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原则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规划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规划原则

篇1

一、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其规划的编制方法很多,本文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加以阐述.1、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以经验的、直接的主观判断为主,以运用初等数学为辅,通过人与人直接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综合平衡法、调查研究法和指标测算法。①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就是要使一个县农业再生产的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求得需要和可能相平衡,进行反复的平衡核算,最终将规划方案确定下来.规划中运用综合平衡法,常用的形式是编制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利用平衡表,农业人口、劳动力平衡表,农副产品平衡表,农用资金收支平衡表等。②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活信息,以便摸清县域农业实情,从而更好地为进行规划服务。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函件调查、电信调查、综合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报表调查等。③指标测算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县未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蓝图,是对未来日标的规划设计。规划口标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比较法、系数法、动态趋势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产品产量法、口标推算法等等。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是运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工具,通过人与机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l)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指在系统理论提供的整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中心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的指导下,对确定客休(作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式的程序的一种明确表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农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要素之问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求得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其口的在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最少的投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2)模型方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模型有三类:①数学模型.运用较多的是经济数学模型.经济数学模型是反映经济内容的数学公式或公式体系(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函数式,方程组),是对客观经济过程中数量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经济系统中的数量关系是复杂的,因而经济数学模型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到的经济数学模型有:投人产出模型体系。另外,还有运用系统控制理论而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②图解模型。常用的图解模型有框图、直方图、结构图和流程图。

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论原则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的方法特别多,基木的方法沦原则有:(l)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是通过用适当的数学方程、图象甚至物理形式来简明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实体系统的一种方法。模型分析已成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是,模型本身毕竟不是实体系统,它是客观实体系统的反映象。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所构建的模型总是不太科学或不太令人满意;即使所构建的模型相当科学或相当令人满意,也会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变动性,而使原来的模型与变动了的实休系统不相符.因此,还要不断地进行实体分析,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来修改和完善模型.实体分析是模型分析的基础和补充,模型分析是实体分析的提高和抽象,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坚持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因素的分布范围、数量和比例关系的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性质和数量的辩证统一体。仅有定性分析,就会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仅有定量分析,就会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是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怎样的问题。规范分析是研究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作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方案的编制,不仅要描述、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现象,并据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要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为实现其规划目标所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缺乏实证分析,规划只会是“纸上画画”;缺乏规范分析,规划只能是“墙上挂挂’.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使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得到实施运行.(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带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抽象性.微观分析是对县域内一个具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个体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带有局部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宏观分析的对象一整体,是由微观分析的对象一个体有机构成的,宏观分析离不开微观分析;所以,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会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特定时点上的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的分析。它反映系统生产能力的高低,并可与外县农业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动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产经济系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分析。动态分析可以研究过去某一时期内系统运行的情况和演替;也可以研究未来某一个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只有把横向可比性弧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纵向可比性强的动态分析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正确地反映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过程。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要求把现状与历史、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6)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单项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某个组成因素、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等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是把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和各个专题等放在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中去研究,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单项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7)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组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诸多因素中,能反映其基木特征,并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非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系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进行主导因素分析时,不要忽视对非主导因素的分析,但又不要面面俱到地分析一切非主导因素.因此,在进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时,要坚持以主导因素分析为主的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8)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结构和功能是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如果只对具体系统进行结构分析,那么就难以理解“同构异功”的现象。因此,只有把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同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同功,异构异功),从而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9)系统分析与环境分析相结合。这里的系统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外的、而对该系统发生较大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果不进行环境分析,而一味编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结果会使系统与环境格格不人,农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0)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方法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不能胜任复杂因素的分析,但它灵活性较强,并易于掌握,所以,在规划工作中仍被广泛使用。现代方法科学性强,可以弥补传统方法之不足,但要人们普遍掌握这些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

篇2

乡20__-20__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现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20__-20__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二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薯类、蚕桑、家禽三个特色产业,努力抓好劳务输出增收项目,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上做文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2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原则;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原则;五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目的的原则。

2、乡情概况、现状潜力

2.1乡情概况

__乡位于__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45个村民小组,3635户,总耕地面积11944亩(其中水田6461亩、旱地5483亩),总人口12262人,农业人口12224人,农村劳动力6044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564人。20__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356万元,农业产值34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44万元;畜禽业收入1200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7;外出劳务收入92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人均年纯收入2370元。

2.2现状潜力

20__年以来,我乡本着因地制宜、分村指导的原则,以生猪、水果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家禽、蚕桑等开发为重点,通过培育基地、建立专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种植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锦橙100号1500亩、蔬菜达3000亩;年出栏肥猪1.8万头、小家禽50万只、山羊1500余头;建立果业、猪业专业合作协会4个,初步形成了“服务中心 专业协会 农户”的服务体系。利用我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化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探索出了适合乡情发展的路子,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规划目标、规划任务

3.1规划目标

总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5年目标:农民从产业中人均增收20__元。

3.2规划任务

生猪产业:抓住我县优质生猪基地建设的机遇,以LY母猪、DLY肉猪为主,全面推行生猪改良,推进生猪结构向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碧海路、仪北路沿线村为重点,确定基地村专重户,重点抓好4、5、6、7、9、13、14村专重大户的发展。20__年发展饲养LY母猪5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头以上专重户3户,DLY肉猪50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0头以上专重户5户,全乡存栏LY母猪800头、出栏DLY肉猪1.6万头以上;到20__年全乡存栏LY母猪2500头、出来DLY肉猪2.2万头以上。

水果产业:继续抓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栽植面积上,再新栽1000亩15万株,至20__年全乡锦橙100号、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水果面积达6000亩。同时加强对现有果树的高接优换和果园管理。

4、主要措施

4.1抓主抓重,培育产业开发典型。围绕生猪、水果产业开发,每年选择1-2个村,按照一村一品、户均70以上的纯收入来源于一业的经营格局,发展专业村,培养产业开发的典型村。建立1-2处产业开发示范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富。

4.2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服务。一是建立营销队伍,常年为农民提供种植信息和销售服务,解决“种什么能够多赚钱”和“往哪里卖能够多赚钱”两大难题。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在外争取签订一批订单和销售合同,让农民放心种植。三是结合小城镇建设,有步骤地建设生猪、水果、畜禽专业市场。四是引导有专长、懂技术的种植大户、贩运大户组建生猪、水果、畜禽养殖、蔬菜等专业协会,帮助和引导农民建基地、搞开发、创市场。

篇3

Abstract: Eco-industrial park is a new kind of industrial park which work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design theory and clearer prod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ory of eco-industrial park as foundation, combines study of the successful case of Baotou aluminium eco-industrial park, finally explains the mode of eco-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function to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Key words: eco-industrial;park;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81-03

0 引言

生态型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EIP)是在工业生态学的基础上,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规划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能量物质流动传递的方式将各类工厂企业联系起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生态流线,将一家工厂企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化为另一家工厂企业的能量或原料,最终达到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废物的零排放等目标。本文就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概述,并结合包头市生态铝业园区分析生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 规划生态学

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是其建设的依据,而规划生态学则是其生态范畴内的规划指导和规范。规划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和动态原则、生态位原则(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极其机能的关系)、限制因子原则、生态演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

2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主要形式,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生态学原理,在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下,按照规划步骤进行工业园区及其体系的规划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循环性、链接性、多样性、高效性、地域性和进化性,而它的规划设计步骤则是调研、组建专家组、分析和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总体目标、分步骤建立任务(包括园区产业定位、企业选择或现有企业改造、生态链设计、园区集成系统方案、重点项目规划和分期实施等)、明确管理制度以及效益评估和监督等步骤组成。

3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的旨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绿色循环设计、清洁防污生产、高效利用物质能源,并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在生态原理和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原料和废料处理成本、共享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增强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使社区享受更清洁、高质量的环境,结束工业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负相关情况;帮助政府增加税收、降低市政设施的总需求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区域污染,使资源能量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更新。

4 实证研究——包头铝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4.1 园区基本情况 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如图1)位于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的东河区东南部,地处“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区,北至丹拉高速公路,南至黄河二道坝,西起河北村以东,东至南绕城公路,总用地2843公顷。2003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创建,包头铝业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环保部确定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

4.2 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铝业园区改变了粗犷的生产和原材料出售方式,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通过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铝深加工项目,达到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规模的效果。园区已引进了一批港台等地区的化成箔、铝轮毂等铝深加工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实现。

4.2.2 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2.1 产业结构简单 园区产业类型简单,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强,易受市场、价格和供需等因素的影响。故而园区应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科技产业,并使各类中小企业多元发展,形成动态的产业链形式,以增强园区抵抗风险的能力。

4.2.2.2 建设资金不足 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园区部分用地尚处于未被征收的情况,而这些用地已将部分建成地分割开来,导致用地联系不紧密以及影响企业用地建成规模等情况。而随着征地费用的逐年上升,资金不足导致此类问题悬而未决;②修路、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逐年开展,但仍有部分地区未实施七通一平;③一些公共服务性建筑及设施也尚未实施建设;④对于驻园企业的优惠和鼓励性支出也非常有限。

4.2.2.3 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园区也是独立的生活社区,工作生活于园区之中的工人也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加之园区距市中心较远,故而园区内部应增设相应的文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只有园区内部环境质量升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的园区的建设中去。

4.2.2.4 缺乏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指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并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顺利成长。企业孵化器对于园区企业的成长、员工的培养和人才的募集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园区与本地高校的合作联系,为园区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4.2.2.5 铁路阻碍南北用地联系 京包铁路横贯东西,阻碍南北联系,且南北路只有四个涵洞,宽度高度均不能满足货车通行,无法满足货运要求必然会阻断生态工业园区的南北联系,进而影响工业生产链的连续性。所以,提高铁路用地的通行能力,建立桥涵、隧道或者迁移铁路,使南北用地加强联系也是很关键的。

4.2.2.6 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园区白银湖一带的整体环境较差,亟待开发和治理,以提高园区的整体环境和本地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4.3 园区的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包头生态工业(铝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园区本地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制定了以下园区规划(如图2)。

4.3.1 园区定位 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基于铝电联营,建设以铝业为主的高科技、高产值、低污染,以发展电力、铝深加工及环保建材等相关产业为重点产业选择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

根据园区的产业链图(如图3),园区将形成五类功能的空间布局:铝业工业区、建材工业区、综合工业区、管理及技术服务区及生活服务区。

4.3.2 设计目标 园区设计旨在建设铝电联营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工业化辐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并创造良好的景观,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区。

4.3.3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整个园区用地的骨骼框架,它直接决定了园区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园区的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一核、一心、一轴、三带、五区”。“一核”为管理服务区,是园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一心”是指生态绿化公园,它是园区绿化建设的“心脏”; “一轴”是园区主要交通干道,也是园区的主要景观轴;“三带”为沿着三条对外交通轴线设计的绿化隔离景观带;“五区”是园区的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建材工业区、铝业工业区、综合工业区、管理及技术服务区及生活区。

4.3.4 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规划包括产业用地、管理及技术服务用地和生活区用地,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及技术服务用地不仅用于园区的办公、金融活动及信息管理,还可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部门的入驻。

4.3.5 综合交通规划 根据园区的结构形态、工业性质和交通设施水平,规划的交通发展模式以自行车和通勤车为主,并适当发展出租车和公交车。园区内主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40米和30米,40米道路为“三块板”形式,其他30米道路为“一块板”形式。次干道红线宽度22米,采用“一块板”形式。支路红线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15-20米之间。

4.3.6 绿地系统规划 (如图4) 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中,生态绿地主要布置在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周围,并禁止在其中进行城市建设,它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确保园区整体的绿化生态环境;公共绿地包括园区内的中央公园、绿化广场及街区绿地等;防护绿地包括重工业用地和周围其他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沿高压走廊形成的防护绿地和铁路两侧各50米宽的防护绿带。

园区对绿化景观的重视、对交通用地的详细规划。不仅将解决园区存在的用地联系及环境问题,其多元的用地设置,也为各类企业的入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合理的规划不仅提高了园区的形象,更提升了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以规划生态学、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未来工业园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带来更多可喜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乔琪.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胡俊芳.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4

《规划》的编制开始于2011年下半年,历时一年多,其间多次召开各类交流讨论会。去年6月19日,经征求各方意见后形成的送审稿在北京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评审。与会评审专家对《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后送审稿再次进行微调后于12月25日由国家林业局审议通过,并确定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分别印发全国林业系统和花协系统实施。今年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以林规发[2013]19 号文件将《规划》全文对外。

2011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现代花卉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刚刚召开的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花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规划》在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需求和潜力,明确提出了近10 年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确定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是指导全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制定遵循花卉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提出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六大体系的概念,即先进的花卉品种创新体系、完善的花卉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发达的花卉生产经营体系、高效的花卉市场和流通体系、健全的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繁荣的花文化体系。《规划》还首次提出了202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稳定在130 万公顷的目标,这将比2011年增加约27%。为提高产业效率,《规划》还提出了至202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花卉企业30 个,建立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50 个,新增300 万个就业岗位等指标。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中国花协同时启动了全国花卉产业扶持政策调查。首先于2012年上半年,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全面了解各省(区、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情况,现有扶持政策,以及政策需求。下半年汇总后,在10月、11月,四个小组分赴八省开展调研,走访了10多个产销地,近50 家企业,召开了30多次座谈会。这将为《规划》颁布后争取花卉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篇5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以及资源的双重约束。因而,生态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据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原则

1.1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依托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资本和人文基础,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一种技术与资源的互动体系,创造出独具特色、良好抗市场风险能力的生态工业系统,使生态工业园区在市场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土地、港口资源的利用,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适度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

1.2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1.2.1 减量化原则

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1.2.2 再利用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

1.2.3 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1.3 “四个结合”原则

1.3.1 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

发展生态工业要依托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资本和人文,在发展过程中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一种技术与资源的互动体系,创造出独具特色、良好抗市场风险能力的生态工业系统,使生态工业系统在市场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1.3.2 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

生态工业,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将生态工业的建设与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中现有的科技力量作用有机结合。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在每一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均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和向后延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或企业群的科技含量,是生态工业系统得以持续的根本保障。

2、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特色优势不明,规模小,缺乏抗风险能力

很多工业园区都是综合型的工业园区。因为存在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的现象,使得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没有主攻方向,工业园区的产业趋同化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园区以许诺种种优惠条件来争抢投资者,由此造成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并且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2 缺乏产业共生,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各个行业与企业缺乏联系沟通,协作和联合,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更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式的大企业、大集团。

2.3 缺乏生态工业理念

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工业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使得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缺乏产业链,没有产业共生,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2.4 污染大

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一些化工产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废水排放COD未达标,亟需改善,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5 规划建设随意变更,资源浪费严重

一些生态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划论证,也没有履行过法定的报批程序,园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等没有法律效力;也有一些工业园区虽然有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也通过了当地人代会的讨论并予以批准,具备了法律效力,经过了法定程序,但由于“长官意志”作怪,工业项目及其他配套工程设施的选址布局与建设规模标准,都是由当地领导说了算,有的听任客商提出种种不符合规划、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更有个别地方的党政领导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存在“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现象,使工业园区规划丧失了应有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加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管理

建立高效、完善的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来组织和管理,是规划实施的基本保障。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能够避免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产生的职能冲突和利益冲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实施的组织建设应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即明确横向的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以及区政府与镇政府的职能分工。可以成立驻区环保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

3.2 经济政策

3.2.1 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一流、规范的服务是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包括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升招商能力、绿色招商及延伸生态产业链相关政策支持等。

3.2.2 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

园区应在落实国家已有的产业政策,技术改造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对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者,在基础设施使用、土地、税费征收以及项目审批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和政策倾斜,为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

3.2.3 增加融资渠道

在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企业融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融资渠道包括:世界银行全球环境资金等;来自欧盟、美国和日本政府的国际援助;国际间运作的社会投资资金;国际环保组织等。

3.3 加强与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根据规划的要求确立对市以下各级部门实行定量考核制度;编制和实施科学、合理、规范、针对性强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并通过各种媒体定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

3.3.1 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要紧紧围绕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以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为依托,并与其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环境管理制度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健全和完善,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在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下得以实施。

3.3.2 加强执法力度

应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和执行来保障开发区生态工业的发展。开发区必须将生态工业建设纳入本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本区生态工业的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确立本区生态工业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政策手段;明确本区各部门的管理范围和职责权限;确立本区公众参与原则。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其地区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以及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必须认识到不足之处,并且根据规划建设的原则,采用有效的规划建设措施,保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磊.关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08).

篇6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现代化、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招商引资;有利于实现工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工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企业壮大的平台、经济增长的龙头、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园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带动农业和生产业配套发展,着力特色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推进我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原则。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我市工业布局的总体规划要求综合统筹、适度超前规划各类工业园区。加强工业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的充分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工业园区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2.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原则。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实现工业园区产业错位发展。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大功能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纽带,积极发展“一区多园”,积极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

3.创新发展原则。推进工业园区的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模式。支持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进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突破产品链关键、共性平台技术,重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强势集聚区。

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土地、能源、人才、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园区,努力构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重点工业园区,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向外度与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县级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配合,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指导各类工业园区制定、完善园区控制规划、发展规划,明确园区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形成科学、具体的园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础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管。

(二)加快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强化天然气能源化工在我市工业集聚发展的先导、龙头作用,着力强化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提高集约发展程度。突出产业特色,大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一批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入园,带动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园区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等多种手段,筛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比较优势的企业入园,在资源配置、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政策引导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整合发展。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规划建设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2—3个主导产业。各地要根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入工业园区。已经在工业园区外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尚未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引导其将土地调整到工业园区内进行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动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行重点招商、定位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推进优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推进招商引资部门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联动,完善工业园区投资促进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投资促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运作新机制。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强化对招商项目的服务力度,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开发能力强、产品配套关联度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入驻园区发展。

(五)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工业项目用地,支持各工业园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把推进工业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土地平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大力发展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生产业,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加强工业园区动态监测。加强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综合监测分析,建立工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分季度、半年、年度统计数据。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切实做好工业园区各项指标体系报表报送工作,按时逐级报至市统计局汇总、。

(七)努力拓宽工业园区发展的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鼓励多元投资进行多种形式开发。通过贷款担保贴息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国债建设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等资金支持,筹集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设资金。

(八)强化工业园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入园企业要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规划建设完善的排污治污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和产业对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同治理。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具体负责全市工业园区的综合管理、协调服务、考核评比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其日常工作由经委承担;针对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的特点、性质,设立专门的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享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利,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协调服务等工作。

(二)完善和创新工业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抓好“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工业园区发展优秀奖”,根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年度考核成绩突出的工业园区予以表彰奖励,并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

篇7

一、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资源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功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将整个资源型城市置于一个模拟好的生态系统中去,将城市的各个产业当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来进行规划。循环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资源城市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使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将所有的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城市的生产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能取得经济效益。在循环经济打造的整个产业链中,核心产业就像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存在,它是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核心产业也就没有循环经济模式,核心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发展方式粗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城市得不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低,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第三,资源型城市如果一直按照以往的发展模式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会逐渐走下坡路。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的循环,而不是恶性的循环,环境的破坏严重拉低了城市的经济效益,那么城市就会加大力度发展经济,更进一步破坏环境,直接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转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势在必行。

二、选择资源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原则

资源型城市有很多产业,如何选择循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资源型城市中核心产业的选择需要坚持定性和定量两大原则,根据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用定量的思维研究产业链中相互承接的产业之间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经过总结,在选择核心产业时可以坚持“三优先”的选择方式:消耗能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应该优先;有建设经验的产业优先;集聚程度高的产业优先。根据“三优先”原则,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已经把化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造纸行业、石油及燃料加工行业作为优先选择的四大行业,这四大产业普遍来讲耗能高、污染偏大、生产结构单一,是循环经济体系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循环经济中核心产业选择的具体步骤可以通过以上的原则来制定,首先要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关参数计算出来,根据参数作为参考依据,选择与其他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来作为核心产业,借这一核心产业来完成循环经济中产业链的构建。第二点很重要,在选择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把选择的范围缩小,在资源型城市中的主导产业中做选择,不能盲目地将原先设定的四大产业确定为核心产业。因为每个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发展结构也不同,在进行核心产业的选择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来选择,这样更容易获得经济效益。最后一点,在先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之后,参考定性定量的“三优先”原则。核心产业的选择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的发展前途,相关工作人员在为资源型城市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核心产业,以帮助资源型城市改善目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选择方法———相关矩阵赋权法

篇8

为实现我市“*”规划目标,按国家要求建设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我委决定组织实施2009年*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相关创新平台建设。本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为:

(一)生物医药。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支持现代中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支持中药标准化相关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

(二)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重点支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育种、林业新品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重点支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生物基材料,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和新型酶制剂等微生物制造;重点支持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三)公共服务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对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物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专项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加快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培育品牌名牌产品;促进产学研联合、培育大企业;提升生物技术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地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我市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市中医药的全国领先地位和优势。

三、专项实施原则

为确保*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实施目标的实现,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符合规划原则。专项应与《*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突出重点原则。产业化项目应符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重点针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推进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并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和生产能力储备;创新平台要重点支持整合生物技术研发资源、提升生物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完善生物产业链的公共平台建设。

(三)自主创新原则。项目应着重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市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四)提高国际竞争力原则。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各类生物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按照《*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投资管理办法》、《*市生物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组织和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必须是在我市行政辖区内依照我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事业或企业法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需提供*市级以上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文件。医药类产品还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药品生产许可文件且是近3年取得新药证书的新药。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励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继续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规模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励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势为依托,提升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四)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沟通力度,引导集群内企业构建新的生产秩序,实现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系统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空间布局、横向联系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

围绕自身优势,集中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机电汽配产业、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建设。

(一)扩大汽车零配件生产规模,发展机电汽配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毗邻高新区的地域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品、汽车零配件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服务,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增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为现有厂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发展。到“”末,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提高纺织服装、粮油食品生产能力,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振纺织服装工业雄风,提升和改造我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以鲁花、万宝粮油、襄樊正大、希望、安华纺织、金安泰制衣等企业为重点,用工业化的理念培植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到“”末,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群。充分发挥我区地处全国铁路、高速公路交接点和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两大物流中心:一是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庞大的购销业务,依托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汽车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及一批汽车4S店,在316国道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仓储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规划的襄樊铁路东站为核心,抓住货物运输将从城区转向市郊的机会,在肖湾东站建立一个物流产业中心,为各大专业市场及其他用户开展服务。到“”末,物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个以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攻关为重点的企业服务体系。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重点扶持、社会共同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实行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创办商业性的民营贷款担保机构。三是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信用数据库。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地、本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工作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区经济、发改等部门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拟定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利用地方资源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级各商业银行对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效益比较突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给予优先安排。从今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年拿20万元),重点用于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由区财政局和区经济局共同制定经费使用办法。科技部门要从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向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倾斜。区经济局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要不定期开展银行和企业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篇10

为了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全区土地盘活整理工作方案》要求,经研究,就切实做好保留厂房收回重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土地盘活整理、集约集聚资源”为依托,对位于集镇建设规划区内、现有建筑符合规划、具有保留价值的“两低两高五小”企业用地,实行保留厂房收回重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每镇保留厂房收回重供面积达到300-500亩。

三、基本原则

1.促进产业转型原则。按照产业连片发展的要求,对保留厂房进行收回,重供给符合当地产业特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合理引进项目原则。依托保留厂房收回,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要求,合理引进、科学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定位的项目。

3.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原则。鼓励区内企业通过“保留厂房收回重供”实施兼并重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操作程序

1.项目申报。各镇根据区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对“保留厂房收回重供”对象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地块范围后,由各镇负责,编制盘活方案,包括地块权属情况、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备案通知书上报区土地整治办。

2.项目审核。由区土地整治办会同发改、经信、住建、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对地块内权属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联合会审,并出具意见。对建筑容积率在0.2以上的工矿用地,重供项目属于外资项目或新兴产业类项目,经区土地盘活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办理环评手续、规划许可手续(涉及新建的)后,直接办理转让手续。其它项目,会审通过后进入收回重供程序。

3.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或土地所有权人与原土地使用者签订补偿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地上附着物由原土地使用权人委托处置。报请区政府同意收回后,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

4.办理供地手续。国土部门按相关规定供地,涉及新建的,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办理相关报建手续。国有土地由国土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出让合同;集体土地由土地所有权人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5.验收登记。由区土地整治办牵头,组织发改、经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保留厂房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各职能部门为达到约定条件的现土地使用者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五、优惠政策

工业用地挂牌土地出让金,区统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其余全额返回给各镇,挂牌土地契税区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