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精细化管理

篇1

一、科学管理是旧时代的散弹枪

泰勒的管理实践集中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那个时代整个世界仍处于农业时代,尚未完全步入工业社会。当时的美国,教育并不发达,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很少,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整个社会物质生活贫乏,各种生活用品总体来说是供不应求,社会对产品重“量”不重“质”。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特点,注定只要有枪就能成功。泰勒本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厂度过的,而且这些工厂大部分是钢铁厂,如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和著名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等。当时的情况是,一边是市场对产品的强烈需求,一边是钢铁厂产品生产效率的低下,在这样一个时代,“散弹枪”的存在便是好莱坞电影里面王者归来的戏码。遗憾的是,泰勒却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几乎在各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泰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导致该现象的三个原因:其一,工人间存在谬论,认为每当本行业中产量有所实质性增长时,就会造成一大批工人失业;其二,目前通行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工人认为“磨洋工”是保护自己利益的最佳方法;其三,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的情况,最终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在总结完原因之后,泰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体的劳动动作研究,设法通过提高对工人劳动力最大量的准确性来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并且鼓励管理者和劳动者合作,最终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实现工人和企业的共同富裕。通过努力,“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按照一种指数(1958年为100来计算),每个工人每小时制造的产出从1890年的21.2增加到1929年的52.0。”由此可见,科学管理带来的效率在不到40年提升了1倍。毫无疑问,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正是旧时代的“散弹枪”。

二、精细化管理是新时代的狙击枪

精细化管理的时代特点是微利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下降,社会已经由需大于供转变为供大于求,顾客对产品重视的是“质”而不是“量”,整个社会处于产能过剩和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只有推进全面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才能够正确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形势,科学与精确地给予自己市场定位,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拟定出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通过精细化管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提高自己的利润。这样的环境,决定单单靠“有枪”还不行,还需要高精准的“狙击枪”。有一个关于煮鸡蛋的趣事:通常,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去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而日本人会把鸡蛋放入一个长宽高各4cm的特制容器,加入50mL水,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关火,然后利用余热煮3分钟,使鸡蛋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最后用凉水泡3分钟,使鸡蛋很容易就能剥开。跟中国人相比,日本人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量,同时还使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样是煮鸡蛋,虽然效果相同,但是能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却不同。当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加剧,对于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是否能够精细化管理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诚然,如果要获得持续、可观的企业收益,就有必要向小故事中的日本人学习精细化,拒绝让企业的利润流失在管理环节当中。中国精细化管理的首倡者汪中求先生曾经指出;“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管是何种行业,不论是哪家企业,离开了精细化,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异于缘木求鱼。”精细化管理从其来源角度,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或许是最早提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人。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和改正了不必要的动作,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超过定额。理论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强调标准化和可操作,而科学管理的实践研究就是将工作的步骤标准化和可操作化,正所谓,理论来自于实践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常常认为在1911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或许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作者:黄洪强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篇2

一、财政国库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单位在授权额度上与相关规定不相符

根据相关文件得知,在实施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区域内财政资金支付的形式包括两种,分别是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所谓直接支付是由我国财政部门向银行或者行签发支付指令,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下拨到相关的收款账户内。而授权支付则是预算单位在按照财政部门的基本要求下自行签发支付指令,相关的行则根据支付指令将资金支付到对应的收款账户之中。从某种角度分析,授权支付的形式与《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中的规定不符合,往往会在授权支付之后,因为行与国库清算时余额不足会形成财政透支现象。

2.拨款书与印鉴管理存在缺陷

现如今有非常多的地方财政部门的拨款书管理比较松散,且签发的拨款书的编号比较混乱,比如拨款书随意摆放或者出现重复编号的现象。另外,我国财政部门缺乏完善的印鉴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国库资金风险出现,对资金安全造成威胁。

3.财政部门难以做到“零余额”

当前有非常多的地区为进一步解决支付瓶颈的问题,很多财政部门会事先在行设立“小额现金账户”,从而将国库内的大笔资金预拨到“小额现金账户”之中。另外,在依据预算单位的实际需要中,财政部门集中各支付部门严格按照预算单位的申请资料将款项拨付到劳务者手中,虽然这种支付方式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却缺少了国库监督环节,甚至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长此久往则会形成“第二国库”。

二、财政国库支付如何形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诚如上文所言,在财政国库支付改革中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无法真正推动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有序发展,并且也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有序发展,则需采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加强预算编制改革

在新形势下财政资金需打破传统的模式,不再区分预算内外,简而言之便是要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积极纳入到预算体系之中,保证国库收支能够对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有的财政收入都被纳入到国库监督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改变预算年度,由原先的历年制转变为跨年制,由于我国预算年度在1月份,但是大多数审批预算在3月份以后,导致1月份的预算执行缺乏规定。鉴于此,可以采取跨年制,保证全年预算都有法律依据。

2.加强监督与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保障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稳定发展,那么则需要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可以从制度设计、机制运行以及动态监控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库支付制度,并且要在当前实际发展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与优化,以此提高支付效率。其次需要改革监管方式,比如在财政资金的整体运行基础上,可以构建监控、预警、分析、查询为一体的监控系统,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监督与管理。

3.加强应用电子化建设

在新时代中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国库支付制度改革中,能够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资源共享。另外,在国库支付制度的整体运营下需要加强网络的利用,可以构建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或实施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保证国库支付制度在信息化制度的影响下更加完善。

4.构建监控体系

国库支付制度具有强化预算约束的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发展运行中同样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国财政部门需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预算单位分月用款的计划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并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另外,还需加强对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实现对银行的资金清算以及资信监督,审计部门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政府部门与其它预算部门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5.形成政府采购模式

从我国财政角度探析,国库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支付是相辅相成的,均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一般情况下国库支付制度能够引发联合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但是如果采取政府采购制度,才能真正避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与出现。

篇3

关键词:论证;高等院校;精细化管理;科学性

高校精细化管理过程漫长且复杂,执行起来时常带有艰巨性。未来高校的发展应该是顺应着这条道路而发展的。同时,也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实现办学方向的必经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高校进步一种境界,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此达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实现管理的无隙化。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中充分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高校精细化管理是适应于继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在分工的一次有益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尝试,是以服务质量为必然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并将传统管理引向纵横发展阶段的关键一步。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是将小事细化、作精。高校精细化管理要切实落实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方案,辅以切实可行的执行力,对准目标,全力攻坚,也就一定实现预期期望。其管理目标的基本内涵有:教师教的管理、学生学的管理、管理部门管的管理。总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规范和引导,体现在管理上就是精细、精致,重视细节。

二、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当前,高校管理的粗放型与精细化模式导致了学校之间发展的差异的出现, 2001年的入世之举,又给我国的教育系统带来新的冲击,转变教育改革模式,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已是刻不容缓之举。新时期,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已经属于正常业务,但适应于新挑战的高效管理模式才是新起步,新开头。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应该思考高校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管理无空白,时时能育人”[1],正体现这一点。高校追求精细化管理是为了更加完美,得到整体实力的保证,是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更是铸造高校品牌的必经环节,可促进高校整体水平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必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教职员工及师生只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才能确保新的管理模式落实有群众基础。首先,要抓好高校领导的思想工作。其次,要带动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意识。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二)制定可行性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高校制定全方位的管理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高校的发展要求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是创新型人才,领导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超越自我。高校领导要善于阐明目标,并积极倡导学校发展的理想化愿景。教师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只有让教师了解其内涵,掌握其方法,才能在面对教师管理规定时积极应对,在执行教学管理措施时认真细致,在进行班级和学生管理时与学校同步同力。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目标体系,要细化和明确分工,目标制订得越全面、越具体,就越有利于管理计划的落实。

(三)健全制度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基础。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高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较多,为了做好各项工作,调动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制度[2]。同样,高校健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良性运作,有序进行的必备手段,教职工一定要树立起“主任翁”意识,在管理程序上多留心,多积累,及时反馈,与之配套的措施可以是奖惩机制或者其他考核机制,多管齐下,全面运行,确保学校各项措施都畅通无阻,这样对高效管理模式才会奠定一个比较活跃、规范的环境,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构思。

(四)明确职责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标准。高校要形成“党政合为,分层管辖、责任到人、重心下垂”的管理体制,将各方面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朝同一方向共同进步。同时,高校要追寻一个原则——精细化,将总体任务分解,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灵活方式将任务有秩序地完成,争取每一处有人值守,每一项有人把关,每一环有人监督的综合性、循环性运转。

(五)有效落实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否则就是一堆废话。高校管理者要对各部门、主要责任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检查方法,对每一步精细化管理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议和考核。做到谁的事情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精细化管理必须在监控中反思、修正,从而实现在监控中的提高[3]。

(六)坚持发展观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原则。 高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我们要明白,高等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是机械与僵化的约束,而是制度与情感的统一结合。具体做到:一要坚持教代会制度。二要合理有度地解决好学校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三要坚持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地听取师生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总之,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迸发出来。高校在精细化管理工作要通过可行性论证,领导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捕捉关键要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到位,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和科学化。尤其要加强过程管理,积小胜成大胜,实现过程管理中的精细化,最终实现高校技术管理的总体目标,以此基础上形成的高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具有的科学性,这也间接地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理念内涵所应有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谢佩玲,高校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湖南教育》 2008年12期.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一、引言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事业单位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事业单位逐渐分化为公共性和盈利性两种形式,这造成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带动事业单位的发展。为了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出台了事业单位相应的财务实施准则,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朝着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管理主要是具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在不改变事业单位的特点的前提下实行改革,使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树立精细的理念,使用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各种财制度考评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最终实现目标,而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时科学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1)专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由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实行职责分工的管理方式,这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2)系统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面很广,具体工作内容也很复杂,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3)数据化管理。数据是财务管理的对象,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实行数据化管理,各项工作都要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4)信息化管理。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因此对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十分重要。

三、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模式,要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所以,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了解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发挥好监督作用。其次还要把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深刻把握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改革。管理者具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对企业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时,要加强培养管理者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只有这样,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开展的更顺利。

2.完善预算定额,对预算编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所以实现起来有些复杂。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涉及到单位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较高。事业单位在进行和预算编制往往会出现公费和项目经费被占用的现象,这是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经费的核定标准不够具体或核定标准太低。因此,为了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定额,对各项经费支出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要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制定预算定额。

3.预算批复工作要尽量精细化

在制定出预算定额标准之后,还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来执行。因为不管预算做的再科学和精确,如果不按照规定来执行的话依然没有任何意义。政府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批复时,要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薪酬严格进行合适,避免出现员工工资占用经费的情况,还要对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进行明确的区分。

4.对收入管理和成本核算进行细化

为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事业单位还要对各项经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精确的核算,分析成本费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整治。此外,事业单位还要把成本核算和业务工作经费融合在一起,实现成本和预算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一些公共性的事业单位逐渐演变成盈利性的单位了。对于这些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更需要对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对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来解决,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10):165-166.

篇5

【关键词】 科学化; 精细化; 高校; 支出结构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等多项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其中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是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支出结构是学校资源投入方向和教育成本组成结构的最直接反映。因此,分析高校总体支出结构和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指导高校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对完善高校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国外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李勇、闵维方(2004)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从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管理支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两个中心,加大对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刘娅(2008)主要从经济用途结构分析了英国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支出,结果显示人员费用是英国研究型大学最大的一项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45%~50%,说明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毕雪阳(2009)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结构,得出不同类型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出结构,在此结果上对比分析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支出结构,得出对我国高校成本支出结构以及成本管理的建议。

(二)对国内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王诚、胡奎(2007)按武书连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中各取一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对三所学校的经费支出进行同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显著,同时得出不同类型高校的科研支出与教学支出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样本仅为三所高校,研究结果受单个样本的数据影响太大,缺乏普遍性。同时,研究亦未考虑样本资金规模以及资金来源对结果的影响。

李勇、闵维方(2008)分析了高校成本结构与科研产出总量和科研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生均事业费支出和教学产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科研支出比例越高,科研产出越高,从而支持了高等学校经费的配置结构会影响产出和效率的理论。研究局限于研究型高校的科研经费比例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未能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人员、公用经费等经费结构对学校产出的影响。

以上研究主要把学校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来分类,分别从项目(教学、科研、维持经费等)来分析支出结构,鲜有按经济功能的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仅能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征,对如何评价支出结构优劣,如何利用支出结构指标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等,未有深入讨论。

三、数据样本构成和指标

(一)数据样本构成

本文以广东省省属38所高校2008—2012年共5年的决算(预算执行数)为数据样本,分析广东省属高校支出结构。按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划分,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成人高校2所。

(二)支出结构指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反映高校支出结构的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00%三个指标。为更加完整地描述支出结构构成和体现不同办学规模院校的支出结构差异,笔者增加: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债务利息支出)/事业支出×100%,生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在校生数①×100%两个指标,并将公用支出比率细分为一般公用支出比例,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比例,一同反映高校支出结构和教育成本构成情况。

四、省属高校总体支出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总体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

从表1可以看出,38所高校人员经费支出(含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2年均保持在46%~51%之间(除2011年外,该年由于中央和省化债奖补资金较大,支出结构异常),而公用经费支出、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4.34%和15.90%。另外,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大,38所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不含医疗支出)平均每年约7.42亿元,占事业支出的6.6%左右,在2012年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后,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增加到8.69%。这说明省属高校经费很大比例用于人员支出,而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则显得不足。

(二)一般保障性支出比重大,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按支出的刚性需求,将各支出指标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必须支出的保障性支出和选择性支出的发展建设性支出两类。一般来说,保障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学校的经费就越宽松,学校的理财自主性就越强。对表1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2008—2012年省属高校中人员支出和一般公用支出,也就是一般保障性(基本人员和公用)支出的比重相当大,占事业支出的82.13%,而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用于发展建设支出的比例仅为17.87%,特别是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仅为1.97%。这与广东省高等教育仍处于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任务普遍很重的实际不符。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用于发展建设,引起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问题。个别高校债务利息支出占比较大,负担重,如某高校负债规模已超过年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的若干倍,每年贷款的利息近4 000万元,占总支出的10%以上。

(三)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但生均支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由表2可知,2008—2012年广东省38所高校的事业支出、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事业支出平均每年增长9.4%,人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04%,生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逐年增长2.91%,人均基本支出增加速度是生均基本支出增长速度的2.42倍,广东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规模效益逐步体现。但是,省属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近5年来全国高校生均支出平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2004年实行省属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预算管理到2011年末,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仅在2009年提高了300元/生·年,高校生均定额拨款增长缓慢。

五、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特征差异和原因分析

(一)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高等职业院校人员支出占比最高

不同类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的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等支出结构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的比例看,人员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高等职业院校(49.71%)、普通本科高校(47.88%)、成人高校(41.19%);公用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成人高校(53.82%)、普通本科高校(50.25%)、高等职业院校(48.87%),见表3。产生支出结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收入结构看,高等职业院校是三者之中获得科研经费收入、办班培训等其他收入最弱的,在收入来源较窄的情况下,人员经费作为最大的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也就最大,而成人高校办学较为灵活,办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工资福利等人员支出占比较少;二是近5年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发展建设投入相对较高,拉低了人员支出的比率。

(二)生均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不同类型高校生均成本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2008—2012年的人均基本支出最大,而生均基本支出从高到低为:普通本科高校1.19万元、高等职业院校1.04万元、成人高校0.35万元(表4)。深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型高校的生均支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小班教学、学生规模少,生均基本支出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达到2.17万元,是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1.82倍。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高低差异的直接反映,也是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拨款,提高完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2008—2012年,不同类型高校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变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由于生均投入基数小,生均基本支出平均增幅最大(8.39%),其次是普通本科高校(2.91%),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支出增幅最小(1.03%)。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类型高校预算拨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差异。目前,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基本按照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而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后者的经费拨款不能随着学生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经费拨款的拨款速度远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

六、完善高校支出结构,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一)制定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比例,优化高校支出结构

针对高校支出结构中存在的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不足,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时,划定不同类别的高校各项经费支出指导性比例,引导高校增加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完善高校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笔者认为,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较为“理想”的支出结构是:合理控制支出预算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剔除学生助学金)合计一般占扣除基本建设拨款之外的总支出的50%左右;除了基本运作必要的保障性经费外,留下足够的“弹药”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人员经费比重高于平均水平10%(即占比达到55%)以上的高校的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的指导,按照“保重点、促发展、强能力”的原则,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并作为财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预算、决算中严格把关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使高校有足够财力推动事业发展。一是扩大生均定额拨款范围,加快将省属高等职业院校纳入生均定额拨款,使省属高校全面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二是完善生均定额拨款增长机制,使拨款标准随物价、学生培养成本等的提高而提高,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三是在开展学生培养成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不同层次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拨款系数。

(三)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整体规划、各项计划和任务必须落实在预算安排上。二是实行高校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突出重点;量入为出,实事求是;集中控制,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预算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严格实施高校预算考核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监督高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结合高校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四是强化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的选项,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按照“先进行科学的立项论证,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确定项目预算,最后实施绩效考评”的程序管理项目的专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明确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四)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是确保和加大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高校要在政策、人才、资金投入方面向教学倾斜,使教学投入与其他投入保持适当的比例,从严控制行政和消费性支出。二是增加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高校要结合自身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其他收入等资金来源,把资金更好地用于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三是研究制定鼓励高校节约、高效使用土地等资源的政策规定,鼓励进行校区置换、资源共享,调动高校盘活资产和资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高校预算基础工作和基层管理

一是高校预算编制要客观、全面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校内预算与校外预算的有机衔接,避免上报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二是严格预算的收支管理,科学制定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监控。三是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校内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与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经济行为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3):52-55.

[2] 刘娅.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收支结构研究——以部分研究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08(3):65-69.

[3] 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3-56.

篇6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各项事业建设都在不断升化改革,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预算管理的精细化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一、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行政服务职能,为了更好的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必须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管理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实现全过程管理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因此各部门都必须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编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各岗位的业务预算,最后汇总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将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编制出来。这种覆盖全员的预算编制方法能够对各岗位的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从而使单位各岗位人员对于本岗位的工作经费和工作计划具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1]。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为了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得到减少,应该尽量提高预算编制中所有数据的精确性。在编制预算时应该立足于科学的市场预算分析,得出相关数据,要充分地考虑市场走势预测、市场单价、业务量等因素,积极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误差率不得超过5%,保障预算编制能够在本单位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实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为了满足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各项社会职责,应该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

(一)明确预算收支标准,加大管理力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在近年来对差旅费、培训费及办公设备费等费用的执行标准制度进行了完善,构建整体的费用标准管理体系,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粗放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所以在当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立即开始着手进行完善和强化。要做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应当首先从认识自身不足入手,依据基层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改革计划。其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通过将现今的实际状况与往年交通工具及办公用房等资产配置标准有机结合,一举确立了通用办公设备的配置要求,为预算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2]。

(二)预算绩效评价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融合

组织应当落实好资产优化配置的审核,为避兔资金流失、浪费的现象,资金配置活动的开展应当严格按照资金优化配置的预算方案来进行具体操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达到资金预算方案的优化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实现将组织预算编制环节在预算评价结果上的效应用,针对评价结果比较突出项目来说,首先需要确保其资金支持是充足的,才能够成功实施后续环节;而针对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的的项目,要立即进行相关措施整改。

(三)树立正确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相较国外企业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精细化方面的策论和实施理念都相对落后一些,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树立科学、可实行、正确的管理观念。以正确的态度,转变旧观念,认真对待预算管理精细化工作,提倡以人为本,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认知,才能将精细化的理念思想贯彻到整个单位中去。在单位领导层面,领导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企业下属树立榜样;领导也需要加强自身对预算管理精细化重要程度的认知,为维护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

由于企业财务每阶段的信息是时刻变化着的,编制受时间影响较大,所以编制预算表必须着重考虑到时间的问题,为使所编制的预算表精确有保证,能切实发挥自身作用,在编制时就需要适当延长预算表的编制时间。编制时间是基层预算单位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因此,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也相对较大,通过这种短时间下的高压,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获得的编制预算表更为精确、更为科学,也更加可信。因此,各单位在面对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工资调整、政策改变和人员变动等等情况时,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预测和论证,对于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应当提前完成相关安排和布置,节省时间,增加容错率[3]。

(五)加强精细化管理,为预算支出制定定额标准

目前我国许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上都并不是很精确。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社会对预算编制精细化标准的划分越来越细致,不可模糊划分,以至于每个项目上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经过反复仔细验证。同时就办公设备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等繁杂的费用标准制定,财务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一套精细、科学、标准化、规范化、并且易于实行管理体系。

(六)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财务管理作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所用成本,让各类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同时,预算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就必须先做好财务管理。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的技术支撑基础,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从改变以往单一的编审模式以及预算职能,给预算软件增加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在把财务供给单位人员系统并进入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实时分享,以此最大化地减少工作时间虚耗,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便利的途径[4]。

(七)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加强与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

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引导。若项目评价结果较好,则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以优先安排资金;相对而言,如果项目评价较差,则需要就资金安排进行相关调整,使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对于评价过差的项目,综合效益,甚至可以考虑立即停止资金方面的拨款;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安排,需要在安排新增项目前优先考虑其合理性。此外,也要加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方面的健全,为资产优化配置编制合理预算方案,尽可能提高资产配置合理性,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资产配置的管理。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许多机构都进行了改革,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主要栋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政府单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反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其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皆是由于执行力的缺失所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吕秋莲,曹武军.试论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之关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斯卫红.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辩证关系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1.

[3]司新勇,姜丽娟.浅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6.

篇7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 精细化管理

【摘 要】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院图书馆在推进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其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图书馆通过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系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读者需求;精细重点学科信息库,提供个性化服务;细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理念;精细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等一些精细化管理上的实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情报中心,承担着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贮存、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不能脱离医务人员的需求,只有全面、及时、准确的医疗信息才能使医疗护理、临床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1]。其精细化管理目标就是将各项工作做精,做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在图书馆的各环节做到“精耕细作”,不断提高服务的精确度。以本馆自动化建设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迈出了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第一步,逐步实现了馆藏资源的计算机管理;2000年引进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集书刊的采购、编目、流通、检索查询于一体,步入了计算机流程管理;2004年实现了馆藏资源在院内局域网上的WEB,可提供网上书目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新书通报等服务;2006年电子阅览室的开通,为读者进一步提供了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最新、最具权威的数据库资源及丰富的医学影像资源,全方位的互联网资源共享、数字化全文电子文献的检索;近年来开通了馆藏视频文献VOD点播及特色数字化文献推送服务平台。笔者拟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浅谈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 制度与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1.1 制度管理

建立和健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依据,细化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现有规范化的环节、程序向更精确、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可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实现科学与规范化管理。我馆全员参与,以细化目标为指导思想,明确管理规范,用精细化思想和理念贯穿管理全过程,制定了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了图书馆领导对管理对象进行更准确的规范与管理。

1.2 预算管理

编制经费预算是医院图书馆经费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各项经费活动的指南。文献资源是医院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根据我院临床、科研、教学的需求,坚持“以用定藏”的原则,有计划合理地分配文献采购经费。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开通后,通过对数据库资源的多方了解及性价比,选择了适合我院应用的数据库,并对下一年数据库的购置、调整、维护;纸质图书、期刊的购置;信息设备及其他办公用品的购置做出相应的预算,做到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力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 信息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2.1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系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读者需求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我馆结合医院的特色和发展,以及读者群体的特定需求,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中医药专业特色,注重中西医并举的采购原则,为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馆基本形成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以数字化资源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迈进,为临床医疗及科研人员各级课题的申报、实施、结题、论文的引用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平台支持,推动了我院的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

2.2 精细重点学科信息库,提供个性化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重点学科带头人对该学科领域的信息需求量大且专深,需建立可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需求的特色数据库[2]。我馆以数字图书馆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依托,为科研及临床20个科室设立了专题信息服务,为我院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如肿瘤学科、内分泌学科、肛肠学科、痹病学科、心理学科及心病学科)进行了信息库框架构建,建立了专题文献数据库,设置了学科简介、医疗特色、科研成果、专家风采、梯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等相关栏目,并根据这类群体的需求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策略。为后续建立中医药学科特色化信息库的框架与新模式,形成具有综合检索及便捷提取功能的数据库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细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理念

医院图书馆每天需要做的事,往往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如果馆员从细微之处主动多为读者着想,就会发现很多需要改善的细节,事情虽小,但能让读者在小事上体会到医院图书馆的体贴和关爱[3]。

我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服务。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和采纳,耐心解答读者的疑问,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提升了馆员的服务理念。编辑《医药信息》导报,传递最新医药信息、小知识、小巧门;开通移动飞信,向读者提供馆内培训讲座、借书到期提醒、预约到馆通知等信息传递服务;馆内书刊采用开架阅览的方式,配备了小书梯,方便读者索取书籍;设置服务台,解答读者借阅咨询;提供馆藏书目的计算机查询,供读者检索查新;准备代书板,引导读者阅览后书归原处;摆放寄存柜,供读者存放物品;配置复印机,方便读者采集文献;力争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使医务人员及时地更新医学知识,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4]。

2.4 精细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仅取决于产生多少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我馆从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入手,请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情报资深专家来院讲座,旨在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与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学会分析、评价和利用检索结果的正确方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深切体会到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某一种专科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更加注重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评价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3 精细化管理的人才建设与培养

3.1 保证馆内人才引入的全面优化

随着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图书馆馆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根据馆内发展的需求,我馆将引入人员趋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并将聘用条件提交主管部门,经过对聘用者进行认真地筛选、面试、试用,将符合条件、具有综合技能且热爱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引进,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3.2 提高馆内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数字革命深刻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低效、封闭的工作方式,正在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管理能力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现代医院图书馆涉及医药卫生学、图书情报学、文献信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知识学科和技能,我馆针对馆内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当今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上的差距,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馆员继续深造学习及参加专业培训、学术讲座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服务理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馆内共创学习型组织,馆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尊互学、取长补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3 做好馆内人员的职业设计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从员工的专业、学历、技能、发展方向等具体情况出发,为其设计职业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能。我馆针对馆内人员不同学历、不同技术职务的状况,指导其设计各自的职业发展规划,朝着既定的目标、沿着最佳的路线去努力进取。例如:积极参与医院的相关科研课题、学科服务,结合实际工作撰写专业论文,参加职称英语及计算机模块考试,参加职称晋升考试及评审工作等,推动馆员在各自的事业上不断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对现代医院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于医院的知识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馆将不断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更深和更广泛地使用,探索现代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5],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张晶,尚越建. 临床医学图书馆员如何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3):21-22.

[2] 迟明. 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6):50-52.

[3] 吴临军,王敏,何茵.关注细节管理 提升医院图书馆效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307-309.

篇8

Abstract:Duo knife district promote the financial budget bureau of finance scientific fine management.

关键词:预算 管理 规范

Keywords: budget management regulations

一、因地制宜,在预算收支上求平衡

2010年,全区财政收入合计26853万元,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514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1559万元;全区财政支出合计2684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572万元,上解支出2123万元。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一)人员经费全额保障。我们按区编办核定的在编在岗人员和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财政部门核定的公务员津补贴标准,对全区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公务员津贴补贴予以全额保障,其中教育、卫生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绩效考核方案执行,公务员及参公人员津贴补贴按每人每年13500元执行。在确保个人部分按政策足额预算安排到位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区全额事业人员的医疗、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单位负担部分实行财政全额负担。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将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管理范筹,解决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后顾之忧,2010年财政仅用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出就达175万元。

(二)公用经费实行定额管理。我们根据不同类型预算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与工作量大小,制定出台了部门公用经费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将全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分为公检法、四大家、综合经济类单位、一般预算单位及乡镇预算单位、教育六大类,其中公检法系统及教育系统的公用经费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本级定额补助标准执行,四大家按在编在岗人员人均2200元/人、年执行,综合经济类人均2000元/人、年执行,一般预算单位1800元/人、年执行。乡镇人均2500元/人、年执行。另外小车费用按4000元/预算单位执行。

(三)项目支出量力而行。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我们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提供政策依据,并根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力,结合事业发展目标并参照以前年度项目绩效考评结果,采用项目库管理方式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

二、创新机制,在预算管理上求规范

1、在思想上创新。实施“开门预算”,提高预算安排透明度。将全区所有一级预算单位预算全部上网公开,接受监督。

2、在体制上创新。统一区镇(街道)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特殊的一级预算管理单位。将各镇办(街道)作为一个特殊的一级预算单位进行管理,纳入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实行“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全额预算”。

3、在制度上创新。细化预算编制制度。建立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对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编制口径、编制标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严格予以执行。简化编审程序,建立部门预算监督检查制度。

4、在方法上创新。首先改革预算编制报表,实行“一户一总表,一表概全貌”,其次建立部门预算编制数据库,并与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预算基础信息库、项目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库”联动管理机制。使项目支出由原来直接编入预算,改变为备选、淘汰、纳入预算、纳入指标,使项目评审工作更为主动。

三、科学编审,在预算编制中求精细

1、完善预算编审方法,全面推进综合预算。按照收支统管的原则,对一般预算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全部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单位收入与支出在部门预算中得到全面反映。所有非税收入由非税管理局统一划缴,按照“收入全额上缴、基数内全额调控、超收分成、收支彻底脱钩、预算全部统筹”的原则,对预算单位非税收入有超收的由区政府与单位实行分成(其中有基数预算单位,超收部分实行2:8分成;无基数的单位实行4:6分成),对短收的视其情况采取追加预算或调减支出预算的办法处理,所有预算调整和追加报经人大备案。2010年我区有非税收入的单位40家,预计完成非税收入3204万元,安排支出3043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非税收入2713万元。其中:基数内调控1677万元,安排预算支出1035万元。

2、规范基本支出管理,实行“零增长”。我们按照单位性质、工作职能等将各单位分类归档,增强其基本支出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落实“四个严格控制”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继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对行政经费开支规模和进度实行双重控制,对公用经费、公务购车经费、公务接待费等实行“零增长”,2009年公务接待费、车辆购置费、会议费比上年下降了25.1%。

3、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2010年对全区的专项资金进行了清理整合,从?项整合为?项,并将压减的?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保障民生,促进了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2011年,我们对所有的项目编制到单位,并细化标准,其中对在政策上有明确标准的人、物等特定对象的项目直接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对中央、省、市级的转移支付资金直接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设性资金实行集体决策、预算公开和绩效评价管理。

4、保持支出进度,增强资金拨付的均衡性。为确保支出进度,在依法合规、符合程序的基础上,做到均衡支出,一是合理测算年初预算财力盘子,打足自身组织收入和各项上级补助收入;二是清理压缩历年结余结转资金,对往来款项该收回的收回,该列支的列支;三是建立支出通报制,实行一月一通报。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化 途径

一、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取

就是通过招聘、聘用、任命、委派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取人力资源,丰富原有资源库。

2.人力资源的开发

就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能力、潜能、爆发力等进行开发,真正提高员工工作能力。

3.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企业发展所需一定数量和具备必要素质的员工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通过将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紧密结合,达到现实生产力的实现。

4.人员的激励和管理

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中具备一定能力和相应素质的员工不单单要进行合理的岗位和任务分配,还要通过必要的激励、鼓励、奖励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将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激发,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

一切工作的顺利完成都要依靠“人”,依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效能的发挥,所以在一个企业中应该将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营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企业内部环境也包括企业外部环境,而其中内部软环境的营造是重中之重。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软环境就要注重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将尊重、理解、关怀、爱护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理念;构建特色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思想文化管理,以此来引导、影响、规范、约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注重人才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2.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还不能被真正地称为人力资源,只有这些人员被合理安排到适宜的工作岗位,结合其他资源一起成为企业的生产力才能归结到企业人力资源中。在人员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同的人员和其他资源,如果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产生的生产力具有很大差异。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包括人员的产生、淘汰、绩效考核、调配、生涯管理等等内容,人员产生过程是为企业内部空缺岗位招聘合格人员的过程;淘汰过程是选择合适的、去除不称职人员的过程;调配过程是使不称职或不需要人员离开原来工作岗位,调配到合理岗位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为人员淘汰和调配机制服务的,帮助审核人员整体能力;生涯管理包含对员工的计划、考核、评定、激励等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员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要按照以上过程,注重每个员工的考核、委任和评价,使每个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机制

(1)人力资源获取机制。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招聘是人力资源的入口,是影响企业员工数量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企业是否能够通过招聘获得符合企业要求、质量高、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员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高度和员工可开发程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招聘往往采用主观式、伯乐相马式的产生机制,而在这种方式下,科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使得招聘更合理、更有效。企业越来越重视采用一些方法比如科学的测评机制、面试与跟踪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更准确的被招聘者的能力和素质信息,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引入和配置。

(2)资源开发机制。除了人力资源产生机制外,最能决定人力资源整体数量和质量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尤其是在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在决定人员素质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方面,要注重构建系统的人员培训、深造及身心保健等机制,确保现有数量人员拥有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促进他们身心双重健康发展,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可操作的、有实际作用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将现有所有有潜力员工纳入计划之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步骤的培训和锻炼,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人力资源水平,还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得人员管理更加顺畅。

(3)力资源调配机制。人力资源的调配涉及到企业内部员工岗位的变化,尤其是员工的晋升,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的稳定有很大影响。在构建调配机制时,科学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对工作性质的分析、岗位特点及要求的分析、人员能力及性格分析,特别是人员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员知识素养、综合能力及心理状况的分析。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做到有效的岗位安排和人员调配。

(4)补偿决定机制。按照决定主体可以将补偿决定机制分为内部领导、内部专家、外部专家、集体商裁、个体商裁机制。一个良好的补偿决定机制应该是内外兼顾、公平科学、遵规守法、体现所有者的补偿决定政策,同时还要适当考虑到企业效益和周围环境变化。

(5)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包含对员工绩效、态度及能力的考核机制,将这些考核结果作为评定人员晋升、淘汰、换岗、培训、补偿等客观标准。该机制由人力资源部门总体规划、组织和协调,由各个部门落实。

(6)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相比其他的机制,激励机制是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综合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主动性,像上述对员工的生涯设计、奖励补偿、薪酬设计、职位晋升、生活关心等都属于激励的方法。按照激励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激励机制具体分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综合激励机制。

4.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度体系是否完善、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和政策性,就是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科学化、公正性、公平性及群众的满意度,那么强有力的制度是保证人力资源工作顺利展开和完成的保障。首先要确保规章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在不断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经常性地对人力资源相关制度进行总结、修订和健全,保证各项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其次要确保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仅仅完善制度还不够,制度的执行和维护是非常关键的,各项工作应该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展开,只要有违反制度的现象,无论亲疏远近、无论职位高低都应该按照制度进行惩治。

5.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自我调整

(1)做好各级领导的战略辅助工作。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计划,而这些计划是必须依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来实现的,如果企业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是注定不能完全落到实处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当好各级领导战略计划实施的得力助手,为企业战略发展保驾护航。

(2)做好行政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员工档案和信息、流程的控制、员工的选拔培训、薪酬考核等等纷繁复杂的数据库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进行构建、分析和整理,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没有较强的行政能力,管理起来一团乱麻,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3)做好人力资源专家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知识是其必备的专业素养,如果其连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都不能掌握,那这绝对是不称职的。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是硬性的,要结合企业战略计划完成人力资源的规划;要对各项工作及岗位特点进行分析和整合,设计和组建科学的岗位,安排最合适的岗位员工;要设计合理的薪酬薪资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做好员工的生涯管理;要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预防各种合约风险的出现。

(4)做好公关工作。人力资源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项结合企业和员工之间矛盾于一体、又要解决或平衡矛盾的工作:企业希望员工发挥最大潜能、创造最大效益,员工希望企业最大限度地用物质回报自己的付出;企业希望员工将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员工希望企业给予自己更完善的生活保障等等。诸如此类的琐碎但影响巨大的事情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凭借自己超高的公关能力来协调好。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科学化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运用合理的科学,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解决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完成特定目标的难题,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促进人力资源的科学化,就要在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上,从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各项管理机制、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自我调整等方面入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文/李尧

摘要】论文以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考察基点,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而找出不足,提出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有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专业精神是指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为特征的人格风范。本文着重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考察。衡量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包括学历标准,职称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而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则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学执行力和体现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的教育创新力,意即师生沟通、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目前,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共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专业知识方面

C 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 名,专业背景比较多元,有5 人分别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有2 人为社会保障专业博士毕业。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3 名、硕士4 名;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5 名,讲师2 名。7 名教师均有作为主持人的在研项目或已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至少1 项,1 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 项。该专业教师共有著作4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多篇。

C 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 名,学历结构上,博士与在读博士4 名,硕士2 名;职称结构上,教授3 名,副教授1 名,讲师2 名。该专业有国家级科研立项3 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7 项。有专著4 部,译著1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 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二)专业能力方面

教学执行力对于一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执行力上,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有部分教师有社会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沟通能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多数在本科教学上较少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属任务型教学。课上传授完教学内容,课下并没有予以反馈。而在研究生教学上,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仅是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探讨教学方法问题。

三、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不足

对C大学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整体上来说不容乐观,与真正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知识更新较慢的现象。从发表的论文及所做课题上来看,年龄在30-40 岁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经验积累上略有不足,承担科技项目较少。此外,年领层次较低的教师普遍拥有博士学位,部分硕士学位教师经验有余,但缺乏学术积累。其次,多数教师学历教育的专业与从教专业不符,导致学而不专。

第一,据调研,存在师资培训与讲座等偏向工科方向。第二,教师没能够很好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存在对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授。第三,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较弱,存在人情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第四,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系统的培训,虽科研具备一定的水平,但具深度不具教学广度。第五,科研与教学矛盾。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更倾向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科研,从而会对整体教学安排产生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根据对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学校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路径,主动建立与完善指导、培训、评价三个体系。研究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脱口而出,课由心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能够讲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融会贯通。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其二,强化高校录用师资标准原则。虽为文科类专业,但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所学专业与所授之课完全相符,避免学而不专的源头发生。

其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扩充,亦需高校将所建各项平台落到实处,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教师教学中心,从文科教师的角度着重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其四,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加大投资力度。针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引进社会保障专业所需的社会保障计算器等专业软件器材,对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加以专业测评,从而进行培训设计。如此下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关注度即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峻.专业精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林省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8 号。)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