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发展研究

篇1

(一)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用云平台大数据整合、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手段,达到企业大部分关键的业务实现自动化,企业管理、项目决策智慧化、自动化,这样使得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优化的安排,实现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生产物资、市场业务等方面达到合理的整合,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智慧企业的内涵包含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硬件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即时性、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敏捷化。

(二)发展智慧企业要从这六个方面着手

1.企业智慧化基础设施:企业要发展智慧化应该首先在网络接入方面建设自由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互联网接入、大数据平台和相关应用软件系统。

2.企业经营业务智慧化:企业要实现智慧化,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整个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类核心业务全部智慧化。

3.市场营销智慧化:为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智慧化水平,企业应保证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管理动态追踪智慧化。

4.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

5.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精神文明、商业文明、生产服务文明的系统化建设,智能化技术普及教育,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的企业,并在公司内部健全有关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实现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

6.企业信息数据库智慧化:企业应建立有利于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的有关数据库作为知识储备,从而实现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智慧化及深度挖掘。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企业的智慧化建设。2012年6月胶州市启动“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使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推进一千家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胶州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细则》,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促使企业的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2013年年底对全市305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进行了摸底排查,随着近年来网络、软件技术的发展,胶州市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建设规模基本达到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水平,计算机拥有量逐年创新高,服务器的拥有量也基本达到每家企业有2台,交换机更是达到了8台,调查发现胶州市有98%的企业安装了宽带网络,约有82%的企业搭建了供企业自身使用的内部系统网络,大约70%的企业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自建了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32%的企业在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网络销售的运营方式。从胶州市的智慧企业发展整体布局来看,胶州在建设智慧企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同步,有的片区发展智慧企业较快,有的偏远乡镇发展智慧企业的劲头还不够足,多数企业存在有硬件,但无软件的情况,需要继续完善智慧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胶州市在智慧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化集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较高水平的智慧化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企业对发展自身的智慧化系统方面还没有头绪,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投资仍然较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企业缺乏整体的设计,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等浪费现象。除此之外,胶州市很多企业的负责智能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企业要想实现智慧化,应该着重三项内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生产运营整个过程各类信息的综合数据库;第二是企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整个企业运营环节实现信息化;第三企业最终达到管理、决策的智慧化。当前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很多胶州本地的企业对发展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意义及功能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建设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够强,发展智慧系统还处于企业自发实施的状态。

2.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建设不够成熟;企业智慧化的应用软件成本较高,超出了胶州很多企业的承受范围,甚至不少大型企业也感觉成本过高;胶州的智慧化硬件实施服务商力量薄弱,缺少专业人才,无法完成较大的定制服务,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大约有60%的胶州企业认为缺乏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技术人才限制了胶州市企业智慧化系统的普及程度。另有调查,将近一半的胶州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胶州近半数的企业数据安全仍然是靠本地电脑的杀毒软件等;80%以上的胶州企业都已经普遍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

3.胶州部分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很多企业依然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智慧化企业建设的标准,因此胶州企业急需改变传统观念,更新企业管理模式。

4.政府各级部门对胶州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并且各级部门存在管理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胶州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少,影响小;青岛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整体存在门槛高、覆盖率较低等问题,小企业难受益。

三、解决胶州市建设智慧企业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

企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为了使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更加普及,更加深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坚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智慧化建设协同发展的思路,找准胶州企业发展智慧化系统的关键要素,统一规划、实施。

2.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阶段推进企业智慧化系统建设。

3.寻找合适的智慧化系统服务商家为胶州企业定制适合、实用的智慧化集成系统,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4.政府、企业都应增强发展企业智慧化建设的信心及意识,在投资方面加以侧重,并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提上日程。

(二)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意见

1.智慧企业建设的目标在10~20年时间内,使龙头企业实现动态经营、敏捷反应、精准决策、低碳绿色,中等企业实现管理透明化、合作协同化,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人、财、物等全部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覆盖胶州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

2.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内容(1)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框架,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中有关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划,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设计,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使胶州智慧企业建设适应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胶州发展智慧企业建设应该与政府政务、便民医疗、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相互匹配;胶州智慧企业建设应该结合胶州市工商各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胶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在应用的扩展上要遵循从点到面的原则。(2)以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做为基础,明确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推进“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分行业不断推进胶州企业智慧化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在商业企业,加强采购进货系统管理、库存系统管理、授信额度管理、产品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对于工业企业,应建设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达到生产、销售整个环节的智慧化。胶州的物流发展对于胶州经济贡献非常重要,物流方面,为保证实时追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应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实时动态追踪的智能化系统。(3)以胶州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构建智慧企业建设的服务平台利用“1+12+X”公共服务体系展开广泛宣传和服务。“1”指胶州市级综合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2”指12个镇办公共服务平台、“X”指以23家行业协会和若干个特色园区及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为主导的专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公共微信、服务热线、IMO、云平台、公用邮箱、QQ群等多种沟通渠道,对纳入服务网络的872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万余家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智慧企业知识传递等。完善胶州市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4)抓好智慧化企业人才积累,保证企业智慧化发展的人力储备一是政府应积极联系引入海内外高级人才。对于掌握智慧化企业建设核心技术的人才给予优厚条件吸引来胶州进行创业;二是加强胶州市企业智慧化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与青岛地区各类大专院校以及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的联合,建立企业智慧化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人才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企业智慧化建设的宣传、科普。定期组织各级领导、企业负责人、技术人才学习考察,并在全社会科普有关企业智慧化的知识。

(三)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1.政府组织: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智慧化建设政府在建设智慧化企业方面应起到组织作用,政府可以联合大专院校、信息科技供应商、企业建设胶州企业智慧化的行业协会。及时掌握全球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定期组织相关人才考察学习,培养一批肯为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专业人才。

2.财力保障:为胶州发展企业智慧化提供资金保障为保障胶州企业智慧化发展建设,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胶州市智慧企业发展基金,在财政方面采取税收返还等政策激励胶州企业增加智慧化建设的投入,鼓励胶州企业自主创新。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企业创新成绩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政府还应促进胶州各类金融部门与企业智慧化建设单位合作,以保证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3.制度健全:建立智慧企业建设的相关机制要想长期规范发展胶州的企业智慧化建设,应该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首先应建立考核机制,由胶州市政府安排相关专业机构采取量化赋分的方式,定期考核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发展情况;第二通过智慧企业行业协会的监管激励,推动胶州大中型企业发展智慧化建设;三是群策群力,联合智慧企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多家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打造胶州智慧企业的标杆。

4.产权明晰:重视维护智慧企业建设的有关知识产权智慧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企业建设包含了很多最新的技术专利。为了保障智慧企业建设单位的权益,胶州政府应加大对智慧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首先应该支持胶州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专利;其次政府应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第三政府应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胶州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企业智慧化运作体系。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SWOT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4]刘玉红,杨艳,王鹏.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独特条件,表现在公众理念和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有了本质改变,即中小企业不仅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发展速度方面相对于大企业更具有优势,而且,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概念关系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已经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小企业固有的自身优势对于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经营的灵活性大,技术创新的动力强,能适应性地创造出就业机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阻滞全球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传递),同时具有参与国际化的相对主动性等方面。进入90年代,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更使传统的大型企业望尘莫及。如1994年创立的网景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营业额就达8070万美元,成为历史上成长最快的企业。

其次,将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相对立的观点也开始受到挑战。传统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大规模生产(大企业组织形式)比小规模生产(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更具有成本效率。但研究表明,每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既能扩大,又能缩小。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具有低稳定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规模经济也难以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分析规模经济时,除了要看传统的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外,还要承认“地区规模经济”和“零件规模经济”等效益的存在,即规模经济也是一个需要细化和深化的概念。这意味着,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已开始从片面的“集中论”和“规模经济论”中解放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物质基础。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生产方式上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分散化生产为典型方式;二是由于非标准化,其技术基础以创新为核心。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对产业组织形式的要求,必定是以小型、自主和创新的经营单元构成以横向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制组织形式,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等确保对系统的控制,从而既保证单个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又保证整个网络的经营有序。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也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从事研发(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的比例约为6.41%,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在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充分的活力。上述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上的特点,也对经营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即管理的重心由常规的流程管理转向技术创新,经营目标由成本最小化转向利润最大化,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以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组织的核心单位。因为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灵活的经营机制,与高科技产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柔性化、虚拟化相匹配,并且相互之间容易形成网络状的互补关系。

二、企业购并重组中的分拆出售已成为中小企业产生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界又掀起了新一轮以规模为导向的购并浪潮,加速了大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从单个案例的交易规模上来看,购并的资产规模日益巨大,已有数十项购并交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实践中,由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的公司购并有近70%没有成效(甚至赔本),只有1/3的购并交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为首要目标进行购并重组。这一战略调整,客观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自1990年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公司核心能力”这一概念之后,提升核心能力,发展核心业务,创建核心优势,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在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条件下,为达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退出与核心业务无关或背离的领域以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优势的最为重要的策略。

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购并浪潮中,以强化主体业务、突出优势项目、构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横向购并与纵向购并的比例大大增加。具体来看,一是购并主要是在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展开。如在制药业,法国的罗纳菲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法伊森制药公司;英国沃达丰集团以560亿美元购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等。二是与此相伴随的,必然是企业同时大举出售那些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强的多元化产业。即通过分拆、出售等手段,剥离附属业务,以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如联合利华公司为实现其产业的优化组合,出售了其产业中的化工部分。

分拆、出售与公司主营或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其他业务和资产,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进一步确保和强化优势地位;二是可以有效规避自身非强势领域风险对主体企业的不利影响,或将这种影响减小到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程度。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协同效应实现的过程(减小负协同效应)。分拆与出售手段在企业购并中的策略运用,必定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独立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协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大企业对本属企业内部的分工实行外部化,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分工的细密和相关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这在客观上使中小企业有了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大量产生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于企业大型化的规模扩张的。

另外,与新创方式(中小企业产生的另一途径)相比,通过分拆出售方式形成的中小企业,不仅在市场运作经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由于这种分拆与出售大多是大企业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策略性选择的结果,这一策略在客观上还可能产生对宏观经济结构的改进作用。即分拆出售后形成的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可以更自主地展开市场竞争,通过效率原则获得资源,从而促进经济的存量结构改进、进而优化经济整体结构。

三、小型化也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潜力的决定性作用日渐突出。理论上,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和发展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先考察现有的资源和核心能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竞争能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一般来说,弥补差距的基本途径有三个:(1)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能力;(2)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3)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企业所需专长的企业。

上述三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方式,都可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相适应。如自我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必备的要素,也是企业在规模扩张条件下保持自维持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即只有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才可能最终成为大规模企业。而与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必要条件,则是本企业与他企业的互补性。在客观上,这就要求与非一体化相联系的中小企业必须具备区别于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战略联盟进一步增强这一能力。但自我发展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以此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建立战略联盟也存在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并且不同企业主体必然存在的目标差异,也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使得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加大,协调成本提高。因此,由于具有时效快、成本低和可行性等特点,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购并方式往往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选择。另外,如果构建企业核心能力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话,购并这一企业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采用购并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依照上述的核心能力理论,一些大型的从事多产业经营的企业,在通过购并增强自己主营业务能力的过程中,其购并对象往往是专营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领域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如1999年,为加强自己在图表软件业务方面的开发能力,微软公司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专门从事一般图表和技术图表绘制软件开发的高技术公司——维西奥公司。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大企业也要将与主营业务不相干的其他业务剥离出去,从而形成独立的中小企业。这样不仅使原有的大企业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中,而且也使剥离出去的小企业能专营于某一方面的业务,这有利于建立中小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细化的中小企业产业组织模式,也可以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来源。而通过互利的兼并、分拆、重组,可以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得到最大化。具体来看,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专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模式与网络制组织模式,这种由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易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具有灵活的经营优势。同时,虚拟公司能够动员众多的成员企业加盟,迅速融通巨额资金,综合成员企业各具优势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组成阵容强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力量,从而又具有整体经营的优势,可以取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达到能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导致的规模扩大与小企业的日益增多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企业为适应外来竞争,以形成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补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R.R.Arrow主编.公司并购.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2)[美]刘易斯·卡布罗(Liu,M.B.Cabral)著.产业组织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刘东,杜占元著.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8

[5]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经济管理,2001(4)

篇4

关键词:企业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C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87-02

一、企业发展阶段判定方法

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企业自身的各项指标与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各项财务指标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根据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来区分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朱婧嫣(2005)采用企业销售额作为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标准。她将中小企业按行业划分。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如表1所示。朱婧嫣在文中研究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能源环保和先进材料6个行业,并针对每一个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她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王红强(2009)认为,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从数量、质量和会计时间3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现金流量情况是不同的。他分别解释了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判断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标准。Michael T.Dugan(1991)在研究企业发展阶段时,将企业的3类现金流量及总的现金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规律排列组合成8种类型,如表2所示。

章先彪(2007)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分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指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路径。他首先总结综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列举了美国学者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列举了我国学者在企业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通过结合中外学者的结论,作者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大致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4个阶段。他认为,任何企业无论其规模、行业,都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作者依据企业发展层次,划分了卓越、优秀、平庸3个层次。并且将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层次结合起来,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

本文认为,借助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规律进行企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有如下的优点:首先,现金流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目前的经营、运转状况。具有客观、透明等特点。同时,在进行企业发展阶段判断时。现金流量数据较于主观标准来说。更加清晰,界限明确。相比只依靠销售额等指标来进行判断而言。现金流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认为现金流量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发展阶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所谓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从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发,研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通过现金流量的正负值,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学者的判断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迅速、有效的特点。各个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判断标准如表3所示。

二、应用现金流量法判别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实例

如前所述,通过现金流量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具有迅速、准确、快捷的优势。我们选取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家,通过收集整理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相关的现金流量数据。验证现金流量法如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金风科技(002202)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提取该公司2009年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数值,并将该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列入表4。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2007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因此,2007年金风科技处于成长期。2008年和2009年。金风科技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与2007年度相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同样可以推断出,金风科技在2007-2009三年内均处于成长期。这期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增加,说明企业扩大生产,产生了“学习曲线”。同时,投资活动逐年增加,以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值,说明企业正在平稳正常运营。随着投资活动的进行,筹资数目仍为正值,但相比2007年有所减少。

宁波银行(002142)也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2008-2009年报中,涉及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数据如表5所示。通过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为:正、负、负。因此,判断宁波银行2008年处于企业成长期。首先。宁波银行进入成长期。经营活动带来正的营业收入,但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目标,宁波银行加大了投资力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因此,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数。筹资净现金流为负值,说明宁波银行由于经营良好,企业2008年度筹集资金净流入小于筹集资金净流出。2009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为:正、负、正。因此,判断宁波银行仍然处于成长期。经营活动扩大,使净现金流数额增多,同时投资力度加大。相比2008年投资额增加76%。为了维持投资力度,企业需要筹措资金。致使筹资活动中现金净流入大于现金净流出,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变为正数且相对较大。

通过以上2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金流量法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是一种非常简便又科学准确的方法。仅仅需要调查、整理企业财务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数值,就可以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这对于研究企业管理方法,辨别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研究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对大样本中的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组,有区分地进行研究,有效避免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寿命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课题组,企业寿命测度的理论和实践,统计研究,2008,(04):20-32

[2]李彬,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研究,经济师,2010,(02):246

[3]赵新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9,(06):44-45

[4]朱婧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划分与资源配置,企业管理,2005,(05):27-29

[5]王红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金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03):194

篇5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生命周期 融资策略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高科技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孵化培育、发展培育、成熟转型升级培育等工作,也就是说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成长周期都要为高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金融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阶段性的扶持工作,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仍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即处于发展初期,对这一阶段企业的重点扶持关系到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

一、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初创期。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

(一)种子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种子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其只不过存在着符合未来高科技企业的某些技术特征,而现阶段的技术也只是处于想法阶段,创业者只存在着技术的理论想法,而该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只有不到12%,其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在种子期阶段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存在的巨大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此阶段企业存在的最大风险因素。从分析具体技术风险来看,包括以下两种不确定性风险:

1.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技术风险的第一种风险是生产的不确定性,即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及现有的原料质量及供应状况能否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这些未知的生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相关的技术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即便转化为产品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时间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技术虽然暂时看具有超前性,然而放长远来看,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后,能否长期保持其先进性,即该项技术能否长期经受市场的考验。当然任何技术都会被新技术所淘汰,所以判断技术是否有时间生命力的时候,必须重点关注该项技术能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和提升。

(二)初创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当高科技企业从种子期发展到初创期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科技的企业技术已经转化成了现实产品。这个时候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企业需要购置相应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产品的生产量。另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建立销售渠道,将产品投向市场。此阶段企业的风险发生了重大改变,突出表现为: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此阶段高科技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出现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涉及到了日常管理和重大投资管理。而从现实高科技企业创业者现状来看,创业者普遍都是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到相应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而这两个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市场风险。高科技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产品投向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此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市场的营销工作,这都关系到未来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等关键问题。

3.财务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阶段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表明,研发阶段与该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比例大致为1:10。所以,企业会产生相应的融资问题。仅依靠企业自我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必然产生相应的财务负担,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越来越大。

二、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必然决定了企业在各个阶段可获的资金来源的可能途径。结合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路径

(一)种子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种子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并不大。资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产品的研发,一般依靠企业创业者的初始投入资金即可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量。有些高科技项目如风电等项目可能需要的研发资金会比较多,此时企业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这个时候企业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或者争取政府补助。由于该阶段,企业还无法产生现金流入,所以现阶段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等金融结构的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该阶段企业也可以积极寻求天使投资人的投资,天使投资是企业科技积极考虑的一种外部融资渠道。

(二)初创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初创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很大。企业创业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已无法满足发展所需,此阶段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的帮助。然而此阶段企业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又比较大,而收益相对比较少,且不确定性很大。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并不乐意贷款给高科技企业,这主要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不足有关。那么现阶段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主要是争取政策性贷款、政府补助以及风险投资。此阶段企业的特征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者,企业在选择相应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不可来者不拒,而应该有所选择。在选择风险投资人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引入风险投资人资金的同时,更要考虑引入的投资者能否改善公司的管理水平,能否有利于公司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另外,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企业集合债。企业集合债是一种非常适合高科技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可以在此阶段积极参与集合债的发行。

三、 完善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种子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政策性贷款机制的政策建议。目前种子期阶段的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数量相当有限,而此阶段的企业更需要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造成目前不良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机构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由于一些特殊关系反而获得了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要改变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的矛盾,就需要贷款机构建立一套项目选择机制,将资金投向真正有成长潜力的项目。在考核项目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的时候,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显然并不适用,因为种子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财务数据值得分析和评价。所以项目的选择机制必须以其他衡量指标为主,如技术新颖性、技术可实现性、技术未来可改进性以及创业者的背景等指标。在进行项目评价过程当中,应当举行专家论证,而不是单纯由贷款机构来决定。另外对政策性贷款的发放也应该是逐步发放的过程,对于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要跟踪分析,从而为下一步贷款的发放提供依据。

2.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天使投资都是由民间资本构成。然而从我国民间资本的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的民间资本仍游离于健康的市场之外。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地下钱庄等渠道,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有关。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天使化,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天使投资以优惠,使得民间资本能够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初创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风险投资的发展建议。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投资是组织化的投资,其有着明显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从我国风险投资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同时从投资阶段企业的数量看,风险资本用于初创期的发展相比较于其他阶段要偏少,仅为10.61%。风险资本更关注的是处于扩张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成熟期企业最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所获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42.49%,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分布图

资料来源:2011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

风险投资的特性本来应该是更为关注处于初创期和扩展期的企业,然而我国现状是成熟期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战场,这主要与我国对风险投资的引导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有关。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仍旧是以企业回购为主,而健康的退出机制是应该以企业上市退出为主。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发展仍不成熟,国家应该适当降低高科技企业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新三板也是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目前市场容量有限。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平台,拓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对风险投资引导方面,国家应当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投资收益给以差别化的优惠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投资于初创阶段。

2.企业集合债发行的建议。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集合债的形式实现融资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发展比较缓慢。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集群的识别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存在不足。对于融资集群的甄别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力,重点甄别指标应围绕研发成果的行业认可度、行业定位和发展前景预期、现有内部治理结构,兼顾集群内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互补性、研发连续性、地域协作性等因素(徐鲲2012)。融资担保体系可以由多家担保公司进行联保或者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的反担保等多层担保来释放担保风险。

3.商业贷款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从国外的先进经验来看,无论是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美国,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德日,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尤其重视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了与高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如美国根据高科技企业初创期间的特点,推出了具有风险融资租赁、浮动设押、分享股权贷款等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与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特征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无论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鲲:基于协同理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

[2] 耿方辉: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以IT类企业为例[D].山东: 山东大学,2009.

[3] 耿凯平: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3

[4] 陆岷峰,高攀:集合债券融资方式的普及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篇6

关键词:民营快递企业;优势与不足;发展策略;积极合作

我国的经济快速使得社会中对于快递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之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网上交易的迅猛增加,这些都使得我国快递企业发展持续繁荣和壮大,同时也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本文中,笔者就以“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为题来进行浅谈。

一方面,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们可以利用其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以及自身企业机制上灵活性来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快件市场上,实现城际、城乡等质之间的无接缝发展,实现快速的差异化、专业化等多种增值,基于不同客户及客户群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人才问题是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快递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等不能得到有效化和最优化。快递企业中的工作不仅仅是诸如接受订单、报价订单、处理订单、派送实物等,这些工作还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时时跟踪和反馈,因此,对于网络知识和物流知识等要求是急需的,这就急需一些可以在原有系统上改进用户界面,与客户共享信息,从而扩大用户群的专门人才,使得企业运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是民营快递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必须要针对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从而实现自身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本文进行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的原因之所在。那么,笔者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详细叙述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策略,如下:

一、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是其生存和成功的关键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加之与内有大型国有快递企业和跨国快递企业的双重威胁,目前还不能满足当代市场对快递服务的综合性需求。因此,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要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得其自身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并积极利自身的优势来发挥最大效能,逐步实现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和适时发展国际业务的目标。

二、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与优势来积极开拓与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之间的合作或是引进战略性投资者等,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相对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来说,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具有一些诸如灵活性和资源本土性等优势,因此,就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这些优势来开拓与国内外大型快递企业之间的资金、技术、人员等合作与交流,扩大自己的运营网络和完善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并在与对方的合作的过程中虚心学习其先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也可以在合作中利用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现成运输网络资源和各种关系来扩大其自身的发展,可谓是双赢。尤其是对于那些外资快递企业来说,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必须要在发展初期通过我国快递业的网络和社会等资源来拓展其快递市场,所以,民营快递企业成为了它们的首选,并且民营快递企业也愿意与他们合作。总之,在获取对方有效资源和吸收对方先进经营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要不断吸引具有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使得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人力支持

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具体情况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员工队伍不稳定,这就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忠诚度。此外,企业员工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而,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是不完善的。为了可以不断吸引具有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使得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人力支持,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就必须要不断引进人才并积极实行激励员工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合理化分工,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化组合。无论是在员工工资还是在员工福利(物质利和非物质福利)上都要给与积极的激励式促进,使得这些人才可以在企业中安心工作并出谋划策,为企业发展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也可以增强与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来实现专业人员的供给,并在企业内部尽快实现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措施及落实,培养一大批诸如熟悉物流业务等各种人才等,并重点培养一些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四、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为此,就需要以广泛采用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切入点,从事实现其快递行业发展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解决当前我国众多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和服务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的关键性措施。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以将企业的运营效率得到最大化提高,从而实现快递服务更加便捷而后安全。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现状是,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这一市场份额上,如果它们能够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就可以实现业务扩展和市场份额增大,从而实现国内异地快递业务和国内快递业务的不断发展的目标。

五、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不断利用其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强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它们的规模普遍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必须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来确定其自身的最为擅长的快递业务,以最好最精为基础,然后再与其它快递企业进行合作,以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弥补自身功能单一和不完善的不足,实现其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从而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并有机会跨地区、跨系统合作,甚至是走向国际快递市场。如前所述,我国大部分的民营快递企业业务主要是同城快递,因此,在同城快递这一市场上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可以说已经出现了市场无序性。那么,如何来争抢这有限的市场份额,我国的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就必须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强项建设。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来说,大型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以建立自己品牌为途径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则是要首先注重结构优化、信息及时、人才培养、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改善和建设,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六、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向着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渗透于各个方面的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快递行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快递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因此,在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就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要求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广泛采用信心平台的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建设,这是实现企业可信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在具体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过程中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快递服务质量的提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使得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向着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总之,以上就是笔者就“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的浅谈,在分析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自身和外部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有关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企在对此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静娟,贺玉德.民营快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雷静,李振辉.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J].天津经济,2012(8).

[3]谢佳佳.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9).

篇7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管理模式 融资环境

截至2008年初,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单位已发展到170万个,从业人员近千万人,2007年实现增值5800亿元,较上年净增1000亿元,同比增长20.8%,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增幅,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辽宁的发展中因为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仍然还处于弱势地位。

一、辽宁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省民营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规模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省民营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发展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5月25日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会,省中小企业厅提出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启动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为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因

(1)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现有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我省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仍处在原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阶段,即使是原国有的集体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二权并没有分离。

(2)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2%的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是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产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极为短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技术水平低。民营企业的有的技术设备落后,有的技术设备虽然先进,但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造成了产品在创新、研制、生产环节上与国内外的许多同类产品在结构、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2.外部环境因素

(1)融资环境: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本身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使得企业的投资方向、规模和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企业内部融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利用企业自身经营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通过内部员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已经数见不鲜。但是企业通过自身筹集的资金毕竟有限,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第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仅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本身存在的一定的缺陷,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完善。即使是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想要上市或者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是比较困难的。第三,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虽然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的信贷政策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不稳定性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担保,造成了银行的“慎贷”。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使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的贷款,不得不采取短贷多次周转的方法,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法律环境。在立法方面,尽管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专门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但与其他的经济形式相比,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覆盖面还有不足。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4月,省中小企业厅出台了《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等等,可是真正能够落实得并不多。

三、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

(1)突破家族式的落后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分开。

(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第一,鼓励企业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干事业的环境。第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地域、户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三,对于劳工短缺问题,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招工的“门槛”,重视员工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力,建立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搞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①政府应鼓励银行、政权机构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与证券机构的合作。加快民营商业银行、民办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要求。

②民营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企业信用是一种资本,是融资、理财、进行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使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建设好企业与政府、银行、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①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立法,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法可依,使司法部门能够有效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并对其不法行为给予坚决制裁。

②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克服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切实把好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受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陕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尽,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的双重困难,经营压力还在不断扩大。寻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陕西的经济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一、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间,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从6296亿元增加到1619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8.5%增加到48%,中小企业在陕西全省经济总量中已经形成“半壁江山”格局。目前,陕西省中小企业已发展到140万个,增加值达到5800亿元,实交税金680亿元,利润总额为1500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725万人。据人行西安分行统计,至6月末,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1072.9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16.9%,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今年陕西省1000户小企业申请贷款满足率达到78.12%。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数量的不断增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逐年在提高,纳税额在税收总额的占比也较高。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的主力军,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使其发展受阻。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过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近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指出:在对小微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诸因素中,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最大,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位居第三。调查总队2012年一季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9.9%的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25.8%的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亏损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个百分点。要想使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和扶持。

二、陕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抵押资产有限,企业融资难度很大。按照现行金融货币政策,不少中小企业在银行很难得到贷款,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取得贷款,但往往要支付很高的利息。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达到100%,中型企业也达到90%,而小微企业仅为20%。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一季度,有银行贷款需求的小型微型工业企业中,有41.9%的企业没能从银行获得资金,微型企业更是达到了45.7%。此外,一些大企业拖欠货款,加剧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有的中小企业互相借贷,形成“三角债”问题,资金链一旦断裂,便发生“跑路现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于2012年4月对重庆、西安等中西部多个省市开展的小微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小微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中,资金紧张因素仅次于原材料上涨因素位居第二,进入2012年后,资金紧张或不足对小微企业的掣肘表现更趋强烈。调查总队也曾对212家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问卷中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它们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前进中的桎梏。由于资金紧缺,企业在一次性投入固定资产后,无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仅生产经营受到了限制,而且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后劲不足,一些企业只是靠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来维持企业的运转。

(二)财税政策方面负担较重

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讲,既没有垄断优势,也没有得到更多的财税政策惠顾。中小微企业承担的各种税费中,增值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最为普遍,其他由于行业、区域不同,中小企业微还需承担类似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工会经费等税费项目。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面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收费的部门依然有18个,涉及的收费项目高达69个大类。2010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额达123亿元,该专项资金的补贴对象以中型高科技企业为主,补贴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2%,但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基本无缘享受。

中小微企业承担的税收和非税收费用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了企业利润。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所调研各省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从税收负担上看,2012年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保证预期的财政收入,不少地方加大征收各种非税收费。一部分行政性收费“变脸”为经营性收费,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小且散”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了,“大且重”的费种并未减,“避重就轻”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三)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

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企业的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和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转,甚至一些五十年代的设备还在超期服役。调查总队曾对某镇进行过专门调查,结果是该镇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达到90年代前期技术水平的只占20%;80年代后期技术水平的占34.6%;80年代前期技术水平的占17.0%;有约10%的企业使用的是70年代的设备技术。陕西省中小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中专毕业生不愿在中小企业就业。企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为土生土长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奇缺。中小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利用能力不强。陕西省中小工业企业中,除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为大企业配套外,多数企业都是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和发展的,产品大都为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品。主要有生产建筑材料类的砖瓦、砂灰、石材等。农副产品加工类的豆制品生产、小食品加工、刺绣加工、木质家具等。由于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四)聚集行业相对集中,差异性较大

亚当·斯密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群体,群集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分工性质,但是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而联合在同一地域。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灵活性较强。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其“产-供-销”在同一个区域,那么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另外还可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享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目前陕西的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与省内配套不足并存。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当于广东的10%和四川的50%,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26位,省内配套率只有30%左右。优化产业结构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发挥信贷担保杠杆作用,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农村,中小微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县乡镇及农村。所以可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活力,有效增加融资供给。国资民资强强联合,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利用省中小企业促进局支持资金,引进民营资本,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贷款难问题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另外,不断推出新的抵押融资方式,创新贷款模式。一是贯彻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法规,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二是开展订单农业贷款试点工作,促进了涉农企业发展。三是发放人民银行再贷款,增加信贷规模。积极开展直接融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集合票据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于探索拓展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可积极开发合作伙伴,加强银企合作,引进信贷资源。全面开展担保评级授信,深化融资服务。担保评级授信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时间紧、期限短开发的新产品。通过担保评级授信,为企业普及融资知识,培训财务人员,实现审批前置,缩短贷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预防监管,防控经营风险。可与省再担保公司签订再担保协议,共同分担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财税政策方面应有针对性地支持

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这样才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竞争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股权托管中心及中小型创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享受自取得第一笔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价格、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的行为,确保新的收费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对有市场、有前景的小微企业贷款,酌情减少利率上浮幅度,对创新型和创业型小微企业可优先予以支持。

(三)中小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2011年12月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为支持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继续深化产学研的结合,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积聚和培养,健全人才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除了人才的引进,也应注重完善研发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陕西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发挥共建优势,打造企业集群发展的园区化承载平台。充分发挥省部共建、省内共建的体制优势,对原有工业园区重新规划,推动一批专业化园区的建设。发挥园区聚集效应,实现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另外,应突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提升专业镇产业集聚发展的层次,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集群专业镇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示范创业基地的综合实力。加快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和国内有影响、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

综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融资问题,需要金融管理部门以及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的政策合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其中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服务和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罗卫国.中小企业发展障碍及清障对策探讨[Z].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2,7:24.

[2]上半年陕西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1,08:24.

[3]胡莹.2013年3月各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汇总[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3,04:8.

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困境;扶持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BJY0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4日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特别是在2012年,中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恶化迹象,步履之难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新疆小微企业同样遭遇经营、融资的困难,不但阻碍到经济增长,而且威胁到就业之大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新疆小微企业的复苏、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和特点

(一)小微企业概念界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国际上一般以企业人数、资产总额来定义小微企业,但各国又因各自发展水平、角度不同而定义不一。根据2011年7月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比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餐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等。小微企业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政府明确重点,出台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二)小微企业的特点。小微企业基数庞大,如果仅从数量上考虑,小微企业占据了中小企业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普遍生产规模较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种类较单一,只在特定区域有一定市场份额,并且带有鲜明的地域产业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在数量和发达程度上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雇员人数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自我补充流动资金的能力不足,生产稳定性差,持续经营能力弱,重置投资能力较低,维持简单再生产或积累足够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时往往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旦遭遇外部不可预知的风险,常面临资金链断裂而难以生存,生命周期较短。

二、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成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小微企业发展历程。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口带动开始成为经济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加工出口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步入21世纪后,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2011年欧债危机等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发展举步艰难,其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小微企业基本概况。小微企业与劳动者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涵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小微企业的密集程度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小微企业越发达的地区,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和财产收入就越高。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有1,02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尽管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带有明显的弱势的经济特征。

(2)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严重考验。目前,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原有的这些优势已逐渐消失,内需、外需都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小微企业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压力。

(3)政府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而且多以服务业为主,对于经济转型有重要意义。自2012年10月12日国务院推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9条财税、金融政策等之后,11月17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微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上述政策的出台对小微企业未来发展将得到更好的政策、法律、税收、融资等方面支持。

(二)新疆小微企业发展困境成因分析。小微企业在2011年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由于小微企业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融资难,并且全方位进入高成本时代,2012年1~7月份全国中小企业总体利润率不足3%,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企业出现停工甚至倒闭,同样新疆小微企业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压力。造成小微型企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企业自身原因。由于小微企业主的素质普遍偏低,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技能、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不足,并且很多小微企业盲目追风,热衷于利润丰厚的行业,不能集中精力在本行业精耕细作,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加之本身抗风险能力的天然欠缺,很多小微企业在面临较大环境变化时难以为继,生存艰难甚至被迫倒闭退出。

2、客观因素变化。新疆小微企业生存艰难也有一部分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表现在: (1)人民币大幅升值、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低迷导致的外需不振,内需增长乏力,导致销售受限;(2)由于现在作为劳动力主力军的“80后”、“90后”就业观念变化、待遇等方面要求逐年升高等原因造成新疆小微企业用工越来越难,人力成本逐年增加。而对于新疆小微企业来说,工资成本上升同时意味着用工的不稳定性,这是新疆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的;(3)由于新疆小微企业规模较小,采购批量小,议价能力低,加之通货膨胀背景下造成原材料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使得新疆小微型企业生存发展危机重重。

3、政策制度方面。为了促进新疆小微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多次出台针对新疆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但改革力度还不够,新疆小微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依然存在诸多痼疾,如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及融资难等。

三、促进新疆小微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1、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一是突出经营主业。面对复杂的形势,新疆小微型企业应该稳住心态,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突出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二是完善企业制度。新疆小微型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明确角色分工,各司其职,共谋发展;三是主动转型升级。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提升企业竞争力。

2、加强人才建设。一是培养人才。在采用人才激励等措施引进人才的同时,对本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操作技能,使企业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二是储备人才。在高校中发掘品德优秀的在校生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每年向其提供一定的费用,助其完成学业,待学生学成后为企业服务。

3、推动创新发展。新疆小微型企业应该坚持内涵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联合创新。同行业新疆小微型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搞创新,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实现企业实力的提升,提高在行业内的整体地位;二是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4、拓展融资渠道。新疆小微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拓展融资渠道。一是间接融资。事先要了解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倾向,有的放矢地主动接触大型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

5、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

(二)政策制度层面

1、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完善。各级政府机构将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出台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建立小型微型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制度。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把已经确定的各项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落实好,还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不断提高政策措施落实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和技术改造支持,进一步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缓解融资困难,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切实为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小型微型企业不断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打破行业行政垄断,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的明确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六大领域。但在实践中,民间资本很难进入这些领域,为此2012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分工至各个部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0多个部门分别承担相关任务。同时,新疆政府要为小微企业营销公平发展环境,一方面应加强行政部门的自身建设,规范行政执法,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加强行政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另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企业维权机制,如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在政府部门设立小微企业便捷申诉通道,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权方面的作用,为小微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等等。

3、建立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个从上到下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包括要建设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还应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就业基地建设。新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经过十年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网络覆盖面低,区域差异大,机构能力弱,服务质量低,公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新疆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模式。新疆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应提供培训、咨询、维权等免费服务,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增值服务。

4、推动利率市场改革。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中存在着“利率双轨制”,即以商业银行体系目前依然实施的存贷款管制利率为一轨,以规模不断扩大的市场融资利率为另外一轨。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贷款给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利率基本相同,但后者风险明显偏高,因此银行均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放贷对象,小微企业则很难拿到贷款,在紧缩时期更是被彻底“断粮”。

5、继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深化税费政策改革。新疆政府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新疆小微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能仅考虑短期财政支出的“小账”,还要考虑社保支出、社会稳定、长期经济发展的“大账”。要继续加大对新疆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6、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缓解融资难题

(1)加强和改善大型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新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各部门联合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明确新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细化对新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深化工信部与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战略合作内容,加强和改善对新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促进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建立小企业信贷奖励考核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

(2)建立政策性银行。建立政策性银行从银行制度层面解决新疆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中国,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诸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迄今没有专门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专门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疆小微企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扶持。一方面这些企业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很强的经济体制中,新疆小微企业基本上属于民营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很有必要给予支持。

(3)大力发展小型微型金融。首先要改革金融监管,大力发展适合新疆小微企业特点的专业化经营模式。我国监管部门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建立大规模的微型信贷网络,利用市场化手段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为新疆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监管部门应在适当控制风险条件下进一步鼓励这些机构发展。尤其是推动小型银行的建立。

对于新疆小微企业来说,在全球经济疲软、债务危机层出不穷、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困难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新疆小微企业造血功能,抓住政府多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的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必将对推动新疆整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马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府该怎么做[N].中国经济时报,2012.2.16.

篇10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

一、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一)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创新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齐齐哈尔市企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大企业优而少、小企业弱而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大企业信贷宽松贷款满足率趋于饱和,而中小企业受综合因素影响信贷偏紧的失衡局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落实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突破口,这不仅是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银行寻求有效信贷增长点和扩展经营利润空间的关键所在。为此,在人民银行会同市政府金融办、市经委先后召开了齐齐哈尔市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恳谈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整合货币信贷、征信管理、金融服务等各项业务职能,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培优壮大、信贷营销、利率定价、银企对接、信用担保、信用体系、直接融资、信息共享、景气监测、安全保障等十项机制,一揽子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现实问题。

(二)金融经营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助力

齐齐哈尔市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调整经营思路,积极培植中小企业优良客户群体,并以此作为建立特色服务体系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措施。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制定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在信贷总量中的比重,从全年信贷总量中单独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主动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齐齐哈尔市各金融机构开办“银行+合作社+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融资担保公司+保险+核心企业”等融资供应链,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具、预期收入权、股东财产等为抵(质)押物的担保贷款,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014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0亿元,发放农机具抵押贷款31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35万元,创新发放预期收益权贷款2亿元。

(三)金融市场发展趋于完善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信用、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商务区(金融街)初步成形,金融业成为功能强大、服务高效、开放程度高、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金融网络更加健全,银行机构达到22家,保险机构35家,其他金融机构50家。金融产业更加壮大,金融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金融生态更加优良,金融开放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达到国内良好水平,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的成果更加巩固。

二、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成本高昂

齐市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大部分银行会选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很少选用信用贷款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较小比例,借此用来降低部分贷款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通常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延期支付费用”等手段来变相的提高贷款利率。此外,就筹集资金所需费用而言,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固定资产抵押登记”“信用评估”等,这些费用的特点是数额相对固定。融资金额相对较小,使得此类费用在初始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大。当企业资产不足需要外部担保进行介入时,受到担保支出等费用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

(二)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银行各类贷款,来源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较少。在其融资过程中,过多依赖债务融资,且债务资本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一是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像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那样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二是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将风险相对较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无法分散,从而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迫使企业的融资只能求助于商业银行。

(三)自身财务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相对比较差,管理体系还需完善,经营管理的能力跟不上,这是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此外,在企业的产品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产品的技术不够,产品的质量不好,导致企业的产品销量不稳定,企业的资金链相对来说也不稳定,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小,面对企业这样的经营状况,银行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风险高,企业的规模小等,此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成功率就很低。

三、完善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建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战略、核心文化,没有这样的优势和特色,就难有立足之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市场一体化、资产资本化的大环境,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竞争优势,做到创名牌、争第一、精工细作、创品牌,同时依靠科技创新,与世界同步,与顾客同行。大力实施管理创新,用创新的观念引导发展。把创新贯穿于全盘工作的始终,以思想领先,带动战略领先。以观念超前,带动经营方式转变。以理念创新,打破常规,超越自我。通过创新活动,建立新的机制、新的体系、新的思路、新的框架和新的模式。让企业的员工当好企业的主人,人人都是经营者,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经济效益的创造者、经营成果的受益者,把职工的人生追求与企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全体员工投身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凝心聚力共图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职工都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投身岗位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二)提高企业财务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长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明确公司资金运用途径,提高企业信誉额度,形成双边信誉约束机制。通过强化企业自身实力,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二是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行业的市场环境,因地制宜地谋求生存发展的道路,突破主观的心理意识,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化,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机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应加强学习,掌握企业管理运营知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此外,中小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方面,对企业的信用并不重视,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评价,使其在融资时面临阻碍,因此,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信用,提高信用观念,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市场、效益良好、有发展潜力、有利于增加就业、讲信用的各类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一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符合环保政策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二是出口创汇型、专业特色型、协作配套型企业。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服务、商贸服务和旅游服务企业。四是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出符合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贸易融资种类,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给予倾斜支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增长幅度要快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特殊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