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按年营业总额排序的2008年“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家企业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本情况,以及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和关键因素,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结构、沟通与交流,以期对国内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建筑企业 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的5.5%;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40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3%,此外,建筑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温海成,2007)。但是与许多建筑业强国相比,我国建筑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消耗问题、农民工问题、市场管理问题、技术创新等问题都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内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外相比更是远远不足,这些大大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公布的2006年国际承包商225强中,中国企业有46家榜上有名,占225家的20.4%,而海外营业总额仅为100.67亿美元,仅占225家企业海外总额的5%(赵桂平、王宏梅,2007)。尽管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也提出了“加强属地化运作,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度重视安全环境问题”等要求(刁春和,2009),但是国内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领域窄,主要业务集中于利润率较低的施工环节等问题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环境――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可持续发展”还倡导了一种基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信息披露制度(Elkington John,1997),即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报告制度。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为了解世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ENR全球年总营业额排序的“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位的企业在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总结概括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要点和先进经验,也为国内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报告基本情况分析
ENR排名前100家企业分别来自欧洲、美洲、亚太地区的16个国家,其中14家企业来自中国,业务范围覆盖了房屋建设、道路桥梁建设、油气服务等多个领域,项目区域遍布全球,代表了世界建筑行业的顶尖水平。企业报告情况和报告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这100家建筑企业中,共有45家以《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形式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了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进展与成绩。其中绝大部分报告企业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总共占报告45家企业中的39家。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越是重视,而业务集中于本国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往往较差。中国和美洲都有着庞大的建筑市场,进入ENR100强的建筑企业共有42家,但是这两个地区的企业报告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只有18%和7%,14家中国企业中仅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毕马威(KPMG)对世界排名前列建筑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建筑行业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认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94%的受访人员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72%的受访企业建立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接近半数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立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即对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但是在亚太地区,这一比例却低的多。虽然中国建筑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营业额、利润率方面都不容小觑,但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十分落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是排在企业业绩、利润之后的次要问题。种种数据都表明,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是信息的主动性,国内建筑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般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而项目管理则应具备时间、资源有限制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管理同项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由于企业需要在一定时间点向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报告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展与成果,因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与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大都和报告周期同步,可持续发展工作更接近一项以报告时间间隔为限的项目,这就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具有了时限性;另外,虽然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可以投入的资源却受到企业业务水平、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由于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和外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阶段也需要大量的沟通与交流,这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具备了鲜明的项目特征。因此,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采取项目式的管理,是必要且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管理,既可以得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团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同时又能以一致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这些企业报告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特点
(一)清晰明确的目标管理
1.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紧跟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从建筑行业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需要对行业和企业的关键问题、现状、改进的必要性和风险有着清楚地认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从报告来看,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国际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快速反应;二是对与建筑业关系紧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清楚认识。很多建筑企业都紧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将“可测量的、可报告的和可核实的(吕学都,2008)”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同样,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建筑企业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建筑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与建筑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见表1),经济和环境被建设企业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而工程安全、固体废弃物等问题,则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排名第1的VINCI公司明确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找到最大的排放源并尽可能减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很多企业将“尽全力避免出现导致死亡的事故”视为最大的挑战,排名第27位的澳大利亚Bovis Lend Lease公司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消除施工现场的伤亡事件,这也是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排名第9位的FCC集团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按照与企业的相关性和成熟度进行了划分,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分为不明显、出现、必要和紧迫四个级别,并根据企业现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业务构成灵活分解目标,以保证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后,企业需要从这些关键问题出发,结合行业与企业自身情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需要对其进行清晰化、定量化的分解。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细化分解,有助于企业目标的落实完成,从操作层面,往往有利于职能部门的把握。建筑企业一般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几种方式进行分解:按照时间限度分解、按照业务部门分解或按照项目进行分解。按照时间分解如确定季度目标、年度目标和5年、10年目标;按照业务部门划分是按照不同部门的特点将目标进行细化,如分解为商业准则的遵守、事故率的降低、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内容;按照项目分解,则是确立目标后以项目形式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运作管理。比如,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在报告中提出了企业年度目标、10年目标和30年目标;VINCI公司从建筑工程的材料和能源角度提出6个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能源消耗,资源开发,用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性废物,并以“全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建筑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大成建社株式会社为解决能源问题在美国建立了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评估与分析完成了更好的节能方案,仅空调一项就减少了其所需电力的30%,从而节约了100-2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
(二)有效的组织结构
1.建立矩阵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开展。在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后,企业还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目标顺利完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开展,对项目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往往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开始自上而下渐渐渗透,而具体工作则是从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承担,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又需要各业务部门或项目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一个既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又可以兼顾平行部门之间沟通效率的组织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大部分建筑企业均采取了这种模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组去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工作组既具备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组的许多特征:有独立于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程序;可以在组织常规的标准、正式报告架构之外进行运作,同时,在企业职能部门中也需要人员积极参与项目,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像一个项目一样在企业上下顺利开展。这样的组织结构既可以在企业层面上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能够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2.不同组织结构分管不同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上下的落实。在这样一个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一般由董事会、管理层的高层和法律专家、各职能部门代表组成,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跨越各个子公司或部门的合作。一般来讲,该委员会是独立于企业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性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对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出意见与建议,制定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当中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司道德,风险和危机管理,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和气候保护,人权,社会标准和投资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而并不参与具体的工作。实际工作由可持续发展的专职部门完成,该部门由董事会或执行层专人管理,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执行。这个部门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职能部门进行分解;监控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实施;帮助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确认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内容;结合国际形势,了解国际可持续发展新动向,并将这些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坛和讨论,增进企业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搜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定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参与国内或国际可持续发展股票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英国金融时报道德指数(FTSE4Good),IBEX35等的管理。
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中也有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负责人员,配合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完成各业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这些业务部门也参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
(三)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
1.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无论是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节,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都必不可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企业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通过有效地沟通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统一。表2反映了建筑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需求。建筑企业报告反映的结果表明,建筑企业对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十分重视,多数企业在报告中都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
无论对哪一类沟通对象,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很重要的。企业如果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长期或不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将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度逐步下降,那么企业在推进这项工作时的协调控制能力也会逐步降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利益相关者,除可以使公司更好的了解各方需求,有针对性的设定目标外,还可促进企业在多方面改进。排名第17位的Balfour Beatty公司从2003年开始在报告中主动公布受到各种环境方面的事故或提醒,甚至小到涌流或扰民事件也积极公布,从2004年起,公司的中级和严重环境事故就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就没有出现重大环境事故,这和公司面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态度分不开。
2.重视第三方审计给企业报告带来公信力的提升,主动完成第三方的审计。企业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无论是沟通效果还是公信力都难以得到保证。从财务报告的经验上来看,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审计,独立第三方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的验证意见,让财务报表信息具有公信力,从而被投资人接受和采用,这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第三方审计有两个效果:一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对企业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做出检验,第三方审计是保证企业报告的真实性,提高报告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在统计的报告中,接近一半的建筑企业报告都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这些第三方机构包括AA1000,透明国际,KPMG等,有些公司的报告甚至经过了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检验,如排名21位的Acciona的报告就通过了利益相关者,AA1000,独立专家和毕马威的多重验证。同样,企业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沟通价值,企业报告并不是单方面的,读者对报告的意见也是企业对报告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多数报告最后都加入了读者信息的反馈渠道,通过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读者意见,为企业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帮助。
结论
通过对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排名前100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到世界领先的建筑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同时,文章总结了世界先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特点。对行业和企业关键问题的认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效地组织管理结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正是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对国内建筑行业有着尤其明显的借鉴意义。作为世界建筑业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建筑行业还将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要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引入可持续发展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管理相结合,提升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的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刁春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9.6
2.KPMG.Embracing change:Global Construction Survey,2008
篇2
KEPCO于2005年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到2012年已经按年连续了7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的特色与亮点
KEPCO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由关于本报告、关于KEPCO、KEPCO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附录七部分组成。
表现形式方面
采用主题引领报告。在封面凸显报告主题“共同努力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在开篇以较大篇幅阐述报告主题,如:“绿色能源先锋,与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智能能源先锋,创造极大的效益和未来价值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等;在报告主体章节展示公司理念以呼应报告主题,如经济表现――“为未来创造价值”;环境表现――“与环境和谐共处”等。报告内容紧绕主题展开,报告体例统一,思路清晰。
介绍封面故事。报告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了封面图片以及采用的原因,显示出KEPCO通过高水平的技术和运营能力已成为一家全球化能源公司。
大篇幅展示公司理念。开篇利用12页介绍公司的理念,分为“成为绿色能源先锋、成为智能能源先锋、共同努力创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三部分,各采用4页篇幅,图文并茂,让利益相关方清晰地理解公司理念。
报告内容方面
总裁致辞层次分明,亲和力强。总裁致辞采取书信体,语言非常亲和,颇具感染力。致辞分三个层次,为“我们――创造――未来”。“我们”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表明了公司追求与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成长,成为可持续的公司的态度;“创造”部分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公司为社会和人民持续提供能源、为世界创造便捷、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所付出的努力;“未来”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讲述了公司愿景及挑战,传达出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的愿望。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报告对全球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KEPCO紧跟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对国内电力行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则凸显了KEPCO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回应利益相关方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注并与利益相关方一起成长的诚恳态度。
介绍报告编制实质性测试流程。报告细披露了实质性测试流程,实质性测试按照对业务的影响(横坐标)和利益相关方的兴趣(纵坐标)由低到高情况,进行识别,最终确定报告披露议题的优先等级。
集中展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亮点。在可持续发展管理部分,采用2页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出KEPCO过去一年可持续发展重要事件,让利益相关方直观地看到KEPCO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披露管理创新方法及其创造的效益。报告将管理创新放在经济表现部分,披露了管理创新的方法,披露了2009和2010年的管理创新活动产生的直接/间接效益达到9284亿韩元(约52亿人民币),增强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认可和信心。
讲述环境管理预期。报告在环境管理部分的开篇,从实施环境管理、环境友好的电力生态供应链和积极响应气候变化这三个方面讲述了KEPCO的环境管理预期,并提出“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些体现了KEPCO严格按照环境管理预期开展工作,并努力成为“全球顶级的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决心。
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努力的内容。报告分别采用2页和1页篇幅分别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和温室气体减排努力情况,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形成公司新的增长引擎以及公司技术与气候变化协作委员会等内容,显示公司积极响应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公司的减排成效。
披露利益相关方知情权的内容。社会表现部分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中,专门讲述了利益相关方知情权(Stakeholders’Right toKnow),阐述KEPCO保障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并通过管理披露、整体披露、企业披露和信息披露等方式持续提高透明度。
披露多个有特色的绩效指标。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除常规绩效指标外,还披露了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绩效指标。
披露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开展的多个社会公益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寻找走失儿童活动”。在该活动中,公司走失儿童的照片(电费单、公司杂志)、使用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和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反响。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尊重人权的内容,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人权教育方面,披露了公司向临时工和新招聘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通过专业或巡回教育向分支机构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方面,披露了公司录用的残障员工已达520人,给予残障人员在就业过程中10%的加分,保障他们良好的工作条件;客户隐私保护方面,披露了公司采取安全措施保障客户信息,定期提供隐私保护方面的培训。
披露ISO 26000指标索引。在附录部分列出ISO 26000相关指标披露情况,按照“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客户问题以及社区参与和开发”7个领域进行披露。索引分成核心议题、问题、描述和页码四栏,ISO 26000进行对标。
管理和实践方面
以环境管理为重点,推进实现发展愿景。公司将开展环境管理作为实现公司愿景“全球顶级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重要手段,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并提出环境管理预期,要求“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可极大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使公司成为履行环境责任的表率。
系统推进温室气体管理,与国际接轨。2007年,KEPCO根据国际标准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系统,制定了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的指南;2008年,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首次从环境部获得碳足迹证书;2010年,在集团层面建立了在线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控制系统,以收集和提供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通过系统推动温室气体管理,保障了温室气体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管理和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有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KEPCO开展了“寻找走失儿童活动”,通过电费单、公司杂志等渠道走失儿童的照片,发放15万个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播放;组织员工进行了34场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表演;全年帮助了106个走失儿童家庭实现团聚。
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可持续的沟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KEPCO与客户、股东、员工、供应商、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广泛交流与沟通,传递和获取相关信息,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得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同。在客户沟通方面,公司建立了一个客户满意度顾问委员会、一个客户专家组和一个顾问委员会,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管理,通过定期对话渠道与客户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员工沟通方面,公司通过劳资理事会加强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向分支机构定期提供公司状况说明,每周向工会提供关键管理信息。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KEPCO致力于成为一家“全球顶级绿色能源和智能能源先锋”,通过报告传递出公司将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努力创造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愿望。报告以GRI和ISO 26000为标准,披露了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核心议题下比较全面的内容,按重要性识别和评估了对利益相关方关心的各项议题,在报告中切实回应了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
启示与借鉴
形式方面
清晰展示公司可持续管理理念。报告通过简洁的文字、跨页图片和较大篇幅进行理念的展示,让利益相关方清晰理解公司理念,增强报告可读性。
以“封面故事”的形式阐释封面设计。避免读者对封面设计不理解或误解,可较好解答读者疑虑。
内容方面
用主题引领报告。企业可在封面上设定报告主题,在报告主体章节呼应主题报告主题,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报告主线和内容,增加报告的可读性。
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书信形式回应利益相关方。报告可采用书信形式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利益相关方为中心,回应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体现公司对话和沟通的诚意。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相应增加对电力行业全球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内容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分析,让利益相关认识到公司所做努力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企业的做法。
披露较多的绩效表现指标,满足利益相关方对关注信息的需求。报告应尽可能多地披露利益相关方关心的绩效表现指标。KEPCO报告值得借鉴的指标有:环境表现部分的能源强度、水资源消耗、公司车辆各类型数量和燃料消耗量、单位电量污染物排放量、主要资源使用量和循环利用量、绿色采购比例、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环境绩效指标;社会表现部分的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社会表现绩效指标。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可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披露公司尊重人权方面的实践内容,与国际接轨。
实践方面
保障弱势群体电力供应。企业可提高低收入家庭在最炎热和最寒冷月份的用电限制,通过安装限流器来保障其最低需要的电力供应。企业还可考虑对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用电折扣。
管理方面
开展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绩效。企业可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提出环境管理预期。通过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来提高环境管理绩效,赢得利益相关方认可。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演进历程;报告框架;未来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源起和发展
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的源起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企业应用SR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可SR的发展,其披露的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将对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被排除在报表之外。之后人们开始对企业报告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报告。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
20世纪90年代,独立的环境报告也开始出现,这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地球峰会”之后,原本重点在于强调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非财务报告开始融入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于是,逐渐出现了并在实务中得到运用的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1994年它发表了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进一步将财务报告的内容予以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非财务信息,企业报告模式发展迅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公司自愿的、定期的诸如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业绩。2000年以前,非财务报告主要以环境报告为主,以后逐渐向SR发展。
1997年,美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联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以下简称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属(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以下简称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ting 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旨在提高全球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其主要的任务是“制定、传播和推广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使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报告成为企业定期报告的模式。在整个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下,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ance,ESG)这三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三重底线报告”(Triple Bottom Line,TBL),也可以称为ESG报告。
2000年,GRI了第一代《SR指南》,之后有 50个机构在GRI报告指南的基础上他们的SR。200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GRI颁布了第二代SR指南(简称G2),获得了政府、商界、社会和劳工界的强烈反响,改版后的G2指南逐步占据了非财务报告的主导。2006,GRI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了第三代SR指南(简称G3),它是迄今为止国际影响最大、运用最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 2010年也了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该标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2011年,GRI在G3的基础上编制了G3.1指南,进一步完善了SR的披露信息,其中包括发展战略、管理方针、公司治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劳工绩效以及产品责任等内容。2013年,GRI对G3.1标准进行了修订了G4标准,该标准在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重要性、及涵盖各种不同领域中新的和更新后的披露,包括治理、职业道德及诚信、供应链、反腐败及温室气体(GHG)排放。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内第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由壳牌(中国)公司。2001年,中石油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这成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开端。一些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在国家电网于2006年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之后也纷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GRI的协助下,从2008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三类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开始,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呈井喷式增长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接近600份,占全球报告总比重由2008年的5%到2009年的15%。报告企业类型由大中型央企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我国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的法规和指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框架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两万多个利益相关者和全球两千多个报告实体采用了部分GRI报告框架。根据毕马威(KPMG)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研究显示,世界250强企业中95%了SR,其中80%采用了GRI指南,因此笔者根据G3.1标准对GRI报告框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GRI报告框架及“SR指南”运用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CSR在我国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题,企业界也开始积极回应。过去五年间,随着国资委、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CSR报告从数十份起步,大幅度增加到数百近千份。
任何对外公开披露的报告,基本功能都在于披露和传导信息。基本问题是:传导什么信息?信息质量如何?信息价值和社会反应如何?具有信息价值吗?
仔细阅读多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有以下特点:报告书篇幅差异很大,多的近百页,少的十几页;内容方面,定性文字叙述和彩色图片多,数据和定量分析少;大多数报告缺少第三方提供的独立鉴证意见。
任何报告的信息质量,都取决于两个关键指标:效度和信度。前者关系到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后者关系到信息的可信赖程度。
效度指信息的相关性,体现为所披露信息内容的实质化和规范化。迄今,即使在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仍然缺乏比较严格的规范。可以说,由于报告所传递信息的实质性、规范性不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难以相互比较的“橱窗秀Window Show”。
信度指信息的可靠性,通过第三方独立鉴证予以保障。鉴证的目的,在于缩小报告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差距”(Creditability Gap),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公信力。而缺少第三方鉴证意见的社会责任报告,其可信度和公信力一定会受到质疑。当然,进一步还有什么样的第三方才具备出具鉴证意见的资格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距离成熟还比较遥远,说尚在进展中。总体上讲,报告的信息价值有限,行为规范有待于建立,改进空间很大。
篇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11日,由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办的第八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解决方案”作为主题,可以说对于实现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示意义。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在致辞中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任务并没有全面完成,去年的完成情况也低于预期。这一方面说明节能减排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也昭示我们,要真正有效缓解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需要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进一步进行战略性思考,继续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继续在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在内的更广的范围内做出更加扎实的努力。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彼得·巴克则在致辞中分享了全球绿色竞赛和朝向低碳转型的趋势和实践。他表示,工商业是改变世界最重要的力量,中国既是全球绿色竞赛的领跑者,同时又是最大的污染国之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的关键。
因而在他看来,面向今年6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的工商企业要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并探索绿色发展的解决方案。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64-01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被调查的图书馆一致认为在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只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有可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之一。文献信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服务体系乃至共享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
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服务网络;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可以分享国家文化共享工程中心的文献信息、红色历史文化和电影等多媒体视频资源,分享省市图书馆开发、整合的地方特、科普知识、艺术欣赏、电子书刊等信息资源;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开展了文献共享资源联合编目工作;正逐步建立健全资源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的推送、揭示和服务工作。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问题
2.1信息资源共建缺乏有效的整合方法。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将本地实际馆藏和各类虚拟信息、数字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优化、重组,建立起全新的拥有统一检索入口和检索方法的信息资源系统。这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面对当前复杂的图书信息服务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果仅是单纯的技术模仿,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
2.2共享意识薄弱。近年来,信息资源的共享虽然已经被图书馆的情报界大致认可,但是共享资源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以前的图书馆实行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自给自足、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这既不能达到预期的文献资源共享,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的浪费,这种做法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双赢”的理念互相违背。
2.3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我国目前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这三大机构所隶属的行政部门都不相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就在进行资源共享时制造了阻碍,还会浪费大量的有效资源。建设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
2.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网络化和数字化,这就让知识产权在传统意义上受到很大的冲击,且各国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如何有效的在网络环境中保护自己的产权。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5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2.6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2.7缺乏长期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首先是文献购置费明显不足。包括购置经费短缺,以及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其次是资源本身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现代化技术需要经费稳定的支持。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建立在共享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但是通讯费、信息费、入网费、设备费等众多的费用,令大多数图书馆望而止步。
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1.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信息共享
目前数字资源不断丰富,资源种类逐渐增多。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呢?综合各馆意见,归纳为三条:
1.1以书目控制理论为依据整合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去记录、检索、管理和协调人类已出版的全部文献的书目信息的一种理论,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控制包括对书目信息的时空控制、学科主题控制、类型形式控制及语言文种控制”。
1.2以在版编目为纽带整合书目信息。不管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取还是检索,都要通过联机、检索与编目来实现其在功能上的整合。所以,经过编制和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出一些可靠实用的手段与方法。其中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以在版编目作为沟通与整合图书馆目录、出版社在版编目和新华书店征订目录三种书目信息的纽带。对于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与书目信息,都要以书目信息的数据库的形式应用于数字网络。
1.3以高新技术为后盾整合服务功能。整合信息资源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数据的输入量,这样就可以把常用的几种功能一步切换到位,并提供优质服务。如Ebrary公司,用户不仅可以按作者、书名、出版社或者学科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还可以建立网上个人书架以保存自己对已阅读文章的链接,并具有书签和评注功能。另外,该系统还提供了网上评注、链接、书签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集成都是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包括数据库技术、统一界面Web技术、网格技术、个性化定制技术等等。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
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图书馆应该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共享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通过网络,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查阅,并可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的多样性与个性的特征,这样,图书馆就要建立全新的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关系,在既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3.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必须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建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
4.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
5.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
人才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之外,还要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文献信息管理、数据库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发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网络技能,使其真正成为网上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6.切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比如文献类型描述标准、联合目录编制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等,要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信息加工,确保信息产品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加工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遵循开放互联的标准协议和国际化接轨。
7.争取资金支持,奠定共享基础
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要有长期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争取国家对共建共享的专项投入,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文献资源建设,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入等。
篇7
1、城市公交员工素质现状
近几年来城市公交发展较快,无论是在服务功能、企业规模、软硬件档次,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机遇和挑战中赢得胜利,这就需要有一支有一定素质的员工队伍与之相匹配。
但是就公交而言,公交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城市公交一线服务人员双向流动的幅度较大,新进员工较多,他们对公交行业的特征和具体要求还不甚了解,员工的业务素质、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公交发展的需求,员工归属感也不高。
2、提高公交员工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城市公交也面临同样的课题。为顺应城市快速发展步伐,满足市民日益增长出行需求,公交需要不断创新和先进管理、服务理念,以提升公交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确保公交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这些,员工素质提高是关键。重视员工素质,建立人才储备,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极大地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公交的发展还需要忠诚于企业的员工,这就需要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从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制度化建设等企业文化中,对员工不断地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让员工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凝聚力。设法让员工掌握按质按量完成工作的方法,使员工了解现代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员工良好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营造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提高公交员工素质的方法、途经和达到的目标
想拥有一个有一定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贯穿“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的思路,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
结合城市公交的自身情况、员工特点,首先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的员工教育培训中心,制定员工培训大纲和长远培训规划,依据公司每年的生产经营安排,制订相应的年度培训计划,使公司的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合理选择所需的培训方式。以交流、讨论、实习、讲演、个案分析等多种方式,采用启发与引导的手段,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方面营造一个“赶、帮、超”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这一重要手段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以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不逃避责任。
一是引导员工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手段在公司内部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乐于学习的氛围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是针对一些城市公交一线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新进的员工较多、部分员工对公交行业特点认识不足等情况,要把好新进员工的入口关,在新进员工岗前培训的基础上,重视对员工企业文化的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了解掌握服务技巧和方法。通过深入广泛的教育,使新进员工对企业文化和行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较全面地掌握服务技巧,为一线生产注入活力。
三是编制各种规范服务宣传手册,分发给各级人员,为他们“怎样为乘客服务”提供行为指南。用贴切案例让他们深入思考,真情互动,让员工有强烈的参与感。经常检查员工工作成果,留意员工的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需要改进的人提供意见,对表现良好的人给予承认,向能力不足者了解问题所在,以体现人文关怀。也让他们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荣誉感和满足感。
四是针对基层各单位的服务情况,对后进人员采取引导与处罚并重、“结对子”等形式开展规范服务帮扶教育,组织被投诉人员、违章违纪及存在服务问题的一线员工有针对性地采取专项培训、案例分析等方式,从运营服务等方面对一线员工强化培训,传授服务技巧,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整体服务水平。
五是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发挥好党员示范岗、“三组”、标兵、“微笑车组”、“微笑线路”、星级等先进人员在服务中的领军作用,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考核,提高他们的服务要求和标准。组织开展“规范服务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规范服务知识竞赛”活动,让每一位员工深入领会规范服务标准和要求,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了解掌握如何抓好服务,养成规范服务的良好习惯。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掀起一股“比、学、赶、帮、超”的服务热情,起到“以点带面、局部带动整体”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1-03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篇9
资料的收集大致可分为收集基础资料和专题资料两大类内容。基础资料收集主要是书面的现有的资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字性资料;二是数字性资料。所谓专题性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在工作小组通过撰写提纲后,针对写作提纲的要求有目的地收集资料,也包括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各种层面的访谈。
问卷调查
收集必要信息和数据的一种可行方法就是向企业内的主要员工分发调查问卷。对于起草第一份报告,这一阶段通常都会遇到一些阻力,因为调查问卷对于被调查人来说常常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如果被调查人知道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好处,才会有较好的合作,所以强有力的跨部门小组是有力的保障。
采访
这是一种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方式,用以弥补调查问卷见物不见人的不足。特别是有关撰写人对所负责章节不熟悉的时候,采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时甚至是保证报告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采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证留出充足的时间。询问被采访人关于企业的不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他们部门的相关程度以及他们对此的态度。
* 澄清问卷调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解,接着让被采访人填写缺少的信息。
* 不仅要获得数据,还要获得纳入报告的实例。
* 与被采访人一起分析收集的数据。
采访和问卷调查是企业内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适当方法,通过采访和调查,会在企业内部提出一些关键数字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关注环境、社会和一般性的经济问题。并且,按照现有的经营过程来划分报告的准备工作,有助于使可持续发展更深入地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诸如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都需要处理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可识别企业内部的一些交叉关系,而“经典的”三支柱报告一般只会涉及环境部门和人事部门。
如果企业编制报告准备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作为指导,依据《指南》的要求和指标,列出详细的资料清单,将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作为初次报告的企业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GRI的指标太多,同时也有部分指标并不适用的情况。所以,同时查阅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看看他们采用了哪些指标,也是资料收集时的一个参考。
为第一次编制报告收集数据始终是一个挑战,因为对各参与方而言都是一次新的经历。然而,一个企业在编制报告上的经验越丰富,报告编制过程就越简单,也就越容易确定可持续发展问题,更精确地选择需要的指标。如果一个企业要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一般就要建立适当的、统一的数据收集和管理制度,逐渐地,数据的收集就容易得多了,甚至几乎不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或采访,相应的工作量也会减少。
中远集团首次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典范榜,其采取调查问卷伴之以培训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好方法:
如表5-1所示,在进行报告编制工作之前,由编写组对二级公司进行了四轮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情况的调查。编写组根据编制报告工作的需要,设计出问题单下发到二级公司,收到反馈信息后进行梳理,而后设计下一轮调查问卷的内容,以便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更具有完整性和针对性。
为了保证编写工作的规范进行,专家组采取包括全球电话会议的培训形式,并与编写组就报告的编制工作召开了10次研讨会。在编写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对GRI报告指标的研究,同时,集团还组织专家组对二级单位负责实施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和编写报告的负责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班,以指导二级企业开展对三级企业的信息收集过程。
二、设计报告提纲
1. 分析基础资料
收集了基本的资料后,紧接着就是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如何进行分析呢?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相关方分析,二是可持续发展分析,三是利益相关方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
第一,进行利益相关方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利益相关方是谁?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是什么?利益相关方的反作用又是什么?
谁与公司有关?利益相关方是指所有影响企业经营或受企业经营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可能的利益相关方包括:
* 员工;
* 客户及最终用户;
* 政府部门;
* 供应商/上游公司;
* 财务分析师;
* 非政府组织:与环境问题、人权、
消费者保护等有关的组织;
* 银行、保险公司;
* 近邻、当地居民;
* 专家(如大学或研究机构);
* 潜在的雇员。
还要分析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是什么(参见图5-1)?
第二,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问题包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企业采取了哪些可持续发展措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如何?企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机遇是什么?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识别与公司最相关的议题,全面收集有关这些信息,识别企业面临的挑战,尽早开始处理企业还不熟悉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与有能力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
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机遇分析:在确定与企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题目过程中,下面一些问题可以提供帮助和启示:
第三,企业社会利益相关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在利益相关方和可持续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企业哪些利益相关方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如何构筑合适的利益相关方关系,来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有效避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汇集主要利益相关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信息,具体工作包括 :
* 找出哪些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主题,找出利益相关方想知道什么或担心什么。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主要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察:
共同了解企业为自己的经营活动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报告形成基本信息的方式是成功编制报告的一个先决条件。
篇10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世界排名概述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众多评比系统,旨在评估并比较企业的负责任行为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已经和将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企业,有必要认识、了解这类排名,从这类排名的评比标准和方法中得到启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发展,改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
一、《财富》100强责任排名
发起方:英国AccountAbility研究所和CSR Network咨询公司。
发展历史:始于2004年,每年的评估结果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公布。
排名对象:《财富》全球500强前100名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评估指标包括利益相关方、治理、战略、绩效管理、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验、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等,各年度略有调整。
排名目的:对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以英语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年度报告等可以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依据。
二、sustainAbility基准调查与排名
发起方:英国咨询机构SustainAbility、标准普尔和联合国环境署。
发展历史:SustainAbflity于1992年开始进行有关报告的工作,1993年出版了第一次调查报告《变得干净》(coming Clean),1994年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出版了第一次基准调查《公司的环境报告》(Company EnvironmentalReportillg),1996年工作重点转向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并于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了《全球报告者》(Global Reporters)、《相信我们》(Trust Us)、《风险与机遇》(Risk and Oppommity)和《明日的价值》(Tomorrow’s Value)等报告。
排名对象:根据企业在由第三方进行的全球性质的报告排名(如责任排名AccountAbility Rating)和与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质量有关的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的表现选取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遵循报告鉴定、分类和精选、设立基准和最后确认的程序,每年评出全球50份具有领先水平的报告。在设立基准时,采取对报告在治理和战略、管理、绩效表现、可获得性和审验方面的29项标准进行评估的方法。
排名目的:评出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透明度和公开披露方面的世界领先企业。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
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发起方:道・琼斯公司(DOWisones)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SAM)。
发展历史: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7SI)颁布于1999年,是首个对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财务业绩予以跟踪的全球指数。
排名对象:道・琼斯指数(D7SI)World InvestableStocks Universe所覆盖的24个国家58个工业组织中前10%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领先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搜集媒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报道和公司直接联络沟通,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按照一系列标准对公司的可持续性做出评判,并且对入选的公司不间断地监督其持续性绩效。
排名目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道・琼斯全球指数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和工业集团进行可持续发展衡量评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旨在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财务业绩提供标准,同时衡量资产管理的业绩表现。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四、FTSE4GOOd指数
发起方:伦敦证交所与英国伦敦《金融时报》。
发展历史:于2001年7月,是从原有的伦敦《金融时报》指数(FTSE)中创立的可持续性投资指数。该指数定期进行修订,以确保标准能不断保持与跟上有责任感的商业实践标准、社会责任投资发展变化的步伐。
排名对象:涵盖英国、欧洲大陆以及美国等100家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与公司直接联络沟通,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浏览公司网页和制定新标准时公司的参与,按照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方、人权、供应链中的劳工和反腐败的一系列标准对公司做出评判。
排名目的:该指数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五、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责任投资指数
发起方:富时集团与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
发展历史:设立于2004年。这个指数是新兴市场出现的第一个这种类型的指数,并且是第一个为股票交易所采纳的。
排名对象:约翰内斯堡指数的前40家公司和上一年度责任投资指数所包含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根据公司政策、管理、绩效和报告对公司的三重底线和公司治理设立标准进行评估。在环境标准中,根据企业活动,企业被分为具有高、中和低影响。社会和治理标准则力求反映全球的相关标准,同时也涉及南非所特有的一些议题。这些标准也结合经济因素以及新兴市场中出现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排名目的:加速有社会责任的投资者向拥有良好企业社会责任记录的公司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六、英国企业商会(BiTc)企业责任指数
发起方:英国企业商会。
发展历史:1992年首先设立了环境指数,2002年发展了企业责任指数。
排名对象:受到邀请参加排名的公司包括FTSE100和FTSE250中的公司,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各行业中的领先公司,英国企业商会中的大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这个指数通过一个系统的方法来管理、测量和报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参评企业会收到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和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提交给指数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会对这些资料进行打分并向企业提交一份反馈报告。反馈报告包括差距分析,与优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基准对比,并指出企业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排名目的:针对管理、整合和交流会员公司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向会员公司提出挑战并提供支持。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指数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直接的关系。
七、石油行业道德排名
发起方:优秀管理评估机构M&E公司与美国《油气杂志》在线研究中心。
发展历史: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
排名对象:石油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此项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公司治理、道德和透明度五个方面对石油公司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评估涉及了1000多套相关数据,对全球油气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86项相关标准,对技术服务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74项相关标准,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证券交易会的规定和萨班斯・奥克雷法等,评估还参考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契约、千年目标、储量计算等相关标准指南。
排名目的:评估国际大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排名。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殷格非、李伟阳主编的《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有删减。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