在CSF中的流行作用不大,主要是基因2群的流行,2.1亚群为基因2群中的主要流行基因亚群。对猪瘟基因研究表明,CSF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是靠运输和贸易带来的猪流动。虽然,我国猪瘟有多种基因型的毒株,但是并不能给目前猪瘟免疫工作造成威胁,对目前流行猪瘟病毒仍可以进行免疫保护和有效治疗。
1.2 猪伪狂犬病
我国已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试验,制定出根除猪伪狂犬病的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的养猪场的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与治疗措施。
1.3 猪流感
血清学和病原学第一次对我国猪流感疫情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猪群,存在由H1、H3引发的猪流感,如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在我国多个省份,黑龙江、安徽、浙江等地的猪流感研究结果表明,猪种间屏障较低,十分容易受到人流感和禽流感的病毒感染。在中国存在“禽—猪—禽”、“猪—人—猪”、“人—猪—人”的种间传染途径。因此,对猪流感的监测和研究与禽流感和人流感的预防监测有重要的关系,监测和研究猪流感不容忽视。
1.4 猪圆环病毒感染
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的血清流行病学对该病毒的调查结果表明,猪圆环病毒总体、抗体的阳性率高达42.9%,并且阳性率随着猪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对国内PCV毒株的分离鉴定证实,国内存在猪圆环病毒感染这种病。经过DNA分析鉴定发现我国的猪圆环病毒分离株与国外圆环病毒的分离株没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可以推断出,并且经过多年流行,病毒也已经发生变异。
1.5 猪细小病毒病
我国已经开始了对猪细小病毒疫苗的研制,通过对动物试验的初步核酸疫苗研究表明,以PPV结构基因的VP1和VP2制作的核酸疫苗,都能够比常规灭活疫苗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该核酸疫苗生产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1.6 猪链球菌病
荚膜2型猪链球菌作为一种新病原菌可以引起共患的病毒。因其毒力因子的不同会产生致病差异。在已知的毒力因子中,MRP和EF是荚膜2型猪链球菌最重要的两种毒力因子,而且与国外的同种毒力因子有高度一致的序列。PCR监测方法的建立使疾病发生时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成为可能。我国明确采用C、D两株强毒菌株作为制苗原料,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我国国内已经对此种病毒全面系统地提出免疫程序、药物防治、消毒、管理等整套的综合措施。
2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猪类健康的传染病有多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传染病还会造成大面积猪死亡,对养猪业带来十分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甚至发生种间传播,影响人类健康。本文对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圆环病毒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等六种猪常见传染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猪传染病的现状、防疫治疗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猪传染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良敏,白子金,徐斌龙.猪病防治新理念腹泻先护膜-猪消化道传染病防治新理念[J].现代畜牧兽医,2007,4.
[2] 方力文,李毓.榆林市动物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养殖技术顾问,2011,1.
篇6
【关键词】 传染病;综合预防;知识;健康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894-02
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1]。流动人口所患疾病以传染病为主[2],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多,该人群的患病状况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挑战[3]。民工子弟学校是流动人口聚集的特殊场所,由于教育环境、教育过程、卫生保健措施等的限制和生源的特殊性,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要阵地。因此,了解当前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指导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0月,余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了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为指导该类学校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余姚市2008年秋季共有14所在册登记的民工子弟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5所学校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七、八、九年级各1个班,共30个班级1 809名学生。其中男生1 016名,女生793名;小学生952名,初中生857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向学生简要说明调查目的、意义,然后解释答题方法,边读题边让学生独立解答。获得的1 809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学生对16种常见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和有关知识点的知晓率、部分健康行为形成率,并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16种常见传染病(病种)认知情况 有32.55%的学生听说过这些传染病且大概知道他的意思,34.69%的学生虽听说过但不太清楚他的意思,有32.76%根本没听说过。见表1。
2.2 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一些传染病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1.40%。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下所述健康行为亦同);小学、初中学生部分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见表2。
2.3 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学生健康行为总形成率为59.09%,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不共用毛巾、脸盆”(34.49%)、“经常洗手”(52.68%)、“向家长传播健康知识”(58.32%)、“不喝生水”(72.47%)、“不共用牙刷”(77.50%)。小学、初中学生总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
3 讨论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内发生传染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4],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是目前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死角”[5]。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些学校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5项健康行为与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传播直接相关,而被调查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也不容乐观。由学生向家长的传播是健康知识传播中一种十分有效的人际传播形式。调查表明,约40%的学生不会将自己所学到、掌握到的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教给家长,而且初中生比小学生反而明显下降(χ2=163.30,P
发热是不少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症状,特别是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来说是一个简易、敏感的监测指标,通过对学生发热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传染病病人;而迅速、有效的隔离又是管理传染源、控制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控制传染病在学生中的传播、流行意义重大。调查显示,在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对这2个方面的认识率较低。对此,学校应结合一些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警示,来加强对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教育,切实落实晨检工作,并严格传染源的隔离。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7] ,学校健康促进又是降低学生传染病发病的重要手段[8],而且学生群体分布集中,组织性强,受教育水平相对平衡,可接收的知识层次基本一致,对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相当有利[9-10]。因此,卫生部门要指导民工子弟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健康教育投入少、收益高的优势[11],特别是在现阶段民工子弟学校一些与卫生保健有关的软硬件设施不可能很快、很好地加以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对学生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其防病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12],而知识的增加又将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13]。目前,该市已在民工子弟学校中以学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为切入点启动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通过卫生宣传栏、举办讲座、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知识竞赛、开设传染病防治校本课程和行为技能培训等,来切实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
4 参考文献
[1] 郑高,叶丽萍,林馨,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62-63.
[2] 张洪涛,陈迎春.武汉市外来流动人口患病情况分析.医学与社会,2006,19(3):1-3.
[3] 徐文体,高璐,张颖,等.天津市手足口病患儿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101.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5] 楼乐平,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2-533.
[6] 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3.
[7] 廖文科.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3.
[8] 杨晓剑,陈友兰.厦门农村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2-24.
[9] 张河川.健康促进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0,16(9):516-520.
[10]刘辉,赵晓辉.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探讨.中国校医,2005,19(3):277.
[11]邹勇,金玫华,韩建康,等.湖州市民工子弟学校传染病防制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4-755.
[12]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176.
篇7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治疗
1前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而作为农业生产支柱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同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年,畜牧业养殖在国内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搞好畜牧养殖业,动物疫病的防控,是我们不得不谈的切身民众利益的要点话题。此外,搞好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同样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
2畜牧养殖中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畜牧业是对经人类驯化成功的动物及野生动物,利用人工饲养牧草、饲料等将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生产相应畜牧产品,而实现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升,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在畜牧养殖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最为突出的就是传染性疾病,这是一种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能够在动物之间、人类之间或者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传播,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例如,在2013年,禽流感的传播不仅给家禽养殖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更引发了人类的感染和死亡,令人谈之色变。因此,在畜牧养殖中,应该切实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3畜牧养殖的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
对于禽畜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一般采用的防治措施分为接种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定期做好疫病检疫,发现疫病及早处理。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基层养殖户主务必要提高认识,定期组织各类传染病的检疫检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诊断。一旦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分析其传染性,第一时间隔离治疗,避免出现疫病扩散蔓延的情况。同时,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定期组织接种疫苗,提早做好药物防控准备,增强动物个体的免疫能力。一些传染病高发季节,细节性的问题同样应处理得当。比如:场内通风、卫生、温湿度等等,都要做到严谨和全面。3.2定期杀菌消毒处理,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畜牧养殖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注意养殖环境的杀菌消毒,做好场内的通风工作,能大大降低致病菌的滋生蔓延。对养殖场内残留的粪污,第一时间清理,及时清扫,营造卫生、洁净、干燥的养殖环境,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条件允许的,能根据治污需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必要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等等。同时,严格严重卫生及管理的相关要求,场地内规范严格的检疫制度,并确保制度执行的到位高效。总之,处于防病的现实需求,必须要规范动物养殖、管理、流动等情况,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扩散和蔓延。3.3合理调配饲喂用料,确保足够的营养补给。对于一些畜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应该提前预防,坚持防治结合的策略,充分发挥人员因素的主观作用,强化对于喂养环节的管理,实现科学喂养,抑制疾病的发生。应该从动物的具体情况分析,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其能够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强化动物对于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应该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清洗,对没有吃完的饲料进行清理,保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3.4切实做好防病防控工作,不断创新技术手段。畜牧养殖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例行到位,除了自环境、管理、人员、机制等方面着手优化管理外,更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防控技术和手段。这些年,随着畜牧养殖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禽畜疾病不断发挥变化。变异的新病原体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此,对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更需要相关科研部门付出更大的努力,重视疾病防控技术的研发,不断创新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要求。
4结论
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这其中,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着实让养殖户及相关部门重视。而切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务必做到:定期做好疫病检疫,发现疫病及早处理;定期杀菌消毒处理,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合理调配饲喂用料,确保足够的营养补给;切实做好防病防控工作,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以此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概率,推进国内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秀丽梅 单位:西宁市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陈长利.几种蛋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农技服务,2014,31(7):178.
篇8
[关键词]我国感染病;现状及防治
一、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l)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我国感染病流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2.1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004年12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监督工作,并使法定传染病可以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实时报告。分析我国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疫苗接种相关;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关;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则与人群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0-10岁年龄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强了围生期保健工作,实施了免疫接种,使得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分析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布,2007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报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2常见传染病呈现若干新特点
以我国最为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近年来它的流行现以下特点:(l)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进一步降低,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比例明显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其他肠道外传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变异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3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余年来,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毒力变异病原体、耐药性变异病原体和机会感染性病原体等。已在我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各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0139霍乱、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猫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发现,但国外已有报道的新发传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热、沙拉热、尼帕病毒脑炎、西尼罗病毒脑炎、人猴痘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与流行是微生物进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微生物进化或变异是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和环境因素促进了病原体的扩散和致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全球性气候变暖、食品的集中供应、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最近对14个国家的55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篇9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97-1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近几年发生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伤害。新发传染病所具有的共患性、传播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等特点给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面带来严峻的挑战。
1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不同,从而影响了一个感染症的传染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其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1)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作长距离的移动,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2)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的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粘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百日咳等。由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
(3)粪口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的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染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粘膜的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gondii),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4)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通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公共场所。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
(5)血液传染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
2传染病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有重点、分阶段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不断完善三级保健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应急反应处理体系,加强卫生防疫专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的思想、业务、技术素质,完善各种仪器、设备、装备等建设;不断组织进行各类业务技术的学习、教育、培训。
编制、学习、贯彻执行有关的防控传染病的各类文件,如传染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防控传染病的策略措施,各类传染病的监测、调查、处理技术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等。
对各种传染病的疫情、相应的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病原菌的抗药性、消杀灭工作等进行监测,掌握实际情况。加强医院内感染的预防、监测、控制工作。健全制度、日常管理、经常检查、落实措施,不仅要对病人,也要对医护人员防控医院内感染。同时全面注意预防控制各种医源性感染包括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注射。有计划地改善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水平,做好生物媒介的控制。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健、防疫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面对各种突发疫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有效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及疫苗使用策略的研究。加强新的有效药物、疫苗的研制工作。加强国境、交通检疫,有效识别与防止国外、地区外流行的各种传染病的传带入及可能造成的流行和暴发。加强研究工作,针对传染病的诊断技术、流行病学、防治对策进行研究,不断掌握和运用新技术。
3小结
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参考文献
[1] 谢学勤,高建华,杨晓英,等.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
篇10
1.1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害相结合,首先宣传国家、政府对我国人民身体关怀的法律法规,阐述健康宣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更多人民都投身到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同时要介绍传染病的传染媒介、症状、病因以及预防的知识,并讲解传染病能够科学防治的科学道理。更多公众了解传染病的体征和常见症状后,就能够主动一直,或者报告疾病,劝说他人入院诊治。了解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益处,尽量避免延误病情,而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明确要求各级的卫生人员对患者给予关心,并支持防治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诊疗技术[4]。引导、教育该类患者要按规则服药治疗,并按时检查,坚持功能锻炼和自我保护。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保证自重、自尊、自立、自强等,提高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要求社会团体、各部门支持、关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逐渐消除人们对传染病的偏见和误解。
1.2健康教育方法健康教育一般采用口头、文字、综合教育等方法。口头方法主要有报告会、演讲、专题讲座、广播、家庭访谈、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等,属于常用教育方法,方便灵活,能够面对面讲解,尤其针对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听众,适应性强,而且能够随时调整和开展。文字的基本形式一般有黑板报、标语、报纸、书籍、传单、杂志等,因为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保存和携带,能够反复阅读,该种方法需要读者自觉的理性加入,才可接受信息[5]。同时还可采取挂图、宣传画、摄影,广告、年历、模型、标本等形象的方法,提高真实感和吸引力,使其在随意的状态下就可就接收大量信息,并达到良好的效果。综合教育包括音乐、流动的宣传车、电影电视,并综合利用文字、形象和口头等,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以及广泛和快捷的优势,印象更为深刻。
1.3健康教育原则健康教育一般以科学宣传,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来面向大众,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教育感染力,给予传染病的防御和控制教育。其中科学性的原则,要求其遵守实事求是,不能缩小或者夸大实施内容,内容具有科学性,防止片面性。在宣教中,还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和理论相结合,采取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宣传教育。并遵循群众性原则,在健康教育中要坚持因地而异、因材施教。通过科学调查,了解群众在医学和心理上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方法,给予深入浅出的教育,避免专业性强,而且生涩难懂的语言,尽量采取通俗易懂而且有感染力的语言,努力达到最佳效果。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