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一、什么是体育经济

所谓体育经济,是指从经营和生产的角度出发,把大众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新兴的、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有自己的组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自己的管理者、教学者和科研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长期以来,人们都将体育与经济分割开来进行探讨研究。然而,随着21 世纪体育的跨越式大发展,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体育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组成部分。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自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我国国民的运动热情不断上升。不仅城市市民广泛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热潮中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就是国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具体表现。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局限性,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弊端。

1.我国体育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较为落后

我国国民的健身娱乐意识较弱,近些年来,虽然国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我国整体人数基数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而且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低下,体育健身运动意识薄弱,并且农村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简陋,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总体较为落后。

2.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并不能完全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将体育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据调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体育行业本身严重忽略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商业开发。我国的体育竞技实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体育经济发展滞后,如何运用体育竞技的优势来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我国体育经济市场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相关政策不完善

在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属于新兴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只是比较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味地扩大产品销量,而忽略了产品销售后相应的售后服务和滋生服务。而且政府在体育经济行业的政策条款等方面的制定还不够细致,不能完全适应如今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体育经济事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4.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专业的人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培养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并不注重体育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从事体育经济事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对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本没有经验。

三、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的考虑国内环境,应借鉴全球的体育经济市场,多方考虑,寻找并制定一个适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方案。虽然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有诸多缺陷,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较为发达,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

1.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全球化,经济模式发生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育经济市场逐渐开放。在国际各大顶级赛事中,都会出现体育品牌赞助的标志。如意大利的“KAPPA”、日本的“美津侬”、美国的“阿迪达斯”等。在我国,国际体育品牌,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最广为人知的是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频频出现。这正是我国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最有力的证据。

2.依据质量等级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

据相关统计,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鞋、运动服及相关产品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会导致起步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体育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不断增长,这对于中小型的体育公司来说,实在无法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型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会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越来越大。种种现象表明,起步晚、技术水平低的中小型体育经济公司在竞争中会逐渐被淘汰,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将不断加深。

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更加突出

体育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体育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民群众和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逐步对体育经济加以关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从国家推出的各种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大力扶持体育经济产业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更加迅猛,体育经济市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突出。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发展 农村 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不尽人意,呈萎缩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如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资产严重流失,经费短缺,村级组织活动困难。直接影响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确实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作为双层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集体性质转制成为民营性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令人担忧,已步入了历史的低谷时期。

2009年末,全镇1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139万元,债权总额124万元,债务总额154万元。从统计数据上看,资产总额虽可观,但实际资产质量较差,结构失调,有70%的产权不够明晰,生产性的资产比重极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0万元,按收入结构划分为:经营性收入2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27万元。有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个,其中:3万元以上的3个,1-3万元的5个,1万元以下的4个,年终结算均无结余,全属负债村。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地深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边疆集体经营管理,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发展,经营被动,管理难度大,工作严重滞后。具体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各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做到自主经营,缺乏了经营热情和信心,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由村委会代行。

(三)干部素质不高,认识不足,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民主监督不力,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实行了民主监督收效不佳,有管理制度执行难,特别是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难度更大。

(六)可利用的资源及经营空间有限,经营人才匮乏,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同时,还出现了不少闲置资产、浪费现象,这些都是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当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就农业抓农业,而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理念,就资源消耗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去开发管理资源;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工业反补农业的惠民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还助长了干部“等靠要”的思想。

(二)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农村费改税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一定的“三提五统”收入来源,后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取消,使没能得到发展壮大的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更陷入了困境,特别对于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经济包袱。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制度后,确实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不利,除了减轻农民负担和确保行政村的基本运转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多大的益处,只有削弱其实力。然而,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指导不力,重视不够,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等有效措施。加之,体制上不够完善,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责不清,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如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的一个现实问题。行政干预,经济实体处于无自主经营的创业环境,无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不利于融资筹资等工作、束缚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还有债务沉重,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的内在因素。

(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当前,一些干部,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农户轻集体的不良倾向。同时,监督不力,挥霍浪费,是导致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包袱沉重的主要原因。

(四)受资产和资源的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边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融资困难、经营人才匮乏等要素,确实是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边疆集体经济薄弱,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弱化了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边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债台高筑,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那么,在新形势下,又如何发展边疆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呢?本人结合双江自治县勐勐镇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强化管理部门职能,要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依据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村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格局,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彻底改变行政村代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的不良行径,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管理上,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还给农村经济集体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上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和审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对不合理的各项财务开支,有权否决,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限。积极推行村财镇代管工作,以解决基层财会人员不稳定和财会业务不规范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三)制定对“空壳村”的扶持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和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给予化解。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属于弱势经济实体。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共功能极强的经济实体,因此,要给予政策倾斜降低相关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与担保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增强发展后劲。在扶持方式上,要注意把“输血”式的扶持方式转变为“造血”式的扶持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四)创新机制,切实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立足于现有的资产和资源,充分用活用足政策,走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营运的新路子。做到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地吸收和选拔有经营头脑管理能力强的中青年,使他们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人。这样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才会有出路。只有搞好农村集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会得到发展和壮大。经营思路上:一要依法经营;二要以村党总支为核心作为组织保障;三要以经营集体资产资源作为立足点;四要强化经营管理手段;五要以项目扶持为契机;六要理顺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

总之,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优化创业环境,搞经营,抓管理。创业环境得到了优化是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业积极性,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组织经营方面要始终立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充分利用外界的共享资源,并坚持“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才是全面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3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训练基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发展方式。现在韩国也在学我们,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搞一些训练基地。朝鲜也在搞。美国也在搞,美国有3大训练基地,其中科罗拉多训练基地集中了一批多学科专家,开展运动训练的科研和技术诊断。法国体育学院、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意大利体育学院都在研究高水平的训练、教学、科研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集中型、专门化的训练模式,有意识地将高水平运动员组织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自由训练的方法。

(四)扩大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人才和技术流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引进、转会、培训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很多项目上聘请了外籍教练,如足球、篮球等项目都请了外籍运动员及教练。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也到外国去任教,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种世界性的人才交流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所以,我国也必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一)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多

不仅是奥运会,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重大比赛的参赛队伍都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国家参赛的人数和队伍都在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也使得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剧增,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参赛人数增加更快。1988年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是160个,1992年增至172个,1996年达到197个,实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国全部参赛,运动员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到2000年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参赛国家的增多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奖牌分布相对广泛,使获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了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参赛国家及地区如此广泛、快速增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竞技体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教育的结果。

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谅解、发展”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价值存在,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但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等都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所论述。如柏拉图就曾参加过古希腊竞技大会并取得过优胜。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说道:为造就完美和谐的人而去健身。

《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主旨,加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国越来越广泛。

(二)奥运会排名格局的变化

篇4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沿江突破 跨越式发展

宜昌市是世界水电旅游名城,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多万人次,是环境高度敏感和国家重点环保监控地区。然而面对三峡投资热的持续升温,宜昌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发挥资源最佳配置效益,在上起三峡大坝,下至枝江市的8个县市区的沿江经济产业带,实施“沿江突破战略”,使沿江经济走廊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69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总额的85.7%,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宜昌市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的主要经验

宜昌市沿江两岸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其发展经验及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结构优、产业规模大,已成为宜昌市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沿江经济带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纺织、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12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拥有以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高坝洲水电站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水电企业,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形成了以宜化、兴发、三宁、新洋丰、中石化湖北化肥厂、华强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其它化工全面发展的化学工业格局,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以均瑶、稻花香、枝江大曲、人福药业、民康制药、华强科技、东阳光制药为代表的50多家食品医药骨干企业和一批以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卫生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为特色的优势产品,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品及原料药生产基地,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宜昌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宜都机电、力帝集团、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等企业为重点,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机床生产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以华新水泥、三峡新材、惠宜陶瓷为代表的近40家建材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拥有东阳光、长江铝业等一批骨干冶金企业,拥有以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劲森电子等一批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多晶硅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目前,兴山、远安、五峰等山区县在沿江工业走廊异地建设的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利税将突破200亿元和20亿元。据初步统一,2011年,全市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93个,76%集中在沿江区域,全市产业向沿江集中、向工业园集中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2、基础条件好,辐射能力强,成为全省、全国生产承载要素最优区域之一。宜昌沿江经济带既有长江黄金水道作依托,又有沿江区域相对优越的开发条件,而且还有全市广阔的发展腹地作支撑,基础条件好,城市化水平高,辐射能力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和国内外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一是基础条件好。浩浩长江纵横全境,将宜昌市沿江地区自西向东连为一体,长江水运成为宜昌区域运价最优、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三峡工程的建设,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境内已建有西陵、夷陵、宜昌、枝城5座长江大桥,再加上宜万铁路跨江大桥、葛洲坝、三峡大坝,共有7条过江通道,将宜昌江南江北经济社会发展紧紧相连。境内已还建有宜黄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三峡机场,再加上沪蓉西高速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宜已高速、宜万铁路、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形成了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方便国内外客商进出宜昌,缩短了宜昌与世界的距离,为沿江区域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该区域内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工业基地的诸多有利条件;二是城市化水平高。沿江经济走廊经济区域内共有41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3%;居住人口209万人,每平方公里302人,比全市平均数198人多104人。主城区每平方公里高达796人。其中,城镇人口123万人,占沿江经济走廊总人口的53.72%,占全市城镇人口总数194万人的76.58%;三是人力资源丰富。沿江地带集中了全市89%以上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汇集了90%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广聚。同时,该地带还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素质技能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为沿江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比较优势明显。突出体现在水运价格低廉,能源优势突出。由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存在,具有其它沿江、环海、沿湖经济带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宜昌港是长江水陆联运港口之一,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枝城港是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水路交通发达、商业成本低廉,越来越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从长远来看,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川江航道的年通过能力将提高4倍,总体运输成本降低35%以上,宜昌沿江经济走廊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现;能源优势也十分突出。区域内有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高坝洲水电站等3座大型水电厂以及安能热电、美联热电、宜化太平洋、中石化湖北分公司热电等4座火电厂,还有即将兴建的枝江、宜都两座装机120万千瓦的热电联运项目,区域内电能丰富,能源优势非常明显。

3、开放开发步伐快,经济外向度高,成为全市招商引资最集中区域。宜昌辖区现有省级开发区12家,其中有宜昌国家级高新区、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秭归经济开发区、西陵经济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区、夷陵经济开发区、长阳经济开发区、伍家岗工业园区、枝江安福寺等10个开发区(工业园)在沿江区域。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加速建设,使沿江区域成为我市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实施沿江突破的重要载体,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外贸出口的生产基地。沿区宜昌开发区,坚持资源配置高门槛,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350万元以上,其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率一直在中部地区的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打造“沿江工业走廊,不是该区域内简单的项目和投资堆积,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提供快速发展平台。宜昌国家级高新区近几年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成功引进了2799个建设项目。宜都市实现了由注重招商数量向注重招商质量转变。目前,落户该市的东阳光、华新水泥、楚星化工等知名企业投资总额达200多亿元,该市连续3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居首位。2011年,宜昌市外贸出口到达134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额达20.58亿美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6%以上;全市利用外资108136万美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94%。

4、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宜昌市高新技术逐渐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新兴产业不断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兴发集团原来是兴山县小黄磷厂,沿江突破战略使其走出大山,脱胎换骨成为上市公司,他们与国内外10多所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建起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产业基地,在湿法磷酸精制、食品级和医药级磷化工产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和技术成果40多项。在长江之畔的亭工业园蓝天白云,碧水荡漾,有谁相信这里却聚集着宜化、南玻、新洋丰等10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呢?所有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插上了环保的翅膀。宜化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二氧化硫和氯水两种“废物”巧妙结合生成硫酸铵,1吨能卖500多元。宜集团取得类似技术成果200多项,获国家专利10多项,废物利用创造价值12亿多元。目前,宜昌开发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市已有5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安琪酵母、恒达石墨、玉阳化纤、黑旋风锯业、人福药业等5家企业成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光电机一体化等6个高新技术领域。据统计,全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9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分布在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增速器”,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力军。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产值387亿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2%,其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更高,品牌竞争能力更强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沿江经济带更快更好地快速发展。

二、宜昌市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的启示

宜昌市通过实施“沿江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笔者真切地感到关键是把握了五个着力点,实施五大重点战略,宜昌市沿江突破战略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1、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并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宜昌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涂镀板、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而提速,提高了沿江区域内产业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关键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并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上实现了新突破。宜昌沿江地带有140多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正在建设大项目有170多个。成为宜昌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经济发展走廊。

3、关键是以提高开放水平为目标,抓好了招商引资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内引外联”战略的实施,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实现了新突破。宜昌充分利用三峡工程的品牌效应,抢抓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有经济效益的好项目、大项目,特别是引进了产业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骨干项目,提升了宜昌城市的综合实力。

4、关键是以市县联动为纽带,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三产兴城”战略的实施,并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宜昌通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软环境。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清理并废除各种不合理收费,在“三城联创”和打造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过程中,不断创优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了尊商、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宜昌在2011年获“全国文明城市”,让客商时时处处感受到文明亲情关怀,自觉融入到支持沿江经济发展中来。

5、关键是以加强人才建设为重点,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市”强略。宜昌市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在实施“沿江突破”战略、打造沿江经济走廊中,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从2009-2011年,宜昌用3年时间从研究生中招聘500名科级干部。要通过合理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人才强市”、“科技兴城”的发展环境,促进沿江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加快推进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N].2009-04-16.

篇5

一、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东部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国土面积9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5%。2003年年底总人口4441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4%,东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相对完善,外向型经济发达,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这一地区应该主要以参与国际竞争为主线,促进工业化尽快完成向后期阶段的过渡,继续带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率先基本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区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7977万人,占全国的6.17%;地区生产总值为22803亿元,占全国的16.82%。本区交通便利,腹地纵深,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是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程度和产业配套最为完善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紧缺,开发区数量过多、布局分散,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进程与本区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不相适应。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在制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和企业联合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壮大整体区域经济实力,逐步形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继续深化创新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长江三角洲快速交通网络,构筑“两小时通勤圈”。统筹规划和建设道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

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制造业尽快向区外转移。

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加强江河湖泊、近海岸线的联合保护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可以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东莞七市以及惠州市市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鼎湖和高要、四会等县市(区),土地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43%。2003年,人口为2398万人,占全国的1.86%;地区生产总值为11341亿元,占全国的8.37%。本区地处珠江入海口,河海相通,毗连香港和澳门,城镇密布,人口稠密,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家用电器和IT加工等制造工业的生产规模及其集中度、主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品出口创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本地区也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但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满足结构升级的要求。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以内地与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为契机,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产业的结构性合作,积极扩大周边省区的辐射能力,实现经济升级转型的共同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挥IT产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密集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可持续增长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档次和技术含量。

要将整治和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要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现有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总量。

(三)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廊坊、沧州和张家口,面积约7.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74%。2003年,人口为4951万人,占全国的3.83%;地区生产总值为9975亿元,占全国的7.36%。本区是环渤海湾地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工业和科技力量雄厚,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区和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合作存在体制,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淡水紧缺局面。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建立京津两大直辖市合作机制,发挥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天津的港口城市功能优势,形成两市互补互利的“双赢”格局,将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布局,逐步关闭、搬迁用水多、能耗高、污染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大力培育汽车、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发展与其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优势相适应的旅游会展、科研教育、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统筹解决淡水供给,有效防治沙尘暴,治理保护渤海海域生态。

(四)辽中南地区

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辽阳、本溪、抚顺、葫芦岛11个城市,面积2.59万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3332万人,占全国的2.58%;地区生产总值为6160亿元,占全国的4.55%。本区地处环渤海湾地区北部,是东北地区的出海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较多,重化工和国有企业集聚度过高,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和经济效益较差,下岗失业人数较多。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加快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逐步实现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确保社会稳定。

进一步提高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造船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软件、海洋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创汇农业、传统工业改造和高新技术领域。

(五)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共8个城市,面积7.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76%。2003年,人口为3912万人,占全国的3.03%;地区生产总值为8389亿元,占全国的6.15%。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湾地区南部,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内城市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不明确,淡水资源短缺,环境状况亟待改善。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打破各大中城市彼此分割、各自孤立发展局面。明确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经济中心地位,青岛、济南、烟台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其他城市应以制造业为重点向相对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形成地区产业联盟,着力发展家电制造、电子信息、石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海洋和旅游优势产业。

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作为打造半岛城市群的突破口,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干,打造发展协调的都市连绵区。拓展面向华北、中原、西北的经济腹地。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关键环节,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二、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2003年,人口为36924万人,占全国的28.8%;地区生产总值为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是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的聚居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薄弱环节得到实质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投资环境基本适应对内对外开放需求,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发展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推进沿边口岸城市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

(一)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内江、泸州、宜宾、自贡、德阳、绵阳市和重庆市,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3%。2003年,总人口为6802万人,占全国的5.26%;地区生产总值为5784亿元,占全国的4.27%。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高度聚集,经济相对发达,是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所造成的制度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滞后;对外交通联系不便,水环境和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重庆与成都职能分工与合作,形成“双中心”共赢的发展格局,建成以两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产业基地。

密切与长江产业带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通过修建沿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络通道。

加强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环境整治,以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为重点,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5个城市,面积5.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8%。2003年,人口为2185万人,占全国的1.69%;地区生产总值为1733亿元,占全国的1.28%。本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工农业比较发达,科教资源的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经营机制不活。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步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西安为中心,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西南、华东地区的联系。

发挥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升级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在IT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个省,面积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2%;2003年人口10729万人,占全国的8.4%;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12957亿元,占全国的9.6%。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水土资源匹配比较合理,拥有充足的宜农土地;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较大,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急需国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一)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大的工业体系,具有基本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革进展缓慢,体制障碍突出,观念、体制、机制不活。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改革改制步伐,转变传统观念,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所有制结构加快向混合制经济明显转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装备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明显形成规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企业改组改造。

促进就业和加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二)资源型城市

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石油、森工等类型城市,涉及到11个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面临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频发。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因下岗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做到应保尽保,以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树立新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培育新的接续和替代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非资源性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经济转型。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个省,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3年人口36311万人,占全国的28.1%;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6304亿元,占全国的19.4%(此处以全国各省区市生产总值加总的值为分母计算,若以全国的GDP为分母计算,则为22.4%)。总体上讲,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能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大中城市数量较多、距离较近,但是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城市的带动,适宜走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道路。目前,中部地区城市群已具雏形,并显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应加以引导和培育,力争建成经济核心区,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根据已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我们认为,中部地区应主要抓好如下一些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

(一)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主要包括湖北、在武汉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共8个城市,面积为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3%。2003年,人口为2651万人,占全国的2.05%;地区生产总值为2966亿元,占全国的2.19%。这一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规模体系不合理,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度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相对滞后,工业技术装备老化,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洪涝渍等水患威胁较大。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以武汉为中心,发挥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科技教育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工业基地、全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构造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整体优势。选择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改革,支持和鼓励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协作。

积极建设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发展一批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集中力量建设一些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

(二)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城市,土地面积为5.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5%。2003年,人口为3491万人,占全国的2.7%;地区生产总值为3448亿元,占全国的2.54%。本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由于居于内陆,经济对外开放度较低;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做好城市职能分工与合作,壮大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加强城市群内部及对外的交通联系,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群内联络线、干线公路、铁路和城市轻轨在内的高效、快速综合交通网络。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原城市群,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长株潭地区

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湘潭、株洲3个城市,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29%。2003年,人口为1257万人,占全国的0.97%;地区生产总值为1580亿元,占全国的1.17%。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区经济所形成的地区分割,三个城市彼此之间缺乏充分的横向联系,城市规划自成体系,地区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经济一体化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优势互补,促进三市经济由局部优势向规模优势转变,由城市分割向城市联合转变,由资源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外向型转变。

以“四通”为基础,变目前的“三足鼎立”为“三合一”,实现邮电通信、交通、流通和资金融通的一体化;尽快形成连接区内外、沟通全国、出入方便、贸易灵活、管理规范、能够调控的市场网络。

加强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开发区的统筹规划,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聚集,壮大整个区域的整体实力。

篇6

【关键词】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趋势分析

从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想提高体育事业发展质量,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发达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体育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成为促进国内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认识,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体育经济对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形势的影响,并对体育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体育经济对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形势的影响

在未来信息社会里, 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 人始终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和掌握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既要重视智力培养, 也要重视体力的开发。在未来的社会里, 体力劳动虽然相对减少了, 但不等于降低了对人体健康的要求。相反, 为了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高速度、高强度的工作需要, 对人的健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随着一系列的变化, 体育发展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全世界各地区都日益重视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重视体育独特的、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体育对整个社会的渗透范围之广, 将是十分惊人的。大多数人都将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卷入体育运动, 体育将成为现代以及未来社会人们的生活之必需, 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从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体育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经济向产业化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目前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体育产业化突出,产业化为体育经济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除了在体育产业化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之外,体育经济还将向纵深发展,体育经济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事业本身,也会对于体育事业相关的其他领域形成带动和辐射,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体育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2.体育经济的商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从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商业化运作手段日趋成熟,商业化程度较过去有所加深,商业化模式成为了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提高,体育经济的商业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商业化气息更加浓厚,全面商业化将会增加体育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手段保证,使体育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体育经济将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

从体育经济现有发展模式来看,体育经济已经产生了规模效益和示范效益,并开始逐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体育经济已经跨越了产业限制,向着全产业化和多领域发展,与体育经济相关联的周边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满足了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使体育经济的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体育经济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4.体育经济所占比重将逐步加大

随着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体育经济的增速逐年提高,体育经济所占比重也将逐步加大,从体育经济目前的增速和产业规模来看,体育经济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明显,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体育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体育经济所占比重加大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体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体育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体育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体育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将会朝着产业化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商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将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将会保持良性循环,为体育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祁慧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年02期

[2]赵斌.论中国体育经济持续发展策略[J].经济师,2010年06期

[3]马冬梅,蔚兵,张石梅.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年02期

[4]接云峰.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08期

篇7

关键词:郑州;外部环境;社区体育;对策

郑州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社区群众体育事业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较好成果。所以,本研究将结合郑州市的具体情况,认识外部环境与社区体育的关系,认识社区体育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寻求“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区体育服务模式,无论对于推动群众体育,还是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环境概况与社区体育关系

(一)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的数目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复杂,给人们的体育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郑州是地处中原腹地,全市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6.6万公顷,建成区面积328.6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年末总人口74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3.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2.3%。研究发现,郑州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比较发达,物质条件优越,休育场馆、设施、器材、经费相对(农村)充足,为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郑州城市化水平较高,为当地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

(二)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是社会事物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要求我国的体育事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对体育的作用日益明显。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新世纪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开展大众体育活动为主导、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其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与社区经济密切相连,受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郑州市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40617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659.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9.8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5.2∶41.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02亿元,增长1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充足的资金是城市社区体育得以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城市社区体育一直是福利性公益事业,主要经费由政府提供,造成单一依靠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区体育体现出新特点,由政府办逐步过渡到政府管的宏观控制上,社区体育的三大经济支柱:政府投资、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及社区体育产业收入利用,将向社会化、产业化转化,经费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实现。从郑州市经济生产总值一系列资料表明,已经能为社区体育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物质保障。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和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郑州市区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情况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1~9月份,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市区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继续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1~9月份财产性收入人均11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其中利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1.3%,而股息与红利和出租房屋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和40.8%,也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伴随经营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人们就业意识不断在改变,1~9月份人均经营性收入435元,比去年同比增长7.7%。另外,由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达288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另外经调查显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人群经常参加和参加体育健身锻炼;偶尔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比例最高的是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参加”和“从不参加”比例最高的是月收入在2001~3000元人群。这说明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只有经济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人们方能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到健身重要性。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由此可见,个人收入水平,会影响社区体育建设。只有提高群众健身意识,引导群众追求健康,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那才是社区体育建设关键所在。

(四)社区体育社会化

社区体育社会化的含义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从社区体育事业的兴办主体来看,它强调政府、社团、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政府包办;从社区体育设施的服务对象来看。它强调面向各类社区成员;从财力、物力的投入来看,它强调多渠道筹集社区体育资金,多方面开发社区体育资源等。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乡镇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

发展社区体育所需人力、智力、财力、物力、场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发展社区体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任务,需要较多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投入和适当的活动场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单靠基层政府、居民委员会,或者单靠某一社区内单位,都很难圆满地解决这些困难。如果各类社区成员(包括基层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等等)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亦即通过社会化途径或共驻共建,则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面临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体育社会办,社区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种相对合理的现实选择。

(五)社区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老龄人口(65岁以上)占7%作为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此标准,我国已经在2002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社区体育作为国家公益性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的压力。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建设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郑州市总人口为743.6万,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1.1%,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6.2万,占总人口的8.9%,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针对存在问题,根据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制订科学的战略对策,解决好社区老龄人的体育活动问题。首先,建立、健全保证老龄人参与社会生活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政策法规,合理布局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并完善其设备条件和服务;其次,树立老龄人体育健身意识,各级政府与宣传机构要关注老龄人的体育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再次,有计划地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科研和指导的专门人才,不断充实到老龄人社区体育服务的事业中,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积极性,以此弥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不足;最后,鼓励和加强对社区老龄人体育的科学研究,加强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定期举办全国性或省、市、区直至街道里弄的社区老龄体育的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

(六)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在对城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治安、城市负荷、交通、能源、环卫、住房、计划生育和子女就学等,都给城市社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郑州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流动人口密集,2008年初步调查显示,郑州市流动人口约为120万。

首先,工作和生存的艰辛与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体育活动。由于绝大多数民工都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体育运动的基础,更难谈体育意识,很难自觉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在各个城市中,民工超需求的盲目流动和不断的因跳槽、解聘而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流动的无序性,基本上是游离于单位体育活动、生活小区(居委会)体育活动和街道社区体育活动之外的。

其次,流动人口居住分散,各居住地又尚未将此部分外来客纳入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对象的范畴之内。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工在城郊结合部搭建了许多简陋的棚屋,形成了无人管理和难以组织体育活动的“特殊小区”。有些三资企业特别是外资独资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劳动时间长,不注重外来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是在个体小食店、小杂货档口、小饭店乃至小商店中打工。像这些人群是较难通过政府行为去组织他们的体育活动的。

另外,民工在城市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文化冲击。这种文化冲击,一方面表现为迁移者难以融人城市生活的圈子,另一方面表现为物质的改善和精神的缺失形成强烈对比,构成了一种矛盾。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融人城市社区体育的难度。合理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将对社区体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二、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系统化

要加强领导对社区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社区体育意识,真正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这需要各级领导思想革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要在新时期转变观念,加强和完善领导机制,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各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通过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基层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是实现属地化的社区体育工作管理的必然趋势。街道工作的重点将向社区管理和服务上转移,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多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针对社区体育工作责任重,与现有的组织设置之间不配套的矛盾,积极建立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创建、发展和加强社会体育的横向组织系统,与从上而下的政府系统以及归属于政府系统的所有群体、组织、个体,相互交叉织成一个全面而稳定的体育组织管理网络结构。

(二)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专门化

建议委托社会、体育院校以及和发达国家联合培训的方式来培养体育服务人才;还可通过引进人才,将那些懂经营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各种人才招聘到体育产业部门,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献计献策。另外,要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具有良好的国际沟通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我国承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竞争能力,使我市体育服务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更大的作为。

(三)社区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

公益性体育服务形式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在社区实施的基础工作,但是单纯依赖公益性体育服务形式,反而可能因领域的狭窄和档次的局限使全民健身战略失去长久的支撑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建议现阶段社区体育发展中应以福利性为主、以经营性为辅分步分重点地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首先,对那些普通居民的体育服务则可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来保证他们能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服务;其次,对于一些已经有良好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重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逐步返还扶持资金并对其他体育服务项目有所帮助;最后,对于那些制度公益利性的体育服务项目则可以通过“基金”方式维持其正常运转.这样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突出发展优先通过市场机制为不同的社区体育服务项目创造一个统一公平竞争的发展氛围加快社区体育发展的步伐使社区体育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二是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市场调整和政策引导切实保障普通社区居民基本体育需求。

(四)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普遍化

建设适应不同人群、具有小区自然特色的亲民、便民、利民的生态化体育活动设施网络系统,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提高参与率,满足不同需求。体育相关部门在体育服务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如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残障人的活动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项目,季节和节日传统项目的形成等,不仅克服“马鞍型”体育人口分布现象,而且形成了各类人群都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和而不同”的和谐局面。

(五)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合理化

近年来,随着体育彩票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经费短缺问题,但由于我国社区经济基础薄弱,社区众多,有限的收入难以支撑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需求。从长远发展看,城市社区体育要持续发展须社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状况是: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下岗职工增多等现实问题存在,成为影响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突出不利因素,就城市社区体育而言,走产业化道路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由社区体育的专门部门及非社区体育专门部门负责开展的体育产业经营,在为社区体育创造外部环境的同时,为社区体育更好的发展积累投入。

总之,外部环境的发展,已经对社区体育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体育成为当前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J].体育科研,2006.(4).

[2]苗大培,王蒲等.我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周典明,阮云龙.海淀区乡镇社区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4]聂锐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全民健身服务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形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篇8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东北部,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人口近90万。全区共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山区、半山区占81.7%,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023米,属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隆阳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多、土地少、土地面积分散。隆阳区多数乡镇人口多,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到一亩,且土地分散。少数乡镇,如“四瓦一水”、杨柳等乡镇虽然土地面积较多,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土壤贫瘠,农业基础设施非常差,对农业发展是一种制约,而不是优势。土地分散化不仅仅制土地分散给很多家庭经营,而且还包括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的不集中。隆阳区以山区地区较多,坝区较少,农业生产是很难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又加之由于土地过于分散,使坝区易于机械化耕作的土地也不便于或无法实行此种生产方式,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加大,生产效率也相应十分低下。很多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换来的仅是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口粮,额外收入几乎为零,倘若遇上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那可真是入不敷出了。据了解,隆阳区几乎全部农村的土地存在着分散化的问题。土地分散化使农业生产成本远远大于收入,很多农村因此便委托别人耕种或干脆弃之不种进城或外出打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显著。多年来,隆阳区通过生态示范项目、滇西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粮食自给工程、温饱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高稳农田面积有所增加,但标准化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小,高产稳产农田仅仅局限于坝区板桥、金鸡、河图、汉庄、辛街五个乡镇。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尤其西山片,基本谈不上有农业基础设施,现有的24.64万亩常用耕地中,仍有13.21万亩左右的中低产田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3.6%。山区、半山区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条件差,影响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农民养猪为例,饲料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上,玉米价格平均每市斤超过1.5元,一头猪出栏需要花费成本就近两千元,而生猪价格仅六元左右,肉价却持续高涨,致使农民在为别人打长工。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隆阳区农村中,尽管农业收入不高,但大部分农民还都从事着农业劳动,粮食生产成为农村的主要产业。80%以上的农民目前还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渠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农民离开土地后就没了生活资料同时也没了工作。毕竟在农村中很少有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村寨几乎看不到一家生产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没有集中化、规模化种植的理念,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烤烟、水稻、玉米、大豆、辣椒、蔬菜等各种作物,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一是建设起步晚、投资力度小、基础设施差;二是仪器设备严重缺乏,服务手段落后;三是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技推广体系网络不健全。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长期在农经站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增加政府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治水与改土同步,灌溉水源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同步开展,生物、农艺措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结合地力培肥、适用增产技术措施推广应用,为隆阳区实施生态、循环、外向型农业打下基础。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良种和各项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烟草、优质米、油菜籽、反季蔬菜、甘蔗、咖啡、香料烟、优质水果、绿豆、酿酒葡萄、蚕桑、等特色高效种植业,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重点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蚕桑产业建设、甘蔗产业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蔬菜植基地建设及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化开发项目,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65:35。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理论与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0-02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林毅夫1999年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参考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建议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可以说这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早解读。温铁军作为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学者则从政策层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作出了详细解读。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提法。然而,较早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涵义做出准确界定的是郭杰忠。2005年7月他撰文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

陈锡文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落脚点来阐述新农村建设。他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郑新立则更加注重村庄建设。他认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重点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建设项目以及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

谢来位从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角度阐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他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现实目标,中国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建构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的政策取向、政策客体、政策措施和政策困境以及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纵向建构、横向建构、过程建构的三个向度。郑有贵也指出:只有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平等就业政策和培育壮大产业组织这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的实现才会有基础和可能。

二、兰州市城关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城关区位于兰州盆地的东部,属祁连山褶皱系的东延部分。黄河由西向东贯穿其间,将城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黄河以北为丘陵沟壑区,自北而南呈羽状伸向黄河,将整个北部山区分割呈梁峁丘陵。海拔1600~2032米。黄河以南南部皋兰山山地,海拔1900~2171米,其上为大面积黄土覆盖,厚度约二百米左右,山坡坡度较陡,一般15°~25°左右,顶部缓坡地带部分为农田、部分为工程造林地。

2.土壤植被:区内北部山区分布着大面积黄土母质上形成的淡灰钙土,南山大面积为黄绵土。两类土壤质地较疏松,孔隙发达,垂直节理强,水土流失严重,淡灰钙土土层深厚,均大于60cm以上,含水量9~11%,湿陷系数7.8~14.2%,且地表以下5m为强湿陷土层,其湿陷系数在13%左右,土壤通体呈强碳酸盐反应微碱性,pH值7.5~8.5。有机质含量少,团粒结构松散,属垂直裂隙发育,持水保肥性能较差。局部地区由于土层较薄或地势低洼,季节性地下水侵润等原因,影响土地利用。土壤总体表现为土层深厚、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物性差、盐碱含量高、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植被,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和蒸发强烈,表土剥蚀严重,土壤干旱,植物生长困难,植被稀疏,种类贫乏,结构简单,长势不良。天然植被以旱生矮状禾本科草为主,主要有针茅、铁杆篙、骆驼蓬、芨芨草、灰藜、冰草等。

3.气候资源:区内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2607小时,日照百分率59.4%,气温的年周期变化为七月最高,平均22.2℃,元月最低,平均为-6.9℃,≥0℃积温为3816.3℃,≥10℃的积温为3242℃,无霜期179天,年平均风速2.8米/秒,年最大风速21米/秒。

年降水量少,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一般集中在4-9月,为284.3,占年总量的86.7%,尤其在7-9月,降水量为192.8,占年降水量的60.5%,年平均蒸发量为1437.7mm,为降水量的4.4倍。干旱是本区最重要的自然灾害,有3至5年一大旱的规律;风害、冰雹、霜冻、低温等自然灾害也对我区农林业发展构成一定危害。

(二)社会经济状况

城关区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地处兰州河谷盆地的东部,界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穿城而过18公里。区域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占兰州市建成区面积的36.81%。有汉、回、满、蒙古、藏、维吾尔等36个民族,常住人口91.6万人,流动人口约14万人。行政管辖24个街道和129个社区、39个行政村,有法人单位8392家。交通便利,是西北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力量雄厚。历史悠久,作为古金城所在地,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2.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81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3元。

(三)农业建设主要成就

1.农村基本情况:全区现有耕地面积22436.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582.91万亩。农业人口43193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7%,人均占有耕地0.5194亩,劳动力23581人,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0.9845亩。全区现有39个行政村,其中2006年列入新农村建设的18个村,分别是青白石街道上坪村、白道坪村、杨家湾村、大浪沟村、马家沟村、碱水沟村、青石湾村、青山村和石沟村,伏龙坪街道头营村、二营村、三营村、民族村、卓家沟村和红沟村,盐场路街道石门沟村,东岗街道的长洼山村和大洼山村,其余24个近郊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

2.农业生产现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区原有的乡逐步纳入城市化管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多半的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工业、运输、贸易、餐饮业等新的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即工即农和即商即农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土地租赁,房屋租赁和乡办企业在近郊农民收入中占很大的比重。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心向南北两山转移,全区现有耕地的80%分布在青白石和伏龙坪两个街道,农业仍然是这两个街道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另外盐场路街道和雁北街道有零星耕地。近年来,全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蔬菜为主,畜牧业受近郊城市化和市场影响,逐步萎缩。2011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550.07万元,增幅6.73%,农业增加值5415.67万元,增幅5.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62元,增幅16.91%;完成了双垄全膜沟播技术种植玉米2200亩,种植高原夏菜2800亩,特菜新品种3000亩,优质西甜瓜2583亩,新发展设施农业1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亩、保灌面积100亩;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768亩,其中青白石街道2209亩,伏龙坪街道1559亩。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农业发展来看,城关区农产品以直接出售为主,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及加工转化率低,农业产值比重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产业化经营水平看,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不完善,绝大部分农产品分散经营,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很大;从二三产业发展看,小规模企业多、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对劳动力吸引不足,对环境影响不容忽视;从农村道路方面看,城关区大部分村内小街巷基本上以土路和沙石路面为主,路况较差,无排水、排污、排洪设施;从村容村貌整治方面看,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监管任重道远;从文体方面看,大部分村体育文化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存在群众无处健身、无处活动、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局面;从教育方面看,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农村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对口协作工作还需加快;从医疗方面看,农村普遍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和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三、兰州市城关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在地区功能划分方面的建议

1.皋兰山地区:旅游业方面,依托兰山森林景观,围绕兰山烟雨、梨苑花光,五泉飞瀑、气象科普教育、佛教文化等发展南山生态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夏季纳凉避暑游,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以此增加南山农民收入。种植业方面,水地种植高原夏菜3000亩,采用育亩移栽,增加茬口,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旱地种植百合2000亩,结合旱地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经验,尽快试验总结百合抗旱节水增产技术,使百合的栽培技术有所创新,从而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利用皋兰山光照充足的特点和部分日光温室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发展保护设施栽培面积500亩,以解决农民冬闲的问题。实现一年四季有活干,月月经济有来源;剩余土地种植鲜食玉米和洋芋;荒坡、道路旁和房前屋后营林植树,经济林以花椒、杏子、梨为主。待皋兰山经济繁荣后,逐步向整体绿化迈进。

2.青白石地区:种植业方面,坪台地发展五果种植业,面积5000亩。即优质苹果、优质桃、优质杏、优质枣。以上品种可以分区配植,也可将两个品种复合配植在一个区内,达到优势互补;沟内发展的目标可初步定为西甜瓜沟,面积2500亩。其中日光温室栽培300亩,大棚栽培2200亩;沿黄水浇地以发展奇花异草园,名、特、优蔬菜,其中设施保护栽培面积1000亩;休闲垂钩园、湿地生态园等;保护设施栽培:在杨家湾、青石湾、碱水沟、大浪沟村、石沟村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瓜、菜、果高效栽培面积1000亩,打破传统种植方法,挖掘增产潜力;荒山荒坡全部纳入植树造林的范围,选用优良树种,统一规划,统一建园,使之形成北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生态保护作用的绿色屏障。畜牧业方面,青白石以甘肃信和良种肉羊基地为龙头,充分利用信和肉羊纯种繁育技术,走基地加农户及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每年向市场提供500只优质纯种种羊。重点在石沟、白道坪、马家沟、青山村发展杂交肉羊生产。在石沟、白道坪建2个羊人工授精站,加快肉羊杂交工作。使杂交肉羊到2012年存栏5000只,出栏2500只,产肉3.7万公斤,使羊只存栏数占全区总数的80%以上;农产品加工,家具加工等,以青白石街道的上坪村,大浪沟村,咸水沟等村为主。加快招商引资,土地开发力度,把青白石建成沿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流通基地。

(二)在农村产业布局方面的建议

1.蔬菜分布范围:主要以青白石街道的杨家湾村、青石湾村、碱水沟村、石沟村、青山村、马家沟村、大浪沟村;伏龙坪街道的二营村、三营村、红沟村、卓家沟村;雁北街道的刘家滩村、高滩村以及盐场路街道的盐场堡村、上川村为主。其中黄河以北及雁北街道一带为设施农业区域,实现周年生产,并建设全市最大的特菜(叶菜)生产基地,面积5000亩。伏龙坪街道的皋兰山一带为高寒冷凉区蔬菜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3000余亩。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后发劣势;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沿海地区已经从初级工业化阶段迈入高级工业化阶段,而西部内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了12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却没有带来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同比增长,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只有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这说明,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比是比较低的,最有竞争力的还是珠江三角洲。同时也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可是依然无法缩小东西部差距,从根本上改变东强西弱的事实。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是后发劣势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后发劣势”概述

“后发劣势”之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发展较迟,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包括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后来,美籍华裔经济学家杨学凯对这一学说作了进一步解释。

二、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问题

后发劣势问题除了会在落后国家出现之外,同样适用于落后地区。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强西弱的现状下不难发现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

(一)技术创新水平低下

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划导向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应该是轻工业,而农牧业由于受需求和生态两方面的制约不能再成为西部的主导产业。东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应从轻工业转向住房、公共交通和信息产业。但从区际贸易的结果看,由于东部产业结构还未进入一个大的调整和升级的时期,西部发展本地区的轻工业受到东部“先发优势”的巨大压力。另外,东部先发地区出于竞争等方面的考虑,即使向西部地区让渡一部分技术,但往往是相对过时的技术,甚至是本地资源环境不愿容纳的技术。这样,作为受体方,西部后发地区虽然享受到使用成本较低的甜头,但由于转移和让渡的技术资源在性能和时效上存在的偏差却锁定了后发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轨道,使其只能“跟进”(模仿),却无法赶超(创新)。

(二)重视技术模仿,忽视制度学习

这就使得西部地区企业落后的制度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杨小凯认为,落后国家在向发达国家模仿学习时,由于制度模仿比技术模仿困难,落后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且技术模仿是快速的,而制度学习和转变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样,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可能会使经济出现暂时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制度的滞后以及制度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后发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困难,从而出现后发劣势。在企业层面上也存在这种问题,西部地区的后发企业在向东部先发企业模仿学习时,更多的是引进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对其先进管理制度的引进吸收,并且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引进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样,通过模仿学习,大多数西部后发企业虽然能很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没有相应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制度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与技术发展相适应,最终导致引进的先进技术难以在现有落后的制度模式下,被有效地吸收和转化,其自身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提高。

(三)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期结束,东部地区的成功难以复制

众所周知,东部地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是建立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仅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中西部地区的简单劳动力也明显供给不足,并且要求较高的劳动报酬,国内很多公司纷纷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或基本持平的泰国、越南、印度等地建厂。这说明西部地区要想重复走东部从“廉价劳动力”身上赚取钞票的传统发展捷径已经不是那么通畅了。

(四)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制约着西部

很多资料表明粗放的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并没有得到改善,更甚至,一些在东部地区已经被逐步淘汰的增长方式,却在西部找到了新的市场。“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曾讲过一个例子: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乡开发了很多矿藏,每天运出去的矿值约40万元,开矿的大老板每年给乡政府提供的税收不足50万元,但来来往往的运矿车辆给路面损坏带来的维修金却高达150万元.回顾历史,西部地区曾经靠政府的计划性资源配置而取得与东部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初始条件、生产力的特定布局等客观条件以及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等主观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西部地区发展的滞后。在此期间,西部并不是没有发展机会,而是其内部的创新机制没有启动,即使有机会、有支援、有帮助,也无法利用。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说明“后发劣势”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三、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要克服后发优势,实现追赶目标,就要排除各种困扰。这不仅要依赖于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与驱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自身要寻找、创造和改进吸纳各种发展要素以及形成内生技术资源的领域、渠道、条件和方式。

(一)技术引进要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技术引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不可能实现超越,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自主创新是经济保持永久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克服后发劣势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引进先进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在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上提高自主创新,抓住主动权。

(二)加强向先发地区先进企业学习管理制度

西部企业向东部进行模仿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模仿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忽略了吸收对方先进的制度模式,造成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制度相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西部企业花费较大代价引进来的先进技术在落后制度、管理模式下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西部企业长远的发展,甚至最终形成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而加强向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制度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加快西部企业向管理现代化、制度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缓解并最终改变我国西部企业在创新上所存在的制度劣势问题,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企业的后发优势,使得技术和制度协同进步,最终避免后发劣势问题。

(三)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问题

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西部地区能否走出后发劣势的关键也在人才。

缺少人才导致的知识贫困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知识溢出效应,消除知识贫困,缩小与东部先发地区的知识发展差距。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西部现有科技人才的活力,提高西部地区生产知识的能力

根据西部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鼓励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或公司化改组;应促进民营和外资科研机构的发展,增加全社会对科研机构的投入;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人员的潜力和作用,提高专利发明人的个人收益比例,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研究与开发,加速成果转化。

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西部地区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

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溢出效应。西部发展教育应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政府主要是保证教育的公正性,适度的市场化则可以提高办学效率。应采取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初级阶段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需求;应通过目前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合理地发展西部高等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和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军.从后发劣势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武汉电力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2]杨玉秀,杨安宁.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

[3]王洁.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新世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牛飞亮,黄庆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知识经济时代西部地区的制度创新与人才战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徐倩.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0(13).

[6]黄庆华,牛飞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因素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6).

[7]陈才.西部开发6年再反思[J].新西部,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