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篇1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归宿是指病人的心理倾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归宿问题是相当重要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复期往往会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是由诸多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轻则会延缓病人的痊愈期,重则会造成患者自杀,所以,在恢复期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在恢复期对精神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来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康复,同时还能够为以后治疗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药物控制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在出院之后,就应该静养,精心呵护和护理。然而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情况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消极的情绪,给护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护理成为了整个恢复过程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发病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发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再者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受到社会乃至是家庭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恢复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恢复慢等情况发生。例如,精神病患者会遭到家庭长时间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卑,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是悲观的,消极的。因而精神病患者会在发病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卑,消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说长时间感到孤独和悲伤,或者是郁闷和忧郁,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在恢复期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呵护和精心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

(一)随时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

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患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比普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大。对于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孤独和抑郁的。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一举一动,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和病人心得交流,指导或者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如果发现有不良的情绪或者是不好的兆头,要扼杀在摇篮里,来防止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要耐心的开导并且要细致的去护理,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二)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辅导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病人勇敢地战胜病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家人也要积极地关爱和照顾精神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树立战神病魔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一些成功的病历来教育和鼓励患者,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精神病患者来鼓舞他们。让病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心理障碍,早日恢复。

(三)鼓励病人参加有益活动

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精神病患者是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他们都是受到过强烈的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疾病。所以,要采取一些温和的办法和方法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回复,早日回归社会生活。例如说,对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尽力的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活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通过参加这些有益活动可以使病人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战神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三、小结

精神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他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和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细致精心的护理,通过优质的护理才能帮助他们在日康复和回归社会。文章从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对精神病人护理做出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以后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做出了良好的一个借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1]肖颖,住院康复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25卷第24期

[2]申士芹,王秀莉,住院临期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21卷,第06期

[3]王艳红,浅谈心理干预在精神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11卷第03期

篇2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临床约束护理;护理体会

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措施,其不仅可以限患者的紊乱行为,保障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后期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精神科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医院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82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男患者53例,女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15-55岁。经医院精神科的诊断,这82例患者的病症主要为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分裂样精神病、酒精和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疾病等。

1.2护理方法

1.2.1约束护理方式

在医院精神科,对其病人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主要有体力控制和机械控制两种[1]。在临床护理之中,一般都是在实施体力控制后再实施机械控制,而机械控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约束带。在机械控制约束的过程中,先将患者的双上肢进行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患者的双下肢,其次再采用约束带将换的双腕关节和双踝关节进行约束,最后再缚于床栏上,为了防止患者头部出现碰上的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控制。早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约束带的松紧度和患者皮肤颜色和身体温度的变化。在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准从医生的嘱托适当的松解约束带;对于卧床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对其定时的翻身和按摩他的挤压部位;保持好患者床铺的清洁度、干燥度和舒适度,严禁对患者进行粗暴的拖拉。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其饮食和水分的摄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定时进食和不定时进食[2]。在患者进食的过程中,尽量让患者取坐位,以防出现噎食的情况,尽量的让患者多进食;在水分的摄入上,其每日的摄入量应在2500ml左右,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定时或不定时的给患者补充水分。同时对那些躁动和精神非常激动,身体消耗比较大的患者,其在水分的补充上更需要多摄入。

精神疾病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的过程中,其药物的服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给患者服药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给予耐心的解释,使患者尽量的取得配合。在药物服用过多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分次少量服用的方法,在服药后还需做好必要的检查,以防患者出现藏药的行为[3]。同时在患者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通知医生,以便迅速的作出处理措施。在服药完成后,还需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有异常行为的患者及时的通知医生。

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完成后,患者在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上的护理,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对约束护理的必要性进行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从中消除患者对约束护理方式的恐惧心理,以便后期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41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后,其心理反应良好,对患者的身体危害非常下,其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明显的由于常规性的护理方式,在满意度上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医院的精神科之中,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护理方式。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约束护理在精神科中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和约束方式护理这些方面[4]。在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患者是不能远离医护人员的视线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工作,在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来避免护理中以外事故的发生,以此来促使患者可以早日的恢复健康。

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约束护理中,其还有一个值得的注意的地方。在精神科实施约束护理,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医疗风险的,一旦出现实施不当的情况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准从医生的嘱托和护理程序,在一个规范化的操作下来实施约束护理程序。同时在约束护理实施前还需要向患者和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免后期出现误会,而在约束护理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的将约束带解除。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其后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向东,高玉霞.对住院精神病病人约束保护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3):86.

[2]赵秀芝,王海龙,李萍.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05):147-148.

篇3

精神科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的一门专业课程,客观上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内容繁多,理论知识较难,实践技能较多,对高职学生来说一直被认为是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一门课程;主观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上课时容易分心,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差。鉴于此,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己任,将最新的职教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导与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有机融合,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好精神科护理学的首要因素。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精神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我们曾采用多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所有层面的教学中已屡见不鲜,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精神科护理学中一些较为枯燥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精神科护理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但这些症状相对来说很多、很杂,同时也很难记忆,是本课程学习难点之一,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来加强学习。一是可以提供具有典型精神疾病症状患者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可以提供专门的教学视频,通过专业的教学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复杂繁多的精神疾病常见症状。现代记忆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以图片的形式存储更加快捷长久,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较为生动的PPT,通过区别于课本黑白文字的彩色图片背景和文字作为学生记忆点,由PPT串连起相关知识,以点带面加强记忆,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当总是记笔记的“低头族”。通过PPT的辅助,让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文字,真正做到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甚至课后回忆起PPT的内容便能将整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自己将课程重难点记录下来。

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最重要的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切合课堂实际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感染力。

二、案例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之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理学教师必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的主旨就是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做到让学生真正的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供各种精神疾病案例来教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精神疾病的常用护理措施。例如在讲到精神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精神分裂症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精神分裂症常用的护理措施。案主,男,42岁,半年前发现邻居常“话里有话”,内容涉及患者的隐私,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三个月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半个月前,患者多次走访政府各个部门,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纸写信,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通过分析此案例,找出此患者身上具备的所有症状,根据症状找出适应于此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情景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探讨研究人类异常精神活动与行为的护理、保健、康复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提倡以人为本,而精神科护理学也从原始的封闭式管理向科学的半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转变;从单纯护理患者的躯体问题扩展至关心和处理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问题。通过情景设置,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例如学习到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可以设置教学情景,由老师扮演一位抑郁症的患者去医院就诊,学生扮演护士,在这个仿真的情景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怎么去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

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互动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21世纪人们对“精神”“心理”等词语不再陌生,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心理小测试,先让学生们自己作答,然后再在课堂进行讨论。在讲课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比较归纳法

精神科护理学包含的精神疾病种类繁多,《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常见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种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总结各种类型的相同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时,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这几种常见类型。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归纳,找出这四种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记忆表格相对于纯文字更为简单具体,避免了学生为了记住知识点“记死书死记书”。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自己动手,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辨别是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六、参观教学法

护士是为各种疾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一个职业。在每一个护士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会去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而且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也会安排去医院进行各门课程的见习。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也是为了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一部分,现代护理模式已经转变,精神科护理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精神科护士通过对各种精神疾病知识的掌握,运用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专业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更多的关怀,帮助精神科患者发挥最大潜能,使身心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安排一定的见习课程,让学生深入医院,更具体的观察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体验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的职责。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精神疾病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相对较少,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精神疾病医院中还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常见精神疾病患者急危状态该怎么护理。学生在去医院见习的过程中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学习一些更为具体有用的临床经验,而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

七、网络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甚至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解决学生问题都是网路教学的优势所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的重难点制作成一个个的微信多媒体课程,通过校园网放到网上,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加高效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例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神经症,常见的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这几类。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实行翻转,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真正做到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想学的内容。

篇4

【关键词】精神疾病 医疗保险 对策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5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立法虽缓但脚步加快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缓慢,早在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完成第十五稿,但至今仍迟迟没有定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近年却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已于2001年12月28日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经过了一系列精神卫生立法调研后,于2006年2月8日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哈尔滨市政府今年1月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方案》……

虽然国家立法进程缓慢,但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已自觉开展精神卫生建设工作,来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常州市早于2005年2月创立了公益性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一批知名的心理、教育专家和来自高校、中小学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城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哈尔滨市计划在年底前每个区、县(市)至少有1个社区(乡镇)开展精神疾病基线调查;全市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均在社区建有基础档案;到2010年,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50%;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城市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10%以下。

世界卫生日推进精神卫生建设

2008年10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目标就是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行为的干预,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各地卫生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措施: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重点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在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而关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彩虹计划”10月也在北京启动。这一计划旨在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探索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降低复发,达到临床痊愈,最终全面回归社会的效果。“彩虹计划”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周东丰介绍说,研究发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干预,提供疗效及安全性更佳的药物,改变治疗途径,加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中断率,降低患者的复发,从而为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全面回归社会创造新的可能。她说,“彩虹计划”将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医疗小组可以随时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及专业的家庭护理技巧培训计划,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实现患者院内外信息化管理。

“社区”是精神疾病管理的大舞台

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理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场所常在医院、社区医院、家庭等不同地方变化,因此病人的病情往往会被疏漏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个案管理指定某位专业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协调服务的治疗理念,能确保患者获得稳定持续的治疗和照顾。“个案管理者”可以由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或护士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与患者和家庭保持联系,进行精神状况的评估和监测,参与心理教育、药物管理和监督,帮助患者加入社区活动,协助并发疾病的治疗,监督和回顾干预情况,协调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等。

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何燕玲教授介绍说,精神分裂症使用药物维持治疗,复发率为40%,而不用药物治疗复发率可以达到80%,复发后再用药物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在2006年对3000多例患者调查后发现,仅有6成患者能够按时服药。“可以看出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但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看护人的关怀,同时要有专业人员的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发病先兆和进行急救工作。”

作为当前国际上治疗精神疾病的最新趋势之一,精神卫生社区干预倡导以社区为基本,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病人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护士则在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区的康复中承担随访和教育的工作。通过护士的随访工作动员家属,形成医―护―患者―家属的治疗联盟,突出了全程管理和个案管理的新特点。

在新模式的探讨和实施中,对于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许冬梅分析:“主要是有两方面挑战:第一,护士在医院有任何问题可以求助医生,但随访时必须独当一面,必须提高专业知识;第二,要掌握更多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才能赢得患者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篇6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智力差,人们很难对他们实施各项康复措施。精神疾病康复的程度与精神病患者能否很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2年来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康复护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53岁,病程2个月~18年。诊断以CCMD-3为标准[1],精神分裂症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抑郁症9例,双向情感障碍3例。

1.2方法

1.2.1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患者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在生活上对护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对于帮助患者生活能力的逐步恢复是有重要的作用。督促患者起床、更衣,并协助其整理床铺,洗漱、打扫病室等。多鼓励患者去活动场所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信心,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起评价扮演中成功方面和不完善之处,以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的需要与否,医护工作者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患者自己的要求或其家人的意见,同时还要去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药物,监督患者服药,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1.2.3心理治疗 医护工作后者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精神病防治和巩固疗效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一些了解,消除内心各种消极的因素,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病情,使其适应生活环境,最终回归社会[2]。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平等、有爱的关系,给予患者感情上的支持,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病态心理,鼓励其诉说自己的各种误解和担心,并且要注意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用药的原理和用药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

2 护理

2.1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详细的了解病史,做到心里有数,注意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的一些变化,从一些语言态度上去尊重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一些恐惧以及敌对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照顾体贴患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感,尽可能的想办法去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告诉患者要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怕麻烦别人,护理中应该要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一些生活规律、习惯,对于其中的一些退缩、孤僻,怪异的不好的行为要经常给予指导以及纠正,对于他们积极的方面应该给予鼓励夸奖,另外,也可以让患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工作人员应该予以指导。

2.2 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 定期为患者做一些精神病知识方面的讲座,尤其此期患者对于疾病缺乏认知,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如正确的对待自身的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建立较为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等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或首发的年龄,病前有无社会的心理因素、病程长短、病前性格、有无阳性家庭史,同时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监护人也应当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较好的家庭照顾及社会支持系统、当然这些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等都是影响预后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同时,让患者去了解一些抽烟饮酒对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针对本病比较容易复发的这一特点,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调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坚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是降低复发率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要反复教育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既要适当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又要消除其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3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吞咽功能,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认为饭菜中有毒,拒绝进食,有自罪自责观念的患者不愿意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按时、按量、按病情的需要给患者以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必要时应该给予鼻饲或输液,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患者,要适当的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可以单独进食。

3 体会

现在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精神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明,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大多迁延,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常有社会功能退缩,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3]。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的治疗多能控制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的改善较差。由于社会功能的损害,患者不能很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真正的痊愈。因此精神疾病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4-8],还包括康复教育、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1):16.

[3]陈淑清,刘静芬,宋文良.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5:194.

[4]郭永清,张必然,晏迎春.社区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5]汕头市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二年效果评析[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6]周庆华.人性化护理对住院患者心理应激的作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3(05).

篇7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 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人入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缓解,自知力逐渐恢复,进入恢复期。此期的病人心理反应较为多变,既有疾病康复的喜悦,更担心出院后社会适应不良而引起一系列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康复问题不仅指躯体疾患及精神症状的消失,同时心理问题亦应引起重视[1]。故了解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干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心理特点

精神病人进入康复期,认知力恢复但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四周袭来。除少数病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外,大多数病人知道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疾病对今后生活的威胁,所以反映较为复杂。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孤独无助,担心社会的歧视,为婚姻问题苦恼,前途黯淡无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总之,此期的病人以焦虑、抑郁为主要表现。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时应注意不要过分关心患者的症状,而应重点关注触发症状的心理因素[2]。有报道:认知行为干预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状的残留症状,促进自知力的康复,减少不良情绪[3]。认知行为治疗适用于所有精神病康复期的病人。

2.1.1 对患者热情真诚,处处关心体贴,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2 工作人员要善于扑捉病人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信息,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迹象[4],掌握与精神病人接触的技巧,利用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向患者传授精神病知识,讲解疾病的病因、预防和转归,以及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如何早期发现复发先兆并及时控制病情等。同时帮助其分析认知上的错误,以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患者冲突的心理实现良性转化[5]

2.1.3 支持和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法和康复训练,调整人际关系,矫正其不良行为,学会适应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和境遇,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对刺激的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6]。

2.2 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

家属要了解精神疾病的性质和特点,对病员必须进行解释、疏导、启发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关怀鼓励病人,不埋怨、不刺激,同时督促病员维持用药,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得到照顾而不会增加精神压力,同时让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人际交往,以利于健康的恢复。

2.3 做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搞好科普宣传工作,纠正人们对精神病人贬低,轻视等的错误观念。帮助病人克服困难,重建社交能力。病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积极地、尽力地帮助病人解决这些问题,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感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或减少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精神压力,从而减少复发的诱因,利于社会适应康复。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工作是艰巨复杂的。护士可采取个别心理护理方式给病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中肯地指出病人性格方面的缺点与弱点,鼓励其加强自身锻炼,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总的护理原则是使病人认识到恢复期是病人恢复自主生活的阶段,要将其剩余的力量发挥出来,调整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27

[2] 何仍,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668

[3] 贾愚,王克芳.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9

[4]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8

篇9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经验

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重症患者1600万人,精神疾病年发病率逐年递增,所造成的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同时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患者的非理智行为,不仅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周围人群和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约束用具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保护性约束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精神患者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等激烈的危险行为,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性约束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为研究者们所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大量增加。但是它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以及护理工作的不利也深深的困扰着我们,在约束过程中工作人员易受到伤害约束前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家属解释时常遭到不理解、反对、谩骂和恐吓;约束时患者较强的敌对情绪和反抗行为会使工作人员被抓伤、咬伤、踢伤或被吐得满脸、满身脏物。尽管医护人员知道这是病员最不愿意接受的一种干预手段,但大多数的从业人员相信,使用约束可以使患者情绪稳定,不会造成攻击、焦虑及自伤等行为,尽管约束措施充满着争议,它依旧是我院甚至中小型精神病院每日实践的重要部分,临床实践中保护约束的价值受到信念和习惯的影响,目前强制措施也很难改变。

1保护性约束的概述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保护性约束的形式有两种,分为体力控制和机械性控制;临床护理中大多是先体力控制后,再行机械性控制。机械性控制的用具,我们大多基层医院仍是使用约束带。

1.1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对象 经过临床实施保护性约束对象不同情况,现总结以下几方面患者可酌情采取保护性约束。①精神症状影响,由于幻觉、妄想、自罪、运动性兴奋等精神症状支配而损物、自伤、自杀、口头威胁、徒手攻击和持物攻击伤人的患者。②抗癫痫类等药物的不良作用导致患者意识上的混乱。③在老年精神科多用于痴呆、运动灵活性欠佳、平衡能力受到影响者、有行为问题的患者,躁动、谵妄、步态不稳以及有摔伤的危险的老年人。④精神发育迟滞、有意识障碍、药物反应大,通过保护性约束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防止意外的发生。⑤拒绝治疗和护理,自知力缺乏,不认为自己有病拒绝服药。⑥因行为障碍的影响,患者异常兴奋、惹事生非,言行紊乱,无理取闹,乱捡垃圾,攻击他人;想方设法逃跑的。有强迫观念,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主动要求约束的。⑦抑郁情绪的影响由于悲观、失落、失望、自觉生活无意义有自杀、自伤行为的。

1.2保护性约束的作用和应用原则 保护性约束,一直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顾名思义以保护为目的的约束。精神科病房中,尤其男性患者,不合作行为,冲动暴力、逃跑、自伤、破坏规则及拒药会造成工作人员和病员的应激和伤害,而保护性约束作为急性医学干预手段,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加强自身行为控制,保护性约束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损坏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201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指出,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同时也要尽量减少保护性约束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应该掌握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害性;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其他措施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后无效;做好告知义务,得到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不可滥用约束,把约束作为惩罚手段来惩罚患者。

2保护性约束对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影响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征常容易出现冲动伤人及自伤行为,医护人员常常较多地从管理秩序及安全角度出发,而对保护性约束会对患者产生何种影响考虑较少。总结分析发现,保护性约束会给患者带来以下几方面不良的身心影响。

2.1躯体损伤甚至意外死亡:因工作人员约束用力不当会造成患者骨折约束者活动范围、保护能力受限,可发生咬伤、扭伤、甚至被其他患者伤害的事件,长时间被约束的患者会发生皮肤组织破损、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如果约束带管理不善可能被患者用作自缢的工具,另外胸部约束带使用不当还可致胃部的挤压伤和窒息死亡[2]。

2.2心理方面:约束用具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首先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是导致患者的精神抑郁;另外,过度依赖保护性约束来管理暴力行为,还可诱发患者的对立情绪,甚至可能触发激越以及交往中的侵略行为,出现紧张、恐惧、拒绝、对抗等行为。有的家属认为约束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不人道,家属认为保护性约束会加重患者病情。造成医患矛盾及不良影响,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3减少保护性约束造成不良后果的防范措施

3.1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评估患者的躯体与精神健康状况适合何种保护性约束。

3.2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约束带的结不宜过紧或过松,以能容进两指为宜,过紧易损伤皮肤及影响远端血液循环,造成肢端坏死,过松不能达到控制目的,同时患者易解脱,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3.3保持床铺平整、干燥,观察皮肤有无受压症状及擦伤,每1~2h解松约束带,更换一次,带患者如厕或给予便盆。

3.4被约束患者必须住隔离室密切观察或专人看护,防止被其他患者伤害,并做好一般护理及供给充足的水分、营养,做好护理记录。

3.5加强专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上岗,避免工作人员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盲目、随意使用保护性约束,娴熟的操作技巧,能敏捷地应付患者突发的冲动,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3.6如患者已安静,可在密切监护下解除约束。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掌握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灵活运用,保证患者人身安全与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确实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医护人员须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好知情同意,态度和蔼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消除恐惧和敌对行为,保护性约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自杀、伤人、毁物或强制其接受治疗而暂时采取的以保护为目的的安全措施,而不是对患者的一种惩罚,可能患者因认知能力受损而无法对医护人员的决定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对家属来说,至少可以减少误解和纠纷,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有效地避免护患纠纷的隐患。将保护性约束这一特殊护理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篇10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而精神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健康教育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入院初期、康复期、出院前期。

1 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疾病的有关知识,有利于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缩短疗程以及防止疾病复发。

2 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

将精神疾病的特点,治疗,常用药物名称、用法、作用及服药注意事项,家庭护理,出院后注意事项及预防复发等问题整理成册,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另外还给予工娱疗和功能锻炼,生活、学习、就业行为等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指导以及时事、卫生常识、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3 教育形式

进行健康教育时语言要有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语言生硬,缺乏趣味性。

3.1 个别教育

由护士在平时的治疗护理或在病房巡回与病人交谈中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个别指导。让病人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以及护理要点、饮食、睡眠与疾病的关系和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等。

3.2 集体教育

按月计划拟订,以授课形式从理论上阐述疾病的基本知识,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对认真听课及答题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一般一月二次。

3.3 座谈会

一般组织5~10名恢复期的,有一定自知力的病人及其家属参加,先由护士讲述目的和安排,然后鼓励病人和家属讲出内心的困惑和担心的问题,最后总结,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每月开展二次。

4 教育方法

根据病人的知识层次、年龄、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4.1 口头教育

是常用方式之一,包括主动和被动形式。主动形式是有计划对患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被动形式是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2 书面教育

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或卡片交给病人自己阅读或采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病人。

5 分阶段教育

5.1 入院初期

此期患者缺乏自知力,护士应对安静合作的病人主动热情地介绍床位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病房环境、作息制度,探视制度及安全制度和病员组织等,对不合作的病人,要掌握其病情特点,摸索适当的接触方法,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然后再谈及病情。

5.2 康复期

此期患者的病情基本控制,自知力有所恢复,可以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可能病因、所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怎样配合治疗提高疗效以及不同患者需要的具体知识,进行工娱疗活动和功能锻炼等。

5.3 出院前期

患者基本康复,主要是让患者掌握如何避免疾病复发、如何调控情绪、如何适应社会的技能等,为出院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并且详细向病人和家属交待服药方法及药物保管,定期门诊随访和如何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