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有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行,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管理的理念上,已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管理的策略上,由注重行为控制转向注重协调课堂中其他因素,满足学生需要。在课堂管理的方式上,强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对于课堂管理作用学者们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认为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是小学数学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

课堂一般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一般是指统一组织协调工作各部分而为目标服务的过程行为。因此顾名思义课堂管理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参与课堂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事项,包括准备课堂环境和资料、建立和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等内容。可以说,课堂管理主要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管理监督和促进引导两个方面内容,新课改后,课堂管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参与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符合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所谓有效教学是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理念,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有不同的含义界定,综合学者意见和我国有效教学理念运用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科学的途径、最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中体现出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二、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后,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及课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新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课堂管理难度较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课堂要求,强调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还强调要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要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更加主动的积极学习,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激励,这些都对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

有学者曾就新课改后课堂管理难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5%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后,由于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更高的要求而造成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难度加大;6.7%的教师认为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0.8%的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变轻松。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教师已经感受到新课改后,课堂管理难度的增大。

(二)引导方式缺乏有效性

新课改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内容,最常见的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个性化等引导学习方式。但是,合作学习方式在运用中存在混乱的状况,比如在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几个学生开始一组讨论,看似更加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是不是所谓地瞎说一通,或是借学习讨论之名讨论别的事情,思想开小差,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缺乏有效性。个性化是指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可以依照自己不同的个性选择感兴趣的讨论题目,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但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过多的个性空间,而不加以适度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成长的教育有效性不足。

(三)探索学习方式不完善

新课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就是探索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以便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实际情况是,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给予及时有效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敷衍了事甚至感觉厌烦而置之不理;现在小学生通过电视、电脑,了解了很多新奇的现象,接触的也是新鲜的事物,有的教师已经不能够回答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

三、完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课堂管理目标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体现在课堂管理中就是要树立明确的课堂管理目标,首先是营造出宽松而又严谨的课堂氛围,其次是要适度地强调课堂秩序,最后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课堂管理中教师的有效引导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的引导作用,重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改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也正是目前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做到的。首先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乐于接受的引导方式;其次是用合理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再次是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逻辑,善于总结和概括;最后是在引导方式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不盲目注重学生个性,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指导。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要使学生对数学愿学、乐学、会学,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本人在参与了多次教研活动,听了无数节优质课后,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我从教育杂志上看到的教育信息,就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培养创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几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的管理。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我们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曾经参加了一次中心教研组的研讨课,授课老师讲的是“认识几分之几”,他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这位老师利用了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师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乐中求学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它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和创造的火花;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让课堂焕发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恰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使学生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的思考。

(三)树立主人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

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低年段的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三、讲究提问的艺术,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教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现。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奥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如果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章将要学习的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这就是典型的“激趣式提问”。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往、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机系统. 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课堂管理进行过系统地研究. 薛夫雷兹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运用组织和程序,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先期活动和策略.”它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管理,是教师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活动,协调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的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管理中师生“授——受”、“管理——被管理”、“控制——被控制”的传统教育理念逐渐转变. 师生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的实施给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绝大多数教师反映,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的难度增大. 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优势互补,发挥团队精神. 课堂教学每进入这一环节,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活跃,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热闹场面. 然而表面热闹的课堂却缺乏深度的学习,更有不少学生会在热闹的掩护下开小差、脱离主旨乱讨论,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 此外,教师有时由于遵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精神,夸大了对学生自的尊重,常会出现“喜欢和谁讨论就和谁讨论”、“能做哪题就做哪题”. 从而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应有的约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改进课堂管理,促进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笔者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制定明晰的课堂管理规则

这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课堂规则是每个学生都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合理的课堂管理规范能够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懂得哪些任务是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在课堂上发生的. 比如在合作学习环节,应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参与积极讨论与思考,而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 规范确立后,教师要严格遵守,并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对学生做到有效监督. 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自觉自愿接受并遵守规则,发现学生违规,应予以制止,并在平常多采用预防性管理措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严明,培养自制能力和民主意识. 教师才能树立自己在课堂中的威信,保障课堂良好的纪律与有效的教学.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仍然对课堂管理负有主要责任,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良好的课堂管理意义重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遵从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课堂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自觉、高效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自觉维护课堂纪律,提高自身修养. 要做到有效引导,教师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学生.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并不像动物一样盲目尝试探索,而是运用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信息. 所以在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意义地高效学习.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新课程标准下,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有效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 确保良好的合作学习首先应具有合理的分组结构. 教师不能任由学生自由组合,“想跟谁一组就跟谁一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与学习优势合理分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此外,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虽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学习权,教师也应给与及时的指导及有效的评价,必要时候适当干预. 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及时的解答与处理,之后还要进行总结与反思,肯定优点改进缺点,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课堂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四、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掌握丰富的教育基础知识,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等.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引导者,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自身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沉淀. 这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障. 小学数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一定的教育理论能够从宏观层面指导教师对学生心理、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因材施教,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增强教学魅力.

总之,课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管理对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身心发展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玲.试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11):89-90.

[2]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50-01

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展开论述。

一、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管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有挑战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更要讲究教学艺术,采用一种更有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能力。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既符合教学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将一些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内容穿插到教学内容之中,既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还包含丰富的含义,教师要想提升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管理能力,就应该从理论上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有效的指导教学活动。

二、有效进行学生管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效进行学生管理不仅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传统教学的要求,然而现代学生管理与传统学生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中的学生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只要学生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就达到了管理目的。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因此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违反课堂秩序的行为,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管理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中教师单纯的对学生的纪律进行管理已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学生纪律管理仅仅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一个方面,教师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纪律进行管理,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管理。小学生这个群体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明白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学生的内心进行管理,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习得更多的知识点。

三、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而教师对这仅有的几十分钟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配置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过分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将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多方面分配,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除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教师很少将一些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师的这种想法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留出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还要留出让学生放松的时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多种有助于调节课堂教学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设置的重要性,并切实做好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分配。

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达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目的。师生之间有效进行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泼,在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克服了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而且还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这也能达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目的。

五、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5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越来越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进行着创新,学生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创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在近些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数学学习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将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就需要对观念进行创新,在课堂中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课堂中的主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激发起来,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给表现出来,课堂中不能只有老师一人在发言,应该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从而让学生将课堂主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数学课堂中,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思路,一种解决办法,因此,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比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时,教师只需要将图形转换的思想渗透给学生,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创新和发挥,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20厘米,16厘米,20厘米,16厘米,那么如果将20厘米作为底边,那么高就是1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创新出来了几种解决方法:12乘以20等于240厘米;12加上20然后乘以2等于64;20加上16乘以2等于72,。然后老师只需要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因为刚才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那么就可以意识到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二、创设情景,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

要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就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出适当的情景,让学生进入到场景中来,在学习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教师需要牢记的是,情景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要依据所要教的内容来创设,创设情景时不需要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只需要将数学的实质给突出进来,以学习的内容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创设情景的时候还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在熟悉的生活中探寻和发现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进行观察、猜测、交流和反思,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逐步的体会,这样就会加深记忆,同时获得所要介绍的基本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应该将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数学课堂的重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的动手实践,并且互相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只有不断的自主探索,积极的合作,才能够加深理解到的数学知识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进去,这样就给学生的讨论、评价、倾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互相的交流和操作中互相的学习和进步,同时,学会团结写作的精神。为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行培养,那么教师就应该坚持三不精神,也就是学生如果能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师就不要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会,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做出来,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

回归生活,对应用价值进行体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只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想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在对周围事物进行了解的时候,要多采用一些数学观点和方法,并且要自己来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学实践课中有量一量,那么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渗透,比如让学生将自己一步的距离量出来,或者去学校的操场上去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结合,互相合作,在测量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

四、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深入的理解新课程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和改变。本文通过创新观念,转变角色、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篇8

学校多次统一组织教师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反复进行高效课堂理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多元评价机制等理论学习解读,对如何进行学习小组划分,如何选好学科长、学术助理等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培训,使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理念方面,形成了自主意识。学校先后派老师去北京、宝鸡等地参加“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学习培训活动,回校后及时组织好校本级辅导培训,把最新最好的理念传输给每一位老师。

二、从严从高,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实验伊始,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管理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实验服务的管理模式。学校继续发挥好校委会、教务处、德育领导小组、少先队大队部、教研组、家长学校、家村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职能作用,实行全员、全方位、全程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效果,强化过程考核,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执行。具体做法是,在管理上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三高”管理;在实施中做到严格、严厉、严肃、严谨“四严”实施;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团队意识“五种意识”。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学校全面实施规范管理,尤其在环节和细节方面,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一所学校健康发展的标准就是把常规管理做到实处,把先进的理念变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让一流的目标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步骤,用可视化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目标形成制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学校管理抓干部,教学管理抓年级,教师管理抓课堂,学生管理抓班主任的模式。

三、以校为本,研讨探路,以研促改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实施后,学生、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随之变化的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习题类型的多样化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的多样化,总之,与常规教学相比,课程的开放性更大。无论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明显得感觉经验不足,心里没底。针对教材内容多、教参和教辅资料参差不齐,老师对设计“一案三单”的体系还缺乏了解的现实,我们利用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组织老师学习《宝鸡市有效教学指导手册》、《有效教学备课》、《有效教学上课》和《课程标准》等资料,通过丰富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多数老师对于“如何做好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这个问题,显得很是无助和茫然,经过多次集体教研活动的研讨,大家共同想办法,首先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问题,要敢于大胆探索,再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相互促进逐步找到了解决的最好办法。为了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一案三单”,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设计每课的“一案三单”活动中积极发言,共同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为了搞清一个问题,不仅要查阅教参、各种教辅资料,还要加班加点的工作。实验教师能利用媒体,加强沟通学习,学校建立了“高效课堂教学群”,老师们都加入该群并互相学习探讨,同时也加入了凤翔县教育局教研室建立的“语、数、英三个科目群”,积极上传“一案三单”,参与话题讨论。

四、因材施教,立足课堂,多元评价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观察能力

一、利用图式理论,强化引导

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日常的数学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师就要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作为教师掌握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要求对观察对象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很直观,学生也可能很了解,但很难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对比法来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充分启发学生正确的利用比较观察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准确清晰的了解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避免知识的混淆。另外,如果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出内在联系,培养观察的条理性

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没有一定的次序,往往一道题出现,他就随便东看一下,西看一下,轻易草率地下结论,列算式,有时候,看到哪一个位置就算到哪一步,没有一个思维的条理性,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或图形题时,应该要多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或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问题之间的条理,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有这样两种应用题:(1)含盐25%的盐水75千克,要加入几千克水,才能使盐水含盐率为15%?(2)含盐25%的盐水75千克,要加入几千克盐,才能使盐水的含盐率为50%?两道例题一经出示,学生通过观察立刻得知,第一道题要加入水,加水以后,盐通过稀释,所以含盐率降低了,而第二道题是要加入盐,盐增多了所以含盐率升高了,这时,我们可再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思考,例1中的加水和例2中的加盐有什么相似的条件,经过思考,得知,加水并不加盐,盐不变,加盐并不加水,水不变,抓住不变量,把不变量作为问题的切入口,这两道问题便迎刃而解,例1先求原来盐水的含盐量,再用含盐量除以它在后来盐水中的含盐率求出加水以后的盐水,再用后来的盐水减去原来的盐水就得到加入的水。75×25%÷15%-75=50 (千克),例(2)则反之,用含水量来求,列式为75×(1-25%)÷(1-50%)-75=125(千克)。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凡是乐于学习的人,一般都会主动探究,自觉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势在必行。我们说的观察能力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其中知觉又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我们科学证实,知觉的产生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人类的一种信念和兴趣,之后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出一定的举措,产生相应的知觉。小学生的兴趣也极易培养,但是一般都是散乱的,毫无目的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每次观察的目的,严格观察时候的要求,实现有效的观察,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达到既定的观察目的,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四、多方面看问题,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观察中的片面性,即看问题不能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抓到什么就考虑什么,比较直观不全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处处营造一种氛围,培养其观察的细致、全面,让学生的观察围绕问题,多方位来展开。像这样一道题:135÷6=22……3 如果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那么结果应该是多少,这一道题,根据数的意义,我们知道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那么商不变,这时,肯定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回答,答案是22余数仍是3,但经过验算,显然,余数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观察的全面性,要看到这道题是有余数的,尽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并不代表商不变余数也相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商22余数为10。

五、贵在坚持,养成习惯

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为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充足的观察活动中获得成长,得到经验,猎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来进行活动,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图片、标本、模型包括实物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还应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一大途径。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低年级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研讨、探究、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三要素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师生关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有好种,不少教师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1]。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对老师“望而生畏”,老师对学生“恨之入骨”,双方呈现一种互相对立的关系,肯定会影响课堂效率,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快速获取知识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构建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自然身心愉快,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但同时自尊心很强,又有一点点叛逆。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具体情况,数学老师必须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使孩子觉得老师值得尊重,老师关心自己。只有这样,初中生才会踏踏实实学习数学。反之,如果数学老师不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仍然像对待小学生那样,严厉有余而亲和力不足,就会很容易伤到学生,进而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处处和老师对着干,导致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基于以上原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时时不忘自己应该做学生的表率,处处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这样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敬佩,他们会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老师,愿意打开心扉,向老师倾诉自己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仪表,注意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问题,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善良、正直的人品,以及爱岗敬业的师德。学生们带着对老师尊敬、爱戴、信任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就会更加专注、积极,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就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又怎么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科目呢?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爱护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比如在数学复习课上,老师叫某个同学介绍一下锐角三角函数的公式,被叫到的同学站起来后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显然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候,老师最忌讳的做法是大声呵斥学生或者使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学生,也不可以面无表情地生硬地让学生坐下。这几种做法都会严重伤害到学生,使学生丧失对老师的崇拜之情,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心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正确回答问题的条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师要学会接纳学生,把学生平等对待。只有与学生平等对话、赏识和鼓励学生,师生关系才能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2]。在这种宽松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健康成长,思想也会在交流中日益成熟。

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治病需要找准病症,教育也要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充分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的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切记不要“一刀切”,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针对不同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否则,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屡遭打击之后,学习就会灰心;如果标准定得过低,学生就会有吃不饱的感觉,而且浪费时间,更容易使学生滋生骄傲的心理。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位同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顾此失彼,偏爱个别学生。

四、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切忌独断专横,应该适当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教师先设定出一个未知数,找到一种正确的解法。此时,还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答?可不可以设定一个其他的未知数?学生经过七嘴八舌谈论,可能会找到更简便的解决方法。如果教师在开始就压制学生的思路,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总之,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离不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帮助,只有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与老师互相促进、和谐发展,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