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虫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虫害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虫害防治

篇1

关键词:病虫害特点;防治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43

1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明显特点

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病虫害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而且一旦发生就会形成广泛传播的趋势。由于各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的来源都不是同一地区,且各种材料都有可能带有病虫害,因此一旦病虫害在这一地区内发生了,就很有可能随着运输和风力等传播因素,传播到其他地区和作物上,无形中使病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具有多样性的,种类很繁杂,症状也很复杂,这些都给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2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目前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五类: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指检验输出或输入的种子、苗木、薯块、果实等农产品及其他填充物料和运输工具是否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工作;农业防治法。农业防治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即应用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电、放射线和超声波等)或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又叫药剂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五类病虫害防治法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它为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从事植物保护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多年的病虫害预测预报、诊断和调查病虫危害工作中,在认真分析发生和流行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手段,不断探索适宜的防治办法,把握农作物生长特点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农业生产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最佳值。

3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全局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出发的,为控制病害的大发生和避免严重危害的出现,同时能够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治理。

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努力加强生物防治,利用好天敌,其中包括人工繁殖、引进和移植病虫害的天敌等技术措施;二是抓好栽培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进行及时的排灌和田间杂物的清理,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农作物被病原生物侵染;三是还要把握好最有利的时期,并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四是要从科学使用化学和生物药剂入手,研制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生物制剂,科学合理地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有效防控。

4从法律角度思考我国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健全,对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常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集中于植物检疫防治工作。现行的植物检疫防治方法常常称作法规防治。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就明确规定了检疫过程中的职责和权利的问题、行使检疫的措施和所负的法律责任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检疫病虫害的名录,并出台了许多同动植物检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当中最具有约束力的是《植物检疫条例》,此条例对于各种疫情的具体预防、农产品的检疫以及一些紧急防治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就目前来讲,虽说在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立法起步还是很晚,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病虫害;防治

前言:设施农业从出现至今使农业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但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业经营的发展,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当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下文就对如何防治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1.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1.1 高速发展

设施农业的出现时我国农业发展的体现,科技的进步促使设施农业高速发展,自身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使得设施农业飞速发展,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设施农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2 发展的不足

农业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足。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够恰当,很多农业生产者忽略了自然发展规律,为了经济效益采用了极端的生产方式,尽管短期的效益有了提升,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长远的问题,导致生产系统紊乱,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1.3 改进中进步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一种先进的生产形式,设施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的作用同样不容忽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问题,增加土壤肥力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增加了农药的药量,降低病虫害滋生的可能,这些对设施农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施农业为病虫害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2.1 病虫害程度增加

在传统农业发展中,生产方式也以传统方式为主,在这样的方式下,病虫害逐年下降,也满足了人们对农作物的基本需求,但设施农业属于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业,病虫害必然会增加,无法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

2.2 给病虫害的生存创造了环境

设施农业大多采用温室生产的方式,这样的环境促进农作物更快更好地生长,其农业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这样的环境病虫害生长也更加迅速。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的害虫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存活,这严重制约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

2.3 病虫害种类增多

由于设施农业的作业方式、作业环境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作物品种可以反季生产,这种生产问题导致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增加了防治的难度,蔬菜病虫害种类的增加不仅是设施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设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工作迫在眉睫,必须要引起农作物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上文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以防治。

3.1 选择优良的品种

从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来看,除了有生产方式的原因外,作物品种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如果品种不当,后期的管理必然会产生问题,这就要求设施农业生产人员必须选用较为优良的品种,注重其抗病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发展。

3.2 合理的进行施药

滥用农药是设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很多生产者将产量作为第一目标,忽略了其他管理工作,国度的使用肥料、农药,严重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于长远的生产工作,对此,设施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好肥料与土壤间的关系,合理控制好施肥量,合理用药。针对用药不均的现象,可利用药物粉尘进行喷洒的形式能有效治理蔬菜的病虫害。对于容易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虫害,应该采取治理土壤的方式。二者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地治疗效果。

3.3 抓住病虫害治理的时机

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都可能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这就要求生产人员抓住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阶段,加强预防。育苗期是病虫害侵袭的关键阶段,此时种植者要及时的进行治理,此外,在幼苗期的农药喷洒必须掌握方式,保证喷洒的均匀性,让作物都可以接触到药物,以期更好地治疗。最后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控制问题,保证作物生长。

结束语:

总之,要想使设施农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唯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才能确保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设施农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孙杰.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应用与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69.

篇3

一、工作内容和分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3—4月):申报阶段,由各镇乡(街道)农技站指导植保专业合作社做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作业主体申报,签订统防统治服务协议、农药供应协议和作业人员等合同。

第二阶段(5—9月):病虫防治阶段,各镇乡(街道)农技站根据市农业局下达的任务指标落实好责任人,对审核合格的作业主体做好统防统治技术培训工作。各作业服务主体做好作业区内病虫调查观察,并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和科学安全用药要求进行田间作业。市植保统防统治领导小组将对作业主体服务作业面积的真实性和操作规范性进行督查和暗访。

第三阶段(9—10月):考核验收阶段,市植保统防统治领导小组根据作业面积完成情况和服务质量等对承担统防统治任务的各专业合作社进行考核,并做好年度总结工作。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农业局、财政局联合成立植保统防统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统防统治作业主体的审核、规范实施、考核验收、绩效评价、资金监管、政策兑现等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统防统治政策宣传、作业面积的落实、统防统治技术培训;各镇乡(街道)要落实专人负责统防统治工作。

2、严格作业资格审查。继续实行统防统治任务指标申报制和作业资格审查制,由符合统防统治申报条件的主体提出申请填写“水稻统防统治作业申请表”;经所在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签署意见推荐,由镇乡(街道)农技站汇总后统一向市植保统防统治领导小组申报;市植保统防统治领导小组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对申报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市农业局根据省下达任务指标、资格审查结果、申报作业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及面上推广工作需要等综合考虑,下达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作业服务任务指标。

申报主体条件:申报主体必须是植保专业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且具备“六个一”要求:即有一本工商营业执照;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对安全的药、械仓储条件;一名兼职农民植保员;一组与服务面积相配套的新型植保器械和相适应的专业防治队伍;一套统防统治服务规范和统防统治技术规程;一本统防统治服务档案。

3、规范服务作业行为。一是收费要规范,按照统防统治比同类地区平均防治成本降低20~30%以上的目标进行限额收费,今年全市水稻统防统治作业服务最高收费限价为:早稻110元/亩,单季和连作晚稻160元/亩;代防代治作业服务最高收费限价为:早稻60元/亩,单季和连作晚稻80元/亩。服务组织的收费标准不得高于最高限价;二是服务要规范,签订好统防统治服务协议、农药统一供应协议、作业队员劳动保障协议;三是作业要规范,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禁止违禁农药下田)、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浓度、均匀施药,及时做好生产记录。

4、抓好技术培训。市植保植检站和各镇乡(街道)农技站要定期对承担统防统治任务指标的专业组织进行病虫防治技术和植保器械使用技术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病虫害识别能力、植保器械的使用维护能力和施药作业水平;市植保植检站还应会同经管站做好统防统治作业服务组织负责人的培训,使统防统治作业服务组织负责人知道关于统防统治的政策、服务内容和主要工作环节,完善合作社内部相关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5、开展应用示范。建立水稻统防统治示范方,植保植检站负责建立二个市级千亩示范区,各镇乡(街道)负责建立一个500亩的示范片,各水稻统防统治作业服务组织都要建立一个300亩以上的中心示范方。示范片(方)要统一立牌接受群众监督,通过示范方建设展示水稻统防统治的成效。

篇4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烟熏剂;防治

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由于高温、高湿、高密度和倒茬困难等,致使生态园内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病虫害治理困难。运用常规喷雾法防治,不仅操作不便,且受天气状况限制,还会增加室内空气湿度。而采用烟雾剂防治,烟剂点燃仅需10 min左右便可完成施药操作,不受天气条件限制,既省工、省时,又不增加空气湿度,防治效果比喷雾法提高30%~50%,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选择高效、低毒的熏蒸剂还能达到安全环保、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病虫害烟雾熏蒸剂有杀菌和杀虫两大类。近日,笔者针对农业生态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选择了不同熏蒸剂进行了对比试验。

1 杀菌类烟熏剂对比试验

1.1 供试试剂

10%百菌清烟剂、10%速克灵烟剂、10%腐霉利烟剂、15%杀毒矾烟剂。主要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菌核病,疫病和黑星病等,具体见表1。

1.2 药剂使用方法

1.2.1 百菌清烟剂

2种有效成分含量分别是45%和10%,主要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番茄早疫病,芹菜斑枯病等。667 m2每次用量250~500 g(因含量而定),每隔7~10 d熏蒸1次,一般连熏2~3次。

1.2.2 速克灵烟剂

有效成分含量为10%,主要防治蔬菜灰霉病。667 m2每次用量200~300 g,每隔7~10 d熏蒸1次,一般连熏2~3次。

1.2.3 杀毒矾烟剂

主要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对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防效显著。667 m2每次用量250~300 g,每隔7~10 d熏蒸1次,一般连熏2~3次。

1.2.4 腐霉利烟剂

有效成分含量为10%,主要防治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每667 m2每次用250~450 g,7~10 d施药1次。

烟雾剂在棚室中一般每667 m2摆放4~6处,燃放点距作物30 cm,下垫砖块或瓦片以防潮湿。烟剂点燃出烟后操作人员要迅速离开现场,密封棚室过夜,次日早晨通气。一般熏蒸时间不能少于6 h。

1.3 对比试验结果

针对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和辣椒菌核病,采用百菌清烟剂、10%速克灵烟剂、10%腐霉利烟剂和杀毒矾烟剂进行对比试验,分别施药3次后,观察及测定植株的感染指数、温室内温湿度。

计算病情指数来表示发病程度,病级及代表数值见表2。然后按以下公式计算,发病最重的病情指数是100,完全无病是0。

调查结果见表3~5,结果表明:百菌清烟剂属于广谱抗菌类,对大多数病害都有一定防治效果,常作为预防用药。速克灵烟剂、腐霉利烟剂和杀毒矾烟剂能针对某种病害有目的的防治,效果好,见效快。

2 杀虫类烟熏剂对比试验

2.1 防治对象

用于防治温室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

2.2 供试试剂

30%虫螨净烟剂、10%敌敌畏烟剂、10%氯氰菊酯烟剂。

2.3 使用方法

在棚室中一般每667 m2摆放4~6处,燃放点距作物30 cm,下垫砖块或瓦片以防潮湿。烟剂点燃出烟后迅速离开现场,密封棚室过夜,次日早晨通气。一般熏蒸时间不能少于6 h。667 m2每次用量300~500 g,每隔5~7 d熏蒸1次,一般连熏2~3次。

2.4 对比试验结果

温室白粉虱属于嵌纹分布型,即在温室蔬菜上的分布呈疏密相间,因此采用”Z”字形抽样。针对温室白粉虱,采用30%虫螨净烟剂、10%敌敌畏烟剂、10%氯氰菊酯烟剂做对比试验,分别施药3次后,根据白粉虱有趋黄性的特点,采取黄板诱杀方法获得害虫的数量,统计结果见表6。

在利用黄板间接监测白粉虱成虫时,若发现成虫的数量达到0.25~0.50头/cm2时,应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若成虫的数量达到3~4头/cm2时应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

表6结果表明,3种烟熏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都很好,但是应保证温室的密闭性和防虫网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温室内白粉虱的数目不构成危害。

3 小结

3.1 杀菌类烟熏剂中,百菌清烟剂属于广谱抗菌类,对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菌核病和黑星病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生产中常作为预防用药,在无病情或发病初期使用;10%速克灵烟剂针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0%腐霉利烟剂和杀毒矾烟剂针对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2 杀虫类烟熏剂中,30%虫螨净烟剂、10%敌敌畏烟剂、10%氯氰菊酯烟剂对温室白粉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可以防治蚜虫和潜叶蝇等害虫。

3.3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容易出现病虫害的抗药性。为防止病虫害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可以几种烟熏剂交替使用,或者将防病防虫的烟熏剂一起使用,既可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也可以节约成本。

4 烟雾剂使用注意事项

4.1 科学用药

确定防治对象,对症下药。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正确选择烟雾剂的品种。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提高用药效果。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用药效果最好。

计算好用药量,适量熏蒸,根据棚室空间大小确定用药量。熏蒸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或阴天,以便烟雾粒子下沉,提高防治效果。

4.2 安全用药

烟雾剂不能在露地使用,只能在室内点燃熏蒸,不能对水喷雾。可以和喷雾法配合、交替使用。在熏烟过程中,不能有明火。点燃后要迅速离开现场,次日通风换气后再入棚进行农事操作,以免发生中毒。

篇5

[关键词]病虫害测报;防治;探索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40-0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善病虫害测报体系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业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农业发展要求以预防为主,测报作为防治的基础,准确、高效、及时的测报能够有效地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从而减少成本。再者,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也避免了作物和环境的污染,使得病虫害发生消弭于无形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迫切要求提升病虫害测报水平,把好防治的第一关。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相当迅速,所种植的作物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也使得新的病虫害不断发生,这就要求防治技术人员持续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当前我国病虫害测报体系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许多方面都要进行提高。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首先得对病虫害的发生有全面的了解。

1 认识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农作物生长不正常现象多种多样,在田地里经常会看到庄稼的叶片长出斑点,有的会变色枯黄,严重一些的,甚至会有枯焦脱落的现象;有些植株枯萎直至死亡;有的果实易腐烂脱落;有些植株生长矮小等现象,这就是作物出现了病状。这类不正常的生长现象多数是由于病虫害的影响,植株的非正常生长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的过程,在作物的外部形态上会伴随着一些特别的症状。如水稻疫霉菌侵入秧苗叶片后,开始出现黄白色圆形小斑点,尔后迅速发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严重的时候,病斑会扩大并连起一片,导致病叶纵卷或倒折。湿度大时,病斑上形成白色稀疏的霉层。这就是疫霉菌侵入后,植株从感染到病变的过程。

2 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

导致植株出现病状的病原物,其中真菌占80%以上,其次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也对植株的生长产生影响。

2.1 真菌

真菌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菌体微小、种类繁多,已经知道的菌体有十多万种,其中危害作物的有8000多种,常见的感染症状有,棉花枯黄萎病、纹枯病、水稻瘟病等。有利的真菌也有很多,如香菌、蘑菇、木耳、银耳和药用的茯苓、虫草、灵芝。医学上也经常用到一些真菌,如灰黄霉素、青霉素等。所以,真菌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真菌是一种微小的低等植物,却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更没有叶绿素,它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生活为主。真菌通过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侵入植株后发芽长出芽管,芽管不断生长形成菌丝,菌丝能够吸收植株的养分进行生长,在病变植株的表面通常能够用肉眼看到霉状物,这就是孢子产生的菌丝。

2.2 细菌

细菌的体积比真菌还要小,通过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现今已知的细菌有1600多种,其中对作物有害的有300多种,如棉花角斑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与孢子的繁殖方式不同,是通过“分身法”进行繁殖,即1个细菌产生2个、2个产生4个这种呈指数形式的增长。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杆状引起的植物病害最多。细菌侵入植株通过自然孔口进入或是通过伤口侵入。

2.3 病毒

病毒的体积比细菌还要微小,光学显微镜已经不能够观察到它的形状,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并放大1万倍才能观测。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传播油菜病毒病、叶蝉传播水稻病毒病;此外,通过液汁和嫁接的方式也会传播病毒。病毒对于恶劣环境的抵抗能力特别强,如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在病叶中干燥的存在了几十年后仍然具有感染能力。

2.4 线虫

线虫从字面理解就是类似于一条线的虫。线虫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小,在显微镜下就能够观察,形状细长。线虫感染作物后病状表现相似,故线虫感染作物后表现的病状统一称为线虫病。

2.5 寄生性种子植物

这种病原物的俗名是“金丝藤”、“寄生包”、“无娘藤”。这类寄生植物要从寄主植物上获得水分和全部养料,这就导致作物出现病状,主要是抑制植株生长或局部出现肿大,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枝条或全部植株枯死,如大豆和亚麻上的菟丝子,这类寄生性种子植物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认识到植株病虫害的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病原,病虫害测报工作者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弥补在农业病虫害测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测报工作质量,从而很好地完成病虫害测报工作。

3 改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分析

3.1 建设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是预测学、生物学、未来学、农学的交叉学科。具体工作方式由专业人才队伍进行设计。现今,人才队伍的培养明显不足,也没有专门进行类似培训的院校,所以培训工作开展起来相当麻烦。再者,病虫害工作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再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作质量的好坏也无法去评判,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优良的业务水平,工作上积极主动。我国病虫害测报事业发展十分缓慢,各个测报机构也不稳定,测报人员变动很大。各个地区的机构设置也不一致、不平衡,差别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从整体上协调预测工作的开展,加大力度宣传病虫害预测的重要性,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满足农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3.2 优化测报工具

病虫害防治过程需要依靠各式各样工具,传统的预测工具已经陈旧老化、设置不科学、购置不方便、使用不方便、劳动强度大、跟不上时代变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工作的高效开展。现今,可以广泛采用新型的测报工具来进行病虫害预测。例如,使用智能化测报灯来代替传统的黑光灯,免去了晚上开灯早上关灯的麻烦,也不需要每天都进行害虫的清理。水稻病虫测报方面,稻纵卷叶螟赶蛾一直使用竹竿,携带起来极其不便,现今,可以采用广告支架的三折杆,携带方便。稻飞虱一直使用白瓷盘进行调查,但购买起来不便利。在田间地头进行测报时,携带病虫测报工具包,既方便携带,又能准确及时地进行病虫测报。

3.3 优化测报手段

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准确、快速、有效的测报工作,要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就必须全面优化测报手段。测报工作要求准确性较高,在难以准确测报的情况下,为确保产量、防微杜渐,要偏向重的程度进行预报。提升测报工作及时性,提升中长期预报水平,工作重点放在短期预报上,短期预报由于治适期较短,往往只有几天时间甚至是几小时,所以这就要求技术工作者能够准确的进行病虫害预测并及时的发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样本数量的选取,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定期调查,根据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对多种病虫害发生程度、发生期标准、防治标准等测报体系进行及时修订。再者,要充分考虑测报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要尽量减轻测报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例如,稻纵卷叶螟测报时要求每天早晨进行赶蛾,测报人员如果工作辛苦,可以尝试上、下午赶蛾,即使存在些许误差,但所观测到的结果能够完全准确的反映蛾的迁入期、迁入高峰、迁入量等基本情况。对测报的结果要利用当前十分畅通的信息渠道,通过启动信息共享、网上会商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只有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才能打牢测报体系的基础,现在如果不做好数据的储备,对于往后的测报工作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最后,要强化测报数据的管理,建立动态的测报参照系统。

3.4 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病虫害测报制度,具体到县、乡一级,测报工作主要以植保站为主,以县病虫害测报工作为主,乡测报点为补充,这是病虫害测报的第一线,有必要强化其工作内容,保证其人员、设备、经费的充足。省、市植保站主要职能是进行中长期预报、宏观预报、组织会商、协调、培训、指导。过去几十年间,县级测报站之间还都有情报交流,情报可以互相进行参考,现在这种交流逐渐变少。互联网是一种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各个测报地区将测得的数据发送到网站上进行数据共享,同时从网站上下载与本地区病虫害测报有关的数据,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 结 论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是防治工作的第一线。技术工作者要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病害的种类及作物在感染病害后的表现,并根据观测到的表现快速做出反映,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改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提升测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测报数据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指导,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齐立.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减轻病虫灾害损失[J].湖北植保,2012(1).

篇6

关键词:北碚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展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持续开展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统防统治示范片,强化了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示范片的作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减少农药药害和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病虫为害损失和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农村植保新技术推广工作的热点和行之有效的方式。

1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

1.1发展历程

从2010年开始,利用市级补助资金,北碚区开始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扶持,从宣传到组建专业队开展防治工作,在重庆市植保植检站和北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碚区植保部门和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1.2组织类型

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从管理形式上有专业合作社型、大户主导型、企业基地型和应急防治型等,有代防代治、承包防治、项目配套防治等几种服务方式。应急防治组织的器械由区植保站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种突发性的应急防治,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组织申请,并在工商备案,由植保部门统一管理,每年根据防治面积补贴一定的物资和经费,工作相对灵活。

1.3组织规模

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迅速,队伍逐年增加。专业化防治从2011年的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2016年的7个。从分散小面积的蔬菜、果树逐步规范到大面积的水稻、玉米生产上实施专业化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全区共组建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10台,拥有机手1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200hm2,防治面积达333hm2次;2012年全区共组建2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20台,拥有机手2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000hm2,防治面积达1467hm2次;2013年全区共组建6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60台,拥有机手6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200hm2,防治面积达1630hm2次;2014年全区共组建7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70台,拥有机手7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333hm2,防治面积达1667hm2次。为了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专业化组织走上市场化运作的方向,2015年在7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中,选择了市场效益较好的4个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2016年选取了市场效益较好的2个组织进行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

2专业化防治成效

2.1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统一防治的效果较分散防治好。北碚区大春季粮食作物上的重大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纹枯病、玉米螟等,发生范围广,为害重,已经威胁到了北碚区农业生产安全,靠单家独户的分散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有限,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区域能够做到统一、快速、高效,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2.2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是在区植保植检站和街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服务的,根据植保信息,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和减少施药次数。据调查,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北碚区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与农户自防比较,防治效果提高3个百分点,节省防治成本1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每季作物用药次数减少1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2.3减轻污染,保证安全

目前北碚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农业基础知识,不懂得安全用药,习惯随意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对症用药,习惯随意用药,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农药飘移和农药流失严重,过量用药现象较为普遍。这加重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这不仅可实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而且能够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北碚区专业化防治存在问题

1)由于专业化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组织防治、机械维修管理、专业队员培训等环节主要依靠植保部门,而植保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所起到的示范效益仍然十分有限。2)北碚区地处山区,主要使用的植保器械还是以半机械化产品为主,要靠人背负辅助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规模小,收费低,利润空间较低。3)目前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较小,满足现代农业要求有困难。常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6.7hm2万次左右,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面积仅达1333hm2次,且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需要进一步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和农作物种类。4)专业化防治队管理相对松散,收入不稳定,机手稳定性差。“专业化防治”仅是机手的兼职工作。

4发展策略

4.1发展目标

专业化防治组织应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强化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情报,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工作。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4.2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处于起步阶段,农户认可度不高,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收入低,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还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方面的扶持,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专业化防治健康发展。

4.3强化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与人类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高度关联。20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滴滴涕等农药相继问世并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化学农药为主的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此后在有机杀虫剂大量使用的背景下,农药对靶标害虫的选择作用使一些农业害虫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农药对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带来害虫再增猖獗的结果;农药的残留导致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化学防治所引起的问题,Stern等提出了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强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协调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理论引入害虫综合防治而产生了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概念。IPM的基本思想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调控因素的基础上,辅之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建立一个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1975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防治工作方针。2006年4月,农业部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害虫无公害持续控制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害虫防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学科上,近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正促使农业昆虫防治学进一步向着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发展,旨在通过系统阐明害虫灾变机制,集成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和基于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的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高效、安全、经济和长期地控制害虫猖獗发生与危害。

1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现状

1.1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队伍

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科研人员主要分布于国家和省属农业科学院、农业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三大系统。农业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及各省农业科学院,这些单位均下设植物保护研究所。此外,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棉花、水稻、麻类、甜菜、蔬菜花卉、油料作物、果树、柑橘、茶叶等研究所内均设有植物保护研究室。全国高等院校中,中国农业大学等50家涉农院校设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也设有农业昆虫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害虫综合治理研究的科技人员约4 000人,每年培养研究生800人左右。

1.2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等部门通过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进行了资助。973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涉及的有关害虫综合防治的课题主要有“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示范”、“入侵物种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农林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和“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等13个课题;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已对11种(类)主要害虫进行了立项研究,包括“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蚜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水稻螟虫防控技术研究”、“粉虱类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北方果树食心虫监测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盲蝽蟓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新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螺旋粉虱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对害虫的灾变机理和防治新理论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资助。在这些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对害虫防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等农业害虫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一批重要研究论文。

1.3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重要进展

根据农林业的生产需求,近年来我国研究建立了一批基于单个虫害如蝗虫、棉铃虫、稻飞虱、草地螟Loxostega sticticalis和烟粉虱等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基于作物系统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蔬菜和果树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主要的技术进展总结如下。

1.3.1监测预警技术 农业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是防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监测和预测方法费时费力、实效性差而准确度低。我国科学家利用“3s”技术建立了多种农林害虫的监测预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监测预警水平与能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开发了农作物虫害疫情地理信息系统、全国农作物虫害监控中心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分布式虫害预测预报Web,GIS系统、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田间昆虫数据采集和计算机网络化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技术、田间小气

候实时监测技术和影响农作物虫害的关键气象因素和预警指标的分析提取技术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一些专业性公司开发一系列的测报产品,如河南佳多公司研制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生物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以及基于PDA的病虫害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等,通过实现虫情测报工具的自动化,解决了测报工作劳动强度大和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由5台昆虫雷达组成的昆虫雷达监测网络系统,研制的毫米波昆虫雷达和多普勒昆虫雷达解决了稻飞虱等微小昆虫迁飞行为的监测难题,并利用该雷达网,开展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棉铃虫、草地螟、粘虫Mythimna separata、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黄蜻Pantala,flavescen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重要迁飞性害虫的种群迁飞的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迁飞活动数据,为这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研究明确了我国棉铃虫的迁飞规律,制定和修订了“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规范了全国棉铃虫监测工具、田间调查、数据汇总和传输、预测预报模型、发生程度分级、预报准确率评定等内容,实现了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标准化、数据信息传递网络化和预报图视化,显著提升了我国棉铃虫测报技术水平。

1.3.2生态调控技术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和过渡依靠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是作物虫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作物品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诱集植物的利用,发展了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对新疆植棉历史与棉花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明确了新疆棉蚜Aphis gossypii成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是冬小麦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棉田棉蚜的天敌来源减少,充足的食物和不足的自然天敌造成了新疆棉蚜成灾。经过多年探索和深入研究,发现苜蓿、苦豆子等具有最大的食物昆虫涵养量并且可以作为自然天敌繁殖库,发现这些植物生长期早而造成了其涵养天敌被利用中最关键的时间优势。创造了诱导棉田边缘植物带自然天敌进入棉田控制棉蚜的简便途径,从而达到了人为协助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棉花蚜虫的高效生态控制目的。

1.3.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近年来对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可捕食多种叶螨和有害蓟马,是一种有效的害虫天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年生产能力达8 000亿只,可供6.67万hm2释放面积的捕食螨商品化生产基地,并大面积应用于我国10多个省360余个县的10多种作物。

吉林农科院植保所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agramma dendrolimi不同品系的发育历期、繁殖力、杂交亲和性、滞育特性、低温贮存、抗高温能力和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筛选出3个优良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并大面积用于玉米螟的防治。通过制定柞蚕卵工厂化生产松毛虫赤眼蜂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实现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连续多年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示范表明,其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到7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开发了适用的小粒卵繁蜂技术,开发了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自动化收集、净化设备及其它麦蛾生产配套设备。建立的麦蛾卵生产线,可稳定提供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brassicae、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等多种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中间寄主――小粒卵。

生物农药产业亦有较快的发展,害虫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登记的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品种有80多种,年产生物农药制剂约为12万吨,占我国农药市场份额的11%左右。我国已有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可用于棉铃虫、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litura、茶尺蠖Ectropisoblique等重要农业害虫的防治。此外,新注册的微生物农药还有防治蝗虫的绿僵菌Metarhlzium anisopliae和防治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白僵菌Beauveria制剂等。

1.3.4化学防治技术 针对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科学家在生物源农药及其类似物、农药新剂型和多功能混剂、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重要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早期检测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农药微乳剂的质量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新型多功能混剂的研制、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棉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甜菜夜蛾等重要害虫对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建立了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了大量可延缓抗药性发展和提高防治效果的农药复配剂,提出了棉铃虫和褐飞虱等重大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为保护环境,种子包衣、树干注射等防治害虫的隐蔽施药技术得到加强。为了防治城市公园及果园害虫,研究了吡虫啉、印楝素等杀虫剂的树干注射技术。

1.3.5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给害虫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基因抗虫植物自1995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到2008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国家已超过20个,种植面积达到4 500万hm2,成为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自1997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到2008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0万hm2,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0%。种植Bt棉花已经成为防控棉花害虫的关键措施,对有效控制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非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2009年转基因抗虫水稻已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安全性评价,利用Bt水稻防治鳞翅目害虫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2与发达国家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差距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害虫治理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

的到来,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突破又推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抗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杀虫基因重组微生物、作物害虫的分子检测与诊断技术,并交叉融合形成分子昆虫学等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害虫种群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昆虫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引领害虫防治学的发展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我国对虫害的中短期预测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大尺度的长期预报还研究的不够。在信息的传递和手段上,发达国家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把虫害的有关信息作为服务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农户。此外,对害虫分子检测技术、转抗虫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的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发展展望与对策

害虫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昆虫学的优先研究领域和国家农业生产的当前重大科技需求及潜在的需求高度相关。未来5~10年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害虫防治技术需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规律与控制对策,二是传统的害虫防治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害虫持续控制的新方法。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传统的害虫综合防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害虫综合防治学科发展动态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需求,建议重点加强下述研究工作。

3.1农作物重大害虫暴发危害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利用昆虫雷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的实时监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害虫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遥感监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分析,建立重大迁飞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信息识别模式,揭示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发生规律。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利用因特网可以根据实时天气数据和预报对害虫发生进行实时预报,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进行实时决策咨询,为害虫防治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

3.2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作物有害生物演变规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变革(如保护地的增加、免耕技术和秸秆还田等)后,棉花、蔬菜和主要粮食作物有害生物的演变和发生危害新特点,研究种植制度改革对主要农业害虫发生规律的影响,制定和提出关键控制对策和治理技术。

3.3化学农药高效、减量和精准使用技术 化学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其高效、快速的优点,在未来的害虫综合治理中仍然是其他防治方法不可替代的。针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新要求,研究蔬菜以及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药高效、减量、精准使用技术以及农药低风险化技术和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

3.4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新技术 利用抗虫性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研发可控制多种害虫的农业栽培技术。发掘重要虫害的生物防治新资源,研究重要害虫优势种天敌昆虫的自然保护利用技术,发展新的天敌昆虫资源繁殖、应用及产业化技术。

篇8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问题;建议

1 我国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的现状

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病虫害的情况,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机,采用对口的药物,利用现代化的植保机械,达到预期的防治目标,合理的控制农作物的农药用量及次数,降低用药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的安全及农业生态的安全。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机械防治水平大大提升,较人工防治时期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增产。

2 实行专业化防治的意义

2.1 增强对 病虫害的控制能力

专业化的防治则必须建立专人负责,保证农药施洒及时,适量、方法合理等等,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控制压力,采取连片控制,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2.2 增强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农药残留都十分的关注,而当前形势下,农作物的种植却与其背道而驰,大量使用农药,不合理用药,不按照规范用药问题严重。采用专业化防治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大大降低农药用量,增强了系统防治的安全,从源头上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保护了环境。

2.3 满足农民预期的目标

相对而言,防治病虫害是一项复杂、技术性较强、专业的工作,过去是由政府统一负责,但是现在则是由农民自主经营的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很多农民对如何防治病虫害掌握不到位,大量的精壮劳动力走进城市谋取生活,我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农民为主,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建立专业的防治队伍,解决了农民的困扰,为 农作物种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散户经营多,专业防治实施难

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种植以家庭承包制为主,零散种植多,集中性的少,这为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带来了挑战。

3.2 防控病虫害的主体力量薄弱

近年来,进城潮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入城市,导致农村的主要生产力由妇女老人承担,相对而言,除了体力不足外,这部分人群对防治病虫害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管理措施不到位,盲目喷洒农药,导致产量下降。

3.3 植保体系不够健全

从我国当前的农作物种植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一些县乡级的植保员在机构的改革中下岗,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流失,导致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相对而言,植保工作繁复且辛苦,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一行业,部分人员为了一些原因选择兼职,无法专职,影响工作效率。

3.4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我国专业性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效果评定效果差,收取的费用标准不一,方式不够规范,服务的内容也十分的单一,人员技术水平不等,后勤管理跟不上,导致管理体制差。

4 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的有效对策

4.1 探索适合的组织模式

病虫害专业化的组织模式建立健全对防治病虫害是一种有力的保障,可以实行企业共建,联建的模式,聘用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制定销售网点,设置配送的程序,不断地完善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

4.2 完善基层植保体系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完善基层植保十分必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县级植保机构,改善植保机构的硬件设施,建立健全植保队伍,充实植保机构,建立健全基层的植保体系,为我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3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专业化防治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初步建立的组织,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等。建立专项的补贴资金,进行专业化防治。

4.4 建立健全专业的管理机制

结合地区发展形势,制定合理的专业化防治对策,建立健全服务方式,服务标准及用药的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

4.5 强化培训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加强对用药技术的培训,增强防治技术,注重机械维修,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建设。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的现状以及病虫害防治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对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不足以及防治对策有了新的认识,总之,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篇9

关键词 苦瓜叶片提取物;活性物质;斑潜蝇;菜青虫

中图分类号 S4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07-03

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有机合成杀虫剂,对害虫防治起重大作用,但也产生了严重的“3R”问题[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找到一种无毒、无残留、高效、安全的农药来替代化学农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植物产生的次生物质。现已认识到,植物含有大量无明显功能的次生性代谢物,这些次生性代谢物在调节植物本身适应其生命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昆虫也是植物生命环境的一部分,显然它们对植物中这些次生性化学物质的演化有直接影响,反过来昆虫也应受到植物中所含的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例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茴蒿素、藜芦碱、苦皮藤素、川楝素、毒藜碱、茶皂素等都是源于植物的杀虫剂[2-3]。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别名凉瓜、锦荔枝、赖葡萄,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南宋时传入我国,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尤以华南及长江流域栽培较多。苦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嫩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中VC的含量在瓜类蔬菜中最高[4-6]。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苦瓜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皆可入药[7],近些年人们从苦瓜的花、茎叶、果实中提取了大量的活性物质[8-10]。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苦瓜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治疗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11-13]。陈 宏等对苦瓜叶片抗虫特性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后发现,一些害虫如瓜蚜、朱砂叶螨、黄守瓜和黄足黑守瓜等害虫不能在苦瓜上建立种群或不取食苦瓜叶片,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4-15],与其他葫芦科作物相比,苦瓜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很少受到植食性昆虫危害,表现出较强的抗虫性[16-18]。在此基础上,该文对于苦瓜叶片的化学成分及其对一些农业害虫的抗虫作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苦瓜叶片的抗虫机理提供参考。

1 苦瓜叶提取物中的化学物质

Yasuda和Okabe et al采用甲醇对干燥后的苦瓜茎叶进行渗滤提取,其提取液浓缩、干燥后用氯仿、正丁醇萃取,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出化合物Momordicin Ⅲ。而后又从干燥后的苦瓜茎叶甲醇提取液的氯仿萃取层和正丁醇萃取层中首次分离出MomordicinⅠ和MomordicinⅡ[19]。

Mekuria et al从新鲜苦瓜叶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化合物momordicinⅣ:7-O-beta-D-glucopyran osyl-3,23-dihydroxycucurbitane glucoside和7,23-dihydroxy-3-0-malon-ylcurtita-5,24-dien-19-al[20]。

Yasui et a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新鲜苦瓜叶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化合物:7,23-diglucopyranosyl-3-hydroxy-cucurbita-5,24-diene-19-al和3,7,23-trihydroxy-cucurbita-5,24-diene-19-al[16]。

Kashiwagi et al从新鲜的苦瓜叶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MomordicinⅤ:23-O-beta-D-glucopyranosyl-7-hydroxy-3-O-malonylcucurbita-5,24-dien-19-al[21]。

成兰英等将干燥的苦瓜茎叶粉末经石油醚脱脂后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26,272二羟基羊毛甾27,9(11),242三烯23,162二酮(Ⅰ),Momordol(Ⅱ),苦瓜皂苷Ⅰ(Ⅲ),β-谷甾醇(Ⅳ),羊毛甾-9(11)-烯3α,24R,25-三醇(Ⅴ)和(24R)2环菠萝蜜烷甾23α,24R,252三醇(Ⅵ)。化合物Ⅰ、Ⅴ、Ⅵ系首次从苦瓜中分离得到[22]。

裴 炎等利用亲和层析和sephadexG-200柱层析纯化了苦瓜的几丁酶[23]。

任立云等将苦瓜藤、叶剪碎,风干,经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RE-52AA型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得到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苦瓜藤叶中检出20种化学成分:吡啶、醇酮类、酚类、简单有机酸类(乙酸、甲酸、苯甲酸)[24]。

凌 冰等从苦瓜叶片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种化合物:(19S,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1)、(19R,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2)和3β,7β,25-三羟基葫芦素-5,23-二烯-19-醛缩-3-O-β-D-吡喃葡糖苷(化合物3)[25]。

2 苦瓜叶提取物防治农业害虫的研究

2.1 斑潜蝇

2001年,李绍勤等将7种不同品种的新鲜苦瓜叶片研磨碎后,采用浸提液和热提液,用乙醚(≥99%)、乙醇(95%)、丙酮(≥99%)3种有机溶剂(均为化学纯)提取有效成分,提取液作用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成虫,观察提取液对成虫触杀、取食、产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触杀作用显示:7个品种的苦瓜叶片提取液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均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对2种提取法进行比较发现,浸提液比热提液的效果好;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大麻子苦瓜叶片提取液效果最好;3种溶剂效果强弱依次为:丙酮>乙醚>乙醇。提取液对美洲斑潜蝇取食、产卵及生长发育作用显示:提取液对美洲斑潜蝇取食、产卵无明显影响,但是对卵的孵化及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和毒杀作用,使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与相应溶剂对照及清水对照的差异均显著,且溶剂效果强弱依次为:丙酮>乙醚>乙醇。浸提液比热提液对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大,7个苦瓜品种以大麻子苦瓜提取液的作用效果最好[26]。

2004年,张茂新等测定了美洲斑潜蝇对豇豆、苦瓜、黄瓜、白瓜、节瓜和丝瓜的寄主选择性时发现,随着苦瓜叶片的葫芦素含量的增加,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数及危害程度明显减少。由此说明,寄主植物叶片中葫芦素B的含量是影响美洲斑潜蝇成虫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7]。

2005年,Mekuria et al用甲醇从苦瓜叶片中提取出了Momordicin I和一种新的化合物:7,23-dihydroxy-3-O-mal-onylcucurtita-5,24-dien-19-al,研究发现这2种化合物都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的产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

2006年,Mekuria et al从苦瓜叶片中提取出MomordicinⅡ和Momordicin Ⅳ。研究发现,这2种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的产卵有抑制作用[28]。

2007年,Kashiwagi et al从苦瓜叶片中提取出新的化合物MomordicinⅤ,发现此种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的产卵也有抑制作用[21]。

2008年,任立云等对苦瓜藤叶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分离,并对所得5种萃取物和氯仿分离组分进行了选择性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苦瓜的氯仿萃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强。进一步对氯仿萃取物进行组分分离,并进行生物测定,发现萃取物各组分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差别很大,2组分、3组分显示出较好的产卵驱避作用,70%乙醇冲洗液表现出强烈的拒食作用。随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从苦瓜挥发油中检测出20种化学成分。在已检出的成分中,乙酸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21.579%,其次是甲酸和苯甲酸,分别占7.855%和7.494%,5-乙基-2-呋喃酮、3-羟基-2-丁酮、l-羟基-2-丙酮等也占有很高的比例。苦瓜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取食具有忌避作用,采用四臂嗅觉仪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行为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成虫对这种挥发油具有相同的行为趋向[29-30]。

2009年,凌 冰等用乙醇提取苦瓜叶的活性物质,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产卵的抑制作用,发现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取食和产卵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9S,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1)、(19R,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2)和3β,7β,25-三羟基葫芦素-5,23-二烯-19-醛缩-3-O-β-D-吡喃葡糖苷(化合物3),3种化合物在供试浓度(100~400 μg/mL)条件下对美洲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5]。

2.2 菜青虫

1996年,陈 宏等将新鲜的苦瓜叶片磨碎后,采用乙醚、丙酮、乙醇、石油醚4种有机溶 剂浸提和热提苦瓜叶片,以提取液涂抹甘蓝叶后喂菜青虫[Artogela(pieris)rapae Linnaeus]。试验结果表明,4种有机溶剂提取液处理试虫其取食量降低,生长速率缓慢,存活率下降,其中乙醚提取液的作用最强[31]。

2.3 小菜蛾

1999年,陈 宏等将新鲜的苦瓜叶片磨碎后,利用己醚、丙酮、乙醇3种有机溶剂浸提和热提苦瓜叶片,以提取液涂抹白菜叶后饲喂小菜蛾幼虫。结果表明,3种有机溶剂提取液按照不同浓度饲喂试虫,随浓度增高,其取食量逐渐减少,生长速率逐渐减慢,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50%乙醚提取液作用最强[32]。

2008年,凌 冰等将晾干的苦瓜叶片用植物粉碎机粉碎后,用90%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得乙醇浸提物,从苦瓜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活性成分苦瓜素I(Momordicin I)和苦瓜素II(MomordicinⅡ),苦瓜素II和苦瓜素I对小菜蛾幼虫均有很强的拒食作用和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乙醇浸提物用蒸馏水热溶后,采用常规“液—液萃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拒食活性最强[33]。

2009年,向亚林等将苦瓜茎叶采集后洗净、切碎,晾干,用95%工业乙醇连续浸取3次,每次24 h,合并提取液并减压抽滤。先用多功能提取器进行初步浓缩,再经过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得苦瓜乙醇提取膏状物。苦瓜乙醇提取膏状物用水溶解后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将不同溶剂萃取液和剩余的水溶液分别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成膏状物,得环己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并进一步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最后确定3种化合物与以前提取的化合物一样。测定它们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率,发现均对小菜蛾幼虫有拒食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34]。

2.4 其他农业害虫

1998年和2002年,Yasui和Hiroe et al相继从苦瓜鲜叶中提取出化合物MomordicinⅡ,并证实其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e)有强烈的拒食作用[16,35]。

2000年,Abe和 Matauda用甲醇从苦瓜叶片中提取了化合物,并用氯仿萃取得到化合物MomordicinⅠ和MomordicinⅡ。研究发现MomordicinⅠ和MormordicinⅡ在低浓度时对黑足黑守瓜(Aulacophora nigripennis)有强烈的拒食作用,在高浓度时对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有拒食作用。化合物MomordicinⅠ和MomordicinⅡ或MomordicinⅡ和其他化合物混合使用时则对瓜茄瓢虫(Epilachna admirabilis)和瓜食植瓢虫(Epilachna boisduvali)有强烈的拒食作用[36]。

2005年,董易之等测定了苦瓜叶片中含有的葫芦素B对甜菜夜蛾1~3龄幼虫取食和成虫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达到1 600 μg/mL时,葫芦素B对1龄幼虫有拒食作用,并降低其存活率,在相同质量浓度下,葫芦素B能抑制成虫产卵,产卵抑制率达55.5%[37]。

2008年,张 跃等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从苦瓜叶中获得各种粗提物,然后作用于黄足黑守瓜成虫,表现出的拒食活性各异,而以苦瓜叶氯仿粗提物对黄足黑守瓜成虫取食拒食活性最高,其拒食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2012年,骆 颖等将田间采集的苦瓜鲜叶晾干、粉碎,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获得苦瓜叶乙酸乙酯提取物(膏状物),测定了苦瓜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斜纹夜蛾供试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叶乙酸乙酯提取物不仅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斜纹夜蛾的繁殖及其种群增长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38-39]。

3 展望

苦瓜叶片抗虫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苦瓜叶片粗提物的抗虫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苦瓜叶片提取物对一些农业害虫的抗虫性已经得到证实。对于苦瓜叶片抗虫物质类群、各种抗虫成分的协同作用机制、抗虫活性成分的开发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对苦瓜叶片抗虫作用的研究会是一个热点,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运用现代化学分离与结构鉴定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对苦瓜 叶片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建立高效筛选模式,确定苦瓜叶片抗虫物质类群。研究各种抗虫成分的协同作用机制,尝试从多角度去理解苦瓜叶片抗虫作用,并结合昆虫毒理学的研究阐明苦瓜叶片抗虫机理,以为研制新的植物源及无污染的农药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丰富植物抗虫性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4 参考文献

[1] 覃伟权.植物次生物质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2,22(6):60-68.

[2] 臧二乐,李萍.植物源杀虫剂研究现状[J].农药,1994,33(4):5-7.

[3] 钦俊德.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前景[J].动物学报,1995,41(1):12-20.

[4] 石雪萍,姚惠源.苦瓜中四环三萜类皂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6,6(1):330-333.

[5] 万新建,李作善,缪南生,等.苦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现代园艺,2009(8):29-31.

[6] 雷万钧.苦瓜子蛋白分离纯化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20-23.

[7] 王丰玲,张英锋,马子川.苦瓜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用途[J].化学世界,2008,49(6):382-384.

[8] 李清艳,梁鸿,王邠.苦瓜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09,44(9):1014-1018.

[9] 袁杰,杜琪珍.苦瓜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4,20(3):62-63.

[10] LIU C H,YEN M H,FANG S H.Antioxidant triterpenoids from the stems of Momordica charantia[J].Food chemistry,2010,118(3):751-756.

[11] 包凌晟,吴民泸,聂宇.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基本性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4):1203-1206.

[12] TSAI T Y,CHU L H,LEE C L,et al.Atherosclerosis-preventing activit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fermented milk-soymilk supplemented with Momordica charantia[J].J Agric. Food Chem,2009,57(5):2065-2071.

[13] TEOH S L,LATIFF A A,DAS S.The effect of topical extract of Momo-rdica charantia(bitter gourd)on wound healing in nondiabetic rats and in rats with diabetes induced by streptozotocin[J].Clin Exp Dermatol,2009,34(7):815-22.

[14] 陈宏,王振英,彭永康.苦瓜抗虫物质与抗虫作用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4,19(1):107.

[15] 飞,陈宏,霍建中.ICP-AES法测定苦瓜叶片中的常量及微量元素[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25(3):19-20.

[16] YASUI H,KATO A,YAZAWA M.Antifeedants to armyworms,Spodoptera litura and Pseudaletia separate,from bitter ground leaves Momordica charantia[J].J Chem Ecol,1998,24(5):803-813.

[17] KUMAR A,TEWARI G D,PANDEY N D.Studies on antifeeding and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of bitter gourd(Momordica charantia L.)against mustard saw fly,Athalia proxima Klug[J].Pesticides,1979,13(12):9-11.

[18] MISHRA D,SHUKLA A K,DEBEY A K,et al.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vegetable oil against mustard aphid,Lipaphis erysimi Kalt,under field condition[J].J Oleo Sci,2006,55(5):227-231.

[19] 吴志杰,雷盯函,陈宏.苦瓜叶片抗虫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9,44(1):12-14.

[20] MEKURIA D B,KASHIWAGI T,TEBAYASHI S,et al.Cucurbitane trit-erpenoid oriposition deterrent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to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5,69(9):1701-1710.

[21] KASHIWAGI T,MEKURIA D B,DEKEBO A,et al.New oviposition deterrent to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Cucurbitane glucoside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7,62(7-8):603-607.

[22] 成兰英,唐琳,颜钫,等.苦瓜茎叶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8,45(3):645-650.

[23] 裴炎,张正圣,宋水清,等.苦瓜叶片几丁酶的纯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2(2):179-182.

[24] 任立云,曾玲,张跃,等.苦瓜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忌避和拒食作用[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4):425-429.

[25] 凌冰,向亚林,王国才,等.苦瓜叶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取食和产卵行为的抑制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4):836-842.

[26] 李绍勤,邓望喜,张求东,等.苦瓜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杀虫作用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6):530-513.

[27] 张茂新,凌冰,曾玲,等.六种植物叶片中葫芦素B对美洲斑潜寄主选择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11):2564-2568.

[28] MEKURIA D B,KASHIWAGI T,TEBAYASHI S.Cucurbitane glucosides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leaves as oviposition deterrents to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6,61(1-2):81-86.

[29] 任立云,曾玲,许益镌,等.苦瓜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3):257-260.

[30] 任立云,张跃,韦达东,等.苦瓜提取物对黄足黑守瓜的化学抗虫性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306-1308.

[31] 陈宏,刘映红,邓新平,等.苦瓜叶片提取液对家蚕和菜青虫取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6,9(3):68-71.

[32] 陈宏,靳阳,董华,等.不同浓度苦瓜叶片提取液对小菜蛾幼虫行为及存活的影响[J].华北农学院,1999,14(4):117-121.

[33] 凌冰,王国才,轧霁,等.苦瓜叶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及有效成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16-3122.

[34] 向亚林,凌冰,王国才,等.苦瓜茎叶中葫芦烷三萜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3):13-17

[35] YASUI H.Identification of antifeedants in bitter gourd lea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deeding behavior of several lipidopteran species[J].Jarq f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2002,36(1):25-30.

[36] ABE M,MATAUDA K.Feeding deterrents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leaves to cucurbitaceous feeding beetle species[J].Applide Entomology and zoology,2000,35(1):143-149.

[37] 董易之,张茂新,凌冰.葫芦素B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和成虫产卵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2):56-58.

篇10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0-1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以市场为主体,在政府的科学管理与指导下,采用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防治的方针,也是利用先进的测报技术、防治器械和防治方法,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片区实行统一防治的方式。此方式不但是解决分散的一家一户治虫防病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规模化、优质化、现代农业的需要[1]。因此,对于病虫害要认清问题难点,了解对策方法。

1 当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的因素方面

一是中国的农业基本国情对病虫害防治影响。因我国农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农业基础设施弱,造成病虫害防治较为落后;二是农户分散无序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的主体是以农户各自为政、分散经营,零散种植农作物的多,集中连片的少,各类作物无序杂乱混合种植,这种方式使病虫害种类数量增大,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三是病虫害防治主体力量薄弱。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造成许多农田留荒或低效种植,人们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不重视甚至无能为力;四是知识技能局限性的限制。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中,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比例很大,不但作物种植水平低下,而且在农田管理上使用农药时不合理不规范,盲目喷药、无效喷药等,使病虫害防治很难有效有序进行。

1.2 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各级涉农部门不重视,很少有预防措施,很多地方没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根据虫害种类及作物环境作出行之有效的长期的防治体制机制;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如缺乏透明评定标准、无服务费用收取的标准,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存在缺乏高效施药机械、后勤保障跟不上以及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完善等问题[2];三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齐。不少乡级甚至县级农业工作人员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或没有真正从事本专业,加之农业工作比较艰苦,许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从事基层农业工作,造成人才队伍流失或缺乏;四是没有相应政策等支持。如缺少资金、无技术引导。防治工作尤其在起步阶段,更需要农业部门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为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3 新环境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海拔落差大,南北温差大,特别是很多地区小气候突出:十里不同温,百里不同天。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二是工业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酸雨天气,水质污染等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抗病能力弱。同时给病虫害带来新挑战和变化规律,如天气变暖会提前带来蝗虫繁殖期改变,危害各农作物生长期和紊乱病害机理机制。酸雨使土壤ph值酸度增大,将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加快土壤酸化等,从而改变病虫害种群数理变化。

2 对策

2.1 成立农作物生产协会

在农业局、科协等部门支持下,成立农作物生产协会,如蔬菜协会、玉米协会等。协会属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独立法人性质,承担民事责任。成立各种协会可以解决产、供、销问题,实现以串联每户为纽带,订单式、规模化、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成立协会后,协会本着以市场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负责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自然就解决了病虫害防治主体问题。

2.2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制度,根据本地区病虫害特点,及时公布信息,制定长期行之有效制度。制订适合该地区的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对防治组织机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机械配置、用药规范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二是完善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为专业化防治提供有力支持,加大投入基层农业人员队伍建设,改善各种基础设施。做到监测系统信息准确,信息传递讯捷,专业防治到位。特别要改革乡镇农技服务站,将借调、混岗等人员进行重新疏理。同时成立村级农业服务组织,是有力减轻生物虫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有效方法;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防治的人力,资金等支持力度,对刚起步的组织机构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技术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资金,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及相关组织管理进行补贴,扶持防治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方法,在关键时期,召开现场会,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促进防治工作整体推进;五是加强培训。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大人员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用药安全、防治技术、药械维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面对新环境改变

一是进行各种作物试验方法,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对比试验,总结找出适合各种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品种,选出抗病强,高产质优品种,提高其抗病害能力;二是全社会支持技术革新,提倡绿色生产,推广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

参考文献

[1] 陈会柱.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