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区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区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温泉度假区;规划;项目设计

[DOI]10.13939/ki.zgsc.2016.38.221

1 项目背景分析

1.1 西北地区温泉旅游概况

2015年国家关于旅游业提出《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重点提到了旅游大投资大项目问题。其中重点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域建设,内容指出要连通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建设,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经营秩序等内容。

1.2 温泉县温泉旅游概况

温泉县是重要的旅游县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温泉县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该县支柱产业,拥有独特的温泉旅游资源,新疆特有动物北鲵及森林湿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型成熟的温泉度假村或者综合服务景区,来彰显这独特的生态资源。

1.3 国内温泉度假村发展

温泉旅游,是一种休闲养生、放松身心和康体娱乐的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为顺应旅游者需求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温泉度假旅游开发也不断改进。温泉的历史由早期的医疗发展为今天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温泉休闲度假地,温泉游客也由最初的少数权贵转向社会大众,成为一种新的休闲、健康时尚代言。我国温泉发展模式也顺应“温泉+”。如温泉+疗养、温泉+会议、温泉+观光、温泉+生态、温泉+景区这几种主要模式[1]。

2 项目简介

2.1 区位条件

温泉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博尔塔拉河上游。县城的东边连接博乐市,南与霍城县毗连,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边界线长275公里)。温泉县由境内温泉而得名,地表水资源量为9.28亿m3,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3.4亿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马鹿、棕熊、盘羊、北山羊、鹅喉羚、雪鸡、新疆北鲵等[1]。位于温泉县郊阿尔夏提附近的温泉资源丰富,距温泉县中心城区9.5公里,生态天然,环境古朴、山水优美、温泉资源富足,完全具备建设温泉度假区要求。

2.2 温泉水质

本区温泉分布着3处泉眼,沿环状分布,流量为110 m3/ h,日总流量可达1300 m3,含硫量为0.64 mg/ L,温度高达52℃,是典型的高温医疗热矿水。水温在39.5℃~50℃,属医学热泉(标准为37℃~42℃)范围,水体清澈水质优良,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很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疗养。温泉内含有碘、偏硅酸的镭、锂、氟、锶、偏硼酸、硫化氢等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或气体成分,这些元素对治疗心血管系统、关节、神经系统、皮肤及其他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2]。

3 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3.1 设计规划的目标

将温泉度假村建设成为品牌一流、设施齐全、规划合理、服务完备、景观别致、具有哈萨克及温泉县特殊区域的温泉旅游度假村。

3.2 设计原则

(1)保护生态的原则。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严格遵从环保理念,低密度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自身优势,对场地进行生态整治和合理开发。

(2)保护山体的原则。温泉本土地域性文化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做到合理景观和内涵景观的效果分析场地现有资源、尊重场地地域特点、挖掘场地文化,

(3)环境第一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合理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用地规划建设酒店和相应的景观。度假区开发的成功与否,与园区环境的塑造直接相关,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谋求景区规划设计。

(4)在设计中追求最大舒适度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上,以自然闲适的环境为上;在环境和建筑设计上,以游客体验的最大舒适度为核心设计。

4 规划设计

4.1 功能分区

根据温泉度假区的地形,我们将度假村划分为3个大的功能区:综合服务区、温泉沐浴区、酒店住宿区这三部分。

4.1.1 综合服务区

位于新修的高速路与山体之间,北面临坡,西面临水,有大片平整的土地,生态环境优良,建设为现代并具有当地特色哈萨克族建筑。

4.1.2 温泉沐浴区SPA会馆

融合本地地域特色,有天然汤池、SPA会馆(精油、牛奶、药泉),这些SPA综合疗养、美容、养生、休闲所有的温泉汤池形成一个中心圆,有露天汤池、半露天汤池、酒店引流汤池、室内汤池多种。

4.1.3 温泉酒店

本度假区酒店哈萨克风格的毡房酒店,按照毡房的造型建设的酒店,内部融入现代酒店应有的设施。酒店分布在汤池周边方便游客休息。

4.2 景观设计

本项目规划为“一带两轴三区”这样的景观空间体系结构,即一条主要景观带、两条景观轴[3]。

4.2.1 一条主景观带

从旅游区大门进入并沿河流而上形成度假区的主要景观带充分利用好本身资源如道路河流和植物。针叶林分布较广是天然的景观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

4.2.2 两条景观轴

景观线是沿着综合服务区到主题表演区,刚好区分轴线二道温泉沐浴区和酒店住宿区。

4.3 主要特色区域设计

4个观赏休闲区、综合服务区沿线以水和植物为主,利用薰衣草布置出花型图案带来浪漫氛围。北鲵展区,将之设计成透明建筑,可以清晰地看到北鲵在小河中嬉戏。北鲵是新疆特有的两栖动物并且只存活在温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中央广场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有名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侧方有骑马专区,休闲在森林小河周边。山坡上建一个健身基地,有山地赛车和拓展训练场地。

5 交通设计

5.1 景区外部大交通

本规划区域与S304线紧紧相邻,本条道路是国家重点投资的道路建设项目,刚好为度假区这个项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本区再向北走二十分钟可直达312国道,距离赛里木湖果子沟都不远,出行便利、游玩舒畅。本度假区可从三个方向驶入,温泉县、博乐市、212国道,可以说交通是便利的。

5.2 景区内部交通

度假区是由西门进入,主干道是东西方向,景观带区分为南北划分。中轴线沿着河流铺设鹅卵石人行道,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做好左右分流,而顺着山脊山坡地域一定要做好相关导引工作,并制作有特点鲜明的道路指示牌以保证出入安全。景区内中心是主车道,南北有小型道路,顺着山体铺设木栈道以方便游客放松观赏,栈道直通汤池。也有供游客自行游玩的徒步道,还有马道可供选择。

6 结 论

此度假区项目设计是结合温泉县地域以及本区特有的温泉资源、特有动植物资源、特有民族特色综合设计的结果。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原生态,民族风”为特色,能完美融合地域景观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4]。这样不仅能获得项目的成功也形成地域特色并在同类项目中占得绝对竞争地位。生态民族特色温泉度假区不同于一般的温泉度假区,旅游对环境的依赖性体现在选址、策划和可持续旅游上。所以本项目一定是温泉+生态+民族的特色项目。希望这篇文章能给相关的项目设计提供一点点思路并来为本区经济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红.温泉度假村的规划设计――以丹东“北国之春”温泉度假村为例[J].中外建筑,2011(5):80-82.

[2]轩德军.温泉度假村规划设计报告[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2

事业单位网权威2015湖南怀化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选调专业技术人员拟录名单公示,更多2015湖南怀化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选调专业技术人员拟录名单公示相关信息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 点击下载>>>

2015年怀化市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公开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篇3

【关键词】总体规划;概念规划;设计

0.引言

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形势,显然传城市规划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制约着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而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富有弹性、以目的为导向、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在中国的当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设计分类,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详细规划,概念规划设计在其各个层面均可体现。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周边的组团,即城市分区层面的概念规划进行研究。

1.概念规划设计研究

1.1研究目的与适用对象

城市分区级概念规划,其研究目的是站在城市整体角度,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研究土地开发,挖掘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要素,形成适合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前瞻性的视角引导用地开发。

研究对象主要以城市的片区或城市组团为主,一般情况,这个级别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定位、具体布局尚不明确,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研究。

1.2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前瞻性原则:是以未来的角度研判项目的发展,通过对自身各因素的分析,对规划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创新性判断。

(2)合理性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对用地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

(3)可操作性原则:充分了解并研究用地的现状情况,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注重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上原则是概念规划所注重的规划设计准则,其并非空洞无内涵,是我们完成规划设计的技术底线。

1.3成果表达

概念规划的成果,一般包含规划文本和规划图集。规划文本是对项目的前期研究分析、规划理念与目标、空间布局、各项设施建设、开发建议等详细阐述;而规划图集是规划意图的图面化、概念化表达,强化概念,弱化细节。

1.4运作形式与组织操作

概念规划设计运作形式一般都是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编制,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出最优方案,其目的是多家设计单位可以提供多种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理念的交叉互补。另外也可以只邀请一家编制单位对项目进行编制,甲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概念规划的组织操作,通常情况下是甲方下达设计任务书,编制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概念规划的成果。其中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是项目能否达到其期望值的主要因素,组织编制单位需予以明确并体现一定的高度。

2.案例介绍――调兵山市锁龙沟发展总体规划

2.1项目概况

调兵山市,原称铁法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和法库之间,行政辖属于铁岭市。它西依绵绵燕山,东瞰浩瀚的辽北平原,是融入东北各民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集散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调兵山市历史文化浓郁,自身特色明显,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引导下,极力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地位于调兵山市市区的西南侧,规划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用地地处山区,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地貌,规划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大,地势总体上两侧高中间低。规划用地紧邻城区,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设计要求:充分研究现状条件,深入挖掘辽金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2.2规划原则、理念及布局

2.2.1规划原则

生态自然原则:充分体现生态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建设辽金历史文化体验、自然山水娱乐休闲旅游渡假区为规划目标,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使一切人工设计都融汇在自然环境之中。

特色原则:通过特色功能分区、景观环境塑造、慢行系统设计以及休闲空间的创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旅游度假区及宽松、温馨、幽雅的休闲空间,强化空间多样性与感染力。

合理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需要及特点对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做到结构明晰、用地合理,并为以后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

可操作原则:加强规划设计的弹性,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便于操作的开发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之中,便于循序渐进,滚动开发,适应市场的变化。

2.2.2规划理念

体现地缘特征,充分挖掘辽金文化的人文资源和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强调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性,打造亦农亦游、亦居亦商的空间发展大格局,并在山谷中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人文文化的休闲生活方式。

2.2.3空间布局规划

①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两心、五区、十二景点”

一带:是指以现有的水系作为生态脉络贯穿整个景区,形成一条环境优美的滨水景观带。

两心:是指景区主入口的服务接待中心和滨临调兵山大街商业服务中心。

五区:是指根据现状用地特点,结合未来发展需要,规划形成五个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生活区;b综合服务区;c户外活动区;d农业观光体验区;e金文化体验区。

十二景点:规划景点的布置,主要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规划设计手法打造金文化历史体验感较强、互动性较好的旅游景点。

②功能分区:

居住生活区:是以原有居民点以及小树林拆迁安置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综合服务区:是以游客接待服务、金文化展示、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户外活动区:是以戏雪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功能区。

农业观光体验区:是以水果、蔬菜采摘、森林住宿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金文化体验区:是以萧条孤馆、拓展中心、跑马场、渔猎等金文化体验为主的功能区。 用地规划:以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功能结构对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及配置,明确用地增长边界、用地性质、交通骨架、景观结构、功能分区。

3.结语

目前在我国城市如此快速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概念性规划类型的出现,是形势所向、时代所需,在现阶段的规划设计中,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必有其用武之地。同时概念性规划对我国的规划体系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倪娜.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2]项冉,谭婧婧,时静.浅谈城市概念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3]张睿斌,张远平.浅谈城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成都新都区新城中心概念规划为例.《四川建筑》,2010(3).

篇4

关键词:观光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设计

在对观光农业进行建设时,首先要兼顾的是观光农业的系统性,根据农村地域位置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规划上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对景观上的生态进行规划,按照现代观光园的总体思路,将观光园的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突出景观的视觉以及美观上的呈现。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还要兼顾观光农业园的生态功能发挥,尽量使用节能减排的施工手段以及设施,让生态园的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上的战略提出。

1 w论

我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前屋后院的果树菜圃,并以苑囿的形式出现。农业景观不仅具生产性,更具有审美价值。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景观,不仅是对传统园林本质和过去农耕文明的依依不舍,更具有保障城市物质供应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化带动的城乡格局的变化,为当代中国城乡结合带,乃至广袤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整合这一区域的产业格局,如何体现农业的生产性与生态性,如何再现农业质朴的自然美。本文将从农业的自然属性出发,讨论观光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营建,探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背景下的观光农业园设计方法。

2 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准备

2.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中的“观光”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古籍《易经》中,《易经》云“观国之光,用宾于王”。美国农学家沃辛顿(M・Worthington)将观光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强调“自我维持”和“低输入”的特征,阐述了观光农业的生态内涵。

2.2 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形成良好的多产循环为目标,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旅游发展,考虑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的产业发展;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布局景观生态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规划方法。

3 功能区划分与设置

3.1 中心区

观光农业园在中心区的建设上,主要的开发功能是游客前来活动参观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规划上,应该尽量设置更多的田园风光以及自然生机的景观。与此同时,区域规划人员可以对中心区的展览模式进行相关的设置,将这个区域的规划设置为农业生产区的展览区域,通过对农业生产工具的传统与现代区别上的对比,让人们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感受农业生产上的发展与进步。

3.2 服务区

农业观光园的服务区,主要的功能是为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进行餐饮以及娱乐、住宿设施上的提供。为了让游客享受到农家观光园的特色,管理人员可以为游客准备出具有农家特色的餐饮,或是住宿等服务。让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体验农家生活。服务区应该采用点和线的布置方式,与其他各个功能服务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节省游客观光的时间,带给游客前来观光的良好体验。

3.3 防护区

防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观光区农业环境的一个具有边界性的划分区域,这片区域在基础设施的构造上,主要为线状或是片状的绿化植被,这些绿化植被的布置原因,是防止农业园区的环境遭受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线状会是片状的绿化植被区域也可以将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的气候环境进行调整,提供更为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的温度,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可以享受到更为绿色生态化的旅行体验,在防护区的道路设置上,应该规划上平行九环线,与此同时,沿着生态农业园的周边护城河成线性的布局方式,进行规划。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限制游客进入这些隔离屏障区,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或是突发事故。

4 生态园节能设置与功能规划

4.1 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的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在生态环保上的理念体现,包含很多各方面,其中包括温室大棚玻璃温室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植物的规划与利用,可以让生态农业园的温度以及空气的新鲜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调节与保持。与此同时,施工设计规划人员还会根据观光农业区的功能规划,利用绿色理念以及环保的施工材料,对生态农业园的一些基础设施,展览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建设。通过科学绿色的规划,让整个园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人以自然的生态感受。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利用更多的绿色植物,来对观光农业园的一些区域进行划分处理,这样不仅节省了许多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而且,也增加了观光农业园的生态感。

4.2 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在对生态园的农业循环系统进行规划时,应该尽量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模式。开展建设上的内容。为了让生态园的整体结构都可以发挥生态上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例如,开发建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有机果园或者有机蔬菜基地等。在对果园进行建设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循环系统上的设计理念,使用“畜-沼-果”的循环系统,进行生产上的活动。例如,生态园在养殖鱼蟹等水产或是牲畜,可以在对鱼塘或是圈舍进行清理时,将淤泥以及粪便放置在沼气池中进行腐熟处理。通过辅输过的粪便以及淤泥。就等于是进行了消毒。这些粪便淤泥可以直接作为果园的生态有机肥进行使用。而沼气池中生产出的沼气,则可以作为生态农业园的燃气,供整个生态园的餐饮业的运作。这种循环式系统不仅在让生态观光园的经济实现了最大化的效益获取,也较为符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上的要求,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科学合理的物质利用方式,让观光农业园的生态规划设计更加巧妙,也可以一直作为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亮点,来吸引更多的观光游客前来参观。

结束语

这种生态园的规划方案,让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节能高效,也让经济效益得到了了最大化的实现。这种生产模式的建设,不仅让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也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园区的建设空间得到了良好的规划。让游客在丰富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农家生活的悠然自在。返璞归真的设计规划,缓解了快节奏生活带给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董云超,夏宜平,潘菊明.园林式生态农庄的设计与实践――以浙江嘉兴碧云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8(08).

篇5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上海电机学院;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be into the design and method for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Dian Ji university Ling Gang campus project. The general idea and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project was is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lso expound the method for 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space shaping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project.

Keywords: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Shanghai Dian Ji university;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68-03

1 项目规划建设背景

1.1 项目建设背景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建设是根据上海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并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等因素后全面展开的;新校区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上海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基地、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技术合作基地。

1.2 基地条件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用地位于上海临港新城中心区西侧,基地范围东至规划G3路,南至橄榄路,西至芦潮引河、随塘河,北至相邻地块边界,总用地面积约61.61hm2;整块用地位于临港新城核心区域内,由围垦滩涂用地吹填而成(图1)。

基地现状为独立的苗圃用地,有较为丰富的苗木资源可资利用,植物种类包括香樟、雪松、红叶李、黄杨等常见绿化品种。

建设用地内的土壤及地下水均呈弱碱性,需进行土壤改良;项目用地的边界靠近临港地区的芦潮引河以及随塘河,整块基地被农场中心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1.3 新校区总体规划解读

1.3.1“多元化多核心”的规划模式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规划采用了“多元化多核心”的规划模式,各功能组团围绕主核心布置,同时各组团的核心各司其职而又相互渗透,形成了主次分明,动静有序的校园空间格局(图2)。

1.3.2“复合性的建筑空间形态”

校园的空间使用群体是相对独特而又积极互动的,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建筑设计引入群构建筑形态,打破传统校园规划中单一孤立的建筑组织形式,形成一种建筑之间乃至建筑群落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

2 总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以塑造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

在项目景观设计中,以生态设计原则为基础,尊重现有生物环境态势,合理控制生长良好的植物,努力营造适应力强的生态植物环境。

2.2以人为本,注重安全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道路选线、场地布局、功能设置、绿化种植、物料选择等方面注重满足师生的物质与心理的实际需求,同时妥善考虑后期养护管理。

注重安全的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对滨水区域的安全防护、公共空间的可视度、照明及植被的数量密度等均根据校园特征进行安排布置,使校园的安全得到提升与强化。

2.3优化规划布局、衔接建筑风格

在场地设计中进一步优化总体规划格局,在景观的形式、功能与材质运用上结合规划建筑统一考虑,力求使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针对现有规划布局较为规则、片区绿地空间集中的特点,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将各个独立的片区绿地融入到中央绿轴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景观空间的利用率、可识别性与整体效果。

3 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

3.1 “和美、有序的现代大学校园景观

“叠坡理水以为纲,塑造自然和美景观;筑园造林而成章,展现活力有序校园。”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景观设计以纵横两条主轴线为脉络,运用传统的叠坡理水手法塑造校园景观格局,在设计手法上兼容并蓄,在自然和谐的景观基调中融入大气简洁的现代景观符号,力求塑造出既传承校园文化,又与建筑相得益彰的大学校园景观(图3)。

3.2 不断“生长”的大学校园景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上海电机学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在新校区的总体景观营建中,通过运用景观雕塑,尤其是电机工业元素来传承表现学院的历史底蕴与专业特色;在植物种植设计中,采用“生长型景观”的设计理念,注重利用基地现状较为丰富的苗木资源,通过合理布置,精心养护,使生命力旺盛的幼苗逐步适应临港新城的环境与气候,幼苗的茁壮成长也见证着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发展历程。

3.3 “水、坡、林、园”的景观格局——空间主题的提炼与整合

以水为幕——景观设计以芦潮引水河与农场中心河连通而成的大片水域空间为背景,布置流畅优美的滨河景观绿化带,在河湾开阔处布置开放式主题水滨活动空间,如露天水畔舞台,在周末或重要节日举办大型的主题聚会或者电影展演等校园文化活动。

绿坡地——在生活服务区与公共教学区之间设计了连绵起伏的自然坡地,蜿蜒的景观路穿梭其间,南北两侧制高点结合景观构筑物布置了景观游憩场地;景观坡地的设计丰富了两大功能片区之间较为单一的空间节奏,绵延起伏的疏林草坡也为师生提供了一处独具特色的景观游憩与交流环境,比如晨读、散步、课外交流等。

林阵——延续基地脉络及农耕传统,在校园入口轴线区域布置规整的景观林带及规则式绿篱草坪,形成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景观肌理图案。校园用地靠近城市干道的区域则利用现状植被形成连续的屏障林带,降低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合园——生活服务区及公共教学区的建筑大部分为围合式院落,利用相对完整的院落空间设计若干以花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内庭院,为师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室外交流活动空间。

4 总体景观规划设计

4.1景观空间定位——功能优先、突出特色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规划为七大功能组团,分别为行政办公区、公共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教学科研区以及后勤服务区(后勤服务区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

行政办公区域位于校区的中央位置,是两条主轴线的交汇之处,也是整个校园的焦点所在。区域的景观设计以图书馆建筑为中心次第展开景观空间,在东西向轴线上共包括三个景观空间层次——东侧主入口轴线、中央景观广场以及南侧自然景观坡地,随着景观轴的延伸依次展开,共同组成了校区东西向主轴线的景观序列空间。

公共教学区域位于行政办公区北侧,主体为五座有柱廊连接的院落式建筑。区域内的主要景观空间包括中央轴线区域的文化展示空间、西侧的自然缓坡林地空间及东侧的树阵林荫空间,设计手法以生态自然为主,重点展示学校的人文历史传统(图4)。

生活服务区域位于校区用地西侧,主要为学生提供住宿及日常生活的功能,包含了贯穿南北的中央景观绿带、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以及南侧的生态水滨绿地(图5)。此区域的景观设计以温馨便捷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突出功能、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出充满活力,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观氛围。

教学科研区位于校区用地最南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功能区内的重要景观空间包含南入口景观礼仪广场以及教学科研用地景观带。区域中部依托规划布局,并考虑到学校的日常运营需求,沿橄榄路侧布置了南北向的礼仪景观主轴线,长约400米的特色树阵景观大道一直向北延伸,跨越农场中心河与直达行政文化区域,轴线的末端是高大的标志性景观钟塔建筑(图6)。

4.2 景观动线组织——层次分明、方便快捷

整个新校区的景观交通组织分为三个层次:主要景观路、次要景观路以及景观小路;主要景观路依托组团景观功能定义进行布置,考虑到校园人流相对集中的特点,主景观路的宽度设置为3m,以提高通行能力。次要景观路宽度为2m,主要分布在校园景观绿地内,以拓展景观游赏半径为设计目标,此外,在人流路线相对固定的区域均设置了便捷的景观小路、汀步,供师生穿行。

4.3 水域岸线布置——合理布置,注重安全

整个校区用地被农场中心河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北河道的景观岸线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以自然缓坡驳岸处理为主,同时结合景观桥梁的布局,在桥台两侧布置了一定面积的水滨观景平台,拓展了景观空间层次;滨水景观路与自然驳岸之间布置了一定宽度的 地被种植带,以保证师生安全。

4.4 绿化种植设计——尊重现状,完善骨架

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充分依托现状苗圃地的苗木资源,避免一味追求大树古树,而是通过前期的调研汇总,精心挑选出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予以保留利用的植物品种,并结合景观设计布局,在二期用地内运用了较多数量的中小规格苗木,从而生动地体现出“生长的景观”这一设计特色。

整个校区的绿化种植规划按照功能组团格局分为六大特色种植区,其中,行政办公区为沁秋园,以秋景植物为基调;公共教学区为五彩园,以观赏乔灌木为特色;生活服务区为萃景园,以丰富的开花灌木为主;教学科研区为撷秀园,以观果和观姿类乔灌木为特色,象征着学校科研硕果累累。

篇6

一、以“体制创新”又快又好地推进园博园规划设计工作

本次园博园采取了“众筹+统筹”的创新方式全面推进设计工作。

1、众筹创新意。在规划阶段通过众筹模式,筹谋筹智,对总体策划、概念规划、主体建筑以及国际园、创意园、全园公共艺术品、主题雕塑、标示标牌、植物景观等专项进行开放式的规划设计,面向全球、采撷智慧、凝聚共识,确保设计水准一流。本次规划阶段的众筹模式措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大型建设项目中是首屈一指的。如在总体概念规划征集时,荟萃了全球景观及城市设计的顶级公司及机构:SWA设计集团、AECOM等。在主体建筑的招标中,更是吸引了雷姆车哈师、扎哈哈迪德、丹尼尔里伯斯金、托马斯赫尔佐格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参与,在展园设计中也邀请詹姆斯・科纳、亨利・巴瓦、瓦尔德海姆等景观设计大师。主体场馆的布展也采用众筹模式,邀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行业先锋献计献策。

在将视野投向全球的同时,规划设计工作又俯下身来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区互动活动,从交通配套、园博园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园内景观打造等方面倾听市民意见,践行开门办园理念。

2、统筹集优势。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统筹模式,集成化设计。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设项目中首创以景观为龙头、协调统一其他工程设计。依托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武汉市中信建筑设计院、武汉市政设计院、中冶武汉勘察设计院为组长单位的设计联合体,统筹其余上百家设计院,对场地、建筑、景观、配套四大工程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设计系统有序进行。通过统筹设计,集成优化,一方面为政府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避免了重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统筹设计的系统性,加快了后续报批、审查等进程,为实施建设赢得了更多时间周期。

同时,本届园博会首开先河,对城市展园方案进行了统筹管理,通过制定展园导则、引导参展城市展园选址、四次专家方案评审、展园建设专家巡查等方式全程控制展园效果,打造精品展园。在主体场馆的布展上,加强了场馆设计与装修布展设计的统筹,将展期使用及展后利用充分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浪费。

二、以“理念创新”精心打造园博特色与亮点

生态与民生是本届园博会的两大聚焦点,这一理念贯穿了申办、设计、建设、运营四大板块。规划设计从灵魂深处自我革命,在设计理念上“让生态当总设计师”,为市民打造绿色福利。在场地设计、海绵园区、材料运用、植物绿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做足生态文章。

(一)场地设计创新

1、场地选址:敢为人先

不同于历届园博会选址于好山好水的风水宝地,本届园博会选址于垃圾场和棚户区,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复生态,化腐朽为神奇、变废地为宝地,这是对我们这个城市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精神的最好注脚。在修复生态方面,以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保障园博会用地,是历届园博会基础上的一次创举,也是垃圾填埋场场地综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创举。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将稳定性较好区域定为基本稳定区,采用标准封场技术。而非稳定区,则采用采用好氧修复技术。目前,本届园博会垃圾修复是亚洲单体最大的老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好氧生态修复项目。

2、节约型园林的实践

场地设计以LID低冲击开发为理念,建设低影响、低维护的节约型园林为目标。通过巧妙游线组织、集约化布局节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地形节材,如北部花谷――泛花海,利用现状沟壑设计为浪漫花谷、不但节约了十几万土方,而且创造出了妙趣横生的游园景观;南部汉口里阳光谷也是独辟蹊径,没有将车库变为传统地下车库,而是设计为坡地景观,将阳光引入出库,不但节约了大量土方,还创造了百松坡这一景观兴奋点;设置系列雨水花园、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楚水大水面并加以利用来节水:

3、海绵园区建设

主要依托楚水、杉杉湿地、雨水花园、建设海绵园区,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措施贯彻在设计之中,目前,园区雨水大部分没有排入市政管网,全园绿化浇灌用水也没有采用自来水。并创造性地增加了“引”的措施,就是通过金银湖引水工程、楚水净化工程等形成完整的园博园水生态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打造青山绿水的景观效果。

(二)材料运用创新

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园博园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特别提倡对园林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寻求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装、重构等创新设计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废旧材料得以循环再利用,让他们在园林中焕发新的生机。

1、生态环保材料

①透水混凝土:在北入口、园区部分二、三级园路设计有透水混凝土材质,能让雨水流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同时有效补充地下水。

②透水砖:园区设计多处园路利用该材料。

③砾石、毛石:利用边角余料垒砌的自然毛石挡墙,花坛及二三级园路铺装。

④环保涂料、环保油漆:在园区服务区建筑立面、墙体应用,在功能房、垃圾处理设备间等立面采取艺术画的彩绘形式装饰墙体,达到美观、环境友好的完美效果。

⑤节能材料:园区设备选用上优先选择低碳环保的节能材料。在亮化工程中选用了节能灯具及太阳能灯具;长江文明馆的玻璃幕墙则选用彩色断热铝合金框中空low-玻璃这种节能材料。

2、废旧材料再利用

①耐火砖:城市发展过程中工厂(例如武钢)拆除烟囱的旧砖在铺装广场及园路上的运用。

②旧瓦:老公园或老建筑(如黄鹤楼)维护、维修遗留下来的旧瓦,我们用来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墙、铺地使用。

③废陶片:马口窑废弃老陶片做花池及服务区配套建筑外贴面。

④废弃混凝土块:原来张公堤破损混凝土道路碎块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⑤旧枕木:随铁路、高铁建设的加快大量的枕木被混凝土替换,替换下来的旧枕木作为园路、人行道铺地。

⑥废桩头:现在很多项目建设都会产生一些废桩头,大部分的桩头在以往的项目中,都是深埋处理,或者外运。本次园博产生的废弃桩头,被设计师经过二次设计,经过简单的处理现在成为园区艺术小品、装饰花坛、园林景观坐凳。而桩头在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稍作整合收集,即可代替自然土方进行地形塑造等回填土工程。

⑦废弃盖板: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⑧钢材余料:建设过程中的边角余料钢筋、钢管通过艺术处理为楚水溪流上的景观桥

⑨旧轮胎:花坛、车挡、装置艺术。

3、生活物件的园林化再造

马槽、云盆、石磨盘、竹床、水车等老物件作为园林小景布置于全园多处。

(三)植物设计创新

1、植物布置手法变革

改变原有将景观树放背景林调高林冠线的做法,本次在沿路和视觉焦点布置特大景观树,使得有人在工程完成之初就能体会大树成林的感觉;而在背景林中仅用中等规格树木,强调选苗高度,从而起到拉升林冠线的做法。

2、湖北乡土树种及特色植物的展示种植

在全园大基调为湖北乡土品种的植物设计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园以样本苗形式配合科研机构引种湖北特色植物,如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峡槭、灯台树、野山杏、野山樱、湖北紫荆、对节白蜡。

3、新优品种的大量使用

全园在乔木、花卉地被类上大量种植中下层新优品种,给予园区于开园之际,有别于其他公园和展会景观设计的品种区别,如娜塔栎、高山栎、巨紫荆、美国红枫、三峡槭、菲油果等。

4、花境位置选择的工程式布置

园区中因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适宜进行绿化乔木种植的区域如:高挡墙区域、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等区域,设计将其精细化设计,打造成景点:配置精致的花境也更多的结合原有条件进行了特色化设计,形成如阳光谷、岩石园的岩石花境,位于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区域的花谷花境。

(四)“展示创新”结合展后各利用永续发展

自第五届深圳园博会开始,展区用地变为永久绿地,闭园后历届园博园每年巨额的维护费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第六届厦门园博会就开始尝试与温泉、航海旅游度假考虑,今天它已成为4A景区,无疑是园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尝试。上海世博会后,一股注重室内展示的理念开始显现,在第八届重庆已出现数万平米的综合服务区“巴渝人家”,第九届北京的主题展馆已达数万平米,会后成为酒店用房,而主题展示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面积也达6万平米。2014年的青岛世园会也创造性地修建数万平米的植物温室。

第十届武汉园博园由于选址在城中,周边无地可用于开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这一点与第六至第九届比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利用市内办园博的有利条件,结合“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将服务建筑为载体的室内展示和服务发挥到了极致。

联合长江水利委员、武汉大学兴建长江文明馆(室内),展览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态为主线,突出展示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该馆不仅填补了中国集中展示、收藏、研究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空白,而且也填补了武汉市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该馆的北厅更是以众筹方式精心布置了湖北民俗小馆、生命之洲(胡杨木及乌林等)、紫砂艺术、明清珍宝、西洋银器、矿物晶体、观赏石等二十多个小型博物馆,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捧。

以汇聚园林、共筑美梦为主题的园林艺术馆更是以威尔逊之路、国际园林、中国园林、插花、工坊、花街、剧场、超市等展示内容向观众诠释了园林城市、园林文化、园林生活的内容。

这些室内展示内容专业、丰富,参与味性强,极大丰富了园博会的展示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创历届园博之最。

(五)文化引领体验乡愁

本届园博会除加强参展城市的文化引领外,主办城市的建设除讲好生态回归的故事外,加强了文化体验的设计。东部服务区再现了1861年汉口开埠前后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明初汉口地区大夹街,汉正街、花楼街、长堤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商业多重元素,打造了老字号的聚集地,非遗文化的传习所。

西部服务区以湖北民居为原型,以城市故事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湖北民俗文化体验馆、武汉园博综合展览馆、蝴蝶博物馆、万里茶道文化馆等。那里的《童年记忆》、《武汉风味小吃》将人们带到浓浓汗味的氛围中。

北入口杉杉湿地则再现武汉地域植物风情,南入口竹海吟风也让游客领略湖北的特色植物“竹子”的魅力。特别是园内园林两大景区“荆山”和“楚水”更是以湖北特色26个植物群落为基础,以问茶坪、小石潭、香涛峰、鹤岛、杉林溪、千竹溪、海棠溪、棠梨咀、蒲风墩等组成的十八景时而步道曲折、怪石嶙峋,时而花草芬芳、名木峥嵘,楚风汉韵动心摇神,令人醉而忘归。这是园林人对“望得山,看得水,记得住乡愁”的注解。

三、结语

武汉园博会的设计创新结果经建设者的实践和提升已呈现眼前,从开园后的反响来看,其理念、其手法、其材料,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要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要满足现代化的特征,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变革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促使建筑设计开始变革。当前很多建筑设计更倾向于生态设计、柔性设计,加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要对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改革,促进建筑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由于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深,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每座城市建设都应该要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设的特征所在,总的说来,建筑风格是反映城市风格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筑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城市空间本是有限的,但商业性开发总是超越这个限度,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时候破坏了城市和谐的生态环境,废气、污水、噪声污染等都会造成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城市生态系统集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多个要素,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现代建筑进行生态规划设计,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是整体性,提高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整体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第二是循环再生,在建筑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争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是区域差异,即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社会经济能力等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要保持民族性和独特性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历史、风景还是人文,城市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往往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民族和时代的语言常常可以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城市的建筑物凝固了浓厚的时代精神,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一座城市的建筑有个性和时代特征,能更好的被世人接受,同时能使这座城市更有活力。因此,无论处于何种时期,一座城市的建筑都应该与时代相符,体现国家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提升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设计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对能源的消耗逐渐增大,能源危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建筑行业中加强生态理念的运用是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首先应该要加强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低能耗成为未来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方向,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消耗煤、油、电等能源,而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出来的热空气、废热水等进行回收,将其中的热量集中起来用于建筑施工,就是一种很好的能源循环模式。为了加强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需要引进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新型保温材料、太阳能利用技术、新型采暖空调设备、微型燃气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节能设计,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以及舒适的双重目的。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能理念的运用。随着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注意力逐渐转到地下,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地下土地资源,比如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建成的地下商场、地下交通、地下步行街、地下车库等,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节能理念运用的实例。

(二)加强柔性设计

柔性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柔性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市场的变化性对建筑设计的产品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品设计的观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是的建筑设计从传统的刚性设计转变成为柔性设计模式。柔性建筑产品的灵活性更强,对于各种不确定的使用功能的变化,其适应能力更强。建筑物是一种使用年限较长的产品,但是时代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柔性系统的建立,帮助建筑物提升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的适应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柔性设计理念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建筑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使得建筑物的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建筑物容量的负荷、交通运输能力等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变,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灵活性。由于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求建筑产品具备改造和升级的能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建筑空间划分成为不同的区域,如服务区域以及被服务区域,在服务区域中可以对各种设备、交通系统的布置进行控制和管理,而在被服务区域则可以加强对各种空间的柔性使用功能的发挥,并且使得建筑产品本身的可塑性更高,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外界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变更。

(三)加强建筑设计与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与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比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加强虚拟建造技术的应用,加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CAD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将各种规划反映在图纸上,然后对图纸反映出来的建筑效果进行讨论,同时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改革,以提高建筑设计的实效性,以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重新设计的问题出现。当前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的技术综合性越来越高,进行建筑产品设计时,不仅要进行绘图,还要进行概念设计。建筑设计的产品是一种大规模的产品,不同专业对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部设计,然后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产品,在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分进行虚拟设计,以增加各部分设计在契合时的协调性。加强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各种先进技术的结合,可以增强设计师对建筑物的设计操控能力。

(四)实现建筑设计的数字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化的今天,现代化城市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在未来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将住宅、医院、学校、银行、购物中心等所有建筑通过信息网络串接起来,成为智能化建筑群,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指纹门禁控制、可视对讲、远程抄表计费等系统的运用,都是建筑设计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结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于建筑产品的实用性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建筑的生态性以及独特性的发挥,实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柔性理念、智能化理念等多种现代化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徐义.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2] 陈志庆.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向[J].门窗,2013(08)

[3] 郭翔宇.论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

[4] 李泽健.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篇8

关键词:墓园;规划设计;生态;文化

1.墓园概述

墓园是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Ⅲ。随着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原来位于城市郊区的墓园已渐渐纳入城市绿地的范畴,属于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它具有公园的性质,在满足埋葬和纪念死者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更为生者提供交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园林空间。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人文化

纪念性景观由于把人与纪念性场所联系在一起,所以景观与人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借助景观的意象延伸和移情升华,或使人抽离形体以寄情山水的精神活动与环境产生共鸣,或使人透过浮华喧嚣的世俗感悟人生哲理,或追溯历史寻找最本真的传统文化精髓。将纪念功能与墓园传统文化结合,使墓园成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

2.1.1佛教文化。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告诫人们来生的形象与命运是受“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如果来生不想陷于无止境的六道轮回,今世就要一心向善。佛教主张薄葬,同时倡导火葬,引入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以供供奉逝者骨灰。

2.1.2传统生死观。多数人信奉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生死一体化,死是生的延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因此对墓地的选择不仅注重风水,还重视墓园环境的设计。

2.1.3慈孝文化。孝道是中国丧葬文化特色之一。儒家讲究孝道和厚葬,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人土方能得到安宁。

2.2公园化

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

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

2.3生态化

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3.案例-崇州市白塔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

3.1概况

白塔山公墓位于成都西郊素有“川西宝镜”美称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白塔湖畔。距离崇州市6km,距离成都市30余km,公墓基地西接岷山山脉、东临龙泉山、背靠龙门山脉,西江河蜿蜒曲折流经南侧开阔地,山脉整体呈自然环抱之势,起到藏风聚气之用。园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有所起伏。

3.2总体规划设计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

3.3功能分区和布局

3.3.1接待服务区。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

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人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

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人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

3.3.2休闲游憩区。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

“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

“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3.3.3生态墓葬区。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

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

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

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

3.4种植设计

3.4.1接待服务区。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人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

3.4.2休闲游憩区。该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

3.4.3生态墓葬区。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篇9

1.1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区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并结合山西太原、晋中的城市文化,导入主题性旅游产品,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融合文化、商务、运动、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努力塑造区域旅游型的“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形象。项目作为区域旅游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需打造旅游产业链,承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使命。

1.2规划理念

注重生态理念:龙栖湖山环水绕山水相映,自然植被较好。为了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本规划强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在保护好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适当的开发观光旅游项目,努力维护好以龙栖湖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系统。突出休闲旅游:本规划以龙栖湖的山水资源为本底,有条件地开展农业观光、运动、科普、养生等休闲旅游项目,满足城镇居民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和观光游憩的需要。塑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好比是一坛陈年老酒,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才会越香越醇。因此,本规划在旅游文化塑造上,着重打造“生态文化、农家文化、休闲文化、体育文化、渔家文化和煤炭文化”。促进产业发展:本规划应综合考虑与农业、交通、餐饮住宿、手工业等行业的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1.3具体规划

该项目拟规划为:旅游服务区、煤炭安全综合区、湿地景观区、山地探险区、中心景观区、农家体验区、康体活动区、观光农业区等八个区。旅游服务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东侧,规划面积约58.9hm2。拟规划旅游服务中心、入口停车场、演艺广场等,并将周边的农田建设为现代观光农业园。煤炭安全综合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水磨滩村南侧,规划面积约68.2hm2。拟规划煤机博览园和模拟矿井拓展训练园。湿地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南侧、水磨滩村东侧,规划面积约93.0hm2。利用现有的采矿陷地水塘和季节性河床,拟规划为湿地观光园。山地探险区:该区位于水库东侧,规划面积约219.7hm2。拟规划CS野战园、森林探险园和森林氧吧。中心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即龙栖湖,规划面积约218.2hm2。拟规划卧龙岗标志性景观和各类游船码头。

农家体验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包括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规划面积约62.1hm2。拟规划将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改造为农家乐,满足游客体验农家生活的需要。康体活动区:该区位于基地西侧,规划面积约130.6hm2。拟规划健身场、跑马场、滑雪场等。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基地南侧,规划面积约246.3hm2。拟规划百果园、采摘园、百花园、蔬菜园等。道路交通规划:主环路:分别在金鸡垴村、曲尺庄村、南雷公村、蔡庄村设置主路与龙栖湖相接,并且打通龙栖湖周边的环形主路。主环路宽7m。次路:主环路至各旅游景点的通道,宽约3m~5m。支路:各旅游景点内的步行游步道,宽约1m~2m。水上游览线:分别在蔡庄水库大坝、南雷公村、曲尺庄村、北雷公村和水库西侧设置游船码头,满足游客划船戏水的需要。

2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道规划;顺德绿廊;生态化设计;本土植物

Abstract:The paper resumes the Greenway properties .Taking reconstruction of Shunde Greenway, it summarized the project background 、design principles of Shunde Greenwa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eenway category, greenways and trails, indigenous Plants,landscape facilities,node system. Shunde Greenway goal is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greenland background, Greennet and Greenway as the backbone of “3G”green leisure system in Foshan, to create Lingnan“Greencity”; to Greenway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economy and promote “eco, green, low-carbon” new way of Shunde life.

Keywords:city landscape;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Shunde Greenway;ecological design;indigenous Plants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92-02

1广东绿道背景

绿道被证明是近十几年来最具创新性的土地保护理念。由于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多样性,绿道成为满足人类对未来开放性空间需求的聚焦点。“对城市来说,绿道具有革命性意义。”如今,这个被国内外景观设计学者推崇的生态概念,正在进入中国各地官方视野,并被强力推行。广东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1690km的“珠三角绿道网”,要求将绿道摆在和城市轨道同等重要位置,建设“两道工程”。

顺德新一轮发展,将奉行生态环境优先,突出岭南水乡特色,建设绿心绿网绿道。在城建建设步行系统,自行车通勤廊道,打造顺峰山“城市绿心”,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为市民提供漫步、运动、休息的空间。

在佛山市顺德有2条区域绿道,分别是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和4号广珠生态休闲绿道,总里程约为116km,占佛山绿道的总比例35.9%;在9个社区绿道示范区中,顺德区涉及均安生态乐园和顺峰山两个示范区。从顺德区涉及的区域绿道的数量以及区域绿道和主干城市绿道所占的比例来看,顺德区的绿道网建设在全市的绿道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绿道物语

2.1绿道“greenway ”概念

“greenway ” 分成两个部分:它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 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绿道” 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2.2 绿道类型

珠三角绿道的类型根据分类依据有几种类型,这里只涉及到下面两种。

2.2.1根据目标功能不同,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各级绿道承担的功能分别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

2.2.2根据所处区位不同,绿道又可分为3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3绿道启示

绿道首先是生态绿化廊道,能够保护动植物重要的廊道栖息地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其次,绿道还可以作为紧急缓冲区。它的湿地能够吸收水面、树林和灌木丛中的污染物,并覆盖绿道两旁的植被,从而净化和清新空气。然后才引申出附属功能,如人们骑自行车、跑步等。绿道为那些沿着绿道而建的合伙企业提供了公用设施,如下水道、公共设施、光缆以及铁路。在一些社区,绿道还能够作为紧急交通疏散通道。

4 顺德绿道规划设计原则与要求

4.1设计原则

4.1.1生态化

表现在乡土树种的选用、保护生态景观资源;利用现有的山体、水系和道路;尽量使用自然材料;限制生态敏感区的活动。

4.1.2人性化

表现在安全性:人车分离,特殊部位的设计,完善的标识系统;舒适性;通用设计:可达性、易识别性、可参与性。

4. 1.3特色化

表现在高标准设计各节点、兴趣点和服务站,突出顺德地方特色;根据廊道特点开展顺德传统特色活动;选取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种植和配套设施;根据顺德水乡特色,开展水陆双向绿道网设计。

4.2 设计内容

设计要求内容有缓冲区、绿廊系统设计,慢行道设计,节点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设计,服务区设计。

4.2.1 缓冲区设计

绿道缓冲区内慢行道两侧应留出不少于15m的通透开敞空间,且不得布置建筑,以保证其空间的开敞性。顺德绿道缓冲区内应严格控制新建及改造项目的开发强度,其中生态型绿道缓冲区内的建筑密度应低于2%,容积率低于0.04,建筑层数不得超过2层,且人工构筑物单体或群体的地块面积应控制在300m×300m的范围内;郊野型绿道缓冲区内的建筑密度以低于5%为宜,最高不得超过10%,容积率应低于0.20,建筑层数不得超过3层;都市型绿道缓冲区则可参考城市绿地的要求进行管制,绿地率一般应大于70%。

4.2.2 绿廊系统设计

顺德绿廊植被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的本土、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顺德是个水乡城市,绿廊内的水体建设应以生态性、亲水性为原则。如杏坛、容桂等绿廊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绿道的规划设计,不能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不宜采用截污取直、渠化、固化的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根据顺德水体不同区段生态敏感性的不同以及各区段绿道的主题,设定相应的活动强度与内容。在杏坛等湿地、滩涂等河流生态敏感区内应避免设置人工构筑物。

在顺德绿廊建设中,进行大量的顺德地区乡土植物作用,这样首先是顺德区域性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实现顺德区域性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其次顺德区绿道绿地中的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对顺德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适应,本土化植物景观设计使绿道原有场地中有价值的生态得以保存,不仅保存了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了当地的植被特色,同时对减少生物入侵的风险有积极作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繁殖,苗木成本低,管理维护容易,加大推广乡土植物的运用是体现节约型绿地和可持续性景观的重要手段,且将会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在顺德绿道绿地设计中,有目的的保留原有植被和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放到景观建设的首位,这些措施奠定了植物群落在改造后恢复的可能性,为生态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且乡土植物可体现顺德的文化特征,实现顺德绿道景观文化的本土化

4.2.3 慢行道设计

绿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慢行道,慢行道类型也分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综合慢行道,慢行道能够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合理设计与规划,在激发游客各种游憩目标如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游憩,多种选择的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根据都市型区域绿道,郊野型区域绿道,生态型区域绿道这三类慢行道类型有不同的数据。

慢行道铺装材料应满足使用强度,同时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同时铺面的形式和色彩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铺装分类有软性铺装,硬性铺装,半硬性铺装。生态型、综合慢行道铺面材料大多有裸土、石灰石、煤渣、碎木纤维,滨水慢行道、步行道多用木栈道。郊野型或都市型慢行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综合慢行道大部分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面砖、砌块及板材、透空砌块、多孔性透水砖、细碎石或细鹅卵石等。

4.2.4 节点系统设计

节点系统设计包括道路交叉口、跨河、高架立交桥等。为了更符合区域绿道的功能定位,节点首先应根据顺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只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体现顺德当地的自然或人文特色之处,而且节点是顺德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场所,设计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

4.2.5 标识系统

顺德绿道的标志设置在统一规格的基础上,具有顺德地方特色,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编码系统设计等。制作标志牌所采用的原材料应体现环保和节约的精神。

4.2.6服务区

服务区包括综合型服务区、一般型服务区,服务区合理的服务间距宜应为5-10km。

顺德绿道建设目标是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网系统;建设以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Greenway)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打造岭南“绿城”;以绿道建设为切入点,发展休闲经济,倡导“生态、绿色、低碳” 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阳光、水乡、宜居”的顺德新形象。

而最核心的是:“绿道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不是一条廊道,它最终应该形成一个绿色网络。

参考文献:

[1] 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J].景观设计学,2009(4) .

[2] 刘滨谊,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01(6):77- 81.

[3] 贾俊,高晶. 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3):69- 72.

[4]韩西丽. 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J]. 城市问题,2004,(02) .

[5] 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 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 防护林科技, 2004,(04) .

[6]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 生态学报,2005,(09) .

[7] 李团胜,王萍.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 生态学杂志, 2001,(06) .

[8]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