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3-02

有些中职生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表情、情感看出来。下文首先谈及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方便观察出某位中职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之后谈及心理健康对中职生的影响,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最后提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个方法。

一、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通过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出问题的表现,从而确定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可以说,学会观察他们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是治疗他们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骤。

1.自卑。有些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比大学生低,甚至连普通的高中生都不如,而学历也成为他们自卑的重要原因。一些中职生感觉自己身份比不上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他们会觉得,既然本科毕业生找好工作都那么难了,更何况自己。这一切都成为他们内心自卑的原因。平常观察内心较自卑的学生,例如出去活动总不敢走在前面、随便选择位置时总喜欢坐后面等等的自卑表现,就要留意他们的心理问题。

2.迷茫。由于中职生学历远远低于本科生,加上社会竞争力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中职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原因。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么办,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学校放长假时,一旦一个人独处太久,就容易产生迷茫的心情。

3.低沉。低沉是迷茫的更深表现。往往是在考试失败后、思考严峻的未来问题时,会出现心情低沉。偶尔的心情低沉是正常的,但据目前观察,中职生比起本科生心情低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从上面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努力去帮助他们,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对其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出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了解这些影响,我们才知道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的。在中国对心理健康还不太够重视,有些学校不是等到大问题出现都不想去治疗,特别是不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就更不会重视这些问题。

1.成绩下降。最短时间看出的影响是成绩下降。时常迷茫和低沉,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兴奋度,会经常提不起劲来学习,尽管个人也觉得应该要学习了,但感觉就像没有力气那样。中职生主动学习能力差,这跟他们心理健康出问题有关,健康的心理会让他们有更多精神抓紧时间学习,而低沉的心态会让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无心向学。

2.身体健康出问题。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的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如果中职生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体能含有的毒素会增加。此外,生气对个人神经系统的影响、免疫调节的影响,也都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心健康的人往往比较活跃,而内心消极的人往往看起来有点病态。

从上面两方面我们也看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往健康方面发展,对他们学习、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而长期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乐观对待生活。教会中职生乐观对待生活,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己,学会乐观对待生活,对事物持积极态度。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人,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活跃、乐观起来,相信会让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开心。乐观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人乐观,会让大家无意中变得乐观,大家乐观,又会让个人更加乐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2.寻找问题所在。教会中职生学会找到影响自己生活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许多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但是却不懂得去找出问题,更不懂得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靠自己来解决,只是大家不肯付出努力去解决。曾经有位中职生对我表示他过得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过得不开心,他想了想说,因为朋友很少。于是,我教会他怎么去交朋友,时间一长,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友情。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该中职生感到生活不好时,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到不好,更没有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阅读励志故事。励志的书籍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韩国女总统朴瑾惠曾提过,在她人生低谷时期,她曾阅读中国哲学史来激励自己。

4.树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旗帜和方向,许多中职生感到迷茫,是因为缺少一个人生目标,没有目标,人生的方向就会迷茫。帮助中职生树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会漫无边际地游走。

以上三种方法,是基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我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大家也能利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结束语

中职生也是我国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仅仅限于本文的描述。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丁志凯.加强员工心理疏导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员工心理健康维护问题浅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4):48-50.

[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3]顾大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49-53.

篇2

.民主的管理方式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活跃,上进心强,自我意识特别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差,这又使他们的心理脆弱,依赖性特别严重。由于上述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们既反感专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欢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民主型的学校教育。民主的管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还能够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之中,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如果实施专制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实施素质教育,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积极的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适度的学习压力

适度的学习压力会使学生产生中等的学习焦虑,心理学认为,中等的学习焦虑可以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学习紧张,易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学生极度的焦虑、忧郁、惶恐,长期经历危机状态可能导致心里不健康。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家长望子成龙,教师追求高分,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系列的强化学习的措施,无休无止的测验考试,纷繁复杂的家庭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无论是对差生还是对优生,都感到压力重重,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起到了巨大的摧残作用。素质教育呼唤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分钟的教学质量,切切实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予他们以适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探索研究

小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兴衰和未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内涵。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

1.有一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健全的心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很多能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应运而生。例如,社会暴力、网络游戏等等。还有很多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寄予非常高的期望,这样不仅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还会让他们感觉到很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和教师对立,常常不做作业,甚至顶撞教师,经常和其他学生产生摩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全的心理。

2.我国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我国目前缺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更是严重缺乏。而品德教师往往都不是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有的教师虽接受过一部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因为对技巧过于生疏或者工作上的压力过大,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来学以致用。

3.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知之甚少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我国绝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还有的觉得是没有必要。小学生一旦犯点小错误或者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就只是责骂,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进行正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措施

1.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心,那么他将不会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

如果小学教师能够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适时地评价学生,会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所具备的优点,并且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还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要适当给予赞赏,这样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能够不断激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其耐心的开导和足够的关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3.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所谓心理健康也就是人格健全,是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能够将自己的愿望、行为、目标和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接受现实、改造现实和面对现实。为培养学生较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重新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集体生活,而且特别善于和别人交往,但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孤僻,不喜与人交往。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还要鼓励全班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同学和教师给予的关怀,帮助他们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4.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所就是课堂,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全消除,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加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拥有稳定、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很多的行为学专家以及心理学专家都开始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开展每门学科都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只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就能够使它们更具可行性。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教师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心理健康;中学生

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以镇江为例,2014年下半年教育局的4项重要工作中有3项是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展开的。每所有条件的学校都配备了1-2名心理老师,并配置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室。在各类班主任培训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促进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仅靠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中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美术教师,本文的重点就是通过案例来分析探讨美术欣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可行性及途径。

一、美术欣赏课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

相信自己,才可能成功。一个连自信都没有的人,怎么会有他信呢。所以,自信心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必备的心理素质。首先,美术欣赏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有分数的衡量、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对与错的尴尬。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注重的是感受美的过程,品味作品的意蕴,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其次,审美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拥有审美的能力,对一幅美术作品的评价,可能会有理解深浅的差别,但美的就是美的,大家都可以辨别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来表达一番。另外,在欣赏作品时,艺术家不断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也可以促进学生信心的养成。因此,美术欣赏在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曾任教过这样一个班级,整个班级的孩子都很乖巧。但都不自信,课堂上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害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被老师批评或被同伴们嘲笑。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首先会讲一句话,“美术课上没有对与错,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所以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是你的感受就可以。”

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会经过仔细考量。比如,采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一解决,最后总结的方式。在讲解具象艺术的典型性特点时,我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首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然后以《开国大典》为名进行主题创作。如果笼统的让学生构思,他可能就无法找到切入点。而我会提示学生“1、你要选择哪一个瞬间进行刻画?为什么?2、你要刻画哪些人物形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要把人物形象放在什么位置?4、采用什么色彩?”通过这些提示,学生很快就畅所欲言了。有的学生能够很顺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有的学生则不能,但我都会肯定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很大的耐心,帮助他慢慢捋顺想法。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就理解了具象作品的典型性是什么,即你选择的瞬间就是典型的时间,你选择的地点、周围的布置等就是典型环境,而每个形象各异的人的塑造就是典型形象。然后,再来欣赏作品,学生们就知道了,我们在欣赏一幅具象绘画作品时,主要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入手来理解了。他也会感觉,美术鉴赏其实也不难,从而树立了信心,而这种信心又会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上。因此,经常性的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

二、美术欣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态度

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需要从画家采用的材料、选取的主题、画家的创作意图等角度进行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培养学生全面的、客观的看问题的态度。我们在鉴赏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既可以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可以从女性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更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能指、所指的分析。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综合的感知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的、全面的、客观的看问题的态度的养成。这种态度更多的表现为对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美术作品的接受度上。在学习美术鉴赏之前,学生对美术作品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仅仅是像与不像,而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具象绘画仅仅是美术作品中的一类,还存在有意象、抽象美术作品。尤其是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也就没有那么抗拒。

对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理解也更客观了。我们在欣赏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时,大家就会疑惑,为什么他的作品会是这样的怪异,为什么他前期的作品与后期的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吃土地的人》色调灰暗,像是用泥巴创作的。画面刻画了一群农民围着餐桌正在吃土地,微弱的灯光将农民们瘦枯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画面的焦点落在了拿取土豆的手上,他们那虔诚的眼光,让人感觉他们在吃一顿圣餐。而后期的《星期一》《自画像》等都色调明亮,善用互补色。现在那么值钱的梵高作品,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欢迎。当我们了解到梵高当时所处的环境,艺术之都巴黎流行的亮色调,而梵高由于生活在农村,对身边农民的处境的同情,认为只有靠劳动换来的成果才是最神圣的的观念,你对他前期的作品风格呈现出灰暗的色调就不感到奇怪了。而当梵高抵达法国,接受印象派的洗礼之后,他发现了色彩,从而痴迷上互补色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知道,梵高作品风格的改变是有原因的,我们对一个艺术家、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最客观的评价。另外,美术欣赏的作品,贯穿古今中外,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既可以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事物。培养积极的人格。因此,美术欣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客观的看问题的态度。

三、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篇6

一、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每套问卷共有两种。一种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本表含有9个症状群共有90道题,由幼儿家长根据自觉症状填写,参照常模测出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种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表》(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一书制订)主要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及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来评价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问卷主要由家长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填写,其中部分内容是由教师填写及调查者对幼儿回答的笔录。幼儿问卷的每道题的答案分“很少”“有时”“经常”三级,分别记1—3分。我们对正向和反向问题进行了统一的编排,A、B、C为相应等级,分别赋予1、2、3分。每题得分之和便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水平。总分越高,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问卷发放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太原市南北城区及南郊区的五个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280名幼儿及其家长。发出问卷280套,收得有效问卷176套。在176名幼儿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龄在5岁以上的有141人,占总数的80%。

三、结果分析

(一)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1·阳性症状程度是反映一个人心理障碍程度的指标,从176名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情况来看,最小值为2·54,均分为7·63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为2·9,其余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于或大于3,反映了一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经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如,有的家长老觉得别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对自己的成绩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经常发脾气、与人争吵,或不愿与人接近。2·阳性症状广度是反映症状广度的一个指标,在176个样本中,阳性症状项目异常的有46人,占样本总数的26%。各个因子与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碍指标。因子得分异常的家长共有56人,占样本总数的32%。

以上数据反映了被调查的家长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

表2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到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感情与态度方面,其标准差(4·73)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儿这方面的发展比其他方面发展较好,而幼儿自我意识方面发展最差,其标准差(7·995)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时也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明显。

(三)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见表3)

表3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即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越低,幼儿社会性发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长心理障碍程度越深,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

(四)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

调查统计表明,家长的阳性症状程度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受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影响最深的一方面。家长阳性症状程度越深,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坚持性等方面。家长心理障碍程度深,如脾气暴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对幼儿过分保护等都会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差的幼儿往往表现胆小、懦弱、依赖成人、忧柔寡断,或固执、专横、嫉妒等个性特征。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发展相互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转贴于

(五)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调查统计表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际关系)、F7(恐怖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r分别为0.21、0.23,P均小于0.01);F6(敌意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显著相关(r=0·15,P〈0.05),其他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家长具有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状况、敌意状况等心理障碍,如觉得别人对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经常大喊大叫,摔东西,与人争吵,不愿与人往来等,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人际关系紧张,具有恐怖敌意心理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过分的保护或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作出种种限制,从而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长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但不能说明它们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没有一点影响,相比较而言,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影响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现为幻听、被控制感等,这同样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具有广泛性、严重性。

2·家长自身心理健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家长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长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恐怖等心理障碍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

五、讨论及建议

1·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中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家长的心理障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认识的片面和错误,导致教育上的失误。在幼儿园、家庭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的培养,致使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有些教师、家长面对孩子的严重问题仍不以为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延误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观点、提高认识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都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家长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调节。家长作为幼儿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幼儿认识社会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或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或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从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因此,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3·社会尤其是幼儿园应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目前还有许多人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意识不到或有意回避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矫治,诱发了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呼吁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知识,使科学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儿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应当把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把生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的发展作为重点来进行的研究。希望广大同行能和我们一起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爱宝编著:《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篇7

大学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黄金时段。所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应当更加谨慎,让他们向良好的学习方向发展。然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起点,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技能的保障。健康的心理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内在潜力,更好地学习各门科学技能。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均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然而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久,经验不够,还存有许多问题,亦面临各种困难的处境,如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范围不够广、分析不够详细深远、师资不够雄厚,教学方法不恰当等等。对于这一连串问题,有关研究人员需要积极探索解决对策,从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及教学方案等方面入手,并对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研究做了更深一层的瞻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2.1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由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的新生而言,均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管是生活环境抑或是学习方法,不管是自我的目标抑或是社会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的改变下能否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活,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各门科学课程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所以,在大学的新生入学后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更加重要,它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降低心理转换所需要的适应期,促进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成长奠定良好的根基。由于大一的学生在适应环境的水准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对大学生开设必修课的根基上,高校需按期开展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业课,进而尽可能使用校刊、墙报、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另外,因为老师和学生管理者的品行及心态会直接制约到思想还没定型的大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限定学生,还需经过讲座以及讨论等形式,增强老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准,为大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导致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他们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于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母较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重视培育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家里从来不让孩子帮家里干一点家务,担心这些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然而家长的这些行为问题,在孩子上大学时后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所反映的这些行为与心理年龄、现实年龄不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应当表现出独立、自主、成熟稳重的一面,但是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上还出现幼稚、依赖性太强等行为。所以,在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务必先要对家长贯彻心理健康理念,使他们正确地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让他们明白哪种情况下、哪种年龄段应当对孩子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同时还需依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发展规律,对孩子实施合适的心理教育。

2.3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咨询是改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准、推进他们个性品质获得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往通常是在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抑或是心理障碍过后,高校才采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咨询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然而解决的只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特征和规律,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发展意向,需依据心理学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研讨的成果,处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疾病抑或是将面对的各种心理矛盾,使其获得妥善处理,进而让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实效性地发挥,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所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是高等院校心理咨询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它所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心理较为健康,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

2.4设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

伴随着人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持续深入,还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亦获得飞速发展。当前,尽管每个高等院校陆续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相关的保健人员负责详细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依然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为了尽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了降低心理疾病及心理障碍的产生率,为了防止学校发生危险事件,高等院校需尽快完善心理保健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专业心理保健人员抑或是心理教育人员,在学生中举办各多样化的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培育一些学生干部,使他们负责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工作,尽早察觉出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介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到他们这个保健机构寻求帮助。第二,对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培训心理保健常识,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情况,同时还需懂得区分政治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不同,在大学生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时,需懂得妥善处理。第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所有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对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要时要迁移到医疗咨询机构。同时还需建立心理健康检测部门,配合新生入学体检,设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还需对他们追踪观察。依据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及防范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承受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小结

篇8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普遍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讲座;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形成了心理危机的有效预警预防机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各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学校领导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或者学生出现了问题就重视,不出问题就淡化,心理健康教育时紧时松;或者虽有发展,但在体系建构、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等方面还重视不够,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虽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从属于学生工作处或团委,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

2.发展不平衡,受益人数少,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较窄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课堂教育上看,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有的只以一些知识讲座来代替,而且教育方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缺乏,受益人数少,心理教育普及面较窄。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着单一封闭的倾向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都暴露出过分注重校内环境,过分针对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实践倾向和偏差。心理咨询存在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问题;心理健康的研究障碍层面的研究多,心理发展层面的研究少。这种单一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研究方法是不能完全有效地完成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基本任务。

4.专业师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各高职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明显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专业师资缺乏,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推进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之明,能不断地调整自身心理结构,在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中,逐渐提高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并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的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因此,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是针对少数学生的补救性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要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关注的实际问题为依据,以发展性、积极性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导,以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为目标,以实现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人格完善为根本,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1.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

1.1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是开展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院系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局。同时,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心理咨询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划拨专项经费,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与物质保障。要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层层落实,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1.2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二级管理制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特殊问题情况通报与定期汇报制度、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1面向学生全体,突出发展性要求和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成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发展性内容,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有所侧重:大一新生侧重适应性辅导,大二学生侧重人际和谐及人格教育,大三学生侧重于社会适应性、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辅导。

1.2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高职院校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的课程,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

1.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心理知识专题、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在线互动等功能,发挥网络优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时空的有机统一和无限延伸,适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3.1扩大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齐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3.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以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适应各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3加强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学生、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4.1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明显的共性,心理训练活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和心理健康自助活动。例如,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开放式大型团体心理辅导,围绕一些专题开展经常化的心理训练,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趋势;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论是校园环境、人际氛围,还是学习方法;也不论是个人目标、家庭期望,还是自我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近年来,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教育学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化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和队伍的优化,共同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就是发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于滨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自2002年起,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房树人投射测验等在每一届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和筛查。根据测验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针对筛查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和辅导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笔者从近三年燕山大学的新生心理普测结果和后期干预的有效经验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启示。

1、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以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2006、2007和2008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和4.83%,三届新生总体的检出率为7.89%。国内其他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2.3%-26.1%[1-3]。燕山大学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研究中三届新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9%,没有超出上述同类研究结果的范围,基本处于同类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正常。

2、三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无一例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提示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届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三届新生总体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和全国常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9个因子分均较低,提示该校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同时也表明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与大学生常模存在明显差异。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3个因子分较低,其余6个因子分较高,提示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的薄弱是三届新生的共性,应引起该校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的因子分布:结果显示,三届新生中重度症状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2007级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2008级为人际敏感和强迫症状,三届新生总体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接近或大于2%;重度症状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2007级和总体均为躯体化,2008级为躯体化、恐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小于0.5%。不难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两项的异常,是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通病,这无疑给该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众多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论述均指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认识与定位问题等方面[4]。燕山大学心理中心针对大学新生的上述常见心理适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务性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借鉴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提升出来的,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体系[5]。燕山大学以国内外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和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燕山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发,引申和扩展到我国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观念的转变和措施的开展两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1、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典型方式。从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角度来分类,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矫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碍学生为对象,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此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其特点是注重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使双方能在共情的基础上平等、真诚地对话,有针对性地消除心理问题。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矫治模式是一种被动的教育策略,即当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性的措施;而且,矫治模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2、施教者主体的转变

在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施教者的主体是为数不多的校内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是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配比要求——1:3000的比例来配置,对于像燕山大学这样一所仅本科生就达三万名的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也不足十名。这样为数不多的数名心理教师肩负着维护全校几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担,很明显是超负荷的,所以仅凭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协调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此模式的核心是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统筹协调三级网络的工作,使之服从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此模式不但能够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燕山大学为例,该校自2003年起就逐步构建起了由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学生科长和辅导员等)和班级学生骨干(班干部和“心理危机阳光小组”成员等)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网络,主要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估以及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指导等;学院的学生辅导员等为二级教育网络主体,起衔接、沟通、强化教育的作用;班级的学生骨干为三级教育网络主体,主要负责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该网络体系中各级的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不同,但大家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密切合作,通过二级、三级教育网络系统向全校范围辐射,有助于心理中心对于全校危机学生情况的掌握,信息通畅且有效[5]。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体系的丰富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两大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矫治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外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热线、危机干预等几种形式。上述工作形式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基本都是坐等心理问题学生上门,然后给予相应的辅导或干预。其工作对象是少数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状况的学生,教育和服务的范围较小。而新型的发展模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其未来发展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大部分学生学会自己应对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所以是以前摄性预防为主导思想的。此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将大大扩充,主要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心理健康常识和技能的宣传(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形式)、佳片心理解析、心理知识大赛、朋辈心理辅导、新生心理普测、各年级心理问题排查以及根据普测或排查结果给予的约谈、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新老学生座谈等活动。

2、与施教者主体扩大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预防发展模式的兴起必然要求施教者主体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从少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展到遍布全校的三级工作网络全体成员,此工作网络中,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心理骨干(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委员等)、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成为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随之丰富起来,主要有辅导员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或主题班会(常见主题同上),辅导员或学生心理骨干组织的老生经验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素质拓展等班级活动,学生心理骨干自办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板报、报纸、广播节目,同学间的朋辈心理支持与辅导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习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74-77.

[2]王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0-632.

[3]王希华,赵广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7-290.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而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立地位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②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③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④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⑤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⑥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⑦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①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②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③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④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⑤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⑥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①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③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2)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1)学生方面。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等方面;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拓宽至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教师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载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逐一步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大大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总结: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邝安丽.强化心理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学周刊:C》,2009年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