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种植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稻种植规划

篇1

关键词:规模化种植;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策略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指的是利用科学用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的方式对水稻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在水稻种植活动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完全符合“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植保理念,也是践行绿色植保方案的主要方式。

一、推动稻田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推行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与前提,这就需要水稻种植户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土地的平整度,建设与种植面积像匹配的沟渠灌溉体系,恰当设计水管,以便于在干旱季节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洪涝季节将稻田中过多的水及时排出去。改造与建设水稻种植基础设施,可有效解决单个水稻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排灌问题,并可改变传统的“水稻田烤田与灌深水”的局面。另一方面,水稻的规划化种植过程中需要用到机收、机插、机播、机耕等很多农机设备,要想切实提高这些农机设备的作业效率与质量,就需要确保土地平整、道路通畅,因此必须做好水稻田技术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工作。

二、推广应用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规模化种植水稻,主要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显著降低零散种植户的种植成本,以有效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为了有效提高经济收益,所有水稻种植户都会优先选择抗病虫、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借助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播等现代化的在栽培技术,以显著提高种植效率及产量;结合测土配方的方式为水稻种植科学施肥,以最大限度优化肥料的有效性,尽可能缩小费用的污染面积与深度;推行“一斤石灰一斤粮”的增产方案,以有效预防水稻种植过程中导致的土壤酸化情况的出现。

三、做好水稻健身种植各项工作

规模化种植可推动水稻种植与管理方案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对收割后的稻田及冬闲田统一实施灭卵、灭螟,并为土壤做消毒处理,以彻底消灭那些地下害虫及土传病菌,以降低虫口基数;努力做好拌种、浸种工作,以便培育出更加健壮的无病虫秧苗;合理密植、适时栽插;恰当管理水源与肥料,推动水稻健身栽培方案,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优化水稻生长的周边环境,营造出不易发生病虫害的环境,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成效的优化奠定基础。

四、恰当选择绿色防治方案措施

规范化种植的方式据定了在水稻肥水管理、播种期及品种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水稻发生病虫害的程度、类别及时间等也基本一样。这就有助于农业部门对相关病虫害进行科学的预报与预测,并结合水稻特有的病虫害特点及预报预测情况,恰当采取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比如,借助杀虫灯对各种害虫进行诱杀;用相应的引诱剂将害虫诱杀掉;利用与保护水稻田中的青蛙、蜘蛛等害虫天敌,以实现“用虫治虫”的目标;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阿维霉素等生物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借助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品将病虫消灭掉;利用稻鱼共育、稻鸭共生除草治虫。因为规模化水稻种植过程中是统一实施绿色防治工作的,所以引诱剂及杀虫灯的布局都非常合理、科学,这就有效保护了鱼鸭及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且还可科学配置化学农药及生物药剂,以显著增强绿色防治成效,并且还可预防因水稻种植户过度分散而随意使用化学药品情况的出现,最终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

五、优化农机耕作的效率与质量

规模化种植水稻有助于轻型及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大范围、高质量应用,借助大型喷药设备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轻型飞机、烟雾机、担架式喷雾器等,提高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另一方面,在水稻的规模化种植过程中,通常都是专业人员对喷药设备进行科学操作的,与一般水稻散种植户相比,他们对喷药机械的保养户操作更加了解,逼近可明显提高使用喷药机械的效率,而且还可降低操作过程中对机械的磨损情况,有助于喷药机械使用周期的明显延长,还可有效降低以往用人力打药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六、实现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结合

规模化种植水稻可推动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的高质量组建。在现代农业发展观念的引领与影响下,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是由专业的、服务能力很强的组织承担的,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借助统一性的高效植保绿色防控产品及喷药设备,不仅优化了绿色防控成效,而且还缓解了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推动了专业病虫害防治小组与种粮大户、合作社、农场及村组等组织的密切合作,促使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有机结合。

总之,将绿色防控技g应用到水稻种植中,是实现生态农业目标的需求,也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主要途径。而规划化种植水稻,可使得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可得以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应用,有助于应用成效的优化与提升,有利于顺利实现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加坤. 济宁市水稻种植全程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初探[J]. 中国农业信息,2015,20:143-144.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机插秧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导技术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创新机制,重点突破,通过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目标任务

全区力争2012年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插秧率达到70%以上),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新增80台以上,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5.6万亩。基本形成水稻种植“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三、重点工作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省、市农机化规划要求,我区要力争2012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情况,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方案,要把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田块。各镇(涉农街道、园区)2012年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项准备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面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主要变革。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开展科技入户、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切实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推广两个方面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机插秧的好处和优势,从思想上消除顾虑,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研究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方法路径,切实改变农民生产习惯,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整体推进的方式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任务的落实。对已进行机插秧的村要积极实施整村全面推进;对未进行示范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在各村普遍建立示范点,做到每村都进行机插秧。要充分调动村级的积极性,通过村干部、大户的带头示范,推动全村水稻种植机械化,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4.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专业化育供秧基地,培植壮大机插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提供“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全面加速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1.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把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摆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区委、区政府将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园区)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狠抓措施落实。要抽调精干人员充实机插秧工作队伍,确保生产环节人员力量配备到位,把面积、育秧、插秧指导和维修服务等工作,落实到人。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农委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水稻机械化种植工作计划,并做好技术培训、育秧和田间管理、机具调度、栽插和维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确保技术推广成功;区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及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并安排一定比例的推广、培训工作经费;其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问题;建议

水稻旱育秧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增收的一项常规的科技措施,具有省水、省工、省种、增产的效果,并且秧苗健壮、根系发达,返青期短,已经在我省水稻种植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嫩江县地处寒冷地区,种植和发展水稻生产应用此项技术非常适合,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 嫩江县水稻种植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水稻北扩”战略号召下,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农户和种植合作社种植水稻。农民也一致看好水稻这一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作物,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不足1000亩,激增至2013年4万亩,未来5年内将达到30万亩的种植规模;种植形式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逐步向土地规模流转,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种植转变。目前,全县已成立7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布在4个乡镇,种植面积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90 %以上,水稻单产较单户种植平均亩增产10 %以上。

2 水稻育秧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现实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2.1配套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

嫩江县县域内虽有“一江七河” 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但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大都以防洪和旱田灌溉为主,防洪坝和泄洪口等主要是保障城市、村屯居民和耕地安全;旱田灌溉主要是打抗旱井,以地下水为主,而真正适于水田灌溉利用的引自然水和排水工程几乎为零。因此,现在水稻生产的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几乎是从零起步,同时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资金量大,若没有国家等大型项目资金支持,仅凭县政府和种植农户自筹建设完备配套水利工程很难实现。2012年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水田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先期启动了全县9大灌区中的民兵水库灌区、繁荣灌区和临江丹凤灌区三大灌区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资金限制,目前整体工程还未完全竣工,很多设施设备还未配套,还不能完全满足灌区种植要求。未来全县其余6大灌区建设,还要大量项目资金支持。

2.2育苗基础设施设备薄弱

我县现有种植水稻农户大都是近年旱田起家,缺少水稻育秧必备的一些设施设备。

2.2.1育苗灌溉井

目前我县水稻种植规模小,种植相对比较分散,农户多在家中房前屋后、村边空地或本田育秧,农村目前多定时集中供水,农户储水设施设备有限,江河化冻较晚,育苗用水不能及时保证,所以急需配套灌溉井。

2.2.2育秧配套机械设备

一是粉土机。受种植规模扩大、残留药害和极端天气影响,育苗取土越来越困难,依靠原有人工筛土办法,需土量大,床土质量差,备土效率低;而使用专用粉土机可节约用土量,提高床土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智能催芽机。土法催芽,温度不好掌握,易烧芽、烂芽,出芽不整齐,芽势弱,不利于形成壮苗;而智能催芽机催芽,催芽快,出芽整齐、芽壮,易形成壮苗,移栽后缓苗快,后期产量高。三是播种器。现有部分农户尚使用手播和落后播种器播种,效率低,播种质量差,急需更新。四是育秧棚室。我县属高纬高寒地区,春季气温回暖晚,总体积温不足。因此,必须采取大棚育秧或棚室两段育秧法育秧,抢积温,育壮苗,进而提高产量。我县目前还有部分农户采用小棚和自制中棚育苗,棚内空间小,保温性差,易于立枯病和青枯病等苗床病害的发生。整地、自动卷帘机及温湿度监控设备:适于棚室整地的微耕机、揭膜自动卷帘机及温湿度监控器配套设备设施缺乏。

2.3旱改水启动资金缺乏

旱改水成本高,需启动资金大。据测算,在我县新旱改水包括育苗及本田整地、灌排渠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在内,每公顷成本20000元左右,而且生产第一年很难见到效益,所以新旱改水资金缺口大。

2.4育苗场地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我县水稻种植刚刚起步,一定程度上种植还比较分散,资源利用率低,急需统一整合,提高使用效率。统一规划集中育苗场地,道路硬化,水电、防风林等配套设施。

3 利益补偿机制意见和建议

3.1对新旱改水农户给予直接资金补贴

旱改水成本高,需启动资金多。据测算,在我县每公顷旱改水包括育苗及本田整地、灌排渠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在内,每公顷成本20000元左右,而且生产第一年很难见到效益,所以新旱改水需政府资金大力扶持,给予补贴,建议达到每公顷投入成本的50 %左右,约1万元。

3.2对水稻育秧棚进行资金补贴

我县属高纬高寒地区,春季气温回暖晚,总体积温不足。因此,必须采取大棚育秧或棚室两段育秧法育秧,抢积温,育壮苗,进而提高产量,所以在育秧棚室建设上,需政府资金扶持。

3.3扩大水田农机补贴范围

在型号和马力上,在考虑大型合作社农机需求同时,应兼顾一些小户小型机械需求,使他们也充分享受到优惠政策,而不是一刀切。

3.4把水田整地纳入秋整地补贴范围

包括秋整地、秋做床、秋备土,补贴资金可略高于旱田。

3.5把水稻生产纳入良种补贴范围

通过政府监管,激励农户应用良种,加快良种推广速度。

篇4

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大大增加我国和世界的粮食总产量,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5亿亩左右,面积与我国现有可耕地18亿亩相近,如果能种上这抗盐碱的水稻,按照目前亩产约300斤计算,年产量可达4000多亿斤,约为我国2013年粮食总产量12038.7亿斤的1/3。据估算,全世界有143亿亩盐碱地,如种上海水稻,可多产21450亿公斤粮食,大大缓解世界的粮食危机。通过改良海水稻的品种,提高海水稻的产量和口感问题,海水稻将会为破解人类粮食紧缺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各行业总用水的60%以上,是名附其实的用水大户。在当今人口和工业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淡水资源已是一种越来越稀缺的自然资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在我国缺少淡水资源的地区推广海水稻的种植意义尤为重大。

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有效解决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海水稻用海水灌溉,不用施肥,不用打农药,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农产品,这对于推动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广海水稻种植,有利于培育出更多抗盐碱的农作物新品种。水稻的抗盐性是一道世界难题,“海水稻”或将破解这一难题。通过改良海水稻的品种,提高海水稻的产量和口感问题,海水稻将会为破解人类粮食紧缺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可以尝试将这种抗盐碱的种殖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上,培育出抗盐碱、抗病虫害的水稻和其他农作物新品种。

篇5

关键词:标准化育秧;柳河县;水稻生产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41-1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稳步推进,以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契机,以大力推进育插秧为主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全面发展水稻收获机械化,加快种子处理、精密植保、谷物烘干、精米加工等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较为完善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大胆探索体制创新,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到“十二五”末期,全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为柳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自2005年起,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柳河县就着手水稻机插和机收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几年试验示范推广情况看,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省工保农时,早分蘖促增产,节本增效显著。调查统计全县近两年人工常规育栽插成本平均135元/亩,标准化大棚软盘育秧机插成本平均65元/亩,亩节本70元左右;人工收割脱谷费用合计120元/亩,机收费用80元/亩,亩节本40元左右,合计平均节本110元/亩。另外,机插秧可以节省秧田面积约80%、苗田管理省工60%以上,诸多因素节本可达130-150元/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为可观。

农村土地流转及生产经营模式,抑制土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时还很难放开,这些都阻碍了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及生产效率高的先进的农业机械介入和使用。农户耕地少,土地流转不畅且独自经营,水稻种植环节的农艺复杂、机械技术含量要求又高。只有育出适合机插秧的壮苗,才能实现水稻机插,因此,水稻标准化育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不改变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些解决机插育秧的经验和方法。

1 明确目标,强化领导

几年来,我县始终把水稻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作为全县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实现“十二五”末水稻生产机械化55%的目标,将指标层层分解并列入乡镇农机化工作的目标考核。同时乡镇都制定了机插秧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乡镇政府由分管领导挂帅,农机和农业等部门组成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领导小组也相继运作,各部门与各试验示范区(点)实行包保挂钩,分工负责。聘请了农机、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全县机插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技术培训、现场会指导、巡回检查。年终考评先进,促动后进,推动了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2 项目拉动,形成合力

县政府利用国家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及国家农机购资补贴政策,统一安排部署农机购置补贴、培训经费补助和示范奖励等扶持资金政策。连续六年累计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5亿元,引导农民投资3.8亿元。购置水稻生产专用机械设备2100台套,培训水稻种植户2600户,建立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32个、示范户180个。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技术力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3 农机农艺,技术合璧

机械设备和育秧是推广机插秧技术的两个要素。在机械设备选购方面,我县结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对供货商的产品,进行了详细调查和了解,把技术性能好、价格合理、适合本县水稻生产的机械设备推荐给用户。在育秧方面,总结往年实践基础上,邀请省市县有关农业专家及基层技术骨干成立课题组。种子处理与机播种、育壮秧与播种量、水田整地与机插质量、稻谷成熟度与水稻机收率、机收留茬及还田稻草与次年春耕整地等方面,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发挥了农机农艺结合的整体效应。目前,我县低成本机插育秧技术基本成熟,并总结出了一套大棚标准化育秧机插实用技术。许多水稻种植大户在大棚标准化育秧、机插秧和机收获技术上都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 市场机制,探索创新

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运行机制上,政府注重了市场化操作。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带动下,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或农民购买和使用大棚标准化育秧配套设备、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围绕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使用效益,创新产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以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从全县水稻机插秧育苗情况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生产服务模式:一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或种田大户自购(自购育秧设备)自育自用育秧模式,该类型约占60%;二是种田大户建棚,农户进行订单式育秧,其中也有农机大户带秧带机一条龙服务,这种类型约占20%;三是多个农户自主联合,按种植面积出资,统一建棚、购机、育秧和管理,这种类型约占20%。

篇6

教学内容与分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看图导入]水稻种植和水稻杂交之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读【季风水田农业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

2、读【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3、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图】

学生讨论回答: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那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什么关系?(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4、读【亚洲地形图】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什么地形类型?为什么?

(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5、读【亚洲人口分布图】

水稻种植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人口稠密的地方,水稻的种植过程环节多,劳动复杂,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大量劳动力。)

学生在讨论下分析归纳: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地形、气候、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水源、土壤、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种植经验)

出示几幅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P48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你能提出那些解决的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请同学们阅读第49页第一段,结合幻灯片思考以下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概念

(商品谷物农业就是指面向市场,主要种植主麦、玉米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读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最大的分布区都是地广人稀说明了什么?

(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4案例: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发展优势。

[学生讨论回答]中部平原有以下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大、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人工运河的航运、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③地广人稀,提供大规模生产经营。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⑤先进的科技-有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并形成了农业一体化。

主要分布地区

考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2、季风水田农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D.企业化种植规模大,农业生产商品率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板书设计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

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

3、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作物:

2、特点:

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70-02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黑龙江省的最大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过去看,不少资源型丰富的地区反而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居民收入排名靠后,工业化水平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的研究,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恐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自然资源丰厚,工业发展滞后的同时,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过分的破坏,还保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绿色发展呼声高企、逐步推进实施的当前,黑龙江省这两大优势恰逢其时,使得建设大美龙江能够成为发展的目标,省委也充分挖掘到了龙江的这一潜力。发展宗旨不变,建设幸福龙江,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精神、文化水平也同步发展到给人以幸福感的水平,此乃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路线不变,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就是要可持续发展,龙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继续保持环境优势,齐发展。

一、关于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在农业资源和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123”,农林产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符合绿色发展,打造现代农业、林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营销;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231”。 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关于“城乡一体化”

在城乡一体化上,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不一定城市化,城镇化可能更适宜。从全国看,黑龙江省还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但土地如此重要,土地资源如此稀缺,土地的价值如此之重,本着珍惜、保护资源的原则,使现在的资源和环境在日后显现出更大的价值,更要珍视现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合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他们的减少速度和退化程度,因此,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可以注意推广“立体城市”概念。不应盲目扩张城市,铺陈城镇面积,导致诸多浪费。

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重庆模式一度较热,这种模式的关键点除了金融运作之外,就是土地。有人给重庆模式算了一笔账,其民生投入从贷款或者土地而来,不过是寅吃卯粮,或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发展,不是让下一届政府有苦难言。泛华集团杨天举董事长提出开放式金融,预售契合实际、可预见的未来,这需要结合问题规划设计。

后兴起的城镇,在城镇建设规划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利于“乡土中国”社会本有的家族关系、礼仪和礼法维系的需求,尽量保护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

三、关于农业节水

说到资源,水资源也是我国自然资源中的短缺资源。近些年,全国出现了不少有关“天坑”的报道,有报道介绍这是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和使用引起。虽然黑龙江省不像中原地区省份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在历史上人类活动量大、频繁,从事农业生产历经千年,农业开发久矣,虽然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又是水网发达、河流交错,但是,如今的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建国前后北大荒的开发力度之大,也较大改变了黑龙江省环境和生态;近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又高居全国前列,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也是较大的。因此,在节约水资源方面,除了倡导生活用水的节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节约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节约上也应该占有很大比例,起码农业节水应该是节水的重头之一。

黑龙江省的气候,老话讲是“十年九旱”。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农用地面积3 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3.5%,农用耕地1 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5 58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6 000万亩,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水稻商品量达到1 925万吨,产量与商品量继续排在全国首位。而水稻种植在各个大宗农作物种植中恰恰是最耗费水资源的,据了解,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 000吨水资源,生产1吨玉米需要耗费1 200吨水资源,而生产1吨水稻则需要耗费2 000吨水资源。无论这是数据是否准确,这其中的差异是显著,甚至是惊人的。想想该省生产的1 925万吨水稻,将比生产1 925万吨玉米多付出多少水资源的代价。北京密云水库曾因附近的水稻种植大量耗费水源,将水稻改为旱稻或改种其他作物,并适当地给农民一些补偿。

在黑龙江省多年种植水稻的传统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严重。不少地方引用河水灌溉,这不但也给政府增加建设费用,也使农户水稻种植成本增加。虽然各方面条件的缘故,黑龙江省现在不必取消水稻的种植,但该省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值得我们考虑从种植也上做些文章,实现农业大幅度的节水。

在农业灌溉方式上,在新疆由于环境逼迫,兵团种植100%滴灌,连路边的道行树都采用滴管的方式,没水树也不能活,水管浇灌太费水。黑龙江省有没有计划逐步地在基本农田上实施全部的滴灌呢?这个当然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大面积的滴灌设施配备,至少需要不少的经费投入。还有农民的素质问题,是不是配合,肯不肯认真的用,谁来管护等。甚至如何推广也可能是个问题。这么看,大面积滴灌的推进需要与土地流转的程度相配合。

但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宏观层面上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在确实可以“以稻治涝”的地区,坚持水稻种植,在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水稻的地方是不是就不种植,在相对缺水、旱的地方是不是就禁止种植水稻呢?至少不应该因为追求产量盲目扩张水稻种植。耕地的“旱改水”成本本身就不小,虽然水稻的亩产比其他粮食作物高出许多,收购价格也高出许多,但从近年看,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幅度较大,但市场实际收购价格涨幅较小,种植成本增加,因此,农户实际种植收益下降。2013年秋收季节,国家将水稻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50元/斤和1.11元/斤,分别比去年增加0.10元/斤和0.06元/斤。但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恐怕农户的实际收益还是下降。那么,明年还有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吗?还要“旱改水”?“水改旱”也还是需要成本的呀。未来黑龙江省粮食的种植以玉米为主,可能是个必然要走的方向。

另外是种植技术和模式的改变。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也是能在不小的程度上节约用水的。查找到2003年的一组数据,如下记录:“由于技术配套、用水科学,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每立方米水资源可生产粮食1.6―2公斤,最高达2.3公斤,而我国仅为0.8―1.4公斤”。10年过去了,我国这个指标的现实情况也许是改善的,但也还是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四、从生态补偿的角度补偿产粮大省

黑龙江农垦在每亩耕地的单产上效率较一般地市水平高出不少,但因其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使种植的成本也很高,所以,高产并未带来真正的高效益,其职工的高收入主要依靠每个职工拥有较大的耕地面积。从这个角度上说,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高于经济效益。

农业是弱质产业。地方没有农业税收,发展农业又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产业扶植、农民增收等那么多的问题,都靠政府投资行吗?政府的投入可能还真是主要的“三农”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还有一个路径,也是探讨了多年的,那就是属于生态补偿范畴的国内省际资源转移补偿。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为保证国家的安全做了重大的贡献。粮食虽然是一种商品,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其市场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市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市场价格。粮食的卖出,实际上也是资源的转移,包括水资源,包括土地的培育和修复,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付出,以及农业发展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购入粮食的省份给以适当的补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而这种补偿得来的资金,可以规定只能够利用在农业范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45%左右,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工业排污和生活垃圾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污染程度少,适合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虽然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年有效积温少,但夏季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水资源充足、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与南方相比,没有高温障碍,稻米整精米率高,透明度好,垩白较少,外观品质较好。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低,其他营养成分含量适中,适宜发展生产优良食味米。

1.3化学污染少

黑龙江省冬季严寒,很多虫卵和病菌不能越冬。加之无霜期较短,水稻生育期间温度也较低,生产上常发性病虫害种类与南方稻区相比明显偏少。即使发生病虫害,也因病原菌和害虫基数较低(除稻瘟病等个别病害之外),危害程度较轻,水稻生产中施用农药数量较少、剂量较小。此外,黑龙江省多数土壤属于有机质含量多、养分含量较高的黑土类型,农业开发时间较短,土壤肥力消耗较少,水稻生产中使用的化肥数量也相对较少。

1.4生物安全性高

黑龙江省水稻大面积种植时间较短,生产上未推广应用任何有转基因成分的水稻。加之特殊的寒冷气候条件,一般外地品种受温度限制也很难直接引种种植。可以说,黑龙江省生产中的水稻品种,还没有任何转基因成分。黑龙江稻米,从生物安全角度看属于绝对安全的产品。

1.5商品规模大

黑龙江省稻米商品量占75%左右,可以发挥稻米商品数量最多和绿色食品等优势,与国内缺米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稻米供销合作意向。特别是稻米高消费市场,更需要在黑龙江建立稳定的优质稻米供应基地。也可以满足国际市场优质稻米消费需求,与稻米进口国建立供销合作关系。黑龙江省稻米丰歉可能起到主导市场价格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2.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行性分析

黑龙江省由于夏季温度低,无霜期较短,热量较少,生产上只能种植与当地无霜期相适应的早熟品种。常年种植水稻最北线在北纬50°左右的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最北部地区。黑龙江省无霜期虽较短,但是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光照资源并不少,适合水稻生长;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单季产量并不低;大平原较多,土地连片,可以种水稻的耕地资源充足,并且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今后能种植多少水稻,关键取决于可利用水资源状况。

黑龙江省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一般干燥系数为1左右。但黑龙江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间分布相差悬殊,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图1)。特别是年际间春季降水变率较大,这决定了种植水稻必须具备灌溉条件。春季生产泡田整地是集中大量用水的关键时期,此时下处于春季缺水干旱期。保证春季泡田整地用水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能不能种水稻和种植面积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到了夏季多雨期,自然降水很少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大量多余的水经常白白流走,有时甚至造成洪涝灾害。秋季干燥期有利于稻谷自然脱水干燥。黑龙江省水稻灌溉水资源类型不同,今后再扩大种植面积,各类灌溉水源所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同。

图1 哈尔滨地区干湿季节示意图

2.1水库水灌溉

这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灌溉最好的水资源,应该大力建设发展。灌溉效益较好的如:五常市龙凤山水库和木兰县香磨山水库等。正在嫩江上游建设的尼尔基水库,将对增加水稻面积中发挥作用。但黑龙江省大平原面积较大,在大江大河上继续建设大型水库蓄水增加水稻面积的数量是有限的。目前,松花江上规划建设的航电枢纽工程,将在一定程度起到蓄水和提升水位,增加灌溉稻田面积的作用。

2.2江河提水灌溉

在江河上直接抽水提高水位,作为灌溉水源种稻面积比例也很大。但黑龙江省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很少,水的控制率低,春季泡田用水量大时,江河水位低,流量也少。总的来看,很多地区这类灌溉水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枯水年份很多灌区不得不多级提水,增加了成本。严重时无水可提,致使稻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整地,或插秧期后无水灌溉。轻者耽误农时或水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大幅度减产,重者造成弃耕绝产。2000-2002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主要是这类水灌溉的稻田出现连续干旱造成的。利用提水灌溉,在地势较低的东部三江平原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两江一湖”地区,尚有再发展的潜力。

2.3井水灌溉

黑龙江省打井提取地下水种稻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的40%左右。地下水位较高的东部三江平原较多。打井种稻不仅存在水温低影响产量和品质问题,还会因为大面积集中打井,造成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单井出水量越来越少,形成地下水位漏斗,抽水成本越来越高,有效灌溉面积越来越小。继续大幅度增加打井种稻面积的可能性也不大。很多打井种稻的稻田,还需要用灌溉水来代替置换井水,才可能保证这一类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稳定性。

除上述灌溉方式外,还有一些小塘坝和小水库等蓄水灌溉种稻,但所占比例较少。这类灌溉水源大幅增加种植面积的可能性很小。

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多少,不取决于降水总量的多少。今后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5月中旬到6月上旬,水稻泡田整地和水稻生育前期的“春季干旱期”是黑龙江水稻生产发展的限制瓶颈时期。可以说,此时期有多少稳定的供水能力,就有可能种植多少水稻。通过打井种稻、西部松嫩平原江河的提水种稻、小塘坝和小水库蓄水种稻来大幅度增加保障供水能力的可能性已经很小。通过增加新建水库蓄水,截留江河提升水位和东部三江平原提水等水利工程项目却可以继续增加这一时期供水能力。不增加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春季干旱期”供水能力得不到提高,大面积增加水稻面积就无从谈起。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水稻面积尚有130万hm2的发展潜力,以2009年全省水稻面积246万hm2计算,今后有可能超过380万hm2,即在2009年水稻面积的基础上,再增加54%左右。

3.提高单产的可能性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都稳步提高,即随着黑龙江省水稻面积的快速增长,单产水平也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图2)。2009年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6400.4kg,比种稻面积大幅度增加以前的1974-1983年平均每公顷3223.6kg增加近1倍。与全国相比较,虽然低于单季中稻和晚稻,但已经高于早稻、双季晚稻和全国平均产量。从生产调查结果看,2007年单产达到每公顷7020kg,并且仍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图2 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变化

3.1气候条件不利

受热量资源限制,黑龙江省水稻产量水平与热量资源呈显著正相关。越是活动积温少的地区产量水平越低(图3)。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以及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辽宁省相比差距较大。据祖世亨等人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划法”研究计算,黑江省水稻主产地区一般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在每公顷9000kg,高于目前平均单产40%左右。即使是与单产水平最高的2007年每公顷7020kg相比,也高出28%左右。这说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生产技术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图3 黑龙江省活动积温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3.2高产典型经验多

自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抛秧栽培技术”,“超稀植栽培技术”,“钵育摆栽技术”和“两段式育秧生产技术”等。高产典型也不断涌现,如小面积测产有每公顷超过12000公斤的高产试验,大面积生产也有每公顷超过11300公斤的高产典型。2007年在七星农场20公顷高产攻关田,由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农大程序教授等组成的国家超高产水稻验收专家组实地测产,公顷产量更是突破了14000公斤,达到14770公斤。这些高产典型的出现,说明在黑龙江省气候条件下,现实可能达到的产量潜力很大。也说明只要增加生产投入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有效地推广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3.3均衡发展可增产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甚至相邻地块之间,稻谷产量水平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不同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产生了大量的中低产稻田(表2),从而影响了水稻平均产量水平的提高。这表明,完善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先进生产技术的到位率,保持水稻生产水平的一致性,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水稻单产和总产。

表2 2007年黑龙江省中低产田面积分布及构成情况

3.4减灾降低损失量

黑龙江省在水稻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稳产性也大幅度提高。但最近几年,水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单产水平变化幅度呈增加趋势。2002年大面积发生障碍型低温冷害、2005年普遍发生稻瘟病害和2009年长期低温多雨等自然灾害均给水稻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和种稻历史的延长,灾害的损失总量可能还会加大。为此,深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推广各种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减少灾害损失,也可能提高水稻单产水平。

3.5发展杂交稻提高单产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南方稻作区主要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0%,产量达总产的60%。而在北方稻作区只有辽宁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的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应用。黑龙江省的水稻面积已达到296.5万hm2,杂交水稻有广阔的发展天地,选育适应黑龙江高寒地区杂交水稻意义重大。

3.6总产量和商品量分析

篇9

关键词 再生稻;制约因素;发展建议;湖北嘉鱼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83-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generated rice in Jiayu County,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from sowing date,water management,pest control etc,on the basis,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eneration rice in Jiayu County.

Key words regeneration rice;restrictive factors;development suggestions;Jiayu Hubei

再生稻是一种低投高效的栽培模式,具有省工、省投、又能保证水稻产量的特点,在当前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种田人员老年化、很多农民不愿种植双季稻的背景下,推广、扩大再生稻的面积是稳定和增加粮食总产,提高种粮者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1 发展概况

再生稻是水稻的特殊栽培方式,早在4世纪就有记载。嘉鱼县有组织、有计划地的种植再生稻是从1985年开始,当时从湖北省龙坎湖农场引进了常规再生稻40-1在嘉鱼县原种场和潘家湾区进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3.33 hm2,当年再生稻平均产量达3 450 kg/hm2,示范取得了成功。1986年又在县原种场进行了汕优63作再生稻种植示范,同时还做了常规稻40-1与杂交稻汕优63再生稻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汕优63比40-1头季与再生产量都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2个品种(组合)都存在头季米质较差的问题。嘉鱼县在不断筛选再生稻新组合,优选再生力强、产量高的组合,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但由于种种原因,嘉鱼县再生稻种植面积没有突破333.33 hm2。

2 制约因素

2.1 头季稻播插期偏迟

嘉鱼县再生稻适宜的插种期在3月下旬,头季稻收割期在8月15日前,这样再生稻的第2季才有保障,随着播种期、头季收割期的推迟,再生芽的萌发能力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且生长不一致,导致再生稻的产量递减[1-2]。

嘉鱼县再生稻除了示范点能按季节要求栽插,一般农民习惯迟播,没有意识到季节对再生稻产量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播期推迟到4月5―10日,有的甚至更迟,再生稻有收无收、收多收少就靠老天帮忙。

2.2 管水不合理,有的地方没有水源

由于嘉鱼县再生稻面积不大,种植又比较分散,加上各个村组都对管水员进行了包干,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不会对小面积田块单独供水,这样就客观地造成了再生稻管水不合理,需要水的时候没水,特别是播种期和头季稻抽穗灌浆时缺水。农户在头季稻晒田后本应灌浅水,后期干干湿湿的科学管理,因担心没有水源而灌深水,从而影响头季稻健康栽培[3-4]。

2.3 病虫防治不达标

头季稻后期病虫防治容易被忽视,由于纹枯病和稻飞虱主要危害稻秆基部,在病害和虫害危害前期,从上面看水稻长势很好,很正常,农民一般疏于防范,打药不及时,等发现病虫为害时,纹枯病和稻飞虱已对水稻基部茎叶造成为害,病虫为害后的茎秆再生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不仅影响头季产量,也影响再生稻的产量[5]。

2.4 促芽肥追施不当

有些农民少追、迟追甚至不追促芽肥,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再生季的信心不足,怕投入肥料收获不到水稻,因此一般追施尿素60~90 kg/hm2,没有按实际需要追施,有极少数农户干脆不追促芽肥。

2.5 机械收割,影响成穗数

现在机械收割的面积越来越大,收割机的履带过宽给头季稻稻桩的碾压影响再生芽的萌发,造成再生季有效穗数的减少,直接导致减产。特别是低湖田、烂泥田在头季稻机收时造成的减产幅度更大。

3 建议

再生稻的米粒口感好、无污染,属于绿色食品,市场上非常畅销,售价较高。嘉鱼县发展再生稻生产有基础,有潜力。根据该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3.1 政府重视再生稻生产

政府对再生稻的生产加大重视的力度,应在农村大力宣传其栽培的优点,逐步引导农户就再生稻作为一季稻种好、管好,以增产粮食产量、增加农户的收入。虽然目前再生稻的生产技术已较为成熟,但还是有部分措施需要改进,要加大对再生稻高产栽培的研究。建立高产示范田,让群众认识到再生稻种植的效益,促进再生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增加农业产出。

3.2 大力开展集中育秧

为了提高育秧水平,可进行集中育秧,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尽早播种,以达到头季稻早收、再生稻发芽提前的目标。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再生稻种植的规划管理,引导群众连片种植,及时科学地供水、管水。

3.3 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

以一熟制中稻田为重点,扩大再生稻面积。近几年嘉鱼县一熟制中稻面积约1.33万hm2。要将中稻一熟制向中杂再生两熟制方向发展[6]。

3.4 创建再生稻优质米品牌

再生稻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极差大,稻米的口感更佳。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与头季稻米相比较,再生稻米的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下降、整粗米率提高、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品质大大提高。因此,要在多个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实行订单生产,积极创建再生稻优质米品牌。在这一点上,嘉鱼县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

3.5 将再生稻纳入国家粮食补贴

目前虽然再生稻相当于二季稻,但由于播种环节缺乏,没有列入稻二熟收获统计,没有任何粮食补贴。因此,为了增强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建议在粮食补贴中将再生稻纳入其中。

3.6 加强再生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近年来我国对水利建设非常重视,嘉鱼县的水利设施与以前相比明显地得到改善,但田头的水利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投入资金不够、工程年限过长、后期管理缺乏等,导致农田排灌不便,经常出现涝害、干旱,若不加以改进,很难使再生稻的发展有所突破。

4 结语

只有领导重视,农业技术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要求去做,抓好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管理才能夺取高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再生稻试验、示范力度,优选再生力强、产量高、米质优的品种组合,扩大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的数量,提高质量,让各级领导和农民看到再生稻的效益和可行性,提高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让嘉鱼县再生稻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费槐林,王德仁.水稻良种高产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 卢开阳,吴庆祥.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等.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1(1):1-12.

[4] 原正市.中国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纲要(****-****)》有关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的要求,按照基本稳定、适当调整、更趋完善的原则,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体现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本市粮食生产能力。

二、补贴对象

1、在本市范围内种植水稻的农户;

2、在本市从事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三、补贴标准和方式

1、从****年起,市级财政对水稻种植每亩定额补贴现金80元。

2、为鼓励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切实增加纯农户家庭收入,对本市粮食专业合作社(或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的扶持政策另行规定。

3、各区(县)应继续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区县财政用于粮食种植补贴资金不得少于上年补贴总额。

四、操作程序

1、规范公示。各村按水稻种植面积进行分户造册,并做好公示工作。公示选择在村委会公示栏和各村民小组等醒目地方,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公示内容要详实具体,应包括补贴对象姓名(单位)、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标准和补贴总金额等要素。同时,必须将相关补贴政策、举报联系部门、人员以及举报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公示后将分户汇总的明细表,以村委会名义加盖公章后上报镇有关单位。

2、严格核实。有关乡镇对村上报的内容进行汇总造册,并做好检查核实工作。乡镇政府是补贴资金监管的责任主体,要组织人员对村上报的补贴资料与村公示文书进行实地逐一核查,确保上报与上墙内容一致,核查覆盖面需达到100%。核查后以乡镇政府文件形式将本乡镇粮食生产补贴申请表和申请报告上报区(县)农业部门,抄送区(县)财政部门。

3、加强抽查。区(县)农业、财政部门按照不少于10%农户比例对乡镇上报的种植面积和补贴资金组织抽查核实。核查无异议后,于每年8月10月前将补贴报告上报市农委,抄送市财政局。市农委对上报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并组织力量会同市财政部门开展抽样检查。

4、资金拨付。每年上半年,市财政按上年种植面积预拨付补贴资金到区(县)财政,由区(县)财政负责本区县的补贴资金发放。待面积审核确定后,市财政再与区(县)财政结算。

5、规范补贴。补贴资金支付一律实行“一卡通”、“一折通”或国库直拨。发放资金前各村委会再次公示,将公示结果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再将公示等情况上报区(县)农委和财政部门;区(县)农委会同财政,将补贴资金直接通过银行“一折通”拨付到种粮农民。对有银行账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场采用国库直拨方式,通过财政直接拨付到种植单位,减少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五、其他事项

1、强化政策宣传告知。随着种粮政策的不断加强,补贴力度逐步加大,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方式方法,强化政策宣传告知,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政策,确保补贴资金规范拨付,提高补贴资金的有效性。

2、实行补贴资金动态管理。农业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种粮农户相关信息,实行对补贴资金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