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栓塞的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 高龄;开胸手术;肺栓塞;预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29-02

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简称PE)。它是由于肺动脉遭到很多种栓子的堵塞使得肺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供给遇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与病理综合症,包括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肺血栓症等。在欧美地区,它所导致的病死率处于第三位,高达18%以上。这种症状经常发生在高龄患者身上,主要是由肿瘤、心脏病、血栓等疾病所引起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突然性死亡。所以在手术后,对高龄患者在肺栓塞上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1]。为了探讨高龄术后肺栓塞的预防及干预措施,该研究在2010―2011年期间,8例高龄患者在该院开胸手术后接受对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为了总结经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有8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3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2.5岁。这8例PE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分析发生PE的原因

肥胖、缺乏活动、年纪大以及在手术中遗留下来的创伤都会导致高龄患者在开胸手术后发生PE。该组8例患者都具备这几点。患者在术后,由于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损伤,使得凝血活酶很容易形成,最终也会使得血栓得以形成。如果血栓在患者的肢体静脉处形成并且这些血栓处在容易脱落的时期时,患者的在搬运的过程中,或者是患者的小腿在按摩甚至是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刺激静脉血栓从而使其脱落,同时,它们和血流一起进入肺循环中,就会导致PE的产生。

2 预防及干预措施

2.1 开胸手术术前积极预防

医护人员应该要多了解一下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询问,如有无家族史、下肢的静脉处有无血栓及静脉处有无炎病史。在该组的8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下肢的静脉处出现曲张的情况,积极地对患者的下肢血管状况进行了解是进行手术首要的一步。然后,再在实验室进行检查。在手术前,通过血型、血常规等情况能够对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初步的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血气进行检查并分析患者是否酸碱失衡、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有肺栓塞等。在患者及其家属根本不了解PE的产生、形成及其原因的情况下,我们在适当的时机里要积极、热忱地向他们说明开胸手术和肺栓塞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把这种症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结果向他们反应出来。如果患者出现咽喉痛、气急、咳嗽等不舒适的症状,告诉他们要向医护人员及时反应。最后,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够积极预防PE的产生,如患者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吃胆固醇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不要摄取盐分高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品,鼓励患者要多餐少食,要多喝水,让小便畅通等。

2.2 开胸手术护理

术后2~3 d后,在8例紧急救治患者中有5例突发肺栓塞,其均是因患者从ICU转普通病房时下床站立过程中突发晕厥,出现血压下降和大汗现象。护士应及时的将患者就缓的置于病床上,取平卧位,并即刻对患者进行高流量给氧,给氧量为8~10 L/min,静脉通道也要及时建立,准备气管插管用品、抢救车、呼吸机等急救用品,同时通知麻醉师,若血氧饱和度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则应该果断迅速的对患者运用呼吸机帮助其进行辅助呼吸,建立人工气道[2]。当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再将其送入ICU进行监护,争取抢救时间。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和给予心电等,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本组患者均显示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5.6 kPa, 动脉血氧分压(PaCO2)5.6 kPa,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不断下降。患者的血气分析在进行辅助呼吸和高流量给氧气后依旧无明显改善,这时就要积极对肺栓塞的防御工作,准备溶栓。肺栓塞确诊的最有效的判断标准就是肺血管造影,但开胸手术后会增加检查的难度,因而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准备好抢救药品、氧气枕、便携式呼吸机和监护仪等有效地帮助医生进行检查,尽早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

一旦确诊,则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护理能够使得血栓得到快速的溶解,而且可以使肺组织得以恢复,预防右心房衰竭的情况,可对患者采用激酶进行溶栓,用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抗凝护理是治疗肺血栓的基本方法,可以改善面积不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症状,可对患者采用速避宁、海普宁等低分子肝素联用尿激酶,每12 h对患者进行1次皮下注射。

2.3 开胸手术的术后功能锻炼

在术后,要对患者的主动活动进行指导。对于高龄患者,告诉其家属要定时地为他们四肢的肌肉进行按摩,并让患者使肢体进行屈伸,从而促进血液循环[3]。频繁的翻身、深呼吸和多次的变换,有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每天不断地为患者加大运动量。如果在手术后连续四天以上患者卧床不动,患者的下肢应定时地进行被动运动,经常活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从而使得下肢静脉处的血流畅通,防止形成血栓。有一点值得注意,患者在下地前应该坐在床上5~10 min之后,在没有出现头晕等情况下,再让他们在床边进行10 min的活动,然后每天逐量增加。

3 讨论

通过临床工作的观察,发现导致肺栓塞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肥胖、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骨骼受损后长时间卧床、术后不适当的护理等。该组8例患者通过术前、发生PE后、术后的积极预防及干预措施,7例患者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5%。有资料指出,PE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而导致死亡。因此,医护人员对高龄PE患者的早期发现、识别、治疗对挽救他们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时,在开胸手术后对PE进行更多的知识了解以及PE的预防、干预措施的掌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武金花,马风香,陈培恒.高龄患者胸部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15): 1925-1926.

[2] 韩卫芳.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1): 3326-3327.

篇2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篇3

【关键词】 脑外科手术;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是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共施行手术242例,发生DVT 19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46~83 (平均年龄63)岁,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2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4例,右侧瘫痪肢体1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2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3~61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3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1.2 治疗 本组19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预防措施

2.1 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2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2.3 注意饮食 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2.4 禁烟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及对策

护理方法 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血栓形成后10~14 d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这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应根据患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型号,耐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以减轻症状,取得最佳疗效;④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咯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⑤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⑥每4 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⑦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3];⑧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 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参 考 文 献

[1] 吴学君,金星,郭培明,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预防措施的临床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5).

篇4

【关键词】 羊水栓塞;病因分析;早期预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87

羊水栓塞是妇科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主要是指产妇在分娩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母体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病症[1]。羊水栓塞具有发病急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 一旦发病很难控制,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只有做好羊水栓塞的早期预防工作才能够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先机, 确保母婴健康。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收治的羊水栓塞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 得到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11月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 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全身出血倾向以及多系统的脏器损伤症状。患者年龄分别为27、34岁, 平均年龄30.5岁;2例患者均为经产妇, 孕周分别为39、41周;剖宫产患者1例, 静脉滴注缩宫素阴道分娩1例。胎膜早破1例, 自然破膜1例。2例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呛咳后心跳呼吸骤停。

1. 2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对其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依此总结临床经验和预防措施, 提高羊水栓塞的临床诊治效果。

病因分析:羊水栓塞主要是由羊水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的妊娠并发症,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子宫收缩强度过大或者是宫缩药剂使用不当等会造成患者的羊膜内压力过大, 进而可能引起羊水栓塞。②患者存在宫颈损伤状况很容易引起羊水进入母体体内。③胎膜早破或者是存在人工破膜史的患者会导致羊水进入开放血管, 进而发生羊水栓塞。④经产妇容易发生羊水栓塞。⑤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子宫损伤或者破裂、手术操作不当等都会造成羊水栓塞。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羊水中的物质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会引发致敏问题, 而且临床上致敏问题和羊水栓塞二者表现是相近的, 羊水中物质在进入循环系统后, 会经由内源介质等引起栓塞。另外, 临床研究还发现血管内皮素会推动羊水栓塞病情的发展, 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羊水栓塞的病因还未得到明确的定义, 病因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 临床上需要不断分析和研究羊水栓塞的病因,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和借鉴[2]。

早期预防措施:羊水栓塞具有发病急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 抓住抢救时机十分重要。羊水栓塞病症的发病率不高但是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有效探究羊水栓塞的发病原因, 并对其早期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具体的措施如下:①全面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 正确把握患者的身体指征, 科学准确的使用宫缩素或者催产素, 防止出现药物使用不当的状况。②在对患者进行宫颈检查以及其他产前检查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和操作准确, 以免因为操作不当伤害到患者的宫颈, 同时也要叮嘱产妇合理控制运动量, 防止外力原因导致的损伤。③尽量减少对产妇产程的干预, 不能大意的对患者进行扩张宫颈或者剥膜操作, 如果必须要对患者进行人工破膜, 也要将时机选择在患者宫缩的间歇期间, 而且要注意不能够剥破。④在发现患者宫缩强度增大或者出现强直性宫缩症状时, 要立即采用镇定药剂或者是抑制宫缩的药物。⑤在产妇的第二产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注意不要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大力的按压。⑥对患者的分娩状况进行严密的监控, 掌握其身体指征, 子宫下段的切口不能过大, 并且要及时的吸出羊水, 做好羊水栓塞的预防。之后, 才能够扩大子宫下段的切口, 以便加速胎儿的分娩。⑦对于存在高危妊娠因素的患者, 必须做好全面的监督和护理,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分娩并发症。⑧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在分娩时最好采用自然分娩方法。如果患者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状况, 可以采取物理辅助方法, 如按摩、适当运动等。

2 结果

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压力过高、胎膜破裂、宫颈损伤等。本次研究中2例羊水栓塞患者均并发心肺衰竭和DIC死亡, 其中1例分娩过程中死亡, 1例手术中死亡。

3 讨论

羊水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分娩并发症, 主要是由于羊水突然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 会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等[3]。因此, 临床上需要对羊水栓塞的病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病率, 保证母婴健康。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压力过高、胎膜破裂、宫颈损伤等。2例羊水栓塞患者中, 1例分娩过程中死亡, 1例手术中死亡。有效掌握羊水栓塞的病因, 并对其早期预防措施进行研究, 有助于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余文丽[4]在“羊水栓塞8例临床分析”一文中, 结合其医院的8例羊水栓塞产妇患者资料开展研究, 1例死亡, 7例抢救成功。临床诱因有收缩过强、羊膜腔内压力增高、子宫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存在等。同本文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导致羊水栓塞的病因种类较多, 必须立即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有效的早期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羊水栓塞发生率, 确保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梁哨雅.羊水栓塞8例病因分析及临床处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3):123-124.

[2] 徐瑞红.羊水栓塞8例临床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1):24-25.

[3] 柴建芳, 朱玉林.剖宫产术后疑似羊水栓塞1例报道.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z1):77-78.

篇5

作者单位:232007淮南朝阳医院骨科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也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它起病较急,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会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目前公认骨科手术特别是下肢关节、长干骨手术和创伤对诱发DVT形成有较高的危险性[1]。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下肢外伤,截瘫患者的增多,加之人工膝关节、人工髋关节的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如果缺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必要的防治措施,就可能造成并发致命性肺栓塞。故临床上增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掌握对DVT的预防,会减少骨科患者发生DVT及肺栓塞的机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将对骨科患者DVT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做初步综述。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DVT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2]。

1.1 静脉血管壁损伤 骨科患者大多为外伤患者,创伤可造成血管壁的广泛损伤,加上手术损伤局部组织而伤及静脉血管壁,于是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导致DVT的发生。

1.2 血流速度的减慢 静脉血流速度较动脉血流速度慢,小腿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骨科患者由于创伤,伤口疼痛,加上制动,导致运动减少,血流滞缓,从而促使DVT的形成。

1.3 血液高凝状态 外伤或手术创伤使血小板黏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栓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而骨科患者易并发DVT。

2 预防措施

2.1 基本预防措施

2.1.1 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1.2 鼓励早期功能练习。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指导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下肢外固定或手术后患者可指导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及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1.3 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20~30 cm,注意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2.1.4 在病情允许下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训练。

2.2 机械性预防措施

2.2.1 进行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瘀血状态,防止DVT的发生。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3]。

2.2.2 莫咪蓉等[4]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对500例患者运用气压治疗仪预防DVT的效果,通过气压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和按摩,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从而显著增大血流速度,降低血液瘀滞,可有效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2.2.3 运用间歇充气装置,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2.2.4 范新春等[6]对33例髋臼骨折术后14 d使用足AV按摩足底,可给予足底部间歇脉冲加压,模仿行走时产生的足部压缩力,对足底静脉丛进行挤压和放松,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DVT的发生。

2.2.5 潘晓云等[7]运用医用弹力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瘀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预防DVT的发生。

2.2.6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为改善骨折早期出现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促进组织液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8]。

2.3 药物性预防措施

2.3.1 杨佐明等[9]对13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的预防用药组和未用药的对照组,结果发现LMWH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3.2 对有DVT高危因素者,给予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预防性治疗措施[10]。

2.3.3 张建方等[11]对23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予早期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口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该药方在调解人体凝血机制,加快血栓溶解、机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疗效可靠。应用中药汤剂,既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3.4 朱振安[12]推荐的磺达肝癸钠主要适应证为骨科大手术后的静脉血栓的预防,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的活化部位特异性结合,减少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形成,对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预防性护理

3.1 做好入院评估

护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DVT的危害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入院患者应了解既往史,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DVT的警惕性。对合并血脂高血粘稠度高者,要鼓励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黏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13]。

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吸烟者要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每日饮水量>1500 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可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14]。

3.3 穿刺部位的选择

据统计,下肢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15],临床上静脉输血或采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对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输注刺激性药物。

3.4 观察护理

DVT形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患肢疼痛、患肢体表温度由暖变冷、Human征和Nenhof征阳性[16]。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的充盈情况,及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3.5 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管的引流量,切口渗血情况,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尤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6 肺栓塞的观察

确诊为DVT时,须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患肢按摩、挤压或热敷,以防止血栓脱落。并选择性给予抗凝、消肿、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溶栓对症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17]。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发病急,死亡率高,护理上须警惕。

4 小结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多方面,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做为护理人员掌握了DVT的有关知识,注意对高危患者的干预,对患者严密观察,有效的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的降低DVT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沈骏,张先龙,王琦,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中华骨科创伤杂志,2006,8(7):640.

[2]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5455.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4] 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07,8,21(8A):21202121.

[5] 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10921093.

[6] 范新春,周东生,孙占胜,等.足AV泵对髋臼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山东医药,2009,49,14:5758.

[7] 潘晓云,倪信乐,谢强丽,等,医用弹力袜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4647.

[8] 陈丹琼,谭晓珍,朱肖奇,等.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3031.

[9] 杨佐明,戴士峰,王琦,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24,2:157158.

[10] 莫惠萍.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7):28.

[11] 张建方,姚杭均,朱保金,等.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预防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2,44,2:136.

[12] 朱振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1):122124.

[13] 郑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89190.

[14] 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89.

[15] 居蓓华.新生儿下肢血栓形成护理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15(10):792.

篇6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3-01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髋骨周围故障、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在流动时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没有齐全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使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则会造成静脉坏疽,最终导致肺栓塞坏死等严重后果[1]。本文分析我院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后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5~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1岁[2]。实验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科学的预防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常规护理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按摩患者的下肢,并且抬高患者的患肢,在此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垫枕放于患者的小腿以及窝下,防止出现患者的深静脉不能正常回流的情况,同时鼓励患者要合理的进行锻炼,经常下床走动,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2)机械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慢慢的将充气加压装置与加压弹力袜等各方面机械的措施,使静脉血流在机械性原理的促进下得到良好的循环,防止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情况,还能够促进患者股、足等位置血流良好的循环[3]。(3)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是所有预防措施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6150u肝素钠通过皮下或者脐周进行注射的方式,每隔12h或者24h进行注射,防止出现滥用止血药的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具体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然后告知患者要进行哪方面的身体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食用食物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容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等方面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防止增加血液的粘稠度。(2)对患者的静脉采取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因此,应该避免在相同的静脉下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同时也不能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滴注,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的时间不能超过2d。(3)护理患者的患肢,首先要密切的对患者肢体水肿、皮温以及色泽等情况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在供血时局部受到压迫等,则会造成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因此,尤其要重视帮助患者及时的更换。(4)预防出现并发症。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形成的情况后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恐惧、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时,则应该考虑患者已经出现肺栓塞并发症,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改善。

2.结果

本组研究组的骨科大手术患者通过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全部消失,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且良好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形成,但没有并发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4.4%;实验组骨科大手术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手术位置出现疼痛的感觉,2例患者出现肿胀的感觉,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但未能够良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其中,发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6例,在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13.3%,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6%。

3.小结

患者在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形成通常会与比较繁杂的理化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患者体内的深静脉栓形成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血流缓慢以及损伤血管壁等会出现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血液循环的情况在开始进行骨科大手术时便会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通常会有50%的下降范围。通常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品会造成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丧失紧张性而造成的。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采用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护理方法应用在研究组的患者中,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的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效果[4]。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20):245-246.

[2] 张世琴.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00-101.

篇7

[关键词]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预防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的过程,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血栓的脱落继发肺栓塞,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近年来通过整体护理,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预防措施为主的下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3年12月~2005年1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7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72洌,其中男43例,女44例,年龄50~90岁,平均65.2岁。其中高血压41例,冠心病9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5例,肾功能不全3例。

2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2.1高凝状态: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瘀滞和静脉内膜的损伤。

2.2血液凝血平衡机制遭到破坏: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创伤刺激下,细胞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术中止血带的应用,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组织损伤时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损伤内皮细胞,所有这些均可激活凝血途径,诱发静脉血栓。术中血管损伤也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最多见于下肢,主要症状为疼痛、患肢无力、肿胀、压痛、苍白或紫绀;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若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性肺栓塞。

4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4.1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是通过化学方法或酶从普通肝素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同时不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一般术前1天开始用药,及术后立即给药有非常明显的预防效果,而且术前用药还会减少出血的发生。一般使用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次/dE。

4.2机械辅助预防措施。

4.2.1主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症,预防宣教教育大为重要。首先要提高病人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症发病的认识,重视评估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如病人伤口疼痛担心早期活动会加重骨折,避免病人不合作的危险因素。注意保暖,鼓励患者术后早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如作患肢踝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等活动。活动前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肌肉收缩功能锻炼每天3~4次,每次5~10min。关节活动每次10~15min,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及活动幅度。

4.2.2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病人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逐渐增加幅度。但髋关节置换不能超过90°病人持续使用功能锻炼器1~2周,有条件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强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总体发病率。

5 护理

5.1术后护理:其主要问题是有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针对这3个问题,我们实施了一套护理措施,如术后3天内切口负压引流血性液体,加上局部消毒换药,应用抗生素7~10d,感染是可以控制的。为了避免假体松动,护士严格执行床头交持班制度。每班护士均要检查病人患肢是否保持外展、中立位并给予抬高,但膝关节置换,膝关节下要垫软枕,保持膝关节屈膝15~20°观察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发生,下肢是否有水肿、紫绀、足背动脉减弱、皮温升高等循环障碍现象。若发现患肢肿胀,足趾皮肤颜色紫绀,自觉呼吸困难、胸闷、口唇发绀,均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对于下肢循环差,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不宜选用下肢静脉穿刺,并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止痛。

5.2出院指导:卧床2周,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并教会病人各种时患肢的姿势,保持外展位,避免患肢屈髋超过90°或并拢下肢下蹲动作或内收盘腿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膝关节置换,避免膝关节过伸过屈位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术后3周可扶拐下地活动,6周内不要驾驶汽车,术后3月时患肢行走等功能良好无疼痛,但要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或持续剧烈活动。出院后1~3周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

参考文献:

篇8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6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病情严重, 患者在发病后需长期卧床休息, 部分患者病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此时血流缓慢, 活动量减少[1], 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前瞻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 经临床症状、病史、头颅CT、MRI诊断, 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合并全身感染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0~85岁, 平均年龄(62.8±10.5)岁;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对症状、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病情、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康复锻炼, 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前瞻性护理, 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其心理状态, 在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期间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采取必要健康教育, 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从患者自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②评估。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卧床时间、疾病程度等, 并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包括肺栓塞既往史、深静脉血栓史、凝血机制异常、心肺功能不全、下肢瘫痪、肌力降低、内分泌紊乱、四肢手术史等情况, 以此判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程度, 确定患者护理措施。③针对性护理。a.功能锻炼:若患者长期卧床, 或存在下肢瘫痪, 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协助患者更换、翻身, 膝下避免垫枕和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并按摩,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 挤压小腿腓肌, 足跟行背伸屈活动, 锻炼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等伸屈活动。b.静脉穿刺护理: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 穿刺部位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若必须进行下肢穿刺, 应尽量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以免损伤血管内皮, 致肢体机械性损伤。c.皮肤护理: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床单被褥定时更换, 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卫生, 皮肤定时清洁, 避免潮湿, 病服定期清洗, 若皮肤红肿, 应避免按摩。④肥胖或心肺功能不全者, 应根据腿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 注意血液循环。若患者存在血栓既往史、血液高凝情况, 适当使用气垫床、间歇充气压力泵等工具, 预防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应使用抗血栓药物, 输注低分子肝素。⑤患者在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肢体状况, 查看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定期测量左右腿径, 一旦发现疑似下肢静脉血栓者, 应及早诊断, 及时处理, 避免血栓脱落, 导致肺栓塞。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5例下肢静脉血栓, 占10%,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卧床期间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肺栓塞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多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致血液回流障碍, 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脑卒中患者病后长期卧床, 下肢活动减少, 血液回流缓慢和延长;病后肢体瘫痪或肢体功能受限会降低下肢静脉肌肉泵和血管收缩功能, 减慢了下肢血流速度[3];患者病后应激反应会增加机体儿茶酚胺含量, 使血小板聚集, 血液凝固;患者在接受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时, 会增加机体血液黏稠度, 血流速度缓慢, 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因此, 必须采取必要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促进患者更好恢复。

篇9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损伤,在美国约占骨折住院人数的1/3,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可以预见,髋部骨折在我国的发病人数必将呈上升趋势[1],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该手术的增多,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继而形成肺栓塞,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2008年9月我们对1例在我科住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术后在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2岁。因路滑不慎跌倒致左下肢髋部疼痛,活动障碍,于2008年9月13日拟“左股骨颈骨折”收入我科,完善各项检查后,于9月1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患者突发胸闷、气急,进行性加重,查体:体温38.5℃,脉搏92次/分,呼吸30次/分,二氧化碳分压(PCO2)55mmHg,氧分压(PO2)73mmHg,血氧饱和度(SpO2)78%,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转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病情稳定,于9月23日转回病房,患者痰量较多,给予苏顺1支+庆大霉素4万单位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兰苏60mg静脉推注每日一次。针对其病情,予拜阿司匹林1粒qn口服,低分子肝素钙25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益丁欣2.0g静脉滴注,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宁雪欣2.0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以活血化瘀。每日6次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各期的功能锻炼,并在医生和护士协助下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10月21日拆线,11月2日患者出院。

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判断与观察

下肢肿胀,皮肤颜色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3预防措施

3.1药物疗法

3.1.1口服抗凝药物

有阿司匹林、潘生丁、二氢麦角胺等。适用于因创伤或手术而卧床患者的长期预防,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可有效预防无症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出血危险及起效慢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

3.1.2注射性药物

主要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右旋糖苷和复方丹参液。LMWH生物利用率达90%以上,半衰期约为普通肝素的4倍,与普通肝素比较,其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出血的副作用减少,使其无需常规做凝血机制检测。在应用肝素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右旋糖苷对防治DVT的作用较小,但对肺栓塞的预防作用较强[3]。

3.2功能锻炼

术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抬高并外展中立位,两腿之间放一个小三角枕。术后三天以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运动为主,指导患者进行足趾活动、踝泵和踝旋转运动、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等。术后一周以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和近端关节运动为主,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离床面20cm,屈髋>45°),屈膝运动等。术后一周后可开始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以最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进超过90°,病人持续使用CPM1-2周。

4护理措施

4.1环境

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劝患者戒烟,创造无烟环境,防止尼古丁对血管的损害。

4.2 饮食

饮食宜清淡、素薄,可食用青菜、萝卜、米粥、藕粉等调理脾胃。多食新鲜水果,如苹果、西红柿等,不要急于服用滋养品。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时,再进清补之品,如牛肉、鸡汤、瘦肉、鸡蛋、木耳等,忌油腻、生冷、酸辣及发物。

4.3注意观察,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监测体温,术后3-5天低热为吸收热,如发热明显或持续时间延长,且伤口疼痛,伤口渗液量增多,则应考虑局部伤口感染,应积极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勤换药措施。

4.4预防肺栓塞护理

肺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约占95%。肺栓塞实际上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猝死。大多数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轻微,产生明显症状和体征时又缺乏特异性,易与其它导致心肺功能异常的疾病混淆。护理人员在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的同时,密切观察高危人群肺栓塞三联征表现:血痰、咳嗽、出汗;血痰、胸痛、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胸痛、恐惧等。如有这些症状,应警惕肺栓塞的可能,立即予以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尽量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如无溶栓禁忌症,立即予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

4.5出院指导

为预防假体脱位应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坐位站起的动作;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去取东西、接电话等;注意勿翘二郎腿或女性的穿鞋动作以防髋关节过渡屈曲、内收、内旋,厕所马桶不宜过低,防止出现身体前倾,双足分开,双膝并拢的不良姿势;向健侧翻身时注意勿使髋关节处于伸直、内收外旋位。教会患者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告知患者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梯的频率和上下楼的层高,建议每上楼2-3层,即稍站片刻休息,而且上下楼梯宜用扶手。控制单次行走距离(1千米左右),长距离行走必须使用手杖。继续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如站立屈膝、站立外展髋部、站立后伸髋部等。按时到医院复诊,具体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其后每1年复诊1次。

参考文献

[1] 闫贵明、马世新.老年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48-50.

篇10

【摘要】 目的 :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 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 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DVT;低分子肝素;人力挤压腓肠肌

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有效预防DVT发生,诸多学者作出了积极的研究,梁观宝等[1]认为磁治疗带预防措施安全有效;类似的机械预防装置还有压力抗栓泵等[2]。但基于我国基层医院实情和经济现状,加上人工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需保持特定,不能有效配合治疗等原因,以上预防措施并未得到理想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我们重新考虑一种更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预防下肢DVT的形成。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我们对7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采用了该方法进行预防,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①因各种原因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及髋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的患者,男女不限;②年龄>40岁;③体重45~100 kg;④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双下肢DVT阴性;⑤患者知情同意。剔除标准:①对低分子肝素耐受性差;②有明显出血倾向;③有静脉造影禁忌证,如造影剂过敏等。

1.2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上述标准选择术后患者70例为观察组(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预防组),另70例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预防组),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无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栓发生病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药品:低分子肝素采用速碧林针剂,规格为0.3、0.4、0.6 mL三种,均由塞诺菲公司提供。

1.3.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10 h起于患者腹部皮下注射速碧林0.3、0.4或0.6 mL(根据患者体重选择所用速碧林剂量,体重≤50 kg者用0.3 mL;≥80 kg者用0.6 mL;介于二者之间,则用0.4 mL),每日一次,每位患者剂量同术前一致,共治疗14 d,同时,瞩患者术后行常规康复锻炼:抬高患肢,督促患者主动做足跖屈和背伸运动,内、外翻及足踝的环转运动。观察组术后速碧林的用法、常规康复锻炼同对照组,同时,术后72 d内患肢采用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挤压压力根据患者肌肉丰厚程度而定,以患者舒适和能耐受为度,频率45次/min,挤压20 min,间歇40 min,每小时为一个周期(患者晚间9:00至凌晨7:00休息时间停止除外),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运动,一般72 h后逐渐过渡到下地活动,人力挤压停止。

1.4 检测指标及DVT判断标准 每天临床检查患者有无DVT或肺栓塞症状或体征,对发生DVT可疑度进行评估,中度以上可疑者立即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厶寮觳猓鹾蟮?4天时常规复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色多普勒和D厶寮觳猓珼厶逡跣哉呖梢耘懦鼶VT。具体诊断方法和标准根据卢明书等[3]介绍的方法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血管MRA和静脉造影均由两位高年资主治职称以上影像科医师双盲阅片,判断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作校正x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状况 术后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术后第4天复查血常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因抗凝引起的异常出血情况。

2.2 DVT发生情况 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 3例,发生率为4.29%,其中2例发生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男1例,女1例;1例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男性。3例均发生于手术侧胫前胫后静脉,其中2例患者出现胸痛,一过性呼吸困难,用速碧林和华法令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在治疗DVT的过程中出现创口内血肿,给予保守治疗后血肿缓慢吸收,最后机化。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 11例,发生率为15.71%,其中2例发生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为女性;4例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其中男1例,女3例;5例发生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其中男2例,女3例。在对照组中,6例血栓发生于手术侧腘静脉和股静脉,5例发生于手术侧胫前胫后静脉。对照组发生DVT 11例患者中,7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网,4例患者出现胸痛,一过性呼吸困难,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保守治疗后好转,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可能的机制 低分子肝素是用酶或化学方法将肝素降解而成,其窄谱低分子量的分布显著优于常规肝素,它具有显著的抗Xa因子和抗Ⅱa因子的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溶解血栓作用,而且对血小板的功能影响较少,很少会引起出血。

骨科患者术后往往缺乏主动运动,其原因有:切口疼痛明显;麻醉作用,肌肉松弛;患者昏昏欲睡;长时间禁食,体力不佳,年老体弱以及关节置换术后短期内置换关节应适当制动,防止置换关节不稳定脱位,诱发或加重伤口内出血。以上种种原因造成患者不能或不敢主动运动,引起静脉血淤滞。此时采用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使淤血静脉排空,排空后又利于血液充分回流,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其次,我们认为,人力挤压腓肠肌预防DVT另一个可能机制是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因周期性充气加压可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减少了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的活性增强所致。

3.2 优点 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双重预防措施进一步减少了下肢DVT形成的几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观察组实验期间未发现近端血栓,大大降低了患者死亡的危险性。我们认为,该方法无增加出血及其他不良后果,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3.3 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DVT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出现的肺栓塞患者,均以胸膜炎样胸痛、阵发性呼吸困难、一过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有3例发生于B超检查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分析原因可能是检查过程中B超探头反复挤压血栓、移动肢体和搬运过程中震动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虽然目前没有检索到B超检查会增加肺栓塞发生率的文献,但我们认为风险依然存在。建议请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该项检查,同时提高超声技术,减少反复挤压血管的次数。

参考文献

[1] 梁观宝,何伟东.磁治疗不定期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康复,2002,6(2):90-91.

[2] 黄颖,薛柏,余于雪.压力抗栓泵辅助预防老年膝、髋关节置

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07,

6(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