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奖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项奖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项奖励方案

篇1

【摘要】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使档案法制化的理论研究成为新热点。本文从档案奖励制度角度,对现行档案奖励法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立档案奖励制度的必要性与措施。

关键词 档案;奖励;制度;调研

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使依法治档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档案法制化的理论研究成为新热点。目前理论界针对档案法规的研究很多,但有关档案奖励的研究内容近年来少有提及。本文对档案奖励法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调研,对档案奖励制度的构建提出几点思考。

一、有关档案奖励的法规调查

对档案法规中有关奖励内容的研究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一)国家档案基本法中,有关奖励规定的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有关表彰与奖励的规定仅仅简要提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第二章“档案机构及其职责”中,提到对档案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二是在第三章“档案的管理”中,提到对档案的捐赠行为给予奖励。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第五章“奖励与处罚”中,列举了五项应给予奖励的事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奖励的国家专项法规仅有一部,为2001 年颁布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旨在鼓励对档案科学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以促进档案研究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地方档案法规中,有关奖励规定的调研。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档案工作的奖励制度及办法,在省市区域档案工作中存在较为普遍。通过查询31 个国内地方档案机构网站,以及百度搜索“省市名+ 档案+ 奖励”词组,发现制定了专项档案奖励办法的省市不在少数,且大多是针对档案研究成果的奖励。如《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辽宁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山东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三)高校档案法规中,有关奖励制度的调研。以中国档案局网站公布的开设“档案”专业的28 所高校为例,在对其校园档案信息网站中“档案法规”板块里上传的的法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设立档案奖励制度的高校只有两所,分别是云南大学和河北大学。其中,云南大学制定了《云南大学档案工作年度检查评比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对档案工作进行年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奖惩。《办法》中对年度测评的组织、时间、内容、标准和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附有《云南大学档案工作年度检查评分标准》作为参考;河北大学制定了《河北大学综合档案室考核、奖励与处罚制度》,列举了予以表彰奖励、处分的事项。

二、有关档案奖励理论研究成果的调研

笔者对2000 年之后我国档案奖励制度的科研论文篇数进行统计调研(截至2014 年12 月),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档案”“奖励”并含词组进行“主题”搜索,得到文章330 篇,但针对性较差,涉猎范围太广,不适用于本研究;以“档案”“奖励”进行“

关键词 ”搜索,得到文章0 篇;以“档案”“奖励”并含词组进行“篇名”搜索,得到文章16 篇,最后这种检索方式针对性较强,得到文章符合研究要求,因此本文采用此类检索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一)文章发表年度分析,通常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16 篇文章中,2000 至2009 年发表11 篇,2010 至2014 年发表5 篇。15 年中总共发表文章16 篇,且年度分布相对平均,其中2003 和2011 年发表数量较多,均为3 篇。2006 年、2008 年、2013 年、2014 年均未有文章发表。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对档案奖励问题的研究比较匮乏,且近两年少有人问津。

(二)文章发表期刊分布,可以体现出业界对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16 篇文章中,有14 篇发表于档案类省级非核心期刊,2 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一方面说明地方档案机构对档案奖励兴趣较浓,另一方面说明档案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对此问题并不感兴趣。

(三)文章核心作者分布,可以反映出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情况,从而体现出研究水准。16 篇文章中,明确注明作者机构的有9 篇,其中有6 篇的作者为国家和地方档案机构,其中国家档案局作者1 人。另外有2 篇作者为高校研究人员,1 篇为科学技术情报机构人员。从文章作者的分布情况,也可以证明地方档案机构对档案奖励的关注度。

(四)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6 篇文章中,有7 篇为学术研究论文,9 篇为新闻报道类文章。新闻报道类文章旨在对地方出台的档案奖励制度、政策进行新闻报道,其中有宏观奖励制度,也有单项奖励制度,比如对档案宣传工作、学术研究的奖励等。另外7 篇学术论文中,有2 篇是关于“档案行政奖励”的研究,5 篇关于“档案科技成果奖励”的研究。

关于“档案行政奖励”的研究认为档案行政奖励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一种形式,是受档案法保护与授权的行为,不同于一般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机构内部奖励行为。其中,李雅柳在《对我国档案行政奖励制度的思考》一文中分析了档案行政奖励制度的现状、问题以及完善途径;胡春华在《档案行政奖励简论》一文中阐述了档案行政奖励的特征、形式、原则、范围和程序。两篇论文均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展开分析,对档案学意义不大。另外5 篇关于档案科技成果奖励的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到奖励机制的建立及意义,奖励办法、获奖人员的研究,奖励成果的申报等方面。

三、档案奖励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一)档案奖惩法规不对称。目前关于档案处罚的法规有《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国家档案局令〔2013〕年第30 号)和《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国家档案局2005 年发布)两部,而档案奖励法规只有《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一部。相比较而言,两部档案处罚法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宏观法规,而档案奖励法规则为专项奖励法规,在宏观指导性以及覆盖面上都有差距。指导性档案奖励法规的缺失,使各级地方法规在制定时缺乏准确的政策指引,直接导致了档案奖励机制的不完善。

(二)档案奖励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生产力。档案工作在行政工作中一直处于非核心地位,在行政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劣势。以高校为例,学校档案馆(室)作为教学辅助机构,通常得不到优势资源,档案室工作人员多为年纪较大,专业优势不明显人员。由于高校体制的原因和档案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档案馆(室)工作人员中非档案专业人员大量存在,都是“半路出家”“现学现卖”。通常仅仅能达到应付日常工作的水平,学习提高专业修养的意识较淡薄,缺乏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档案奖励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工作动力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问题。

(三)完善档案奖励机制,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完善的档案奖励机制,可以弥补档案管理体制的缺陷,为促进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水平推进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档案奖励机制的形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档案工作生产力,有效促进各类档案研究成果的产生,将更多先进管理经验应用到档案实际工作中。奖励机制途径的拓宽,范围的扩大,可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带来充足的动力。

四、关于建立奖励制度的探索

(一)建立档案奖励机制遵循的原则。档案奖励机制的建立,应遵循“自上而下”“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自上而下”是指从国家档案法规层面入手,制定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的档案奖励法规,地方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法规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结合地方和部门工作实际的档案奖励制度。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阻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误区,避免出现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相悖的情况;从“宏观到微观”指得是先制定宏观全面的法规,后细化到微观专项的奖励制度,将奖励具体化、类别化,只有将制度细化,才能便于贯彻落实。

篇2

持续推进领导承包基层站队活动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承包基层站队方案》,分三个管理层面逐级承包。一是厂级承包人为组长,全面负责所承包单位基层建设推进工作。二是各科室(所)长分别承包各基层站队,负责专业管理达标和“六好站队”创建工作。三是基层站队班子成员分别承包班组(岗位),负责“六好站队”和“五型班组”创建达标工作。

承包人负责宣讲基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督促、检查和指导,调查了解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每月向基层建设办公室反馈工作情况。每次到承包站队检查指导工作,要及时填写《承包信息反馈单》,要有所到之处班长或站队领导签字,由厂基层建设办公室统一收存。

通过脚踏实地开展好承包活动,做到机关干部下基层,基层干部到班组,把各项管理落实到基层,问题解决在岗位,推动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持续推进基层建设的检查评比活动认真开展检查评比工作,加大基础工作检查的力度。改进日常管理考核方法,注重基础工作,加大管理指标考核比重。实行班周查、队月查、部门不定期抽查和厂季度综合检查,严格进行考核评比。

(三)持续推进“优秀操作员工”、“五型班组”和“六好站队”的评比和选树“标杆示范”站队活动

1、优秀操作员工评比

评比条件、标准、程序详见《××采气厂2009年“争当优秀操作员工”活动方案》

2、五型班组评比

评比条件、标准、程序详见《××采气厂2009年“五型”班组建设方案》

3、“六好”站队达标验收

验收标准

公司《六好站队检查考核细则》是基层站队达标验收的依据。“六好”标准分为100分。考核时各项分别打分,得分均在90分以上为验收合格。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为“六好”站队否决项:

(1)未全面完成本单位下达的生产建设任务和各项业绩指标。

(2)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出现环境污染事故。

(4)出现员工违规违纪行为的。

(5)有重大经济案件和重大盗公案件发生。

(6)发生群体违规上访事件。

验收时间安排

厂基层建设考核小组于6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对“六好”站队分两批检查验收。

4、“示范、标杆站队”评比

(1)专业内容:示范站队分为班子建设、员工提素、业绩突出、设备管理、文明和谐、安全生产、清洁生产、节能增效、学习创新和开发管理十大专业。

(2)评比标准:示范站队在“六好”站队中产生,涉及相关专业的“六好”检查得分要在95分以上;标杆站队在示范站队中产生,“六好”检查全厂排名前三名站队。

(3)评比程序和方法:由基层站队提出申报,由专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评议推荐,经厂基层建设管理委员会综合考核评价确定为厂“示范、标杆站队”,同时向公司进行申报,参加公司“示范、标杆站队”的评比。

(四)持续推进基础管理创新创效活动

1、加强创新成果的立项管理

严格落实《管理创新活动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至少要立一个课题,紧密围绕加强精细管理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突出重点和难点,着力攻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制定总体规划和目标,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作时期。细化工作内容,层层落实责任人,制定考核细则,加强对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2、加强项目课题的过程管理

制定课题的阶段完成计划,每季度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未完成的原因,及时调整运行方案,确保年终成果的顺利完成。对已成熟的项目及时汇编成册下发,广泛应用,迅速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建立健全重奖机制。

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让员工得到荣誉和实惠,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

四、考核办法

(一)优秀操作员工的考核

对年终评选出来的优秀操作员工,奖励200元。同时,在本年度评先选优活动中重点考虑,在下年度的学习、疗养、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二)“五型”班组的考核

被评为“五型班组”的,班组成员人均奖励50元,班组长奖励100元。

被评为“五型示范班组”的,班组成员人均奖励200元,班组长奖励400元。

被评为“五型标杆班组”的,班组成员人均奖励300元,班组长奖励600元。

以上奖金不兼得,得最高奖。

(三)“六好”站队的考核

对年终被公司撤销“六好”站队称号的单位,扣罚班子人均1000元,员工人均500元,站队班子成员予以考核。

对于因本部门工作原因致使基层单位被公司撤销“六好”站队称号的,扣罚该部门2000元。

(四)“示范(标杆)站队”的考核

厂对年终获得“示范站队”荣誉称号的单位,奖励班子成员人均500元,员工人均200元。对于部门工作有成效,基层单位被评上公司示范站队的奖励该部门1000元。

厂对年终获得“标杆站队”荣誉称号的单位,奖励班子成员人均1000元,员工人均500元。对于部门工作有成效,基层单位被评上公司标杆站队的奖励该部门2000元。

以上奖金不兼得,得最高奖。

(五)厂、科级领导干部承包基层站队的考核

建立通报制度,承包人没到所承包站队开展工作,第一次给予全厂通报批评,第二次扣罚承包人200元,并给予全厂通报批评;年度所承包的站队达到公司“示范(标杆)”站队的,奖励承包人500元(1000元)/人;年度所承包的站队累计两次被列为末位站队的,扣罚承包人200元/人;《承包基层站队信息反馈单》迟交一天扣罚承包人20元。

(六)月度考核

1、对基层单位的月度考核由各科室负责。考核标准遵循月度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报至企管法规科汇总,下发月度考核通报。

2、每月没有完成自检自查总结的基层站队扣罚200元。

3、对科室(部门)的月度考核由企管法规科负责。没有进行月度考核的部门第一次全厂通报,第二次开始每月次扣罚200元。

(七)厂季度检查考核

1、每季度检查排名第一的单位(分采油、气队和附属站队),奖励采油(气)队领导班子成员2000元,员工人均100元;奖励附属站队领导班子成员1000元,员工人均50元;排名末位的单位(分采油气队和附属站队),扣罚采油(气)队领导班子成员1000元,员工人均50元;扣罚附属站队领导班子成员500元,员工人均30元。

2、每季度检查排名靠前的班组(按班组总数的10%评出),采油(气)班组人均奖励150元、班长奖励300元;附属班组人均奖励100元,班长奖励200元;排名靠后的班组(按班组总数的5%评出),扣罚采油(气)班组人均奖金100元,班长扣罚200元;扣罚附属班组人均奖金50元,班长扣罚100元。

3、对两次检查排名末位的基层单位领导黄牌警告,三次排名末位的单位领导班子降职使用。

(八)典型示范班组考核

没有被厂里确定为任何专业典型示范的基层站队,扣罚该站队500元。

各部门没有按本方案要求及时上报“典型示范班组(站队)”创建方案和培育名单的,扣罚1000元;没有按本方案要求培育典型示范班组(站队)的,扣罚2000元;未完成培育指标的,每缺一项扣罚500元;每超一个培育目标,奖励1000元。

被厂里树立为专业典型示范并验收合格的班组,奖励班组200元;被公司树立为专业典型示范区并开展示范交流活动的(有公司专业部门领导及厂领导参加,并有现场录像、照相及公司范围宣传为准),奖励相关部门和该站队各2000元。

五、组织保障

厂成立基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及职责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顾问:

组员:

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负责分管工作领域的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

(2)顾问职责:协助组长工作,分担常务副组长的部分基层建设工作。

(3)主管部门职责:企管法规科是基层建设和基础工作的综合主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各部门的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制定厂基层建设推进方案、工作运行和检查考核方案,组织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检查细则,组织规范建立各项基础资料和管理视板,组织协调检查评比和考核评价。

(4)各专业部门职责: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基层建设工作,积极协同企管部门做好基层建设工作。结合我厂实际,制定和完善本专业系统的推进方案、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检查考核细则,加强对本系统基层基础工作的指导和培训,督促工作落实。

领导小组下设基层建设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基层基础管理的督办和协调工作。

主任:

成员:各部门基层基础管理人员

成立站队标准化受控管理项目组,负责建立基层站队标准化受控管理体系。项目组分核心组、协调组和观摩组。

项目核心组成员:

项目协调组成员:

项目观摩组成员:

六、几点要求

(一)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本方案,掌握方案的主要内容,务必使每一名员工清楚全厂的总体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及本单位、本班组、本岗位的基本任务。

(二)组织落实好本部门和本单位所承担的责任、目标和任务,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合作、交流与整体协调,杜绝工作中相互推诿、不负责任,确保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以本方案为基础安排年度工作计划,制定2009年基层建设实施方案。

七、本方案由企管法规科负责解释。

八、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典型示范班组培育一览表

附件二、典型示范站队培育一览表

篇3

第一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是国家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为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包括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第三条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管理。县、乡、村应当明确分工。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密切配合。

会同农牧部门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市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编制实施方案。指导乡镇划定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县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的协调工作。复查核实各项数据。核定农户的补助金额等。

应全面负责草原面积摸底核实、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到户、补奖资金的兑付、各项数据的采集录入等具体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

各村委会负责将草原承包到户、补奖资金公平公正地核实分解及发证到户等工作。

第四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实施应遵循“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开、公正”和“农户直接受益”原则。

第五条县财政部门要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专款专用。分别核算。

第二章草畜平衡奖励

第六条草畜平衡奖励对象为是承包草场处于草畜平衡区并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农(牧)户。

第七条草畜平衡区域要按照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位划定。结合主体功能区划。

第八条草畜平衡奖励资金是按照省市确定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按规定给农户落实草畜平衡的奖励资金。核实牧户草畜平衡面积和落实年度草畜平衡任务的基础上。

第九条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按照国家草畜平衡奖励政策。结合省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方案。每亩按1.5元给予补助。县为黄土高原区。

第三章牧草良种补贴

第十条牧草良种补贴是调动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推广牧草良种的补贴资金。

第十一条牧草良种补贴发放要按照“明确对象、核实面积、合理补助、准确发放”原则。谁享受补贴。对补贴对象、规模、资金实行“三公开”坚持谁种草。多种草、多补贴的方针,采取先种草,后验收,再补贴的方式,把牧草良种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种草农民的利益。

第十二条从年起对选用优良牧草品种进行人工种草(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和草场改良的农牧户进行牧草良种补贴。全县牧草良种补贴资金采取直接补贴和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兑现。牧草两种补贴标准为10元/亩。补贴资金的35﹪由省草原总站以牧草良种形式统筹使用。补贴资金的65﹪通过财政惠农“一折统”直接发放到农牧户。

第四章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第十三条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由省草原站统筹安排使用。省、市将依据工作进展情况和考核结果兑现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助机制工作经费。奖励资金到位后在保证县级工作经费的基础上依据考核结果再将奖励资金分配到各乡(镇)

第十四条省、市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全县工作开展情况、草原植被恢复评价、草畜平衡评价、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地方财政投入情况等。县上对乡(镇)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全乡草原划定、承包工作进展、表册填写建档、资料收集及公示等情况。

第五章补奖资金的申请、拨付

第十五条县农牧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省、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指导意见。编制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实施方案。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和农牧部门备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

第十六条1补奖资金的申请、拨付程序。各乡(镇)按实施方案将草畜平衡面积、种草面积及补奖资金分解到村。

2各村按乡镇分解数据。将面积和资金合理地核实分解到户。经村上公示7天后。由村支书,群众无异议。村主任和村理财小组组长三人签字后上报乡(镇)政府审查。

3各乡(镇)政府组织财政所、畜牧站进行抽查验收。由乡(镇)主要领导签字后上报县草原生态补奖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合格后。

4草原补奖办公室对各乡(镇)数据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县财政局拔付补助奖励资金。

5县财政局审核后将补助资金下达到各乡(镇)财政所。由各乡(镇)财政所和信用社负责将资金通过惠农财政“一册明、一折统”方式直接兑现到农户。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

第十七条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补贴资金兑付工作;县农牧局负责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信息管理档案及补贴资金兑付回访复查核实;各乡(镇)具体负责本乡(镇)草原划定、承包面积登记、公示、补助奖励资金兑现和补贴信息建档工作。并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监督电话。主要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理,县草原站也要设立监督电话,并向全县各乡(镇)予以公布。

篇4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受理的食品(含保健食品、酒类)、药品(含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化妆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并依法作出处理后,应当给予举报人相应物质及精神奖励。

第三条县政府设立食品药品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县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局受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举报案件的奖励。

第四条县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并向社会公布举报方式、举报途径,具体负责全县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的管理及奖励资金的发放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权通过电话、传真、信函、来人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违反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六条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接到举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第七条对不属于本部门监管职责范围的举报,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告知举报人。

第八条承办单位应自投诉举报受理30日内调查核实,依法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第九条举报的受理、办理、协调、核查、反馈等环节,一般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全部办结;情况复杂的经举报承办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举报人和原受理单位延期理由。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举报内容经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属实,且进入行政处罚程序或者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办的,应当对举报人实行奖励。

第十一条调查属实的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分3个类别:

一类举报。详细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并能够提供关键证据和票据,积极协助现场调查,举报情况与违法事实完全相符;

二类举报。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已掌握部分证据材料并协助案件调查,举报情况与违法事实相符;

三类举报。举报人提供查办线索,但未对违法事实进行核实;经办案单位查办核实后,举报人的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举报奖励范围:

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或者其授意他人的举报;

假冒伪劣产品的被假冒方及其委托人举报的;

属于申诉案件的举报;

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情形。

第十三条举报奖励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对匿名举报并查处的案件,能够确定举报人身份,且举报人愿意领取奖励的,应当给予奖励。

同一案件由两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第一时间举报人。其他举报人提供的举报内容对案件查处有帮助的,可酌情给予奖励。

两人以上(含两人)联名举报同一案件的,按同一案件奖励。

同一举报人在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同一案件的由办理案件的具体部门负责奖励,不给予重复奖励。

第十四条举报奖励金额依据举报所属类别、涉案货值金额确定。

一类举报案件,按案件货值的5%至10%计算;按比例计算奖励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奖励。

二类举报案件,按该案件货值的3%至5%计算;按比例计算金额不足300元的,按300元奖励。

三类举报案件,按该案件货值的1%至3%计算;按比例计算奖励金额不足100元的,按100元奖励。

无涉案货物或货值金额无法计算、举报违法事实确实存在的,可视情况给予举报人100元至1000元的奖励。

每起案件最高奖励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举报人有特别重大贡献,报请县政府批准的,不受此限制。

第十五条对于举报非法生产经营的地下“黑窝点”、“黑作坊”等人员,按举报奖励额度的上限进行奖励。

新闻媒体在公开披露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前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作,提供案件线索或者协助调查处理,经查证属实的,按本制度予以奖励。

第十六条对举报人的奖励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案件承办单位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移送司法机关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举报事实、涉案货值和奖励标准予以认定,填写《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申报表》,提出奖励意见和具体金额,向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申报。

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收到举报奖励申报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举报奖励意见和金额的审核,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后,作出奖励决定并通知举报人。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携带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领取奖金;委托他人代领的,应当提供委托证明、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逾期未申领的,视为放弃。

第十七条县政府每年设立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奖励专项资金50万元,专款专用(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的除外),滚存使用。

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应当定期向财政部门通报奖励资金使用情况,并接受县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案件承办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如经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被撤销的,食品药品举报奖励资金从案件承办单位工作经费中列支。

第十八条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应当建立举报保密制度,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举报材料和记录。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将其姓名、身份、居住地及举报情况对外公布或者泄露给被举报对外和其他人员。

第十九条举报人应当实名举报并对举报内容真实性负责。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或者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食品药品安全举报案件中、、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一、推行四级联建联创网格化管理

一是定人入格。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区、镇、村、组四级连点串线控面,理顺服务管理网络。将单元网格员作为网格基点,一村民小组配备一名,由村民小组长兼任,确保一组一格。同时,按实有人口数配备村级专职网格员,实有人口4000人以下的村配备1名,实有人口4000人以上的配备2名,确保一格多员。二是定酬入伍。将村民小组长纳入村干部队伍管理范畴,按500元/月的标准发放基础补贴,按300元/月标准发放绩效补贴。专职网格员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结构化工资待遇,按2900元/月的基础工资和500元/月的绩效工资标准发放,并增设年度绩效奖励1200元。三是定责入岗。以党建工作为中心,整合资源,实行网格员分级定责、以岗定责。依托区、镇、村“三级综合信息平台”,开展信息综合、便民服务、党建工作、综治维稳、宣传教育“五项管理”,构建区域党建联动、服务资料联享、村务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精神文明联建、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城市管理联抓、公益事业联办“十联机制”,真正做到“一员多能、一岗多责”。

二、推行实绩档案积分制考核管理

一是全员建档。将网格内在编485名村干部全部纳入建档范围,统一印制《村干部履历情况登记表》《村干部实绩情况登记表》和村干部实绩档案袋,实行“一人一档”,实现档案化管理全覆盖。二是按需设档。以乡镇为单位,将全年中心工作任务细分为党建、综治、计生、信访、安全生产、制止“两违”、环境卫生整治、村级事务管理等8方面62项,并根据当年度工作量和重难程度设置项目分值,制成《村干部工作量化积分管理考评打分表》,作为年度实绩积分考评标准,并将《党员承诺书》(包括即时承诺和年度承诺)存入实绩档案。三是跟踪记档。建立村干部实绩“月考评通报”制度,每月初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工作片长、挂村领导、驻村干部对照《量化积分管理考评打分表》进行考评,经乡镇党政联席会综合评定,确定考核等次,并在所在村公示3天后,由组工办进行归档,兑现月绩效奖励。同时,发挥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实行全程监督。2018年以来,网格内485名村级干部累计公开承诺服务事项1455件,目前已践诺1423件,完成率达97.8%,赢得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激励效果

中图分类号:F240;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99-02

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位等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强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2006年,人事部和财政部共同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提出要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提供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水平。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其中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高等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施。2014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指出“事业单位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为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及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预计今后,绩效工资制度将会全面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将会不断完善,深入推进,逐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职工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激励制度。

一、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效能发挥的局限性

1.对绩效工资的意义认识不够。实行绩效工资的目的:一是要打破大锅饭,不再搞平均主义,不再做老好人,而是要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职工的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管理,促进激励。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绩效和教职工绩效,注重组织与员工绩效的衡量和改进。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是基于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的实绩和贡献给予报酬,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关键,根据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出色履行职责、取得突出业绩或做出特殊贡献的情况确定。绩效工资是工资制度中活的一部分,主要体现激励功能。因此,实行绩效工资,它的作用是体现在激励和制约上,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涨工资。但是,很多教职工认为本来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奖励性绩效而被单位拿去进行奖优罚劣,对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有些单位担心实施绩效工资会引发矛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着这种思想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使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形同虚设,达不到激励效果。

2.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比例设置难以促进激励。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行业特点、岗位职责、工作年限等因素统一确定发放标准,占绩效工资的70%,具有保障作用。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的是工作量、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等要素,是整个绩效工资制度设计的核心,占绩效工资的30%,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激励的重点是向关键岗位倾斜,向业务骨干倾斜,向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奖励性绩效工资在主管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自主制定分配方案,按照规定的分配程序和要求发放。由此可见,想要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须扩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才能发挥绩效工资活的一部分不断去激励教职工。

3.绩效工资的分配依旧是各类津贴补贴的简单累加和归并,未能体现出激励。实行绩效工资后,高校各种津贴补贴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项目名称得到了统一。但是,各高校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收入分配体系,只是将原有校内的各种津贴补贴的标准进行简单的累加和归并,在原有的津贴分配制度上做加减法,实际上执行的仍然是原来的津贴分配制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绩效工资,也没有真正体现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大部分是对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再分配,考虑更多的是所聘任的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没有向关键岗位倾斜、没有向业务骨干倾斜、也没有向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没有重点激励的岗位、重点激励的项目;没有体现出岗位价值、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

二、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实践研究

1.正确认识绩效工资的意义。教职工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难充分利用的资源。“知人善用”,将合适的教职工调整到适合的岗位,使人尽其才是每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期望,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是真正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正确地认识绩效工资的意义,充分利用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对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人员,或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人员,实现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不断调动教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绩效工资设计的原则。绩效工资分配采取“统筹兼顾、合理调控,注重激励、强化绩效,以人为本、科学考核,平稳过渡、着眼未来”的原则。

“统筹兼顾,合理调控。”高职院校对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和支出预算统一领导和管理,同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注重激励,强化绩效。”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使人员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以人为本,科学考核。”以人为本,系统科学地制订配套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真正起到奖励先进、约束落后的作用。

“平稳过渡、着眼未来。”以保障不降低工资福利为基准,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实现津贴系数化,利于教职工进一步分享学校发展成果。

3.加强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对基本工作量的规定。为了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单位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应将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最大化。一方面加大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基本教学工作、基本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的工作量完成程度挂钩,使安逸于现状而又不能完成基本工作量要求的人员只能拿到较少的工资总额,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扩大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额度,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加大激励,体现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4.合理利用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效果。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现教职工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收入中活的一部分,是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中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自主制定分配方案,自主进行分配的一种绩效工资激励政策。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内,科学合理地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导向机制,不但能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不断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1)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大对获得教学成果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多为教学型的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对在教学成果上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应给予积极的肯定,拿出一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进行奖励,鼓励教职工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树立方向标。比如应重点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获得的团队荣誉和个人。

(2)以人才培养为宗旨,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加大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立足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课程建设反映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因此,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教职工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贡献程度,加大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广东省示范性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思想政治理论优质建设课程等团队和个人的奖励程度。

(3)以提升科研水平为抓手,加大对获得科研成果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属于教学型的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意识相对淡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然而,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中予以足够的重视,给予政策的倾斜。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国家级项目、省市级项目、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团队和个人应给以奖励,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职工积极创新,加强研究。

(4)以提升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能力为根本,加大一线青年骨干教师的奖励。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一线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教学、站稳讲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对于超额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质量优秀的一线骨干教师,学校应给予高度认可,在进行精神奖励的同时加大物资奖励的力度,在全校掀起教学质量评比优秀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5)以学生工作为基础,加大对学生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辅导员奖励。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高职院校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这一群体的特殊使命,对学生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辅导员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5.规范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执行程序。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中,成立了人事制度改革委员会,下设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历经政策学习、数据调研、考察交流、制定方案、反复论证、党委研究、召开不同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征求意见、吸收并修改方案等环节,制定和完善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使全体教职工对绩效工资的政策有所了解,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方案清楚明白。

三、绩效工资实施后的实践效果

1.绩效工资与岗位挂钩。某高职院校进行了专业技术人员分级和挂岗工作,绩效工资严格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等因素,根据岗位聘任和岗位履职情况来进行。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实施了奖励性绩效工资与岗位类别、岗位等级、教学工作量、管理工作量、公共服务工作量、责任大小等直接挂钩联动,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体现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通过教学管理活动来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在岗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平衡好教学、管理、工勤三类岗位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既体现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倾斜,又保证各类人员的协调发展。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党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为教学人员的95%。

3.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考核体系。绩效工资强调的是按劳分配,多投入多产出多获酬,从而使教职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例如,教师岗位的基本工作量包括每周10学时教学工作量和每学期20天公共服务工作量,以及相对应岗位的科研工作量。教辅岗位和党政管理岗位强调为教学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采用360度的考核评价方式。

四、总结

总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容怠慢。绩效工资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用得不好又会造成教职工的隔阂误会,妨碍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每个高职院校要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调动起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体现“有贡献有奖励,多贡献多奖励,无贡献不奖励”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2006

[2] 罗双平.把握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倾斜力度.中国人才,2011(3)

[3]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2014

[4] 常书铭.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4(16)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172)

篇7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施绩效工资,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指导思想。各项考核工作透明、公正,强化教职工的敬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校工作效率,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一)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职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

(二)坚持突出一线、突出重点的原则。

分配向工作一线、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强化激励机制。

(三)坚持量入为出,总体平衡的原则。

根据学校财力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使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联动。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绩效工资实施范围为:学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和离岗待退人员。

绩效工资兑现时间以市人事部门正式通知为准。

三、绩效工资分类及比例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

四、实施办法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系数按照学校现行奖金系数标准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数根据学校财力确定,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核准。

教职工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学校规定的基本工作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月考核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主要包括超工作量补贴、突出贡献奖励、年度考核奖励、政策性奖励、教育科研项目奖励、班主任津贴、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一次性奖励等,根据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发放。

1、超工作量补贴。教师超课时、教师兼岗、行政人员兼课、教职工加班值班等基本工作量之外的工作计发超工作量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超工作量补贴计发办法》计发。

2、突出贡献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教职工发放突出贡献奖。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3、 教职工年度考核奖励。教职工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考核发放年度考核奖。校级干部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考核。中层干部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中层干部年 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他教职工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核办法》和《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非教学人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考 核结果计发。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

4、政策性奖励。学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各项荣誉称号,按政策予以奖励。

5、教育科研项目奖励。部门或教职工从事教育、科研项目取得突出成绩计发教育科研项目奖。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计发。

6、班主任津贴。教职工从事班主任工作计发班主任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考核办法》计发。

7、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根据工作需要发放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按学校现有规定执行。

8、一次性奖励。除上述奖项之外的一次性发放的奖励。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五、方案执行

本方案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报上级部门备案核定后执行。

学校根据本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篇8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激励

高校实验室的宗旨在于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等创新管理,以更多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导向上,教育部门没有引入必要的专利评价及其激励的导向性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一、技术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A、B、C、D、E五所高校的情况来说明问题,其中C为军工院校。

(一)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职务发明奖酬制和专利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的表现。目前上述五校均未设立技术人员的专利考核指标体系,科研人员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岗位工作量及其与论文的关系上。除了A不将专利申请、授权计入个人科研工作量考核,与论文无等同关系外,其余四校都将其按一定标准折合为科研工作量及相应等级的论文数,只是各校折合量大小异同,表明各校对专利价值取向有所差异。

(二)对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重点不同。A以获得专利申请号予以2000元奖励,授权后再奖励2000元为规则,但2005年该校政策改革,已将激励政策改成获申请号1000元,授权3000元,表明该校的激励政策价值取向已转为获权倾斜;E因专利数较少,给予专利申请资助力度相对较大,如专利申请时除代理费学校补助1/2外,其他各项费用、及授权后前三年专利年费全由学校专利基金支付;D对资助对象分类管理较为深入,如对有课题经费的专利申请者,资助其代理费,较好地解决了资助力度适度与减少学校资金压力的矛盾;C因其军工性而使其具有特殊激励规则。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每年减免费用可达20到30万元。

2、激励力度不同。E给予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力度最大,奖励6000元,旨在刺激发明专利量的上升;D、B给予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表明该校对专利授权的重视程度;A对专利权获得者奖励2000元,较其他学校而言,奖励力度较弱。五所学校中,对外观设计不奖励(虽然c有外观设计奖励办法,但无人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可见,高校专利多为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与其他科技成果形式的激励相比,校方给予专利激励的力度较小,且未能与获奖、发表核心论文的奖励权重相协调。以发明专利与论文奖励权重为例,C可折合成2篇SCI论文;B、E可折合成SCI论文;D折合2篇全国核心刊物论文;A的发明专利与论文没有折算关系。

(三)转化阶段的激励滞后

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后,各学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奖励政策有所不同。相比而言,A的奖励力度最大,获利所得的5000给教师、5000给学校和学院(两者对半分),表明A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已转向以专利转化、专利市场价值的实现为主。E的专利实施分为使用、与他人合作转化专利技术两类,并规定自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年内从产业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奖励专利发明人和专利实施的主要贡献者。仅仅是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比例,未能结合学校实际有所提高,以激励创新。D对于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专利技术比非专利技术多奖励8%,激励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C专利技术转化一般学校占股,收益以科技经费的形式返还课题组。B按学校横向科研项目规定执行,学校和学院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剩余的收益以科研经费返还课题组,比例约为80%。

目前各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奖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申请和授权奖励,通过物质奖励使科研技术人员尝到甜头,增强其专利意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专利转化环节,虽制订了具体的奖励措施,但未能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政策未能产生实际效果。调查显示,各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侧重于物质激励,忽视成就感、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集成创新型组合激励。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技术人员考核指标

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中,将技术人员专利考核指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并形成制度化。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这些硬性指标适宜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医药等工科,对经济、管理、文学、理科等学科不适用。在职称评定时,提高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在评定体系中的权重,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同等对待。同时,加入专利转化率的考量指标;在教师年终工作量的考核中,专利业绩应记入教师工作量,对其劳动的成果予以肯定,体现人性化,以此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申报并实施专利的积极性。此外,在科研项目各阶段也应增设专利考核指标,强化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转化意识。

对立项阶段专利考核主要体现为查新审核、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拟立项的建议书应有先期专利文献检索的要求,将查新工作的开展作为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要求项目申报者必须充分做好调研、查新工作,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项目不予立项。

对项目实施阶段的实验室管理主要体现为督促项目团队对专利的跟踪检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求得智力成果专利三性的持续有效性,并适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性秘密保护与登记等具体专利考量。

科技成果阶段,重点审核转让、许可合同中的技术归属、专利技术的评估、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等具体条款:考核专利的维持、续展、终止等有关事务,按时缴纳专利费用事宜。

篇9

关键词:矩阵算法;奖学金分配;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59-02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奖助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为了激励大学生缩小大学生之间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2007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配套办法,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困难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结合而成。《意见》实施后,资助金额及资助覆盖面大幅提高。学院为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国家奖助学的基础上设置了院综合奖学金和院特困生助学金。如此大的金额和覆盖面也使得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

学院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首先进行贫困生的认定,建立贫困生库,然后再贫困生库里面按照平时的表现、学业成绩、班主任意见等条件评定奖学金。但奖助学金在实际评定过程中有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系部众多,参评人数各异。以2011~2012年度的奖助学金评定为例,有9个系部和一个软件学院参评,各系部参评人数不等。实际工作中往往按照各系部的人数多少来进行奖助学金的分配,不能实现奖学金针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的目的性。

②奖项多,名额多。国家级的奖项就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设立的奖助学金奖项有综合奖学金、特困生助学金。以2011~2012年度的信息管理系奖助学金评定为例,就有三个类别的国家奖助学金项目,两个类别的学院奖助学金项目,228个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207个学院奖助学金名额需要同时进行分配。

③专业不同,评价标准不能统一。学院实行了荣誉积分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建立有详细的档案,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但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老师给的分数区别较大。例如较为容易的课程分数都普遍偏高,较为难的课程分数都普遍偏低。相同的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成绩区别较大。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得分较低,在计算机专业中得分较高。总体来讲,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距较大,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进行奖助学金评定时要分专业进行,非常麻烦。

④课程不同,导向性不同。学院作为一个职业院校,强调技能立身,平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倡导学生多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体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2 理论依据及算法设计

基于上述复杂性,为了实现奖助学金的公平分配目标,学院各系部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奖助学金的分配。为了在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实现各专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实现评定奖助学金时对专业课程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奖学金的快速分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算法的奖助学金自动分配方案,方案主要分五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学生成绩提交后,从学院的中心数据库中导出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按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情况,建立目标特征值(学生课程成绩)矩阵X:

第二阶段:为了避免不同课程老师打分的差距,需要求出每个学生的每门课程在当前班级的排名。将目标特征值阵X按公式变换为目标相对优属度矩阵即每个学生在每门课中的相对排名:

第三阶段:学生成绩往往差距较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减少学生中的差距,对学生的成绩计算相对优属度(每门课中最优和最差的排名分)。

最大相对优属度(优等决策的相对优属度):

最小相对优属度(劣等决策的相对优属度):

第四阶段:为了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各系部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给出不同的权重。

第五阶段:计算每一个决策的距优距离和距劣距离(综合所有课程,每个学生和最优及最差的差异)。

第六阶段:决策分析。

为此定义:

可以选择的优化准则为:决策j的加权距优距离Djg平方与加权距劣距离Djb平方之总和为最小,即目标函数为求下式最小值:

根据以上的算法,能算出每个学生的值,根据每个学生的值得大小可以得出他们的先后顺序,然后根据奖助学金的名额来进行分配。

3 应用及分配结果

基于矩阵算法的奖助学金分配方案提出之后,在我系11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进行了试用。按照算法设计,我们总共分成五个阶段来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学生成绩提交后,从学院中心数据库中导出了11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利用这部分数据进行测试,建立目标特征值(学生课程成绩)矩阵X,学生的成绩如表1所示。

目标特征值矩阵如下:

X=77 78 73 73 87 9395 73 76 61 67 6494 79 66 83 80 8881 71 81 85 87 7682 79 86 76 81 79

第二阶段:将目标特征值阵X 按公式变换为目标相对优属度矩阵(每个学生在每门课中的相对排名),按公式(1)将矩阵X转换成:

R=0.46 0.47 0.44 0.44 0.52 0.560.61 0.47 0.49 0.39 0.43 0.410.59 0.49 0.41 0.52 0.49 0.560.51 0.45 0.51 0.54 0.55 0.490.51 0.49 0.53 0.47 0.50 0.50

第三阶段:计算相对优属度(每门课中最优和最差的排名分):

g=(g1,g2,…,gm)=(0.56,0.61,0.59,0.55,0.53)

b=(b1,b2,…,bm)=(0.44,0.39,0.41,0.45,0.47)

第四阶段:给出目标(课程)权重(每门课的权重)。

ω={0 130,0 117,0 120,0 117,0 116}

第五阶段:计算每一个决策的距优距离和距劣距离(综合所有课程,每个学生和最优及最差的差异):

d1g=0.04,d1b=0.096

d2g=0.0942,d2b=0.0418

d3g=0.0992,d3b=0.0368

d4g=0.0987,d4b=0.0373

d5g=0.0674,d5b=0.0686

第六阶段:根据决策结果,来进行决策分析。

u1=0.852,u2=0.165,u3=0.121,u4=0.125,u5=0.509,u6=0.684

故奖学金排序结果为1号,6号,5号,2号,4号,3号。

4 研究结论

经过测试,虽然学生的专业不同,课程不同,但通过计算之后,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公平性。基于矩阵算法的奖助学金分配方案能够在保障公平的同时,做到快速的名额分配。老师也可以根据各个科目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给不同的课程赋予不同的权值,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矩阵算法的奖助学金分配方案已被实际应用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奖学金系统的自动分配功能里面,原先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兼顾公平性和灵活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不断深化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长效监管能力,加快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扎实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热情,全面落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保障措施,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全区经济平稳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协调衔接的食品安全领导组织体系,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提高我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能力;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增强我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力度;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食品安全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落实我区食品安全工作保障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机构。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强化政府食品安全责任,认真履行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职责,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各街道办应参照区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科室承担食品安全日常协调工作,同时每个街道办增加1名非在编工作人员专职从事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各个社区应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或协管员。使我区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街、社区三级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由区食安办定期组织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明确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各街道办必须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主要工作职责,街道办主任为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经济的领导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切实负起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街道办食品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各街道办应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1.建立食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区食安办应协调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能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并及时将信用分类信息报送区食安办。

2.建立市场监测机制。区食安办负责对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以及近期社会大众热议的食品进行专项抽检,并对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所涉及的食品样本进行统一送检。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内开展日常的食品安全抽检。通过不断增设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我区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

3.建立食品安全诚信数据库及信息公示平台。区食安办建立对外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各职能部门通过执法检查上报的企业信用及日常抽检信息,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情况,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及惩戒,为诚信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由区食安办参照《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草拟我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该办法要细化具体的举报奖励措施,完善举报奖励机制,确定奖励类型、标准及奖励条件,规范奖金审定、资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程序,确保奖金及时兑现。保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确保我区有奖举报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由区食安办草拟《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报区政府通过后公布实施。制度中应明确应负食品安全责任的相对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原则,食品安全失职行为的认定方式及对应的责任追究方式,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执行机构等。

2.开展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由区食安办制定《区食品安全绩效考核方案》及考核细则,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应按照考核方案,定期对各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考核,并评选出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考核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情况;

(2)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3)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4)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情况;

(5)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情况;

(6)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情况;

(7)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8)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情况。

(五)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投入

建立稳定的食品安全资金投入机制。区食安办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依据每年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适当地增减,实行专款专用。其中2013年食品安全专项经费预算为80万元。食品安全专项经费主要用途如下:

1.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费用。用于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如:小作坊专项整治、餐厨废弃物专项治理、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专项治理等)。

2.食品监督抽检费用。用于食品安全重点品种、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的样本抽检;用于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涉及的食品样本的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