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的主要依据。由于社会发展飞速,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因时制宜,定期调整,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我院现行的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虽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一些有益经验,但其中一些内容既与广告界缺乏融合,又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不甚明确,特色不够鲜明,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使其趋于科学与实用。结合我院应用型高校这一办学定位,要切实推行“工程化”教学改革,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广告业发展实际,密切与广告界人士的沟通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又要结合现有资源,凸显出一定的办学特色。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尤其是邀请广告界内人士来详细介绍当前广告业发展现状,要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来把握社会对广告人才的真实需求。要主动邀请广告业内人士、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待修订的内容尽可能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力求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凸显“工程化”教学理念,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等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一旦优化,所有教学工作都要做到事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时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
1.2要整合既有资源,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广告学专业限于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课程设置有些随意,明显存在课程因人而设的现象。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实用性不足,科学性不强,有必要以“工程化”教学改革为契机重新加以优化整合。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尤其要邀请广告界人士积极建言献计,切忌闭门造车。哪些课程该设,哪些课程不该设,都必须有充分的依据或理由,避免因人开设课程。课程设置要注重前后衔接,课程编排要讲究逻辑关系,注重先后顺序。结合我院“工程化”教学改革,整合我院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及师资等现有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尽量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压缩理论性偏多的课程。此外,在课时分配方面,要凸显“工程化”教学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有关课程课时进行适当调整,如《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摄影与摄像》、《广告文案写作》等主干课程课时可以适当增加,且增加的课时全部分配至实践教学环节中。这些主干课程课时的增加能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既显得更为紧凑,又为强化“工程化”教学改革提供操作空间。此外,要对不同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使得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比如将有关课程从原来的专业基础课调整至专业任选课,选修课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求,应尽可能体现实用性,重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1.3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环节方面应强化实践性,理论教学应尽量为实践教学服务,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予以合理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法规与职业道德》、《中外广告史》等课程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尽可能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互动环节。要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研讨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调查式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社会,探寻广告活动的诸多现象、问题等;而案例式教学则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极为常见,它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广告案例呈现出的诸多特征,使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更为深刻的体会。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配以其它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势必为“工程化”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
1.4要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为“工程化”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促成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为提高“工程化”教学改革成效,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必须制定较为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实施较为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首先,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的编写要有明确的规范标准,试卷的制定及评阅要有规范的流程,教师听课、评课要形成制度化等。其次,要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督促教师时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学院及系部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畅通,有效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工程化”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才能有力地保障我院“工程化”教学改革的正常运行。
1.5要逐步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实验课程制度规范
实验课程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途径,也是实施“工程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根据我院“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办学理念,以及广告学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首先必须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我院缺乏稳定的广告学实验教师,亟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充实,并不断提高实验教师专业素养。要确保实验课程的效果,严格的制度规范必不可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各门实验课程都要制定完整清晰的教学大纲,教师应依照教学大纲的设置开课。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要明确,实验课程内容要细化,设计要科学、合理、规范。实验方法要注重实效,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授课过程要管理严格,实验教学环节要规范,教学反馈要及时,教学记录要完整具体。严格的制度保障能避免实验课程出现随意性、盲目性,有力保障“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1.6要力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挖掘学生的实战潜能
实施考核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要促进“工程化”教学改革取得进展,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同样不可或缺。基于广告学专业的特点,要真正体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与之相应的考核方式就不应单一机械,而应力求多样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考核。传统的试卷考试方法虽然能体现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要加强对试卷考试内容的改革力度,尽量偏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切实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避免为考试而考试,更要灵活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取提交学期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有关任课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在学期中论文选题范围,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定题,并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撰写学期论文,确保客观地反映真实水平。同时还应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量化标准,根据参与的程度实行不同标准的加分措施,如果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并发挥实际作用的,可以尝试采取相关课程免考的优惠。尤其要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促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主动关注广告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强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广告比赛,可以尝试“以赛代考”的方式来强化“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在本科生中已经实施的科技文化创新奖励学分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样运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实践潜能,人才培养质量定会明显提高。
1.7要树立“工程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工程化”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要贯彻落实“工程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应用型广告人才的重视,树立“工程化”教学理念,确保使“工程化”教学理念深入头脑、走进课堂。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工程化”专题学习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全方位阐述“工程化”教学理念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并介绍有关院校在实施“工程化”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阐明“工程化”教学理念中的优点及不足,使教师对“工程化”教学理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可以围绕“工程化”教学理念定期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营造“工程化”教学氛围,使教师在践行“工程化”教学改革中获得新的认识。要使“工程化”教学改革取得实效,还必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实战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广告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广告界新近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现象等,教师必须进行动态的了解与把握,才会站得高、看得远。其次要增强自身的教科研能力,逐步形成较为稳固的教科研团队,形成人人做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局面。要以“工程化”教学理念来指导教科研活动,教科研的视角应集中在解决实际教学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关注当前广告界的诸多热点问题。针对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要积极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提高广告学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定期聘请广告界人士及有关专家来我院讲学等,尤其要出台更为灵活优惠的措施引进广告界人士加入教师行列,优化师资队伍,着力搭建合作培养教师的平台,构建教师“工程化”培养体系,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要带头参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等实务,谋求与本地广告公司的沟通与协作,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战途径。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逐步丰富实战经验,为贯彻“工程化”教学改革,培养高层次广告人才夯实基础。
2结论
篇2
【关键词】教学观念;英语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Renew teaching concept , reform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Wang Yali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reform purpos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 Guiding ide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reform step ; The basic that the teaching being in progress studies demands ; Problem needing to pay attention to in studying in teaching .
【Key words】Teaching concept English teaching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studies
1 教学改革的目的及其意义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任何时期都高。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外语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有新的发展。
2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1明确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中英语教学是以初中英语教学为基础的, 但它在教学难度,广度和深度上与初中英语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
2.1.1知识方面: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涉及到语法基础知识, 也涉及到更多的语法惯用法; 涉及到语言的形成变化,也涉及到语句结构与语意的复杂关系。
2.1.2技能方面:高中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一般规范,而且需要坚持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及阅读的个种专门训练。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解决好教学中的难题。
2.2在教学中, 注重贯彻实践原则。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念意义是指说话人要表达什么概念;语言结构是把自己的思想组成得以充分表达的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根据语境,对象,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话题,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理解并遵循这三种知识体系, 目的是找出规则,减少不肯定的东西, 使学生不仅达到语法上的正确, 还能把语言运用得确切,得体。所以, 语言知识必须落实到语言实践,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又必须借助语言知识,这就是语言实践能力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
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掘挖深课本中便于进行教学交际的语言材料,同时在教学内容的扩展,补充,练习等方面要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出发,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真实和有交际价值,并使学生掌握自由作文的方法。学习语言,形式和功能必须兼学。从学习过程讲, 形为意先;从学习结果看形为意用。为了保证语言能力的质量,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如拼读和拼写练习,句型及语法练习等。 两类练习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以达到培养语言能力这一总目标,保证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3 教学改革的基本步骤
3. 1计划:设计一个方案以改进现状。
3. 2实施: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
3. 3观察:观察并记录实施这一方案的效果。
3. 4反思: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 分析评估结果并进一步使研究继续下去。
4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4.1参加这一活动的教师要热爱和关心教学工作,要有改进教学和不断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愿望, 他就会善于思考, 勤于发问, 不断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勇于探索改革的方案。
4.2需解放思想, 开阔思路, 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可以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教学理论, 流派或方法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 条件和目标对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和取舍。
4.3要以对教学负责, 对学生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进行教学研究。
4.4教师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学会观察和收集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
5在教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 1 进行教学研究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的课题不宜过大, 要从小入手, 应避免那些理论上看是具有意义的, 但对教师本人来说却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比如, 学生的语言智能问题研究, 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等都不宜作为研究课题, 要选择教师本人最关心的并通过教师的努力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5. 2要考虑个人的时间投入。 只是大量地收集数据而没有时间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 要根据自己所投入的时间来选择收集数据的方式。
5. 3要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坚持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1 )陈述意图 : 对教学现状的描述; 对教学现状的分析理解; 阐述意图; 确定研究课题。
( 2 ) 研究步骤和进程 : 课题设计 ; 确定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 ; 收集数据的方法及方法论证 ; 叙述主题过程。
篇3
关键词: 中职会计电算化 教学改革 教学思考
会计专业是我校开设较长的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适应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成立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课题小组,我担任组长,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探索。改革试点工作中,根据教改运行情况,市场调查分析、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使本课程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项目有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改进,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有关措施和规划也得到阶段性的落实。现就进行教学改试点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改方案的实施与落实情况
1.制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了组织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我们制订了会计电算化改革与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目标、组织领导、内容和步骤,为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制定了指导性框架。
2.修改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在校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了较大的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3.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以软件内容为主设置的有关项目,教师讲授时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即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若干模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模块,学生主动操作,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所有模块。这种类型的项目比较简单,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的方式完成任务。也就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会计职业教育,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根据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调整,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较大的进步。针对财经学生专门开设了财经专用机房,大部分教师都开发了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共享文件方式,让学生们可以有好的学习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教学管理。学校和会计进行两级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模式,教务处与会计组都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公开课的交流、定期组织学生谈心、每班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如教师日志、学生课堂日志、学生反馈意见,以“一包三表”即学习资源包、行动导向表、学生学习导向表、学生学习评价表的形式汇总等。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工作职责、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较为完善的规范条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推动专业试点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2.师资建设。为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同时,为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参加相关财务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或进入企业实践会计电算化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教学,服务教学。
3.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结合各方面的实际和专业性质,将继续在课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即“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中学、教中做、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这样,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量有所提高。上课时,学习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更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全部课程已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讲解,使用“一包三表”让实务操作教学更直观。
4.建立合理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训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只需配备实训专用的桌椅即可;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即会计专业专用机房,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在实训室备有相关商品化财务软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应先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然后通过电算化模拟实训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按不同项目,利用用友教学软件进行操作。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具备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即课程网络课件)这两个基本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考试等模块),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
5.考核方式改变,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第一,重视平时的训练过程,不能把期末最后一次随堂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因此,按课程单元训练的比重及重要性分布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平时成绩源于学生课堂表现,促使学生认真上好每堂课。
第二,考试内容理论加实践。期末考试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理论题约占30%~40%,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另一部分实践题占50%~70%,这部分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项目,按项目测试学生的上机实际动手能力,已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我们的课题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改革,我们会不断探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电算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彩虹工程;概要
为认真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根据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情况,学校继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为初步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特制定《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 “彩虹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是:
宏观上,围绕河海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稳定本科规模,着力办优本科教育”的总体部署,按照“以人为本、现代化、国际化”的思路,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微观上,坚持以水利为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式办学体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研究作支撑,全面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彩虹工程”的建设内容: “彩虹工程”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紧密联系的项目组成,旨在使工程做到面面出彩,七彩齐放,为学生通向成功架起一道彩虹,故简称“彩虹工程”。
一、“红杉树”――专业建设项目
“红杉树”专业建设项目,寓意加强品牌特色和新专业建设,将每个专业都建成高大挺拔、根深叶茂、长变长新,生生不息的“红杉树”。
1.建设目的。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强化传统优势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并保持其国内外先进地位;加快理科类与文科类专业的发展,以形成我校新的优势专业;注重其他专业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我校的本科办学水平。力争增加6到10个以上的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再增5个以上专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重点扶持3~5个新兴专业,使其尽快成长为我校新的“亮点”。
2.建设内容。按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优势专业,发展新专业,整合同类专业,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设计“刚柔相济”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各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的各层次人才;办好“基地强化班”,构建有河海特色的精英培养模式。
3.建设措施。“十一五”期间,我校将投入约1200万元进行专业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针对全校46个专业,按照学科门类组建“大类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专业指导:对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采取按年度下拨、分期分批逐年建设的办法;制定河海大学专业评估计划,力争4年内对全校46个专业评审一轮,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二、“橙果林”――课程建设项目
“橙果林”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加强课程建设,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建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校、省、国家级精品,寓意生机勃勃的专业之树上结满累累“橙”果。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基础、争创精品”的方针,分批、分层进行课程滚动建设,要求各类课程在达到合格的基础上再建设出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优秀精品课程,建设百门双语教学课程,力争获得20个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和2~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养出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20种教材获省级奖,5~10种教材获国家级奖。
2.建设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合,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完备教学档案;注重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内容上重学术深度,过程中重启发、引导与互动,考试考核重刺激思维鼓励创新;辅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注重师资培养,形成团结高效的教学团队。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投入约1100万进行课程建设,主要措施有三:第一,对各类课程按等级进行立项申报;第二,结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以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作为我校课程建设的先导,通过教改立项等形式扎实有效地展开课程建设工作;第三,对各类课程进行严格规范的检验评估。
三、“金刚石”――基础实践能力培养项目
“金刚石”基础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寓意深化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将河海学子的基础实践能力打造得像金刚石那样坚固无比。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全校准备建成6~8个特色明显、开放共享、达到省内高校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3~5个成为省级、1~2个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专业均有稳定的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且相近专业能共享指导人员和场地设施;提升课程设计内涵,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力争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
2.建设内容。按照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学科特色;按基本实验能力培养、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更新实验内容;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推进教学实验室开放;加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拓展实习基地,深化设计内涵,强化过程管理。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投入790万用于基础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主要措施如下:首先,更新传统观念,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视同仁;其次,成立河海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检查示范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再次,积极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邀请兄弟高校的同行来学校作专题报告;最后,各专业聘请校外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与考评专家组,对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开展考评与抽查评审。
四、“绿草地”――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绿草地”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寓意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体现创新能力培养,使河海学子的创新能力像青翠、茂盛的绿草地,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1.建设目标。学校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机
制上形成从培养、选拔到奖励(使用),在条件上逐步健全创新实践基地,在举措上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创新活动,在环境上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十一五”期间,预备建设8~10个专业创新实验室,力争获10个以上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个以上省级学科竞赛奖。
2.建设内容。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以掌握扎实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的创新人才;按照“完善共性要求,体现个性需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路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逐步健全创新实践基地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预计投入810万用于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主要措施有三:第一,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进一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因材施教规律,探索多元化培养方式;第二,学校和院系均成立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承办校级大学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学校革新优秀人才评价标准,在优秀学生评选、免试研究生选拔、学生助学助教助管等方面共建从培养、选拔到奖励(使用)的新机制,营造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五、“青苹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
“青苹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寓意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好比一颗刚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青苹果,活力清新,充满希望。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我校争取进一步提升本校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级别和数量,提高课题研究主持人、核心成员、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实现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建设内容。统筹规划教研课题,促进教育科研繁荣;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更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先导,以制定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方案为重点,以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为突破口,设计人才培养新方案:依据“质量至上、全员参与、刚柔相济、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具有河海大学本科教学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预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中投入66万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努力提高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质量和数量的同时,启动校级教育科研立项规划,定期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申报;第二,多渠道筹措经费,形成以学校资助经费为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厅及各级学会专项经费为辅的多渠道教育科研投入体制;第三,建设现代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教育科学规划制度、评审制度、开题制度、中期报告制度、鉴定结题制度、成果奖励和推广制度。
六、“蓝宝石”――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
“蓝宝石”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寓意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体系及管理信息平台,形成闪闪发光的“蓝宝石”似的教学管理精品;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我校准备构建具有河海特色的规范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力争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及信息共享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构建和完善二个体系:学分制管理体系与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方面建设三个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本科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
2.建设内容,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工作规范等;建设与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学生管理功能、日常教务网上管理与调度、电子档案袋、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家长互动区、建立教室监控系统、考试管理;建设与完善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发挥教学评估的统计、分析、诊断和调控作用,保障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准备在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上投入352万。建设措施如下:首先,加强硬件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建立完善的教学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其次,培训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熟练使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再次,成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工作组,采用教改立项建设模式开展建设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检查、评估机制,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七、“紫罗兰”――校内教学评估项目
“紫罗兰”校内教学评估项目,寓意像紫罗兰般真实开展校内系统化教学评估工作,反映日常教学状况,及时调控和改进,以便全面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校内教学评估项目,目的有三:一是为全面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从中分析、诊断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建设;二是督促、激励师生加入到教学质量建设的队伍中来,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持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三是构建、完善从入学、就学、毕业、毕业后的完整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
2.建设内容。构建具有河海大学特色的本科教学校内评估机制,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紫罗兰”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6项评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多维创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为成果形成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梳理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前期积淀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广泛讨论,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能力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改革、课堂教学革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能力培养。(3)总结提炼阶段。对成果的实施进行总结、修正,并加以提炼。在成果实施的不同阶段,依据成果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研究数据、教案资料、论文资料等),并总结提炼,同时以书面形式呈现,并转化为论文。(4)交流推广阶段。通过媒体报道、、著作出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剖析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因认识不清新时代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需要即为家长、学生、学校及社会这几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作出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究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使数学教学能够为家长、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培养这个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之中,很多一线数学教师依旧固守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全不接受新理念、新课程,这使得数学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反思性、参与性等,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上,需要解决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动因认识不清的问题.(2)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贯彻不到位数学新课程的提出,更加关注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数学教育教学之中,却依旧关注学生能否顺利通过高考,进而设置以学生学习成绩为准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这侧面说明了高中数学教师并没有深刻地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仅仅是字面上理解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如此不仅影响数学新课程作用的发挥,还会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3)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结构与内容研究不深入高中数学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是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主要范围,意在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合理规划数学教学方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提出,对高中数学课程做出了一些调整,弥补了以往数学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解决了数学课程结构及内容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以数学新课程为准,合理地规划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但事实则不然.原因是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数学新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致使其难以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那么教师在规划数学教学上犯错误,致使高中数学教学效果不佳.
二、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有效措施
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及教师付出心血,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合理地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教育和培养学生,为使学生逐步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奠定基础.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和处理.(1)转变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一直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的一切都要听从教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如此将影响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而新课程的提出,让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此种情况下,为了良好地开展数学新课程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自身的角色与地位,即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为此,一线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明确自身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之中的地位,进而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好好地思考、好好地学习,最终获得知识.(2)深入研究数学新课程.数学新课程的提出与以往数学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为了使数学教师能够对数学新课程融会贯通,良好地开展数学新课程教学,教师还要对数学新课程进行深入地研究,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手法等,以便其在后续的数学新课程教学之中能够突破考分制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新课程教学,使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同时增强自身能力、智力、素质等,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3)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为了避免数学新课程教学之中依旧采用原有教学方法,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情况,数学教师还要注意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行为与思想并行,自主探索知识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知识,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为此,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尝试实施情境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合作学习等,优化数学新课程教学.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利于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化的发展.但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背景下,一些地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当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深入研究数学新课程、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等解决问题,为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柴翔宇.关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6(2):175-175.
[2]陈万忠.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关爱明天,2016(1):425.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7—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alen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oretical courses teaching for PE maj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Pedagogy。 With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lan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can also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PE majo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传习性教学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以致于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
1《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校体育学》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特征[1],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其教学效果会迁移到学生后续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
目前,国内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综合各高校的改革情况,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体系方面,提出说课纳入教材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教学建议[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3],对建国以来我国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初步构想[4]等;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针对体育专业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5],“双主体”教学模式[6]、“综合、多元、互动”教学模式[7]以及“目标—半导式教学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8]等等。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对于这门传统课程,大部分学校授课计划保持在54~72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观摩等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改革还只是停留在某个教学环节上,难以形成气候与推广价值。另外,教学改革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充分的学时保障,否则,上述改革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小型化、选修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学》应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既要保持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焕发时代生机,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因此,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百门课程改革”计划为契机,提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面和突破口。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学》师范性的课程本位,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技能型”特点[9],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策略,探索并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与实施机制,以期取得教改的实效,顺应时展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
2《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篇8
汇编内容主要包括:
主体层面
一,课程建设自评
1.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①队伍结构
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③综合素质
3.教学基础建设情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资料
教学文件
教材
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
4.教学改革
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考核改革
5.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
教学评价
6.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后续建设方案
二,课程特色
支撑材料层面
一,课程介绍
二,课程组主要成员简介
三,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在主体层面中没有体现的数据表)
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考核大纲等纳入学院课程建设备查材料中.
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参考清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2,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3,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4,科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5,科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6,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7,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8,教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9,科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10,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1,教学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2,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文件复印件
二,教学基础建设:
1,实验开出率统计表及实验课程安排表
2,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及实习基地合同复印件
3,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规划措施及效果实证材料
5,实践活动情况材料
6,反映现代本学科教学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数目,清单及资料
7,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查阅制度,查阅记录,资料建设负责人
8,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9,多媒体,录像等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10,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
11,试卷库,试题库
三,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落实记录材料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材料(思路,方案,标志性成果)
3,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成果
4,多媒体课件研制,引进,推广计划
5,课程教学考核内容改革材料(方案,考试样卷)
6,考核方法改革材料(方案,试卷,答案)
四,教学效果:
1,统考,抽测成绩表及及格率统计表
2,学生,专家,后续课评价材料
(以上材料目录仅供参考,请各课程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
附件: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职称
学位
备注
数据统计
任课教师数
高级职称教师
30-50岁教师比例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
学位的比例
人数
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学术活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学术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活动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科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开出率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应开实验个数
实开实验个数
实验个数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个数
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校内,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签约时间
指导人员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验室名称
管理员姓名
职称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材(参考书)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获奖教材,规划教材,推荐教材,新教材,外语教材.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电化教学配套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使用占总
课时比例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录象,课件,幻灯片,投影片等.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自编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自编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单位
篇9
【摘要】在《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自已的建议和体会。教学内容上重视第一堂课教学;教学方法上提倡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及总结式等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重复教学;教学手段上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严格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探索
【Abstract】At 《plant pathology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etc. five aspects put forward from already of suggestion with realize.Value on the content of course a lesson teaching;On the teaching method promote to take student as origin, construction harmony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ggressive practice inspire type, discussion type, comparison type and summary type etc. teaching method;Excellent turn classroom content of course, outstanding point and crux, solve doubtful poi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void repeated teaching;Promote modernization teaching means on the teaching means;Value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link;Strict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The active stired up a student a study with aggressive.
【Key words】Reform in education;Investigate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大学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学习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各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如何改革更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也更为突出,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借鉴。《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和借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重视第一堂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第一堂课的讲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学生会因为这一堂的感觉而决定日后是否会献身于此专业,因此,对于《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的讲授,我们都会精心的组织。
2. 优化课程体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内容涵盖了植物保护课程体系中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及《农业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精髓,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1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疑点。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将重点,难点,疑点提示给学生,重点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真正把握课程的主线索;难点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深讲透,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问题的实质,而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疑点问题 ,主要是鼓励大家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启发和讨论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避免重复讲解。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授课主要是以作物为主线索进行讲解,这样讲课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类植物病害的种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是会出现类似发病规律的病害进行重复讲解的弊病,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类似。为避免同一类病害重复讲解,我们改变以往讲各论时以作物为主体线索的授课模式,以病害为主线索进行讲解,可以重点讲解其中一种作物上某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然后再利用比较法区分该病害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更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病害进行系统掌握。
3. 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讲课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并且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在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的实践中 ,改革了“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及总结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又搞好了课堂实践教学,提高了讲课效果。
4.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模型、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现代化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使用动画来展示某些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5.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了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改变了以前仅仅依靠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给学生打分的做法,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对近几年来实验课内容、方法和手段、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方法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实验课上的表现、设计方案、报告结果的分析占期末总成绩的30%。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6. 严格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教学管理。实验之前,必须结合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思考和设计实验的方案,预习报告可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或新方案,但严禁照抄实验教材;实验时,可以使用新方案,但必须得到老师允许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撰写实验报告并做出自我评价。严格要求并不等于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墨守陈规。同时,严格要求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破坏讨论氛围为前提,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道、严中有度。
本文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自已的建议和体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0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食行指委〔2014〕11号10),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XIV435)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201505、2015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立晖(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我院开展了多个食品类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不断对“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初步实现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然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在目前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用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种类和花样发生了变化,新品种不断出现,一些老品种产销量在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职业标准并未更新,难以充分满足行业和企业需要。第二,差异性方面。职业鉴定机构开展鉴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差异。各培训、鉴定机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难以针对所有品种开展培训和鉴定,导致持相同证书的人员具备的技能水平和所能从事的生产岗位有差异。第三,强制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共两类,分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食品类职业资格一般为水平评价类资格,不具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类证书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培训、鉴定效果不佳。
学生高昂的考证热情与社会认可度低之间的反差将危及“双证书”制度的持续落实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急需提高,“双证书”制度实施效果亟待提升。开展高职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办出高职特色的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过程
我院以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和在校师生等“双证书”相关各方为调研对象,调研“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初步形成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与“双证书”相关各方探讨改进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形成教学体系。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见图1。
查阅资料:查阅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调研方案和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制定调研方案:汇总资料、整理信息,确定调研重点,制定调研问卷。最终决定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调研。
开展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采访、组织座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职业鉴定机构、教学一线教师和高职生。找到目前在“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改方案初稿:根据调研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立足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证书”制度实施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施与评价:参照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教学,并客观评价方案实施效果,为修订方案提供依据。
完成教改方案,形成教学体系:解决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修订教改方案并实施,形成“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体系
第一,调整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的持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减合理分配各课程的教学课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技能型课程力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能,达到相应工种的鉴定标准。
第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耐挫能力。
第五,设立人才培养监督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师督导教学情况,并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生产车间配备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企业所需生产技能,为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储备技能。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化的训练,零距离锻炼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平稳实现由学生到技工的过渡。
3.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效果。为满足培养“双证书”学生的需要,高职急需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委派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开展顶岗锻炼,使其具备“双师”素质。
4.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采取以上三项措施后,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培养符合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实践和考取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并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实施考核,不达标者需重新学习和考核。将评优、评定奖助学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考证的态度。
三、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运行成效
1.成功申报、开发和建设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和白酒发酵工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专家检验。
2.推动了我院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津市国家技能鉴定第六十三所)、十四家食品企业(津乐园和中科百奥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3.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率达100%,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明显高于历届非“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张蕊.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