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风险分析

篇1

传统的金融主要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而当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提供金融产品进行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主要有六种,分别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信息化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三方支付主要表现有阿里金融,苏宁金融,京东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等,主要依托其自有的支付核心开展客户和数据的积累,并集于此开展小额信贷和平台的理财服务,这也是目前发展的最全面的形式之一。P2P网贷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借贷,主要有纯线上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以及债权转让模式。由于P2P的发展具有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特点,行业发展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的网贷平台已达2000多家。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然后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全方位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来获得客户的消费习惯,预测客户的购买能力和购买行为,使金融机构获得更大的利润。众筹融资指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或活动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目前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例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提供金融产品的搜索和数据处理服务,通过平台来积累流量,提高投资者和产品供给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诞生了。在这家银行里,没有营业网点,没有柜台,没有ATM机,看不到现金……它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自此以后,网络银行业务在全球开始蓬勃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也很迅速,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仅仅为金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协助银行“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以网上银行、金融、证券为代表,互联网与金融还未真正结合,因此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还未曾出现。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了第一家网上银行,接着一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云平台等优势技术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了金融领域,形成了第二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互联网对金融的“协助”表现在开始不断地从技术领域渗透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突出事件是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向第三方发放支付牌照。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发展至今。很多人把2012年评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因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既有传统金融的风险,也有其独特的风险。

(一)传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时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这种信用风险也不例外,尤其是P2P平台的网贷,一旦发生贷款业务,能否确保带出去的钱顺利收回。第二种风险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就是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资产结构是否匹配。例如余额宝和支付宝的无缝对接里就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异常事件,引发货币市场基金大规模赎回的资产变现现象,流动性危机就产生了。

(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以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因此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当互联网收到黑客袭击,计算机病毒入侵等一系列行为时,互联网就会出现漏洞和问题,从而引发技术风险。比如基于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在进行电子数据传输与保存时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与扩散,使得数据的传输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还不是很完善,技术还达不到很先进和成熟的程度。此外,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软硬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很多地方都要依赖国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构成了风险。

(三)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虽然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但也仍然无法解决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则可以让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失真”的状态,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业务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额的供给方大多是非传统的金融行业,对金融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现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打的宣传旗号都是高利率,高回报,但却对潜在的风险提示不足,未引起客户的重视,一旦发生重大损失,客户只能望洋兴叹,自认倒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的身份和信用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出现“劣质驱逐良质”的现象,即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取代了质量高的机构。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在进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违反了法律、法规,未按规定遵守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或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在立法方面还不完善。近年来,虽然相继有一些此方面的法律出台,例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但这些都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而制定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导致了风险和弊病的凸显。

(五)权益保护风险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信息无法面对面的进行,都是通过互联网传输,因此不能准确地核实交易主体的身份,就有可能存在消费者的账号信息,资金信息,身份信息被非法盗取或篡改;同时,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网络融资资金被挪用、占用;交易商暗中操纵交易价格等等,都会导致投资者或货币持有者的经济损失,这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分析后,应及时加强对其的监管,采取的监管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事前监管是指市场准入监管,即严格审批将要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其目的有二个:一是对一些生存能力差,不符合条件,没有存在必要的机构和组织应当禁止其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二是使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布局更合理,为互联网金融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保障互联网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事中监管是指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即加强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经营过程中的监管,动态的了解其业务范围,资本充足情况,产品质量以及资本流动性等等。事后监管是指市场退出监管,即对严重违规操作或即将破产的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的市场退出处理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

在不同的金融产品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出现了产品本身透明度不够的问题。一些不规范的产品销售者刻意对客户隐瞒产品的特点和风险性,导致后面纠纷不断。这主要由二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的普通投资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与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理财产品都是由银行供给的,产品品种比较单调,普通投资者对产品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股票、理财产品、债券,因此新的金融产品出现时,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二是,运营企业出于销售的需要,在宣传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这种行为本身大多是非恶意的,但现实中往往容易造成投资人的误解而形成纠纷。因此,首先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明确每一款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避免“浮夸”宣传,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和产品的透明度;其次,在产品的运营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让投资人对于产品本身的原理、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必要时,可以让投资者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参观,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让业务开展的更加透明。

(三)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应当成立一个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相关部门为辅的监管体系。各部门应当定期交流和沟通,明确权责,加强监测,及时预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出现问题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二是与时俱进地推动金融监管改革。首先监管机构要强化全面监管的理念,推动银证保监管部门逐步实现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其次监管机构要有包容创新的理念,要鼓励互联网金融积极创新,监管的目标不是“管死”而是让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督促会员贯彻法律法规和履行自律公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会员合法权益等方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析 防范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对金融服务的市场有所拓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化、虚拟化、法律法规监管缺位、跨国经营等特点,导致其风险管理更加复杂,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是一种新的挑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网络贷款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依托网络,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的保管、支付清算以及信用担保服务的平台。例如网易宝和支付宝等。在2013年1月,我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有223家。网络贷款模式即为我们所说的P2P,它包括网络贷款中介和网络贷款公司。其中网络贷款中介起的是中介的作用,而网络贷款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融通资金。截至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网络贷款公司超过600家,交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其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复杂,例如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

系统性安全风险是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扩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资料都被存储在计算机内,而且消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户机向服务器传送数据时进行攻击,危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TCP/IP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沟通的流畅性,而很少考虑到安全性。这种情况容易使数据在传输时被截获和窥探,进而引起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的扩散并传染,一旦被传染则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网络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这是一种系统性技术风险。

技术选择风险是由于在选择技术解决方案时存在操作失误或设计缺陷。它可能来自于技术落后,也可能来源于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效率较低。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选择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淘汰,则会出现网络过时、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或客户错失交易机会。技术选择失误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只会增加业务的处理成本,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会影响客户及交易机构的交易机会,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失去生存基础;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较低,则会出现传输速度降低或中断的情况,从而延误交易时机。

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务,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还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较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造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二)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

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有: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信誉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账户授权使用系统、与客户交流信息的系统等的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

信誉风险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对于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我们提出的应对措施有四个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要进行改进、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改进运行环境需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环境安全。其次对网络运行方面应用分级授权和身份认证登陆来访对非法的用户登陆进行限制;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可以通过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从而降低技术选择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内部控制方面应该从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技术队伍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要从建立全面客观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着手,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择性风险。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现行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加紧立法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电子交易的合法性。明确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对各交易主体的权力义务进行明确的解析;对现行的不适合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适时的加大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的责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持电子交易凭证、识别数字签名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保证能够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在此方面应对市场准入管理进行加强并完善监管的体制。确定准入条件并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互联网金融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故应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实行综合监管。我国应向国外学习,及时协调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

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兴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分别为9.64万亿元和1060.78亿元。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在该年,我国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8.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7.9%。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往处于垄断状态的理财和信贷等金融服务逐渐以新的形态出现,银行、网络金融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为增强其本身的竞争力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塑造全新的金融生态圈。在这种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下,做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健全监管体系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各方面力量,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平稳发展。

四、小结

总之,我们应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交易主体的损失并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河北企业,2013,11(3):40-42.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风险防范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纳入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规划,企业界也因此掀起了一轮关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热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间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纯商业的买卖关系转变发展为一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富有成效。一般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客户等)如何进行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建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说明,由于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目标差异和利益差异,在应用互联网后这些差异并未消除,反而新增加了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因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基于互联网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存在固有的风险外,也会产生一定的新风险。我们可以把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后而相应产生的风险统称为供应链风险,它包括供应链固有的风险和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企业供应链风险及其防范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CM)强调企业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便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业务外包,委托合作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资源经营更擅长于竞争对手的,能为本企业创造特殊价值的关键业务,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前提下,实现“双赢”甚至更多企业“共赢”的目标。

过去,企业之所以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营利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从原有的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企业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迅速而且很难准确预测的全球化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不得不采取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于是许多企业把目标瞄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

实际上,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短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何时采购何种原材料;(2)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安排生产;(3)怎样合理安排运输路线;(4)如何编制合同履行计划;(5)怎样履行对客户的承诺等等。中长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以何种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关系;(2)在何处设立工厂为宜;(3)怎样才能建立国际运输网络;(4)如何开展网络营销;(5)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等等。在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看来,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已经转变为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于互联网远程处理,资源共享和实时监控的优势,将合作伙伴的资源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相统一,从而稳定整个供应链,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总库存、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的目的,并保持供应链各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在操作上的一贯性,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产品产量、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等方面均能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更富有成效地解决供应链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的问题。常见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

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是指不论供应链基于何种模式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实践证明,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1.目标冲突风险

在供应链模式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具有独立利益要求的经济主体,单个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都面临着双目标决策的问题,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供应链的整体要求。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冲突:

(1)在满足供应链整体利益要求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短期利益。

(2)如果一个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提供服务,则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全面合理的取舍,并由此面临一定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风险

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未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问题仍然存在,并给供应链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有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

(1)逆向选择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可能蒙受损失。

(2)道德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而供应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有契约保证的前提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如推迟供货时间或降低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致使制造商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

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由于互联网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有的集中式、封闭性的供应链相比,将可能产生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故障的风险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或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在互联网结构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其影响面更广,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对系统数据进行非法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所造成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供应链系统不仅与企业内联网完全融合,而且与整个互联网相联,因此其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范畴。从地域上看,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即风险不但有可能从企业内部进入供应链系统,还有可能从企业外部的互联网进入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关联方(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进行以剽窃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数据、搅乱某项特定交易或事项等为目的的活动而产生的风险。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内联网与关联方内联网之间需要建立外联网联接,由于存在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关系,需要相互之间开放一定的数据库资源,从而使供应链系统的数据库资源面临着风险。

4.社会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这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目前互联网社会道德风险主要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尤其是黑客攻击和病毒破坏,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供应链固有风险的防范方法

1.明确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准则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时首先必须明确选择准则。日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如Weber和Dickson)已提出了较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则,可供企业参考。Weber在总结Dickson的23项评价供应商选择准则的基础上,对它们重新进行了排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与组织、行业名誉与地位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CIMS课题组在调查后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指出,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持过多的主观成分,有时往往根据对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的标准不全面,不能对企业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在优先考虑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服务、所处的内外环境、内务状况、信用程度等因素,并且要注意,选择的准则是多方面的且会不断发生变化。

2.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

根据博弈论观点,供应链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博弈过程,供应商出于私利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继而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因此,外部的适当的激励机制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价格激励。价格往往是供应链各合作企业最为敏感的要素。

(2)订单激励。在拥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下,订单的分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商誉激励。如果在供应链合作协议条款中包含败德行为公开条款,则会对潜在的投机者施加有效的约束。

(4)淘汰激励。谁违反供应链合作协议并破坏供应链的稳定运作,谁就有可能遭受淘汰出局的际遇,它是一种有效的负向激励机制。

3.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

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关键。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专用性投资。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合作的业务部分,使对方相信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是获得长期利益的一个保证。

(2)确立“正和”思想。根据博弈论,“零和”甚至“负和”博弈意味着合作的双方必须重新分配原有资源,从而导致冲突。因此,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双方合作的基础是要赢得“正和”的博弈结果。

(3)追求公平。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形成公平竞争、获取公平利益的氛围,也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防范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涉及企业的许多方面,因而其安全问题必须全面考虑,既要考虑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措施,也要考虑监督措施,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安全控制技术。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技术控制体系

运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地说,企业可以运用如下关键技术来防范风险:

(1)利用防火墙技术预防外来攻击。防火墙(Firewall)是一组介于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防火墙可以软件形式运行于计算机上,也可以硬件形式设计在路由器上。

(2)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系统安全脆弱点的自动检测,找到安全漏洞,并给予修复的一种安全技术。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漏洞扫描技术可分为互联网扫描技术、系统扫描技术和数据库扫描技术等几大类,它们分别负责扫描和修复不同的安全漏洞。

(3)利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攻击。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实时识别和响应的一种安全主动控制技术。它可以在系统被破坏前主动中断并响应安全漏洞和误操作,实时监控用户的活动,其入侵检测记录还可用来追究入侵者的法律责任。

(4)利用病毒检测与消除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为了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国内外已经研制出很多种反病毒软件,一般都能有效地检测和消除许多种计算机病毒,并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实时监控的功能。但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做到制止新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因此反计算机病毒技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5)运用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实现对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保护。通过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安全手段,利用该技术可以保护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安全。

2.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资产安全,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供应链系统环境的控制,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由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应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系统结构,其系统组成的基础部分都是企业的内联网(包括分支机构的内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内联网的控制,其主要的内部控制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内部控制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①操作系统;②数据库系统;③系统开发;④系统维护;⑤应用系统;⑥计算中心;⑦组织结构;⑧工作站。企业必须对这八个控制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以保护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3.建立和健全外部控制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联网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的安全,还必须对企业内联网以外的系统空间进行控制,也就是面向企业内联网的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及互联网的关系如图3所示。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融资;发展;风险

众筹模式率先兴起在美国,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创新,紧接着我国也出现了相同模式的的融资模式。的确,国内众筹融资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本投资渠道不顺畅的问题,但是众筹融资模式背后存在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使众筹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良好的发展,应当积极对众筹融资予以改革,以便众筹融资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并且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促进众筹融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重点研究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众筹融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众筹融资背后的风险,希望业界人士能够正确认识众筹融资存在的风险,借助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力量来改革众筹融资,促进众筹融资良好发展。

一、众筹融资

1.众筹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难在各个国家都存在。美国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众筹”新兴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众筹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美国还推行了《初创期企业推动法案》,对众筹融资模式予以支持,并促进众筹融资模式良好发展。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资本投资渠道不通畅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积极借鉴了美国的众筹模式,比认为众筹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会发生非常大的效力。简单理解,众筹融资是大众参与新兴潜力项目共同集资的新型融资模式,其是众包和微型金融结合衍生出来的产物,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使大众看到新型项目的潜力,并为其融资,如此将会使新型项目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可以说,众筹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银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促进了金融市场化。

2.众筹融资的类型

国内真正发展众筹融资是在2011年售价众筹平台在北京上线,而发展至今,国内已经建立了较多的众筹平台,其中比较知名的就20多家,且每个平台都独具特色,这使得国内众筹融资的类型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京东众筹为代表的创新产品的预售及宣传的平台;以淘梦网为代表的影视娱乐、音乐媒体等艺术类的产品的传播平台;以追梦网为代表的公益项目的募资平台;以天使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或新公司的投资平台。

从以上众筹融资平台运行实际情况来看,出资者得到回报方式主要为:

(1)捐赠众筹

也就是投资不以任何回报为目的来进行投资。通常情况下,出资者将资金捐赠于慈善机构或特定公益项目。捐赠众筹的特点是所涉及的资金额很小。

(2)实力回报众筹

实力回报众筹,是项目发起人通过平台众筹产品,并设定吸引人的价格,感兴趣的消费者可以参与融资,在人数达到预设值的情况下,项目将成功,进而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奖励。从当前实力回报众筹运行实际情况来看,通常会回报给消费者签名CD唱片、特殊活动的入场券、海报等,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实力回报众筹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众筹模式。

(3)债权众筹

债券众筹,自然与债券有关,即债权众筹相当于人民与项目之间资金融通的中介,并且提供还款担保,如此项目发起人可以通过平台产品,向广大人民借贷,在项目获得回报的情况下进行还款。通过债权众筹的实施,可以弱化了项目投资风险,并且还能使项目良好开展与运作。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众筹融资的发展

从国内众筹融资模式的推出到今天,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但是,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也是比较波折的,尤其是以实物回报类的众筹平台,因其回报形式的限制,其融资金额较少,投资回报不佳。致使诸多实物回报类众筹平台都失败告终。相对于实物回报类众筹来说,股权回报类众筹的发展较好,其具有融资数额高,最高的融资金额能够达到十万或数百万,使项目良好的运作,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就以天使汇众筹来说,采用股权回报类的众筹融资模式,推出的天使汇众筹平台(如图一所述),上线项目,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积极投资,这使得天使汇平众筹平台上线的100多个中小企业项目融资到的金额已经超过了3亿元。当然,股权回报类众筹融资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使其存在较多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众筹融资背后的风险

的确,众筹融资模式的实施,能够帮助小微企业或新项目更好融资,促进金融市场化。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众筹融资背后也存在较多的风险。

1.实物回报类众筹存在的风险

从法律角度来看,以点名时间、京东众筹等为代表的实物回报类众筹并不会被认为是非法集资,不存在法律风险。但是,深入了解实物回报类众筹,其本质并不是融资,而是新产品宣传。对于大集团来说,融资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新产品大卖才是最终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在众筹平台上进行新产品的宣传与预售。而此时企业的新产品还处于未量产环节,甚至处于开发阶段,最终能否按期两场并且技术交付给投资者还是很不确定的。此种情况下,众筹平台和投资人都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接受到存在瑕疵的产品、或接收不到任何产品的风险。

2.股权回报类众筹存在的风险

相对于实物回报类众筹来说,股权回报类众筹的风险性更大,如若股权回报类众筹操作不合理,很可能被定义为非法集资,受到法律的惩治。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非法发行股票的某些行为做了限制。而以大家投和天使汇为代表的股权回报众筹平台,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虽然对上线的项目和认证投资人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但是,通过积累投资人并按照投资人出资比例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而很可能被界定为“擅自发行股票的罪名”,这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股权回报类众筹除了存在法律风险之外,其他风险也显现出来。就以管理风险来说,发起人在股权回报类众筹产品的情况下,筹集的资金将由众筹平台保管,那么众筹平台将会聚集巨大的资金额,且没有规范的监督机构对巨大的资金额进行有效监管,那么资金可能被挪用;发起人在发起众筹产品融资的过程中,无法对投资者予以收益承诺,那么发起夸大项目收益的结果,最终好的或坏的结果将由投资人承担。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众筹融资模式的推行是金融创新的表现,通过构建众筹融资平台,可以帮助小微企业或新兴项目融资,促进小微企业或新兴项目更好的发展,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间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是,从当前各种类型众筹平台运行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较多风险,如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总体来说,从互联网金融时代来看,众筹融资与互联网结合还是有很大潜力的,而今时今日应当加强众筹融资风险的规避。

参考文献:

[1]胡健.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融资的发展及背后的风险分析[J].知识经济,2016(3):48-49.

[2]邓建鹏.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5-121.

[3]魏杰.探析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融资模式的法律环境[J].商,2016(5):152-153.

[4]杨东,刘翔.互联网金融视阀下我国股权众筹法律规制的完善[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3-97.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优势 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便能让人联想到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某种联系。互联网金融是对以互联网为支撑的金融活动和相关的活动,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要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为基础。

(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对金融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即用电子化方式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处理日常事务,极大地减轻了信息传递不畅以及不对称的现状。第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逐渐虚拟化。这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金融业务处理相对传统实体的金融业务处理成本更低,且时间、地点、方式灵活,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务处理的效率,也方便了客户。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

(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才、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地流动和分配。一方面,金融资本的集中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金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的集中。即指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业、证券投资基金、保险业等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经营活动形成的大的资本集团或者联盟,主要是通过并购的方式,金融资本得以大量聚集。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促使金融监管法规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发展到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了。比如,四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腾讯推出的微信联合人保财险的手机端支付,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还有包括:易付宝、百付宝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一)成本低、效率高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鉴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减少了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效率、规范化地处理业务,解决了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金融机构,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客户进行筛选的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金融具有对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行为跟踪能力,能够有效地调查、监督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三)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点具有时间空间限制,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及时需求,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类型的新型模式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一方面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微小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以及防范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创新过快,而监管模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信用环境缺少,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巨大。

(一)风险分析

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的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二)对应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个人、行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另一方面,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修补相关的法律漏洞,完善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正处于待发展和改革的初级阶段,而有些发达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相当成熟,相关法律比较完善,比如美国,欧洲一些国家,还有亚洲的韩国;而且他们所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些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有着相似之处,比如信息处理,风险评估,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供求方直接交易,P2P的模式等。以下主要从个人、行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应措施。

对个人而言:投资者或者消费者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投资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

对行业而言: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对损害投资和利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先进技术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优势,同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防范管控风险和维护公共利益和行业利益。

对政府而言: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的跨部门监管机制,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以政府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战松.网络金融实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势

(一)发展现状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领域,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在借助网络媒体进行金融交易,只是形式上改变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模式整个颠覆。但是普遍认可的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和资金运动的过程。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拥有多种发展模式,出现了第三方支付、P2P小额借贷、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其中,第三方支付是目前最受欢迎、用户人数最多的金融产品,根据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超过270家,用户人数超过网民人数总额的25%;而互联网理财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点,互联网理财是基金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理财业务,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益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参与,例如“余额宝”就是互联网理财的标志性理财形式,由百度公司推出半年投资资金就超出4800亿元。互联网金融众多金融产品都得到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P2P借贷、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推出,受到了众多网民的热衷。

(二)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金融形式,是在传统金融模式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商业金融模式,具有传统金融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三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运营成本较低。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进行金融交易,不需要传统的店租费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传统金融形式需要店租、职工薪酬、日常水电费用等一些成本费用,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形式发展成本较低。其次,操作简单方便。进行互联网金融只需拥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就可以进行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改变了传统金融用户需要到各个相关柜台办理业务的形式,降低了时间限制,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最后,用户群众更多,效率更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推出小额借贷等小额义务,让更多网民有能力参与进来,增多了用户群众;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操作简单方便,用户可以有能力进行自身操作参与,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突破了地点的限制,不管你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提高效率。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具有运营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方便、群众多、效率高等发展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

(一)战略风险

不论是什么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都是最主要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中,战略风险也同样是最关键的。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方针,战略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所以,互联网金融必须制定高效的发展战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战略决策失败会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致命性重创,如果互联网金融盲目开发业务,使互联网金融无力承担业务开展,会导致互联网金融面临破产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制定互联网金融战略计划,规避战略风险。

(二)声誉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新型的领域,正是发展起步的阶段,声誉风险非常重要。对于传统金融主要的声誉风险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误导客户选择理财产品或者是保险问题等方面影响声誉的行为,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明确的发展限制,导致有些资质不够、信誉不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使互联网金融声誉风险大大提高。

(三)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没有出台,以往的传统金融的法律不适应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用户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时,得不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导致用户信息受到侵犯,互联网金融也受到起诉,所以,由于业务模式新颖,没有法律监管的限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法律风险。

(四)信息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不是面对面进行交易,是在网络上进行金融交易,会有黑客、病毒等非法授权的入侵的现象,使用户信息泄漏和企业内部网络崩溃,还因为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相关信息,可能会出现洗钱和诈骗的现象,致使互联网金融出现信息风险。

(五)操作风险

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业务进行外包,这样虽然极大降低了金融业务的运营成本,但是同时出现对外包业务的管理不善,使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对潜在用户人数无法准确计算,若是预算人数比实际用户人数更低,就会使互联网金融没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操作风险极大的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安全认证机制,加大打击力度

针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必须利用完善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应该进行采取措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例如在进行第三方支付应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实名认证,防止信息的不准确。互联网金融缺乏法律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严惩互联网金融中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惩,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市场化发展,完善审查流程

面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泥沙俱下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对市场进行完善审查流程,提高互联网金融门槛,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要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竞争关系,应该对金融产品进行公开化,并进行客户信息共享,才能完善审查流程,扩展投资渠道,促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降低,从而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政府监管,鼓励创新发展

政府在经济市场扮演着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角色,政府的合理监管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互联网金融存在着风险,但并不说明就要抛弃互联网金融市场,为了更好的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政府应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在法律范围内抱着积极的态度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良好监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保障互联网金融拥有健康发展的环境。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贷后管理;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体中是沟通八方,承接上下的枢纽,从自身经营和发展来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经济经营实体。商业银行与社会各经济组织、政治机构及个人家庭等都息息相关,从各社会成员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关系人包括中央银行、国家经济控制机构、银行的投资人或股东、银行的客户包括同业等等,银行通过传递国家或中央银行的经济政策、经济调控手段影响社会资金流动,从而影响经济走向。银行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和资金,影响各成员的经济活动,包括银行自身的发展。凡此种种,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体中的关键枢纽地位,对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信用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信用贷款风险的防控是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使得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了更多的现实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业务仍然是信贷服务和信贷产品,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必然成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之重。

二、互联网金融下的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要求,以种种方式拖欠,拒绝缴纳利息,从而给贷款人以及相关的金融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金融机构以及贷款人带来风险。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借款人因为未履行合约而造成的风险可以称之为违约风险,而这样的风险存在于大多数商业银行之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市场风险

在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公布的《关于资本协议的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它将市场风险的存在归结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使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各种形式多样的风险,其中包括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股票风险(equity position)、汇率风险(foreign exchange risk)和商品风险(commodities risk)这四个方面。而广义上市场风险存在原因并不单指这几方面,同时还包括外汇市场,存贷款市场等其他一系列潜在风险原因。

(三)操作风险

按照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是这样给操作风险定义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金融工作人员的个人失误造成的损失,金融系统出现的不确定性紊乱以及其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本定义中的操作风险只包括法律风险,其中并不包括策略风险以及声誉风险。人为失误,技术缺陷以及其他外部事件的失误等这些操作风险还存在于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银行如果要想降低损失,规避风险,就必须要完善银行相应的管理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因自身财力短缺的缘故,无法因资产的增加以及债务的减少实现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链条的中断。所以,因银行资金短缺而带来的流动性控制无力是银行流动行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当然,信用,市场,操作等其他风险都有可能扩大原有的风险规模与损失。

(五)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主要是指因政策调整,市场活动,意外事故等不确定性的变故为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商业银行的经济以及声誉损失。声誉损失会严重破坏商业银行的声誉,严重时会造成商业银行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各种商业交易过程中,因为没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商业活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与风险。我们从狭义上来讲,法律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未保证自身签署的合同以及文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而我们从广义上来讲,法律风险也同时包括了管理以及监督风险。

(七)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则是指商业银行错误地对市场做出的预测,制定不完备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商业银行迈入了未来的一个潜在风险区。战略风险是一个多方位的风险种类,它自身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与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更好地的避免战略风险,就必须拥有系统的知识框架以及对未来的准确预测。

三、互联网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各大行业产业变化等外在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一定影响。除外部影响外,银行发展策略、风险偏向、自身管理水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内部分工、信息系统运作等内部因素也对其产生诸多影响。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皆有可能导致信贷危险。

由于引发信贷危险的因素过多,使得信贷危机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虽然其表现形式复杂,却可将其产生的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自然、社会、经营三种。由地震、水灾、火灾台风、暴风雨等突发自然灾害而引发的风险,被称为自然风险;政治、经济、法规政策的变化,及社会个体的不正当行为、社会突发事件导致的风险为社会风险;商业银行及贷款人对贷款的运用不合理,在经营中经营政策制定不当或经营者能力欠缺而无法充分发挥贷款作用,给银行效益带来损失,这被称为经营风险,这类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

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经营风险又通过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支付风险等方面来体现。将彼得 S・罗斯(Peter S. Rose)和西尔维娅 C. 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的有关于风险分类的观点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的理论基础,可将其划分为八类,这八类分别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营运风险(交易风险)、法律和合规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资本风险[4]。支付风险因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二者的存在而产生,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支付风险又为最为主要的经营风险。风险具有系统性、广泛性等特征,这使得风险一但爆发,就将对整个经济领域造成重大创伤。

四、互联网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一)贷后风险检查

贷后管理重要手段就是贷后检查,贷后检查所起到的作用重要性毋庸置疑,适度频密和内容详尽的贷后检查能够对银行贷款项目的发展和其客户的需求都有一个全面和大概了解。通过贷后检查更好地了解该客户所用贷款所发展和经营的业务是否是真的符合银行贷款的相关使用规定;通过贷后检查银行可以确切的分析出该项贷款业务在客户中的评价和其是否值得推出以及客户退出时机的判定及相关措施等。

(二)客户维护

客户维护与信贷管理的风险控制似乎不相关联,但是从客户维护所发挥的作用可以了解到,客户维护是风险控制手段实施的基础。商业银行客户维护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维护。客户关系维护到位,企业运作得好,会主动加深与银行的合作,从而为银行带来收益,同时如客户结算资金留存银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二是,通过主动和到位的客户维护,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或资金安排的困难。三是,只有有效、到位的客户关系,各项信贷管理要求和风险缓释措施才更为容易被企业所接受,企业配合度高的情况下,风险尽早得到化解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三)担保管理

担保管理主要是对担保企业或担保物的担保价值进行评价,判断担保企业在贷款运行期间是否具备担保能力,对担保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抵押物和质押物的市场公允价值和市场变现流通能力的评估,确定是否覆盖借款本息以及处理或行使资产保全时的价值变现难易程度。针对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评估,通常按照对借款主体的检查频率同步进行,评估过程中至少包含对担保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担保意愿等方面的评估,其中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基本与对借款人的检查相同。

(四)贷款资金管理及本息回收

企业需要银行贷款的扶持,公司的经营内容过多,所需资金大于企业原本的计划资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项目的运营状况,评估该项目的价值以及项目的进展,以此来分析出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做好资金预算,这样不但能够保证企业项目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合理的分配资金,在制定资金收支计划的同时还能够对企业的贷款资金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济支出。

(五)风险预警及跟踪

在风险管理体系中,一般需要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评估、风险应急方案以及风险的全方位监管。并且,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因此这种变动会给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挑战,所以进行风险管理也有利于推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管理体现在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银行业务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假如银行能够较早的发现内部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银行的经济损失,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5-36.

[2]刘桂平.美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及其启示[J].银行家, 2014(8):86-94.

篇8

【摘要】互联网加时代的兴起正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结构和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原有商业银行带来“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新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中国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影响分析

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其中包括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因为外部因素的冲击或者是内部影响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这种类型的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之为不可分散风险。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 年被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渐渐被人们所熟识。进入到2015年,互联网金融更是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银行从业者需要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文章会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的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和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

金融行业网络发展迅速,使得投资理财等项目均可在网上实现,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悄然发展,使得新的支付方式迅速兴起,异地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无钱包”支付时代的到来。

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是狭义的电子货币。二十世纪末期,欧洲中央银行《电子货币》报告上对狭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货币提出了解释,在技术设备中以电子方式存贮的货币价值,它作为储存预付值的支付工具,不必经过银行账户,被广泛用于向除电子货币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值得注意的是,概念中排除了单一用途的预付值卡,即所谓的封闭系统的储存卡,如电话卡、公交卡等。这是因为这种卡对消费者及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风险很小而且影响也很小。电子货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现金有替代效应,进而降低了银行的现金漏损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降低,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预期盈利能力,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选择银行卡年末消费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值作为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指标。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把一双刃剑,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服务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加入互联网金融阵营的步伐,加剧了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防范银行系统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子货币使用率来规避银行系统风险,缓解存款分流的劣势并获得新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建议。首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抢占互联往后金融货币使用率的方式来有效防范银行系统风险。从金融环境的市级情况来看,在互联网新环境下的电子货币的使用对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拓宽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的渠道,加大自身在支付结算覆盖的领域,拓宽资金运用的方式,着重加大资金的运用效率,将目前的经营范围不断实现多元化处理,进而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还应当不断的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发展电子银行软件、自建对应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线上服务等等,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稳住现在拥有的客户,重新回收流失的客户。在互联网新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电子货币的重要性,利用抢占互联网货币使用率的方式来有效防范银行系统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应创新服务模式,加大产品创新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由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网络银行和第三支付平台等机构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影响银行存贷比,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创新服务模式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吸引流失的存款,减少对商业银行系统风险的负面影响。

第三,优化资产结构,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贷款增长率的过快增长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增加商业银行的安全性,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正确使用金融期权、金融期货和金融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减少银行经营和资金运用的风险,这将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完善其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商业银行系统风险还与汇率波动息息相关,因此,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商业银行时刻关注并积极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汇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威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并非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是有着互相协作、互相补充的关系的存在,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持和敦促,另一方的可持续发展都会受到非常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兼容性、包容性是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的,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挑战时,也应该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经营规划等方面做出改革和创新。简言之,互谅网金融和商业银行都是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二者的协调发展必将在今后的金融体系中展现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邹静,王洪卫.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01).

[2]朴岩.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28).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环境;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20世纪新时代科技技术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地深入企业发展中,帮助企业增加借贷,实现网络平台的业务推展。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财务金融平台,例如P2P网贷平台、各类网上理财平台、电子商务银行、网上基金、众筹平台、数字化货币等相关业务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企业来讲,这样的多元化方式可以促进其不断发展与壮大。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风险也非常大。因此对企业来说,必要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才能帮助企业进行长远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财务风险更加突出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之间实现并购和解散的频率大大加大,改变了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由于新技术条件下,企业已经不同于传统财务的核算体系,运用电子货币、行为数据和现有数据等方式逐渐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以新形势下会计的核算必须考虑到货币计量假设,全面考虑财务风险所呈现的许多不确定性。

2.法律风险加大

从风险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业务涉及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很容易会触及到法律的误区,进而引发系统性的财务风险。虽然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加强了互联网金融链上的监管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短期内难以改变互联网金融中一些存在的状态,例如企业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常常会出现在互联网中。缺乏金融法律市场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制建设的维护,这样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相关业务属性的规范化,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识别

1.互联网模式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较弱

企业的发展属于市场产物,应该具备相对应的政策保护,还要在法律机制与管理体系方面加强完善。互联网模式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威胁因素更大更多,改变了传统方式下企业经营方式与理念,加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得不到有效的加强,相关风险机制的建设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就形成了互联网模式下企业风险控制较弱的特点。

2.企业受到监管力度薄弱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融资方式更多样,但互联网金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阶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和法律约束规范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统一机制。今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相对应的完善规范体制。该行业的门槛和行业规范化需要加强,同时互联网金融面临着国家法律政策威胁风险,相关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法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体系急需构建,因为新模式下存在着各种金融违约风险问题。所以企业监管力度要不断的加强,避免一些违约成本。

3.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目前,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中互联网模式项目尚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规范,导致互联网金融在进入市场中的门槛较低,同时又缺乏一定的监管监督机制,导致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违法乱纪行为的现象较多,产生了一些金融犯罪现象。例如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贷平台进行非法集资,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比如一些“跑路”事件频繁发生,使得企业发展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黑客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常常会受到巨大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

首先,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防范规章制度,优化管理过程中的流程。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坚持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逐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专门化和专业化。系统化完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监控体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督考核机制建设。其次,可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完善的审计制度,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也可以运用第三方审计监督平台进行审计监督,构建较为完善的审计监督系统。最后,要注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财务风险的核算体系建设,加强风险分析与防范,可以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决策,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应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中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出较为完善的风险管控监督机制,加强管控措施建设,加强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防范分析,在发展中注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模式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更是一把机遇与挑战的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新型产物,能够改变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模式,逐步地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逐步激发新的社会生产力方式,改变传统的经营发展理念,建立全新的互联网模式,当然,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中发展中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也不容忽视。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这会计核算系统的变化与创新,因此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然.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6).

[2]戴宙松,黄博.P2P网贷平台相关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实务,2015(12).

[3]吴东才.企业涉互网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5(10).

篇10

所以,济源根据其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了电子政务建设,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节省成本,又提高了服务的覆盖面,并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新路线,为全国电子政务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不过,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安全方面确实存在着先天不足和诸多的隐患,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着政务信息失泄密、非法篡改、身份假冒等安全威胁。所以济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问题,明确规定信息不能上网,而且通过密码技术来保证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

虽然济源在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中,包括信息安全的建设中,都没有拉一条专线,没有建一个专网,完全是基于互联网,但他们通过采用商用密码技术和VPN技术,合理配置了具有防火墙功能的、不同档次的VPN安全网关和VPN客户端,实现了整个网络在安全条件下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由于完全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安全变得至关重要,但是,保障信息安全并不是安全措施越多越好,不能为了安全而安全,而是应该根据系统安全等级采用适度的安全措施,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保证适度安全,使得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既安全又好用。

如何在坚持适度安全的基础上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呢?

济源同样选择了等级保护的方法,把安全办公与开放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风险分析的前提下合理定级,并进行了分域防控和分级防护。

同样是由于基于互联网,安全隐患多而复杂,所以在风险分析中就面临了更大的和更严峻的挑战。作为政府政务办公的“内部”网和面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外部”网都是在互联网上的,互联网上的身份假冒、口令窃取等威胁很大,所以身份鉴别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存储或传输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容易被窃取或篡改,所以信息坚决不能上网;系统遭到攻击的风险很大,所以必须提高抗攻击的能力;互联网上病毒传播和扩散很广很快,所以要防止其影响到终端和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针对由于互联网带来的这些风险,济源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分为了公开信息处理区和敏感信息处理区,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防护。比如,公开信息处理区主要是面向广大公众的服务系统和完全公开的信息,由于广大互联网用户都可以访问,所以就要采取网页防篡改措施。

而在分级防护方面,将信息分为了完全公开、内部公开和内部受控三类,也是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比如对于在互联网上完全公开的信息,用户无须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就可以直接访问;而对于内部公开信息则用了商用密码进行传输加密,要通过口令进行身份认证后才能访问。

当然作为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的惟一一家试点单位,济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模式、扩大使用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甚至是在全国进行推广,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施效果

低成本的政务网络实现了安全政务办公和可信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