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防治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68-02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根据监测调查马铃薯病虫害在我县山区逐年加重之势,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瓢虫、马铃薯蚜虫等发生较重,因此加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利用农药,严格控制病虫害。为马铃薯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马铃薯病害的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为普遍而较为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地上植株及块茎都能发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时造成绝收。因此必须加强预防及防治。
1.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可侵染叶片、叶柄、茎、茎块。叶片侵染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其中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迅速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后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后出现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
1.2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爆发、进而大流行。(2)品种的抗病性差;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3)种薯带菌;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 (4)发病田块,重复种植严重;使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二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5)地块选择不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地块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流行。( 6)栽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密度偏大,整地质量差,铲镗不及时,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不及时预防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之一。
1.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5)种薯消毒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将刀浸泡消毒;(2)严格挑选无病薯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3)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及时除草,如发现此病及时清除中心病株;(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的锰锌?霜脲可湿性剂700倍液,或亩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天,连续用药2―3次才能控制其流行。
2.马铃薯早疫病
2.1症状:(1)马铃薯早疫病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叶片病斑近圆形,马铃薯叶片染病后,出现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病斑,大小约3毫米,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成黑色斑块,可致叶片枯死脱落叶柄和茎杆受害,多发生在分枝处。(2)马铃薯薯块发病,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亦变成褐色干腐,出现近圆形暗褐色斑,皮下呈浅褐色海棉状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霉层。
2.2防治:(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2)选用干燥肥沃田块种植,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3)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4)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5)早期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6) 药物防治: 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马铃薯病毒病
3.1症状: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3.2防治:(1)采用无毒种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3) 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蚜虫是传毒该病的主要原因;(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5)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二、马铃薯虫害的防治
1.马铃薯瓢虫
1.1形态特征:主要是28星瓢虫,成虫: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1.2防治:(1)消灭越夏虫源,清除田边地角、沟边杂草及被害马铃薯干枯残叶以及植株,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夏虫源。(2)人工捕捉成虫,利用马铃薯瓢虫成虫的假死性,敲打植株,收集成虫,集中消灭。(3)在马铃薯瓢虫幼虫孵出前,摘除叶片上的卵块,集中处理,减少田间虫口密度。(4)幼虫分散为害前,进行化学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6%的蚧休乳剂1000―1500倍液。
2.蚜虫
2.1总类:种类较多,如棉蚜、桃蚜、菊蚜、瓜蚜、小蚜、黑背蚜、麦长管蚜、萝卜蚜等。主要为害玉米、马铃薯、蔬菜、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植物。形态特征(略)。
2.2防治:(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蚜虫的孳生基地:(2)农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抗蚜威3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喷头距农作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来回或上下摆动,走速要均匀。
2.落雨天气和有露水时不能用药防治,因用药被雨水冲走,降低防治效果。喷药4小时内如遇下雨,防治效果较差;如未下雨,其防治效果较好。
3.农药施用时,必须配戴口罩及手套。操作者要自我保护,尽量减少部位,以免发生中毒。
篇2
关键词:棉花;栽培管理;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80
1 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虽然其种植面积大,但是病虫害的种类也比较多,可发生于棉花的全生育期。棉花不同的生长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也有所不同。棉花苗期。苗期主要病害包括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红腐病、黑斑病、茎枯病等,主要虫害包括小地老虎、棉蚜、棉蓟马、棉叶螨、棉粉虱等。尤其是如果苗期阴雨天气多会导致棉花病虫害频发,严重者会导致灾害性损失;棉花蕾花期。棉花蕾花期植株生长旺盛,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以各种虫害为主,包括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等。当然此时棉田天敌也比较旺盛,此时不仅要加强各种虫害的防治,还要注意保护各种天敌;棉花结铃期。此时病虫害齐发,其中又以棉铃虫为害较大。如果此时恰逢降雨丰富,则棉铃疫病、棉铃红腐病、棉铃红粉病、棉铃黑果病等铃期病害发病率也会增加,此时要注重这类病虫害的防治。
2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病虫害特点,可以采取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2.1 棉花苗期
棉苗病主要由土壤传播、扩散,特别是在低温或高温天气,发病更为严重。棉苗病的防治主要以药剂拌种为主,棉种用60℃左右的热水浸泡30min左右,再用冷水浸泡24h,晾干后拌入50%多菌灵、40%五氯硝基苯等,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当棉苗长出2片真叶后,再用春雨1号1粒兑水30~40kg喷施叶面,可以提高棉苗的抵抗力。
2.2 花蕾期病虫害防治
花蕾期期是棉花各种病虫害高发期,此时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要及时清理田间积水。雨季由于降水丰富,棉株长势过强使得田间通风透气量差,如果田间排水不良会导致棉田湿度、温度增加,从而为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因此在降雨后要及时疏通排水系y,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做好叶面喷肥。棉花是吸钾作物,叶面喷施钾肥可以提高棉株的抗病性,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可将高效钾硼等叶面肥喷施于叶面,不仅可提高棉花的抵抗力,还可以有效防治枯萎病及黄萎病。如果棉田病株少,可人工拔除病株,以减少菌源,防止病害蔓延,同样可以降低枯萎病及黄萎病的发生率。最后,药剂防治。如田间病株过多,可用多菌灵、克黄枯、克萎星等药剂200~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周喷施1次,连续用药2~3次,以控制病情蔓延。如果棉田发病率过高,则可采用药剂灌根结合喷雾的防治措施,灌根采用多菌灵0.25kg兑水50kg,可灌概约2500棵左右,次日按照同样剂量再灌根1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棉花后期病虫害防治
棉铃虫是棉花后期为害最后严重的害虫之一,通常情况下2代棉铃虫无需防治,3、4代棉铃虫则要加强防控。此外,棉花后期还要注意防治蓟马、棉盲椿象、红蜘蛛、棉蚜等。可用辛硫磷、菊酯类农药交替轮换使用进行防治,三氯杀螨蝽、双甲迷、久效磷、氧化乐果等还可用于防治红蜘蛛、蓟马等。
2.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利用害虫天敌的生物特性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杀虫灯,杀虫灯具有变频功能,可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还可利用趋光板涂黄油杀灭蚜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链的自然控制可大大降低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节约人力资源等,并且还有助于棉花种植区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害昆虫天敌的保护,比如分区域喷洒农药等。
2.5 其它注意事项
除上述几项防治措施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早衰、防病害。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缺钾,钾参与棉株的光合作用,提高棉株的吸氮量,因此要注意施播钾肥,可施播硫酸钾10kg/667m2;清洁田园及秋耕。棉花收获后要及时拔除棉秆,可及时清除病虫残体,以达到清洁棉田的目的。要做好秋耕深翻,如条件允许可在棉区进行秋冬灌水保墒,以降低病虫的越冬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棉田内、田埂、路边的杂草,以降低棉叶螨、棉盲蝽等虫害的虫口基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则要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冷浸田时要注意增施磷肥;施肥的同时配合合理灌溉,以水调肥,促控结合。
3 结语
总之,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技术含量高,过程复杂,在实际栽培管理中要结合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防治措施,包括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以提高防治效果,从而提高棉花的生产品质及棉农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烟雾机,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
随着近年来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很多地方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规模化的种植园,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也越来越多了。随着人们生活提高对农副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规模化的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这对防治病虫害的施药机械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做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很多地方都还在使用手动的喷雾器,应用的是常规喷雾法来防治病虫害,此法已不在适应当今注意环保的形势,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农副产品的产品质量。笔者以某研究机构实验使用的lh系列烟雾机为例来说明热烟雾技术在黄瓜、番茄、茄子、苹果等果蔬上进行试验和示范的方法、过程和效果。笔者认为,经过试验,热烟雾技术如果使用得法,不禁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喷雾防治方法上的费工、费时和用药量大的弊病,还可以有有效提高效果、不污染环境、不诱发病虫害等好处。
1.热烟雾机的工作原理
热烟雾机是一种可以烟雾化药液的新型施药机械,运用火箭发射装置中的发动机制动原理制造,是通过其内部发动机的脉冲燃烧喷气而制造。它燃烧汽油,然后发动机可以产生高温气流,气流将流经的农业用药液烟雾化然后挥洒出去以达到除去虫害的效果。从实践来看,其挥洒的药液弥漫性好,能够散播到各个方位而不留死角,所以无论是效果还是便捷性等方面都比传统的施药机械效率高。
2.施药技术
2.1农药的选择
适宜的农药形态可以是乳状、水液和部分可湿性粉剂,最好是用乳剂为宜。一般来说,水液和乳剂要按常规量使用,可湿性粉剂每升烟雾应该限量在100克之内。
2.2烟雾剂
烟雾剂是专业农药公司研制的施药溶剂,比传统烟雾机使用的柴油、发烟剂更加环保和安全,每亩使用量大概在1升左右。
2.3烟雾剂与农药的配用方法和程序(以每1亩为例)
1)先将1升烟雾剂摇匀,然后倒入专用容器内;
2)把农药中的乳剂、水液按每亩规定的配给用量倒入,可湿性粉剂加入等量水搅拌均匀后倒入;
3)在烟雾剂和乳剂、水液、可湿性粉剂等药品按照上述程序充分搅拌后,在沉淀2分钟后倒入烟雾机的药箱然后就可以喷施了。
2.4喷施的合适时间
在晴天,一般是早晨和傍晚喷施;在阴天和雨天,全天都可以喷施,当然,最好在傍晚闭棚喷施,这样可以保证人身安全和药品的效益最大。
2.5施药方法
喷施时是完全在棚内进行的,建议用退行喷施法以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可以以每分钟6-8米的速度由离门最远处向门口方向移动,直至退出出口。当然,也可以把烟雾机放置在门口,直接向棚内喷施烟雾。如果是多人同时进行烟雾喷施,方法和程序参见下面的第四节,会专门论述注意事项和方法、过程。免费论文。
2.6注意事项
1)喷施时候手的动作要缓慢有序,并在每块要喷施的地方都喷施均匀,不能过急、过快、喷洒不均;
2)由于使用的是热烟雾技术,喷施机器喷出的烟雾温度高,所以喷口距离作物的适当距离一般0.5米左右,可以适当向上,以避免叶片灼伤;
3.热烟雾技术实施时的注意事项和方法过程
在多人同时进行热烟雾喷施时,因为现场的烟雾可能过大、器械工作的噪音源过多,使得操作人员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当前的位置和与比邻工作人员的位置,也就无法撤离作业面或了解其它人员的撤离情况,影响了操作人员的安全,也影响了用药的效果。免费论文。如何保证足够的烟雾量和保障操作人员安全撤离作业面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在具体的热烟雾喷施实践工作中,摸索了一种多人同时实施热烟雾作业,并安全撤离作业面的方法。
3.1方法
3.1.1器械和人员
认真检查每台器械,确保其工作性能和状态正常、燃料和药量充足,在同步作业时不会因为器械的性能或故障而中断工作。充分了解和熟悉现场环境,按照现场的环境条件和工作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工作目标、现场环境、操作要求的培训。
3.1.2 操作方法
(1)将工作区域按方向划分成不同的小块,每个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区域内施工;操作方法(2)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工作人员轮流进行施烟雾的操作;操作方法(3)所有工作人员按两人或三人一组进行编组,约定行动路线的起点、终点和行进的方向;间歇的时间或距离;补给燃料和药物的地点;统一操作的指令。免费论文。
3.2结果
相邻区域间,因不能明确界定范围,每个操作人员均以各自认为安全的距离进行施工,造成局部烟雾不均匀或缺漏施工面,且无法确定所有的操作人员是否已经撤离工作面,中止了该法的操作。操作人员轮替交接过程的时间长,每次交接处均选在操作人员认为安全的距离进行,造成烟雾量少,不均匀,且施放烟雾的作业面小,不符合施烟雾作业的质量要求。
4.效果分析
2008年春季以来,我们使用热烟雾机在研究机构实验用蔬菜大棚中进行实验,还在一个原种油桃大棚中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2年来累计开展田间防效试验550亩次左右,防治效果较好。有很多户农民种植的越冬栽茄子,其菜场里面的白粉虱病虫害特别严重,2008年春季使用热烟雾机连续防治3次,每次间隔5-7天,把白粉虱的发生控制在较低水平;在原种场的大棚油桃除病害中,2009年春使用热烟雾机防治蚜虫,一次防效即达90%以上。不仅省工省水,而且省药1/3左右,同时减少了棚内湿度,避免了因过湿诱发病虫害发生,经济、生态效益均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良, 王志青. 常温烟雾机[J]. 农机科技推广, 2009, (08) :56.
[2]黄超,莫庆华,王天昆. 大型空间多人同时进行热烟雾作业的安全性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 2009,(07) .
[3]傅泽田, 王俊, 祁力钧, 王洪涛.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气流速度场模拟及试验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01) .
篇4
1、养殖方法。紫叶矮樱喜光,在光照不足处种植,其叶色会泛绿,因此应将其种植于光照充足处;紫叶矮樱喜湿润环境,但不耐积水,应种植于高燥之处,切忌种植于低洼处,在草坪中种植未见不良反应,但需注意的是草坪灌溉应采用喷灌。
2、注意事项。越冬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紫叶矮樱耐寒,苗圃管理大小苗不必搞防寒措施,但在夏末秋后注意蚜虫,白飞虱的虫害,可用吡虫磷1:800倍液喷施,效果显着。春季干稍主要由白飞虱引起,只要加强管理,一般不会产生冻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玉米在栽植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病虫害,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会使玉米栽植达到高产高效,因此,我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旋心虫等几种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1 玉米丝黑穗病
1.1 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病害中的主要一种,发生此种病害后玉米果穗呈一包黑粉状物质,所以群众把玉米丝黑穗病称作“乌米”,玉米丝黑穗病使果穗不能正常结实,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一些雄性花出现变形症状影响了雄蕊的产生,从而呈现了雄花膨大,果穗变短等一些畸形,进而发展成整个果穗呈现散乱的丝状物或者是一包黑粉,使整个果穗颗粒未得,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1.2 防治技术
1.2.1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购种时注意其抗病性指标,要选择标有抗黑穗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由于丝黑穗病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区一致,要选用兼抗这2种病害的品种。
1.2.2 播前种子包衣或种子药剂处理
采用含有多菌灵、戊唑醇、克百威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先正达生产的高效种衣剂适时进行包衣。药剂拌种:50%多菌灵,或50%萎锈灵,每100kg种子用药量为250~350g。
1.2.3 调整播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以上
地膜覆盖也可提早播种,但也不可盲目地早播;整地保墒,提高播种质量,一切有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的因素都能减少病菌的机会。
1.2.4 苗期拔除病株
1.2.5 轮作
为防止玉米丝黑穗病,可以采取一些农业措施来防治,比如错过发病高峰期,适时晚播,抢墒播种。精选良种,做好玉米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同时还采用与一些作物轮作的方式来减少病害的发生,一般实行1~3a的合理轮作,可有效地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
2 玉米螟
2.1 症状
玉米螟也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田间发生比较普遍。被玉米螟危害的玉米一般呈现玉米叶片花叶,茎杆蛀空以及果穗穗粒缺失,从而使玉米不能正常生长,并因蛀空茎杆导致玉米倒伏,蛀食穗粒使籽粒霉烂变质,从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2 防治技术
2.2.1 消灭越冬虫源
玉米螟的幼虫一般都在越冬前进行羽化,所以初入冬时就把玉米、高粱等一些有虫的秸秆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可以燃烧秸秆,也可以把秸秆弄碎用来沤制肥料,这样就把玉米螟的越冬虫源消灭,这也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之一。
2.2.2 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也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方法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1.5~2kg/667m2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
2.2.3 生物防治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性诱剂生物防治玉米螟,减轻玉米螟危害的技术。这种生物防治适宜区域主要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平均防治效率可达65%以上,一般可挽回产量损失5%~8%。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的煤渣5kg拌匀,措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667m2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30000头放蜂防螟。除此方法外,还有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的技术,此技术要点如下:
2.2.3.1 封垛时间
玉米螟化蛹前15~20d。西部地区5月1~15日或提前,东部5月15~30日或提前。
2.2.3.2 封垛方法
先计算玉米秸秆体积,按每立方米喷白僵菌粉(30亿活孢子以上/克)2.5kg计算,在喷粉前向喷粉器药箱内加入白僵菌防治粉,在玉米秸秆垛(或茬垛)的茬口侧面每立方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cm,将机动喷粉器管插入洞中进行喷粉,再喷其他位置,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2.2.3.3 注意事项
搞好监测,适时防治,严格蜂、菌质量标准,秸秆垛(或茬垛)必须喷透,不漏垛,保证防治效果;白僵菌对家蚕染病力强,蚕区切勿使用;由于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会产生过敏反应,施用时注意皮肤的保护,如带上口罩、手套,脖子系上毛巾等。
3 玉米旋心虫
玉米旋心虫病也被称为“老头苗”、“君子兰苗”或“耷拉膀子苗”,是玉米的一种病害,玉米旋心虫病的发生对玉米的产量影响非常严重,而且近几年此类病害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所以必须把防治玉米旋心虫病高度重视起来,以保证粮食作物的高产高效。玉米旋心虫病大多都是由地下害虫危害导致的,玉米旋心虫病主要表现在玉米叶片上发生条斑,根部呈黑色,并长出“老头苗”、“君子兰苗”或“耷拉膀子苗”等不规则形状的畸形苗。
玉米“君子兰苗”一旦发生就很难求治,大多数苗不能正常生长和结实。但对于初发生时可喷施农用链霉素加代森锰或疫霉灵减轻危害。但也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预防。
篇6
关键词:八角;病虫害;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A
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为常绿阔叶乔木,八角科八角属,是我国南方特有经济林树种,由于果实外形排列成规则八角星状,故称八角。八角栽培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病虫害,如果防治措施不得力,容易造成八角减产甚至植株死亡。加强八角病虫害防治,也是八角种植中的重要内容。
1 八角常见病害及防治
1.1 生理性病害
1.1.1 八角日灼病
八角幼树时,如果没有遮荫措施,受到阳光直射,八角幼树就会被高温灼伤,导致植株体内输导系统受损害。叶片变软逐渐变黄,严重时根颈部位树皮变黑裂皮。日灼病一般发生在6~10月。
防治措施:苗圃内要设置遮荫棚,对于幼树林可以间种一些高杆农作物,如玉米、木薯等。在广西藤县古龙镇的农户多数会在幼树林中种植少量木薯来作为遮荫,效果不错,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1.1.2 八角无根藤寄生
八角树枝树干上容易生出一种无根寄生藤,其根须深入八角树干树枝中,吸取八角养分水分,导致八角缺少营养而变弱发病。无根寄生藤寄生后,八角生长受影响,容易落叶、落花、落果,产量下降。一般在夏季气温比较高时,寄生藤侵袭较重。
防治措施:可以人工砍除寄生藤,集中烧毁。然后及时给八角施用复合肥,提高抗病能力,每株八角施用0.5~1.0kg为宜。
1.2 病理性病害
1.2.1 八角炭疽病
炭疽病(colletorichum sp.),是八角种植中的常见病,由刺盘孢菌或者盘长孢菌引起。主要危害八角叶片、嫩芽、花果。叶片开始起斑点,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黄掉落,因为叶片大量掉落,所以容易导致枝条干枯,落花、落果就成为必然。一般在夏季气温升高时,雨水多湿度大时易发生。
防治措施:地块选择要注意透光性、通风性良好,最好是排灌便利的沙质壤土做苗圃。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70%甲基托布律粉剂500倍液或者多菌灵粉剂300倍液浸种20min,再进行播种。成龄八角树发病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用炭疽福美800倍液喷施枝叶。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另外,合理间伐过密树枝,增加通气性、透光性,也能有效改善林分环境。
1.2.2 八角煤烟病
煤烟病由一种煤炭属真菌引起,八角叶片枝梢和果实表面容易发生该病。发病部位表层覆盖一层煤烟状物质,直接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植株落叶、落花、落果,影响八角产量。在温度为10~20℃时,这些病菌比较活跃,特别是植株遭受蚜虫、介壳虫危害的林分,此病的发作往往更严重。
防治措施:苗木栽植前要认真检查,防止带病苗木进场。发现蚜虫和蚧壳虫危害时要及时喷药灭杀,还要合理保留郁闭度,过密林分需要间伐,清除杂草和其他灌木,剪除、收集并烧毁那些病虫害枝叶。
1.2.3 八角褐斑病
褐斑病一般从叶片开始,从叶缘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在这些斑点上,附着黑色小点,这是病原体的子实体。病情发展可以侵染整个枝条,甚至导致枝条枯死。每年4~5月份容易爆发褐斑病,6~7月份是病害严重期。
防治措施:对苗木消毒,可以用甲基托布律粉剂8000倍液喷洒苗木,防止带病苗木成为感染源。对于成林,发现病菌感染,要用70%甲基托布律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秋冬季收集病枝病叶烧毁,也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1.2.4 八角白粉病
白粉病发病多数从叶子主脉开始,表面布满百色粉状物质,后逐渐变为好黄褐色,最后病叶脱落。严重时,也会造成落花落果,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在5~10月份发作,由于高温高湿天气过多,以及过密的林分都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措施:间伐过密林分,施用磷钾含量较高的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清除病害枝叶,集中处理。发病时,可以用70%甲基托布律粉剂10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
常见病害还有藻斑病、缩叶病等,都需要认真对待。这里不再赘述。
2 八角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八角尺蠖
八角尺蠖以幼虫危害为主,爵食八角树叶片、花蕾、幼果、枝梢和嫩皮。受害严重的林分,大部分叶片被蚕食,影响整个植株生长,减少产量。一般4~10月危害比较严重。
防治措施: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就是在幼虫期,用力震动树木,幼虫吐丝下坠,将其捕杀。药物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主要在幼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3000倍液,或者用90%敌百虫粉剂800倍液喷施。采用生物防治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幼虫1~3龄时,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每667m2施用量为1~2kg,防治效果很显著。由于八角尺蠖成虫有趋光性,可以在夜晚用频振杀虫灯诱杀尺蠖成虫。在广西藤县共青林场使用频振杀虫灯杀虫,最多一晚可诱杀各种各样害虫2kg。
2.2 八角叶甲
八角叶甲专吃叶芽和新梢,造成八角叶片残缺,甚至出现落叶和芽枝枯萎现象,影响八角产量。通常3~4月份为幼虫危害,4月底,老熟幼虫化蛹,5月羽化成为成虫,7月成虫产卵。
防治措施:3月上旬,在幼虫出世之前10d内,选择湿度较大的天气,施放白僵菌,让幼虫出来后感染致死。药物防治可以选用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者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施。对那些成虫也可以采用人工进行捕捉。
2.3 八角蚜虫
蚜虫1a之内可以发生20代,危害时间也比较持久。蚜虫主要危害八角叶片新梢花蕾,其若虫和成虫吸食叶片新梢花蕾上的汁液,使叶片枝梢皱缩,不能正常生长。蚜虫全年都可以形成危害,笔者在桂东南调查中发现,蚜虫容易在夏季少雨天气发生。2011年6月藤县有成片八角林遭受蚜虫侵害,几天之内就让八角林叶片变枯黄,随后落叶、落果而成为裸秃,林分越密受害速度越快、程度越重。
防治措施:合理间伐过密林分,用5%啶虫脒1500倍液或40%克蚜星600倍液喷施。
2.4 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
主要是幼虫危害幼苗,咬断幼茎或者地下根,也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可以用清除杂草杂物的方式,消除害虫传播的途径。也可以用黑光灯诱杀,用药物防治可选择52.25%农地乐淋杀。
2.5 拟木蠹蛾
主要是幼虫取食树皮,蛀钻树干,幼虫昼伏夜出,八角受到侵害树势减弱,严重时会使整个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用针管将农药注入蛀道中,然后堵住道口,可选用80%敌敌畏,每孔注入1~1.5mL原药。
2.6 八角象鼻虫
以幼虫危害枝条为主,蛀入枝条后向下蛀食,造成枝条顶端焦枯,顶芽受害。成虫在秋冬季产卵,翌年2~3月间孵化成幼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在每年的4月份,用力摇晃树枝,成虫有假死特性,掉落下来之后,集中消灭。还要将受害枝条剪除集中销毁。采用药物防治主要用3%阿维菌素6000倍液或敌敌畏800倍液喷杀。
八角害虫还有很多,如椿象、中华简管蓟马、介壳虫、瘿螨等,虽然发生率不是很高,但防治工作还是要做在前面。
3 八角病虫害防治要领和注意事项
八角病虫害防治和其他植物一样,也要遵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原则,从而达到“有病不成灾”的良性平衡。八角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防治措施要贯彻于八角栽培始终。
从地块选择,到苗木检查消毒,从优良品种筛选,到种植各个环节的控制,都需要有防治的意识。对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要抓住最佳时机,还要多种防治措施并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即使采用化学防治,也要考虑主治和兼治相结合。
另外,化学防治虽然效果快,但也会造成一定的药物污染,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确定病虫害种类,对症下药;适时适量用药;交替用药,防治产生抗药性;合理混用农药,要一药多治,病虫兼治。
参考文献
[1] 黄卓民.八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篇7
关键词:茶树;短穗扦插;茶苗移栽
1.采穗园管理
1.1品种选择
采穗园提供插穗,宜选中龄茶园,要求茶树的品种优良,纯度须达100%。
1.2修剪
茶园中的新旧茶树都应及时修剪,长势较好的青壮龄茶树深修剪,生长衰退的老树重修剪。修剪时间宜选春夏季,通常春茶前修剪的枝条供夏季扦插,夏茶前修剪的枝条供秋冬季扦插。
1.3施肥
母树施肥应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667m2施硫酸钾复合肥30~40kg。
1.4病虫防治
防治病虫害,喷施低毒长效农药,必要时停止养穗,禁止病虫枝条外运。病虫防治应以防为主,注意加强病虫检测,同时,可对剪穗后的母树喷洒农药进行有效防治。
2.苗圃选择与管理
2.1选择苗圃
扦插苗圃宜选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避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方,要求苗圃土壤疏松、通气性好、肥力较高,且保肥力和保水性好,其中微酸性沙质土壤较好。还应注意,此前种茶多年或种植烟草蔬菜的地块不宜选作苗圃。
2.2整理苗床
可分2次翻耕苗床,第1次全面深耕30cm左右,第2次在约20cm耕层内精细整地,土块应耙碎、耙平、晒透,促进土壤疏松。苗床宜东西向,以减少阳光射入。苗床的适宜长宽为15~20m、畦面宽1~1.3m、畦高15~20cm、畦沟宽约30cm。
2.3修排水沟
在苗圃四周修建排水沟,用以排水防渍,排水沟宜宽40~50cm,深30~40cm,沟底比畦底深。也可在排水沟中修蓄水池,用以蓄水灌溉,池间间隔保持4m。
2.4搭棚遮a
采用高棚,棚高约2m,每隔3~4m立水泥柱,棚顶拉铁丝,铺遮阳网,以保证较好的透光性、通风性和透气性。
3.插穗选取与处理
插穗宜选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棕红色和黄绿色枝条,且要求腋芽饱满、无病虫害。通常剪取3~4cm长的短穗,1个短穗上带有1个饱满腋芽和1片完整叶片,可在1个节间剪取1个短穗,节间过短的枝条可2节剪1个插穗,保留上端叶片即可,剪口应平滑,保证叶和芽完整。
4.扦插
4.1扦插时间
春插通常在4月份,宜选择土壤肥沃的苗圃和健壮的插穗。夏插通常在6~8月上旬,夏季气温高,插穗愈合和发根快,成活率高,但应注意防晒遮荫。秋插通常在8月中旬~10月上旬,插穗的成活率也较高。冬插通常在10月中旬~12月,多在气候温暖的茶区应用,冬季气温低,发根慢,还应注意防寒冻伤。我国多数茶区选择夏插,而春插和冬插的管理要求较高,较少采用。夏插时,因气温高、光照强,扦插宜在10:00前或15:00后阳光较弱时进行。
4.2短穗扦插方法
扦插宜在雨后进行,此时苗床土壤湿润,对扦插有利,适宜的扦插行距7~10cm,株距2~3cm,保证叶片互不重叠,667m2可扦插20~25万株。芽和叶柄要露出土面,叶片不可粘土,且保持同向伸展。扦插完1行后,轻轻沿插穗行压实泥土,使插穗与土壤充分结合。扦插后应立即浇水,并进行遮荫。
5.扦插苗管理
5.1浇水
苗圃的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0%~80%,插穗生根前则要求在80%~90%。扦插后立即浇透水,扦插初期,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扦插约40d后,每天浇水1次,若已生根,可隔天浇水1次或几天沟灌1次,沟灌时灌水高度不可超过苗床的3/4。
5.2遮荫
扦插后立即遮荫,发根初期遮光度控制在70%,中后期控制在40%~50%,待茶苗逐渐生根长叶,可逐步增加光照。
5.3施肥
施肥时应遵循先淡后浓、少量多次、勤施薄施的原则,随着茶苗生长逐渐增加肥量。每月可施肥1~2次,采用有机肥或化肥,均匀喷撒在苗床上,施肥后及时浇水。
5.4除草
应及时拔除杂草,除草时不可伤到茶苗根系。可每周除草1次,除草后浇水,使插穗与土壤充分结合。
5.5除花蕾
及时摘除花蕾,避免消耗过多养分,除花蕾后浇水1次。
5.6病虫害防治
危害插穗的常见病害有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常见虫害有茶尺蠖、螨类、卷叶蛾等。应及时治疗病虫害,对付病害可每月喷1~2次的0.5%~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虫害可喷施低毒长效农药。
6.茶苗移栽
6.1移栽时间
宜选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眠期,根系生长活跃,且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含量条件都对茶苗根系恢复有利的季节移栽,此时的移栽成活率较高。长江流域宜在10月中旬~11月或2月下旬~3月下旬移栽,江北茶区宜在春季移栽,有春旱的茶区宜在6~7月移栽。
6.2起苗
起苗时宜选苗高25cm以上,主干基部粗3~4mm,且无病虫害的茶苗。起苗宜在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起苗前浇水淋地,保证土壤疏松湿润。起苗时不宜用手拔苗,应用锄头等工具掘苗,以防损伤根系。起苗要求根系完整、带土移栽,起苗后的茶苗注意防风防晒。
6.3运输
远途运输前分等级捆苗,苗捆的大小适度,捆好后可用黄泥浆粘根,并用稻草包裹根部。运输途中将苗木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喷水保湿或假植,注意防风、防晒、防淋,避免紧压堆闷茶苗。
6.4垦地施肥
栽植前应垦地,开设排水沟,防止苗地积水。根据种植密度开种植沟,深度宜>30cm。在种植沟侧开施肥沟,撒施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肥料与土壤拌和并盖土,土层厚度不超过5cm,施肥后沟的深度宜保持在10~15cm。
6.5栽植
根据茶树品种、地形条件、土壤肥力等确定茶苗种植密度。若在平地缓坡、土壤肥力中等的茶园种植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单行条栽,行距约1.5m,丛距约0.33m,每丛2~3株。
定植时一手将苗扶直,一手填土,待土覆盖至接近茶苗泥门不露根须时,向上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及时将根际土壤压紧实,向根部盖土直至高出泥门3~5cm为止。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再以松土覆盖,也可铺树叶、稻草等,以防止水分蒸发。
6.6荼苗管理
(1)定型修剪。茶苗移栽后应据茶苗生长情况及时定型修剪,剪除离地面15~20cm以上的枝叶,以减少叶面蒸发。
(2)浇水。新移栽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适度浇水,促进幼苗成活。
(3)防寒保暖。冬季应培土壅根,增厚土层,铺草保暖,还可在迎风面的阴坡设置挡风障,用以防风防寒。
(4)抗旱。旱季来临前可中耕除草,并供应充足水肥。注意培土保湿,也可通过铺草达到保水降温的目的。(5)排水。雨季来临前进行茶苗根基培土,并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积水。(6)施肥。茶苗开始长新根和新梢时可适时施肥,施肥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不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防止因发酵烧伤根部。(7)除草。通过采用喷施化学除草剂和人工拔草的方法及时清除杂草,防止草荒。(8)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止地下害虫咬食幼根。
篇8
关键词:有机蔬菜;技术推广;种植
1有机蔬菜的概述
在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界的植物生存发展,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有机蔬菜都是需要经过农业食品认证机构专业认证和专业食品安全鉴定的,在鉴定合格后期再颁发相应的视频安全合格证明,由此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推动和引导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选择
2.1完整性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与常规的蔬菜种植基地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也不可以进行混合种植,需要在种植基地的交界地点明确划分,也就是山丘和河流等,需要保持好蔬菜种植基地的整体完整性。2.2转换阶段普通蔬菜生产系统如果想转变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处理,蔬菜食品认证机构需要将认证日期作为有机蔬菜的种植转换期,在该期间,需要明确有机蔬菜的种植人员每项任务都需要符合有机蔬菜的生产需要来实施,由此才可以经有机蔬菜销售到蔬菜市场当中。2.3避免污染为了进一步预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发生污染问题,需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管理者采用安全的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对应采用合理措施,例如,可以在有机蔬菜种植区域设置隔离带和不同的障碍物,避免因为地域环境对蔬菜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更加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是,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有机蔬菜的认证较为严格,有机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缓冲带长度较高。通常都需要维持在5~7m之间。
3有机蔬菜品种的要求与肥料的使用
3.1栽培蔬菜技术的管理有机蔬菜在栽培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依靠配套性的蔬菜种植技术,应用到两种以上的蔬菜品种进行轮流尝试性种植,而且还需要保持好蔬菜的清洁干净。在进行品种轮流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将有机蔬菜的残留物质进行彻底清理,防止第二年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受到残留病虫害的影响和危害。所以也需要有机蔬菜的种植人员在蔬菜的生长和成熟阶段细心照看蔬菜,需要综合运用到嫁接换根以及保温地膜覆盖等不同技术,由此来保障蔬菜幼苗的分布均匀。3.2有机肥的注意事项蔬菜种植人员在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将植物肥料和动物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配备出有机蔬菜肥料,以此来促进蔬菜的根系生长和水分吸收,还应该尽量保证少施肥。在进行有机蔬菜根外追肥的过程中,严格分析有机蔬菜的微量元素需求量,按具体需要进行施肥。具体是以667m2为单位,用硫酸锌1.5kg左右,拌细干土15~20kg,苗期至拔节期条施;用硼砂0.4kg,若使用硼酸的话,还需要再减少l/2的用量,拌细干土15~20kg。
4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有机蔬菜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利用除草剂和机械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做到科学、高效种植和管理,保持好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稳定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是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需要结合先进种植生产技术手段,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升有机蔬菜品质。结束语通过近些年的调查表明,人们对于有机食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机蔬菜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有机蔬菜种植引起关注。有机蔬菜种植需要先进种植技术的引导,不断提升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以此来确保有机蔬菜的安全。有机蔬菜的未来整体市场发展前景乐观,所以,为了不断扩大有机蔬菜市场,避免有机蔬菜持续供不应求,需要不断研究和推广出新的有机蔬菜品种,提升种植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王利利,董民.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1073-1077.
[2]孔立,朱立志.有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数据的空间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6:103-109.
篇9
关键词:山体绿化;荒山改造;生态效益;栽植原则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需求不断增高,荒山绿化已经不止一次的被我们所重视和逐步的进行改造。进军荒山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城市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1 山体绿化原则意义、作用及注意事项
山体绿化要遵循“生态、自然、景观”的理念,以森林生态恢复为前提,以营建自然森林为基础,按照适地适树、师法自然、生态景观和差别设计的原则,通过森林景观的合理布局和森林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力构建林相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系统。荒山绿化不仅对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以后国家资源储备的重要来源。山体绿化有助于维护山坡,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山坡使泥土大量流失,而造成财产生损失及命伤亡。荒山绿化,植物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土壤与空气中的水循环,还可以培植特色林果,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荒山绿化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是园林城市的重要标准,山体绿化占了整个城市绿化中大部分比例,所以,建设园林城市必须从大处入手。荒山改造是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之一,促进城市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荒山改造工程不同于其它城市景观绿化工程,这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荒山是自形成以来不曾进行过开发与改造的原生地,自然条件艰苦,地形险峻,给整体的设计带来了不便,更是给之后的施工造成了巨大困难。这就要求设计队伍与施工队伍因地制宜对荒山进行整体的规划,合理的改造。在工程开工之前需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材料进场安全全面负责。
荒山土地瘠薄,肥力弱,气候环境相对平原较为恶劣,在栽植树木品种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要求,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因地制宜地选择抗旱、抗风以及抗冻能力比较强的苗木,例如,松柏类植物对水分需求较低,适宜山坡不能积水的条件。②在选购苗木时,一定要严肃认真,杜绝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场,由于山上条件恶劣,不易于反复大规模的进行病虫害防治。③尽量选择常绿树种和适当的选择果树,常绿树种在冬季能够依然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而栽植果树不仅增添景观效果,还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荒山改造一般是在城郊,靠近当地农村,这需要与当地居民协调好,杜绝出现野蛮施工现象。由于荒山土质较硬和瘠薄,山体上山石占了大部分比例,给栽植带来了巨大困难,需要机械开挖基槽,甚至需要爆破,致使施工时间较长,施工队伍必须做好长期与恶劣环境作战的准备,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在机械的使用问题上时刻谨记安全第一。
2 山体绿化苗木栽植注意事项分析
基槽开挖深度符合要求,不宜过深或过浅,过深水分不容易蒸发,会造成烂根现象,过浅不易保住水分和肥料。苗木栽植前要求修剪得当,既要保证树苗能够成活,又要确保树形美观。苗木栽植后要及时浇水,要求浇透,但由于山地栽植大多以柏类植物为主,对水的要求相对其它树种而言是较低的。苗木栽植完后,最开始的养护要到位,避免以后需要反复施工。栽植林中留有明显的排水沟,以减轻雨水对山体的冲刷力,造成水土流失。
有关山体绿化的养护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园林养护工作,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长时间或者频繁的进行人工养护与机械喷灌,所以,最开始的养护管理工作争取做到一步到位,做到无后顾、无忧,具体做法有:①在栽植完后,充分做好水分输送与修剪工作,这是保证树木成活的前提,可在山上砌筑蓄水池方便浇灌。②给栽植的中小乔木搭扶木,扶木搭接要求结实牢靠,以防有刮风倒树的现象。③苗木的病虫害防治。山势高而寒,苗木的防冻是冬季养护的核心任务,可对树木进行搭棚、包缠、涂白等,涂白不仅可以防止伤冻,还有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 山体绿化过程中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山体绿化养护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苗木浇水问题,大部分荒山之前没有被开发过,没有水库,附近也没有河流,无法从山下引水浇灌,只好利用洒水车从远处水库或河流调水送往山上。由于山体面积大、地势险峻,给养护人员带来了不便与安全隐患,这时就需要各个方面互相配合,特别是后勤保障要全面,施工单位应该在山体上砌筑小的石道,便于山上通行和以后的进行养护工作。同时,也要求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经过正规专业培训,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机械化的应用逐渐在养护工作内容中起了主导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工具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使得养护工作全面而又有效地展开。由于机械的价值较高,在使用完成之后,养护人员要做好妥善的保管,以防丢失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山体绿化的树种一般都是松柏类为主或是当地的果树品种,适应能力较强,养护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但为避免人为破坏应做好宣传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护林认识,做到“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养护工程必须是工程质量的可持续保证。
篇10
关键词 套作小麦;机播;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川中丘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47-01
乐至县地处四川盆地中腹,属盆中浅丘麦区,是全国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县。目前,在家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严重紧缺,因此具有节省劳动力、提高播种质量等优点的机播小麦深受农民欢迎,推广面积逐年加大。
1 套作小麦机播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适合该区套作种植的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优质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如内麦836、川麦53等。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用40%辛硫磷乳油100 g对水2~3 kg,拌种子100 kg,待堆闷3~4 h后摊开阴干即可播种[1]。
1.2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乐至县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0日,在最佳播期内播种,小麦分蘖多、苗壮,利于小麦高产。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小麦产量,西南丘陵区套作小麦基本苗应保证在120万~150万根/hm2[2],播种前,根据所播品种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计算好单位面积用种量,调试好播种机播种速度,避免基本苗不足或过多。
1.3 规范带型,实现带状轮作
按照“双三”模式种植,以2 m为1个单元,每单元均分为2个种植带,每个种植带宽1 m,以利于播种时机手操作。作物种植实行带状轮作制,即第1年小麦、玉米按带幅要求分带套作,在小麦茬口上接种大豆,第2年在玉米茬口(避开原小麦茬口)上种小麦,大豆茬口(避开原玉米茬口)上种玉米。这一方面利于小麦适时早播,避免因上茬收获不及时导致小麦播期延迟;另一方面实现了耕地的用养结合。
1.4 肥水管理
用四川台沃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总养分为40%小麦专用复合肥(23-10-7)375~420 kg/hm2作底肥,均匀撒施于小麦种植带上,播种时肥料经微耕机翻耕后即埋入土中。进入分蘖期后,如遇持续冬干应及时用适量尿素对清粪水浇施,以促进分蘖。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如遇严重春旱,应及时抽水抗旱。
1.5 播前化学除草
播种前3~7 d,选择晴好天气使用百草枯等见效快、残留低的触杀性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播种时,用竹耙将枯草移到空留种植带即可。
1.6 病虫害综合防治
苗期至拔节期应重点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300 g/hm2对水450 kg喷施。开春后2—4月为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高发期,并伴随蚜虫发生,应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防治。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用25%的丙环唑600 mL/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防治赤霉病,用80%多菌灵超微粉900 g/hm2或70%甲基硫菌灵1 50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
2 播种注意事项
2.1 播种机具的选择及组合
播种机选择四川省中江县泽丰小型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ZB-4型带式播种机[3],播种方式为条播,共4行。免耕地土表不平,易导致播种深度不一,甚至部分种子土表,造成苗子长势不均或部分缺苗,播种时应把播种机挂于带旋耕刀片的微耕机后,用微耕机将土壤翻耕好后再进行播种。
2.2 抢晴播种,避开阴雨天气
阴雨天土壤湿度过大,微耕机操作困难,同时播种机的排种器易被湿土堵住,导致播种不均匀,同时播种机自带的镇压筒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麦出苗,所以应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播种。
2.3 抓好翻耕质量,实现精细播种
小麦种植带的上茬为玉米,翻耕前需将前茬残留的地膜清除,避免地膜绞在旋耕刀片上影响翻耕质量。如土地为砂壤土,土质疏松,易于翻耕且翻耕质量好,可适当加快播种速度;如遇土质黏重、土壤板结的地块,应放缓播种速度,尽量将土块打碎打细,给种子发芽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播种深度为3~4 cm,过深种子出苗困难且苗子长势弱、分蘖少;过浅种子覆土不严,如遇干旱将影响苗全[4]。
2.4 播种人员配备
播种时,机手的精力集中在机具的运行和翻耕质量上,容易忽视种子箱内是否还有种子以及排种器是否堵塞,可由1个杂工专门负责添补种子及查看种子排出情况,以保证播种质量。1套机具安排2个熟练机手和2个杂工,1个机手带1个杂工,分2组轮流操作,可做到1台机器1 d播种2 hm2,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3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于振文.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