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专题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德医风专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际贫易 风险转移 交货 原则
一、关于风险转移的几种理论说法
凤险,指的是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而风险的转移实际指的就是风险承担的转移,也就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因其涉及的利益重大,因而对于风险转移这一个直接关系双方当事人切身利益并影响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问题,各国对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
二、风险转移的三个原则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的问题,各国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在实践中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合同订立时转移。合同一经订立,即使未付款也未交货.风险即发生转移,货损责任从卖方转移到买方。这种规定大多忽略了对买方的权益保护。当合同订立时,货物仍存卖方手中,风险就已转给买方,这容易造成卖方怠于保管货物的结果,给买方带来损失。所以这种风险转移的原则并不被接受
2、风险随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发生转移,即在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前,货物的风险由卖方承担,但所有权一旦转移给买方,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即由买方承担当货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而发生转移时,凤险自然也应随之转移。它在过去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独立承运人用先进运输方式运送货物,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以海运提单的转移为标志,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转移,标的物仍在卖方的控制、占有之下。因此,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也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交货时转移,即以货物的交付时间来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这就把所有权转移问题同风险转移问题区别开来。实务中应以具体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在这一原则下,风险的转移是从保管货物免遭损害的角度来确定的,货物在谁手里,谁就更容易保护货物。以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因此,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推崇。我国采取的是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这一原则。
三、风险转移的时间
根据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时间的原则,《公约》关于风险转移的时间有如下规定:
1、涉及运输时的风险转移。国际货物贸易因其国际性,往往需要经过运输环节,而风险大多发生在运输途中。《公约》第67条规定,如果买卖合同没有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那么货物的风险在卖方按照合同把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此即“第一承运人规则”。如果买卖合同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风险仅仅在卖方将货物于特定地点交付给承运人时方才转移,此即 “特定地点承运人规则”。同时基于货物所有权与风险分离原则,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虽然提单在甲公司手中,但根据所有权与风险相分离的原则,并不能阻止风险转移,货物灭失由乙公司承担。
2、在途货物买卖风险的转移。在途货物买卖,也称路货买卖,是指针对已经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买卖双方达成的货物买卖。由于货物已在运输途中,买卖双方对于货物的实际情况都不大了解,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交易的风险,所以,确定在途货物风险时要相对复杂一些。《公约》第68条规定,在途货物买卖,货物风险原则上从订立合同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但如果在途货物买卖是凭单交易,即卖方以向买方交付运输单据作为交货依据时,风险转移提前至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单据的承运人时。简单的说就是凭单据交易的路货买卖,在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发生转移,由买方承担风险。同时为保护买方,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发生损坏或灭失的事实,而向买方隐瞒,那么货物风险仍由卖方承担,而不按上述时间转移。
3、不涉及运输时的风险转移。针对买方自行安排运输的国际货物贸易,《公约》第69条规定,如果在卖方营业地交货,风险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转移,或者在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但遭无理拒收时起转移。如果买方有义务在卖方营业地以外某一地点接收货物,当交货时间已到而买方知道货物已在该地点交给他处置时,风险由此开始转移。
篇2
1、随意要数据,表格满天飞。
一线反映,。一些部门自已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还运用手上职能权力,动辄向一线部门随意要数据、表格,而且盲目创新,今天是这个要求,明天是那个花样。每月各部门都会收到来自公司各机关单位的各类表格,要求限期反馈信息,疲于应付机关派发的内部事务,投入服务一线的时间大大减少。更严重的是,机关内部互相不沟通,不同分管部门用各自的模板,从不同角度来反复收集数据;或者要了信息不做积累,不做提前分析,今天要了,明天换人了,又要重新来过,弄得一线苦不堪言,由此造成谁都想对来自一线的信息进行干预,但谁都不愿负责任的“无责任经营”状态。
还有一种倾向是,一些职能部门把握着制度的制定权,有些制度、流程、模板的设计,完全是从制定者自身的使用方便省事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从一线部门实际动作的角度去考虑,结果是方便了机关,而苦了一线的使用者。“机关要的信息,其实在系统中都有。随口要表格,减少了机关自己的再加工信息工作量,却浪费了一线作战的宝贵时间,这样的机关是否有附加价值呢?”
2、盲目创新,闭门造车,轻举妄动,工作没有系统性、延续性。
推动工作方面,易化神奇的多,神奇化易的少。一个庙一个方丈,一个方丈就要一个新搞法。机关好像找到感觉了,一线的手脚却拴住了。凭空推出的“创新”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增值,带来一系列的低效率,管理成本下不来。比如:
“业务部门常在没有形成完整政策与整体思路的情况下就启动工作,随后陆续1-2周的时间才能将所有政策的要求、依据、表格提供齐全(这还不包括随时修改的),但这期间却要求基层部门开展工作,工作完成的时间仍然是他们启动时要求的时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上游人员考虑不周出现的失误,一个邮件就可以要求基层全盘重做,无任何解释与铺垫。但对基层偶尔犯的一点小错误却可以抓住不放。
“感觉没有人对职能整体目标负责。单个职能体系内部也条块分割,各条块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使政策实施到基层相互为矛。政策调整随意,经常一刀切,不对问题做整体解决,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制造新的历史问题。”
3、对程序负责,而不是对事负责,没有对最终客户负责。
一些流程环节人员,工作态度很被动,机械呆板地执行公司制度,缺乏服务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只要是流程上没有写到的,就认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外,想都不去想,更不要说做了。“模板不对,重新填!”“这事不归我管”,一句话就把一线人员推得团团转,不同流程环节的人形同陌路,根本看不到一种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
4、服务意识和心态欠缺。
少数机关服务人员牛气冲天、态度生硬,沾染了官僚习气。机关本身是信息桥,上传下达,沟通要细致、耐心、服务要热情、到位。但实际情况却是“脸难看、事难办”。
机关是应该作为一线的后盾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根据情况了解分析,主要原因有: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模糊的部门产生模糊的工作;职业化素养差,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和有效计划,制造出低效重复性劳动;少数机关人员欠缺责任心,把不大的权力,发挥到超大范围;所以人为生事,人浮于事。为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1、切实改进机关作风,以支撑一线为使命。
机关对一线的支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支持,二是监督指导。服务支持一定要有实效,要废除那些不必要的工作内容,切忌形式主义。监督和指导相辅相成,最后要落实到改进上,坚决反对单纯地管、卡、压。
2、要塑造机关“服务一线”的魂,硬的制度约束和软的思想引导要同时进行。
关键是考核。改变单纯机关考一线的做法,反之,一线要定期考核机关,可以是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结果好坏要真影响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以前曾经开展过的一线给机关打分的制度要坚持、例行化做下去。
3、重新审视部门设置的合理性,机关要精简,人员要精干。
有些部门或流程环节,当初成立时有其背景原因,但现有已时过境迁,可以考虑合并或取消。随着管理变革和组织流程化建设的深入,对机关要进行职能归并、分析和整合,按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构建能重视生产一线、有效服务一线的机关体系,真正做到机关职能的合理化,使机关成为一个战斗化的组织。
对于机关人员,要坚持末位淘汰制度,服务不到位、经常制度无用功、热衷“易化神奇”的员工要请其离开。建立机关人员和一线人员流动轮换机制,精简机关、充实到一线,改变“一线干不动就转到机关”的用人思路。机关人员的配备要精干、高效,特别要配备一批懂一线实际情况的骨干。机关应成为一线的好帮手,成为提高效率的服务部门。
4、提高部门职业化水平,提倡首问负责制,提高服务质量。
篇3
关键词:根本违约;风险转移;救济措施;风险回转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70-03
一、问题的引入
卖方甲公司与买方乙公司订立买卖大米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约定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调整。卖方按CIP条件向买方提供1 000袋大米,新麻袋包装。卖方按规定的时间交付了货物。到货后买方检验发现,货物是600袋三级大米和400袋一级大米,其中400袋一级大米中已有150袋在运输途中受海水浸湿发生霉变。
卖方违反合同的约定,将1 000袋一级大米换成600袋三级大米和400袋一级大米,给买方造成了损失。也就是说,卖方违反合同的结果,使买方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此时卖方构成根本违约。 ① 对于600袋三级大米,买方有权要求卖方提供600袋一级大米以替代之,学界并无异议。但是,150袋一级大米意外灭失的风险是否发生转移?买卖双方的风险责任又如何具体划分?学术界仍存在不同见解。
风险(The chance of injury,damage,or lose),指货物在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发生的火灾、盗窃、腐烂变质等意外损毁或灭失。风险转移即指对风险损失的承担转移[1]。风险转移制度核心内容是风险转移的界限如何划分[2],学界通说至少有以下两项主要原则:一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即当事人有权约定风险转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二是交付主义原则,即风险随货物的交付而转移。交付可以是实际意义上的交付,即有具体的货物交付行为发生;也可以是虚拟或象征性的交付,即法律意义上的控制权的交付[3]。《公约》在第三部分第四章用5个条文对风险转移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规定。其中,对第70条卖方根本违约下风险移转问题,我国学者在理论上仍有分歧,并且在实务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案例,故应当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笔者通过阅读相关著作文献,比较我国学者的不同观点,力图探析《公约》第70条的实质内涵和更为贴近《公约》的宗旨,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观点的界定:对于《公约》第70条的不同理解
《公约》第70条:如果卖方已根本违反合同,第67条、第68条和第69条的规定,不损害买方因此种违反合同而可以采取的各种补救办法。
本条适用于卖方履行合同有严重缺陷构成根本违约,并且所交付的货物遭遇到风险损失。对该情形下风险是否发生转移的问题,我国学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 “风险不转移说”。该观点认为,即使卖方构成根本违约,风险仍不发生转移,风险责任依旧由卖方承担,但并不影响买方行使救济权[4]。第二种观点是 “风险转移说”。该观点认为,依据《公约》规定,风险随卖方交付货物而发生转移,即便卖方根本违约,买方也应承担风险损失,并只能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采取《公约》所允许的救济措施[5]。第三种观点“区别说”则认为,风险移转与否因买方采取的救济措施不同而存有差异。在该观点内部,学者对买方采取的救济措施不同是否导致风险回转又有不同见解。第一种理解(简称为子观点A,下同)认为买方只有宣告合同无效,才使风险回转于卖方。倘若买方采取其他救济措施,则应自承风险[6]。第二种理解(简称子观点B,下同)认为,买方如果宣告合同无效,风险并不发生回转;只有买方要求交付替代货物时,则风险才由卖方负担[7]。宣告合同无效的后果是恢复原状,如果标的物已毁损、灭失,买受人就不可能返还财产,因而由买受人承担风险。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观点对风险责任如何归属分歧较大。“风险不转移说”与“风险转移说”的意见完全相反。前者认为,在卖方根本违约的情形下,风险损失应由卖方承担,而后者认为,根本违约并不影响风险的正常转移,买方只有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救济措施。“区别说”认为,卖方根本违约不影响风险的转移,但买方采取不同的救济措施会产生风险承担的结果不同:子观点A认为,仅因宣告合同无效致使风险回转于卖方;而子观点B认为,仅交付替代货物这一主张可导致风险回转。由此可见,各家观点对《公约》第70条都有不同的释义,而对于卖方根本违约下的风险是否转移以及如何转移的问题则是本文所尝试研究的。
三、观点的明晰
依据《公约》第70条,买方有权在卖方根本违约的情形下主张合同无效、交付替代货物等救济措施。结合本文引文部分所提案例,就货物风险责任的归属,分别引据各家观点对本案进行处理:
依第一种观点“风险不转移说”,无论买方采取何种补救措施,150袋大米的风险灭失都应由卖方承担,其本质上体现了“过失划分原则”。我国学者认为,“过失划分原则”是风险分担的原则之一[8],是按照双方是否有过失即违约而决定风险是否转移[3] 69。适用该原则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没有违约行为,若一方违约则由其承担风险。在本案中,由于卖方根本违约,故而导致了风险并不发生转移。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是否违约作为风险转移的前提不够严谨。违约与风险虽都致使合同无法完满履行,但两者存有本质差别。风险是一种意外损害,具有偶然性、外部性的特点;而违约系对合同之债的违反,更侧重对人为内部因素的考量。笔者认为,卖方违约与否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而风险的转移也并不使买方丧失了主张违约责任的权利。风险转移只以交付货物为要件,而不以所交货物是否与合同相一致为要件[9]。风险的发生亦非由违约行为直接引起,而是基于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违约的一方尽管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有时并不承担风险[7]291。故而风险损失与卖方履行合同互不联系、彼此独立。除此之外:该条款还提供了买方可以不履行交付货款义务的一个例外,买方的终止付款行为针对的是卖方的违约或者侵权行为,并非将已经承担的风险责任回转给卖方或直接导致风险的不转移。因此,该条款但书涉及的并非风险本身造成的损失,故不能得出“违约是风险不转移的前提”的结论。另一方面,卖方违约并不影响买方对有风险损失的货物之受领。实践中,买方对于因风险造成的小部分货物的损失或者是质量不符合同要求的货物大多是可以接受的。买方承担货物的风险并不因此影响他主张违约责任的权利。就本案而言,风险已在货物交第一承运人时转移给买方,而并非如第一种观点所言风险不转移由卖方承担。①
依第二种观点“风险转移说”,买方无论采取何种救济措施,都不能对风险损失的150袋大米提出请求,买方实际上承担了风险损失,赔偿损失范围限于剩余的600袋三级大米。该观点认为,买方宣告合同无效须以承担风险为前提,笔者认为似有不妥,此说法与合同无效的原则相悖。合同之无效是自始的、当然的无效,其意义在于使双方恢复到缔结合同前的状态,即民法所言的恢复原状。在卖方根本违约的前提下,买方宣告合同无效,合同无需继续履行,买方有权收回全部价金并寻求赔偿。买方所支付的货款卖方自是应当归还,但是因风险而损失货物的买方如何恢复原状呢?买方并不需要将之恢复原状。《公约》第70条允许在卖方根本违约时返还全部货物,包括因风险造成损失的货物,系构成《公约》第82条的例外。由此看来,买方宣告合同无效实际上是将货物及其风险一并回转给了卖方——在买方无过失的情况下,未灭失的货物全部返还,已灭失的部分将风险责任回转。② 就本案而言买方宣告合同无效,遭遇风险损失的150袋大米的货款买方是可以向卖方要回的,可见最终由卖方承担了风险。
依第三种观点“区别说”,风险是否回转取决于买方采取何种救济措施。若依子观点A,如果买方宣告合同无效,赔偿范围可及于全部的1 000袋大米,此时风险回转卖方;如果买方要求交付替代货物则只能对未受损失的600袋三级大米提出主张,此时150袋大米的风险灭失由买方自行承担。若依子观点B,如果买方宣告合同无效,货物的风险损失无法“恢复原状”,故仅返还850袋大米,也只能收到卖方退回的相应的850袋大米的价金,此时风险由买方承担;如果买方主张交付替代物,这1 000袋大米的风险则可以转由卖方承担,卖方交付符合合同约定的1 000袋一级大米。笔者认为,子观点A和子观点B争议点有二:其一,买方宣告合同无效,风险是否回转给卖方?前文已有论述,无须赘言,笔者认为,风险回转的理解是可取的。其二,买方要求交付替代物,风险是否回转给卖方?笔者认为,此时并不回转。要求交付替代货物与宣告合同无效虽都是卖方根本违约情形下买方的补救措施,③ 但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宣告合同无效约同于我国《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合同自始无效,双方的关系应当恢复到缔约之前的状态;而交付替代货物应当建立在默认承认合同的继续有效的基础上,并没有对合同本身提出质疑与否定。从法律层面上看,要求交付替代货物,实质上是要求卖方实际履行的一种方式[10],故合同中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定仍然对买卖双方有效。因此在本案中,买方如果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则只限于未遭风险损失的600袋三级大米。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中的子观点A。由于采取了解除合同的措施,根据《公约》第67、68、69条的规定,已经转移到买方的风险不受阻碍地溯及既往转回给卖方。风险虽在货物交付第一承运人时已由卖方转移到买方[2]309。但由于卖方根本违约,买方若宣告合同无效,便将风险之负担回转于卖方,而买方若采取其他措施则应自承风险。笔者认为,《公约》第70条是对卖方违约情形下的概括性规定,卖方根本违约下风险转移只是该条款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举重以明轻,卖方非根本违约下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与承担,同时也不损害买方采取相应救济措施的权利[11]。然而,宣告合同无效是具有严厉的、最后性的救济措施,究其本质,其与订立合同的本意相违背。为了防止一方滥用宣告合同无效权而使另一方遭受损失,《公约》对宣告合同无效给予了严格的限制。①
四、观点的深入
有严重缺陷的货物在运输中损失的,虽然风险已经依第68条转移给了买方,买方因卖方根本违约,仍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将风险置于卖方;货物不符要求但未构成根本违约,买方不能宣告合同无效,风险仍由买方承担,但有权要求其弥补损失;买方收到了有严重缺陷的货物的,如果损害并非基于买方过失,买方仍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宣告合同无效可能因迟延而受阻,按实际收到货物的原状归还货物。
由此观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观点概要(outline of issues)对于子观点A给予肯定。一方面,卖方根本违约并非使风险不发生转移,买方宣告合同无效使风险回转给卖方;若买方不能或不想宣告合同无效时,货物的风险应由其自担。另一方面,卖方在非根本违约的情形下,买方可以要求相应的救济措施,卖方的违约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风险依旧由买方承担。该观点了“没有违约是风险转移的前提”的观点,并直接证明了风险与违约程度没有直接联系,风险的转移与承担取决于当事人采取的救济措施。买方收到了货物的事实并不损害其因为卖方根本违约而主张合同无效,也并不影响风险回转给卖方。笔者认为,《公约》第70条体现了“风险分担机制”,风险货损案件,不能以“交货时风险转移”这一原则一概而论,即便货物已经因风险损毁或灭失,买方仍可以依《公约》第70条等条款的规定而采取救济措施,此时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有可能回转卖方。
总结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国际货物贸易提供了统一的适用规则,然而,对《公约》个别问题的理解,我国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论。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应当对这些分歧加以统一,提出一个更为贴近《公约》宗旨的观点,在疑难复杂的国际货物贸易案件之间架一座解决纠纷的黄金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试图对《公约》第70条所规定的卖方根本违约下的风险转移问题进行诠释。风险与违约无直接联系,卖方根本违约不阻却风险转移。买方仍享有选择救济措施的权利,若接受货物请求赔偿则自担风险损失;若宣告合同无效则使风险回转卖方。笔者认为,明晰卖方根本违约下的风险转移问题的观点,首先,维系了《公约》意思自治、减轻损失的原则,鼓励卖方遵守合同的约定,保证合同价值的实现;其次,维系了《公约》关于风险转移规定的一致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纠纷的顺利解决;最后,有利于为国际货物贸易提供公平的交易规则,创造合理的、可预见性的交易秩序。
参考文献:
[1] 陈安主.国际经济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
[2] 李巍.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销售合同公约评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78.
[3] 莫世健.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67.
[4] 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7-98.
[5] 田晓云.国际经济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21.
[6] 侯淑波.国际货物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01-202.
[7] 余延满.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90-392.
[8] 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89.
[9] 郑旭文.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根本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J].当代法学,2002,(7).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27-02
新世纪以来,基因组测序、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与工程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也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和班级急剧增加,各类专科院校如医学、轻工类院校纷纷上马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同时,“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传统的专业学风建设模式和负责班级学风建设的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班级学风的现状
结合与领导和同行的交流,从学生工作者工作实际和经验总结出发,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生除了“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外还有很多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特有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或者专业目标不端正,认为考上大学目标就实现了,不能进一步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少数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但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将学习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不注重专业基础学习,考过就忘。
2.学习兴趣缺乏。受社会大环境和舆论宣传的影响,加上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的特点,生物技术与工程类本科毕业学生多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始自己的工作生涯。因此,生物专业成为高校学生眼中的“冷门”专业或者说“垃圾”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认为是走错了门、入错了行从而产生消极怠工心理。
3.创新实践意识薄弱。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重视在实验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受大学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实践的意向不强烈。此外,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内容上设置不足、管理措施不完善、评价体系和配套条件缺乏,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
二、影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任何事务的发生发展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造成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很多,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随着互联风的普及,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高校中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功利心强、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好坏都没关系依靠社会关系或权钱交易也能有好的前途,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付出艰苦劳动。
2.专业因素。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许多高校看中了这一前景好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急速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对接错位,目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对只接受专业基础理论训练的本科生需求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各大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也对这一现象反复报导,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
3.学生自身因素。首先,挫折感压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人才荟萃在大学里竞争非常激烈,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表现和理想的学习成绩。其次,心理不成熟困扰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处于情感需求旺盛的阶段,情绪波动大、思想易偏激、心绪纷乱、心思难定。再次,当前大学生所处时间资讯异常丰富,学生兴趣点易转移,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措施
班级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良学风表现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以“专业教育”进行引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才会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请学校学院领导、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认识、明确专业前途,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树立正确的专业目标。
2.以“班级建设”为契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大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并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主要载体。学风建设,不能只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班级环境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学生的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很大,同学的学习态度、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班级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传递“正能量”。
3.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习热情。学院为在校学生搭建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等,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学院组织开展的“助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深化稳固学风建设成果。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邮件、QQ、微博、微信、飞信、轻博客等网上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随时对学风建设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学会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通过班级建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去探究如何学好专业、如何实现自我的专业价值从而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通过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学风,从而促进学业进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live.J.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1).
[2]张俊祥等.生物技术产业特性和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3]何礼健,周玉婷,左停.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篇5
【关键词】砌体;裂缝;防治
1、分析砌体、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材料的性质
1.1温度变形产生的砖砌体裂缝
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呈“人”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只有一端有,轻微者也在两端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处从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其产生裂缝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涨、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逐渐稳定,不再继续扩大,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害。
1.3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首先在窗边对角处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由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也在窗边先突破,还可在底层窗台中部处形成由上至下的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此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对地质进行勘察,私人投资建设的小型别墅较多。
1.4特殊新型砌体材料干缩裂缝
现在政府推出的新型墙体砌筑材料如空心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轻骨料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
1.5其他裂缝
这些裂缝包括:混凝土构件变形差异导致的砌体裂缝,如当挑梁上填充墙相继同步施工会致使构件挠度过大,其上砌体产生下低上高的斜裂缝;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如砖柱承载不足时在下部1/3高度处出现的竖缝;墙体开凿线管后未用网格布粘贴而致使二次施工产生裂缝;砌体构造要求不良如施工洞留置和拉结筋放置不当造成的洞边缝;砌筑墙体未达到充足的沉降时间就将顶层斜砖封堵;施工质量差造成的缝,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含水率掌握不当,脚手眼设置不当,组砌不当等。
2、砌体裂缝的预防与控制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等,同时墙体的裂缝还给居住者造成感官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商品的进展,人们对居住房屋的外观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墙体裂缝的控制更为严格,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价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而敏感的质量标准。加强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一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这也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和使用。
具体抗裂构造措施:
2.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减缓消除热胀冷缩动力源;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或分格缝(伸缩缝);增强相关砌体抗力,提供砂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加筋砌体,加设构造柱;提高抹灰的抗裂能力。
2.2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即无地质勘察资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更改,任意处理。在窗台底层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墙梁结构。治理的原则:观测裂缝发展的速度、部位、程度决定是表面处理还是上部加固或基础加固处理。
2.3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的措施:确保使用前的稳定期;严格控制含水率;在墙体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较长墙段中部及窗台下设构造柱;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控制缝做成隐线,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与12mm,控制缝内应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酯。
2.4为了防止混凝土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2.4.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注混凝土时减少浇注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2.4.2合理地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的,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2.5由其他施工工艺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构件变形导致的砌体裂缝,如当挑梁上填充墙,相继同步施工致使挠度过大,其上砌体产生内低外高斜裂缝;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如砖柱承载不足时在下部1/3高度处出现的竖缝,砖体构造要求不良如施工洞留置和拉结筋放置不当造成的洞边缝;施工质量差造成的缝,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含水率掌握不当,脚手眼设置不当,组砌不当等。根据江苏省地区政府要求强制性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粉煤灰砖),对于这类材料要严格控制灰缝厚度及外墙抹灰厚度,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d后,再用膨胀砂浆将其补齐挤紧。
篇6
(一)风险移转概念
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在买卖合同中,风险含义通常指狭义风险,即不可归因于买卖双方当事人之事由导致之标的物毁损或灭失。对此,欧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IV.A.-5:101条有明文规定:“货物在风险移转至买方承担后灭失或毁损的,买方支付价款之义务并不因此解除,但该种灭失或毁损系因卖方之作为或不作为除外。”
从该规定可知,首先,买卖合同中的风险,系指不可归因于卖方之事由而导致之货物毁损或灭失;其次,风险移转效果上,一旦风险由卖方移转至买方,则买方必须支付价款,即使此时其所能接收到之货物已全部或部分毁损灭失。①故而,风险的本质上是价格风险。
自然,所谓风险移转,即是指在发生不可归因于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风险时,该标的物之毁损或损失应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的法律制度。风险移转制度是货物买卖中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立法者“需要最为严肃对待的问题之一”。②
(二)风险移转标准
从欧盟成员国关于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的立法来看,主要存在着风险在合同订立时移转、风险在所有权移转时移转以及风险在交付时移转三种不同的立法例。诚如施米托夫所言,“从优士丁尼到拉贝尔,风险移转一直是买卖合同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三种理论,三者都把对特定物的风险移转或者与买卖合同的订立、或者与买卖货物所有权的移转、或者与交货结合起来。在1400年的岁月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倡导者。”③
“罗马法和现代瑞士法采纳的是第一种理论,即特定物的风险在买卖合同订立时移转,除非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④如《瑞士债务法》第185条规定:“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特殊情况外,合同成立时合同标的物之收益与风险移转至买方。……附停止条件的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收益与风险在条件成就时移转至买方。”
第二种理论为法国民法典、比利时民法典以及英国所采纳。《法国民法典》及《比利时民法典》第1138条规定:“交付标的物的债务依缔约当事人单纯同意的事实而完成。交付标的物债务的成立从标的物应交付之时起,即使尚未现实移交,使债权人成为标的物所有人,并负担标的物的危险,但在债务人迟延交付(现实移交)的情形,危险由债务人负担之。”《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第20条第(1)款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协议,在货物上的财产所有权移转给买方之前,货物的风险一直由卖方承担。但是,一旦货物的财产所有权移转给买方,不论货物是否交付,货物的风险均由买方承担。”
与前述两种理论相比,第三种理论“交付主义”已经成为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规则的主流,立法及学者等“一般都接受第三种理论”。⑤ 施米托夫认为,风险移转采交付主义是“商业现实主义对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的胜利”。⑥典型如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各国、德国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等均采纳了这一理论。如《德国民法典》第446条(风险转移和负担转移)规定:“买卖物交付时,意外灭失和意外毁损的风险转移给买受人……买受人陷于受领迟延的,视同交付。”⑦实际上,这也是欧盟内多数成员国所采纳之原则。
(三)欧洲民法典草案规定之一般规则
正是基于交付主义所具有之优势,在借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基础上,欧洲民法典草案就风险移转原则上采纳了交付主义,并在第四编(具体合同及其权利义务)第A分编(买卖)第五章(风险移转)中用两节6个条了详细规定。
其中,第一节是一般规定,具体包含三个条款。第IV.A.-5:101条规范的是风险移转定义及效果,已如前述。第IV.A.-5:102条明确了风险移转交付主义原则及其前提条件:“(1)风险自买方接收(takes over)货物或代表货物之单据时移转。(2)然而,如此时货物尚未特定化于合同下,则在货物以加上标记、或以装运单据,或向买方发出通知或其他方式清楚地注明有关合同前,风险不移转至买方。”第IV.A.-5:103条内容稍后详述。
第二节是货物风险移转具体规则,具体分为三种情形。第IV.A.-5:201条规范的是“置于买方处置下之货物”:“(1)如货物已置于买方之处置下且买方已知该货物已交其处置,则风险自货物本应被接收之时起移转至买方,但买方有权根据第III. -3:401条(中止履行对应义务之权利)而中止接收货物除外。(2)如货物在卖方营业地之外的其他地点交由买方处置,则风险自交付届期(due)且买方知悉货物在该地点交由其处置之事实时起移转至买方。” 第IV.A.-5:202条规范的是“运输之货物”:“(1)本条适用于涉及货物运输之买卖合同。(2)若卖方无义务于特定地点交付货物,则风险自货物根据买卖合同交付第一承运人以运交买方时起移转至买方。(3)若卖方有义务于特定地点交付货物给承运人,则在货物于该地点交付给承运人以前,风险不移转至买方。(4)卖方被授权保留控制货物处置权之单据,并不影响风险之移转。”第IV.A.-5:203条规范的是“运输途中出售之货物”:“(1)本条规定适用于涉及在运输途中出售货物之买卖合同。(2)风险自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时起移转至买方。但如情况表明有此需要,则风险自合同订立之时起移转至买方。(3)如订立合同时卖方知悉或应知悉货物已经毁损或灭失,且未将此事实披露给买方,则此毁损或灭失(the loss or damage)应由卖方承担。”
二、消费者保护与风险移转特则
前述风险移转交付主义原则及其具体规定,当适用于商事合同时,并不存在任何问题,这也是《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及欧盟成员国多数国家的规定。然而,随着消费者概念的出现及消费者保护主义理念的兴起,传统的交付主义及其具体规则在适用于消费者合同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传统民法在当事人之间划分风险移转时所考虑之因素:(1)哪一方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以便评估所受风险损失并向有关的责任人(如保险人、承运人等)索赔;(2)哪一方当事人处于更为有利地位,以便救助 和处理受损的货物;(3)谁能以较低成本对所交易货物投保;(4)谁具有更大可能依据标准的商业条件为货物投保;(5)哪一种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对货物照管、监管失误引发的诉讼。⑧
就传统的商事交易而言,一般情形下,应当是买方能更为便捷及时地评估货物所受风险并向有关责任人索赔;同样应当是买方处于更为有利地位,以便救助和处理受损的货物;至于谁能以较低成本对货物投保及依据标准商业条件为货物投保,要视具体情形而定,一般而言是卖方,因其通常是批量性地生产或销售此种货物,自然能够以较优惠价格与标准商业条件为货物投保。但在很多情形,买方也有可能是大的中间商或生产商,其也有充分实力和资本与保险公司谈判并以较优惠价格与条款签订保险合同。正因为如此,实践中有卖方投保的,也有买方投保的,具体看合同条款而定。但即使是卖方投保,通常情形下,卖方也应将该保险单随同其他单据一同交付买方,以作为买方支付货款之前提。正是基于前述原因,欧洲民法典草案在借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基础上,采纳了交付主义。更何况,与风险移转所有人主义相比,交付主义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对货物照管、监管失误引发的诉讼。实际上,交付主义的此种优势在立法史上已有个案为证。以美国为例,在采所有人主义的风险负担规则的《统一买卖法》适用时期,美国因买卖中的风险负担问题而提起的诉讼很多。在起草《统一商法典》时,起草人坚持主张放弃风险随所有权移转的原则,认为其太难掌握,不太明确,易导致纠纷,不利于货物风险的解决。在《统一商法典》采交付主义后,极少有因风险移转问题而提起的诉讼案,便是明证。⑨
然而,一旦利用上述标准来衡量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之移转时,得出的却是截然相反之结论:首先,与并不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之买方相比,卖方更能专业地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并处理受损货物;更能有效地评估货物所受风险并向有关责任人索赔。而且,作为消费者之买方,所购货物数量与价值必然有限,如要由消费者承担风险并向责任人索赔,必然会使消费者在高昂诉讼成本与低廉货物价值之间选择放弃索赔,而任由自己承担不利。对他们而言,重新购买远比提起诉讼要划算得多。⑩其次,由卖方对货物购买保险,显然比处于弱势地位之买方购买保险要好,也只有卖方才有可能依据标准的商业条件为货物投保。况且,在网上远程交易日益发达的今天,卖方物流配送日益系统化与便捷化,使得买方也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并购买相应的保险。
B11因此,在消费者保护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对消费者买卖合同下货物风险移转规则做出特殊的安排,从而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
正是基于此考虑,部分欧洲国家对消费者买卖风险移转作出了特别规定,即在消费者买卖合同中,运输风险原则上由卖方来承担。这与传统上规定货物运输风险自货物交付第一承运人时起由买方承担不同。比如《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第20条(4)款、《德国民法典》第474条(2)款、《荷兰民法典》第7: 11条、《匈牙利民法典》第278条(2)款、《挪威消费者买卖法》第14条、《芬兰消费者保护法》第5: 3条(2)款、《瑞典消费者买卖法》第6、8条、《斯洛伐克民法典》第614条(3)款等。在这些国家都明确规定,在消费者购买合同中,当货物运交买方时,只有货物实际(actually)交由买方占有、控制时风险方始移转。瑞典有关规定及理论更是认为,货物必须交至消费者家中,比如投入到消费者邮箱或由消费者本人或其家庭成员签收。单纯地将货物搁在消费者住宅外并不足以致使风险移转至买方。如买方必须到住宅外之其他地点收取货物,例如邮局之类,则只有消费者实际从该其他地点收取货物之时起,风险方始移转至消费者。B12实践表明,上述这些特别规定对于提升消费者购物信心,促进网络交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B13
故而,欧洲民法典草案基于公平正义之精神、弱者保护之理念,在吸收前述各成员国有关规定基础上,同样于第IV.A.-5:103条就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设定了特别规则。以下将就该具体规则做详细阐述。
三、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移转具体规则
(一)风险移转时间
欧洲民法典草案第IV.A.-5:103条(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移转)第(1)款规定:“在消费者买卖合同中,买方接收(takes over)货物时风险方始移转。”如将本款与第IV.A.-5:102条第(1)款对比,便可清楚地看到两者区别所在。第IV.A.-5:102条第(1)款规定风险自买方接收“货物或代表货物之单据(the goods or the documents representing them)”时起移转,而第IV.A.-5:103条第(1)款则强调只有买方接收“货物”时风险方始移转。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首先,如果买方只是收到代表货物之单据,风险并不移转至买方。只有买方实际接收货物了,风险才由买方承担。例如,如果卖方通过邮政快递将货物运交买方,但需要买方凭邮政收据去邮局领取的,只有买方去邮局领取或“接收(takes over)”时,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才移转至买方。这一规定,完全超出了消费者买卖指令的范围。在消费者买卖指令中,对于货物风险移转并未涉及。据学者解释,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避免消费者过度地承担不可预测之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消费者既无法预见,也不太可能会去购买保险以应对。
其次,如果买卖合同涉及到运输,买方不承担货物的运输风险。换言之,只有货物安全到达买方所在地并由买方接收,风险方始移转。传统风险移转理论认为,货物运输风险应由买方承担。例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第67条便遵循此原则。DCFR在第IV.A.-5:202条(运输之货物)也有明文规定:“……(2)若卖方无义务于特定地点交付(hand over)货物,则风险自货物根据买卖合同交付第一承运人以运交买方时起移转至买方。(3)若卖方有义务于特定地点交付货物给承运人,则在货物于该地点交付给承运人前,风险不移转至买方……”但是,从DCFR第IV.A.-5:103条第(1)款措辞来看,已是排除了买方承担运输途中货物毁损灭失风险之可能。当然,为了明晰起见,第IV.A.-5:103条进一步明确规定:“(3)除前述款 项之规定外,本章第二节之规定不适用于消费者买卖合同。(4)当事人不得排除本条规定之适用,也不得偏离或变更其适用效果。”从而彻底断绝了由买方承担货物运输途中风险之可能。例如,买方A从欧盟其他国家购买一台冰箱,根据该购买协议,卖方B将负责安排运输送至买方住所,如果运输途中因交通事故导致冰箱毁损,该冰箱毁损风险由卖方B承担,因为此时买方A尚未实际“接收”此冰箱。B15
此一规定有助于促使卖方对货物运输尽最大照管(utmost care)并认真选择承运人。而且,卖方也更能够比较好地预估、计算运输风险并最终体现到货物价格上,并对所有运输货物进行有效投保。相反,作为消费者的买方,在货物毁损时向承运人或保险公司或第三人索赔往往会面临更多困难或障碍。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卖方都会有自己专门的运输队,负责送货上门。在此情形,即使是传统风险移转理论,也是认定卖方而非买方应承担运输途中货物毁损灭失风险。B16
然而,如果承运人是由买方指定的,货物运输风险是否依然由卖方承担,DCFR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文义解释之角度看,似乎是肯定意见。即使承运人系由买方指定,风险依然由卖方承担。但从诚信与公平交易精神而言,似乎又不甚妥当。因为毕竟是买方指定的承运人,该承运人在法律上应当看作买方之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欧洲消费者权利指令第20条(风险移转)之规定:“在商人发送(dispatches)货物给消费者的合同中,货物毁损灭失之风险应自消费者或消费者指定的非承运人身份之第三人实际占有(physical possession)货物时移转至消费者。然而,如运送货物之承运人系由消费者委派,且该承运人之选择并未由商人提供,则风险自货物交付(delivery)承运人时起移转至消费者,但此规定不影响消费者对承运人之权利。”B17从而一旦承运人系由买方指派,且该指派并未受到卖方之影响,比如系由卖方提供几个承运人供买方选择等,则运输途中之风险由买方承担。此时好比是卖方已将货物交付至买方所指定之人。B18之所以强调卖方将货物交付买方承运人时起风险移转至买方,该承运人之选择不能是由商人提供,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商人通过向消费者提供若干承运人供选择,从而规避前述规定,B19从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免遭卖方承担或安排之货物运输风险。B20当然,此规定并不适用于消费者自行或委托承运人代为提货之情形。B21
当然,这里面仍存有疑问的是,在诸如所谓“宜家(IKEA)”模式下的货物风险移转问题。消费者在宜家购买相应产品后,宜家是一概不承担运输费用的,所有运输费用及运输过程都由消费者独自承担。只有在消费者有需求情况下,宜家才会提供服务,由与宜家合作的第三方运输服务商负责送货上门。此时付款模式是消费者首先向宜家支付货物费用,之后如果选择送货上门服务,则去同一栋楼与第三方运输服务商单独另行签署一份运输合同并缴纳相应运费。在这里,消费者分别与宜家及运输服务商签署了两份合同,从表面来看,似乎承运人是由消费者自行选定,然而,笔者认为,既然宜家允许该承运人在其同一栋楼中办公,自然应认定该承运人系由宜家提供或受其影响。B22故于此情形,风险仍应自买方实际接收货物之时起移转,而非交由承运人时起承担。
欧洲民法典草案的这一规定,也为《欧洲共同买卖法(Common European Sales Law)》第142条(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移转)第(4)款所继承。该款规定:“如消费者安排货物或以有体媒介(tangible medium)存载之数字内容(digital content)之运输,且该运输并非商人提供之选择,则风险自货物或以有体媒介存载之数字内容交付承运人时起移转,但此规定不影响消费者对承运人之权利。”
(二)消费者迟延接收与风险移转
前述消费者买卖合同中货物风险自买方“接收”货物时移转至买方有例外。对此,DCFR第IV.A.-5:102条第(2)款规定:“如果买方未能履行接收货物之义务且该不履行不符合第III. -3:104条(因障碍而免责)B24之免责规定,则前述第(1)款不适用。此时,货物风险移转应适用第IV.A.-5:201条(置于买方处置下之货物)之规定。”换言之,如果买方迟延接收货物,且该迟延并不符合免责规定,则货物风险并不适用前述第IV.A.-5:102条第(1)款所规定的“自买方接收货物之时起移转至买方”,而是应适用第二节第IV.A.-5:201条(置于买方处置下之货物)之规定。那么,为准确理解此时货物风险究竟至何时移转至买方,我们首先应明确DCFR第IV.A.-5:201条所规范之内容。DCFR第IV.A.-5:201条规范的是“置于买方处置下之货物”:“(1)如货物已置于买方处置下且买方已知该货物已交其处置,则风险自货物本应被接收之时起移转至买方,但买方有权根据第III.-3:401条(中止履行对应义务之权利)而中止接收货物除外。(2)如货物在卖方营业地之外的其他地点交由买方处置,则风险自交付期限届满(due)且买方知悉货物在该地点交由其处置之事实时起移转至买方。”根据本条规定,适用本条规定的前提是买方有义务到卖方所在地或其他地点提取合同项下之货物,且买方未能履行这一提取货物的义务。那么此时货物风险移转分两种情形:
1.货物于卖方所在地置于买方处置
此时,如果卖方已在其营业地将符合合同要求之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特别是卖方已将货物按照第IV.A.-5:102条第(2)款之规定划归合同项下,而买方已知货物置于其处置下之事实而仍未能按合同之规定去提取货物,此时风险“自货物本应被接收之时起移转至买方”。当然,如果买方未能提取货物,系因行使第III.-3:401条所规定之“中止履行对应义务之权利”的,因买方并不存在违约行为,自然前述风险移转特殊规定不适用。例如,消费者买方从汽车经销商卖家购买了一辆车,当事人同意买方在某一具体日期(如2013年3月5日)到卖方营业地提取。买方因工作繁忙而忘记于当日去卖家营业地提货。结果在3月6日车辆被偷,此时风险在买方。因为买方迟延提货且该迟延不可免责。然而,如果是买方3月5日去提货,结果途中因交通事故而受伤住院,即使3月6日车辆被偷,风险仍在卖方。因为买方之迟延提货根据 第III. -3:104条(因障碍而免责)之规定可以免责。
此一规定之目的,系为了避免买方以迟延接收货物之行为而推延货物风险之移转,并促使买方积极履行接收行为而协助配合卖方之交货行为。否则,买方极有可能遭受三重损失:货物之可能毁损或灭失,价款之支付及可能之损害赔偿责任。B26
2.货物置于卖方营业地之外的其他地点
如卖方有义务于其营业地之外其他地点交付货物的,则风险自交付期限届满之时起移转至买方。当然,此时应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卖方已在该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其二,买方必须知悉货物在该地点交由其处置之事实。与前述第一种情形不同的是,当卖方有义务于营业地之外其他地点交付货物给买方时,并不需要买方违约迟延接收货物风险方始移转,而是只要卖方将货物在该地点交付买方处置,且买方知道这一事实即可。B27例如,零售商A出售货物给买方B,他们同意于某一具体日期(如2013年3月5日)在工厂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则货物风险自卖方于该日在工厂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即移转至买方。B28然而,如若是消费者买卖合同,则还需满足前述DCFR第IV.A.-5:102条第(2)款之适用前提条件“买方未接收货物构成违约”。B29这是消费者合同与商事合同之区别所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之消费者。如作为消费者之买方已收到货物到邮局的通知,而买方未能在邮局所规定之期限(如七天)提取货物,则自第七天结束之时起,货物毁损灭失之风险由买房承担,而并不是买方收到邮局收据之时起风险移转至买方。B30
总而言之,如果系消费者买卖合同,作为消费者之买方未能按合同之规定接收货物,如果买方之不接收货物行为符合第III.-3:104条因障碍而免责之规定,则货物风险已然是自买方实际接收货物时起移转至买方。如果买方之不接收货物行为并不构成第III-3:104条所规定之免责,则货物风险移转时间适用第IVA-5:201条之规定,或者自卖方于其营业地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买方知悉这一事实而迟延接受构成违约之时起移转至买方,或者自卖方将货物置于其营业地之外其他地点,买方知悉这一事实且构成违约之时起风险移转至买方。
买方迟延收取货物风险移转之例外规定,在《欧洲共同买卖法(Common European Sales Law)》第142条(消费者买卖合同风险移转)第(3)款也有体现:“除合同系远程合同或非营业地合同外,如消费者未能履行接收货物或数字内容(digital content)且该不履行并不符合第88条所规定之免责条件,则前述第(1)、(2)款之规定不适用。于此情形,风险自消费者或消费者所指定之第三人如义务得以履行时本应取得货物之实际占有或获得数字内容之控制之时移转。”B31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消费者之弱势地位,欧洲民法典草案贯彻了消费者保护之理念,从而体现了现代民法由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由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由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的转化。而消费者买卖合同中风险移转特别规定便是上述理念的典型体现。
篇7
【关键词】恶性事件;党风廉政;医德医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0-02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医疗技术是医院外在的形,那么医德医风建设就是医院内在的魂。首先,要深刻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要靠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二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把两者融为一体,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政策指引下,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护生产力,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行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单纯是一个行业作风建设问题,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医德医风建设又是党风廉政反腐败的一件大事,务必要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医疗战线系统医德医风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因此必须纳入改革发展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坚持一抓到底,人民群众反应出医德医风热点问题不可低估,各级医疗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正确分析医德医风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措施要用力、常抓不懈、实行标本兼治、纠违并举。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医护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医德医风建设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关系党和政府威信的大事,也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树立窗口形象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院,即使有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人员,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良好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相悖的医德行为。如:目前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给病人开大处方、检查多、用好药多、费用高、收红包等医德问题,虽然是少数人的事,但其影响不可限量,它使医患之间产生了横沟,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同时还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带来了阻碍和弊病。前不久,哈尔滨、河南等地区发生了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等恶性事件,在人们为医务人员付出年轻生命而惋惜的同时,一组网络上的调查数据让人心寒,居然支持患者伤害医务人员的比率占据了上峰,从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无烟的战役中,许多医务人员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时,医务人员是百姓心中最可爱的人,在连续发生的几起恶性事件背后,医务人员的可爱形象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从中央电视台“调查连线”节目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中,群众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最不信任的10条原因中,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分别排在第一。可以说,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既是社会议论的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难点,更是医院工作的重点。因此医院应把医德医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提高认识,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真正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建立医患和谐的就医氛围。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是基础、管理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神圣职责。这一道德的每项内容和要求,都是医护人员神圣职责的体现。医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的界限,陶冶情操,明晓对患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是基础文化感染人、教育熏陶人。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当前开展思想教育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因人施教相结合。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对象、从事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次医护人员进行教育,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教育、启发、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使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医疗规范。二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卫生改革相结合。在医院改革过程中,应教育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严格考核,对那些工作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停职待岗、推行“末位淘汰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三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在医院范围内开展诸如“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医德医风大家谈”、“您评议、我努力满意度调查”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和“医患沟通现场模拟大赛”、“怎样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大讨论,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展现新时期医护人员形象。四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教育、制度、奖惩相结合。对医德医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分析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纪律约束规范医疗行为,发扬医护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五是坚持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如每年对新分配、实习的学员进行上岗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并进行有关知识考核。平时采取党、团组织生活或班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员工学习医德医风建设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征集廉政文化理念、开展廉政文化演讲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
篇8
为强化法制意识,医院领导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要求学习经常化,针对不同岗位容易产生纠纷的原因和防范办法,并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典型纠纷事例讲评,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坚持用“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两高精神培养人、凝聚人。医院建立了集医患冲突研究、预防、应对和处置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分析医疗安全形式,提出改进措施,探索防范化解医患纠纷的有效措施。
2做好心理评估
当前,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患者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士一项重要的专业内容。患者初入医院,都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我们应根据病情轻重、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患者对自己健康状态的了解程度及对疾病的承受能力,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越来越重视医患沟通,但是重视医患沟通并不意味着掌握了医患沟通的技巧,医院领导层应重视对员工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角色模拟、全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的水平。工作中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出发,提供优质服务,明确人院接待的礼仪,具体介绍医院诊疗流程,规范服务过程,实行亲情化沟通,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人性化的出院指导,规范基本服务标准及工作流程。感染科疾病患者疗程长、经济负担重、有传染性,害怕亲人朋友推斥,易产生悲观、恐惧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分别加以疏导和安抚,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真心关爱患者
我们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病人至上”的理念,这是我们卫生事业成功的法宝,是人文护理的体现,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对患者给予充分尊重,在具体的诊疗中顾及患者的感受,倾听患者的意见、维护患者的利益,避免一些伤害患者感情和利益的做法。这就需要护士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带着同情心去关爱患者。既往护士们常常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很少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切身需求,更不会主动去考虑患者的感受。但责任制护理的今天,护士们需要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关爱,乃护理之本”的价值观。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关爱,而这种关爱让护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也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病人至上”的一种体现。“患者至上”是一种理念,护士们与患者直接接触提供护理服务,我们一定要认可这种理念,才会发自内心地给予患者更多的优质护理,护理事业的发展才会迈入新的里程碑。
4狠抓医德医风
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复杂,加之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以及社会各界倾向保护患者群体,少数患者和家属往往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高额赔偿要求,给医疗纠纷的解决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医德医风建设作为防范医患冲突的重要前提。坚持正反两方面教育,注重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同时成立医德医风督导组,完善医德医风奖惩措施,设立医德医风投诉箱和投诉电话,聘请医德医风督导员,营造“崇尚医德、践行医风”的浓厚氛围。
5落实规章制度
应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为改善医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减少事故差错的手段。深入开展考评活动,组织岗位练兵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训练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个人职称晋升挂钩。“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范医患冲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而严格抓好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是最根本的防范方法。要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将有关医疗规章制度汇总成册,下发科室,使医护人员各项医疗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6体会
篇9
2008年卫生部要求全国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2008年12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实施医务人员医德考核办法, 要求各单位相应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我院按照卫生厅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医德档案, 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医务人员进行考评, 为医德档案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职工参与是做好医德档案的前提
1.1 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2008年12月《黑龙江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施行)》正式出台后, 医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 专题研究此项工作。由院长、书记亲自抓, 成立了医德考评小组, 明确人事科负责牵头制定医院实施方案, 行风办等主要职能科室参与组织实施, 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任务与责任。
1.2 学习宣传,发动职工积极参与
为做好医德考评, 建立医德档案,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和讨论文件精神, 在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后制定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及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工作实施方案》,并得到职工认可。
1.3 紧密联系医院实际,建立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
医德考评作为一种监督评价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手段,具体操作需要充分体现关爱与人性化,制定细则标准应符合医院实际。根据上级文件部署, 我院在以往行风办、质控办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医德档案数据库建设, 并根据工作职责, 将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内容进行细分, 落实具体负责部门和责任科室, 要求每季度由各责任科室将考核情况向人事科汇总一次, 人事科通过网络在医德档案数据库中确认。
2 日常信息积累是建立医德档案的基础
2.1 坚持日常医德医风量化考核数据收集
医德档案是将医务人员日常医疗服务行为如实记录的数据库, 需要管理部门日常及时积累, 如果采用回顾性记录就不能真实反映医务人员的言行, 必然缺乏客观性。多年来, 医院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建立了一整套医德规范。
2.2 信息数据管理与使用公开透明
行风办与质控办对医务人员服务行为与医疗行为采用了“有案必录”和“年终考核扣分”的管理办法, 为医德档案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我院的高级职称聘任与员工年终考核测评, 充分利用了行风办与质控办建立的医德医风与工作质量档案数据。同时, 对医务人员的德能勤绩量化评分, 整个评价过程公开、透明, 个人得分情况在院内信息网上公布, 接受全院职工的监督, 保证公开公平竞争。
2.3 抓好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团队精神
日常信息资料的积累十分重要, 这决不是某个部门所能单独完成的, 需要多部门多科室的合作。我院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干部队伍, 各管理部门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团结协作, 主动沟通, 资源共享, 落实责任, 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为做好医德档案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
3 网络技术支持是医德档案管理的保障
医院运行管理离不开网络技术, 我院的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同样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大力支持。我院开发了一整套医德档案专用软件, 以院内网络为平台, 根据医院考评方案的责任分工, 相关管理科室在自己权限内即时记录职工的医德医风6大项内容, 包括加减分的具体情况写实, 相关科室每季度书面向人事科汇总一次, 人事科依据各科书面的报表上网确认。确认后不得修改, 如需修改由提出修改的科室负责人与人事科共同到网络后台操作。网络技术的支持使我院医德医风档案的管理便捷高效。
4 提升医院服务是医德档案管理的目标
4.1 医德考核客观性能够正确引导医务人员行为
医德考评作为一种监管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手段, 其目的是为医务人员规范行医提供指南, 尤其对少数有医德医风问题的职工起到警示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考评结果必须是客观的, 要坚持日常数据收集实事求是。我院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记录很多来自病人的投诉和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行风办在处理每件投诉中, 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反馈, 并与当事人见面。同时, 我院坚持对出院、住院和门诊病人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获取病人真实感受和对医务人员评价的客观数据, 并对每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有效地改进医疗服务, 提高满意度, 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4.2 医德考核过程是医务人员改进工作的过程
质控办在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质控检查中,从开始简单的单项质检即“缺陷扣分制管理”逐渐过渡到“全程量化质量得分制管理”。每次检查通过专家库抽取专家, 相互检查, 在检查过程使专家感受到检查既是一次规范医疗行为的学习, 也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公平性。医院将职工的每次检查结果均及时在院内网公示,促进医务人员不断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强化宣传教育,廉洁氛围明显浓厚
(一)加大宣传力度,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我们在高邮报连续制作了5期卫生行风建设专版,每周一期,公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医院服务承诺,宣传医德医风先进事迹。与高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一期“清风高邮”专题电视栏目,宣传我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工作以及便民服务措施。通过一系列宣传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我市卫生系统行风的总体印象。
(二)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意识。
组织收看扬州新闻频道清风扬州《关注》栏目---高邮专辑;组织全市基层医疗单位集中观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法制宣传片《防患未然》;举办了“好医德、好医风、好人生”职业道德教育讲座。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
创新监督手段,监管效能明显增强
(一)为二级医院安装防统方软件。
为有效遏制药品回扣行为,治理过度医疗,经与几家软件厂家进行多次沟通、商谈,我市二级医院以较低的价格购得防统方系统,并在扬州区县中率先投入使用。
(二)一步完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制度。
强化医德档案的结果运用,对医务人员医德档案中记录的奖惩情况严格与个人绩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做到记录及时、内容全面、奖惩有据。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还分别自主研发了网络版医德医风电子档案,职工可及时查询个人记录。
(三)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程监督和效能监察。
局纪委、监察室人员每个工作日至少登陆高邮市行政监察网络平台一次,对本部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察。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各岗位、各环节的责任人员和工作人员有超时办理、违规办理等情形的,及时提醒或责令改正。
精心组织活动,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
我们制定了《全市卫生系统2012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在市纠风办组织的政风行风综合评定中,动员部署、自查自纠、行风热线、日常考核四项工作得满分,群众综合满意度达96%,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
(二)积极参加“行风热线”直播活动。
为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组织参加高邮市政风行风热线,就行风建设、医疗服务、医院收费、新农合结报等问题与听众面对面交流,为患者答疑释惑。我局领导也分别走进扬州市纠风办、广电总合主办的“行风热线”直播活动,就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卫生热点问题与听众作直接的交流沟通,接受群众咨询与投诉。
(三)扎实开展第25届“白求恩杯”竞赛活动。
我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省厅制定的24条改善医疗服务具体举措让患者切身感受医院及医务人员最真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方便患者就医。在完善便民服务的同时,各医疗卫生单位还进一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把核心制度的内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确保用药安全。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四)预防惩处并举,卫生行风明显提升
我们针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堵塞了医院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同时,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提升了卫生行业整体形象。活动开展后,我局廉政帐户共收到医务人员主动上缴的违纪款数万元。
结束语:
- 上一篇:私企偷税漏税处罚条例
- 下一篇: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