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阅读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21-01

化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离不开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操作,但不少学生在书写实验仪器名称或相关实验操作过程时总是出现错别字,而且一旦写错就很难纠正,在进行化学测试时丢分比重很大。这点令教师、学生很是头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辨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字形辨字法

例如,在操作粗盐的提纯方法中用到“过滤”这一操作方法时,不少学生喜欢把“虑”写成“虚”或“虎”,还有的则把下边的“心”写成“必”。在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滤”的右半边,学生说右边是“考虑”的“虑”,笔者又问:“‘考虑’问题是用什么思考?”学生回答:“用‘心’思考。”于是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我们的“心”很重要,千万不能“伤心”,更不能给心做大手术——“换心”。渐渐的,学生们又记住了“滤”字。又如,在写“溴”时,不少学生老把右上边的“自”写成“白”,同时又忘了写一“点”,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右边,学生说是个“臭”字,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大”、“点儿”,可以理解成“自大一点儿就变成了臭美”,学生就不易再写错这个字了。再如,灯帽的“帽”,很多学生老喜欢把右边的“冒”写成“昌”,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右边部分,学生说上边是个“曰”,下边是个“目”,那怎样才能记住呢?学生讨论后说可以理解成太阳太大,把眼睛照得睁不开了,这样学生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字。

二、利用字义辨字法

如在写“胶头滴管”时,多数学生把“滴”的右边写成了“商”。笔者就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它们的字义,最终学生明白“滴”一般和液体有关,“商”一般指和钱有关,这样就容易区别开了。又如,“熔”与“溶”,学生在写“溶解”与“熔化”时老把这两个字写混,笔者就指点学生,“熔化”是物质的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描述的是物质的三态变化;而“溶解”指的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两个化学概念定义明显不同,所用环境当然就不同了。以后再用到这两个字时,多想想它们的定义就不易写错了。再如,第九单元学到了乳浊液及乳化作用,一些学生分不清是“乳”还是“浮”,先让他们了解字义再进行区分,效果很好。

三、利用字音辨字法

在写当酒精洒在桌面失火,用湿抹布扑盖中的“抹布”和描述区分硬水与软水操作时的现象泡沫多少时中的“泡沫”这两个词中的“抹”和“沫”,有些学生分不清他们的右侧该写“未”还是“末”。笔者先鼓励学生先查字典,找找与“未”和 “末”读音相同的字,学生自己动手,明白了多数读音跟“末”读音相近的字里就有“末”这一部分,而多数读音跟“未” 读音相近的字里就有“未”这一部分,从这以后这两个字也不再错了。再如,过滤操作时用到的“滤纸”中的“纸”,大多数学生在开始写“纸”时,总分不清“纸”的右边到底是写“氏”还是写成“低”的右边部分,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常用的哪些字里出现“低”的右边部分,它们的读音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凡读音为di时字里才会出现“低”的右边部分,其他多数就用“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得出辨字方法,他们就记得就更牢固了。

四、利用故事辨字法

如“酒”与“洒”的辨别。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用到加热的热源——酒精灯,可不少学生写成了“洒精灯”。为了使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课堂上笔者给他们讲了下面的一则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与酒仙杜康偶遇,杜康传授他们酿酒的办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瓷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千辛万苦,找齐了所需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

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人夜不能寝,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的,东方微曦,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又传来了第二声鸡鸣,第三声鸡叫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陶瓮,惊呆了,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又黑又酸。大错已经铸成,无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洒在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紧牙关,全神贯注坚持到了第三遍鸡鸣,多么甘甜清澈的美酒啊!只是多坚持了一刻而已。从此,酒比洒多了那看似非常普通而又简单的一横。这小小的一横,体现的不是谁有更聪明的头脑,或者谁有更好的机遇,而在于谁更有耐心,谁更能坚持,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年,甚至更长,但最终都会让你获得快乐的果实。这个故事讲完后,几乎没有学生再写错这两个字了。

五、利用类别辨字法

在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我们既学习了碳单质,又学习了含碳元素的其它物质。这时,学生对“碳”和“炭”的书写又懵了。在涉及到这两个字的物质时,笔者教学生一定要根据它们的物质类别来辨析,当表示的是碳的单质时就要写成“炭”,如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当表示的是碳元素或含碳化合物时,就要写成“碳”,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当用到这两个字时,一定要想想是哪种情况再下笔,久而久之就能区分开来了。

篇3

一、注重基础教学,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在阅读时才能减少被生词难住的情况,使他们的阅读顺利进行。在进行词汇学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生词和词汇的学习,通过查阅英语词典掌握生词的含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主动意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能快速记忆新单词和词汇,增加他们的词汇量。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新单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把学到的单词和词汇记录到单词本上,有时间的时候进行再次阅读和记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行阅读活动打好知识基础,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喜欢上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主动进行英语阅读,增加英语知识积累,促进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结合以下方法进行:

1.结合多媒体进行阅读指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继续教学指导,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重要句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在情境中运用通过阅读掌握的英语知识,实现高效的阅读效率。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加强多媒体、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完成高效的人机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2.分析靠课文题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先分析课文的题目,通过题目进行思维拓展,结合想象进行思考。在分析题目之后,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阅读时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探究,有效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重点段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段落首句,通过分析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他们阅读速度的提高,使他们有效完成阅读内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3.跳读。在阅读英语课文时,由于学生掌握的单词量有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跳读。通过跳读,学生同样能够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理解。在对课文进行通篇了解之后,学生再次进行课文的阅读,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学习生词,加深他们对生词的理解,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4.精读。在通篇阅读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精读,能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精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掌握的英语知识,对英语句子进行语法和句型的分析和理解。在精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改变浅尝辄止的做法,给他们设计阅读问题,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在精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在阅读的同时进行积极思考,发挥思维的活跃性,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思维能够深入,加深阅读体会,顺利解决问题,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5.联系上下文,对生词进行猜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阅读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经常遇到生词,为了避免过多的查阅字典,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猜测生词的含义,在猜测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生词的词形和词根进行分析,使阅读效率有效提高。

三、注重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内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理解更多西方国家的知识,增加他们的英语知识量,为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提供前提。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个有趣的英语课外读物,如《爱情与金钱》《苏格兰玛丽女王》《在月亮下面》《潘德尔的巫师》《歌剧院的幽灵》等,这些读物篇幅较短,包括的生词较少,可以让学生顺利的完成阅读,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使他们喜欢上阅读,积极主动地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通过阅读丰富的英语书籍,让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不断增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英语学习,主动进入到阅读环节,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篇4

关键词:阅读方法 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

实践研究证明,改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阅读题准确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革课堂模式: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学生)为本,语文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具体而言:锻炼学生的眼,让学生看(阅读和观察),多读好书并及时了解和关注身边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锻炼学生的耳,让学生听(闻),认真听别人交谈、听新闻等;锻炼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讨论、交流、诵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大家上课的讨论、辩论等锻炼口才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手,让学生做(写),可以限时的写片段随笔等;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传统的单纯讲方法课可以改为师生讨论课、点评课、学生交流反馈课等有序系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改变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让学生通过各个渠道的交流增长见识,改变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改变整个人生观。这无论是对于语文还是人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否则,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还会降低语文的阅读及表达的能力。因此,课堂上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的思维已较灵活,多鼓励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还需大胆鼓励学生下水,在水中学会“游泳”。教师要走出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窠臼,让学生放出目光,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甚至是文化背景来解读文本。再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世界充满了迷离变数,尤其是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主题多元,我们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读出他心中的那个独特的它。当然,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可是习惯是慢慢形成的,我们作为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形成一种个性阅读,摆脱依赖心理和单一化的思维的模式。养成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次,授人以渔,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培根曾言:“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乐疑,以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学生围绕四节诗的内容,自然会产生以下疑问:(1)囚徒为什么还要向他致敬? (2)使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姊妹”?(3)诗人写此诗时已受到监视,为什么还把自己的诗作称为“我的自由的歌声”?(4)“枷锁”和“利剑”分别象征什么?这四个问题很好的从背景到思想内容再到作者情感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次,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阅读教学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外,还需要学生之间平时的合作学习,因为思想是在碰撞中会产生绚烂的火花,虽然有的学生意见相异,但也不妨碍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讨论,他们就会再次思考,从而对作品、对人生产生深入的思考。如上外国小说或做相关的阅读题时,学生可能本能的想到单元话题知识要点,但怎么具体联系到本阅读材料时语言组织时,学生却无从下手。这时我让每个人先自己写答案要点,再四人一组来讨论,相互思想碰撞中使思考更深入,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趁机再由一人写下本组讨论的成果,最后由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同学便可轻松而真正掌握了此知识要点。

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做好一些操作性的内容就好了,至于他们迥然不同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因为只要不关乎政治性的事情,“百家争鸣”又何尝不可,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吗?因此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以阅读方法指导为主,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阅读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息息相关,课内的阅读训练又非常有限,要高效率地提升语文整体能力,特别是更加偏重考察阅读能力,教师必须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原则。同时,要体现以课内为本,以课外为辅,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相辅相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在知道阅读时,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大致计划。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进行俯瞰。故,我们可以把要读的文本先教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读。然后,我们给学生在阅读上可以授予一些方法。比如说对于文言可以是细致的圈划式的,而白话就可以浏览式的;对于外国的可以是领略一番就罢,而中国的一些重点作者还必须知人论世,因为,我们可能在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他们,更重要的时候,一些作品还可能作为考题出现;对于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时候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无非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分明就是读多了会作诗了、会写诗了。这就说明。我们如果能在读的同时让学生多写,这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写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1、先让学生抄写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或者有哲思的句子,要求是抄清楚、整齐。这一阶段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文本的、了解、感知。

2、在能抄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本中某一个片段的概括,要求是间断、明了,能一语中的。

3、学生学会了第二阶段的筛选能力后,接下来让学生针对第一个阶段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4、在了解了整个文本之后,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种理念做点评,然后交流,这样就回应了我们上文中的思想碰撞后出火花。

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文化。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从而打开人生视野。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领会语文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写下自己的思考。这种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能力的逐步提高。最后,就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人生的一大需要,阅读是能够净化我们被尘垢蒙昧了的心灵,阅读让我们丰富、让我们宁静……

参考理论及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3-01

初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变化最多、分量最重的部分。特别是在当今,在改革教育体系之后,跟阅读改革有关联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以及怎样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它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需要阅读自己所获得的一些信息内容,比如,在看杂志的时候,在和别人签合约的时候,都要求进行分析和阅读。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当中,阅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了让初中学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工作环境,语文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怎样更加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对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人们已经普遍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相关性等。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给广大的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初中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比较贪玩。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而要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调和乏味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除此之外,初中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初中生的思维格式化,甚至扼杀了初中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象力,这也是新的教学理念所提倡的。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非由教师一人来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有效的预习

学生最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有效的预习。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常常不重视预习。这是因为预习是比空泛的,缺少实质性的内容, 而且教师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也显得比较困难,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预习。倘若学生不能够及时有效地预习, 那么当教师实施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显得比较迷茫,更谈不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有效的预习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布置读后感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比如,在阅读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比较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内容?”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更加有效地训练学生处理与表达文字的能力。

3.2创设情境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能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针对一些课文当中不容易理解的文字,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入学初期的心境,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创设一个开学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考入北大之后的那种心情,使学生根据作者的誓言,去感受作者的心境,使学生能够理解北大学生纯洁、敏感、专注,言谈清新自由、生机勃勃、犀利机智的特点,体会到作者所说的“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的真正内涵。教师通过创设这种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准确、迅速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心声,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3合作竞争

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缺少合作学习的浓厚氛围。学生在学校学习,跟年龄相仿的同学一起合作和竞争,这是教师的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在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年龄都是相仿的,这就使学生之间容易交流与沟通,能够产生共鸣。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来讲,在班级当中加强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以诗词教学为例,诗词常常是不容易理解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导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竞争来增加理解的深度。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论语》的时候,可以让各个小组进行表演与朗读,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就可让一名学生进行阅读,两名学生进行拥抱来表达。当然,这还不够全面,教师需要针对不一样的情况应用其他的方式指导小组之间进行合作竞争。

总之,知识在于不断地积累,阅读需要不断地坚持。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实施灵活、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加之教师民主的教学观念,就可以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学生发展 教学策略

对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文字作为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典型符号,一定要让学生爱上文字、不断的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阅读过程中牵扯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它也影响到了生字词、写作、沟通交际能力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考所占的分值是比较多的,并且未来发展的趋势也看得出,阅读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的语文课堂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学生课下阅读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偏低,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阅读课的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紧凑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学习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出现导致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抓了易提分数的部分,比如写作、词汇、古诗词背诵等。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持久性过程,在考试的时候由于阅读材料基本都是新的,或者学生没有遇到过的,老师就觉得阅读的分数不好得,导致阅读教学形同虚设,很多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阅读课。长此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下降,无论是阅读分值还是综合能力都不会提升,严重的会形成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需要革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的教学认知,提升阅读的地位,开设语文阅读课,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阅读本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与相应的课堂地位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阅读教学其实它的范围不仅仅是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课下学会主动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一个长久的坚持过程,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比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写读后感等,以一定学习压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的需要,进而提升阅读欲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爱不释手,从中汲取营养,进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提升高考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当的扩充阅读的素材

语文课程的教学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学习的内容一般较为滞后,如果教学过程较为单一的话,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存在这样一个悖论:高中生都识字,但是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很多的优秀学生英语满分150可以考到130以上,满分150的数学,有的学生可以考到满分,但是语文这一科,很多学生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能上110分都算不错的成绩了。当然我们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习的好坏,但是分数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实践证明,拥有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语文成绩较好,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各项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有着直接的关联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就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这也是阅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阅读。其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能力。阅读不能泛泛而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阅读之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的体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模仿、可以完成阅读练习题、也可以总结段落大意,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定期不定期的阅读,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针对阅读来说,不要局限于教材、辅助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当的扩充阅读材料。除了完成必要的课内阅读之外,还可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国内外名著阅读、往年的高考阅读材料阅读、期刊杂志阅读等等,切记中规中矩。

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同样是阅读,有的学生阅读之后能很快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寓意,也能顺利的完成阅读问题。但是有些同学在阅读中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泛泛而读,为了阅读而阅读,导致阅读之后还是满脑子空白,也不能应答后面的阅读问题。对与高中语文阅读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可以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如精读、快度浏览等;可以先看阅读问题,然后开展针对性的阅读,这样也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阅读中要找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耳熟的作者,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理解文章;深入的剖析文章,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等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如何运用,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势必会大大的提升阅读的质量。

新形势下,强化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样也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升教学的质量。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也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按部就班的开展阅读教学工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还是考试所占分值的角度分析,阅读教学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阅读方法;开拓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0-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古语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的含义是与其给他现成的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呢?

1.互动式阅读,激发师生共同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光环下,往往只是注重对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然后让学生阅读后完成什么,自己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兴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怎能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当走进教室时,看见学生们都在诵读古代诗歌,笔者就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大声的朗诵起来,学生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但是他们看着老师投入的样子,随即他们的兴趣也高涨起来,自然对诗歌的记忆速度就加快。在这种氛围下,既有一种学习诗歌的兴趣,又让学生轻松地背诵诗歌。多年的教学中,在这个教学环节方面笔者从来没有刻意去叫学生背诵默写诗歌,但是学生在这个方面都做的很好。当然,教师自身也获益匪浅,原来不能记忆的诗歌,在不知不觉中都能成诵。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笔者会和学生一起分享,对文学作品中好的语言,好的段落,好的景物描写,好的人物描写……都和与学生共同的欣赏;班上有的学生爱看故事会,有的还喜欢武打小说,甚至有时上课看,有几次被"捉住",笔者没用粗暴的方法去撕掉他们的书,而是借此机会上了一节作文课,首先肯定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也是"故事迷"、"武打小说迷",但是学习的是里面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描写,不是去学习那些玄乎的武功,还就古龙和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做了分析 ,学生们明白了读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而且深深的受到吸引,抓住契机,叫学生发挥想象,写一些精彩的片段,当然自己也写。结果第二天学生和老师的习作作对比,有的学生的想象上比老师的还生动,当时有点不好意思,但热情地表扬了学生。新课改下教师真的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着、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布置阅读目标的时候要善于选取师生感兴趣的目标。这样在阅读之后,师生才有更好交流和互动,寓人文精神与自主的阅读中,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阅读氛围,师生由好读者变为乐读者,不但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让教师知识不断丰富。

2.开拓阅读资源,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

2.1 让图书角充实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充实图书角,加强班级中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味中畅游。首先,利用学生平时积攒下来零花钱的购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的图书;其次,发动班上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的课外读物。图书角为学生创造了大量阅读的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图书角的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能使学生入神入迷地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就是和高尚的人在交流。

2.2 让班干部管理起来。为了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班干部建立了各种严格的借阅制度。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催还工作。这样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在阅读中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

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阅读莫过于方法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可以使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3.1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文章有详有略,有精彩的片段,又有平凡的叙述,所以要引导学生对与自己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对文章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圈点划句;其他部分可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这样有选择的阅读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学生阅读的分析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3.2 注重阅读的积累。单单的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够的。教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也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使他们的阅读能更为有效。

3.2.1 有选择地进行摘记。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本阅读摘抄本,在平时看书时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定期召开"好词佳句搜集展",还鼓励学生背诵文中的精彩片段,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3.2.2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教师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做摘抄或做笔记等,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教师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天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4.提供迁移机会,巩固阅读方法

篇8

一、自主泛读,掌握相关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阅读,其根本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有效监控,量化测试,及时反馈,落实效果也就不会等同。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自主泛读中,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积累生字词、文体、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

教材中的《边城》是小说节选片段,在自主泛读环节,不妨让学生粗读整部小说,了解大致情节及人物形象。当然,学生的自主泛读,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为了优化阅读效果,教师不妨以问题、图文等多元化的情境,来推动阅读活动。对“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傩送”“涎皮”“胡诌”“茨滩”等字词,可以问题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征服欲,对小说涉及的茶峒边城风景,可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阅读,丰富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感性把握。

二、宏观通读,梳理文章思路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粗略的认知。教师要以目标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宏观通读。这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通教材与考试的有效途径。在《边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小说文体角度预设文本阅读目标:提炼概括,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翠翠、爷爷及其他人物形象及典型环境描写;体会文白夹杂、古朴而秀美、浑厚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感受小说中的淳朴人生和理想人生情态。

在宏观通读中,教师既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又要通过问题引导、技法点拨、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思路有全面把握。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和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迷恋上了听歌构成了故事的外在线索,而内在的爱与忧伤、人性美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张力。在节选部分的通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解读做了有效准备。

三、微观解读,领会阅读技法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既要宏观通读,又要微观解读,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技法的领会,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不同文体类型的教学,其解读侧重点也不同。《边城》是诗性小说,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要素出发,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翠翠的心理活动入手分析其形象。设问:小说写翠翠内心,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渴望爱情。)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爱情。)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翠翠未必是想逃走,而是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折射。)

在微观解读环节,教师可以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段,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明白:翠翠的内心的荒凉,对父母爱情的追忆,对爷爷及对当前生活的困惑,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与失落。环境描写作用不尽相同,既有烘托夜幕降临时的气氛,又有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还有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一而足。

四、个性悟读,灵活鉴赏文本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法、体味审美,更是以阅读来激活内在生命,从而有益于成长。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性阅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个人体验,丰富自身情志,最大程度地个性悟读。

《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翠翠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当,其青春萌动、苦闷等情思也与高中生尤为相通。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在小说中她无来由地多次“哭”,深入读来,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翠翠,内心渴望朦胧的爱情,渴望有人理解,而又无人能解,无人能说。她的心事,与热闹的渡船构成了强烈的冲突。渡船上的人悠闲自在,翠翠内心凄凉躁动,一动一静,表现出翠翠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篇9

关键词:阅读能力;读书;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书这个根本,把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当作阅读教学最基础的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要多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巧读,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语

一课书或一段文章,不能平平淡淡的念过去,而是要抓重点词语,既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词语(重点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例如,《草原》一文第一段,写出了草原优美的景色和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时的感受。以前,我们在教学时,总是详加分析,以讲代读,效果并不佳。现在改讲为读,在诵读中抓住“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翠流”等表现草原景色特点的词语,在“是那么”“是……也是”“既……又……”“连……都”“好像”等处,用舒缓的语气适当重读,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描写草原景物的种种方法,仿佛被带到了草原,为草原旖旎风光所陶醉。

二、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阅历和能力的限制以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差异,课文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读起课文来喜不见笑意,悲不闻颤音。因此,我们在阅读中需充分挖掘和运用课文的情感因素,以读唤起的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如,《凡卡》一文中叙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缩小学生与课中情感的距离,促进情感的沟通,特做了指导:(1)初读概览,了解情感。从“挨打、挨饿、挨欺、受冻”四个方面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了解作者对凡卡的同情。(2)细读深究,激感,从“为什么挨打,用什么打,怎么打”三个方面理解凡卡的生活悲惨,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3)变换角度,诱感。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如果你就是九岁的凡卡,在城里过着非人的生活,你心情如何?这样以悟情为目的地组织阅读,以读诱情,以情促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时,注意琢磨诵读语气,体现人物感情

一般语文课离不开读,以对话为主的段落更要多读。先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从提示语和对话内容上去体会人物感情,琢磨诵读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致很高,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对桑娜的矛盾心理;对渔夫和妻子的对话时那种担惊受怕,既遮遮掩掩又多方试探的复杂感情;对渔夫和妻子诅咒险恶环境,同情西蒙一家不幸遭遇的美好情操,都有比较具体真切的体会,有个学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一段文字处理时,注意了“沉思、询问、犹疑、决定、催促”等不同语调,较好地表现了渔夫的思想感情,这说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会想象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想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为感受理解奠定基础。一是引导学生以“话”想“画”。如,读《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段,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后让学生口述“幻象”。这样通过想象、理解,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感人。二是引导学生无中想有,有些文章言虽进而意无穷,学生在阅读后思维不能随言进而终止,依然要顺着文中的内容去想。只有通过学生去想,进行发散思维,他们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五、训练学生默读深思,掌握作者思路

朗读重表情,默读重理解,学生从口读到默读沉思,反映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开始对默读很不习惯,一读就出声,因此要耐心训练,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在默读前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到领会作者思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文章,一般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篇10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地方高校; 节约; 战略

一、地方高校生存现状以及面临危机

我国有1 000多所高校,其中地方高校占大多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地方高校往往要面对着比名牌重点大学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一书,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1 500亿~2 000亿元。而到了2007年全国各高校共欠债务2 400亿元,主要是高校扩招后基建造成的。地方院校占高校资源20%,培养学生却占总数的8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呈“马太效应”,即越来越向总体实力强的名牌重点高校集中,强者越强。相比之下,地方高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足。求生存、求发展,制定合适对路的竞争发展策略成为任何一所地方高校都必须考虑的急迫问题。

另外,伴随着多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和去国外大学就读人数的迅速增加,目前高考生源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的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2011年4月教育部的《2011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考生源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 050万后,2009年到2010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加速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近几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高校招生数仅为382.2万,到2005年就达到了504.5万,尽管近五年增速放缓,但绝对数仍显著增加,至2009年招生人数已增至639.5万。而这种趋势几年内势必还将持续。显然,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出现生源荒。在这种整体情况下,未来残酷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将使部分高校势必因生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直接危及高校存亡。到那时,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因为近几年扩招的基建项目贷款,随着生源的下降,可能就会无力偿还,部分高校有可能面临破产。

地方高校相较“985”“211”那些名牌重点高校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窄;2.办学层次较低,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博士点甚至没有硕士点;3.办学效益较低,出不了标志性的成果,毕业学生就业率低以及就业层次不高;4.知名度低,发展机会少,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争取不到横向经费,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等。

面对如上所述严峻局面,创建节约型高校、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创建节约型高校的内涵与思路

(一)创建节约型高校的内涵

“节约型高校”是“节约型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的实践单元,高校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具有多重功能和价值,高校不仅是节约型技术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节约型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社会节约型人才的培养者和支持者。创建节约型高校,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基本建设、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高校的规模随着近几年的扩招,平均每个高校学生总人数早已达到上万了,已然成为资源能源的消费大户。在物资资源层面上,高校的节约意味着校园土地、建筑、电、水等物质资源的节省,包括现有条件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积极节约。节约作为一种理念融入高校,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资源上的“节省”,更意味着理念培育和战略调整以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效率的提升,绝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各个领域的能省则省,比如人才培养成本的降低、科研投入的减少。科学的节约是配合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在这基础上确立资源的合理导向和利用效率;是“钱用在刀刃上,绝不乱花”。

(二)创建节约型高校的思路

1.搭建发展机会相对公平的平台

高校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才资源浪费现象最严重的地方。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存在着很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学术霸权屡见不鲜,派系林立,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内耗,以上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既是造成浪费的现实原因,也是创建节约型高校的极大障碍。地方高校如何改革传统用人体制中不合理之处,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搭建一个发展机会相对公平的民主平台,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是高校战略决策层目前亟须考虑的课题。

2.建立节约评价机制、强化监督职能

建立节约评价机制可以从导向、资源配置方面考虑。在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确立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能最佳的衡量标准和体系,改革现行导致浪费存在的运行体制。对物质资源的管理,必须贯彻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建立节约评价机制,健全决策和监督体制,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反映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及时回应。经过调查核实后,要将实际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通告,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建立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和挽回损失。高校基建相对其他项目而言,所涉资金量最大,对高校整体发展而言也意义非凡,必须深入贯彻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目光短浅,盲目上马新项目,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对财务上认定为学校固定资产的要明确使用权及所有权,合理分配资源,处理好个人资产和学校资产的关系,要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清查和清理以防止学校资产的流失或被滥用,或者因闲置而造成浪费。在节约型校园的目标下,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活性的系统,最大可能地让节约者获利,让浪费者受罚,从而为使节约成为一种制度规范获得更多的支持。总之,建设节约型高校既要有精神层次的积极引导,又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证,最大程度激发人的节约意识和节约实践,全面推动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和实施节约型财务管理战略

(一)加强战略成本管理

当前影响地方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存在过量贷款、浪费现象严重。针对第一个问题,地方高校缓解财务危机所能谋求的外部解决途径主要如下: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承担高校的债务,一次性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二是政府逐步增加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性拨款来改善高校的经济状况,间接地帮助高校偿还债务;三是国家不会简单地全部买单,而是纳入正常的投资,通过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来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阎凤桥,2010)。内部解决途径主要是地方高校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行为,提高学费和其他收费标准来解决欠债问题,但国家不允许地方高校将庞大的债务转嫁到学生身上(田淑兰,2009)。以下将从财务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地方高校要想提升办学实力、增强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尤其要注重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其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目标,然后依据目标确定学校的办学规模,对各院、系、部门定岗、定编、定员,并在全校范围内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使校内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将追求个人利益与实现高校整体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和寻求降低高校成本的途径,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二)深化财务预警研究

在实务中注重可持续的资金运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之中,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确定预警界限,为财务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从制度上加强内部控制与财务预算的完善。预警指标体系要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建立定量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财务管理角度进行量化,更便于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执行的可操作性。

定量指标从财务管理角度进行划分,即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有选择地选取适合地方高校财务实际的指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列举几个具有典型性地指标: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有两个: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这两个指标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危机也越小。笔者曾到高校去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尝试着通过对长短期资金进行调配,尽可能减少负债中长期负债的比率,此举虽略显冒进,但确实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衡量营运能力指标的具体公式:招生收费现金比率=本期招生实际收费额/本期招生应收费额,这一指标应以1为好,如果小于1,表明招生计划未完成或学生欠费多。现在不少高校,针对学费收取情况对每个院系给予一定的学费催缴奖励,通过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学生欠费。衡量获利能力的指标的具体公式: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结余/资产平均总额;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教学科研结余/平均收益性资产,这两个指标反映高校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任何业绩低下、结余水平较低的高校,财务上必然缺乏安全保障(刘小娴,2010)。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具体公式:招生数增长率=本期新生人数/上期新生人数(或者学费增长率=本期学生收费收入/上期学生收费收入);科研成果增长率=本期科研款拨入额/上期科研款拨入额;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如果如上述指标能持续增长就预示着学校有着良好的发展能力。所有者权益的不断增加也显示了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刘小娴,2010)。

当然高校毕竟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其使命和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应更注重其社会效益,我们倡导有自救能力的地方高校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发展战略是为了让他们更快地从财务危机中走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真的有地方高校实在陷入债务黑洞,面临破产,这实际上也完成了教育产业的优胜劣汰,本人更赞成有些人的观点:“宁愿看到大学破产,也不想看到永不破产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骅.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的必要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 胡乐乐.被竞争淘汰:三流高校的宿命[N].中国青年报,2011-05-11.

[3] 丁刚,程娟.节约型社会的涵义及其构建的理论基础[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