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范文
时间:2023-04-02 19: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品流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方针是: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城乡市场统一规划建设与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相结合;农村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互动发展。
二、当前我省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
(一)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现有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档次,着力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地新改扩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功能,加强农产品市场电子结算、电子监控、LED、综合管理、基础平台、数据交换等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引导完善储藏、运销、加工、配送等配套功能设施。改进和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市场推行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以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为基础,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三年内近100个超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无公害化管理;三年内超亿元农产品市场全部设立无公害交易区或创建绿色市场。鼓励引导国有、民营、外商资本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型农产品市场建设。
2、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连锁超市或生鲜食品便利店,逐步将营销网络向社区、学校延伸。以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三个城市为试点推行“农改超”或“农加超”,逐步在全省推行城市主城区“农改超”或“农加超”。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超市、便利店、社区菜市场配送产品,并与之建立长期的购销联盟。积极扶持河北冀农、廊坊绿龙、邯郸世纪长青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社区居民配送商品,开通网上购货系统。力争五年内通过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销售农产品的份额占到1/3以上。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零售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农产品经营行业不受地域、股权和投资额限制。
3、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我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及时办理农产品出口退税;积极开展普惠制原产地签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工作,对符合出口免检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优先予以免检;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央财政给予出口信用保险扶持资金的同时,省财政再给予20%资助;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认真总结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经验,逐步调整、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由批批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提高检验检疫工作通关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外贸出口;加大绿色通道、快速核放系统建设力度,加强与相关出境口岸的沟通协调,促使河北诚信好、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稳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享受方便快捷的通关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通关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建立以全球化为目标的出口市场体系,稳定和扩大日、韩、美和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洲、中东和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壁垒,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促销,借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开拓新市场、新产品推介活动。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反倾销应诉的协调联动机制和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重点扶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建设出口商品基地。在抓好我省现有的栾城凯隆达肉食、大厂福成活牛、泊头鸭梨、迁西和遵化板栗、满城和清苑草莓、秦皇岛金海粮油等一批出口商品基地的同时,积极引导县域特色和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集约化经营,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区。
4、努力拓展省外市场。充分利用我省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拓展对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进一步发展面向京、津的养殖业基地和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培育绿色品牌,加强检测检疫,规范市场秩序,疏通绿色通道,强化配送服务。以公司加基地、产加销一体化为主要形式,逐步形成一个以专业配送为主,多渠道、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流通网络,以京津为重点,大力拓展省外市场。
5、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组织将自有的物流功能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物流机构或者交给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引导全省十大农产品配送中心完善仓储、运输、加工包装、信息等设施设备,加快向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转化。加快建设以冷库、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适度引入国外优势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开辟和疏通农产品出省的绿色通道,制定合理的农产品运输价格,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粮食、棉花流通工作分别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1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精神执行。
(二)大力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
1、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合营、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和乡镇建立分店、连锁店、批发点;鼓励大型商业集团运用特许经营、销售等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店;通过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制等多种方式改造提升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结合旧城改造、老网点改造,对农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效益较差的中小零售商实行收购、兼并或联合。支持连锁商业企业在郊区乡镇开办连锁超市、乡村连锁便利店。力争5年内基本建成以新型流通方式为骨干、城乡互动、诚信经营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2、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品。大力推进工业适农结构调整,组织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优质、高效、复合化肥,超薄和可降解农膜,防渗、保温系列灌溉机械,配套农机具,粮、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等各类生产资料产品。组织工业企业生产多种类、多档次的适农生活用品、家用电器、装饰材料、文化娱乐用品、食品等价廉物美产品,满足农民的多种消费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
3、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挖掘和培育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消费服务,引导农民提升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积极开展旅游消费、假日消费、节日消费活动。在较富裕的农村地区试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三)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1、建立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网络体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以培育和发展大型农资经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整合现有农资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深化国有及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农资主渠道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资经营;允许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鼓励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农资经营网络,加快农资流通现代化步伐。
2、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农资流通企业要将销售与技术推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减少投入,提高效益。要以贴近农村、方便农民为原则,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鼓励供销社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加快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3、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要协调组织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物价、供销等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为主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季节和农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伤农害农的违法犯罪活动。工商部门要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执法,加大对农资商品的抽检力度,改进和创新农资市场监管方式,加快全省农村“一会两站”(乡镇消协分会、农村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建设,健全防范体系,疏通投诉渠道,提高农民维权意识。质监部门要强化对农资产品监管,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督抽查和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完善投诉及处理制度,实行农资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和落实打假责任制,引导农资生产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对每批商品不重复检验。物价部门要建立健全农资价格监控机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对化肥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对化肥等农资销售价格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管理。防止生产和流通环节随意抬高价格,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各种政策优惠。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把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农资产品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1、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加速推进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统一结算、电子监控、无纸化管理等信息化水平,降低农民生产和经营风险。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最大限度地放宽农民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都允许进入;逐步放开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下放农村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管辖权,农民可提供《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申请书》、《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经营场所证明,就近到所在地工商所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农民在集贸市场上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可免于工商登记注册,并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鼓励农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注册为企业法人,从事农产品销售。农村经纪人,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经纪执业人员需取得执业资格的外,可直接登记注册。
3、支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增强流通功能,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在强化和提升服务、销售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电子远程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业态。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和产业带,依托自身经营网络,联合行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单位和个人,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条件成熟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协会联合会。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经纪人。推广乐亭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导全省超亿元市场逐步建立经纪人队伍;推广邯郸农协、保定清苑农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凡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培育一批产加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培育和发展法律、科技、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各种涉农中介组织,提高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积极扶持各类农村流通组织,作为直接补贴农民和助农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降低贷款门槛、开展信用担保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部门要适当予以贴息。重点扶持和指导以农民领办为主、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各级税务部门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有关税费。加快建立健全禽产品、蔬菜、果品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联合分散农户、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拉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篇2
本文选择商品流通产业的电子商务问题进行研究。从流通创新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即对商品流通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参考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任务和对应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商品流通、流通革命、流通产业
目录
引言
一、 电子商务概述
二、 电子商务必将引发新的商品流通革命
(一) 电子商务创造了全新的商品流通模式
(二) 电子商务对流通功能的革命性影响
(三) 电子商务更新了市场的概念
(四) 电子商务崔发了零售业态的革命
三、 我国商品流通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一) 我国商品流通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 确立赶超性的发展目标
(三) 积极稳妥的推进商品流通业的电子商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发展浪潮。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广域范围内的应用技术革命。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图利用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的技术优势夺取经济增长制高点,并一次取代或改造传统化商务活动方式,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流通过程,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看,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商务和贸易活动 的重要形态以及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最终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流通与流通产业的发展变化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着日益改善的循环条件。流通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从来都是与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是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使流通的效率提高,生产消费进入更高层次或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为流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环境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体系,将会在以往组织技术、营销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基础上引发全方位的创新,从而爆发更深层次的流通革命。
点击查看全文
篇3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内部控制管理
一、 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方法和制度。企业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企业就是商品的购销,商品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营运资金流动比例高,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护财产的安全。
2、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3、有利于企业履行国家法律法规。
4、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种类多,核算工作量大,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存货管理;另一方面,存货的流转缺乏真实记录,流动资金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二) 货币资金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的模式为商品采购-资金-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低价买入商品,提供增值服务,销售增值后的商品。商品流通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管理者不具备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没有资金使用计划,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链条容易断裂,从而造成企业运营困难。
2.信息失真,无法合理的进行企业决策。
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行企业决策。
三、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 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未建立内控制度,企业增加经营风险。如职责划分不明确,利用职权舞弊,挪用资金等行为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以及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对企业造成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评估机制
风险管理是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手段,找出企业风险,使风险最小化。风险评估是对妨碍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活动加以识别和分析。国内很多商品流通企业,对经营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只重视商品经营数量和经营品种,忽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四、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 内部控制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重大业务与事项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4.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5.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进行职责分离,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6.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二) 商品流通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商品流通企业进行正常运营而建立的整体架构和职责分工的框架体系。职责界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顺畅,按照内部控制设计的相关原则,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关键。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从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民主化的组织形式,明确各个部门责任,力求能够合并且体现监督原则,使各部门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2.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商品流通企业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体现。控制活动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空盒子,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并且对企业经营的关键活动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商品流通企业应该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内部控制应该在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这几方面加以控制,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制以及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员工执行情况的考核。对于执行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执行情况差的员工进行惩罚,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全方位检验开合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措施,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收入结合起来,将绩效考核与企业选拔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增强企业与员工的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将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发展战略得以实现,为企业创造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景.浅谈商品流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会计,2003,(02)
2.麦健华.浅谈新会计制度下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两种核算办法[j].商业会计,2005,(01)
3.张丽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科技咨询导报,2006,(14)
篇4
[关键词] 供求曲线 商品流通 均衡
一、供求曲线的一般意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均衡是由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务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但是,只有在经济人和完全信息两大前题下,以及抛开除价格以外的诸如企业生产成本、商品流通成本、营销等因素,才能使供求曲线在一个二维平面内相互作用并产生均衡。而这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商品流通中,供求曲线更是发生了变形。
二、商品流通中供求曲线的变形
1.流通存在的依据
商品流通存在的依据是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分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越发展,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即分离越来越明显。流通的出现缩短并消除了这种分离,使生产与消费供求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形态分离、所有权分离、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以时间分离为例。多数消费品是预测生产和流通,由产品库存来调整供求。消除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分离,正是依赖于库存的调节功能。在各个工厂和商铺中库存随处可见。工厂为维持顺利的作业要有原材料和配件的库存,批发商的仓库和零售商的店铺也需要产品库存,这样才能使交易顺利进行。在这里,库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降低了供求结合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保证每笔交易的顺利完成。
2.供求曲线的变形
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比如,生产者一般不直接将所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是要经过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商。产品的产量与价格均衡点也在发生变化,甚至在中间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时,这个均衡点永远达不到。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平面内供求曲线则向三维空间变形与发展。也就是说,除价格、产品外,又增加了其他影响供求平衡的因素。在空间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能相交,这时交易达成,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均可以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与数量销售或购买到该产品;但是,由于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工厂因原材料库存不足不能按时生产、准时交货;中间商囤积居奇,不能及时供应商品到消费市场上;或者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层中间环节而产生时间滞延等,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空间中则不相交,这时交易很难实现甚至交易关系破灭。
3.流通中的均衡
需要明确,商品只要开始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其经过的任何一点都是均衡点。如商品从生产者向批发商转移的过程中,在局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达到均衡,生产者与批发商都以自己满意的价格和产量完成交易。此外,商品从批发商到零售商和从零售商到消费者的流通中,也体现了均衡点的运动变化。
4.商品流通的速度
在商品流通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商品流通速度非常快,比如饮料、日用品;有些商品流通速度较慢,如办学;而有的商品在流通中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直接由生产厂家销售给消费者,如一些工业用机械设备等。可见,商品流通的速度受到产品类型、流通渠道的影响。供求曲线中,体现在对均衡点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的研究。微观经济学中,两条曲线中的任何一条发生位移,就会形成新的均衡,体现了在二维平面上的均衡点的运动变化。在商品流通中,这种运动变化被赋予空间涵义。同样地,以前简单的曲线相交决定均衡点已不适用空间均衡点的变化,其速度也由多维变量决定。
三、应对流通中供求曲线变形的方法
1.找出推动均衡点变化的因素
商品流通中,批发市场类似寡头垄断市场。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经少数几个大型批发商实现转移,这些大型批发商因为具有较强的流通信息搜索功能和较完善的流通渠道,其议价能力较高,从而使生产者更加依赖于它们。在该市场上,均衡点随生产者同批发商间博弈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地,在其他市场上,不同流通主体各自力量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均衡点的变化。
2.解决均衡变化的速度问题
这体现在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可以通过求函数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来分别求出均衡点变化的速度与加速度,从而了解商品在流通中的速度与加速度,这对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生产起到制约的作用,并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以汽车为例,其销售环节流通快,要求汽车产量增加,而汽车生产量又受规模、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受制约,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流通速度的加快,中间商数量将会减少;反之,中间商数量增加。再次,对消费者来说,均衡点速度的加快,意味着商品流通的加快,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商品。
3.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
由于缓冲库存存在于各个环节,所以形成重叠,如果各环节间的信息稍有不畅,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物流波动。由此可见,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有着促进生产和消费供求结合功能。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王世磊译《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5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其缺陷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上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的改革逐步演变而来。当前。市场流通的主要农产品是: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品以及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除粮食、棉花外,多数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要载体,以农户、经纪商、加工企业等为营销主体,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现货交易形式,生鲜超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形式仍处予起步阶段或探索阶段,我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模式是由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初级化的实际决定,既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也存在诸多缺陷:
1、资金投入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是资金短缺。贷款难成为制约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缺乏资金,市场建设和改造不到位,交易设施陈旧,甚至缺乏有形市场,往往出现“有市无场”的局面。二是农产品市场以场地、设施出租或以物业管理形式经营,“大市场、小业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大市场条件下的千家万户分散营销,使得农产品流通呈现无序性和低效率。三是现代交易方式的缺失和期货市场发育得不成熟以及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体系薄弱等都是制约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障碍。
2、市场信息不畅通。由于缺乏系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产销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而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决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扭曲的条件下盲目进行生产,生产微利却又承担着产品滞销的市场风险,形成“种菜不如卖菜的,卖菜不如倒菜的”的局面。
3、产品质量档次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一是“家庭式”生产模式制约了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规模化投入和生产受到制约,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提升;二是消费需求信息渠道不畅,使得生产者在产品档次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创新;三是流通环节多。增加交易成本。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收购、储存、批发、零售等环节,由于存在着多重中介主体,多层中间环节,增加交易费用,使得流通成本增加,提高了交易成本。
4、品牌意识不强,商品包装和市场开发投资不足。就河南来讲,一些农产品受地域条件影响在品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灵宝的苹果”、“孟津的梨”、“荥阳的柿子”、“新郑的枣”以及豫西山区的中药材及农副产品等享誉海内外,但由于农产品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对原产地商标的保护意识不足,使一些农副产品很难走出去,影响了商品流通;另外,市场流通的农副产品大多数是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的农副产品,阻碍农产品的现代流通,除此之外,一些农民抱着“有货不算贫客”、“酒香不怕巷子深”、“有麝自来香”等陈旧观念,“坐等顾客上门”,影响了农副商品流通的速度和经营效益。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缺陷的主要原因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缺陷尽管存在诸多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市场机制、市场主体意识、市场监管和服务等问题。
(一)市场机制问题。主要指的是信息机制,经营理念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农村市场没有自己的信息机制,信息载体主要是口头语言,没有专业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因特网,这在电子信息时代必然影响到农村市场尤其农村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农村市场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然而农民观念陈旧,知识缺乏,技巧原始。制约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培育问题主要是市场发育不健全,如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的缺位,造成流通体系不健全。
(二)资金缺乏,农业投入不足。据调查,农民从事农村商品流通所需资金的88%是由向亲友借或向出售者赊账来解决的,而从银行贷款的数目不到10%,有2%的资金是由高利贷者提供的。由于资金缺乏和农业投入不足,一些高新技术和生产手段不能在农业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直接影响了有形市场的建设和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政府指导不足,市场监管缺位。农产品市场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涉及农业科技的指导和服务、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产品的流通体系建立和规范,涉及农业、林业、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各个部门,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不足和服务措施的不到位,使农产品市场建立举步维艰。不难看出,解决农村商品流通体系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机制、体制、观念等各方面加以规制,以求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不断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党的十六大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这足以说明,规制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一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农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促进农产品流通。因此,政府在农业发展上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农业发展走产业化道路。二是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推动农产品流通。要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公司化发展模式,以公司化方式组织、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三是发展销售型的农产品经营公司,推广工商部门“公司+农户”的产销经营模式。要通过公司网站需求信息、与农户签订远期合约,把分散的单户生产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相对紧密的生产关系。要加强培育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体系,放开农村商品价格,约束工业商品价格,大力缩小“剪刀差”,以方便农民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改变农民仅靠体力劳动来增收的传统方式。
(二)加快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商品流通机制。按照“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要求,“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农产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不断促进网络经营模式的推广,逐步实现农产品经营网上交易。”
篇6
关键词:商品流通,消费,易货交易,渠道
一、农村商品流通现状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购买力迅速上升
2005年至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587元,甘肃省农民收入为2134元;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140.36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328.92元;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760.62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723.79元。到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甘肃省农村人均收入仍然上涨到2816.2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3.3927%。
2、农村消费需求空间巨大与商品“流通”不畅并存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累计108487.7亿元,县以下为22540亿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仅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的20.07766%。,而乡村人口占总人数的55.0615%。2009年统计局公布社会消费品累计125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6323%,县以下25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06122%。说明乡村居民的社会消费品消费虽然年年增加但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同时由于农村千百年形成的“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农民不思索新销售方式,导致“卖难”。
可见搞活农村市场机会和困难并存。
3、农村市场消费安全需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危害不言而喻,如2007年4月,甘南州卓尼县柏林乡古麻河村135户村民从柏林口村杨某、陈某处购买农用塑料覆盖薄膜用来种植药材当归。40天后,发现地膜全都不同程度的横向裂开了口子。地膜风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归产量。这种现象或类似现象普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追求低价格的商品,导致“知假买假”;二是农民防假意识差,导致“不知假买假”。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变消费习惯,同时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最大可能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二、创建新农村商品交易模式(破解农村商品流通难题)
现代易货起源于20世界5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易货交易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应用条件。当前应积极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建立试点。现今,电子计算机普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发展完善,农村应充分利用B2B、B2C、B2F等先进商业模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现代易货模式。
1、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必要性
(1)农村易货交易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内需市场
一方面农民手中大量农副产品,如鲜蛋、活鱼、鲜奶、新鲜蔬菜和当归、党参、黄芪等需要及时卖掉,靠传统集市会严重影响产品出售,同时农民需要农用物资资料。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大量需求此类产品,采用农村易货可以解决此困境。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怀疑这种新方式的可靠性。
(2)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农村易货是将现代易货模式与农村特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如果利用原有供销社、连锁便利店并以“新网工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建立供销社、连锁便利店等,实现一网多功能,尽可能采用采购—加工—销售系统在一个循环链内。供销社和连锁企业在不需支付大额现金的条件下按时收购农副产品,提前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农村居民生产,既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又可以利用自己物流渠道输送产品,根据农村市场需要及时为农村输送生产生活资料,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和简化交易程序,打破了传统交易空间限制,能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企业收益和竞争力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2、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可行性
(1) 标准化农副产品所占比增加
甘肃省创建标准化农副产品意识不断加强,并不断取得新成绩。2007年,有149个无公害农产品,239个无公害产地获得国家认证;2008年,全省农产品生产示范去采标率达80%以上,同年出台了《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方案》;2009年,全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48%、100%和97.3%。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农村开展易货交易,高质量的农产品可使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获得长期的利润。所以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要保证易货交易正常高效进行,交易的双方要根据合同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合同在农村现代易货交易中体现形式主要是订单。它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权益,促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城乡商业企业网点数量快速增加
靠电脑和因特网,辅以电视、电话传播信息改变了过去信息闭塞的局面,服务内容由盲目转向专业化、实时化、全面化,科技化,总体表明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同时连锁店开在城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2009年,全系统开展消费品连锁经营2519家,比2008年增加288家,销售额1992.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63%。发展连锁配货网点25.59万个,比2008年增加2.63万个。甘肃省2007年1月22日统计配送企业20万个,2009年,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新建143个,配送中心130个,连锁店4620个。供销社数量为750个。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同时计划到2011年新增1万个标准连锁农家店。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可见农村易货交易可行。科技论文,易货交易。
3、农村易货交易模式
农村易货交易模式是对古老的以货易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科技论文,易货交易。传统易货发生要求双方在同一地点且正好需要对方的商品,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由于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网上交易的虚拟货币和银行卡结算技术,突破了上述局限性,拓大了交易的对象、空间范围,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1)点对点
过去,在甘肃省永登县的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现在,随着县供销社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连锁超市引入乡村,农民足不出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方便、实惠的商业服务了。
不只是永登县农民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陇原其他地方也开始编织快捷、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2009年以来,甘肃省供销社系统通过整合经营服务网络,强化物流配送功能,发展遍布城乡的连锁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的双向畅通。在点对点的易货模式即农户与固定连锁的收购企业易货,利用电视广播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同时政府适当建立服务站点相关信息,农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包括劳务)提供给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也可以将信息汇总给连锁企业,农民可以将农产品(含劳务)直接通过订单形式出售给企业,换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2)面对面
面对面交易模式必将推动现代农村易货交易发展到新阶段,缩短农村产品从单独追求高质量到与重视树立自己品牌相结合的时间。当农户和企业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后,企业与农户有着共同的利益,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主要目标会从农村市场转移到国内大市场,再转到国际市场。这就使农村连锁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同的需求单位。直接促进城乡需求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三、小结
对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模式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依据,现代农村易货交易模式的实施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增强供销社,连锁企业竞争力、增加收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品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8-21.
[2]陈煜,贺盛瑜.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9(7):109-111.
[3]张耀辉.易货贸易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1):6-10.
[4]裘国荣.商品流通规律讨论会中主要论点简介[J],财贸研究,1980(1).
[4]杨清,魏永红.甘肃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及启动思路[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6):740-744.
篇7
关键词:一口通商;闽海关;商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95-06
清代前期的闽海关是著名的四海关之一,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尽管有不少学者对闽海关的设立和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清代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的研究则一直是相对沉寂的领域。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关税档案,试图从税收及商品流通的角度,对“一口通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闽海关进行实证研究,由此认识当时福建地区的经济实况。
一、清代前期闽海关概况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多山,耕地面积小,沿海地区的百姓主要从事渔业和海上贸易。清初,清王朝为了防范东南沿海残余反抗势力,实行“迁海”和“禁海”措施,断绝海外任何交往,对外贸易也完全停顿。但康熙帝本人逐渐认识到禁海迁界的危害性和开海贸易的好处。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继扫荡南明残余势力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康熙审时度势,于次年废除海禁,并于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先后设立闽海关、粤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等四个海关。
关于闽海关的设置地点,记载历来不一,众说纷纭。据黄国盛考证,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闽海关,置有厦门、南台两衙署,分别对外办公。这一观点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档案看,针对不同的海关,清政府的管理体制也不同。闽海关由福州将军管理,浙海关由浙江巡抚委托宁绍台道就近管理,江海关由江苏巡抚委托苏松太道管理,粤海关由专设监督管理。江海关与浙海关之所以采用巡抚管理,大概与这两个海关税收较少,而江浙沿海一带政局相对稳定有关;粤海关专设监督,主要是其丰厚的税收一直是内务府经费的重要来源;而闽海关各口岸遍布福建沿海,不仅是台湾与大陆交流的重要孔道,也是清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重要口岸,军事色彩较浓,故由福州将军管理。
清代前期闽海关是重要的榷关之一。榷关是清政府对长途商业进行管理和征税的机构,有户关、工关之分。户关属户部管辖,征收百货税,以资国用。工关则属于工部管辖,征收木税,以资朝廷营缮。清代榷关经历顺、康、乾三朝的调整,到乾隆朝大致稳定下来,其中比较重要的户部关有24个,它们是榷关税收中的最主要的部分。
乾隆十五年,经清廷确认,闽海关设征税口有南台、厦门、泉州、涵江、安海、铜山、石码、南山边、闽海镇、宁德、沙埕、福宁、白石司、刘五店、云霄、绍安、旧镇、枫亭、江口、港口尾巴渡等20处。稽查口有管头、江南桥、东岱、古浪屿、排头门、石浔、玉洲、法石、马头山、东石、三江、小山杜浔、罗源、蓁屿、牛头道、东冲等16处。至此闽海关体系渐臻完备。
表1所示,雍正元年,闽海关正额位居全国第一。嘉庆四年清政府核定户部诸关盈余银,闽海关的正额盈余银总数,仅次于粤海关,在四海关中位居第二。因此,闽海关在清代海关中具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此后至道光二十年爆发,清政府只留粤海关,而关闭了其他三个关口,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共八十四年。学术界对“一口通商”政策的评价历来不一,主要有“闭关论”、“妥协论”、“摇摆不定论”、“开放论”等。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均有大量的史料为证。笔者在此仅据税收档案分析,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在“一口通商”前后的变化情况。
二、一口通商前清代闽海关的商品流通
一口通商前,清代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对外贸易特色较为明显
与同时期的江海关和浙海关相比,闽海关对外贸易特征更为明显。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1684~1722)的39年中,浙、闽、粤三省赴日本长崎商船共1285艘,其中福建商船为571艘,位居第一。
清代前期,江浙闽粤四海关中,江海关尽管有管理外贸的职能,但最具内贸特色。东北所产的大豆是江海关中转的最主要商品。据统计,江海关的豆税银,在22373.43银两到38477银两幅度之间浮动,在整个税收中,其比重在31.87%~53%之间浮动。浙海关,康熙时期虽有着较为发达的对日贸易,但由于日本逐渐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乾隆朝以后,几乎没有到华的商船,并且对来日的中国商船也加以限制。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这两年时间里,仅有英国番船偶一至浙,浙海关收到洋税银1322银两,乾隆二十二、二十三年浙海关税收分别为53784银两和53660银两,洋税仅占同时期浙海关税收的1.23%,可以说微不足道。换言之,浙海关税源主要是来自沿海各省贸易的商船,属于国内贸易。
雍正至乾隆前期,是福建对外贸易的全盛时期。福建商人到达的港口很多,有琉球、日本、文莱、安南、交趾、占城、大良、柔佛等,各种船只每年航行数次,所获利润数倍乃至数十倍。两广总督杨应琚认为,“出洋贸易者,惟闽、广、江、浙、山东等五省之人,而其中闽省最多,广省次之”。乾隆初期,闽海关每年所收的洋税都在2万银两以上,如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收到洋银21846.6银两;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洋税银25641银两。
2 粮食是闽海关流通的最主要商品
福建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该区域在明代中期就出现了缺粮问题。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中期以来,民不敷食的问题更加严重,以至“闽省第一要务,无如筹划仓储一事。盖缘闽省与腹内各省运道不通,惟海洋一路可以转运”。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下令“禁商贩米出洋”。旧由于“闽省内地州县,依山旁海,溪河工港叉多,通达外洋,商贾货物及豆麦杂粮,从此邑贩运者,并无陆路可运,必先出本港海口,转入邻县内河货卖”。而闽海关各口岸的“守口文武、官牟因奉有不许出禁,不得不将内地转运出口杂粮一概拦阻,以致商贩裹足邻近,食货不能流通”,加剧了福建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福建巡抚潘恩乐为此上奏清政府,力陈“闽省情形不同,属邑出产互异”,因为福建府县所产粮食不完全相同,“有仅产大麦、小麦者,有仅产黄豆、绿豆者,有仅产芝麻、小麦、菜子等项杂粮者,无此彼有”。如果允许本省府县之间,通过海路互相贸易,百姓粮食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即“利在商客贸迁,以济民间食用”。后经乾隆帝批准,如“果系内地商贩,运往内地发卖,止在本省流通者,不在一体查禁之例”。就全省而言,福建属于缺粮省,但各地缺乏程度各异,因此清政府对出海粮食政策的变通,有利于福建省内各府粮食的流通和调剂。
闽海关官员在鼓励从海外进口粮食的问题上,也作了许多努力,如乾隆十四至十五年关期,闽海关各口岸,“进口洋船五十三只,零星夹带食米二万七千七百二十二石,稻谷八百二十石,于泉漳二属民食不无小补”,福州将军新柱甚至规定,出海商船返闽时必须带回一定数量的粮食。并饬令厦门口岸官员奇隆格,在“洋船将次出口”时,要“多方晓谕各洋船船户,明年回棹至十五倍,多带米石以裕民食”。㈣
清初,福建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粮食,乾隆朝以后多从台湾输入粮食。福建沿海地区“非如江、浙等省尚有湖广、江西米粮商贩源源运巢,是以民食恒虞不继”,而是主要从台湾进口粮食。“闽省地方,环山滨海,地隘人稠,内地福、兴、漳、泉各郡向所恃者,“睢台湾一郡”。
3 较为发达的国内长途贸易
清代福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经过闽海关的大宗商品品种繁多,“外省如广东及江浙绸缎、纱、罗、布匹、棉花等货,并番锡、胡椒、苏木、黑铅等货;本省如台湾之乌糖、火油、菜子及沿海所产之渔、虾、酱等货”。此外,青靛、瓷器、荔枝等商品数量也很多。如,乾隆十四年,由于各省商船到闽船只,与往年相比,“不及十之七八”,又加上“天时亢旱,米粮昂贵,各色货物艰于销售,兼之上冬江浙装漕运闽,各船不无停滞,台湾回漳之船多装杂粮接济内地,应税之货寥寥无几”。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是双向的,“至土产货物全赖贩运外省,今进口船货既少”,因此从福建出口的“货税亦因之而减”。乾隆十二年,税收303919.7银两,而乾隆十四年,只有254832.6银两,减少了20%左右。
4 本省商品的集散地
福建独特的地理情况,决定了该省的长途、短途贸易均需通过闽海关各口岸,“闽省内地州县依山旁海,溪河叉港繁多,均通达外洋”,但“商贾货物及豆麦杂粮从此邑(厦门――笔者注)贩运者,并无陆路可运,必先出本港(厦门港―笔者注)海口,转入邻县内河货卖”,而闽海关口岸分布全省沿海,“海关税口并巡查小口共六十处,延袤二千里”。因此,闽海关各口岸是本省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大宗商品有糖、茶、纸、木材、夏布等。
据闽海关档案记载,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闽海关征收糖料银11080.8银两,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征收糖料银11226银两。闽海关的冰糖,每百斤税率为0.12银两,白糖每百斤税率为0.01银两,红糖每百斤税率为0.06银两,如果按三种糖每百斤平均税率0.0633银两计算,那么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经过闽海关糖有175885.7担;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闽海关经过的糖177345.97担。福建的糖通过闽海关各口岸输往全国各地,“远则宁波、上海、乍浦、天津以及广东。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
造纸业是清代福建发达的手工行业。自宋代以后,福建产纸之县即达三四十县。福建的纸,早在明代就已经进入全国性的长距离运销,各种纸名目不同,著名的就有几十种,如毛太纸、毛边、花笺、海纸、毛六等,均销往各地,为福建大宗货产。到清代,造纸业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几乎遍及各府县,其中以闽江流域最多,以闽北山区的建宁、延平及西部的汀州几府比较集中。
木材是经过闽海关中转的重要商品之一。福建的林业发达,杉木是福建外销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产地主要在闽江下游建宁府。刚江南地区本地所产木材不多,需要从福建等地输入木材,由于陆运不便,福建的木材大多沿海路运往江南。据记载:“(浙江)材木之用,半取给于闽。每岁乡人(浙江木商)以海舶载木出(福州)五虎门,由海道转运”。
茶叶是福建仅次于糖的商品。清初,福建茶叶产量很大,国内市场以上海、汕头、天津为主,还有不少输往海外。
此外,从关税档案看,福建的还有许多手工业品畅销全国各地。如,福建夏布、油、麻、靛青、水果等商品除输往江浙、江西、广东等地市场外,也大量输往更远的山东、直隶、东北、湖广、四川、云贵等省。
三、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的商品流通
1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的特点
一口通商政策实行以后,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与江海关和浙海关相比,清代前期闽海关的外贸色彩更浓,但主要表现在对日贸易上。当时的中西贸易主要集中在粤海关。根据马士的《东印度对外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统计,从康熙三年(1664)至乾隆十八年(1753)九十年时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的船只共有199艘,其中前往粤海关的有153艘,占总数的76.88%,到闽海关的有26艘,占总数的13.07%,到浙海关的17艘,占总数的8.54%。特别是康熙四十六年后,几乎所有的英国船只都集中在广州。“四口通商”有名无实,中西贸易实际上一直集中在广州。
第二,尽管闽海关商品流通量超过江海关和浙海关,但逊于粤海关。根据黄国盛的《前的东南四海关》一书统计,乾隆元年至二十一年间的年均税收,粤海关为449048.33银两,闽海关为269454.47银两,浙海关为89790.235银两,江海关为62483.6银两。粤海关税收是闽海关的1.67倍,是浙海关的5倍,是江海关的7.19倍。四海关的平均每年总收入为870776.6银两,粤海关一关税收就占了51.57%,超过其他三关之和。
第三,一口通商初期,闽海关的商品流通量变化不大,但至嘉庆朝呈大幅度下降之趋势。闽海关乾隆元年至二十二年,年均税收为269454.47银两,而到一口通商后,第一个十年年均税收342512.2银两,此后几十年间闽海关税收仍在增长。究其原因是,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闽海关并未完全受禁令约束,时有吕宋等南洋国家商船来厦贸易。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下令,以前曾到厦门停泊贸易过的吕宋等国商船,允许继续赴厦贸易,但其他外国商船只准赴广州一口贸易,因此,闽海关的税收未受多大影响。
正如表2所示,如果从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一口通商时期,看四海关的税收变化情况。我们发现,闽海关的税收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粤海关税收增加最快,而浙海关和江海关比较稳定。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闽海关年均税收为342512.2银两,与粤海关相差不甚悬殊;而到乾隆三十二年至五十一年,闽海关税收虽有增长,但逐渐与粤海关拉开了距离;乾隆五十二年以后,闽海关税收每况愈下,而粤海关税收则突破百万银两。特别是进人嘉庆朝以后,闽海关的税收下降趋势更大。嘉庆二年至十一年,闽海关的年均税收仅190138银两,仅占乾隆四十二年至乾
隆五十一年年均税收385193.4银两的50%左右。
2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减少之原因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税收的大幅度下降,必然是由于该关商品流通量的急剧减少而为,因为关税变化是海关商品流通量变化的“显示屏”。那么,造成闽海关税收剧减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厦门对外贸易的衰退。雍乾时期,福建的外贸主要集中在厦门港。厦门贩洋船只,“始于雍正五年,盛于乾隆初年,时有各省洋船载货入口,倚行贸易征税,并准吕宋等夷船人易,故货物聚集,关课充盈”。厦门港外贸的衰退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一,乾隆二十四年,作为大宗出口品的生丝价格上涨,清政府推测有人走私生丝出洋,于是下令禁止生丝出口,这就出现了闽粤洋船停开的局面;其二,乾隆二十五年,又发生了厦门“洋船行被火”,这一灾难也有不利的影响;嘉庆元年,厦门“尚有洋行八家,大小商行三十余家,洋船千余号,以厦门为通洋正口也”。该关“向来南北商船由商行保结出口,后因蚶、江、五虎门三口并开,奸商私用商船为洋驳(较洋船为小),载货挂往广东虎门等处,另换大船贩夷,回棹则以贵重之物由陆运回,粗物仍用洋驳载回,倚匿商行,关课仅纳日税,而避洋税,以至洋船失利,洋行消乏,关课渐绌”。到“道光元年,洋行全行倒闭……维时本地以商船作洋船者,尚有十余号,而各省洋船及吕宋夷船不至,自后洋船洋驳亦渐稀少……迨至道光十二三年,厦门商行仅存五六家,关课亏缺”。商品流通的减少,自然导致闽海关税收下降。
闽海关各关口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处,征税口岸有十几处,一口通商后,税收逐渐减少。上面讨论的外贸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正如表3所示,闽海关并不是以征收外贸税为主的海关,洋税只占该关税收的一小部分。由于资料所限,虽然我们难于知道闽海关所征的梁头税和糖料税中,有多少来自进出口的船只,但即使假设全部出自对外贸易,洋税也不超过整个闽海关税收的20%。换言之,闽海关的税收主要来自国内沿海贸易,洋税减少并不是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闽海关内贸流通大幅度减少。一口通商时期对闽海关商品流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福建内贸商品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又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一年,这是闽海关初步衰落的阶段。清政府规定,通商“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不久东南亚到中国贸易的东洋船,也收泊于广州,进行统一的外贸管理。而在这一阶段,台湾与大陆通过正规渠道流通的商品也大量减少。福建粮食主要需求地是台湾,从雍正三年至嘉庆初年的这一时期,是台湾同大陆通商贸易的鼎盛时期,嘉庆朝以后,蔡牵集团对于福建商船构成很大的威胁,随着台湾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发达到饱和等因素,运往大陆的粮食也在大量减少。这一时期由于仍有不少茶商在闽海关中转茶叶,“由海运,运茶至粤”。以上因素造成闽海关关税大幅度地下降,但年均收入仍在20万银两以上。
第二个阶段,从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这是闽海关彻底衰落的阶段。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锯恐奸商串通狡夷私相买卖,奏请禁止武夷松罗之茶,不准出洋,俱由内河过岭行走,其贩往江南、天津向由海运者不禁,(闽海关)口务遂绌”。按照清政府规定,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所产的茶叶必须经过大庾岭道运往广州。如福建输往广州的茶叶主要是武夷红茶。武夷茶在崇安集中后,陆路搬运,攀越武夷山抵江西铅山,经鄱阳湖,溯赣江到南安,由此陆运过大庾岭到南雄,沿北江顺流南下至广州。由于交通格局的变迁,此后闽海关年均税收从未超过20万银两,一蹶不振,彻底衰落。以后,虽然福州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全国独占鳌头,并成为中国第一大茶市。茶叶税迅速增加,但此时由于茶叶大多由海轮运销各地,其税收由闽海洋关征收,因而闽海常关的税收一蹶不振。
四、结语
综上,我们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一口通商”时期前后闽海关商品流通的情况。“一口通商”时期前,福建较为发达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国内长途贸易,给闽海关带来丰厚的税收。但是“一口通商”以后,随着福建外贸的衰退特别是内贸商品流通格局的变迁,闽海关的商品流通量大为减少,税收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从关税档案看,清政府从四口通商转向一口通商,在对四海关的影响中,除粤海关的商品流通及税收有较大增长外,江海关和浙海关所受影响不大,但是对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及税收却是致命的一击,这一政策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福建经济的转型。
篇8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会计核算
一、新形势下商品流通的形式多样化
商品流通业务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商品流通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三个环节。商品流通按照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划分可以分为自营商品流通和联营商品流通。自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购后销的业务流程,先自己垫付资金购进商品,后通过销售商品并结算收回货款,一般包括购销存三环节,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状态。联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销后购的业务流程,商品先由生产者运到商品流通企业的营业场所并配备销售人员进行商品销售,商品流通企业负责销售收款,后与生产者作商品购进处理并结算进货款,一般包括购销两环节,是一种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者融合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涌现了很多新兴的商品流通经营方式。连锁经营商品流通方式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网络经营商品流通方式业得到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各形式的连锁商店(城)、网上商店(城)如雨后春笋般分别涌现在大街小巷和网络店铺街上,令人眼花缭乱。可见商品流通的的空间、时间日益扩大,已经从实体商店的营业时间扩大到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网络商店(城);商品流通的组织日益复杂化,从单一的商店发展到跨国商业集团或者连锁集团形式;商品流通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自营、联营、连锁经营、网上经营、代购代销等形式层出不穷;商品流通过程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如电子结算方式的发展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流行等。
二、一般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特色
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和工业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较,商品流通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其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几乎没有生产过程;二是商品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三是企业营运中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商品――货币”。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会计方面与其他企业会计一样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共同职能,但从商品流通运行规律与会计的结合来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商品流通业务为中心,对商品资金的筹集、运用和资金的收回进行核算和管理,其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显然与其他行业不同。虽然同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但是,相比工业企业的存货类别较多,包括原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等,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商品存货,存货类别比较单一,品种规格繁多。由此可见,零售业商品流通业务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1.存货日常核算方法独特
日常工作中,工业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法核算,也可按计划成本法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会计期末应根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调整为实际成本。而商品流通企业中,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核算。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四种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采用售价核算的零售企业,应将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期末运用“综合差价率推算法”或“分柜组差价率推算法”或“实际进销差价计算法”等方法,将进销差价在已销商品与期末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确定本期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进价成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则可以采用毛利率法并结合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方法计算结转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成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的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实行实地盘存制进行商品进价成本的核算。
2.进货费用处理方法特殊
工业企业计入库存商品成本的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必须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和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法等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分配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商品流通企业几乎没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不存在为生产加工商品而发生的人力、物力消耗,仅有购进商品时垫支的进价以及企业在组织商品购进环节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货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对进货费用的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可以直接计入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中,也可以设置“进货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由于商品品种、规格繁多,流转频率快,没必要将其合理且精确地对象化到每件商品中去,而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3.库存商品账管理严密
以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为例,对库存商品账的管理非常严密。对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设置,一般业务部门设商品调拔账,只记数量,不记金额;仓储部门设商品保管账,也只记数量,不记金额;财会部门设一套完整的库存商品账,即除设置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外,还按库存商品类别设置类目账。形成库存商品总账以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类目账,库存商品类目账以数量、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格局。在实际操作时,可以“三账分设”即业务部门、仓储部门、财会部门各设一套账,以相互牵制和严密管理;也可以“两账合一” 即仓库设保管账,财会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商品账合并设置;还可以“三账合一”即只设库存商明细账。
4.不计算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几乎不生产产品,因而不存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问题。
5.可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别规定,零售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该科目,其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三、特殊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1.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1)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2)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篇9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特点;问题;管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44-02
产生应收账款的主要是原因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量,减少库存产品数量,而提供给客户的一种信用业务。在企业管理资金的过程中,应收账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与企业周转资金和提高效益密切相关。然而在实践中,为数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下较为广泛地采用赊销、赊购的方式,往往过于重视销售而轻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导致很多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而成为死账,从而使企业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一、商品流通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具有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货物不是原材料,也不是产成品,而主要是商品,虽然存货的类别单一,但是却有着很多的品种和规格,这无疑会导致商品流通企业具有内容比较繁杂的应收账款。另外,商品流通企业与加工企业也不一样,加工企业一般是以生产资金的运动为核心进行运营,而商品流通企业通常遵循货币―商品―货币的资金运动模式,因此企业受制于赊销的方式,其整合与利用资金的效率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其加强管理应收账款是极其重要的。相比于其他行业,商品流通企业赊销的比例很高,总体的应收账款数量较大,而且复杂的账龄也对资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因为外部竞争的客观存在,客户也有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结算的要求,所以商品流通企业管控应收账款的难度很大、风险很高。
二、商品流通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销售与财务两个部门在利益方面存在冲突,导致管理应收账款的难度加大
一般情况下,都是企业的销售部门与客户进行接触,洽谈合同、开展业务,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入账。尽管财务部门负责信用销售,管理应收账款,但是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企业考核销售部门,往往以是否完成销售任务为标准,而考核财务部门主要看其是否依据签订的合同进行入账。销售部门迫于销售指标的压力,经常忽视公正、科学地去评价客户是否具有还款能力,而在销售业绩的刺激下,导致客户形成十分严重的货款拖欠,最终可能使销售与财务两个部门的冲突十分激烈,一方面使销售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
(二)管理应收账款的手段不先进
很多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落后,明显不符合现代管理思想,在市场交易中往往只是主观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或者判断所依据的指标不科学、信息不准确全面,从而为客户制定的销售政策过于宽松,信用额度过大,而没有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导致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安全隐患,最终危害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没有准确找到管理控制应收账款的关键点
很多流通企业的领导主观上认为“追账”就是在管理应收账款,他们往往最关注多少货款还没有被及时收回,这一思想和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因不当的管理打乱了企业原本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分散了企业的财力和相关人员的精力,正常的工作计划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上述在产生应收账款后再追账的管控方式,不但没有有效、及时地追回账款,而且还把人力资源部署完全打乱了,出现了管理控制应收账款方面诸多的漏洞和不足。
(四)在管理应收账款方面没有内部控制的支持
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销售与财务两个部门往往是各自为战,没有协同配合进行管理,未能明确指定专人负责应收账款,从而势必会在管理收账款方面出现空白。有的企业尽管有人负责,但是也存在着管理的薄弱点,例如有的企业货款回收的工作由销售部门具体负责,但是不仅控制好应收账款,而且在管理上还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在销售高业绩挂钩高报酬的激励机制作用下,只是一味地追求更高的销售额,而很少去关心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从而导致货款拖欠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应收账款的水平
管理应收账款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很多的方面,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专门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流通企业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一是以企业的财务总监为管理核心,二是以企业的销售总监为管理核心。具体的商业实践表明,前者的管理效率要明显高于后者。
(二)采用科技手段辅助会计监督,加强管理应收账款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部门除了有效地监督流动资金之外,还必须加强监督企业的应收账款。要坚持定期采集整理客户的欠款、欠账的时间、目前的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偿还欠账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判,针对存在高风险的客户,要进一步加大追讨欠账的力度,以期保证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另外,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传统落后的人工会计手段逐渐被利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分析与处理所取代。在当今不断普及电子信息管理的背景下,ERP这样的专属大型的软件管理系统,在管理应收账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高度共享的资源与数据,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一过程促进了财会人员的职能由传统的记录核算转变为决策支持,他们能够利用计算机,更加及时、准确地管理应收账款。
(三)明确重点,加强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1.加强事前控制。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从而把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下来,为制定赊销政策、管理应收账款提供科学的依据。从商业银行、评估信用的专业机构、客户日常的财务报表等方面收集客户信用状况的有关资料,通过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准确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与既定的信用政策相结合,针对客户的不同信用等级,给予其的信用也应该是不同的。
2.加强事中管理。如果应收账款实际上已经发生,那么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监管及时、分析到位,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制定有效的政策加以应对。同时,也可以重点追踪调查、分析大额的应收账款或者信用度不高的客户,在赊销的有效期间内事实地加以控制,从而把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另外,也可以采取分析账龄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拖欠时间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收款。通常情况下,账龄越长,催收的难度也就越大,坏账产生的风险自然也越大。还应该制定并坚持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保证应收账款水平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加强管理。
3.加强事后管理。虽然事后管理属于一种比较消极的方式,但是还是有必要的。如果客户违约预期拖欠应收账款,企业必须及时采取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力争收回应收账款。
(四)健全内控制度,加大控制应收账款的力度
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适应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建立或者完善企业的内审监督体系,设置专门的机构、选派专门人员,坚持检查监督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内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赋予他们独立的工作权限,从而有效地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和公正。内部控制制度要由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来共同组织实施,因此在有效管理与控制应收账款得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消除无人管理的弊端。另外,企业也必须要注重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环节之间相互之间形成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能,这样做能够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最大化地、有效地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同时还可以把企业全部的人力资源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最终真正意义上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商品流通企业采取赊销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增加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得先机、取得优势。但是管理因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会同时出现,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多变而复杂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首先较为全面地分析商品流通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城乡商品流通 农村经纪人 素质差距 采取措施
农村经纪人是活跃在城乡市场,从事商品流通、信息传递、农副产品购销的农产品营销中介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重要中介力量,农村经纪人素质高低对城乡商品流通具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市场对农村经济影响很小,农产品购销基本依靠供销社、粮食局等部门承担,基本不用农村经纪人插手中介,他们被贬斥为投机倒把分子,社会地位很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对农村经济逐步产生根本性影响,农村经纪人营销中介业务因此而越来越多,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活跃在城乡之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大市场,为加快城乡商品流通,实现农村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农村经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经纪人自身素质往往难以适应这些要求,这必然影响其联结城乡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所以,提高农村经纪人素质作为问题摆上了桌面。
目前,农村经纪人素质与城乡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农村经纪人实际是一些有能耐的农民,他们在灵魂深处仅仅把经纪人这一行当作谋求衣食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事业来做。在现实经营中眼界不宽、目光短浅,局限于小打小闹,缺乏与城市同行并肩协作,保障城乡商品供销,服务农民、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雄心壮志和精神境界。第二,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多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或几个人合伙经营,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分散经营使他们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合作和分工机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市场面前受到局限,很难产生规模效益。第三,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差。目前,城市商业从业人员受过专业培养教育的人才比比皆是,农村经纪人大多没有受过充分教育,半农半商,或亦农亦商,不少人缺乏业务技能、法律知识,盲目从事中介业务。在经纪活动中,时常因起草合同用词不当或条款不清,或没有依照规范的合同格式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引发不必要的权益纠纷。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副产品走向世界,农村经纪人更难胜任国际市场方面的工作。第四,信用程度低。由于没有规范合理管理规则,经纪活动缺乏统一规范的组织管理,农村经纪人大部分管理失控,没有人能有效管理这些人,他们是农民离不开却信不过的群体。不少农村经纪人逃避监管,偷逃税费;有的私下串通,垄断市场,哄抬物价;有的进行诈骗活动,扰乱市场秩序。当然农村经纪人也时常被其他商家蒙骗,遭受很大经济损失。第五,资本极度缺乏。农村经纪人一般是白手起家,自有资本非常有限,农民的资金不敢借给他们,农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经济组织对农村经纪人的资质和信用缺乏信心,不愿、不敢、也不想在资金上扶持他们。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渠道,农村经纪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第六,服务手段落后。农村经纪人先天资金不足和自身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对客商和客户的服务空间受到限制,表现为捕捉信息范围小、速度慢,一部手机、一部电话、一辆摩托、一间门面是农村经纪人的基本装备。如此情况难以承担联结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重任。
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经纪人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根据城乡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针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其自身素质水平。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纪人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市场多元化、服务信息化。具体来说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树立干事业观念。农村有广阔天地,城市有广阔市场,农村经纪人在城乡商品流通中大有作为。农村经纪人应当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具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豪情壮志或气魄,不能小富即安,局限于小打小闹,仅仅把“经纪”这一行当作解决衣食的手段,应当树雄心立壮志,把营销中介工作当作事业来干。通过沟通城乡商品、物资、科学、技术、信息等方面联系,实现中介服务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目标。
第二,加强农村经纪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与竞争,是农村经纪人队伍应牢固树立的基本道德观念。政府部门应根据城乡商品流通需要,制订农村经纪人职业规范条例,依靠群众监督,依法查处经纪活动中出现的欺诈、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机构教育和管理工作,用法规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活动,引导他们走上自律发展轨道;有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持农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组建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农村经纪人必须加强彼此之间联系协作,以自愿联合的形式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把分散的力量聚合为集体力量,推动农村经纪人队伍逐步向组织化、规模化转变。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两个机制建设:一是立章机制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建设、办会宗旨、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等;二是构筑协会成员的合作基础,包括风险共担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积累发展机制和困难救助机制等。政府部门要支持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开展同业交流与协调工作,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促进农村经纪人协会形成、发展和壮大。
第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经纪人素质。开展培训活动是尽快提高农村经纪人素质的有效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法规政策、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以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培训过程或现实经济生活中,尤其要善于花大力气在经纪人群体中发现培养能够将自身收益寓于大众收益之中,能够让一般经纪人凝聚起来的“德才兼备”人才,一旦发现这样的人才,就要想方设法把其培养锻造为城乡商品流通的领军人物,让其带领普通农村经纪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
第五,鼓励农村经纪人把生意做大做强。树立信心,增加投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积极开拓新市场,扩大农产品的流通范围,逐步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实现经纪活动信息化。
第六,经营手段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善装备水平,利用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通讯和交易工具,提高经营和服务效率。推进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建设,开通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经纪人建立起便捷、全面的信息通道,使他们能够及时或收集信息,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村经纪人积极开展网上订货和电子商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拓展农产品市场营销空间。做好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品质量标准工作,为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提供权威可信的质量鉴定和仲裁服务,避免和减少因质量问题发生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