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篇1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篇2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做法;建议;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2] 杨洋,李颖,刘小鹏.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海原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2011(2):82-84.

篇3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全市围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稻米、油茶、毛竹苗木、中药材、特色蔬菜、特色水果、棉麻、生猪、肉牛、家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其生产总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5%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60%以上,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0%以上,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水平提高、做大做强。采取项目扶持、嫁接改造、外引内联、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大企业落户我市。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整合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形成合力。

2、培育壮大产业基地。围绕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要求,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建设100个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安全、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到20*,全市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面积达400万亩,标准化小区饲养家畜、家禽达60%以上,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60个,认证面积200万亩以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注重农产品的营销策划与形象宣传,努力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到20*,全市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与著名商标1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达6-8个。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有机联结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市里每年重点抓好和扶持1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合作社给予1万元的补助经费。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争取到20*末,全市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实现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带动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30%以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销的农产品量占30%以上,合作社成员收入提高30%以上。

5、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市级重点抓好10个示范点,县(市、区)抓好100个示范点。每年对示范点进行一次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示范点发展不明显的予以取消,并由符合示范条件的村及时补充。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引导农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块状经济发展,加速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6、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县财政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率逐年有所增加,做到专款专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市级龙头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引进和技术培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各级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用于扶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每年扶持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贷款贴息25万元,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奖代补10万元,培训、学习经费5万元(具体管理办法另行下发)。要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跟踪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优先帮助列入“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市农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向上申报项目时,在符合国家政策和项目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省、市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对“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7、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办发[20*]12号)文件中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2)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进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4)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良种和加工设备,除按《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和相关的技术服务,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免征营业税。

(6)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料的进项税额扣除率为13%。

(7)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国家对企业所得税征收扶持政策有新的规定的,按新的规定执行。

8、加强金融信贷服务。涉农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理念,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开发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改善金融服务,要增强县级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能力,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信用评级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扩大贷款抵押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要探索龙头企业间联保,允许合作社建立信用共同体,申请开办信用共同体联保贷款。

9、吸引市外资本投入。凡市外资金来我市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设生产基地的,要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扶持、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市级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利用市外资金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

10、实行水、电、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由所在县(市、区)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对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牧渔场和设施农业用地,涉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户在承包期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用于生产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申请获得取水许可的前提下,由所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种养业基地,在落实防治污染措施的前提下,暂免征收水资源费。以电为原动力,受电总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大工业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11、构建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鼓励科研、教学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产业研发合力。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制订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基地和示范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产地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等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品的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引导基地和示范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篇4

茶叶是我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为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特制订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生产加工实用技术推广和标准实施为基础,以推广机制名茶,开发有机茶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做好“规模、质量、品牌、效益”四篇文章,推动茶叶产业加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年,全县新发展早生无性系良种茶园2.5万亩,使茶园总面积达1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500吨,总产值实现4亿元;茶叶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18%,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淳安茶叶的地位在全省排名上升到第三位。

三、政策措施

(一)继续扶持无性系早生良种茶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无性系早生良种茶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调动农民发展积极性,*年至*年,县政府对规划连片种植10亩以上,且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种植,并经验收合格的茶叶基地,给予每亩补助200元。库区发展种植的茶叶基地以县移民局验收补助为准。

(二)鼓励名优茶机械化加工

为鼓励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发展,对新建茶厂厂房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拥有名茶机械10台以上、年加工名茶3000公斤以上、年加工名茶产值40万元以上,茶厂环境、厂房设施均达到无公害茶标准的,经验收合格,给予每个茶厂2万元的补助。对收青制干茶厂拥有名茶机械5台以上,年加工名茶产值在20万元以上,经有关部门核实,一次性给予2000元奖励。

(三)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

无公害茶是今后茶叶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发展绿色、有机茶是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为鼓励我县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根据县委〔*〕29号文件精神,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和有机茶叶的分别给予5000元、8000元、1万元的奖励。

(四)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整合我县茶叶品牌。千岛玉叶是我县茶叶的主导品牌,是浙江省的著名商标。为进一步提高千岛玉叶名茶的知名度,提高千岛玉叶名茶的市场占有率,根据县委〔*〕29号文件精神,县政府每年安排的20万元农产品宣传销售奖励经费重点用于千岛玉叶品牌的宣传促销。

(五)扶持茶叶销售和产地市场建设

鼓励本县茶叶经销大户闯市场,凡在县外大中城市开设茶叶经销店面,且打千岛湖品牌,销*叶,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经有关部门核实,一次性给予3000元的奖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快*叶市场迁建步伐,力争早日建成。鼓励乡镇办好产地茶叶市场,对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经相关部门认可,一次性给予1万元的奖励。

(六)加强技术服务和茶叶协会建设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为茶农服务意识,大力开展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采茶制茶水平。茶叶协会作为一个中介组织,要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服务和行业协调作用,努力成为政府和茶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引导协会要积极参与茶叶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四、补助办法

篇5

1、积极鼓励农业企业(经工商注册登记)加大技改投入。对当年投入和新增加技改投入(不含土地征用费)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下的奖5000元;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的奖10000元;在1000万元以上的奖15000元。(以上级核定的投入额为准)

2、鼓励农业企业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当年新建农产品生产基地经市立项并验收合格的奖3000元;运作规范,效益明显且被评为市级优秀专业合作组织的奖5000元;新组建的符合条件并经上级批准的专业合作组织每家奖励1000元。

3、鼓励企业上台阶、上规模。对当年新进入上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每家奖5000元,绍兴市级每家奖励10000元(凭授牌证及文件);销售上台阶参照工业企业奖励。

二、设施农业

鼓励农户发展设施栽培。当年新建设的钢管大棚连片面积1亩以上,达标准(按镇示范园区的建设标准)的每亩奖1000元,不达标的酌情扣奖。

三、外向型农业

1、注册在本镇的农业企业当年引进镇外企业主(工商业主)投资或入股资金100万元以上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下的,奖企业业主2000元,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的,奖企业业主5000元,1000万元以上的,奖企业业主10000元。(提供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到帐票据、投资入股合同,时间半年以上)

2、鼓励农业企业(含合作组织)引进外资。对引进农业外资项目,按实到外资(实到外资以外经贸局统计为准),每1万美元给予企业500元人民币的奖励。(提供企业法人身份证及外资汇款凭证)

3、农业企业(含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上虞市级以上的农产品经销展示活动,凡获得绍兴市级奖项的每只奖1000元,凡获得省级奖项的每只奖励2000元,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每只奖励5000元。(凭获奖证书,认定文件)

4、鼓励农民向外拓展种植土地。凡在镇外当年新承包土地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大户,奖励1000元。(凭承包合同及交款发票)

四、品牌农业

1、对新认定为绍兴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产地的每个奖励1000元,新认定为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每个奖励3000元。

篇6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浙委[*]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意见》实施情况,现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取消粮食定购任务,优化土地种养结构

1、从今年起,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放开粮食市场,鼓励县内外经营粮食的企业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从事粮食批发经营、代储代销等各种经营业务放开粮食购销价格,不再实行保护价和价外价补贴。鼓励投资者创办粮食交易专业市场。

2、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为目标,自主调整耕地种养结构,放手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允许农民在耕地上发展水产养殖及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着力提高经济作物、水产、畜禽等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3、在规划指导下,经县农红、土管部门认定,对在耕地上建造临时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免收临时用地管理费,所占面积不作为减少耕地考核。由村经济合作社与用地单位协商落实复耕保障措施。

4、积极引导和帮助种粮大户发展多种经营。对于无法调整结构的种粮大户,即使承包合同未到期,也应允许其退包。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县粮食部门、国有粮食企业在落实储备粮轮换时,要向种大户倾斜,由粮食部门委托国有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合同,组织收购。

5、从今年起,农业税取消现粮征购,全部实行缴纳代金的征收办法。各乡镇要积极培育粮食产销中介组织,帮助做好粮食出路的服务工作。

6、按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和原则,凡在原粮食耕地上常年调整发展水、蔬菜、龙卉、苗木生产和养殖的,只征收农业税、不计征农业特产税。在其它土地上发展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的,其农业特产税按粮食耕地的农业税标准征收。对于开发“四荒”资源从事农产品生产的,自有收入之时起,其应缴的农业特产税、所得税前五年由政府全额奖励,第六至第八年给予50%鼓励。

二、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促进资源规模经营

1、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权。农户依法转让承包权或转为非农户口的,其经营收益权按土地二轮延包政策不变。对已转为非农户口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其家庭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享受城镇人口最低保障标准待遇。

2、鼓励农民按照市场机制出让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户可以直接转包,也可以由村经济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代为转包的,其转包收益的80%以上返回给拥有承包权的农民。

3、对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鼓励以村经济合作社这单位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指导下,运用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承包土地收益权货币化,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用地要素市场。

4、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不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耕地面积由村集体统一招标承包。对土地整理获得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自用有余部门,可通过有偿转让增加集体收入。

三、推进农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加大对良种、良法为核心的科技开发推广力度。按照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的要求,鼓励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等积极兴办蜜梨、茶叶、名优水产、瓜果菜、蜂业、肉兔等主导产业(产品)的种子种苗基地和示范基础,从事优新品种、技术的引进推广。县里每年评定一批良种、良技推广项目和标范基地,并按其投资额给予5-20%的定项补助。

2、结合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其服务所得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一定3年不变。鼓励兴办各种民营农业科研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农业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开办起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3、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兴办农产品基地、农业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所得全部归个人所有。

4、鼓励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离岗从事农业产业化经理。经与单位签定合同后,离岗经营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离岗期间身份不变,工资、职称等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待遇按桐政发[*]48号文件享受。

四、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龙头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可按规定提取税前利润的5-10%作为风险基金,专项用于企业和农业生产风险、价格风险的补偿。被确认为县级以上企业龙头企业的,确认当年其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所得税由县政府全额奖励。

2、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所需用地,可直接向村经济合作社租赁或承包,只办备案不办审批手续。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由县土管总门负责解决用地指标,并免收级差地租。

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引进、改造项目,达不到桐政[*]1号文件规定的技改贴息规模的,经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审查立项,项目建成验收后,县政府按其投入3%的比例给予技改补助。

4、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电,在收取用电增容费、电网建设费和计缴种养生产用电电价时,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优惠。

5、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销经营鲜活农产品,经县政府批准,在县内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

6、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在贷款投放上应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允许农户以房屋产权证作抵押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县建设、土管、房管部门要以最优的收费和服务,加快农村房产证发放。各乡镇、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农民贷款担保协会、土地和山林承包权证押贷款等办法,协助解决农民资金困难。

7、县里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一定五年,用于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多、市场畅销的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促销。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开展内部品牌整合,争创农业名牌。

五、完善奖励办法,调动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

1、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商标,对投入生活经营的新注册农产品商标每只奖励500元。对持有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其品牌规模达到年销售500万元以上或当年被评为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含省级以上展示会优惠奖、省级总门评比优胜奖)的,县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10000元,奖金专项用于获奖产品的广告宣传、参展、促销。

2、开展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优秀协会、营销大户评比命名,以带动农户、开拓市场,培育名牌和经济效益为标准,每年评比若干名,由县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分别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

篇7

1.1盲目扩张规模

本来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储备,对产品市场也不具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空想着做大做强,带着沉重的债务去购置厂房和设备,结果企业表面上做大了,其实内里完全是空的,造成债务緾身。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很多个子公司,有的子公司只有名目,没有实际。

1.2产业链条断接

企业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凭借信誉得到基地农民的认可,没有与农民建立良好的互赢利益机制,虽然也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是合同的内容是片面的,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今年这里不行,明年再换一个基地。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产品品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市场占位更不可能确立。

1.3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工作没有计划,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分工,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不知道管。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的决策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缺乏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动向的能力,盲目上项目。在我了解的一个企业中,购置了一套2005年以前另一个企业淘汰的大米加工联产设备,并当做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但是到如今,这个花费高价购买的设备每年生产量非常少,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生产成本极高,生产的产品也不属于高档产品,销售量更是微乎其微。二是这类企业还保持几十年前的经营理念,开发新产品能力极弱。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是通过自己建立产业链条来开辟新产品和获取效益,而是主要靠普通产品的收购和转卖去获得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这种转卖方式其实已经成为极其普通而且没有一点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运行的途径。而且产品质量没有保障,效益也不可能达到很高。三是通过认证的产品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由于原料生产基地不稳定,尽管通过了产品认证,但是由于基地更换,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一般不超过几年,产品就被市场管理部门检测不合格,有的被消费者投诉,造成重大的损失。

3国家宏观政策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对企业决策人实行严格审核管理。不具相当文化素质、没有一定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人不能胜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对企业进行严格财务审核。凡外债负担过重,又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严格履行借贷制度。对金融部门为企业实行借贷业务,要充分对企业状况进行把握,对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借贷额度。

4对企业实施产业化运行指导上,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4.1注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要求企业要按照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模式运行。就是说企业要例行董事会制度,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避免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和家族式管理。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可以进驻企业作为指导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加快形成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是进驻企业人员不能作为企业决策人,不能代替企业行使各类职权。当然,派驻的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素质,要由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和在社会上有公众好评的人来承担。派驻人员不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及职工的不满,也等于政府无故给企业背上包袱。

4.2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化的产业链条

在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合作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基地农民的利益,也要兼顾企业本身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要通过正规的合同及公证来实施,合同相关的条款要清楚明了,包含的内容要全面细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清晰,相互制约机制要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划清责任。达到农民满意,企业认可、双方自愿。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求得企业与农民共赢。

4.3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

在涉及企业申报项目中,相关审批部门要通过认真考察和详细了解企业的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原料来源、现有生产水平、管理运行情况等,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在基础条件较好,企业运行及管理相对规范,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确有实施项目的能力,生产加工经营上确有发展前景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以项目扶持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过去很多项目投资对于企业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被企业挪用,结果争取到的投资并没有完全用到设备更新改造和开发新产品上。尤其一些企业为了套购国家项目资金,仅仅是为了缓解企业本身流动资金的不足。

4.4基层政府部门在协调企业与生产基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对企业与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建立的种植收购合同,要给予公正的认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也是基层政府部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一个具体体现。

篇8

特色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农业产业是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经核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宜发展区域总面积1135万亩,年底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基地786.95万亩,其中核桃265.6万亩、花椒173.9万亩、油橄榄15.51万亩、中药材81.31万亩、蔬菜50.73万亩、茶叶12.7万亩、苹果48.67万亩、马铃薯138.53万亩,出栏牛13.56万头、猪95.18万头、鸡345.5万只;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8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87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53.5亿元,增加值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一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很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宗产品流通不畅,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数量少,且服务功能弱,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谋划特色农业发展,做到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

----坚持自我发展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基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大、扶优、扶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与打造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发展本地市场,积极开拓扩展外埠市场,围绕市场谋划,围绕市场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健全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建、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180万亩,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年出栏牛新增4万头、总规模达到18万头,出栏猪新增21万头、总规模达到120万头,出栏鸡新增240万只、总量达到610万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具体任务为:

(一)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框架。“四产区”即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区和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为中心,辐射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即以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三县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为主,继续在“两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在半山区、深山区、林缘区等海拔1500米—1800米区域发展优良晚实核桃生产基地,以上区域的175个乡镇新发展基地64万亩,总规模达到350万亩;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换优,在适宜区域的175个乡镇改造原有基地61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23%。到年,核桃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

(2)花椒。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无刺花椒新品种,在“一区五片”(区、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适宜区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区的104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1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对原有的134万亩基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77%。到年,花椒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

(3)油橄榄。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为重点区域的40个乡镇和向西汉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区延伸的27个乡镇新发展基地14万亩,总规模达到34万亩;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2%。到年,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4)中药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为主的优势区域110个乡镇,以道地中药材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半夏五大名药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区的82个乡镇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黄连等优势小杂药。以上共新发展基地25万亩,总规模达到110万亩。到年,中药材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5)畜牧。以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措施,在、省列养牛大县和、两当等县的67个乡镇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养牛,在三县区交界高寒阴湿区域8个乡镇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建成草原肉牛、羊生产基地;在九县区的120个乡镇发展规模养猪场(户)和养猪小区;在林缘地带及草山草坡区域的98个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在城郊、公路沿线的67个乡镇发展肉鸡和蛋鸡规模养殖。到年,出栏牛18万头、猪120万头、鸡610万只,总产值达到14亿元。

(6)蔬菜。以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坝河谷区的131个乡镇,突出设施栽培,建立稳定的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61万亩;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浅山区、高半山区的10个乡镇,发展山区蔬菜4万亩。到年,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7)茶叶。以无性繁殖苗木栽植为主,在阳坝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以品种更新、茶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措施,对适宜区13个乡镇的5万亩原有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9%。到年,产茶量达到0.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8)马铃薯。以种植脱毒种薯为主,在“两江一水”川坝河谷区的49个乡镇新发展冬播马铃薯8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等县的半山和高半山区135个乡镇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到年,马铃薯总规模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62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

(9)苹果。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县的26个乡镇新发展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成龄果园树冠改形修剪为主要技术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个乡镇创建标准果园11万亩。到年,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不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积极开发地方性特色产品。在、等四县16个乡镇的水库、湖泊、人工塘坝网箱养殖虹鳟、金鳟、鲟鱼,其它中低海拔山涧溪流发展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滩、沼泽发展莲藕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的11个重点乡镇发展以推广桑园密植高产技术为主的蚕桑产品;在全市适宜区域发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同时要努力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龙头企业建设

围绕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通过自筹、入股、参股、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新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龙头企业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既要注重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又要积极启动当地民资参与建设;既要注重建设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促进产品流通的营销企业。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产重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到年,新创建市级标准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改扩建25家;每年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以上,力争覆盖所有特色农业产业;每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覆盖面由目前的茶叶、油橄榄、中药材产业扩展到核桃、花椒、马铃薯、畜牧产业。

(三)专合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的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

(四)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核桃、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大县都要建成专业批发市场,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尽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年,新建专业市场47个,改造升级29个,总数达到76个。特别要注重在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兴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五)名优品牌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所有特色农产品制定市级、县级生产标准,力争将油橄榄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级标准,茶叶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注重对注册认证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5项,总数达到9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6户,总数达到10户。

(六)科技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每年引进60个以上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抓好经济林嫁接换优、园艺化作物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酵床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亩,花椒良种苗圃2820亩,油橄榄采穗圃19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畜禽良种繁育场60个,黄牛冻配点70个,无性系茶叶扦插苗木基地250亩,苹果采穗圃500亩、种苗繁育基地75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2万亩、组培中心3个。

篇9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10

冬种生产是全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冬季农业生产,对夺取我市明年春季乃至全年农业丰收,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业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农专发[20*]125号文件《关于20*年冬种生产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特提出20*年冬种生产意见。

一、冬种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今年冬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冬季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效种植模式为抓手,充分利用温光水和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农作物,减少冬闲田,力争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以上,努力实现“绿色过冬”。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制止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冬季耕地弃耕抛荒,不仅造成土地和温光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田间易滋生灰飞虱寄生的禾本科杂草,对防控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及早制定减少冬闲田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制止耕地抛荒。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作用,统一集中冬闲田对外招租,开发冬季农业。要出台冬种优惠政策,鼓励建立高产高效示范方、丰产片,提高冬种效益。

二要继续调整结构,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冬季农业结构调整空间较宽,余地很大,是我市结构调整的潜力所在。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总结推广近几年来涌现的冬季开发农业的成功经验,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在作物安排上,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扩种大、小麦,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冬季蔬菜瓜果、鲜食蚕(豌)豆、马铃薯,稳步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和中药材,鼓励种植绿肥,适度发展优质牧草、黑麦草。

三要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积极扩种绿肥。近年来,由于农家有机肥料施用减少,偏施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要通过发展蚕豌豆、冬季牧草和冬季绿肥等,实行种养结合,过腹还田,既培肥地力,又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增加增收门路。今冬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行秸秆还田,扩种冬季绿肥,增施农家有机肥等生物措施,实现耕地种养结合和绿色过冬,为夺取明年粮食生产的丰收打好基础。

四要推广适用品种和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提高冬种效益,调动农民冬种积极性,关键要靠科技。各地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明确冬种生产的主导模式、主导品种,抓好新品种示范推广;要明确主推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冬季作物免耕、机械开沟播种、直播栽培、精量播种、化学除草等轻型栽培、节本增效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大棚设施栽培等技术措施,注重农艺与农机结合,注重多技术集成配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冬种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要创新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利用冬季相对的农闲时机,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冬种生产的带动与辐射机制,鼓励企业建设冬种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和规范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培育种养大户、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近年来粮食、蚕茧等农产品价格不断回升,农民冬种积极性有所提高,各地各单位要抓好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和发动群众搞好冬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冬种生产作为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把秋收冬种生产作为中心任务来抓,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全力以赴,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和产销协调等,全面落实秋收冬种措施。要当好领导参谋,在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从冬种开始,明确全年粮食生产责任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措施和扶持政策,层层抓好落实,为冬种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