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领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领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考察近几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都根源于我们关于艺术教育价值目标缺乏应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统领技艺教学,以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审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层次看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从生源基础来说,中小学基础音乐的教育的积极广泛开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来源;从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来看,各大音乐(师范)院系的持续扩招,各大综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艺术院(系或者专业)I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来讲,各级各类高校文艺活动如“艺术节”等节庆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为例,自2006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以后,艺术类高考热潮迭起,全国每年以约20%的水平递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四成增长,2008年继续递增19.4%。同期,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设或则新增艺术类专业。但是,从深层面来看,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调查的人士都能够体味到,我们时下的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隐忧。首先是高校艺术类教学水平在扩招形势下出现下滑;在就业形势压力下,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艺术类专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出现萎缩局面,更为危险的是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乃至于教学主管领导,没有把艺术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力的独特活动,视艺术教学为校园中令人愉悦的装饰品,把艺术教学的存在看做可有可无;在各种艺术具体教学活动中,艺术类教学的发展为技巧技能的强化训练所左右,教学效果服从和服务于少数人(精英)的成功,教学创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学主体——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审美感知的淡漠。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导致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这一课题加以思考,并寻求应对之策。
一、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公共艺术类教育)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非专业学生。但是无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技能训练,技法技巧的强化作为重点。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数的安排,还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文学艺术活动中,只讲求专业忽视技巧背后对于艺术美、人性丰满的追求。这必将导致艺术教育教学陷入对于技能技巧的无限崇尚,对于时尚艺术的跟风模仿(这对于感知敏锐而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无生机的雷同,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中呈现出来的刻板的“神似”,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学校校园各级各类文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内发展的艺术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对于思想的表达,无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现,更加无法成为透射大学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审美趋向的强力音符。在这种技能技巧教育主导取向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必然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浅”。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教育学者必然是看来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技艺技巧教育就成为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当代科学史奠基者萨拉将科学、宗教和艺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结晶体,将之喻为一个三棱锥体的三个面.从锥体底部的各个侧面看去,它们之间似乎相距甚远,但愈往锥体顶端攀登,它们的距离愈靠近,及至顶端,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技巧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对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独特视角的审视、统领和构造自己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对于特定对象和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创造者个体的属性,才具有内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义,这就是现代意义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统一。所以,有必要加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特别是美学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人文学识修养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走出‘‘艺术创造一技艺训练”这一教育教学困境,培育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即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提升整个受教育群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为最终目标标,这就是艺术教育在高校内的大众化。但是基于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艺术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创造,艺术教育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无论是闲暇阶层,抑或是天赋异禀者。这种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实际上否认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鉴于此,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经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五线谱的教学作过这样的论述:“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单行谱表.如果我们想要普通音乐课上所有的在校孩子们都培养起实际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唱歌和演奏比较简单的音乐,那我们也必须花上过量的时间来教读谱技能。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结果却是令人羞愧.只有极少比例的学习者的乐谱读写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门阶段……,这不是我们现有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是面临时下商等学校持续扩招,我们将面对着越来越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许多艺术教学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也越发模糊了。高等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总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总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宗旨的错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对于艺术教育的“精英化”观念,实现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艺术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公共艺术类教学应该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善于激发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具有表现力的,能够激发起学生活力的各种作品,无论其风格特色抑或是来源地域,都应该引入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而不是与此相反,以在我们现有许多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乐和“非主流音乐学习外国音乐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欧洲文化圈之内;更没有能够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近年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失语症”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重视普及,加强公共艺术类教学的师资,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为最广大的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潜能发掘展示和培养的环境。
三、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功利性惯性。由于传统社会中的艺术教育是少数人享有,艺术教育强调技能技巧的专业要求,许多人把艺术等同于一种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场化经济的作用下,人们思考艺术教育的功能时往往与经济利益挂钩。对于许多考生而言,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以后能够获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们涌人艺术类高考群体的重要原因。同样,许多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设置和教学中,片面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艺术类教学的模式化流水线式教学,无不是功利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综合性、理工类院校中,包括大多数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领导在思考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时,仍然把艺术教育功能的基础建立在以艺修德,以艺开智,以艺促体之上,简而言之,艺术的功能只能够依赖依附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惯性的功利化取向呢?这些取向的存在对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艺术教育教学和校园文艺活动的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种种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篇2
在国家、区域及社会中,文化资产不仅是认同感符码,而且比以往更全面地嵌入全球消费当中。观光客参观自身及他处历史的方法主要有二:造访各式各样的实体遗迹,或参与各种形式遗留下来的仪式和行为。然而,文化资产的保护、保存、展示及管理之动机和措施,常与参观的游客有所区别,也和选择性地将历史包装成遗产的观光部门有所不同。此类差异反映出依附于文化资产上的不同价值观及用来筛选文化资产的不同价值体系。
在此背景下,本研讨会主要是检视文化资产的评价及保护过程中的张力和机会,并在较宽广的社会领域中,检视以发展为目标的文化资产使用方式。希望探索文化资产如何在转变及在流动的价值观中“运作”,并探索观光与游客形塑、嵌入、改变社会遗产价值的各种方法,如:
·观光的运作和身为游客,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化资产的理解?
·我们对过去历史的价值观如何转变?
·在这实时、多重实体的时代以及多重文化的社会中,(应该)如何使游客和社会大众了解文化资产?
这类问题都影响文化资产的政策和政治活动,及国际观光业的动态。
本研讨会目的为提供跨越不同学术领域的关键对话,也征求各学术领域论文,如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建筑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历史学、遗产研究、景观研究、休闲研究、博物馆研究、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观光研究、都市与空间计划等。
我们欢迎所有探讨关于观光及文化资产关系的观点。任何与遗产相关的论文都是我们征稿的对象——世界遗产、自然遗产、人造及都市遗产、殖民遗产、宗教遗产、遗产景观、无形遗产、博物馆遗产、食物遗产等等。主题包括:
·了解游客的遗址体验——叙事、记忆与情感
·阐述并传达遗产的价值——包含复杂的观众
·藉有形及无形资产建立认同感——挑战传统
·以遗产为基础的再生计划——怀旧经济
·将过往历史作为观光消费的商品化过程——(反)传统再造
·冲突的遗产——权力、荣耀与取代
篇3
关键词:云南;高校图书; 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CT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16-04
随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图书文献资源信息的储存、传输、共享创了条件。怎样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这一科学技术手段开发高校图书文献资源,促进高校图书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图书文献资源,是处于相对落后的云南高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对促进云南高校图书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色优势
截至2013年,云南共有59所高校,各高校都建有图书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几家图书馆藏书较为丰富,藏书达到150万册以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在50万册左右,小的只有10多万册。尽管云南的高校图书馆藏书规模相对较小,但颇具文献资源特色。
(一)得天独厚的馆藏文献优势
云南各高校图书馆经多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收藏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文献优势。历代珍稀历史文献、地方民族文献以及相应的生物、矿产、水电开发、旅游资源等文献收藏数量多,极富地方特色。如:云南大学图书馆以生物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及地方少数民族资料为收藏重点,并珍藏有2000余种民国时期报刊。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已形成以理工为特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文献资源体系,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包括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地方文献、民族古籍。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时期西南联大研究文献是其特色馆藏。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农业和生物科学文献为收藏重点。西南林业大学图书馆在林业科学、生态旅游等领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文献保障体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资料中心拥有丰富的艺术文献资源,其中民族民间艺术资料颇丰,在全国各类图书馆中也较为突出。红河学院图书馆在收集哈尼族文献资源方面狠下功夫,也独具匠心,成为我国馆藏哈尼族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大理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南诏大理地方文化研究资料和民族医药文献。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藏有我国最多的“贝叶经”和傣医药文献资料。临沧师专图书馆藏有丰富的佤族文献资料等。一个独具特色,初具规模的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特色优势已经显现。
(二)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优势的作用
尽管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优势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但其优势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一是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图书馆的生物生态学、有色金属、民族医药文献资源,为促进云南的生物产业、冶金产业、民族医药产业等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我省各高校的民族文献特色资源有力地证明和推动了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历史。三是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云南大学的人类学民族学获得教育部一级学科并在全国高校该学科建设中排名第一,云师大的西南联大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昆明理工大学的矿冶专业在全国各高校赫赫有名等等,这些都与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优势发挥的作用分不开。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不仅各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展示了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图书资源收藏规模小、散,资源开发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共享和图书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够,特色突出,但整合不够,系统开发不足,文献资源信息化开发和管理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开发能力差,开发与保护方面做得不到位。二是与地方档案馆和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做得不够。云南省图书馆藏有几百万册图书,其中孤本、善本等特殊资源比较丰富,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的是各高校所不具有的,州市图书馆也藏有许多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文献资料,但开发不足,与高校文献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到位。由于不能共享,导致高校的特色图书资源丰富性优势显现不充分,实力还显单薄。三是收集特色文献资料力度不够。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民间还散落着许多特色文献资料没有得到收集和保护。特别是有的资料还要到国外收集,如:云南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等都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其独具民族特色的文献资料在国外还保存有许多,有的是散落在民间,有待我们进一步收集整理,以丰富云南省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料。
二、联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
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一)重视纸质文献收藏
特色化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根本优势所在,是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在每年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学校对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高校图书馆继承和发扬传统,在原有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优势及资料收集的便利性,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加强收集反映当地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的文献研究资料。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采取经费倾斜的政策,加大对优势学科的实体文献购置。本地域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相互协调,联合采购文献资料,发挥各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各校特点,走资源共建共享道路,共同建造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
注重特殊文献资料的收集,包括本校学位论文、内部刊物、调查资料、会议文献等,比如: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云南大学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其会议文献是研究傣族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2009年7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昆明召开,有大量的会议文献资料产生,每年有许多国际会议在云南各高校召开。收集会议的文献资料是一种补充特殊馆藏的良好途径,同时也为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准备实体资料。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著述和收藏颇丰,收藏其赠书也是一种补充特殊馆藏的良好途径,如云南大学图书馆文库保存的方国瑜教授赠书,其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很高。
(二)加强电子信息资源建设
在建设馆藏纸质资源的同时,需要加强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剧增。云南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由于规模大小不同,投入电子资源建设的经费多少不一,所采购数据库的数量有很大差别。如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各种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系统、外文全文数据库、外文文摘库、博硕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库、专题库和综合库、视听资源及大量的免费资源库和推荐资源库。相比之下,各地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就比较少。以一馆之力提供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是不现实的。应该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走联合发展道路。本地域的大学图书馆联合起来,进行电子信息资源联合采购,降低单个图书馆的采购成本。同时建立起共建共享信息协作网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电子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互通馆藏信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大、检索方便快捷等特点,收集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相应的学科资源导航库,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
三、联合开发各高校的特色文献资源
(一)建设特色数据库
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自建了馆藏书目数据库,有条件的高校馆还建立了本校的博硕学位论文库,并将部分特殊馆藏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云南大学图书馆把珍藏的民国时期报刊和一部分利用率较高的图书数字化,到目前为止,自建的书库中书刊已达上千种,用户可在校园网上查获全文,深受用户好评。但各高校建成的特色数据库很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高校用户群体有多层次、多学科、个性化、专业化等特点,随着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在其工作和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解本省省情,掌握学校教学科研的基本情况,学校专业设置和科研动态,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深入到各学院了解用户文献信息需求,采用文献借阅统计分析、用户需求问卷调查、座谈会、学术论文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库文献下载统计、网络信息交流等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掌握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的规律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发文献资源,进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充分发挥云南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文献资源开发规划,联合开发各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提高其利用率,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以学校教学科研为导向,本馆资源为主体,与其他图书馆加强横向联系和信息交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已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挖掘各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立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以发挥当地文献资源优势。比如:建设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专题研究数据库[1](P45~47)、云南生物资源、水电能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云南高原湖泊环境治理保护、国际河流跨境资源环境研究等专题数据库,上网提供服务。既能使有限的资源经开发后发挥最大效用,又可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建立学科机构库
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开放存取运动中推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资源整合和服务方式。机构库收集、保存本校学术资源,如期刊论文、电子预印本、学位论文、图书或其章节、技术报告、实验数据、会议记录、教学课件、计算机软件、学习资料等。能够全面、系统、持续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方便用户查阅资料,改变传统学术出版造成的学术出版通过商业出版,再由用户付费购买的状况,节约经费,有效应对学术危机。早在2004年吴建中教授就指出:机构库是指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共同体知识资源的知识库,在学术交流体系改革的诸要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即扩大对研究资源的存取能力,重申学术机构对学术的控制力,增强竞争力,减少杂志的垄断性,提高经济自救力和与各类机构及图书馆之间的关联性等。未来的图书馆不仅要整合信息资源,而且要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如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实验室形成的知识资源,因此,机构库对图书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图书馆只有采取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使命。[2](P5~8)
大学机构知识库可成为图书馆最有特色的数字化学术资源,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顺应潮流构建机构知识库对于大学图书馆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系统应该充分利用各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优势建立学科机构库。以云南大学为例,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有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先驱杨成志、吴文藻就在云南大学从事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后经几代民族学家八十余年的努力,该校的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达先进水平,成为民族学和人类学在中国西南的重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生态学与微生物学是云南大学的另一优势学科,多年来教学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利用云南生物资源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这些学科经多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为机构库的建设贮备了丰厚的资源。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储了各具特色的建库资源。目前国外的大学机构库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已研发出成熟的建库软件、建库模式和管理模式,我国的机构库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云南各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硬件设施齐全,资源组织能力较强,并有建库的人员和技术支持,具备了良好的建库基础,云南地区高校学科机构库的建设可借鉴台湾地区机构库采用的“分散建置,集中呈现”模式[3](P63~66),只要积极开展学科机构库的建设,一定会有成果产生。
(三)注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国内及省内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是全国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典范。云南独有的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符号、文化资源等,怎样将其转化为图书文献资源并建立数据库,做到各高校资源共享,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不能做到特色文献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对于交通不便的云南各高校来说,要做到资源共享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加强把少数民族特色文献资源和各高校馆藏的图书文献资源转化为可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图书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着力培养一批研发、传播、应用管理人才,在浩瀚的图书资源海洋中能用最短时间收集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国外已有成熟的技术。怎样将国外成熟技术学习和嫁接到云南的图书管理上,我们需要培养应用型的图书文献资源电子信息管理人才,在这方面,云南大学已经做出了探索,如:派图书管理员到印度等民族图书文献资源开发做得好的高校交流学习,培养自己的现代电子信息图书管理人才,借鉴其先进经验并应用到自身的图书馆建设上,这是值得推广的经验。
要重视与国内特色图书文献资源开发研究做得好的高校图书馆加强交流。我国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文献、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回族学”和“西夏学”、兰州大学馆藏的“敦煌学”、高校图书馆馆藏的“藏学”等民族特色学科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区域论坛等平台,加强与上述高校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培养一批独具云南特色的高校图书文献资源现代管理人才。
建立起云南省高校特色图书馆资源开发应用的组织机构,成立云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研究会,通过研究会来整合各高校的特色图书资源,并交流信息,互通有无,推广成功经验,促进云南省内各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1]昌建纳.傣族文献资源开发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