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经济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央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所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按照该项规定,电网公司对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并按干部任免权限“谁任命,谁审计”的分级负责、分工审计原则,根据“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对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风险、重要管理事项、重点控制环节和大额资金的检查,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在实际开展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遵循科学的审计程序,获取领导的支持,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行审计成果转化,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等,对于成功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重大影响。
一、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程序
(一)审前准备
市级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对象是所属二级单位(县电力局、专业管理所或相关多经企业)的正职。根据市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令书》和《关于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的通知》精神,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成立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确定审计任务,听取被审单位离任领导任职期内的工作自述,查阅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其附属经济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业务范围、经营管理、内控制度、财务收支及人员情况、离任时的财务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审计切入点,确定审计分工和完成审计目标的具体日程。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同时作好审计记录,写好审计工作底稿,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财务收支、资产质量和有关经营活动、重大经营决策以及经营绩效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情况。
(三)审计终结
审计终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审计报告,在界定企业负责人工作业绩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针对不同职责范围的审计对象选择适当的审计内容和考核指标。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和核算特点,对县级电力局和城区局级主要领导考核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售电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内部利润总额、售电均价、电费回收率、资金上解率、综合线损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独立核算的多经企业考核企业领导任期内各年年末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增减变化情况、各年产值、成本、利润指标完成情况、职工人年均收入情况、税费上缴及企业所得税减免情况、普通股股利分配情况、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情况等;对报账制核算的专业管理所考核其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主要工作业绩从财务资产管理、供用电管理基础工作、营销管理、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及执行情况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认定。离任审计完成后,要做好审计档案归档保管工作。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
1.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干部管理的需要而开展的,已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立项到审计评价都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强化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日益受到电网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市电力公司分别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和审计业务指南,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上级领导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经济责任实施中,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均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签发和提出意见,并将审计报告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的支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利用核对、比较、详查或抽查及内部控制制度查验等审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业绩指标采取纵横对比法,对重大经营决策和特定问题作出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离任者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明确了其在任的经济责任。继任者明确工作思路,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上级领导和继任者借助审计力量,全面了解单位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规避和控制风险,确定其经营决策。
(二)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出“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它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审计证据具有相关性、充分性、可靠性的特点。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被审计事项密切相关;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审计证据的证明力,而且关系到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证据的类型取决于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包括内控制度、重大经营决策、财务收支、绩效、工程管理、营销审计等,需要获取多方面的证据。其中:财务审计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取证目标是证实会计报表所作的各项认定;绩效审计是在传统的财务支出审计的基础上,从企业支出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效果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取证目标则是各项经营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的实现情况;电力营销审计是对电网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即电力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效果的审计。其取证要关注电量、电费、线损数据来源真实性、电价政策执行的正确性、电费回收的及时性,回收率指标完成的真实性、电费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账务管理的合规性、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线损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效果;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立项、建设过程、工程(预)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各环节的审计取证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市级电网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短至1~2年,长至7~8年,跨越时间长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些证据可能难以取得。同时,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现象的存在,导致审计发现情况不能及时向当事人了解,而继任者受到对情况不了解或不愿触及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增加审计发现和落实问题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证据的质量。
(三)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省、市电力公司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要求,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评价。审计评价的方法是:以市级电网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确定资产经营责任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采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寻找本单位的差距。对取得的成绩和查证的问题进行审计界定,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等,传统审计对事不对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政策性强,且既对事又对人的复杂的审计方式。该审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经济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可能因为以前家底不清,造成对接任认定困难;二是离任者非常关注审计评价,成绩多本人感到满意,问题多离任者不肯接受,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公正性、发展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熟练掌握相关政策,谨慎评价,建立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全面看待被审计人的功过。同时认定经济责任不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审计范围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注重数据,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非审计事项、审计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作评价,坚持数据评价原则和准确性原则,使用规范语言。
(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
审计成果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性文书和其他相关的审计成果资料。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和价值所在。
电网企业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创新,把审计结果转化为纪检、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的审计成果。同时与人力资源部、纪检监察部门统一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对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明确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扩大内部审计影响力,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电网企业在干部选拔、加强干部廉政勤政建设、完善防范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强,且实行的时间不长,在审计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上还需逐步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感觉到,要在较短的审计时间内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一个较准确的定量、定性评价,难度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目前,市级供电企业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和工程审计人员为主,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知识面要求高,客观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需要复合型人才。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熟悉会计业务及其风险控制,了解供电生产的特点、主要流程及营销管理知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学会与企业不同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审计风险防范能力,把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干得更出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央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7号令,2004.
[2] 张连华.内部审计实务精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
,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篇3
这种情况在施工企业存在的情况更是明显,结合我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未确定的收入。
2004年施工企业开始按照《建造合同》进行帐务处理,但是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各种因素,使施工企业并没有完全而彻底地执行,因此在审计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们现在说的未确定的收入,包括标外工程、委托、洽商、设计变更、变更设计、材料差价、材料量差等原因形成的待建设单位审批的工作量收入;以及未确认的机械租赁收入、拆、安装、运输机械的收入、焊接费用收入等。这些未确定的收入,能否结算回来,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招标文件中也没有明确的列示,往往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收入概念,可是对于内审工作来说,恰恰对离任者的经济评价起到关键的作用。
如何确认这些收入,确认多少,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当然还要掌握建设单位的确认标准和态度等。
首先要制定确认未确定收入的几个原则,这样就能够在审计实施阶段把握一条标准线和更加有的放矢:
(1)谨慎性原则,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已施工但是建设单位尚未批准的未确定的收入,没有建设单位的认可证明材料,审计时该收入将不予采纳。但是在审计报告经批准尚未下发以前,被审计单位从建设单位取得了认可该部分收入的证明材料,可以调整确认该部分收入,修改审计报告。
(2)客观性原则,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为这些未确定的收入而发生的所有成本,无论如何列支,都必须在审计时确认为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无论收入取得与否,均已发生,无法逆转。
(3)追认性原则,在审计实施阶段,未确定的事项影响了被审计单位的盈亏结论,一个施工项目的结算往往要跨几个年度,待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结算后,再行对当时审计时的未确定事项一一确认。在后续的审计重新认定时,对于审计实施阶段的一个在建项目的未确定事项,涉及到原未确定事项实现后的划分问题,做如下规定:能够按工程节点或工程项目划分清楚的,按工程项目进行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不能够按工程节点或工程项目划分清楚的,按完工百分比(即审计时前任领导完成的甲方确认的工作量除以最后的结算量)来分劈这部分未确定收入的结算额。
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对被审计单位有证明资料表明能取得未确定收入,必须进行初步估算该未确定收入的能够回收数额,并且深入考证证明材料的效用性和把握性。
例如,我们在对某电力工程项目经理部的任期审计时,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大约进行了56%,但是审计实施时已经报电厂批准的工作量为合同价的35%.由于电厂要求提前合同工期2个月,项目经理部采取了加大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等措施。当时,项目经理部拿出了一份会议纪要,是建设单位召开的动员大会,投资方(大股东)的总经理的报告中提出,如施工方能提前合同工期一个月奖励500万元,二个月1000万元,依次类推。该项目部拿出这么一份会议纪要,按照审计时的工程进度,比原来的网络进度提前了1个月,因此他们要求确认奖励收入500万元。
当时,我们审计组认真研究了会议纪要的每个细节。在报告中,奖励的条件就是提前合同工期这么一个要件,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和合同,还有招标文件联系起来看,在合同中明确的表明了合同工期的截止日期,这份会议纪要只是起鼓动干劲的激励作用,没有法律效力。从公司法的角度看,即使总经理同意了会议纪要的内容,但是还必须有股东会通过后才有效力。因此,尽管当时施工进度提前了一个月,我们也没有确认收入500万元。
又例如,在审计一个项目部时,该项目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价差和量差的预算资料已经装订整齐,尚未报送到建设单位。并且能够查阅到建设单位为调整材料差而发的文件,从会议纪要中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段的概念,一是调整材料的范围。必须掌握两个具体的必要条件:一是购买时的材料发票,一是标准的出库领用单。
审计组用这份会议纪要中限定的条件和要求,对该项目部报送建设单位的预算资料进行了检查,把不符合要求部分进行了剔除。通过审计的实施,被审计单位及时按审计要求进行了整改和完善,重新整理了一份预算资料,不仅挽回了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当然,审计组对材料差的认定是按初始的资料进行了估算。
2、未确定的成本费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对未确定的成本费用问题如何去确认,同样会影响最后的经营评价结果。这里所说的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未结算的分包工程款、已使用未办理出库入库手续的材料、未统计结算的机械台班、应摊未摊的其他直接费、应结未结的间接费用等。本来这些成本费用的支出很容易可以确认的,但是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资金状况较差、施工地点比较分散等原因造成了这些未确定成本费用的存在,而且由于单位的个体差异(领导决策、经营管理)使这种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不仅数额大,而且拖延时间较长,给企业的盈亏状况造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必须把这些费用从前任领导的任期内划定一个界限,分清责任,明确盈亏,因此如何确认这些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2.1未确定的人工费,主要指分包工程尚未结算的部分。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分包结算尚未完成而预估的成本,必须有分包合同、预付款证明、工程部门的签证单,经审计人员进行估算后可对该成本予以采纳。
分包工程部分发生的人工费,一般占到总成本的25%,因此在审计时必须给以特别的关注。在施工过程中,对分包结算不及时,平时只是以预付款的方式给付工程款,所以在审计时就很难确定,前任领导在任期间发生的分包结算到底有多少,虽然可以通过分包合同看分包范围、工程签证单,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能完全确定分包结算的数额。我们采取的确认方式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依据分包合同确认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分包范围内的施工任务完成,那么该部分的分包成本就可以计取;二是根据完成合同工期的百分比计算。
例如,某施工队伍与被审计单位签定了一份劳务分包合同,工程价款2150000元,并且规定了明确的施工范围,合同工期10个月,截止到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已付施工队伍工程款850000元,已施工时间为6个月,受建设单位的设备到货影响及图纸滞后等原因,实物工作量只完成了45%.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如何确认施工分包成本,按照合同规定的分包范围排查,几乎所有的工序都没有按施工网络进度结尾,属于开口等的状态。尽管只完成了实物工作量的45%,但是实际的成本投入已经发生了,因此确认发生的成本时应该按合同价款的60%考虑。
三是根据预付款的数额确认分包成本。有些时候,工程中断时间很长没有复工,在审计时确认分包成本没有办法依据上述原则,只有按预付款的数额确认了。
2.2未确定的材料费,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投入使用,而尚未办理入库出库手续的材料。为了强化材料管理,督促各单位加强材料成本的会计核算,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预估的材料成本,必须有物资采购合同、办理了出库手续,并对该批材料进行了暂估入库。否则,审计人员将对该材料成本不予采纳。
2.3未确定的机械费,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发生,而尚未办理结算的机械费成本。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租用的机械预估成本时,必须有机械租用协议、台班费结算单、预付款证明等资料,经审计人员估算后可对该成本予以采纳。
2.4未确定的其他费用,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发生,除上述三项费用以外的其他直接费用,包括临建费用、水电费用、二次搬运费等。对于这些费用的确认,有证明资料的按证明资料确认;没有证明资料的,按已经发生的该部分费用的月平均值计算预估费用。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上的社会责任运动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企业,食品安全、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使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何基于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基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社会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环境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新的企业治理结构。它是企业对其自身各种行为的约束,既是企业应该追求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其商业伙伴行为的一套管理体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
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商业的最高价值是在创造最高利润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有些企业从偏狭利益出发,忽略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安全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缺乏诚信、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企业作为区域社会的细胞,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而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更主要的是,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离开社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是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社会责任可视作企业同社会的契约。
从长远来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为,企业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良好的声望有助于企业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具体来讲,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至少可以得到几个方面的好处:可以使企业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价值;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有利于企业招募、留住优秀员工,形成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以同政府等外部相关组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可以减少浪费、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而且对于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进入和拓宽国际市场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道,当一个企业家只是追逐自身利益,毫不关心公众利益时,会有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这只“手”就是社会责任,竞争力源于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力涉及很多因素,有技术、管理,但最深刻的就是它的理念、价值观,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价格、质量之后的另一重要竞争力。调查表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
(一)经济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其存在的目的是吸引各种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促进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确保投资者基本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经济责任方面,企业应该合法诚信地进行经营活动,诚信纳税;尽可能地促进就业,为社会、为所在地区减少就业压力;在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合理合法利益的情况下,保障广大股东和投资者的合法收益权。同时,企业经济责任的实现也是企业实现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二)社会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家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的积极合作与贡献。企业家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这些责任具体表现在:在劳动时间、工资保障、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员工的发展、平等的就业晋升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犯。这些责任的承担有利于形成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评估和审核,“维护劳工权益”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主要竞争对手以及社区、政府等。保护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为社会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具有安全保障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等等;为社会创造就业、关注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照章纳税等,此外,企业还应当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支持和捐赠,帮助教育、娱乐、贫困地区的发展。一个能够对消费者负得起责任的企业,必将被消费者所信赖。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有利于增加企业产品的忠诚度、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而对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支持,一般都能够争取到他们对自己经营上的支持,或者将他们的支持转化为产品的利益点加以传播,可以起到刺激销售的作用,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可以说,企业行为与社会福祉息息相关,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之变成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环境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正确处理企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追求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主要包括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地改进环保工作,积极应对和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等等。保护社会自然环境免遭污染,实现社会生态平衡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具体的做法有: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减少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从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的节约及保护环境等。
保护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平衡是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方面。2004年10月,国际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这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第三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对我国相关企业影响巨大。2005年8月,欧盟议会及理事会通过的 WEEE、ROHS 双环保指令对中国企业正式生效,从2006年7月1日起,中国企业在欧洲销售电子产品必须承担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问题。基于对环境关系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实践证明,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投资、是企业信誉投资、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投资,既达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目的,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家只有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历史重任,才能建立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责任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将经济责任与会计制度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会计活动。可以说,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延伸,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这样一种结合,能够明确现实企业经济业务中的责任,将这一制度有机地运用到建筑企业中,不仅利于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是符合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特点的。
一、责任会计制度出现的背景以及其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凸显处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由于以前的会计制度,没有很好的将经济责任与会计制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而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归属的混乱现象。因此,责任会计制度的出现势在必行。责任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经济责任主体的承担者,明确区分责任归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现象,也基本上解决了一旦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顺利找出应负担责任的会计主体。而建筑企业虽然不同于其他单纯营利性的企业,但也有属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将责任会计制度应用与建筑企业管理中,也是有益而无害的。建筑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不仅受其他同行业竞争企业的影响,而且受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要完成一项建筑工程,期间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建筑企业工程的进展过程中,变数发生的机会是难以准确计量和预测的。如果人采用以前的经济责任制,则很容易发生无人负责的情况,而且建筑企业往往是以承包的方式来开展工程,其间各项物品的消耗和其他费用,都不是小的数目。
二、责任会计制度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划分企业内部经济单位,明确经济责任承担主体
建筑企业基于其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按计划进行有序施工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多样性,对建筑企业实行内部明确的经济单位划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有利于责任会计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实施。建筑企业已不能设计到的经济活动,都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有关,这也是由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同时,由于建筑企业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将内部经济活动安类型分别归于各个相应的项目中,以明确责任与项目的分配,这样进行专门化的监管,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负责人能够将项目实施的进程与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出现了偏差或者有干扰因素影响工程项目的继续实施,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的同时,做到对相关项目人员的兼顾。这也体现了责任会计对相关负责人的威慑和约束作用,一旦明确了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相关负责人就不敢任意妄为,而是对所负责的项目尽心尽力,致力于为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努力。这对于建筑企业有效开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编制企业内部责任预算,确定不同责任项目目标
一旦将建筑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就会出现每个项目组相对独立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各个项目组的不同业务内容和成本开销。所以,在对其进行过项目分组之后,每个项目组就要为其开展的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责任预算。在进行这一预算时,是要充分结合企业往年的发展情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需要做出的更改策略,以保证在责任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将企业利益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最大化。没有目标的前进是没有效果的的,因此,建筑企业内部各个不同项目组在将其项目责任预算做好的基础上,还应当确定其不同的责任目标,利于对项目成绩进行考核。为了有效的开展这一项目责任预算和不同项目责任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将项目负责人薪酬和项目责任目标实现的程度结合起来,以激励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种做法,将会在节约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以最大化的方式来实现建筑企业的整体追求目标。
3.细化不同项目的责任成本,进行企业内外的责任控制
由于将建筑企业工程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细分,在明确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将责任成本进行细化,也是责任会计制度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企业可以在相关项目组分别设立企业项目管理办法,企业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机制,以明确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细化责任成本的落实。而且通过对企业内外责任的控制,则更加利于在各个项目组建立起责任成本控制机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无效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在全球资源大规模消耗的背景下,这一机制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编制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业务考核
以上对于责任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成果,最终都要汇集到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经过各项数据的显示,来进行对建筑企业业务的考核。将企业最初的目标与完成的成果进行比较,完善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这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企业 经济法 社会责任 法律 一致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增长,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相应的定义和发展概述,分析在经济法视野下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对企业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以及对相关的部门提出了一些见解。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指企业仅仅承担相应的商法责任,而是更多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在经济法视野下承担社会责任。由于的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意外事故,例如矿难事故、食品安全事故,这都是社会责任的问题。企业在发生这些事故的时候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逃避,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会出现怎么多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经济发的不够重视造成的,所以社会应该思考企业在经济法视野下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概述及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社会责任。企业的不断发展造成一定能的垄断,企业的垄断就会引发一些社会危机,这些危机的根源往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所造成的。企业是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员,往往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担任重要的角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形象也有很大的作用。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做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虽然有人认为社会责任不应由企业承担,但是在这里笔者还是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私权绝对这种观念是必须需要改变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这与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不矛盾的,企业完全可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二)企业责任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但对这一概念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同点,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例如在亚当斯的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所拥有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努力的。很明显,他所说的利益是指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在70年代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渐渐改变了观念,形成了社会责任的意识。我国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在不断与世界企业的合作,不断巩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要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已经遍布全球。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承担了很多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在经济化经济的形势下,企业往往由政府主导。在市场经济起步之初,很多企业忽略了社会责任的概念,在现在市场经济兴起之下,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任由这些不足发展下去,那么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早期的社会责任呢主要是企业承担一些道德义务,例如社会福利或者慈善事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也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一般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对消费者、对债权人、对当地经济、对当地环境以及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责任。
本文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最大化的承担社会责任,即在其最大的能力内和经济法允许下进行相应的社会义务。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即广义上的企业。
三、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企业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社会承担一些社会义务,这不仅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且还是道德上的义务。经济法对一些企业产生一定的制约和管制,同时也帮助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经济法的社会利益与企业责任的共同点
经济法中,社会的利益为根本的利益,因此这就要求社会上的各个方面都为社会利益而努力,即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这些法律主要针对市场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证法》、《产品质量法》等等。但这些都是以社会利益为最终的目的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组成,考虑的不仅是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更要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就需要平衡两者的关系,经济法充当着调和剂的作用,所以经济法视野下两者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二)经济法的社会效益价值与企业责任的共同性
社会效益是价值取向,这是经济法所体现的。所谓的社会效益是指人们可以享受到公共的利益、社会的福利,除此之外,还要在精神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初次之外,企业还要平衡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这也会增强社会的效益。为了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企业应该更多的为以后的前途考虑,还要考虑相关的股东的利益,减少矛盾的发生。因此企业内部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够提高社会的效益。经济法所具有的价值和企业责任内部也有一致性。
(三)关于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实质性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一致性,因此经济法无形中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一些规范性的手段和强制性的手段,是一种提倡和强制结合的方法,这就是经济法所采用的管理策略。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引导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对市场进行更大的调控。
四、经济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
(一)让职工参与并且完善相关制度
职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利益是与股东的利益相连的。要不断通过相关的法律加强职工的参与度,现有的法律有所欠缺,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例如,为了提升企业的公平的体现,《公司法》对加强公司机关制度中对职工董事或职工参与都做了相关的有效的规定。同时,还确立职工在监事会中的地位和比例,稳定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劳动法的实施
我国针对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也出台了很多的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职工和企业的权利。但是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操作性,法律法规在者模式上不成熟,这就导致了很多劳资纠纷或者其他的纠纷案件的产生,并且热度越演越烈。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由于企业过分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视了经济法,让其自身最大程度上逃避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必须在加强法律意识的同时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发展,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五、结语本
文基于经济法视野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将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一致性的分析,也对企业加强内部的稳定提出了意见,最后对于企业的自身以及对法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法的约束下,企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也是不够的,还需在一些其他方面进行完善,例如,税法,劳动法等方面的完善。同时,企业需要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的从物质层面的提升逐渐上升到上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企业在履行经济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经济法对企业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的规定,要求我国企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正视自身所必须要尽到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较低,需要予以改进。
二、企业责任的发展概述
企业责任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责任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保护企业相关主体包括股东、员工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第二阶段是社会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一味的重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类法律法规的出现,企业除了要促进自身的利益发展,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的责任
(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早期,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参与福利活动或者慈善活动的道德行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经济法的确定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更是法律范围下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法律范围内企业必须对当地的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企业相关主体等承担责任。
( 二) 经济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经济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法中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利益,这一点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共同性。经济法中的社会利益我们可以从法律文件中看出,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诸多经济类法律法规,我们都可以看出,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以经济带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的维护需要社会主体共同进行维护。企业也属于社会主体中的一员。因此,在经济事业下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二,经济法包含着与社会利益相关的所有经济范围,它的制定意义是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在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经济法也要求企业必须要在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加强对资源利用率的控制,保护自然环境。
当然,社会效益价值的最大化需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不断协调,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可以看出,经济法的社会效益价值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着一致性;第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共通点。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政策的鼓励和引导,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企业的生产模式才能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而政府对于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均是经济法进行调整的手段。经济法的调整既能够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
四、经济法视野下企业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需要以经济法为前提,完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中,企业应该要更加重视对职工的尊重,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当然,除此之外,企业在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企业内部的和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共同发展;其次,加强对劳动法的重视和落实。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劳动法,但是由于劳动法在执行和监督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社会上仍然会出现较多的劳动纠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分不利,企业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要加强对劳动法的重视和落实,履行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法的支持下帮助稳定社会的秩序。
篇8
关键词:环境会计 社会责任 会计核算
自20世纪70年代比蒙斯(F.A.Beams)、马林(J.T.Marlin)在《会计学月刊》上分别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污染的会计问题》之后,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环境会计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不少学者著书立说,揭示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本文针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具体业务内容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具体的科目设置与账务处理探索。
一、科目设置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特有的内容要设置一级科目,共性的社会责任内容是在相关社会责任总账科目的基础上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或三级明细科目,具体需要设置如下科目:
(一)“环境资源资产”科目。用于核算环境资源资产的增减变化,借方反映环境资源资产的增加,包括现有环境资源资产存量的增加,新探明环境资源资产储量的增加,以及人工培育的环境资源资产转入;贷方反映环境资源资产的非耗用性减少(如报废、毁损或转让等),企业可以按照环境资源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二)“环境资源资产累计折耗”科目。是“环境资源资产”的备抵科目,用于核算环境资产的耗用性减少,其贷方反映按一定的方法计算的环境资源资产折耗额;借方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如环境资产的出售、报废清理)减少环境资源资产而相应转销的折损额;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环境资源资产的累计折耗额。
(三)“环境固定资产”科目。是“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的二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拥有环境保护、“三废”治理等环境责任的固定资产,借方反映环境固定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环境固定资产的减少,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期末环境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
(四)“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耗”科目。是“环境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也是“累计折耗”的二级明细科目,用于反映环境固定资产因使用等按期计提的折旧额,借方登记处置环境固定资产转出的累计折耗,贷方登记企业计提的环境固定资产折耗。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环境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
(五)“环境生物资产”科目。用于归集人工培育的有生命的环境生物类资产的实际成本。培育环境生物资产主要指企业绿化发生的树木、花草等环境资产,传统会计直接将绿化发生的支出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在财务报表中没有该项资产。笔者认为应该按照该项环境资产的特征将其作为一项环境资产进行核算。
(六)“环境负债”。是“社会责任负债”的二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应支付的承担生态环境破坏发生的费用或应支付的生态环境补偿发生的费用。企业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应付环保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应交环境资源税”等。
(七)“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环境资本”科目。用于核算所有者投入环境责任的资本。
(八)“环境责任支出”科目。是“社会责任支出”的二级明细科目,下设“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环境破坏损失费用”、“环境保护支出费用”、“排污费”、“资源降级费用”、“废弃物收费”、“环境补偿费”、“包装物污染费”等三级科目。
(九)“环境责任收益”科目。是“社会责任收益”的二级明细科目,“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科目用来反映企业因治理环境污染而取得的环境收益,贷方登记平时发生的环保收益,借方登记期末转入“社会责任利润”的当期环保收益。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可设置“环境责任收益――直接环境效益”科目核算实现的直接环境效益。
二、账务处理
(一)环境资源资产的处理。
例1:国家依法拥有XY化工有限公司的磷矿资源,并作为国家股投入企业,该企业将其作为环境资源资产进行核算,该磷矿石经评估每吨价值110元,已探明磷矿储量 7 000万吨,本期开采300万吨,则磷矿环境资源资产价值=7 000×110=770 000(万元);磷矿折耗=110×300=33 0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环境资源资产――磷矿 7 700 000 000
贷: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环境资本7 700 000 000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磷矿资源耗减费用 330 000 000
贷:环境资源资产累计折耗 30 000 000
(二)环境负债的处理。企业在核算应由其承担的环境负债时,借记“环境责任支出――××费用”科目,代收代缴的环境负债,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环境负债――应交(付)××费(税)”科目。
例2:20××年5月,XY化工有限公司对水资源污染,经测算造成水资源质量下降损失为30万元,以此为标准,国家环保部门要求该企业支付生态环境补偿费。该项损失作为资源降级费用应计入环境费用,未交的补偿费作为企业的环境负债。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水资源降级费用300 000
贷:社会责任负债――环境负债――应付环境补偿费 300 000
若企业支付了15万元的补偿费,则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负债――环境负债――应付环境补偿费
150 000
贷:银行存款 150 000
例3:20××年5月,XY化工有限公司将自产的磷矿石2 000吨用于环保项目产品生产,每吨应交资源税300元。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环保项目
600 000
贷:社会责任负债――环境负债――应交资源税
600 000
(三)环境资本的处理。“环境资本”是投资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本,在传统会计中属于“实收资本”的范畴,在核算时作为“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的二级明细科目予以反映。企业收到投资人以环境资产进行投资时,应在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后,借记“环境资源资产”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环境资本”科目。
例4:20××年6月,国家以磷矿资源向XY化工有限公司投资,该磷矿已探明储量8 000万吨,经评估测算磷矿石每吨价值为125元,则该磷矿资产总价值为8 000×125=100(亿元)。国家将该资源投入企业时,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借:环境资源资产――磷矿 10 000 000 000
贷: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环境资本(国家股)
10 000 000 000
(四)环境责任支出的处理。笔者认为环境责任支出为广义的环境费用,它既包括对象化的环境费用,又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环境费用,还包括资本化的环境费用,如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具体又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环境破坏损失费用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处理。
例5:XY化工有限公司拥有一磷矿,经测算每吨磷矿石资源价值为125元,开采费用为27.21元,20××年6月开采了100万吨,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自然资源耗减费用125 000 000
贷:累计折耗――环境资产累计折耗125 000 000
发生的开采费,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产品
27 210 000
贷:资产类或负债类科目 27 210 000
2.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处理。企业对环境保护支出费用进行账务处理时,如果发生的支出形成固定资产,则在“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环保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计提的折旧费用在“环境责任支出――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科目核算。对于本期发生的收益性支出,在“环境责任支出――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科目核算。
例6:20××年7月,XY化工有限公司购入环保设备一台,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价款300万元,交纳排污费20万元,支付罚款50万元,计提环保设备折旧120万元,会计处理为:
购置环保设备:
借: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
3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3 000 000
交纳排污费: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环境保护支出费用(排污费)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支付罚款: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罚款)500 000
贷:银行存款 500 000
计提折旧时: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环境保护支出费用 1 200 000
贷: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耗 1 200 000
3.环境破坏损失费用的处理。企业在核算环境破坏损失费用时,在“环境责任支出”账户下设置“环境破坏损失费用”明细科目核算产品的生产使生态环境减少的价值。如果生态环境破坏费用的发生与负债相联系,将企业应承担的义务记入“环境负债――应付环境补偿费”科目。
例7:20××年7月,XY化工有限公司对水资源污染,造成水资源质量下降的损失为150万元。以此为标准,要求该企业支付生态环境补偿费。该项损失作为降级费用应计入环境费用,未交纳的补偿费作为企业的环境负债。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
――环境破坏损失费用1 500 000
贷:社会责任负债――环境负债――应付环境补偿费
1 500 000
例8:20××年7月,XY化工有限公司环保部门发生办公费用5 000元,人员工资2 500元。会计处理为:
借:社会责任支出――环境责任支出――环境保护支出
7 500
贷:社会责任物资 5 000
应付职工薪酬――环保部门 2 500
(五)环境责任收益的处理。环境责任收益可分为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环境收益和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下面就两种类型收益分别进行核算。
1.治理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收益的核算。企业可设置“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科目来反映企业因治理环境污染而取得的环境收益。
例9:20××年8月,XY公司由于采取某项环保措施,并进行有助于环保的技术开发,收到政府环保机关拨入奖金、补助金等20万元。传统会计核算是将其列入营业外收入或补贴收入等,但在环境会计中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 ――环保收益 200 000
例10:由于采取某种环保措施,XY公司从银行取得环保局担保的低息贷款600万元,期限3年,利率为4%,同期一般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为7%。在该业务中,实际利息费用为24万元,而按同期一般贷款计算的利息应为42万元,节约利息18万元。假定该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则计算的当年利息可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420 000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240 000
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
180 000
例11:由于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减少污染,企业将原从政府取得的排污权对外出售,取得款项15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50 000
贷: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
150 000
例12:由于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当期获得减免流转税15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交税费 150 000
贷: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
150 000
例13:由于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所得税减半征收,获得减免所得税收益5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10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0 000
贷: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
50 000
期末结转上述环境收益:
借: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环保收益
730 000
贷:社会责任利润 730 000
此外,由于改进环保措施和减少污染而少缴排污费、减少罚款及赔付可以带来机会收益,但是该类收益在计量上相当困难,所以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暂不入账。
2.环境资产带来的环境责任收益的核算。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可设置“环境责任收益――直接环境效益”科目核算实现的直接环境效益。直接环境效益体现在销售收入中,其核算实际上是将直接环境效益从收入中分离出来,因此直接环境效益的记账时间、记账方法与销售收入基本相同,期末的结转与收入也基本相同。如此核算可能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这样核算可以明确资源产品中得益于自然资源的效益。当实现了销售收入,并将直接环境效益分离后,可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例14:20××年8月,XY化工有限公司共销售化工产品100万元,经测算收入中包含直接环境效益40万元,销售收入6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400 000
社会责任收益――环境责任收益――直接环境效益 600 000
三、结论
环境会计就是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会计学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必须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设置相应的环境活动会计科目,针对性地记录和反映环境活动的内容,能够更加明确地揭示企业活动的真实成本与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目的。建议国家尽快补充会计准则内容,设立环境会计专项准则。X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10.
2.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2010,(8):14-15.
篇9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它在本质上是经济法责任,而不是商事法责任。这一问题在当下有着极大的紧迫性。并且这应当属于多部门、多学科都会遇到、都要讨论的问题。经济法研究对这一前沿课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作出积极的回应,也可说是经济法学界的一种社会责任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社会责任是指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这个词亦可作广义、狭义理解。但不论怎样解释,社会责任总是与社会利益直接相联系的。因此,社会责任也就是社会义务,或称社会契约义务。
企业以社会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初,当资本主义世界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之后,企业与社会的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起来。为缓解社会冲突,矫正“社会失灵”,于是敏感的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和理论。比如,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公司“面向公共服务”。随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引起了积极的关注和响应。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起,从欧美发达国家发端,随着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人权运动和公共治理模式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经济法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政治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整个社会正在日益走向和谐。然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以及过去积存下来的一系列矛盾,现今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不稳定的情况。会就业困难;经济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工受歧视;改制、破产和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群体事件;等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对经济法的理念和制度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方学者曾指出,经济法“发展了公共利益这个核心的概念”。企业本身的义务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同时也就是在向社会提品、提供服务。企业为实现资本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运用各种手段,其中也包括可能实施具有负外部性的某些行为,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垄断、不正当竞争、超标准排污,等等。这些负外部性的行为,如果没有受到国家(政府)、其他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制约,则将会使有关社会利益受到损害,这就造成社会失灵。因此,通过制定明确的规范,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更加契合和突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质:一方面,保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权;另一方面,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发挥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功能,并解决企业经营的负外部性所造成的某些“社会失灵”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这样,经济法就能通过以公法因素为主导、公私法因素相结合的路径,协调国家(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更有力地发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谋求社会实质公平的重要作用。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质增添了新的证明,为经济法的权利义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经济法的实际应用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解读
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法定义务,或称法定责任。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规定;《物价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中关于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关于生态安全的规定,等等。此即国家法即硬法意义的社会责任。
第二,次法定义务,或称次法定责任。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见;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等。此即国家法之外、具有规范性和执行力的另一类社会规则——软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第三,道德义务,或称道德责任。如扶贫开发、捐款救灾、慈善救济,等等。此即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以上所说,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归根到底,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对社会履行义务。公民本指个人,借用公民这一词来用,企业就是社会公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质上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履行必需的相应的义务。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责任政府引导中介组织法制健全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企业要能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有些生产厂商或决策者在追逐自身利益最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企业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导致企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逐利性和短期性,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长期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就企业的本质而言,它属于追求盈利的营利性组织。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
中国企业亟需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企业履行社会资源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括而言,要做到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如果企业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置于脑后,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责无旁贷。
(二)要有对客户负责任的精神
客户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的价值和利润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选择。但作为消费者,单个客户的能力有限,在客观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应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第一,保障安全的责任。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质量保证意识。汶川大地震中,因为“汉龙希望小学”的教学楼在建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工程质量的丝毫不打折,这座教学楼在强大的天灾面前巍然挺立,没有垮塌,才得以让483名学生得到成功逃生的机会。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一个有良心和责任意识的企业,应该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第二,使客户知情的责任。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些代谢产物属于致癌物。可许多商家在逐利的过程中却抛弃了道德的底线,生产出来的食品加入了苏丹红成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此类食品流入到市场,严重坑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苏丹红事件让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凸现出来,也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保障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客户在没有任何障碍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是对企业综合发展度的一个评价,企业要想更好地成长就得忠实于这些声音,而不是用一些欺诈的手段来蒙蔽顾客的选择,图一时之利却不能长足发展。第四,保障客户求偿的权利。这是企业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有错必纠是一种风范和气节。承认过错才能更好地弥补,推脱责任不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
(三)要有对社会负责任的意识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推动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对社区改良计划的投资、设立奖学金以及鼓励员工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向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对许多企业来说,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收益。
(四)要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履行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是指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指通过企业自愿捐献(而不是摊派的、强制的)实现向社会的回馈。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这种自觉性体现于企业领导层的新的经营理念之中。这是指,企业领导层在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对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就会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信念转为实践,从个人履行转为企业家群体履行,从个人自律转为企业家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十分重要。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当量力而行。这里所说的量力而行,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发展和效益始终是基础。企业经营不佳,停滞不前,甚至亏损负债,根本谈不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必说持久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了。
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利润分配的制度化,以及动用企业利润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程序化、规范化,是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社会责任持久化的保证。上述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既能协调投资者、管理层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又能协调企业的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责任推进意识,加快市场经济的成熟度
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我们应该采取“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策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与企业自身对利润的追求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商业中的全局观念不再仅仅以产品与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而是把企业视为社会的伙伴与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还是民间社会,都不能独自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必须合作,合作就必须建立相互的信任。企业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着社会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企业有这种能力,就需要与当地的社区、社会多沟通,也可以在企业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评估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
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优惠,逐步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二)发展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推进
2007年1月13日,全国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专业学会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企业及早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的压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倡导和推进社会责任行动中,工业协会首先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其倡导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更是不可或缺。全国性工业协会和地方性工业协会都要在组织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协会宗旨,工业协会有责任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帮助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动,指导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行业自律公约,推动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公布本行业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报告;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记录、公布企业信用状况;按行业特点,制订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则或实施细则,加强社会责任的培训工作,搭建推进社会责任的服务平台;加强调查研究,向政府反映并提出有关社会责任的情况问题和政策建议。
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也可自发在民间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经济组织,把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推进作为这些组织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多渠道、广宣传的形式,自觉在社会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法制建设,夯实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中关于法律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基础性的,这是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和纳税。企业不得欺骗、坑害客户,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欺骗、坑害投资者,不得苛待职工等等,因为这些都是违法的。法律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条底线。如果某个企业连法律层次的社会责任都未能履行,即使自愿捐献了若干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依然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
四、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意义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履行社会责任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是工业企业和工业协会实现与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职工素质,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融入全球化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形势需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已逐步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球资本与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企业要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贡献,作为衡量品牌企业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是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履行社会责任对广大的工业企业都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东部沿海企业还是中西部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以及规模各有差异,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不仅仅是现阶段的实际行动,而且在今后长期发展中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其带来多方面的现实利益。一是减少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声望。企业良性发展的社会链,可以降低其在社会的运营成本,同时拓宽企业的发展渠道,优化企业的发展模式,从而最终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声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品牌附加值的提升,极大地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的目的。二是提高销售额和客户的回头率。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带来了客户对其产品质量的认可和信赖,从而为企业实现更多的销售额,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由于产品的热销,企业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四是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内必定会爱护自己的员工,鼓励企业员工开拓创新、大有作为,重视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努力为员工打造好的工作环境和交流平台,从而成为人才的积聚地和吸纳场所。五是不断增加企业自身的盈利。良好的社会效益必定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帮助企业谋取更多盈利,同时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也将会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企业文明网.
- 上一篇:安全消防防范措施
- 下一篇: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