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国税总局下发的《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执行口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043号),以及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等有关财税法规的相继出台,投资收益的财税处理在企业实际财务管理中将产生一定的变化。本文结合上述新颁布法规,就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结合实际做一探析。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收益财税处理
(一)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列情况,企业应运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当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投资以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例1】甲公司2005年1月1日以240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3%的股份,购买过程中另支付相关税费9万元。乙公司 为一家未上市企业,其股权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甲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未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取得投资后,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如表1:
注:乙公司2005年度分派的利润属于对其2004年及以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
甲公司每年应确认投资收益、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5年:
当年度被投资单位分派的2700万元利润属于对其在2004年及以前期间已实现利润的分配,甲公司按持股比例取得81万元,应冲减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 8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10,000
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810,000
贷:应收股利 810,000
(2)2006年:
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2700+4800-3000)×3%-81=54万元
当年度实际分得现金股利=4800×3%=144万元
应确认投资收益=144-54=90万元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 l,440,000 贷:投资收益 900,000 长期股权投资 540,000
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l,440,000 贷:应收股利 l,440,000
(二)税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在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方确认的股利所得,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方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收到的被投资企业动用接受前的利润派发的股利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视为清算性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
而税收上的规定很简单,不论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是投资前产生的还是投资后产生的,都是税后利润,都归为持有受益,不应转化为处置受益。即税法坚持投资成本不变,如果将投资前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留存收益分配作冲减投资成本处理,则会等额增加以后的投资转让所得,导致双重计税。
【例2】沿用【例1】假设2005年甲公司所得税率为33%,乙企业所得税率为15%,当年享受了定期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计算甲公司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企业所得税,并注明在新企业申报表中的列示。
税法相关规定:
1、企业在国内投资、联营取得的税后利润,由于接受投资或联营企业已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因此,对于投资方或联营方分得的税后利润(股息),一般不再征税。但如果涉及地区间所得税适用税率存在差异,则纳税人从其他企业分回的已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利润(股息),其已缴纳的税额需要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按照原申报表规定,当企业有投资所得时,应该先还原成税前收益,并入总收入,经过纳税调整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投资企业适应的所得税率计算所得税,然后允许抵扣在被投资企业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后,最后得出企业应纳所得税。
3、国税发[2006] 56号文件精神,新申报表在纳税调整时先不还原,待纳税调整弥补亏损后,再加上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投资收益÷(1-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
2005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81÷(1-7.5%)×(33%-15%)=15.76万元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列示:
主表第2行是填81万元
表18行不填
表19行填81/(1-7.5%)*7.5%
表25行填81/(1-7.5%)*15%
财税差异:
2005年会计上不确认收益,税法上应补交所得税15.76万元。
【例3】,沿用【例1】假设2006年甲公司所得税率为15%,乙企业所得税率为33%,计算甲公司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企业所得税,并注明在新企业申报表中的列示。
2006年,税法上确认的收益为4800×3%=144万元,因为投资方的税率是15%,大于被投资方的税率是33%,无需交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列示:
主表第2行是填144万元
表18行填144万元
表19行不填
表25行不填
财税差异:
2006年会计确认收益90万元,税法上确认收益144万元。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收益的财税差异
第一,与成本法相似,新准则规定:即使在权益法下,在按被投资企业净损益计算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应以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为基础,税法对于从对方分得的股利仍不考虑这一时间界限。
第二,与“损益调整”有关的差异。税法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本准则。因此持有期间会计上确认的投资收益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而税法上确认的投资收益只会是收益不会是损失。会计上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本准则,既确认收益又确认损失。
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占股比例借记“投资收益”,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对此,税法不允许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损失,当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也不得调整。
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盈利,投资企业按占股比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贷记“投资收益”。对此税法上既不确认会计核算出的投资收益,也不认可“长期股权投资”发生额及余额的变化。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会计核算借记“应收股利”或“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会计上不再确认收益。即会计上则不考虑投资双方的税率差,税法上正好相反,它将对方实际所分配的利润却认为投资持有收益,并交纳地区差别税率。
需要补交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
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中方企业从设在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区等国务院批准的特定区域(不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外合资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凡该中外合资企业适用15%或24%所得税税率的,中方企业应按规定计算补税。
不需补交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
(1)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不退还所得税;
(2)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适用税率一致,则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不予补税;若由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享受定期税收优惠而实际执行税率低于投资企业的,则投资方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也不需补税;
(3)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不需补税;
(4)投资方在免税期间对外投资分回的税后利润不需补税。
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有关的投资收益
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没有任何影响,不存在财税差异。
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税法的计税成本则是按实际支付的金额作为计税基础,并不确认投资收益。
【例4】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200万元购入乙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乙公司2005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400万元,公允价值为450万元。假定乙公司的净资产全部为可辨认净资产。
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份额(160万元),因此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注:在这种情况下无财税差异。
【例5】假定【例4】中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为55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万元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40万元的差额40万元,应确认为当期损益。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40
贷:银行存款 200
投资收益 40
财税差异:
篇2
2014年财政部了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指南指出: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包含的权益成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动等。投资方应按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在备查簿中予以登记,投资方在后续处置股权投资但对剩余股权仍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我国2014年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与2011年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中的规定正好相反,但是它与2012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征求意见稿《权益法:享有被投资方其他净资产变动的份额(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的修订建议)》其一致。
一、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争议的焦点
通过对相关规定的解读,可以发现争议的焦点可以简要概括为:权益法下,投资企业股权被稀释所得的损益,应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该问题包含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投资企业在其股权被稀释前后都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始终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该问题的产生原因是被投资企业增股,在实际中,较为多见的是被投资企业发行额外的股本(增股),或者是向除投资企业的第三方单位回购自身股份等。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企业未按照被投资企业增股比例同比认股,使得投资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下降。然而原股权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新持股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增股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问题的核心在于,该差异究竟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二、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问题在实际案例中的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发生数起此类案例。例如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导致持有其股票的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与第二大股东吉林敖东各盈利十余亿元。在复星医药的案例中,由于复星医药参股公司的其下子公司国药控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复星医药计入当期损益26亿元。另外还有鲁信高新、康恩贝等企业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其中,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案例涉及金额大,影响力广,故以此为例。
(一)定向增发案例简介
根据《广发证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暨上市公告书》,2011年8月16日,广发证券(000776)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向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4526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价格为26.91元/股,募集资金净额120亿元。广发证券净资产账面价值由194.3亿元增加到314.3亿元。其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600739)持有广发证券6.25亿股,股权比例为24.93%。由于未参与此次认股,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后,其股权比例下降为21.12%。
辽宁成大2011年10月公布的三季报披露由于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公司确认2011年8月当期损益(收入)13.4亿元。
(二)广发证券控股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模拟核算
根据辽宁成大的第三季度报告,毫无疑问,辽宁成大将该笔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其具体操作如下:
辽宁成大原股权比例的账面价值为24.93%×194.3=48.44(亿元)。新持股比例下,账面价值应调整为21.12%×314.3=66.38亿元,产生差异66.38-48.44=17.94(亿元)。辽宁成大所披露的当期损益13.4亿元是税后净损益,即17.94×(1??-25%)。其中,由于股权下降24.93%-21.12%=3.81%,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81%×194.3=7.4亿元。会计分录中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投资收益”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视同为投资企业处置股权:处置收益为在新持股比例下,确认的被投资企业因股权增发而产生的净资产增加额,即21.12%×(314.3-194.3)=25.34(亿元),处置所得并非现金而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损益调整。处置成本即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下降部分的账面价值7.4亿元,二者差异17.94亿元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而在另一种方法下,差异发生时,其他均不发生变化,只将差异计入资本公积科目。会计分录中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将二者的差额视为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发生的除净损益之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该金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该做法还涉及对于资本公积账户的后续计量。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议和修订后的长期投资会计准则,应在处置时,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在广发证券的案例中,假设后续期间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仍为314.3亿元,辽宁成大以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出售其5%的股权,收到现金5%×314.3=15.72(亿元),交易费用忽略不计。此时辽宁成大持有股权16.12%,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应由权益法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还需要借记资本公积17.94亿元,贷记投资收益17.94亿元。
(三)两种不同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在财务报表层面,由于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资本公积同属权益项目,因此两种不同的方法的最大差异体现在企业的利润表中。作为财务三大报表之一的利润表的作用是综合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两种不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在差异产生的当期,利润相差巨大。在辽宁成大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其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亿元,同比增加320.31%。若是在另一种方法下,参股公司股权增发并不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但是若对投资收益进行后续重分类,当投资企业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对利润表的重大影响又会重新出现。
在市场层面,对于辽宁成大这类上市公司而言,当期净利润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之前的学者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证明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企业盈余波动与其股价波动呈现出一致性,作为盈利能力指标代表的净利润与企业股价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核算方法,施行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其股票价格。另外,当期利润的剧增使得股票与市价的比例降低,即市盈率降低。市盈率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三、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 投资收益 投资风险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净利润的增长而上涨,但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提高。
换手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股票的交易越活跃,市场关注的程度越高,从而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程度比较高,股票的市场风险比较高,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振幅。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价格变动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市场分歧越大,股票价格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股票的上下振荡导致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状况下会有所不同,在牛市中则会提高平均收益,在熊市中则会降低平均收益。
(三)研究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为研究时段,并根据上述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所有股票进行划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爱建证券有限公司网上行情系统。所选股票为2006年12月31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全部886只股票,因为研究的是全流通情况下证券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因此需要剔除在2006年1月1日前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
另外,为了便于不同行业和主要指标的比较,采用周收益率和总风险作为因变量,可以减少因不同股票未能连续交易导致数据缺失而影响数据之间的比较,最终确定的股票样本数为124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1个大行业里。由于许多公司在2006年进行过分红派息等事项,因此对股票价格进行了复权处理。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以所选的上海证券市场124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为124只股票和上证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对所选股票按行业进行划分,计算各个行业下股票的平均周收益率、总风险、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对各个行业下的平均周收益率和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计算和比较,来研究行业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对样本个股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和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单一指数模型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这124只股票在样本期间的系统风险系数。根据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估计值,就所设定的研究指标作相关系数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行业因素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分析
从表2中的不同行业收益和风险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收益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平均周收益达到2.979%,收益最低的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平均周收益为0.431%,两者相差2.54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平均周收益超过同期上证指数周收益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金融保险业、木材家具业、机械设备仪表业和金属非金属业,其余行业的收益水平都低于上证指数的收益水平。不同行业平均周收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2006年的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大多数行业的市场表现不如同期的上证指数收益。
不同行业的风险与其收益水平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通常情况,收益越高而表现出来的风险也应该越大,但实际情况却差异很大。金融保险业的风险为4.578%,食品饮料业的风险为5.001%,收益最高的行业风险比收益最低的行业风险还要低。
反映行业系统风险的β存在很大的差异。β大于1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金属非金属业、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其他行业的β都小于1,β在1左右5%以内的行业没有一个,表明所有行业的市场表现都与上证指数不同步,只有4个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高于上证指数,大部分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都低于上证指数。
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差异也很大。大部分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占总风险的比例都超过50%,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达到87.04%。只有三个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低于50%,其中最低的是木材家具业为34.55%。
(二)主要研究指标对收益和风险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均周收益与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2006年上证指数上涨了,具有很明显的牛市特征,因此振幅与平均周收益显著正相关。这四个研究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收益的相关因素,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前,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股票投资,提高投资收益。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换手率与股票的平均周收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这四个指标对股票收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都与股票的风险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公司规模与股票的风险存在负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股票的风险存在正相关。这些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反映出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5%的显著水平下,流动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股票的风险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与最初的假设是不一致的,这也说明在上述研究期内,这三个指标对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产生影响或影响不大。
股票收益和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大多数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证券市场的市场表现与理性预期是一致的。这些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进行,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市场行为也越来越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更加注重股票的业绩和成长性,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投资收益的有关因素,还要熟悉影响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股票的投资收益。
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股票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水平,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市场表现良好的行业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总风险与其投资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风险高的行业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收益,行业的总风险对其投资收益的解释能力不高。
总资产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振幅和股票投资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影响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负相关,这些都是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股票实现全流通后,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抓住影响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戴志辉,赵守国.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6(27)
篇4
一、成本法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
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其判定的标准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力大小以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变动能否可靠计量。
(一)形成于企业合并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达到可以实施控制的程度
实施控制表现为两类情形:一是投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二是投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虽然不足50%,但通过协议或被投资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而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即母子公司间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日常记账适用成本法。
(二)形成于非企业合并中的长期股权投资,就控制力度而言,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适用成本法
共同控制,表现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含20%),50%以下表决权资本,且仅当投资各方一致同意时,被投资企业相关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方可成立,即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属于合作经营,并能在决策表决上一票否决。
重大影响,有两类情形:一是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含20%)表决权资本,其否决选择并不一定导致被投资企业相关财务和经营提案的搁浅,即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属于联合经营、参与决策;二是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虽然不足20%,但在重要权利、经营管理机构人员的派驻、技术的提供、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度将影响被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行。
可见,成本法通常适用于投资控制力强弱的两端,前者与控制型股权投资的经济实质吻合,并更多的是从防范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角度考虑;而后者则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二、成本法的另类会计处理技巧
正常情况下,投资企业的投资生效后取得的投资回报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二是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而这两项获益数额往往并不一致,成本法核算的总规则是:当某项投资使得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出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的部分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以前留存收益积累的无偿分享,应视为该项投资代价的减少,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即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以后年度再进一步进行初始成本冲减额的补充登记或转回。因此,在目前的成本法会计处理中,焦点都集中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冲减或转回额的确认上。实际上,投资企业关注的是被投资企业各年度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到底有多少是企业真实获得的投资收益,以下的处理方法即是以投资收益的确认为核心进行的。其步骤为:
(一)进行账务处理的时间
只有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进行当期投资收益的确认。在年度末不论被投资企业当年是否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出现了净资产的其他增减变化,投资企业均不进行账务处理。仅当投资双方形成母子公司而应编制合并报表时,才需要按权益法进行相应的报表项目调整。
(二)确定“应收股利”科目的入账金额
按当期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三)确定“投资收益”科目的入账金额
1.计算两个累积数:一是投资后至本次宣告日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累积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以下简称为累积分得股利);二是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企业累积产生的净利润中投资企业应享有的份额(以下简称为累积享有收益)。其中:
累积分得股利=∑投资生效后历次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持股比例
累积享有收益=∑投资生效后投资企业产生的净损益×持股比例
若累积享有收益计算结果为负数,则为投资企业累积应承担的损失;若投资生效期间不足一个会计年度,则应按投资实际发挥效用的时间对相应年度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进行折算。
2.将上述两个累积数进行比较,按谨慎性原则不高估收益的要求,以两者中较小者确定截至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日该项投资实际形成的投资收益或损失总金额,即累计投资收益=Min(累积分得股利,累积享有收益)。
3.将确定的该项投资累积投资收益或亏损额与前一期确定的累积投资收益或亏损额相比较,以此确定当期“投资收益”科目的登记数额和借贷方向。
(四)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规则推定当期“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冲减或转回额
三、案例解析
2002年1月1日,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3.8元的价格购入F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普通股80万股作为长期投资,并支付交易税费16000元。该项投资占F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2%,F公司为一家未上市企业,其股权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也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可靠确定其公允价值。鉴于此,华联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2002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0元。2002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500万元;2003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5元。2003年度,F公司报告净亏损260万元;2004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0元。2004年度,F公司继续亏损60万元,未分派现金股利。2005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200万元;2006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8元。2006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400万元;2007年3月15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2元。2007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100万元;2008年2月25日,F公司宣告2007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6元。2008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950万元;2009年2月20日,F公司宣告200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5元。(资料引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中级财务会计》一书中的例5-42,文字部分略有改动,以方便读者进行成本法两种处理方法的比较、验证。)
华联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华联公司购入股份。
因交易税费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故该项对F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800000×3.8+16000=3056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F公司3056000
贷:银行存款3056000
2.2002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0元。
当期应分得现金股利=800000×0.20=160000(元)
因分得股利源于华联公司资金注入发挥效用之前的F公司盈余积累,故此次分得的现金股利均应作为华联公司投资成本的一种收回。
借:应收股利16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60000
3.2002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500万元;2003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5元。
当期应分得现金股利=800000×0.25=200000(元)
累积分得股利=160000+200000=360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15000000×2%=30000(元)
累积投资收益=Min(累积分得股利,累积享有收益)=300000(元)
当期投资收益=本期累积投资收益-前期累计投资收益=300000-0=300000(元)
当期长期股权投资=当期投资收益-当期应收股利=300000
-200000=100000(元),计算结果为正数,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借:应收股利200000
长期股权投资10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0
若从经济实质的角度,这笔会计分录可解读为截至当期华联公司应享有的净收益共计30万元,而实际获得的现金股利超出了6万元,即“长期股权投资”共应冲减6万元,而前期已经冲减了16万元,故本期应将以前多冲减的10万元还原为初始投资成本。
4.2003年度,F公司报告净亏损260万元;2004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0元。
当期分得现金股利=800000×0.10=80000(元)
累积分得股利=360000+80000=440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300000+(-2600000)×2%=300000
+(-52000)=248000(元)
累积投资收益=Min(累积分得股利,累积享有收益)=248000(元)
当期投资收益=本期累积投资收益-前一期累计投资收益=248000-300000=-52000(元),计算结果为负数,表示“投资收益”科目登记方向与其正常性质相反,即作为一项损失应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当期长期股权投资=当期投资收益-当期应收股利=-52000
-80000=-132000(元),同样计算结果为负数,应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借:应收股利80000
投资收益52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F公司132000
可见,当累积享有收益<累积分得股利时,当期“投资收益”科目登记金额和方向恰好可由两次宣告日之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合计数乘以持股比例来确定。以下的账务处理将重点演示投资收益的确定。
5.2005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200万元;2006年3月5日,F公司宣告200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8元。
累积分得股利=440000+800000×0.18=440000+144000
=584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248000+(-600000+12000000)×2%=248000+228000=476000(元)
由于累积享有收益<累积分得股利,故当期投资收益=∑两次宣告日之间被投资企业净损益×持股比例=(-600000+12000000)
×2%=228000(元)
借:应收股利144000
长期股权投资84000
贷:投资收益228000
6.2006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400万元;2007年3月15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2元。
累积分得股利=584000+800000×0.22=584000+176000
=760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476000+14000000×2%=476000+280000
=756000(元)
同样,累积享有收益<累积分得股利,故当期投资收益=∑两次宣告日之间被投资企业净损益×持股比例=14000000×2%=280000(元)。
当期投资收益=280000(元)
借:应收股利176000
长期股权投资—F公司104000
贷:投资收益280000
7.2007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1100万元;2008年2月25日,F公司宣告2007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6元。
累积分得股利=760000+800000×0.16=760000+128000
=888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756000+11000000×2%=756000+220000
=976000(元)
累积投资收益=Min(累积分得股利,累积享有收益)
=888000(元)
当期投资收益=本期累积投资收益-前一期累计投资收益=888000-756000=132000(元)
借:应收股利128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
贷:投资收益132000
本期出现了累积享有收益>累积分得股利的情形,按谨慎性原则要求,累计投资收益以其中较小者,即累积分得股利888000元为上限。
8.2008年度,F公司报告净收益950万元;2009年2月20日,F公司宣告200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15元。
累积分得股利=888000+800000×0.15=888000+120000
=1008000(元)
累积享有收益=976000+9500000×2%=976000+190000
=1166000(元)
累积投资收益=Min(累积分得股利,累积享有收益)=1008000(元)
当期投资收益=本期累积投资收益-前一期累计投资收益=1008000-888000=120000(元),恰为当期应分得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120000
贷:投资收益120000
篇5
甲公司于2004年1月1日以1000万元购买乙公司40%的普通股,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甲公司按权益法核算对乙公司的投资。投资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000万元。乙公司2004年4月1日宣告分派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152万元(未超过本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除权日为4月11日。2004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80.5万元,甲公司会计利润为600万元。甲公司2005年4月1日以1100万元转让持有的乙公司的所有股份。2005年度,甲公司会计利润为650万元。甲公司采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3%,2004年度、2005年度均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预计可以转回。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按10年平均摊销。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4%.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4年1月1日,甲公司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为2000×40%=800(万元),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为1000-800=2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2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2000000.
2004年4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应收股利为152×40%=60.8(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8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608000.
2004年4月11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借:银行存款608000贷:应收股利608000.
2004年末,甲公司确认投资收益为180.5×40%=72.2(万元),摊销股权投资差额:200÷10=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722000
贷:投资收益722000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200000.
按照税法规定,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分配资产时才确认投资收益,2004年4月收到的乙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应确认投资收益,2004年末乙公司实现净利润时不确认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摊销额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甲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000+608000÷(1-24%)+200000-722000=6278000(元),应纳所得税额为6278000×33%-608000÷(1-24%)×24%=1879740(元),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为200000×33%=66000(元),2004年所得税费用为1879740-66000=1813740(元),甲公司的所得税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1813740
递延税款
6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879740.
2005年4月1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股份时,摊销股权投资差额:200÷10÷12×3=5(万元),尚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也应转销,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200)+(200-20-5)+72.2=1047.2(万元),投资收益为1100-1047.2=52.8(万元),会计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50000
借:银行存款11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8000000(股权投资差额)1750000(损益调整)722000投资收益528000.
按照税法规定,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1100-1000=100(万元),纳税调整金额为100-52.8=47.2(万元),甲公司应纳所得税额为(6500000+472000)×33%=2300760(元),本期转回前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为200-175-5=20(万元),所得税影响金额为20×33%=6.6(万元)(递延税款贷方),2004年所得税费用为2300760+66000=2366760(元)。甲公司的所得税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2366760
篇6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合营投资、联营投资以及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有关规定,成本法核算范围适用以下两类: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只是要求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而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恢复为权益法核算,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相协调,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因为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并入体现为实质上的权益法,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二是可以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协调。
二、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及投资损益的确认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例1:2008年6月30日,甲公司购买W股份有限公司15%股权,支付价款及附带成本3 150 000元;2009年3月1日,甲公司追加投资再购买W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支付价款及附带成本16 000 000元。W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28日,宣告盈利1 000 000元,不分配红利;W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18日,宣告盈利2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1 000 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08年6月30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W股份公司 3 150 000
贷:银行存款 3 150 000
2.2009年3月1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W股份公司 16 000 000
贷:银行存款16 000 000
3.2010年1月18日W股份公司宣告分红:
借:应收股利650 000
贷:投资收益(1 000 000×65%) 650 000
例2:接例1,若W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18日,宣告盈利2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1 800 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 270 000
贷:投资收益(180 000×15%)270 000
借:应收股利(1 800 000×50%) 900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000×50%×9/12 ) 7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W股份公司150 000
三、应抵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的确定
如前所述,按照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自被投资单位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应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当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投资以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净损益的,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剩余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当然,上述公式也存在局限性。譬如,如果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大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则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果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等于或小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则被投资单位当期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应由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益。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规范,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外,就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作出上述说明,即使《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也没有出台新的解释。我们认为,对于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股利,又由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未分配利润弥补应将原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以后又由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未分配的利润弥补的部分予以转回,并确认投资收益。
例3:接例2,W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18日,宣告盈利2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1 000 000元;2012年1月18日,宣告盈利2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1 000 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11年1月18日:
借:应收股利(1 000 000×65%) 6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W股份公司 150 000
贷:投资收益 800 000
上述会计分录中,应收股利650 000元为被投资企业宣告分红数额与投资企业投资占被投资企业总股份比例的乘积,投资收益为被投资企业宣告盈利数额与投资企业投资占被投资企业总股份比例的乘积,即1 300 000元,投资收益大于应收股利的差额为弥补的以前年度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但弥补数额不得超过冲减数额,即不得超过150 000元,则借记长期股权投资150 000元。所以,贷记投资收益改为借方之和800 000元。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股利,又由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未分配利润弥补应将原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以后又由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未分配的利润弥补的部分予以转回,并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仅限于被冲减的金额。超过部分,不作处理。不足部分,以后年度继续弥补。
2.2012年1月18日:
借:应收股利650 000
贷:投资收益650 000
例4:接例2,假设W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18日,宣告盈利1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800 000元。 2012年1月18日,宣告盈利2 000 000元,分配现金红利1 000 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11年1月18日:
借:应收股利(800 000×65%) 520 000
长期股权投资――W股份公司 130 000
贷:投资收益(1 000 000×65%) 650 000
上述会计分录中,130 000元为投资收益减去应收股利的差额。由于例2因当年分红冲减成本150 000元。本年度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扣除分红后的差额只能弥补130 000元,其余20 000元留待以后年度弥补。
2.2012年1月18日:
借:应收股利(800 000×65%) 650 000
篇7
关键词 股权投资;成本法;方法思路;计算技巧
一、基本含义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基本含义是指按照初始投资成本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作账面调整。但下列三种情况例外:1 追加投资;2 收回部分投资;3 收到清算性股利。
二、所用科目
(一)长期股权投资――×企业
(二)应收股利――×企业
(三)投资收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三、适用范围
(一)控制情形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1 何为控制: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从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到一定的经济利益。
2 主要特点:
控制的特点表现为“决定和获取”。决定是控制的主要标志,而获取则是控制的根本目的。
3 基本形式:
(1)从数量上达到控制标准。
这一标准是指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即持股比例)。
(2)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达到控制标准。
这一标准是指虽然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50%及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凡是具有以下四种情形之一者,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投资企业均能控制被投资企业。
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如,甲、乙、丙三个企业都对M企业投资。其持股比例分别为40%、35%、25%,从持股比例来看,均无法控制M企业。但甲乙企业达成一协议,乙企业在M企业中的权利和义务由甲企业来全权,甲企业通过这一协议拥有对M企业75%的表决权,甲企业实质上已经控制了M企业。
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如A、B、C企业均投资于N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30%,从持投比例来看,均无法形成控制。但A、B、C达成一协议,N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C企业派人来担任。由于董事长和总经理有权决定N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所以N企业从实质上已经被C企业所控制。
有权任免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会议上的多数成员。
如上述所知。N企业的董事长来源于C企业,在组建N企业董事会成员时,一般情况下会考虑C企业人选,即董事会成员中来源于C企业的人会更多一些,人多势重,必然会形成控制。
在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的投票权。
因为董事会制定的政策需要经过董事会成员表决通过后方能执行,如果在被投资企业董事会中,某一投资企业成员较多。则说明该投资企业已经控制了被投资企业。
4 形成关系:
控制情形下的投资企业是母公司,被投资企业是子公司,双方会形成子母公司的关系。
(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四、计算程序
第一步:投资时
1 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2)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接受投资人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不同情形、不同方式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成本的计算也有所不同。考试时一定要看清考题,以免张冠李戴,相互混淆。
2 编制投资时的会计分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步:投资后(即持有投资期间)
1 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1)投资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
处理原则:
应将分得或应分得现金股利全部作为清算性股利;中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已收到)
应收股利(应收而尚未收到)
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
(2)投资以后年度分得的现金股利:
处理原则:
将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将超出部分冲减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计算思路与技巧:
至本年末止
A代表被投资企业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B代表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利润。
计算公式如下:
至本年末止应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M):A、B两数中之小数×持股比例
当年应确认投资收益(N)=M一以前年度已经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
当年应冲减(+)或应恢复(-)的初始投资成本(×)=当年应得现金股利一当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当X>0时,应全额冲减初始成本,贷:长期股权投资×
当X<0时,应全额恢复初始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
会计分录:
全额冲减时: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应享有部分)
长期股权投资(超出部分)
全额恢复时:借:应收股利或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4)实例分析:
[例1]甲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对乙公司进行投资,持股比例为15%,对乙公司既不具有重大影响。也无共同控制,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发放现金股利,乙公司2005年至2008年各年实现的净利润及分派现金股利的情况如表1所示,在此期间甲公司的持股比例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假设每年的现金股利均已收存银行。要求:(1)计算甲公司每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2)计算甲公司每年应冲减或应恢复的初始成本。
(3)编制甲公司每年的会计分录。
参考答案:
(1)2005年(属于投资当年):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15%=1.5(万元)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15000
(2)2006年(属于投资以后年度):
M=30×15%=4.5(万元)
N=4.5-0=4.5(万元)
X=40×15%-415=+1.5>0(应全额冲减)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投资收益
45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15000
(3)2007年(属于投资以后年度):
M=70×15%=10.5(万元)
N=10.5-(0+4.5)=6(万元)
x=30×15%-6=-1.5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
45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15000
贷:投资收益
60000
(4)2008年(属于投资以后年度):
M=100×15%=15(万元)
N=15-(0+4.5+6)=4.5(万元)
x=20×15%-4.5=-1.5<0(应全额恢复)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15000
贷:投资收益
45000
2 被投资企业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只要被投资企业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不管被投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投资企业一概不进行账务处理。
第三步:处置时(即中途转让)
1 何时确认股权转让损益:
应当在股权转让日确认股权转让损益。
2 如何确定股权转让日:
作为股权转让日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必要时还需要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批文。
(1)批准通过(股权转让协议已经过股东大会批准通过)。
(2)已经收到(已经收到50%以上的股权转让款项)。
(3)交接完毕(即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已办理完毕)。
(4)失去控获(即投资企业不能再通过原持股权控制被投资企业。也不再具有获取利益的权利。从此以后体现在该股权投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全部转移给购买方)。
3 股权转让类型:
(1)全部转让(全部从账面上冲销)。
(2)部分转让(按比例从账面上冲销)。
4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
篇8
《准则-投资》(简称《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取得投资时已计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以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例1:甲企业于2000年1月8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A公司发行的普通股股票10000股,价格为10元/股,另支付相关税费280元,款项均用银行存款付讫,准备短期持有。A公司于2000年4月20日公告分配方案,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20元(不含税费),并于当年5月6日如数发放。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0年1月8日,购入A公司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 100280
贷:银行存款 100280
②2000年4月20日A公司公告分派现金股利时,不做会计处理。
③2000年5月6日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短期投资 2000
以上处理看似符合《投资准则》中的有关规定,但仔细,笔者认为其中有不妥之处,对于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被投资单位公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已到债券付息日(但尚未领取)时确认为应收项目,同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理由是:
①这样处理与事实相符,符合客观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②短期投资确认应收项目应与长期投资处理相符。不能因为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和期限不同,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时就不应确认为应收项目。
③这种处理能客观核算短期投资的业务。如果投资企业在现金股利公告日或债券付息日与现金股利或利息实际收到日之间出售短期投资,那么按《投资准则》处理,则因在现金股利公告日或债券付息日没有确认其为应收项目,便会导致处置短期投资核算与客观事实不符。下面,进一步举例来说明。
例2:接例1,甲企业因经营急需资金,于2000年4月28日将持有A公司普通股股票10000股全部出售,实得款项99000元存入银行。
按照《投资准则》有关规定,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99000
投资收益
1280
贷:短期投资 100280
从这一会计处理中,看不出投资企业对在出售股票前所获得的股票投资的现金股利2000元进行了核算,显然这与事实不相符,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如若加以补充核算(即贷应收股利2000元),既不能正确核算处置短期投资(股票投资)的损益,又由于没有确认应收股利(即借应收股利2000元)而与账目不符。
因此,笔者认为,例1的会计处理应为:
①2000年1月8日,甲企业购入A公司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 100280
贷:银行存款 100280
②2000年4月20日A公司公告派发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2000
贷:短期投资 2000
③2000年5月6日实收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应收股利 2000
例2的会计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 99000
投资收益 1280
贷:短期投资 98280
应收股利 2000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在被投资单位公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减少投资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明细科目)是否存在一个调整限额
《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的或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除外)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公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但《投资准则》对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公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所分得的部分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未能说明“损益调整”是否存在一个调整限额的。笔者认为,这一“损益调整”应有一个限额。
例3:A企业于2000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3100万元购入甲公司60%发行在外的股份。1999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000万元。甲公司2000年实现净利润400万元,2001年4月8日甲公司公告分派现金股利500万元;2001年实现净利润300万元,2002年4月10日公告分派现金股利100万元。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
A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0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100
贷:银行存款
31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100
②2000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240
贷:投资收益
240
借:投资收益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
③2001年4月8日。
借:应收股利
3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300
④2001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180
贷:投资收益
180
借:投资收益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
⑤2002年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
6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60
以上会计处理,看似符合《投资准则》有关权益法的规定,但仔细分析,笔者认为其中仍有不妥之处。2001年4月8日甲公司公告分派现金股利500万元,A企业不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全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明细科目),而应以取得甲公司股权后实现的净利润400万元为限额,即只能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明细科目)240万元。而属于取得甲公司股权前实现的净利润100万元的分配额,A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明细科目)60万元。以后年度,若甲公司实现净利润,A企业应在按持股比例计算的收益分享额中首先转回累计已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明细科目)部分,然后将多余的部分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明细科目)。
因此,笔者认为例3的会计处理应为:
①2000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100
贷:银行存款
31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100
②2000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240
贷:投资收益
240
借:投资收益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
③2001年4月8日。
借:应收股利
3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240
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60
④2001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60
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120
贷:投资收益
180
借:投资收益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
⑤2002年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
6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60
三、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投资追加投资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额应如何确定
例4:接例3,甲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2003年1月1日,A企业再以银行存款600万元购入甲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数的10%。至此,A企业持有甲公司发行在外股份比例达到70%。甲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600万元。
A企业处理如下:
①2002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300
贷:投资收益
300
借:投资收益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0
②2003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4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40[600-(5000+400-500+300-100+500)×10%]
③2003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 420
贷:投资收益
420
至于A企业2003年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额如何,《投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实务中有以下三种处理:
第一种方法:每追加投资一次,将追加投资前剩余的股权投资差额与追加投资新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合并,重新按制度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计算摊销额。按这种思路,2003年A企业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额为11万元[(100-10-10-10+40)÷10]。则2003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11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1
第二种方法:每追加投资一次,将追加投资前剩余的股权投资差额与追加投资新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合并,按有关制度规定的追加投资前剩余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计算摊销额。则2003年A企业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额15.71万元[(100-10-10-10+40)÷7]。2003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15.71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71
第三种方法:每追加投资一次,计算一次股权投资差额及其摊销额,即追加投资前的股权投资差额按各自制度规定的剩余摊销期限计算摊销额;追加投资新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重新按制度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计算摊销额;然后前后相加得出总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按这种思路,2003年A企业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额为14万元[(100-10-10-10)÷7+40÷10]。则2003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14
篇9
【关键词】 股权投资; 利得或损失; 重分类; 盈余管理; 修订
一、股权投资会计适用准则的划分
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股份的行为。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于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IAS27)、《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IAS31)、《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IAS28)、《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IFRS7)等国际会计准则,以投资后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以及企业管理层的意图作为划分标准,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CAS2)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2)两个会计准则,不同股权投资具体适用会计准则及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以投资后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为标准,将股权投资划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无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四种情况。其中,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等三种情况均适用准则CAS2,对应IAS27、IAS31、IAS28、设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核算。
对于第四种情况,即投资后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所谓“三无”情况,股权投资的核算需再根据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一是当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适用CAS2,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二是当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则适用CAS22,并根据企业管理层意图,分别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会计科目。当股权投资准备近期出售或以短期获利为目的时,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当股权投资不准备近期出售或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则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二、不同股权投资会计处理要点及其比较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股权投资的核算主要涉及CAS2及CAS22两个会计准则以及“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个总账科目。不同情况下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2)。特别是对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处理,不同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报告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一)后续计量期间的会计要点及比较
1.长期股权投资。(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后续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当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是控制或“三无”时,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当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是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2)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不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不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也未专设明细科目;(3)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调整计入“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即在持有期间要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分别设置了“成本”、“损益调整”和“其他权益变动”三个明细科目。
2.交易性金融资产。(1)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为了满足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需要,设置了“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2)持有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随股权投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列入利润表。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也设置了“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2)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随股权投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但是,调整的金额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通过“资本公积”科目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收回投资时的会计要点及比较
当收回股权投资时,三类股权投资的核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均须将持有期间账面价值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或随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而确认的累计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转为收回投资当期已实现损益。
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收回长期股权投资时,对于已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即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须转出计入收回投资当期的“投资收益”。即在结转“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余额的同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回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对于已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随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调整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须再确认计入“投资收益”。即在结转“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余额的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对于持有期间已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随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调整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须转入“投资收益”。即在结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的同时,还须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我国现行股权投资会计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间
由于现行的股权投资相关会计准则的缺陷,使企业可以利用股权投资处置以及进行股权投资重分类的时间选择,通过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确认与再确认,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
如上所述,在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股权投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处理有四种情况。1.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计入“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2.对“三无”企业的投资,则“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不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3.若股权投资准备随时变现,则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须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若是上述三种之外的情况,则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将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计入“资本公积”。
需注意的是,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处置股权投资时,须将原持有期间确认的累计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再确认为收回股权投资当期已实现损益,特别是“资本公积”须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将直接增加或减少处置当期利润表中的利润,企业因此可以根据公司利益需要,选择股权投资的处置时间,使得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成了调节企业各期损益的“蓄水池”。
同时,我国现行的股权投资会计是以投资后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以及企业管理层的意图为标准,将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分为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事实上,企业管理层也有机会根据公司利益决定投资的分类或进行重分类,如,一是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或相反;二是通过追加投资或减少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相反;三是通过减少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或相反等等。股权投资类型的不同选择必将会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重大影响,给企业留下一个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IFRS9的主要变化及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
(一)IFRS9的主要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IASB加快了相关准则项目的进程。2009年11月,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引入了有关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新要求,并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旨在完全取代IAS39。但考虑到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其他部分尚未完成,2011年7月,IASB决定将该项目的生效日期暂时延迟到2015年1月1日。
IFRS9相对于IAS39关于股权投资的主要变化如下:
1.持有的所有权益投资均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
2.现行IAS39中无标价权益投资在不可充分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时按成本减去减值计量的豁免规定在IFRS 9中将不再适用;
3.权益投资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将计入损益,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除非在初始确认时将此类利得和损失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为交易而持有的权益投资不允许这么指定),并不得随后重分类至损益。这意味着现行IAS39中进行减值评估以及在处置时将累计公允价值利得或损失进行重分类的要求不再适用,所有公允价值变动(股利收入除外)将永久保留在权益中。
(二)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建议
IFRS9的,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指明了方向。由于现行股权投资会计存在着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结合上述分析,我国股权投资相关会计准则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修订:
1.股权投资适用准则的调整。根据IFRS9,IFRS9范围内的所有股权投资均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给出了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包含何时成本可能是公允价值最佳估计的指引。这样,原CAS2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调整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作为金融资产并入CAS22中,对应IFRS9及IFRS7。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得和损失的确认与再确认。根据IFRS9,除非在初始确认时即指定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因此,原CAS22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计入“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应修改为企业若初始确认时即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则在收回投资时仍须保留在“资本公积”,不得再确认转入收回投资当期的“投资收益”。
3.长期股权投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再确认。由于股权投资类型及处置时间的选择对公司财务绩效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给企业留下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参照IFRS9的做法,CAS2应同时进行相关条款的修订,即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在收回股权投资时,不得再确认转入“投资收益”。
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再确认。根据CAS22,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收回投资时,须再转入“投资收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账户,期末无余额,按照上述处理的结果是在收回投资当期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与“投资收益”项目一增一减,增加了报表使用者的理解难度,因此,可以参照IFRS9中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不得重分类至损益的做法。“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无需再确认转入“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莫春兰.股权投资的归类、核算及其信息质量监管[J].学术论坛,2008(4):74-79.
[2] 陈锦华.从金融资产分类看企业会计行为选择意图[J].财会月刊,2010(20):70.
篇10
一、“股权代持”的财务核算问题
目前,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制定了“投资经理项目跟投”制度。即当投资公司决定对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公司要求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投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则不能直接成为所投项目企业的股东,这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所拥有的股权往往由投资公司托管,即“股权代持”。由于是代持,该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因投资经理离开风险投资公司而丧失,并可随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时一起退出。但退出后,投资经理所获取的收入必须抵扣了投资经理所应分担、补偿的费用或损失。
笔者认为,代持股份在投资期间内的投资财务的一般核算应并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的核算,因此,股权代持业务的特殊会计处理分为:股权代持款的收到和退还;代持股份现金分红的收到和发放。
1、股权代持款项的收到和退还当收到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的项目委托投资款时,公司可借记“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
投资公司卖出被投资企业股份(包括代持的股份)时,借记“银行存款”,按已提的该项投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X项目公司”,贷记“长期股权投资———X项目公司”的帐面余额,并按持股比例对借贷差额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若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需要分摊或补偿费用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公司把代持股份本金及收益支付给投资经理极其小组成员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对投资收益部分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2、股权代持的现金分红款的收到和发放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并按持股比例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在发放代持股权的红利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利收入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合并计算,存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使股利收入实际上免征所得税的可能,但代持股份的红利却不能免征个人所得税。
例1:假定风险投资A公司于2001年1月1日对B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B公司股份的50%且为最大股东,其中A公司自有资金投资990万元,代持公司投资经理a1的股权6万元,代持小组成员a2的股权4万元。2001年末A公司应享有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额为1100万元。2002年2月1日,A公司获得B公司现金红利50万元,其中a1应得3000元,a2应得2000元。2002年7月1日,A公司以12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对B公司的股权。
由于对B公司构成了实际控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相应的分录如下:
(1)2001年1月1日
①A公司收到对B公司投资凭据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10000000元
贷:银行存款10000000元
②A公司收到a1、a2的代持股款
借:现金100000元
贷:其他应付款———a1(投资本金)60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本金)40000元
(2)2002年初按2001年末持股比例调整对B公司投资的帐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00000元
贷:投资收益990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6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4000元
(3)2002年2月1日
①收到B公司现金分红
借:银行存款5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500000元
②按代持股份比例将收到的现金分红转发给a1、a2,应扣除个人所得税20%
借: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3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2000元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1000元
现金4000元
(4)2002年7月1日
①A公司出让B公司的股权
借:银行存款120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50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10000000元
投资收益1485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9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6000元
②A公司退还代持股款及相应投资收益
借:其他应付款———a1(投资本金)60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本金)40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12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8000元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4000元
现金116000元
二、接受赠送管理股的财务核算问题
由于风险投资不是一种简单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企业也常常参与被投资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发掘企业价值并提供增值服务。因此,基于对风险投资公司及其人员的专业经验的认同,风险投资公司获赠管理股屡见不鲜。尤其2001年以来,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NASDAQ股市的下跌,国内创业版迟迟不能推出,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开展咨询服务及财务顾问业务,获赠管理股的现象更多了。笔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对有关的处理给出了较明确的指导意见。
1、管理股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风险投资公司只获赠管理股而未有实际资金投入,管理股份往往比例较小,风险投资公司只承担顾问角色,笔者认为此时可采用成本法。但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既获赠管理股又有实际资金投入,或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管理股主导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或重大资本运营活动,应视为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而采用权益法核算。
2、收到赠送管理股的帐务处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获赠管理股并取得凭据股权证书后,应将依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登记入帐。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
3、管理股现金分红以及管理股处置的帐务处理对于现金分红,在成本法下,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处置管理股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的帐面价值,将借贷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应将“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的相应余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例2:假定风险投资公司C于2001年1月1日接受某高新技术企业D的股东赠送的管理股份10%,并由C公司派员对D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战略结构的调整。D公司的有表决权的净资产值为500万元。截止到2001年末D公司由于盈利使得有表决权股东享有净资产600万元。2002年2月15日收到D公司现金分红5万元。2002年7月15日,C公司以60万元的价格将10%股份出让。
由于C公司对D公司构成了实际控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1)2001年1月1日收到股权证明
借: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500000元
贷: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500000元
(2)2002年初按2001年末持股比例调整对D公司投资帐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0000元
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3)2002年2月15日收到现金红利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5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000元
(4)处置股权应进行的处理
①借:银行存款6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000元
投资收益5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500000元
②借: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500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0000元
由上例可见,获赠股权给风险投资公司带来的实际利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直接给公司带来净资产的增加,体现在资本公积中;一部分给公司创造收益,体现在投资收益中。
三、关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目前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存在争议,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观点一:风险投资公司应根据所投项目的不同情况,对于投资减值准备分别进行考虑。比如,种子期的项目可以多提,成熟期的项目可以少提。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中对于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规定是较为明确而严密的,不应人为夸大和缩小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风险投资公司应在每会计期末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应计提减值准备的所列迹象,来确认是否对该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应计提的,应根据市价或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客观地确定可回收金额,按可回收金额与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之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观点二: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在会计期末会按照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分额的变动对投资的帐面价值进行调整,故已充分反映了被投资企业的亏损或盈利等财务状况。因此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不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