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血管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深海鱼油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软化”已硬化的血管,要把它作为“血管清道夫”疏理软化已变硬的血管是过分“神奇”的。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千万不能听信广告宣传,将深海鱼油这种保健品当作治疗心血管病的“灵丹妙药”。从营养角度看,每天吃药丸样的深海鱼油胶囊,不如天天食用茶油、橄榄油和鱼。
深海鱼油PK茶油、橄榄油
从营养学角度看,不同的油脂中含有各种脂肪酸,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两种。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等动物脂肪,多食对身体有害,而不饱和脂肪酸即人体必需脂肪酸又分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油主要含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橄榄油主要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那么,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对身体益处有区别呢?
深海鱼油
100年前去北极探险的科学家发现以海鱼为主食的因纽特人,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率极低,从而逐步联想到深海鱼油可预防冠心病。
主要成分:研究证实,深海鱼油主要含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由亚麻酸代谢合成的,亚麻酸含w-3脂肪酸。
优点: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缺点:可使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还具有脂质过氧化等不好作用。深海鱼油加工后易受氧化,被氧化的鱼油进入人体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机体衰老和诸多疾病之源。深海鱼油所含的EPA和DHA一般各种植物油及淡水鱼中都也含有。
进口的橄榄油和国产的茶油
研究发现,地中海地区的人群虽然摄入食物含脂肪量很高,但他们的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欧美国家。原来地中海地区以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而橄榄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w-6脂肪酸)。
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就是亚油酸类(含w-6脂肪酸),进口的橄榄油和国产的茶油w-6脂肪酸含量高达75%。
优点:不仅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不会使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也不会有鱼油的促脂质过氧化等不好的作用。
缺点:忽略。
深海鱼油:茶油、橄榄油――1:4~6
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均有益,但现在已肯定人体应摄入一定比例的w-3、w-6脂肪酸。我国调查发现,中国人摄入w-6明显不足。最近,国际上对w-3脂肪酸及w-6脂肪酸定出了合理的配比――1:4~6。茶油、橄榄油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含w-6脂肪酸,而深海鱼油和鱼含w-3脂肪酸。健康饮食,应当常用茶油、橄榄油和食用新鲜鱼最佳。新鲜鱼除了富含深海鱼油的EPA和DHA外,还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远优于深海鱼油胶囊。
总之,深海鱼油可以用作糖尿病、心肌梗死疾病史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就是说那些危险性较高的人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人,长期服用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但是切记:“食补大于药补”,从健
康饮食做起,可能比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同时服用深海鱼油胶囊效果更好。
专家答疑
一、 深海鱼油能降血脂吗?
多年来,国内生产的一种鱼油降脂制剂多烯康,其用量为1.8克/次,1日3次,每天总量是5.4克,临床应用发现仅有轻微降甘油三脂作用,因而已被淘汰使用。国外研究发现,每天服用深海鱼油胶囊4~5克有一定降脂作用,主要是对高甘油三酯有一定疗效。目前,市场上最浓的胶囊一般为1克/丸,就是每天需要服4~5丸。但食入大量鱼油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反胃的鱼腥味常令人难以接受。国外有人主张,鱼油与较强的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同服,有一定的降脂协同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如此大剂量的鱼油用于降脂治疗是不可行的,千万别把鱼油当成降脂药,它只是一种保健品。
二、 深海鱼油能降血压吗?
曾有人对31项国外对照试验进行总结,发现每天服用大剂量鱼油(平均每天摄入4.8克的w-3脂肪酸)对高血压病人有轻度降压作用,剂量增大,血压下降作用会更强些。然而,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应终身服药,而且随着年龄、气候、情绪等变化血压会波动较大,依靠如此大剂量鱼油降压是不现实的,相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道症状及出血倾向等。迄今,已无人提及其降压作用了。
但是,有个别高血压病人就是不相信降压药,只相信深海鱼油。他们发现自己的血压在服了鱼油后可以降到正常范围。殊不知,在不少临床药物应用观察中也发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在服用不含药物的空心胶囊后,有40%的病人血压也会“有效”地降到正常,这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三、 深海鱼油能治疗冠心病吗?
深海鱼油已被不少临床观察证实具有心血管保健作用,尤其在预防冠心病方面。2007年一项国际上对10余项研究作了汇总性综述后发现,长期服深海鱼油大约1克/天,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危险。最近发现,长期食鱼者比不食鱼者冠心病事件要低。澳大利亚和英国推荐每天摄入0.4~0.6克深海鱼油,可能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但是,对已有冠心病者、做了冠脉扩张支架置放术后的患者,服用鱼油并不能减少其再狭窄的发生。因此,长期服深海鱼油对无冠心病者但有一定危险因素者,可能有预防冠心病发生的作用,但对已发生冠心病者,深海鱼油不但不能治疗冠心病,相反,可能带来污染等危害。
篇2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防治;治疗
【中国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56-01
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包括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种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病。心绞痛也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发,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则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引发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患者90%以上是因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发。
心血管疾病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在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开始先有内膜增厚、脂质沉积、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向管腔转移和增殖,继而细胞外基质增生和出现泡沫细胞,使动脉壁变成糜粥样结构,最后发生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和供血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次不可预测的突然破裂,会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理是:机械性、高半胱氨酸、免疫性、LDL、毒素、病毒等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内皮分泌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并吸引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单核细胞迁移入内皮下间隙,摄取脂质,形成脂纹,并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样生长因子。脂纹可直接演变为纤维斑块,或者由于内皮细胞脱落,引起血小板粘附。血小板、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可产生生长因子,刺激中膜SMC增生,而增生病灶内的SMC也会分泌PDGF样生长因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高血压和高脂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血流冲击力较高,可引起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从而造成血管张力增高、脂蛋白渗入内膜、单核细胞粘附并迁入内膜、血小板粘附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等一系列变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脂血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导致血内一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缺氧性损伤。吸烟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使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降低,这些都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例如肥胖、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都是诱因。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吸烟、过量饮酒、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精神紧张、饮食缺乏维生素、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病的预防尤其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以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转。
1.健康饮食 : 维持心血管的健康需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营养。纤维素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要保证足够的纤维素和矿物质摄入。饮食清淡少盐,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2.适当运动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促使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维持良性循环,不但可以减肥,而且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适当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快步行走、长途步行等,并持之以恒。
3.戒烟禁酒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增加脑中风的危险。
4.心理调节 :人体的血压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容易上升,因此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可以通过欣赏舒缓优美的音乐或歌舞等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大的起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5.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吃喝应酬者以及高度精神紧张的工作者,都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对象,要定期体检,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至少每年1次,以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早期检出和诊断,并及时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手段,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安全的物理治疗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患者应加用医学治疗。目前,降血脂的治疗仍以药物干预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药物疗效所限和毒副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降血脂的干预控制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弱激光治疗在高血脂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早期一代激光疗法是以血液体外照射回输技术;二代产品多以光纤插入血管内激光照射治疗,从而达到降血脂、降血粘的治疗目的。
总之,对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态势,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显得至关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定期体检,把心血管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护理防治措施;早期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72-02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具有比较严重的损害,严重患者甚至对其生命构成威胁。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患者产生缺血性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病理基础。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危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而威胁患者生命最严重的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和脑卒中。患者生活习惯不良造成的胰岛素抵抗、肥胖、血压值增高、微量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都是引发2型糖尿病心血管的主要病因,特别是胰岛素抵抗病症比较突出。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引发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高危指标就是餐后血糖[1]。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曾患有心肌梗塞但不存在糖尿病的患者与没有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在产生心肌再梗塞的可能性不存在显著差别,死亡率也基本一致,这表明糖尿病与心肌梗塞患者的致死危险性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比例进行有效控制,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及健康运动行为,使患者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患者产生并发症的严重意识不断提高。
1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预防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主要在于提高患者对此疾病的认识,所以,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其应围绕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2],一是护理人员应将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向患者进行宣传,使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的重视程度,进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使患者不断提高治疗依从性;二是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些危险因素向患者进行宣传,一些具有心血管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具有较高的健康意识,对饮食和运动行为难以严格控制,并具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纠正,使其提高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协助患者利用饮食、运动行为对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有效控制;三是使患者提高控制餐后血糖指标的认识,受治疗方式影响,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对控制餐后血糖指标存在忽视,达不到理想疗效。护理人员应对控制餐后血糖指标的方法及有利之处向患者做好宣传,并对患者餐后运动做好指导,使患者养成良好习惯。
2 干预指导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行为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其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能够使患者产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降低。护理人员敢于指导患者行为,使患者树立良好的生活状态是最好的护理方法,主要是对患者饮食及运动行为做好干预指导[3]。
2.1 对患者饮食行为做好指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的饮食行为主要有:一是对患者摄入的总热量尽可能控制,对其所需的营养素进行合理分配。2型糖尿病患者对三餐主食的控制存在一定的习惯,而没有严格控制副食或脂肪的摄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上述控制饮食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指导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充足,采用摄入患者体内的这些食物使其降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指标;二是为患者制定的饮食方案应科学合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人对每天需要的总热量进行计算,再对食物热量适当摄入。并严格禁止患者在三餐中暴饮暴食,掌握食品交换法使患者摄取的食物热量明显降低[4]。
2.2 对患者运动行为做好指导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量适宜的运动可使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所以,护理人员应规范患者的运动行为及运动量:一是向患者及其家人耐心讲解诸如个体化原则、适量原则及经常性原则等运动治疗原则,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就是要求患者将运动量独自完成,适量原则就是指患者采取诸如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游泳、跳绳等具有较高效率的有氧运动,针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采取适宜的长跑方式进行运动;经常性原则是指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采取均匀运动次数,不可随意将运动间断;二是对患者的运动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早晚餐后30 min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运动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具有较高的运动效率。对患者运动后测量心率是对其运动量是否合适的一种最佳衡量方式,所以,护理人员应知道患者在运动后掌握心率测量的正确方法, 也就是及时数15 s脉搏的跳动次数,将脉搏跳动次数数完后乘以4,就能获得患者运动时的心率,(220-年龄)×(60%~80%)这一公式就是运动中最佳心率的范围[5]。
3 改变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措施
3.1 饱和性脂肪酸及胆固醇尽可能减少摄入量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动物性脂肪中的饱和性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可使体内胆固醇指标升高,从而引发患者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患者在饮食中对动物油、动物肉应严格控制,尽量不食或少食,多食一些植物油。在植物性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容易将胆固醇向胆酸直接转化,并将组织中的脂肪、胆固醇向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解,使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比例显示降低。护理人员可为患者的膳食结构做出科学的控制计划,多食用鱼及鸡鸭鹅等瘦肉类,每天摄入量应不超过70 g,每天饮用250 g牛奶或酸奶,尽可能不食用糕点和甜点及煎、炒、炸等食物[6]。
3.2 选择可使LDL-C降低的食物
TG 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异常血脂指标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升高LDL-C就容易使患者产生粥样硬化,血脂指标产生异常,可利用科学饮食方式将LDL-C指标降低[7]。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指导,使患者选用水果、豆类、谷物及新鲜蔬菜等食物,尤其是肥胖患者,在饮食中减少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将摄入的蛋白质含量适当提高,不可在睡前出现加餐行为。每天患者应食用超过500 g的蔬菜,这主要是因蔬菜可使患者增加饱腹感。患者还应对各类水果多加食用,使摄入维生素含量增多,但不可用加工后的饮料,以及将水果用果汁代替。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适宜活动量的体力活动对体重予以科学合理地控制,基于此将自身胰岛素抵抗予以有效缓解[8]。并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烟酒彻底戒掉,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保持健康乐观的良好心态,才能使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4 结语
总之,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途径就是早期预防,护理人员应基于对患者的鼓励支持,协助患者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防控方法等加深了解,并对患者生活饮食习惯进行指导,对引发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不只是使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比例降低,为患者建立良好习惯,才能使患者抵抗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刘学灵.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5(16):405-408.
[2] 唐伦艳.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6(10):125-127.
[3] 李桂英.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7(8):75-77.
[4] 刘明哲.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护理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6,3(6):45-48.
[5] 刘崴,孙立荣.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8(10):81-83.
[6] 赵金艳.老年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及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7(16):92-95.
[7] 王新宜,宗敏,陈艳秋,等.不同膳食配制对改善餐后血糖的效果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5(9):73-75.
篇4
【关键词】 人体测量装置;心血管病;危险分层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out the population with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 accurately.Methods The portabl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 and innovational combined human bod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ResultsThe proportions of middle and high risk groups of 61 cases, 29.51% and 4.92% respectively, were dec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one year's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Cardiovascular disease;Risk stratification
最新研究表明[1],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是摆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本研究运用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及技术对61例入院疗养的军队干部进行了心血管代谢危险分层评估,按其不同危险分层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入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符合疗养适应证,多为健康或亚健康者,排除急危重症或不稳定性疾病,共61例,全为男性,年龄26~69岁,平均(58.8±8.31)岁。
1.2创新组合人体测量装置由2台欧姆龙电子血压计、1台小型人体磅秤、1台微量血糖血脂仪、1台欧姆龙微型心电仪、1台电子计算机、1条人体身高及周径测量尺、1本操作指南、1本评估手册、1个整装箱组合而成。
1.3创新组合人体测量技术①腰围、腰身指数(WHtR)、体重指数(BMI)、腰臀指数(WHpR)的测量。受试者取站位,双脚分开25~30 cm,使体重均匀分配,平稳呼吸,在髂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测量腰围;测量身高和体重时受检者脱鞋、帽,穿单衣单裤。各指标同时测量3次,取平均值。WHtR的计算为腰围(cm)/身高(cm)。BMI的计算为体质量(kg)/身高2(m2)。WHpR=腰围(cm)/臀围(cm)。②血压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前1 h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 min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 min,使用电子血压计将血压计束带分别束于受试者右上肢肘横纹上2 cm及右下肢踝关节上2 cm处,同步测量踝肱血压、心率。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踝肱指数=踝动脉SBP(kPa)/肱动脉SBP(kPa)。③微量血糖血脂测定。利用微量血糖血脂仪在抽血后30 min内测定。
1.4心血管危险评估方法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受试者的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肱指数,同时联合腹围、血压、脉压差、心率、微量血糖、微量血脂共10项指标,以医学领域最新国际心血管指南为依据,分类积分,每项10分,共计100分,制成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标准为:心血管代谢危险总分90分为很高危。
1.5治疗方法首先对各危险分层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膳食干预、参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精神压力,并根据分层情况辅以降脂、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1],1年后再次入院疗养进行人体测量及心血管危险评估。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应用卡方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异常率。
2结果
在治疗前,中危、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占多数,达57.38%,以中危为最多,为36.07%。经过1年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中、高危组比例下降明显,分别为29.51%和4.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危组比例上升明显,为40.9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很低危组比例上升达22.95%,说明总的危险分层程度下降(表1)。
3结论
大量研究显示: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均为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这些危险因素越多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越大。多个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协同作用。几个危险因素都轻度升高对于发病的绝对危险甚至超过单个因素的中高度升高[2],此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将明显增加。因此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必须要有全局观点,在发现一种危险因素的时候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发病与否与危险因素作用的大小和时间有关,同时还取决于干预的时机和力度。
既往医院和医生对心血管病都重视药物、手术(如冠脉搭桥)及介入治疗(如PTCA、血管内支架植入)这类纯技术性操作,这种治疗模式只解决了“终末期”问题,并没有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获救后的康复,因此病情常有反复。现代的治疗应该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模式转变,实行综合的疾病管理。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干预以及健康状况评估、预警和疗效评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本组资料表明,在军队干部中,中、高危险层占大多数,经过1年的治疗,中、高危险层比例下降显著,很高危险层也有下降,很低、低危险层比例上升。表明总的心血管代谢危险程度下降,提示可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的大量使用,能较准确地筛选出心血管代谢危险人群,为及时、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健康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分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61-1071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氨氯地平
据报道称我国高血压总人数已达到近3亿,而冠心病是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因此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人口也日益“庞大”。而冠心病最终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射血量减少,因此本文还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指标来观察不同方案的疗效[1-2]。氨氯地平具有降低血压和抗心绞痛的作用的,而且具有起效迅速、平稳持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3];阿司匹林和氨氯地平是公认的防治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药,本文对3者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对照组各8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冠心病心衰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其中阿司匹林组80例,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8.23±7.83)岁;收缩压(148.31±11.28) mm Hg,舒张压(90.41±6.73) mm Hg;心功能等级Ⅱ级31例,心功能等级Ⅲ级49例。氯吡格雷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67±7.32)岁;收缩压(147.54±11.43) mm Hg,舒张压(89.87±6.41) mm Hg;心功能等级Ⅱ级33例,心功能等级Ⅲ级47例。对照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7.31±7.14)岁;收缩压(148.65±11.29) mm Hg,舒张压(90.76±6.26) mm Hg;心功能等级Ⅱ级36例,心功能等级Ⅲ级44例。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血压及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周期包括2周的导入期及6个月的治疗期,导入期期间不得服用钙拮抗剂类降血压用药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他治疗用药不变。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片75 mg/(次·d),同时氨氯地平片,10 mg/(次·d)。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 /(次·d),氨氯地平片,10 mg /(次·d)。对照组仅口服氨氯地平片,10 mg /(次·d)。治疗6个月后,统计3种方案的降压疗效;对疗前及疗后3、6个月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测量,比较三组间的差异。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判标准参考文献[4]。显效:舒张压下降大于10 mm Hg且降至正常,或者下降大于20 mm Hg;有效:舒张压降至正常,但下降未达到10 mm Hg,或者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年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其他数据均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三种方案的降血压疗效比较 三种方案的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压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可见氨氯地平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其降压效果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无关。见表1。
2.2 三组患者间疗前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的LVEF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长期病变会导致患者左心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血流减少,致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心肌缺血缺氧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使心功能减弱,进而引起心力衰竭。因此,平稳降压血压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氨氯地平能选择性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另外其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表现有抗心肌缺血血氧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被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5]。
治疗冠心病心衰最有效的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但心力衰竭会导致心脏射血能力下降,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导致血栓的形成,心肌急性梗死及脑缺血型脑病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而通过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心脏容量负,预防血栓形成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有良好的作用[6-7]。因此冠心病指南建议“对于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8]。
本次研究采用氨氯地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降压效果三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上,单用氨氯地平无明显作用。而联合阿司匹林后,LVEF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第3、6个月的疗效几乎一致;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效逐渐增加。从作用机制来分析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2的合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另一方面由于阿司匹林同时抑制了扩血管物质PGI2的合成,减少了肾血流量而引起水钠潴留,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而氯吡格雷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PGI2的合成不影响,因而不会加重心衰[9-10]。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氯吡格雷既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又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2.
[2] 刘希德,刘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6):144-145.
[3] 林静琼,陈春.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228-229.
[4] 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赖诺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快速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执业药师,2010,7(6):21-26.
[5] 刘钰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高血脂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14-3615.
[6] 吴立玲.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M ] .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77.
[7] 高燕,卢学春,曹剑.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的疗效观察:一项基于倾向评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462-466.
[8] 吕树铮.冠心病治疗指南更新[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3):8-9.
[9] 孙立平,张林潮.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6,12(19):1190-1192.
篇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普及。如何做好保健工作,防治离退休职工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本单位离退休职工的生活状况提出如下保健防治意见,供大家探讨。
1 饮食与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调整食物结构对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延长寿命具有一定的作用。普遍认为过多摄入动物脂肪、高热量饮食往往会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因而影响健康。长寿老人饮食的共同点是:主食细粮和杂粮搭配,副食中多食蔬菜及水果,适当地进食荤菜,食品多样化。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偏食、不过饱。因为老年人进餐过饱后会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高脂肪餐之后,出现高脂血症,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在狭窄部位产生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老年人饮食原则上宜清淡且富有蛋白质等营养价值的食物,过多的糖类食物,也会使血脂增高。肥胖体质的人,每日要限制进食总热量。通过调查说明,过量饮食及摄入大量高脂肪食品都是有害的,食品合理的营养配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但不应过分控制,否则易引起食欲不佳,加重身体的消耗。
2 运动与健康
老年职工离退休后,失去了在职、再岗工作时快节奏的约束,过分的睡眠休息会带来一系列有害的影响。“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这是祖国医学对劳动与长寿关系的精辟论述。现代医学证明,适当的锻炼运动以及体力劳作,不但能增强离退休职工的体质,还具有防病延年的作用。Groon指出,人类的身体功能只有充分利用,才能利于健康和长寿。退休职工进入老年期后,由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全身容易沉积脂肪,易患高血压和冠心病,对健康不利,应适当选择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每天进行锻炼,并持之以恒。一切正在患病及衰老的人,同疾病与衰老作斗争的方法,其中依靠运动是很重要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伟大的论断,如今已成为人们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座右铭,这是因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惟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机器内部的零件才不会生锈,才抵御了腐蚀。几乎所有长寿老人都强调:勤劳、好动是健康的源泉,长寿的秘诀。
3 烟酒与健康
烟和酒可使心肌兴奋性增加,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以及心肌耗氧量、内生性血清胆固醇增加,促进血管硬化。酒精有抑制心肌的作用,老年人长期饮酒可引起心肌病,心脑血管病人饮酒更为有害。烟中有毒物质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使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堆积,一氧化碳还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侵害周围血管及心脏的冠状动脉而引起闭塞性动脉炎和心绞痛的发生。退休职工老年人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则更甚。
篇7
哪些因素可以称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呢?首先就是大家常听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它的还包括了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等。另外,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也都会增大心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无论你有无明显症状,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拥有点儿危险因素。这时候,只要你没被医生诊断心脏有事儿,就该做好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核心,就是控制好各项危险因素。
【血压】 除了水平高之外,波动大也会对心血管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一点经常被忽视。而波动的监测,通过诊室或者体检时量个血压可就做不到了,建议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这项检查来评估。
【血脂】 包括胆固醇与甘油三酯两大类。甘油三酯高,与心血管病关系不是很明确,但对于消化系统脏器影响大,可导致脂肪肝甚至急性胰腺炎。胆固醇才是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的,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等,而我们比较关注的是“高密度”与“低密度”的。简单一句话,“高密度”的越高越好,“低密度”的越低越好。近期有研究提示,人为干预提高“高密度”的胆固醇并不会带来临床预后的改善,而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或药物来降低“低密度”的胆固醇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及预后改善证据明确,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是临床最为重视的干预靶点。预防心血管病,控制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就是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而到底多低合适?别看化验单上的“正常范围”,请您咨询临床医生。毕竟,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的个体,正常范围不会都相同。
【高血糖】 包括了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与诊断明确的糖尿病。对于今天的成人患者来说,更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往往早期依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而后期当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时,就只能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来进行治疗。糖尿病绝非简单的高血糖代谢病,通过各种免疫反应等机制对血管损伤巨大,包括眼底、肾脏、心脑血管、下肢动脉乃至全身所有的血管,均可受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老化提前10~20年!
篇8
20多年来,吴以岭教授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承担国家课题6项和省部级课题20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20余人;主编医学专著8部,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络病理论为什么能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一般人都知道什么是经络。但是,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络病怎么治,就是学中医的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了。
吴教授说,络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指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狭义地讲,络脉又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经络之络)和运行血液的脉络(脉络之络)。这成为了络脉学的两个学科分支。我们目前研究的是络脉学科其中的一个分支――脉络,脉络就是中小血管、微血管。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中医脉络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络气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络脉瘀阻相当于西医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与心脑血管痉挛相当,而络脉瘀塞相当于冠心病心梗或脑血栓形成。
通心络与络病理论研究
吴以岭教授研究络病20多年来,他走过的是这样的循环过程,从临床到理论创新,到研发新药,再到临床;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创新的理论后,回到临床,再对药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理论的科学价值。
他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研制出了系列国家级新药――治疗心脑血管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了络病理论指导下心脑血管治疗的系列药物。
吴以岭教授对络病理论的研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列入基础研究课题,与络病理论相关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完成国家及省部课题6项。
尤其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上市后,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200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了医学界极大关注,使络病学说成为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胶囊进行了300多项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其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缓解血管痉挛,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微血管完整性保护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显示出通络方药治疗血管病变的确切疗效,同时也证明了络病理论在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科学价值。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进行专家鉴定后认为,该课题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随后,185万字的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的专著《络病学》问世,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体系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正式成文,宣告络病研究在经历了百年沉寂后再次焕发光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吴以岭教授主编《络病学》教材,在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和研究生班开设络病学课程。
国家973项目与“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
吴以岭教授20多年来对络病理论做出的创新研究为国家973项日立项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他介绍,973项目就是要在上述课题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和病理环节,把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从而建立对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5年中将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包括制定“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病证结合血管病变动物模型及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开展通络方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保护作用等一系列跨学科多专家参与的深入研究,最终建立对提高血管病变防治水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
篇9
【关键词】 心血管病;家庭氛围;工作压力;饮食习惯;营养结构;睡眠
心血管疾病并非与生俱来,据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近二十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疾病日益重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
1 家庭氛围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美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公布了一份研究结果:他们对3265名心血管病人随访观察了23年,发现其生存情况与家庭氛围相关。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家庭氛围对心血管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将这些病人的家庭生活状况分为三组。A组是家庭氛围和谐美满者;B组是家庭氛围一般者;C组是家庭氛围不和谐者。研究结果表明,A组病人的生存年限最长,B组次之,C组的生存年限最短。原因主要在于,一般人患心血管疾病之后,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悲观和消沉情绪,当家庭支持系统缺失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问题。如果家庭生活美满,亲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会使病人坚强起来,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与疾病拚搏的信心。相反,家庭生活不幸者,会加重他们的悲观失望情绪,进一步动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不良或恶劣的情绪会让病情恶化,这说明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心血管病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 工作压力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血管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工作压力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在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以往多考虑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劳动过程中工作压力的作用。近年来包括不同职业人群、职业因素在内的各种工作压力在心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危害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面临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群与中等压力的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工作压力比较低的人群,这表明心血管病与工作压力有密切的关系,工作压力大引起血中游离脂肪酸和升血糖素的增加,同时通过中枢和周围神经递质作用,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引发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病。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高职业紧张度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监测,加强预防干预措施,使劳动者获得更人性化的职业环境,获得更高的健康保证。
3 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并非与生俱来,不好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方说要意识到高盐饮食危害健康的严重性,饮食中盐的含量一定要少,要注意使用加碘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盐摄入量每人每日不超过5克。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阻止病变的进展,积极预防,从改变食盐量开始改变不良膳食习惯,戒烟限酒,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等,并且要积极改变多年来养成的厚味油腻的饮食习惯,讲求营养和平衡的膳食结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个健康的基本保障。
4 营养结构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是大家都担心的问题,2008~200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中国死亡总人数的33%。据估计,我国共有2.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有专家预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将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攀升。但是如果我们从营养结构上加以重视,完全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正确地、尽早地评定心血管病人的营养状况,可以更好的辅助临床治疗,降低住院天数和病死率,改善预后。通过合理的营养结构来安排膳食、摄取人体所需并有益于心血管保护的营养元素,坚持长久的食用,这样能把心血管病维持到一个低水平发展状态。
5 睡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睡眠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作用,然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睡眠中却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呼吸失调、甚至死亡等现象。有关专家进行过统计,美国每年在夜间约有37500人发生猝死,其中约88%的猝死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了解睡眠中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人的夜间睡眠以慢波睡眠开始,大约经历90分钟,由于网状结构的神经活动加强了,人就进入了快速动眼睡眠,这时人的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活动加强。快速动眼睡眠大约持续20~30分钟又进入慢波睡眠,这样循环反复大约4、5次,然后快速动眼睡眠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结构逐渐破碎,这可能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对睡眠进行监测,以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夜间自主神经活动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降低猝死率。
参考文献
[1] 余善法,张锐,马良庆,等.职业紧张测量工具研究.河南医学研究,2000,9(2):171-174.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病 保健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4-01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以致人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再加之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所谓的“富裕病”,心血管病也是其中之一。心血管病人若要得到更好的治疗不仅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与护理。以下我将会对一些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做一个综述。
1 心血管病的类型
心血管病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被称为“富贵病”,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它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等。它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和重复率也比较频繁。
2 心血管病人自我保健与护理的现状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对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与护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其相关期刊《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中显示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的了解并不深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知识了解的也不深。尤其是对自己所用药物种类,适应症和副作用的了解甚少。在《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中也表明冠心病人缺少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医院是冠心病人得到护理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中患者缺少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2010年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对老年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老年病人掌握的疾病知识少,掌握监测和康复训练能力以及自我饮食管理能力还在中等水平。还有64.9%的病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支持自身的慢性血脑管病的治疗。
3 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
3.1 注意膳食。在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一文中指出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肉食消费大大提高,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也针对膳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编制了《中国食物成分表》,方便控制膳食来帮助心脑血管病人加强对自我的保健。
在《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张玉凤、王怡)中提到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具体膳食指导措施。
(1)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即多摄入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摄入猪油、奶油、乳脂、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
(2)适当的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以小于300毫克的胆固醇为宜。但是,对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者以每天小于200毫克为宜。
(3)控制热量的摄入,使体重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每餐不能吃的过饱,否则会让降低患者的血管舒张调节功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
(4)多摄入瓜果蔬菜和粗粮等一些富含食物纤维,有益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食物,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5)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服用单胺氧化酶时,就不适合再进食含有酪胺的酸奶、蘑菇、啤酒、香蕉、葡萄干等食物。因为酪胺会使节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3.2 药物保健。中国医药2012,第10期《动脉硬化的药物治疗措施》中,指出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保健措施。
(1)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降压药使血压降到适当水平。例如,消胆胺、益寿宁、血脂平、阿司匹林等防治血压增高的药物。
(2)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控制血糖,可以选择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的达美康等降糖药物。
(3)在《医学信息》(2010、第四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指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的人可服用高辛利尿剂等药物。对于风湿活动的患者要控制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一般可服用当归,党参等进行中药治疗。
(4)对于冠心病,一般是要扩张冠脉及全身血管、调整血脂,抗心绞痛。通常,可以选择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3.3 日常护理。
(1)注意监测,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夏季心血管病人的自我护理》就提到过自我检测的重要性。重视血压的监测,可以降低发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很容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在《医学信息》第四期中也提到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护理也要重视心率、心律的监测。
(2)遵医嘱,《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6卷第五期提出,对于心血管病人要做好日常自我管理必须遵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及按时服用强心药。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等。
3.4 心理护理。《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提到,心血管病属于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通常,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病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情绪不稳定无法配合治疗反而耽误了治疗。《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第6期第5卷也提到,心血管疾病与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健康有重要的相关性。不仅医生要注意解释病情,体贴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患者自身以及家属也要注意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4 小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以上一些文献资料都表明医院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克服病痛,但是更重要的是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健和护理,将治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
[2] 施俭,顾兰,杨小芳.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7-248
[3] 李小娟.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探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85-486
[4] 张玉凤、王怡,《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5] 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
[6] 谭建兰.《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