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培训课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培训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实践教学;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对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完善。下面介绍了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
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环节都是单独设课。为了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内容,需要有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动手实践的目的,实验时,需要将操作过程中的进行情况、实验成绩划入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实验教学的最终成绩里,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在相关的实验器材方面,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现代化的新型设备,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提升。学校可以自己开发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的装置,根据现有的教育经费,收集一些不用的产品作为学生控制的对象,比如废弃的挖掘机、遥控汽车等。开发面向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装置,使这种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用目前的教学模式二次开发,针对以前建立的实验室,还需购进先进的实验模型,比如四层电梯模型、立体仓储模型、八层变频电梯模型、机械手控模型等。它们通过单机控制。为了避免教学实验模型的闲置,可以利用这些教学模型研发物流控制系统和基于总线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试验室。由于这些二次开发的教学模型和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控制差不多,使学生更好的面向企业实践,使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教学质量上升。
二、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整合
通过数据分析,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可以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上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这样一来也优化了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进行重点、难点的圈注,选出适合学生实际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
三、开发相应多媒体课件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影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选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各类电器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各种复杂指令的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好实际的案例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发展状况,充实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动画、图片、视频等网络元素,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课件变得生动形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低压电器的特点结构讲解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略去不必要的系统原理图,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讲解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的应用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强化教工教育意识
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专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要求老师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培养出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类的技能知识,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技术讨论不但要注重结果,也有可能讨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老师的总结评价是使技术讨论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重新构建。老师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问题付诸笔端,让学生描绘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中获得的思想成果,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在实践教学时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知识点,突出实践性、专业性的原则,重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试验室实践教学,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实践内容,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实践课程讲解,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具有综合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盈.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篇2
关键词:分析;电气自动化;火电厂;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也为了满足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电能需求,对火力发电厂技术实施调整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作。电气自动化技术推广到火力发电厂之后,企业必须重视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电气自动化技术凭借其高效率的使用性能在火力发电中的运用更为广泛,企业需顺应技术发展需要开展电气自动化研究。
1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针对电能、电力设备、电力技术等3个方面实施改革更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服务于电力行业、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渐融为一体的趋势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加广泛。在火力发电过程中引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表现为:
①提升效率。火力发电厂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电能,电力行业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条件受早期社会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影响了火力发电厂生产效率的提升,每年企业生产电能耗损15%-30%左右。引进自动化生产技术后,电力生产效率显著改善,使得电能生产量不断增多。
②降低成本。煤、石油等原始材料是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电能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会使得燃料消耗量增加,提高了火力发电的成本投资。对火力发电引进自动化技术后可保证各种燃料的充分燃烧,让原始燃料的价值得到充分运用在实际电能生产中能显著降低成本投入而增加经济效益。
③技术革新。电气自动化技术根本上是各类技术的融合体,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电气控制等多方面实用技术。把这一技术贯穿到火力发电生产中,将推动火力发电行业技术的革新,给发电作业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后也会促进火力发电技术的改革。
④优化资源。工业电能生产需投入各方面的资源,如:电力设备、燃烧原料、作业人员等,这些因素对电能产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之后能协调好各项资源,通过人机操作模式降低生产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在自动化生产模式中也可及时发现系。
统故障以及时处理
⑤整合模式。自动化技术带来的是一体化操作,火电厂将摆脱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而实现人机操控的新局面。使用各项自动化模式后,电力企业的生产将成为融合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先进科技的组合,可从多个方面促进火力发电方案的更新,实现了电能产量的增多以带动生产效益。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设备保护中的运用
电力保护是火电厂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也是维持生产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阶段里把电力设备与计算机或单片机有效结合,实现人机一体化的操作生产模式。从目前企业的运行状况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火力发电厂的设备保护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①联锁保护。火电厂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故障,导致电力系统无法正常启动作业。自动化技术运用之后可对设备实施联锁保护,见图1,当机电设备发生异常问题后可及时自动切断跳闸,把发生故障的设备或系统中断运行,防止了电力设备或系统受到损坏。
②继电保护。通过计算机与继电器之间的连接,可建立一道自动化的控制模式来调控火力发电厂的继电运行继电器自动化保护主要根据热工参量和电气参量的限值对设备状态准确判断,同时还能结合与火电厂相配备的装置构成保护回路,为发电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装置保护。电厂生产需要用到的保护装置种类较多,如:机械的、电动的等,具备设备包括锅炉的安全门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课把这类电力装置协调搭配起来,让保护设备根据制定的电气操控指令运行,防止电力设备受到外在因素干扰。
④防雷保护部分机电设备在电能生产中会受到雷击的干扰,出现线路烧坏。连接中断等问题,严重时可直接造成设备损坏自动化运行模式里添加了对电力设备的保护控制,在实际生产流程里利用防雷器增强火电厂设备的抗雷击性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损失。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电厂常规控制中的运用
因火电生产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控制流程,把握好常规生产控制操作是火电厂的另外一大重点内容。传统的电厂运行模式缺少必要的控制技术改革,使得很多设备在运行中难以发挥最佳性能。若能将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运用到火电厂常规控制中,其显现出来的生产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①就地控制。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火力发电厂而言,在具体生产控制中运用到的设备相对较少,但同样需要构建综合性的控制体系,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都是重要的设备。通过自动化技术可以把各电力装置综合运用起来,避免了设备单独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集中控制。对于规模较大、电能产量多的火电厂,厂内生产的设备数量较多,处理好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调运行问题尤为关键,这也是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最难的一点自动化技术能把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合理搭配组合,实现电厂的集中操作控制,促进了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
③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必然会带动电能生产的自动化,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摆脱了人员控制设备的模式。全面自动化控制的推广,一是减少了设备运行的错误,维护了生产人员的安全;二是降低了电能生产难度,提升了企业的电能产量,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④故障控制除了在电能生产中具备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设备故障方面的控制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技术人员可通过计算机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对火电厂各项设备的异常情况及时诊断。若是系统可自行处理小故障,自动化技术则能根据操作指令处理。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多层次教育模式
电气自动化,即利用电子装置和技术,实现生产机械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其目标是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相关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比较广泛,且随着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结合社会岗位的特点,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技能基础与知识结构,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而面对这些专业的课程,要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就需要我们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并按照专业的不同层次,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选修与必修内容也要做到相互统一,才能为专业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业实训课程。要体现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要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良好的教学和实施。其不仅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要求,也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范围。电气自动化专业,其实训模块主要有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MPS实训等。对于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其可以依照实训周的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展,每学期的实训可以约为4-5周,其次,专业实训课要能够以模块为单元,并对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促使实习课程标准有效地编写出来,从而实现对实习课堂教学的规范。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近将走出校门的前一年,要进行3个月的实习安排,在相关的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而顶岗实习的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一,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开发与设计、调试、安装、维护工作;第二,可以从事供配电系统的维护、运行、调试、安装工作;第三,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运行、调式、安装、设计等工作;第四,可以从事组装调试、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果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则需要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完成技师鉴定的考核,在充分结合顶岗实习的课题,高效地完成技师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设计。
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进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时,要能够依据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实践。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模电及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而依据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要求,又建立了模拟配电房、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MPS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变频器与PLC综合实训室、机床电路与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依据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要求,许多学校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广、学习内容多、口径宽的专业,而言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教科研团队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力量。通过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不断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是要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在这一内容中,职业教育则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教学的实践非常重要,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自动化专业特点的突出、职业技能要求的满足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对于电气化专业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东北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教育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其与模具、数控等专业不同,其没有明显的行业可供毕业生们来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在黑龙江省,由于哈大齐的建设,给当地的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复苏的生命,这也无疑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探讨本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不断促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形成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实现,从而推动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采取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产权教育更应采取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满足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旺盛需求。以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为例,目前的培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2+2模式,即面向已具有2年理工科专业基础的大二学生招生,对之再进行2年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第二种是3+2模式,即选拔具有3年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专科学生,对之再进行2年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第三种则是知识产权普招班。当前,面临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市情,重庆还有一大批已经从事知识产权职业的各种人才,为此,重庆市理工科院校应积极推行教育方式创新,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专业理论培训,举办各类的短期培训,吸纳大批优秀的在职人员,提高他们处理复杂的知识产权事务的能力,切实培养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以知识产权法学为主,针对一线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相对有些供不应求。重庆理工科院校,知识和技术资源相对较文科院校集中些,因此,为社会培养亟需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理工科院校责无旁贷。
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各个理工科院校之间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科技企业走进学校、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和学校深入到优秀的企业广泛调研、深度的合作,共同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达到既能推进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利润,又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互利多赢局面。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麦可思研究院
高职教育是需求推动型教育,专业设立之初要经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找到该专业的岗位缺口以及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倒推出该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在学期间支撑各个能力的课程体系;对于已经开设多年的专业,也需要不断根据就业市场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完善和调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开办以来比较成熟的一个专业,该专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如何跟上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如何确保专业定位准确,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如何保证出口,即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要回归到就业市场上,认真分析、研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善于总结现有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等过程,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采矿冶炼、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军事技术、航空航天、办公服务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水平、拉动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正是大幅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现代工业基础性支撑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与应用开发,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这些职位正是就业市场非常紧缺的职位。
另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名列“2012就业率最高50大专业”;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薪资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对口率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低。[1]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大量的数据表明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我们仍然要不骄不躁,总结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办法,不仅要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而且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收入期待较高、有短期离职的现象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和工作状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承受加班、出差、压力大等工作要求,期待得到一份付出少、收入高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这种期待在毕业之初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认为薪资福利较低或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离职。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2.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专业对口率反映了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在主动选择方面,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录取后发现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距甚远,毕业时会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跨专业就业。在被动选择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挑选个人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学生录用,基本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跨专业就业。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对口率。
3.加强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是销售,销售与营销是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因此在培养高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进一步改善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严把培养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为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1]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3)鼓励帮助学生自主创业。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课讲授创业教育相关知识,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业大赛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创业。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反映专业建设情况,应及时关注专业的就业现状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篇5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整个社会对于中职学校的重视,党和政府也在加大对于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这无疑给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电气自动化专业化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最近几年逐渐在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各个学校为了发展需要都在加强学科建设,结合时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地改进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学科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影响着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就业是衡量中职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就业率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社会企业在用人上日趋理性,能力素养水平是企业用人的核心标准之一。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在学历上和大学毕业生是有差距的,我们这类学校取胜的根本就是学生扎实、过硬的技能,所以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从现实来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
2.教学手段单一。因为历史原因,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上进心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上进心,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缺乏了主动求变的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
3.实践环节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往往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特别是实践环节往往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全面提高。
总之当前在电气自动化教学专业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也会影响到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调整,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效率,满足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因特殊的学科特点意味着学科教师必须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即要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应用和研发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据此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学情,结合中职学生有学习热情,但是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进度,切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听懂,把技能学会。其次,教师自身要有主动学习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意识,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全面的专业教师。
2.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要在三年的时间成人成才的,实践短任务重。从学生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这无疑又给中职学校教学提升了难度。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首先,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来说,结合学科难度大、时间紧的现实,要尽快地明确学生三年的培养方案,这样就能够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阶段性要求等相关内容明确下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高效。其次,要密切地关注市场的需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再次,要强化工程教育,使工程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识课平台与工程学科平台课为工程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平台课为工程专业教学阶段。前者主要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夯实工程基础,掌握工程工具;后者加强工程的实践训练,培养工程的具体能力,重点是强化知识创新、设计创新、工程创新、工艺和技术创新。再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主动追求、自我设计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的能力,通过逐步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开设跨系选修课和跨学科辅修专业,实行学分制、精简课内学时、设置课外学分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3.重视实践教学。从学科特点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革新,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与综合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达到工程应用的目标,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开展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的运用,熟识工程中基本的物理量与物性参数的测量方式,加强对运行操作、控制方法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精神。其次,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将电气工程的新技术内容传授给学生,设计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弹性化、更新化。
篇6
【关键词】自我发展;树立目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生电气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反应灵敏、记忆好、兴趣爱好广泛,任何事情都觉得新鲜好奇,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填报志愿大多是由父母代替,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学习仅仅是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应付心理,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因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7-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德公司)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校企深度融合,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一、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期望是: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清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相关技术标准、具有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或技能等,所有这些仅靠学校单一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期望,必须要求由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完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谓校企“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结合即校企“双主体”[1]。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在企业则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3]。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
1.人才培养愿景及目标确定。通过校企双方广泛研讨,确定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社会)所需的基本合格职业人,在业务、沟通、管理等能力方面优于目前常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创出一条适应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作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愿景,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筑机等装备制造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按照职业员工标准,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基本称职、合格上岗员工标准,能够从事筑路机械生产制造业的设备安装及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等工作。通过2年培养达到陆德公司二星级安装技师的标准。3~5年培养目标是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在本职岗位上做到懂业务、善沟通、会管理。
2.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岗位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培养学生。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具体为每年4学期,在校学习学期为3个月,在企业顶岗锻炼学习2.5个月。教育过程中,学生享受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休息,同时享有每年寒假16天、暑假14天,共计30天的假期。
3.校企共同研讨,构建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习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沥青搅拌站应用设备专业技术领域和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维修电工、沥青搅拌设备修理工、装调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陆德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中心电气工程部相关技术专家共同研讨构建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的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校内理论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电气与机械绘图、电力电子技术、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在企业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仪容仪表、谈话技巧、管理营销等相关课程教学,校企交替完成四门核心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负责进行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陆德公司负责完成沥青搅拌设备修理工、装调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建立了适应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核心工作实习标准,进行相应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安排上,根据工学交替学期进程,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要求安排课程。
4.学校企业两支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组成既包括学校的专职教师,还应包括企业的兼职教师[4]。校企双主体育人之初,我们就制订了两支队伍的建设标准,加强师资队伍任职能力[5]建设。我们要求到企业的专职教师深入观察企业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营销等活动,使教师能针对企业专门设计、生产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选取生产(产品)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我们举办了企业兼职教师培训班,与企业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巧交流,要求企业兼职教师规范书写教案。目前专兼职教师那种“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考试过关”的教学方式已逐步被“教师引导、学生训练,然后任务考核过关”的教学方式取代,学校教学课堂延伸到了企业。在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陆德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对参加培训和指导学生的师傅,根据学生月评成绩给予奖励。
5.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手段。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供配电技术四门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教师对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所要掌握的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学习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完成工作任务[6]。目前已完成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课程由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在校内完成低压电器原理、结构,电机起动、运行、制动控制电路,低压配电室、变配电系统的运行保障措施等知识后,到企业电气安装车间进行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学生在现场师傅的具体指导下,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学生对工作现场不明白的问题主动回校找老师学习,学生确实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确实知道自己掌握了一门什么技术,师生从“教与学”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法。高职教育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中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是重点监控的指标之一,应该从多角度进行监控与评价[7]。
三、采用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我们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了真正的工学结合。本专业教师分批进行了下企业实习锻炼,同时聘请陆德公司电气工程部设计、生产、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工学交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6%。在去年举行的“做一名优秀职业化员成长报告会”和阶段总结会上,我们明显感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初步具备了职业素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增强,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展,掌握了专业基本技能,对专业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干劲更足,取得了良好的阶段培养效果。
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融入经济和为经济服务的问题,突出了未来十年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办学机制与体制是我们工作的路线图及工作的切入点,要把高职院校办出活力,就必须坚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8]。我们开展的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顺应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校企双赢。工学交替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它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0.
[2]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0.
[3]黄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9.
[4]李英平,邱秀荣,卫军锋.“工学交替”模式下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17.
[5]韩峻锋.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8.
[6]杨建光,曹宏,张育频.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7.
[7]张耀嵩.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34.
[8]范唯.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机制与体制的探讨[Z].“问道2010”校企合作论坛,2010.
篇8
关键词:“1+2+1”培养模式;应用转型;紧密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0401
0引言
在微机控制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专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极好的专业优势,通过跟企业四年一轮的紧密合作,将相关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联系便需要尽早、而且全方位向学生展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应用和知识本身等更多的方面建立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在校期间在不断可以有企业实践和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去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勇于创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可能用兴趣去开拓自己专业的应用,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
这样的培养模式研究可以使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充分燃烧自己的青春,利用学校期间生活压力还比较小的优势,有了基础,敢于创新和梦想;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的适应社会,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性。
关于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高校有: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仁斯利尔理工学院的“创业孵化器”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等等;德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等。这些模式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现状,只能在这些模式的启发下,灵活的综合各个模式的适用性来加以采用。
国内也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探索,有“3+1”模式,“三维一体”培养方案,CDIO模式“做中学”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我们借鉴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要发展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1课题界定
本课题在民办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基础,旨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四年全程跟电气类企业联合培养,采用1+2+1企业培养的分阶段参与形式,提高教师资质,加强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实用性,研究出切实可行高效的培养方案。
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都要上一个台阶,企业的前期低投入也可以收获后期的高产出。如果有这样的切实可行培养方案普及,将是企业、高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共赢,并且带动整个社会进入创新高效的良性循环。
2课题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培养对象构建的知识、能力、数值结构以及实现培养功能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希冀培养的人才基本特征。所谓理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为指导,建立相关的教学方案。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完善且实施性强的培养方案,可以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极大地燃起在校学生在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的青春热情,这一点便可以保证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理设定培养方案,使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一定要用企业自动化应用的专业细节(比如激光雕刻等产品可视、自动化技术含量高的应用)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从紧张的应试复习中解脱之后并不是进入懒散茫然无目标的状态,而是用现实生活与大学知识的紧密连接的大一教育使他们发现生活的乐大二大三期间,希望可以使同学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有序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跟课堂的理论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大四便是企业实习。
这样的方案需要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和企业的支持,才能合理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达到学生的整个理论教学要及时灵活的结合实践,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割。
这样将会实现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高的整体优化。实行在职教师跟当地企业严密合作、教师梯队培训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措施,按课程模块建立课程组,各课程组存在交集,相互促进。每个课程组按理工科地方企业需求的步伐实时更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并同时关注地域的扩展性。
跟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体系。企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参观企业,动手实践灵活结合,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和机动性提高,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增加一些入门实习和课中实验,跟企业联络紧密,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应用都可以在。
大一时期让学生在跟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完成专业基础课和相关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学习,让跳出应试复习牢笼的学子们有接触社会的真实感,并对社会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产生对知识的饥渴。
大二大三时期循序渐进,理论课和专业课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践课时应大于理论课时,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每堂课教师的作用都应是承上启下,对于新内容点到即止,勾起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多相关知识甚至一些可以方便的简单实践由同学们自发在课下完成,再次上课时完成主体实验和难点重点的总结即可。需要时实践课可以随时有序的跟企业一起进行。
大四上学期即可进入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
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创新,来保证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有效及有力实施。
篇9
关键词:电机与控制技术 改革 课程开发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于2013年被
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先后经历了《电机学》、《电机与拖动技术》等课程内容的变迁,从最开始的突出理论分析和计算转变为目前的以掌握电气控制方法为重点。本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融合了自动化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中。
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电机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电机类原理知识比较生涩难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更侧重将复杂晦涩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和形象化分解。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以项目教学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案。课程建设思想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思路包括:
①贴近企业,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通过校企的双向交流,将企业真正需求、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企业管理方法引入课程,共同开发。
②项目安排符合认知规律,系统实施
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五个具体项目,23个典型工作任务,将技能和知识要素分别融入每个工作任务的各环节中,项目设计从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基本控制到摇臂钻床等复杂电气控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为了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使学生在真实专业背景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掌握综合专业能力。
③项目教学的内容、要求和过程科学安排
在从易到难、逐次递进的教学项目进行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素质不断加强,通过自学、总结、排查故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④重视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项目教学的实施,通过不同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进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随着学习情境的渐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的。
2.课程内容设计
①课程内容设置依据
为了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实现相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中(高)级维修电工的具体技能点,经过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反复讨论,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依据如图2所示。,
②课程内容
针对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复杂机床等内容,本课程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入了五个项目,分别以卷帘门、货物升降机、摇臂钻床为具体载体,包含了23个工作任务,结合自动化和控制理论的最新技术和成果,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改革内容
①优化和综合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建立合理教学体系
设计课程方案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素质、能力和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内容的解构和重构,把整个课程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
②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总线,合理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推进与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和竞争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团队体系,设定技术、管理等不同性质的职位。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团队精神,创造优秀的班级集体。通过任务书、收集材料、制定考核标准等方式,体现工作的完整性。
③产学相结合培养技能
a 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技能是经过实践训练形成的,本课程中设计的23个工作任务均是来源于真实的工厂生产过程,通过这些工作任务的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实战要求。
b 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技能训练,除了培训和评价的教学模块,还扩大了培训内容与社会竞争评估活动,并形成激励机制,以满足社会评价。
c 教学与具有专业特色科技活动相结合
成立电气控制兴趣小组,抽出有兴趣的同学在业余时间由教师指导,进行电气控制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10
中职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反应灵敏、记忆好、兴趣爱好广泛,任何事情都觉得新鲜好奇,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填报志愿大多是由父母代替,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学习仅仅是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应付心理,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因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在实践中还能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而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采用正确的比赛规则和多样化的比赛内容,例如钳工比赛、焊接比赛等,则给学生一个展示积极向上风貌、熟练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迅速成长。
- 上一篇:施工工地安全防护措施
- 下一篇:安全生产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