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建设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1

一、围绕中心,提炼行业精神

搞好公路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公路行业的中心工作,突出自己的个性,提炼自己的行业精神。公路行业精神是公路行业之“魂”,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公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是我们公路人精神。这是广大公路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公路行业及其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得到职工认同并能理解的群体意识。通过弘扬公路人“铺路石”精神,?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路意识。使广大职工在思想上明确方向,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公路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这种精神是公路行业最具鲜明特征的精神,也是公路文化建设之“魂”。

二、围绕目标,打好自身基础

“公路通,百业兴”。公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商品流通的渠道,社会交往的纽带,对外开放的窗口,其通行能力和视觉景观的好坏,都鲜明地反映了公路文化的发展程度。我们的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运输车辆的经济效益、人们的旅途生活和环境以及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建设发展好公路文化,就要高度重视公路养管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在国省道干线公路上大力推行GBM工程,进行公路标准化、美化和管理规范化建设,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实现公路的畅、洁、绿、安、美,达到一路一景,路、景、物融会和谐, 努力创造畅通、便捷、安全、舒适、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增强公路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还需加强路政管理,依法治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好路产路权,保障公路畅通,打好创建公路文化的坚实基础

三、围绕服务,提高公路形象

公路行业是窗口行业,是最能集中体现公路文化建设成果和建设底蕴的。公路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整个单位甚至整个交通行业的形象。因此,应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渐理顺公路养管与服务的关系。

同时要树立车主业户和沿路群众既是我们的管理对象,更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的思想,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份内之事。这就要求管理者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 争做文明职工”等方式,树立一批职业道德、工作业绩、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感化广大职工,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励和教育干部职工树立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工作态度。使公路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有利地促进了优质服务的深入开展。

四、围绕发展,启动人才工程

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有效载体鼓励和引导职工参与行业或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第二,要大力推行竞争择优机制,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增强职工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上,通过开展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等方式,在本单位内普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结合公路事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引进人才、发挥人才优势的新机制、新途径,形成吸引人才的 “洼地效应”。第三,要加强职工在职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公路人才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制定本单位职工教育长、短期规划,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第四,要继续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要充分认识职工岗位培训对于公路事业发展、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明确专项经费。要建立规范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强化职工职业技能,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五、围绕实效,突出寓教于乐

公路文化是群体文化,只有依靠职工、发动职工,才能使其健康发展。因此,应注重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活跃职工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作为单位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主体的工会、共青团应该随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突出行业特色,体现单位优势,符合职工要求,从而达到文化娱乐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职工参与广泛的效果。要把着眼点放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职工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上,通过建立单位网络,丰富阅览室图书等措施,来满足职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等需求;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读一本好书、献一条好计”活动和“优秀学习心得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职工提供展现自我和查找差距的平台,激发职工积极进取的热情;通过开展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活动,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另外,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应该在保证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尽量体现个性差异。比如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书法绘画比赛、手工艺品制作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来充分展示全所职工在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并结合比赛评比结果,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采取向上级部门推荐、单位内部永久保存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效果,提升单位整体形象。

六、围绕规划,实现逐步推进

篇2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不足;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2-01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稳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当前我国迅速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

(一)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纵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队伍,不难发现,很多文化建设人员要么是街道居民、离退休人员,要么是村民。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而却有部分人员缺少文化修养,这导致整个队伍存在着各种意见分歧。同时,基层文化建设人员并没有进行定期培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文化建设中创新性不足。

(二)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证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反之,则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或事物的顺利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并没有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财政支出范畴中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该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事业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谈不上文化建设的创新。

(三)缺乏全面的基层文化建设认识

纵观当前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并没有了解其深刻内涵。例如,有部分群众认为,基层文化建设仅仅是一种个人兴趣,参不参与都没有关系。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能真正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从而降低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基层文化建设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活动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因此,在进行基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态度,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同时,必须注意一点,各个文化活动的形式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兴趣广泛结合起来。例如,在一些社区和村镇,工作人员可以组织一些广场舞或健美操活动,号召人们充分参与进来;此外,还应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例如下乡放电影等,以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在各种节日期间,应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组展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晚会等。总之,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丰富文化建设的活动方式等。

(二)创新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限制我国基层文化建设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阻碍了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推进。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投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保证各项资金“用之有道”。其次,基层地区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及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提升文化工作水平

基层文化建设队伍是基层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的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其文化工作的水平。首先,要注意引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能够把握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并能为文化建设的创新出谋划策。其次,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当然,最重要的是,基层单位要采取措施提高整个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基层文化建设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尽管这项工程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基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将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 作用 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只要去过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结合青岛市文化建设实际,就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及途径略作浅述。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经济、文明、环境、人文乃至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存亡。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凝聚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在激发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上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内在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如青岛市各界名星众多的名人现象,以“微尘”为代表的文明品牌现象,以许振超为代表的劳模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同生共进的,文化既为经济所制约,又是经济建设的充分保障。一方面,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形象是人类对于城市形体以城市的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特色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城市形象的每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的快速化、社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等已成为描述现代城市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这些城市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青岛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山、海、城”文化名城,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就是因为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伟大的灵魂萦绕着这座城市,大批勤劳勇敢的青岛人民用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建设着这座城市,这就是岛城的财富和灵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需要以岛城特色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挖掘、培育和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优秀成果的精髓集纳,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市民的斗志,激发市民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动力与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好风尚,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市民的行为标准,自觉追求,这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任务。

(二)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历史特色文化。每一处文物都有一段不可再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每一个名人都有其历史足迹和文化底蕴。青岛有很多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可以挖掘、培育、开发和研究。一是历史文物,从胶澳总督府到天柱山摩崖石刻,有4处国家级文物;从田横五百义士墓到琅琊台、康有为墓、关建筑群等有21处省级文物;还有一大批市级文物。二是历史名人,从古至今,国外国内一大批本地或旅居青岛的各界名士,如闻一多、康有为、老舍、梁秋实等等。这些都是增添岛城魅力的源泉。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结合城市的人文风情特征,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考虑,培育和打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

(三)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城市文化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从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搞好软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艺术馆、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会展中心乃至环境绿化雕塑等,都要体现城市特色文化风韵。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观念,鼓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激发群众活力,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培育市民文化意识,正确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升市民文化意识,尤其是党政机关决策者的文化意识,是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市民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教育、开放意识和变革精神的教育、社会公德及科学精神教育。同时要引导市民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城市更具特色性、开放性和世界性。

篇4

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水平的高度,是全体师生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坚持“一切面向学生未来”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诚实乐学、和谐发展”的校训,并逐渐形成了“团结求实、奋进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求真爱生”的教风和“尚德博学、严谨勤奋”的学风,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有效的精神引领。

加强课堂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生命课堂,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带头开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的研究与应用,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以此让教师实现由单一的课堂领导者向多重角色的转换,促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形成“尊重―理解―合作―高效”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生命活力展现、学生生命活力迸发、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有效融合的舞台。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我们在每个班内悬挂了《小学生守则》和《淇滨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开辟了读书角,发动学生酝酿讨论之后,确定了班训,设计了班徽,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等,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个人才华。千姿百态的班级文化,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我为祖国站讲台”“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等系列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电脑绘画比赛、撰写师德学习笔记和心得等活动,引导教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大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先后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语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展现载体,它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师生的精神追求。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育人效果,我们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录课室和图书室等10余个功能教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按照校本性、序列性、育人性的原则,构建了由办学思想、淇河文化学习研究、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教育、励志教育、学校发展纪实7个主题组成的校园文化长廊。学生身处其中,或领略家乡风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或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养成良好习惯;或品味经典古诗文,受到千古美文的滋养;或领悟寓言哲理,从小立志发愤图强,憧憬美好未来。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们统一制作了规范的班牌和办公室标牌,并根据每个教师的职责,制作了岗位职责和工作台牌,实行了校园卫生责任区制度、发放“卫生流动红旗”和卫生评比结果通报制度等。同时,加强校园美化和绿化工作,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我们还利用课间播放轻音乐,让音乐给师生以感染和熏陶,将艺术的高雅融会到学生的个人气质中,提升其审美情趣。

乡土文化建设出特色

我校位于汤汤淇水之滨,依淇河之灵秀而名。因此,我们抓住“淇河文化”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育人功能,让孩子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在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中耳濡目染。我们全面开设了“淇河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收集、整理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完善了校本教材《我爱家乡鹤壁》,在学校教学中科学地吸收、借鉴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了校本课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校建立了淇河文化长廊,将鹤壁历史文化名人、淇河风光和淇河古诗等制作成相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楼道中,让学生在举目移步之间都能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淇河文化学习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生文化活动展风采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力求既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非常重视文化活动建设,把升国旗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宣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爱心感恩等教育。

我们向全校师生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学习每一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并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生每天要有1/3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等大多也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篇5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应当指出,加强和改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大学树立先进的核心教育理念,高瞻远瞩、精心谋划、分步实施。

一、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大学的发展已从“精神型”走向了“专门型”组织,组织结构由比较简单的几个部门转向了庞大的工作系统,专门的管理活动已经出现,大学内部有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协作和依存也不断加强。因此,制度安排是大学发展的必然。制度建设与机制和体制创新是同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来说,各项制度措施的完善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起点上,各项制度措施的制定与完善首先是要建立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反映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就是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有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才有可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发扬批判和独立的精神,鼓励教师进行开创性的研究。

第二,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方面,要更多地体现“精神性”而非“物质性”,“全员性”而非“科层性”,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唯有如此,学术权力才能超越行政权力。同时,一所大学如果在学术权力面前失语,仅剩行政权力,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学校立命的学术只能是空谈。

第三,目前有消息称,教育部拟为高校教授评级定岗,取消正副教授职称。这无疑是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的一项新举措,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透明、严格的竞争遴选制度和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把学校内部搞活。

第四,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前全球语境下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改革现有的学科和科研管理的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的学科和科研的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科技创新。同时,好的制度安排不仅是选择,而且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需要制度框架的支撑,大学校园文化是娇嫩的花朵,高贵的理念也只有在与之相容的正式制度下才能存在并得以发扬。因此,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才能竞相进发,大学校园文化才能卓尔不群、历久弥坚。

二、加强各级组织领导,形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机制和共谋策略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与共谋,除了内部合力问题之外,对于外部应该从两个向度予以考察:一方面强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外部环境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这样的厘清,我们发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与共谋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闭门造车。所以,从大学自身、大学与政府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必须强调各级组织领导与形成建设合力之间的必然关系,而理想的关系状态则是通过加强各级组织领导,共同促成合力的形成。

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政府作用是绝不能被忽视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可以从自身职能出发,利用间接的宏观管理方式促进其建设发展。具体方式包括:一是政策方式,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行为;二是经济方式,即在拨款、资助、投资、奖励和招标等教育经费分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倾斜来调整提高文化方面的投入;三是信息服务的方式,即通过提供信急服务来使高校有选择地决策自己的行为;四是监督评价方式,政府教育部门通过检查、鉴定、评估等话动来对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只有内外兼修,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实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创新则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合力并抓。第一,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校园精神,要深入开展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崇尚学术,探索真理。第二,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要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要素至关重要。积极营造高校包括制度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创新环境,是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组织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和平台,具有促进校园精神的培育、激活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

特别要提出的是,多校区办学更应注重文化创新。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实践和多元文化的存在,面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要求高校必须尽快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一个大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在多校区办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多校区办学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按其内在的层次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继承关系、融合关系和创新关系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的文化精神是大学的血脉和魂魄,而大学精神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传承,则多校区大学可能是一盘散沙。第二,传承对于多校区办学的新型大学来说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必须首先确定新组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让其深入师生员工内心,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真正使统一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深入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并化作自觉的行为选择。第三,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所大学内在生命力的真正体现。这种创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选择,而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则是当前条件下多校区办学的首要之举。

四、结合学校历史传统,体现时代要求,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学风、教风和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中,校风是理念,是精神,教风、学风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与实践。具体说来,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风是学习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巨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与良好的学习方法。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师德的载体,教风不仅影响和制约学风,而且主导校风。

理论上讲,教风和学风的好坏,决定着一所学校校风的好坏,其中教风又是影响学风和校风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教风建设,乃是培养优良学风和校风、办好一所大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事。目前,正是各高校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三风”的建设只有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并体现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规律,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赢得社会赞誉。比如,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教风的落脚点在于教书育人。现代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要重构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多维化和综合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高效。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要传承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撞击学生的知识灵感,引起学生的学习与共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五、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博雅工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地方。当代中国大学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等“博雅工程”系列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各院系每年都可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格调清新高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显其能,使校内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大众化和精品化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大学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倡导建设健康向上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大学生通讯社、演讲与口才协会、体操队、武术队、书法协会、球迷协会等。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激发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可对学生进行以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为主题的入学教育,对新教师进行各种严格、系统的岗前培训等,深入开展“三育人”,创建优良班风、教风和学风活动。使新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和新教师任教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培育起爱国爱校的情感。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学校都可紧密围绕形势和任务,确定纪念活动的主题,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各种蕴含丰富教育内容的活动。这些全年基本不断线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可极大地丰富师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时代精神、创新进取意识和思想修养品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张秀容,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篇6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企业界的重视,并在广大企业家群体中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企业与社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基本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企业文化建设通过软科学的方法,实现了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实现企业肩负的使命。

1.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企业经营思想、价值标准、企业作风、传统习惯、道德伦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有机整体。建设企业文化,运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正成为国内许多企业领导的共识。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增强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日益加大,商品竞争的背后是文化含量的竞争。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既要加强在产品质量、科技实力等硬件上的投入,也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产品文化内涵、员工整体素质等软实力的投入。只有将以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合力。未来,在企业的规模、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硬件差距逐渐缩小的形势下,企业的软实力越强,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可以肯定地说,企业形象靠文化来塑造,企业声誉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素质靠文化来提高。

3.企业一年的发展靠领导,三年的发展靠制度,十年的发展靠文化。企业的良好发展有赖于企业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的价值观和职工的价值观、企业和职工的行为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旧价值观的交合,既有继承弘扬,又有冲突撞击,急需积极引导。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也使职工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用企业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职工的行为外,还需要借用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企业文化的特点正是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企业职工的行为,引导职工在经济运行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样才能让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明白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道理,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即CIS系统;深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要建立一套卓越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把表层的企业文化与深层的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CIS宣传、推广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通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来增强CIS的内涵和市场认知度。

1.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公众对企业的形象认知来自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使企业吸引比同行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

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企业形象对企业间的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它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培育能体现本企业精神风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

“人心齐,泰山移。”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搭建企业和员工之间了解和沟通的桥梁,强调员工的协作和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延就是要提高产品文化的附加值。企业组织成员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赖于企业的发展。员工没有协作和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也就不能为组织成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协作和团队精神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感情紧密度、企业的团队精神、向心力等。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企业,都会建立一套感情投资机制。

要管理就应先尊重对方。管理人员应与员工形成信任关系。有了这个感情上的纽带,员工才会对管理人员产生感情依附意识,管理才会比较顺畅。

团队精神是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在一起,使整个团队拥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使团队成员的价值体系得以融合,从而迸发出新的创造力,并将个体的行为与企业的荣誉融为一体。

3.建立激励机制。企业要保持永久的创造力,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

4.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将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

篇7

关键词: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11-02

图书馆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图书馆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面貌、道德标准、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高校图书馆文化跟图书馆文化一样,也是工作人员在长期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和建立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转播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瓶颈。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对于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成果,是影响广大借阅者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学风、教风、师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和良好象征。图书馆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图书馆物态层面的文化、行为层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三种层次的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物态层面的图书馆应该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的馆舍及馆藏文化,为广大借阅者提供洁净、明亮安静和优雅的阅读环境。这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硬件平台,是良好思想修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而行为文化是图书馆所扮演的文化传播的角色,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来讲,新校区图书馆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馆藏图书以航空航天特色为主。作为该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应该将重点发在航空航天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上,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文化展、开展航空航天论坛、开展航空航天相关知识竞赛等。而对于图书馆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就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借阅者的素质,也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理念是高校图书馆的重心,是一个学校留给毕业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仅是提供了人文关怀和优雅环境,而是在于良好人文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建设不仅仅是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要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用切身的实际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图书馆有主人翁意识,有爱家、爱馆、爱学和爱文化意识,培养出不仅仅学业优良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具有高雅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爱国人才。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文化宣传活动和职业培训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凝聚力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竞争意识和先进意识。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对读者的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今高校综合素质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教育原则。即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活动等。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即任何建设、工作都必须以为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满意度为中心,让读者感受更好的服务。基于上述原则,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建设。要着力打造图书馆的文化特色,首先在图书馆的第一层次上做工作,即物态层面。建设图书馆的建筑、合理设计图书馆的设施摆设、优化设计整体布局。同时购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举例来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航空发动机的结构设计,整体上具有航空特色。该馆的文化基调就是航空情怀。类似的相关摆设布置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著名的航空人物、重要的航空产品、航空历史等。另外,优雅的环境也体现在绿色环境和环保理念的体现。图书馆摆放了大量的植物,可以说就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园,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绿色氧吧。努力营造出一个优雅、恬静、深邃而又轻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在这里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另外的硬件环境就是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化资源,要把图书馆建设成高校文化中心,首先要完成和完善图书馆的馆藏文化建设。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图书资源及历史史料是吸引读者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了充分的图书资源及普遍可查的图书资料才能使阅读和科研成为可能,才能使走进图书馆成为可能,才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而在图书馆的文化资料选择和筛选上图书馆都应严格过滤,确保给读者呈现出优秀、先进的文化,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要积极向广大师生推荐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加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文化建设中,软环境是关键,这里说的软环境是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甚至一个好的图书馆馆员起的作用及影响要大于一名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每个阅读的学生。每个职工的高素质、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学生。因此,每一名馆员既是学生查找资料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文化学习的指路人和行为规范的榜样。还有就是对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知识传播、服务社会。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有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馆员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读者服务,才能了解每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脉络,也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

3.高校图书馆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当前是各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及信息资源以多种形式普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文化。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完成从传统意义的只提供有形的纸质资料到无形的电子资料的蜕变,要完成以年或五年为单位的更新速率到以天为单位的更新速率的蜕变,要完成智能提供有限新资料到能够完全提供最新资料的蜕变,要完成硬件服务到数字服务的蜕变。

4.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给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一服务并不简简单单的像大型超市一样,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摆设整齐就可以的。这种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图书馆给广大师生所呈现出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图书馆不断地创新服务。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在平时的教育和积累中不断形成的,这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方法的创新性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所以要将培养软实力的意识渗透到平时管理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每个细节当中。创新活动要紧密围绕文化建设、围绕先进技术与先进信息,这直接反应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也影响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首先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领域。例如,开展富有新意的各种科普活动,面向各个二级学院开展富有专业性的专业知识展览。其次,要鼓励图书馆馆员、学生及老师参与或组织创新活动,大量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和老师的新想法,并使其灌输到文化活动当中。目标,奖励有贡献的老师、学生,设立相关知识的贡献奖,鼓励具有学术先进性的专业在图书馆设立专项奖,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使图书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四、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最高领导的馆长,要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要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而不是片面追求大而空,空而静。图书馆应力求在每一个空间都有特定的文化反映,在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学习氛围。要用气氛感染人,要用服务感化人,要用文化培养中国建设的栋梁人才。只有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力才能使图书馆建设不断跨越新台阶。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要以主人翁的服务意识和思想为指导。

参考文献

[1]陆琦.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简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107-110.

[2]郭红转,李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3):25-27.

[3]李莉芳.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136-137.

[4]周虹.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0,(36):252.

[5]卢增强.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05-207.

[6]张旭S.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143-144.

篇8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不断的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我认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行为规范,是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生命、实现员工价值的文化,是最终得到企业每个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共同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安全文化是规范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的理念的总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奠定了安全生产的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对于建设和谐企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是安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最终落脚点。二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有利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利于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有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三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的整体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推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有利于企业效益提高。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基本要素

企业安全文化,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内容。其着力点是找到可以展开、能够见效的安全文化要素,笔者认为需抓住以下七个重点。

1、企业安全承诺

企业的安全承诺,就是结合安全工作实际和员工素质状况,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使命的关键因素,具有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的作用。企业安全承诺全工作须臾不可或缺,可以发挥旗帜引领、目标导航、愿景激励的重要功能效应,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

2、行为规范与程序

企业全体职工的行为安全规范是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呈现,企业行为规范是安全绩效管理体系的保证,有效控制全体员工的行为。

3、行为安全激励

企业在审查和评估自身安全绩效时,使用旨在对安全绩效

给予直接认可的积极指标,发挥安全行为和安全态度的示范作用。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方式,优化安全信息的传播内容,建立安全信息传播系统提高传播效果。 建立安全事项建立良好的沟通程序,确保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和相关方、各级管理者与员工、 员工相互之间的沟通。

5、自主学习与改进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安全学习模式,实现动态发展的安全学习过程,保证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6、参与安全实务

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全员参与的过程,全体员工都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对自身和同事安全做出贡献的重要责任。员工对安全事务的参与是落实这种责任的最佳途径。

7、审核与评估

企业应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保持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改进。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各个部门和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构建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对此,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成立以党政领导参加,安全管理、党群、行政、宣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文化领导小组,便于纵横协调,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强力推动和组织发动,必须以制度来保障,以机制来引导。因此,要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安全文化提供思想、政治、组织上的保障。要把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来,将安全文化建设做为一项长期目标,及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和内容及相应的措施,使安全文化建设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目标,切实把安全理念培育、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形象识别等文化实践活动与安全工作目标与规划、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安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3、通过标准化作业和行为安全观察来强化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是建立在设备、安全技术系统完善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基础上的。标准化作业是强化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作环境标准,如顶板支护标准、工作面三直二平通风设施标准,其含义相当于我们的质量标准化标准;二是工作程序标准,即职工从上班开始,针对当日的工作任务,按要求的工作程序完成任务,其含义相当于操作规程。行为安全观察是强化标准化作业的手段,其目的是避免所有伤残和职业病的发生,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深刻感悟到保证自身和其他同事安全的重要性。每位员工都是行为观察员,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填写行为安全观察评估表,观察内容可包括人(工作程序)、机、环境三个环节,并建档分析。以消除诱发危险的因素,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开工前安全评估是最基层的活动,也是风险评估的进一步延伸。基层班组利用开工前的3分钟讨论一下工作任务、程序、标准化要求。仔细想想、看看工作现场潜在危险的环境因素,员工精神状态等,由员工自己讲述,落实任务后指定工作负责人等,并要检查现场环境和隐患。小组相互沟通、交流能创造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图片、录像甚至职工现场操作等让大家共同讨论那些是不好的,存在什么隐患,不安全的地方应如何控制,这种人性化的活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进了工作友谊,从而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

3.7全员参与,共建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等各项工作,只有职工广泛参与,各级组织齐抓共管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抓实抓好,这就需要领导重视,企业各层次人员要学习和掌握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并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力求实效的方针,使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一致的认识。三者合为一体,相互制约和监督,全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篇9

一、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构建的基础

从社会意识形态上看。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参考与指南,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相一致、相匹配才能得以延续和生存。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切行业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也是密不可分的。从企业所在的行业看,每个行业的特色文化和价值观是有所区别的,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只有与行业特色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才能被行业所接纳和认可。从企业所在的地域上看,企业文化要与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特点相结合,根植于当地的人民群众,依赖于当地特色资源与劳动力,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才能更具传播性和辐射力,从而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因此,企业的文化构建,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的。

二、企业文化反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

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已成为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组织部分,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巩固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阵地,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首先,企业是以创造经济价值为最终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在发展中创造了物质文明,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为和谐社会物质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企业在创造利润中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企业道德,为和谐社会文化起到导向和辐射作用,它可以提升社会的文化品味,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构建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一切社会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在工业化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企业是社会物质与文化的创造主体,基于物质基础上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念大多根植于企业,企业文化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参考的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动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加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1.融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于组织常规管理中

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文化机制和体制,就无法进行有效组织文化建设活动。要寄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于常规管理中,建立健全组织文化制度,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最终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思想理念。要建立严格的企业文化制度和准则,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加以渗透,首先要建立依法经营的文化制度,强化企业依法经营的理念,要把遵守公司法、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法律融入企业文化中;其次要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者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把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使员工依章工作,杜绝各种人身事故。最终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下的企业组织文化制度。

2.在文化建设中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是企业的根基,企业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做为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要把“诚信守信、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融入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并加以践行。要把基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文化理念,渗透到社会文化建设中,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把企业的价值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企业、员工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最终形成企业与社会、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把建设和谐社会下的和谐企业作为凝聚员工的重要文化阵地,把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推动和谐社会文化建设。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2011年,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社会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建设企业组织文化的主体是组织的成员,每位组织成员都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在组织文化建设中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本文化。要以人性化管理启动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成才搭建平台,在组织发展的同时关注组织成员的成长,要为他们均等的发展机会,大力加强组织成员培训,促进组织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企业的员工,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关注组织成员的成长,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组织文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和谐企业的基础。而在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中,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除了具有经济责任,更具有社会责任,要摒弃传统的“利润第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文化的构建中,要把维护社会好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要把目光放长远,放弃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谋取企业更加长远、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生态文化,处理好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落实好节能减排,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建立循环发展机制,关注全社会的生态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要建设公平文化,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适当增加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为员工谋取更多的福祉。建立奉献文化,做好社会慈善事业,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为维护社会稳定,救济社会弱视群体贡献力量,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促进社会和谐。

5.注重文化创新和个性化发展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文化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如: 蒙牛的“做一个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务商。”、苏宁电器的“做百年苏宁,树家庭氛围”等。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不断的总结过去,勇于超越自我,推陈出新,提升原有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把创新的内核植入组织价值观,全方位融入组织文化的要素和建设组织文化的全过程中,培育组织成员的创新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组织文化建设的动力。在组织文化的构建中不但要注重成员间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差异性,创新文化构建手段,建设与本组织的特点结合的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要与自己所处的地区、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突显地域差异性;要与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经营过程相结合,突显品牌差异性。

篇10

临海市文化馆根据上级主管文化部门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教训,谈谈我们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探索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态度。临海市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繁多,千百年来丰富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这几年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普查工作,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民族民间资源是群众文化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传媒等新形式的娱乐文化的迅速进入,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依然还停留在静态保护上,没有做到提倡动态或活态保护,更没有提出传承弘扬的行动口号。以致传统文化项目渐渐地被淡忘,在众多新的、外来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被边缘化了。

所以我们认为,在研究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探究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自2003年以来,我市广大群众工作者积极参与了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全面的普查工作,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作为文化工作者,就必须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特别要结合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创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必要的理论研讨,还可以组织参观介绍一些典型经验,来提高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

二、认同目标,勇于实践。统一了领导与群文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作用认识,群文工作者就必须为党政部门的决策做好参谋,出谋划策,提供可行性的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要从乡镇尚存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有一定知名度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有群众基础,易于普及创新,且资金投入量少,或利用开发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开展工作。例如我市的“上盘花鼓”“黄沙狮子”“括苍剪纸”等。以上盘镇的“上盘花鼓”为例,上盘镇于2006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省民间艺术之乡(上盘花鼓),并相继列入临海市、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2007年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舞蹈篇)。有近500年的历史“上盘花鼓”自1955年挖掘、整理后,每年都在省级演出获奖。特别是近年来,该镇的上盘花鼓表演队已从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队,100多演职人员,其中农村一级俱乐部中就有6个表演队。不仅增加农村俱乐部的活动项目,也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上盘花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市、台州地区进一步扩大。为巩固该传统文化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亦成为上盘镇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

三、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在群众文化的工作中,经常都会碰到先普及后提高,或是先提高后普及的工作方法矛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对待传统文化工作亦会同样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认为,普及是基础,提高是关键。任何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只有在普及中才能发现人才,有了人才该项活动的质量就会进一步提高。活动项目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就能达到普及的目的。

上盘镇文化站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上盘花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他们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制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例如要在近两年内,使上盘花鼓在全镇21个一类农村俱乐部中,建立表演队,到2010年时在42个行政村全部普及;每年举办一次上盘花鼓培训班,以提高各队的表演质量;拟在上盘花鼓的11首歌曲中选出《寄生草》《姑嫂看花灯》等几首作为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幼儿园中教唱普及;计划在上盘镇中心成立舞蹈中心组,培训演员20人左右,通过比较正规的培训,提高艺术表演质量;计划在近期举办一次全镇范围“上盘花鼓”的表演赛,促进该表演艺术的提高。

这些普及与提高的措施,既是交叉地进行,促进了两者的工作开展,又体现了矛盾的统一。

四、不断丰富创新,适应社会进步。任何传统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创造的。只有经过不断加工,不断丰富,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满足娱乐的需要,娱神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盘花鼓也不例外。据我们了解,上盘花鼓在1955年挖掘整理时,为了宣传参军保家卫国的需要,对几首歌曲的部分唱词作了修改,演出时加上乐队伴奏。1959年则把2人花鼓改为5人表演,同时根据上盘花鼓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名为“舞龙调”的新曲,第二次上省演出。2000年,临海市文化馆和台州群艺馆分别以“上盘花鼓”的音乐、舞蹈动作为基础,创作了舞蹈“花鼓情”。无论是音乐、动作、队形、人数都作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受到专家和群众的肯定、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