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篇1

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 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

一、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1-02

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教之间的关系,该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教学中不仅能充实自己的知识能力,更能填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一、“先学”的教学模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将“先学”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预习,把课前预习与先学融为一体,其实先学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简单的指导学生开展知识导读,虽然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任何人都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幼儿时期学习游戏活动,就是模仿其他人掌握游戏规则和游戏技巧,因而教师在学生步入小学阶段以后,更要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教师给学生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以后,带着思考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出结论,不但应自学相关的内容,并且要在此期间完成检测性的练习活动。能够运用上的自学形式种类繁多,可以自己看例题、看注释或者发现问题等。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培养学生边学边思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能够看懂例题,更要做与例题想类型的题目,这里体现出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理论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应该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学习,更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做足准备,教师对学生巡视的原则是要在“不干扰学生自学”的前提下进行,要关注后进学生,让每一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自主学习。例如,教学中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等相关内容的时候,第一要求学生探究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其意义;第二操作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探究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状况;第三培养学生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学习规律。然后做适度的教学指导工作,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以及小黑板做出自学指导,但是在使用时做到明确时间、目标、内容、方法等,学生在自学指导中做好目标引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学生在今后其他知识学习进程中也能运用该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后教”的教学模式

先学与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承上启下,这里涉及的后教不仅是指教师讲解,主要是教师教学指导后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完成检查题目以后,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面做模板演示,通常如果在检测题目难度适中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上台示范,只要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中等生和优等生也大部分能够掌握,通过教学更正找到学生做错的部分,并给学生讲清楚错误原因,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教师充当主持的角色,给学生营造更多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若能够放松心态,认真的探究问题,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也容易解决,很多学生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是无学习自信,在没有做题之前就否定学生的能力,因而主观上认为自己做不好,但是教师让学生转述问题,学生在此期间强迫自己认真理解,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学生感觉问题没有预想的难,就会树立自己的学习信心。另外学生自己讲解问题叙述过程,不但能够纠正学生的措施,更能让疑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将教师课堂下需要完成的任务转移课堂上面,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此类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感觉学习方式新颖,愿意主动进行学习。

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借助于更正检测,另外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做好跟进,比如难度较小的问题最好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获悉答案,每个小组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若全班讨论中不能获悉答案,那么就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帮助学生做好归纳和总结,教师当堂写出板书,让学生在课堂范围内开展记忆,加固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全班如果有一个学生能够讲解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要急于讲解,教师应在此刻应退居幕后,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借助课堂互助精神将问题解决的主导权利移交到学生手里。

三、“训练”教学模式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环节以后,就需要做到当堂训练和推进教学,当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方面掌握的不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针对性指导,做到“堂堂清”不至于让学生在教学中掉队,同时训练的时间不能低于15分钟,通常在20分钟左右,根据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学生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勤加练习,那么非常容易遗忘,因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最好要让学生巩固以往的知识,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分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训练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练习可会习题,该练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学生通过模仿对概念和定理有初期感悟,如果学生不会做,教师需要做适度指导,教师在此刻需要将关注点放到学困生身上。第二次训练主要是达标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试卷和练习册给学生发放下去,学生能够在此期间独立、快速的完成学习内容。第三次是学生的能力训练,能力训练也为拔高训练,是在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做延伸类题目,可能题目偏难,但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不能相互抄袭,把每堂课都当成小的测验,学生在完成课题内容以后,了解到自己知识学习方法的欠缺,学生可以做到查缺补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整堂课都在紧张的自学和练习,教学效率也会随着提高。

结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想了解教材的特点,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让学生在自学策略指导的前提下,结合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重要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真正的完成“堂堂清,天天清”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关守仲,马金辉,戴长春,刘路登,李永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3(02)21-22:.

篇4

(一)课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的目的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练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多练,摒弃臃肿的“题库”,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二)课堂练习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练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紧密相联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的练习,其实就是目标更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它通常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专门设计编排的,往往是完成一题便解决一个问题,对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某项技能的形成起到铺垫、促进、强化作用,是教学中突破重点、强化技能等常用的手段。

(三)课堂练习要有阶梯性

练习的阶梯性是指一堂课或某一环节的练习,在设计编排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学生认识的有序性,将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一步一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通常这样的练习分五个层次,即: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教师在编排练习时要做到各类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还要认真分析课后练习的结构特点,弄清哪些是模仿性的、哪些是对比性的、哪些是综合性的题目,然后遵照由易到难、从模仿到灵活运用、从基本到综合的原则,有序地进行练习,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巩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四)课堂练习形式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针对某一知识采取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性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达到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练习形式有口算、口答、板演、书面作业、游戏活动、实践运用等。书面作业练习又有模仿型、同类变式、对比式、一题多变等。

(五)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性较差,多数时候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无所谓,容易心不在焉、纪律松散。因此,教师应有意设置易吸引学生的素材,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比如,题目书写时可将重点、难点处的颜色鲜艳点,呈现方式也可丰富一些,可化静为动,可分步出示,也可以加入必要的故事情节。这样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中去,实现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长知识、“玩”中增长才干,收到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内容要有应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智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课中,让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体,营造丰富的生动的真实的数学学习氛围,赋予数学学习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但会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更会对此产生兴趣。练习的内容设计要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习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际应用,只有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应让实践“占据”课堂教学的一席之地。

篇5

担任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我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把每节课的基本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三个方面环环紧扣,一个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另一个,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先学”

“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既要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确保人人用心自学;还要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同时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进行巡视,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

教师还要重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从候课开始,每节正课上课前2分钟有一个小预备,小预备铃声响时,有课的教师从办公室走向教室,铃声落时,教师要像演员候场那样站到教室前门口候课,关注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使自己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一进教室先要用目光扫视全班,确认每一个学生都已十分专注地看着教师,听教师组织教学,此时,教师再开口讲话,不要没等学生坐稳,还未安静下来,教师就开始讲,这样讲是毫无效果的。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的检测很重要。教师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为了能全面了解学情,教师组织检测时,应尽量全面,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察觉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把培优补差落实到课堂上。

二、“后教”

检测在“先学”和“后教”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后教”,并不指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

检测题做完以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一般情况下,如果检测题难度不大,所有学生都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先让后进生上台更正,凡后进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中等生、优秀生,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更正时指导学生找出做错的地方,讲清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只要当好主持人就行。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检测以外,还可以组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只要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必要再浪费时间。针对难度小的题目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一点的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就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达到95﹪以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样学生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

篇6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教师必须优化备课、上课等环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教师认真备课、挖掘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是优化数学思维训练之基。

“教材文本”只是一个知识载体,它呈现给我们的无非是一些静态的文字、数字、符号与图片等元素。如果我们仅仅“照本宣科”,满足于让学生记忆加模仿、机械重复训练,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将是“一潭死水”,缺乏灵性与鲜活,学习的收获也一定是非常片面的。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上,只有真正做到“深钻细研”,才能实现“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每一课时的备课,教师都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如何巧妙地创设有价值的、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

同化、顺应的方式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活动与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点内容如何突出?难点内容怎样突破?

一般来说,重点内容必须保证在上课3-5分钟之内让学生感知,并且整堂课要紧紧围绕它进行学习、思考、训练、达标。一节课中的难点内容如果过多,要注意适当分散处理;对于过难的问题,可通过“温故知新”法、设置“小台阶”、学生合作探究等办法予以解决。

(3)对课本的例题如何处理?

现阶段,教师强化了学生的预习,在这种情况下,原封不动地出示例题、讲解例题,效果是不大的。最好出一些与例题类似的尝试题或改编一些例题、对例题(或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

(4)设计层次清晰的练习题,注意采用不同形式题目(填空、选择、判断、解答等),努力做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二、教师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及时反思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

(1)教师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随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中学数学几大思想: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把上述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渗透,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解出某些题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贴于 (2)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提高到反省认知水平,即学生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

(3)引导学生及时归纳知识、活学活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反思、总结、归纳,或前后联系、或纵横比较,形成一些学科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师灵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备好课、写好教学文本(教案),只能说成功了一半。要想真正使课堂提高效益,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彻底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1)

少讲精练,学生能讲的一定要让学生去说理、回答。

(2)

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

特别在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这些实习作业,往往需要学生去亲自动手,探究规律,我们往往嫌麻烦把过程给“略去了”。这种做法,从三维目标的要求看,实际上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忽略的“过程与方法”)。

(3)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

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基于以上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符合一致性要求的切入点。

首先,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争议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其次,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换意见;再次,合作讨论的活动成效要适当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克服盲目的、形式主义的“合作讨论”;另外,在合作形式上,可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辩论、教师巡回点拨答疑等方式,使各种观点在相互碰撞、思想的交锋中越辩越明。

(4)落实分层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当堂达标要做到在“保底”基础上“促优”——教师可设计基础题目、选做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命场,是展示学生激情与才能的舞台,教师就是这场剧目的“总导演”。

篇7

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刍议怎样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如何加强中职德育教学的探究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点滴体会

设计猜想环节发展幼儿创造力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依托教材科学进行变写训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要用活数学教材的情景图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点滴谈

刍议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之我见

营造语文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

中小机场在线培训平台建设研究

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几点体会

自制教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引读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法初探

反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师素养

探究高中作文教学指导改革建议

指导农村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如何加强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小学语文个性化欣赏过程的探索

关于加强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

精心创建教育环境发展幼儿思维的体会

引导幼儿认识汉字宝宝的点滴体会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对当前建构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实施情感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点滴体会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刍议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环境的创建情感环境

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资源融合利用和使用探讨

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刍议趣味教学法在职业高中课堂上的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08-01

随着湖北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可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都把“ 有效性”简单地理解成为了“大量题型的训练”,把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又带回到“高耗”的老路上。虽然此方法对于简单的数学知识掌握与技能的培养来说是奏效的,可是却伤害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降低了兴趣。为了巩固新课改的成果并把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势必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精心准备,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备课时要多思考,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还要完善课堂练习的设计(优选训练题材),这会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与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堂练习设计有效要先做到“用准、用好、用足”。小学数学教师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然后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好教材里的习题,让小学生从基础开始做起,然后逐步提高。此外要精心补充一些适合课堂练习的教材外的习题,就是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对思维训练有效且方法灵活的且有一定的梯度习题,决不能搞题海战术。做好这一切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预算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

二、创设高效课堂,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高效课堂就是由教师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求知发展。真正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让“有效教学”实践成为数学教师日常的自觉行为并落实到实处。

创设高效课堂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一节课的生命力在于确定课堂目标,目标确定过大、过于空泛或者是过低都会无法激发小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可见,课堂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小学生生活的经验、年龄发展特点、学习数学的规律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来完成。

创设高效课堂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落实三维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然后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而且要做到切实可行和富有操作性。

创设高效课堂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小学数学学科个性的充分彰显:小学数学教学不但是单一传授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也不是只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 而是应该重视数学发展层面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等,对于待优生教师要敢于分配给他们适当的任务,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坚定学习信心。

创设高效课堂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灵活调控与及时反馈:不同班级的小学生或是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在面对同一道数学题时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都会不一样,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解读现象一样,作为课堂的主导的教师要及时有效调控好课堂,第一时间了解课堂里的最新信息且能抓住有效信息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地分配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比如复习检查时间不必太长,达到及时检查小学生复习的效果即可。授新课的时间要长一点,先用新授课里的“做一做”来检查一下小学生对新授课的掌握与理解状况,然后再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有效练习等教学策略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此外,还要留有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虽然教师在课前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进行了预算,可是课堂教学是变化着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教学时间,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出现。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多准备机动的练习题目。

三、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一堂课下来就进行总结思考,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单元教学结束要进行单元反思;完成阶段性测试或是期中,期末考试后也要进行教学反思;当然在完成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是一届任务后更要进行宏观的教学反思,此外,在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实践之后还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可以吸取他人经验弥补自己不足。总之,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还可以把教学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这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有效性”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决策者决策者、指导者、创造者和小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理所当然地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有效练习、进行教学反思等教学策略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会收获的快乐。无形中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误区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数学教学任务的达成、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成绩的片面追求、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不准等因素,导致正常的课堂练习存在着诸多误区。

1.以练习代替讲解,造成练习量过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初步的形成和发展期,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课堂容量并不是很大,课堂时间相对较为宽裕。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高,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很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知识点完成理解之后,设计大量的练习来进行巩固和记忆,忽略了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整理解。以练习代替讲解,加大了优等生的训练量,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是有效的,但是对剩余学生而言,训练量过大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内化和理解。从课堂的整天效果来看,以练习代替讲解对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利,也加重了所有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对练习内容合理安排,所有内容都大量的练习

小学数学知识点较为单一,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多种形式,如记忆、练习等,教师在预设知识点的理解方式时,更偏向于练习。练习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一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却并非最好方式,教师对练习内容的理解不足,就不能合理的创设练习环节,导致几乎所有的点都用练习来强化。这种大量的练习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所有内容都大量练习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课堂练习时间过长,反馈和点评不够及时

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给课堂留下了较多的练习时间,但是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环节和划分课堂时间时,不能对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反馈、点评等部分做出科学的安排,时间掌握上不够明确,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练习而压缩了反馈和点评的时间。这对于学生及时反省自身思维误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最终也影响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4.课堂练习难度较大,影响了练习目的达成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完成课堂练习任务之外,往往会安排一定的拓展练习,这些练习题的选取在难度上会比课内练习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从课堂练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当堂知识点,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消化和吃透的过程,影响了练习目的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

既然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就必须将课堂练习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让课堂练习成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有力途径和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

1.钻研教材,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训练

教材是组织课堂的依据,也是课堂练习的依托。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课堂体系从知识点的构建、点评的切入、训练的强度等方面有一个完整的预设,合理处理课堂练习的难度和针对性,在适当的时间段内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也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2.提炼课堂训练内容,让课堂训练效率高、耗时少

小学数学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教学任务比较单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从繁杂的练习题中筛选出切合课堂练习的题目,要注重难度均等,适当照顾到后进生的理解和巩固,在知识拓展上,可以采用分层练习的策略。减少无效的训练时间。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3.合理分配课堂练习和讲解时间,让课堂练习和讲解相得益彰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始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数学同样如此。数学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的分配上。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和点拨,课堂练习时间要适当的压缩,难度较小的知识点则可以减少讲解时间,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时间,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数学能力的目标。

4.教师加强对课堂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是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完成知识点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除了指导优等生之外,要更加注重后进生的中间层次学生的指导,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技巧等的不足,往往更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学生,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思考、掌握做题技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整天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5.处理好课堂练习时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纯自主学习的策略,对一些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的练习内容要组织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严格把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数学练习更多的偏向于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首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时才能够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篇10

关键词 课改;小学数学;成效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启迪学生数学思想的最初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这么说,小学数学的教学成败关系着每一个小学生未来的人生。因此,我们国家很重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近十年来,课改一直为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十年的课改印证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成长的轨迹。对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十年课改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直帮助着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事业成长,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为主”变为“引导为主”,提倡“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等思想。这些都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增添了不少动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本文针对此,详细分析了课改十年来小学数学课堂的变化,并且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以及收到的成效。

二、课改十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纵观近十年来的小学数学课改,我们可以发现小数学课堂正在慢慢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王新民等人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在研究选取的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以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等10所城区小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显示如下。第一,数学课程师生互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对师生互动行为为主体类型所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可以看到课改前全体师生互动比例32.8%,在2005年全班师生互动的比例约为42.3%,而2011年时达到约为47.3%。这显示了师生互动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慢慢呈现递增趋势。第二,学生讲解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对学生讲解所占课程教学时间的比例进行统计,可以看到2011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讲解时间比例明显超过课改前以及2005年小学课堂的学生讲解时间比例。第三,教师讲解和课堂练习的时间逐步减少。与课改前和2005年相比,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讲解和课堂联系的时间均有所下降。2011年全年在调查的计算小学中此比例相比课改前下降了10%左右。

三、小学数学课堂变化的原因以及收到的成效

1.影响小学课程变化的原因

首先,师生互动时间所占课堂比例的提高与课改的思想一致。我们都知道,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础教育都为应试教育模式,即使提出的素质教育也未能完全贯彻实施。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课改的思想则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与教师可以以合作的关系共同探讨知识。而随着课改的深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思想慢慢的影响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重视。其次,学生讲解则是因为当代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让学生讲解为主的教学思想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解释的机会以及提高学生沟通协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学生讲解”是课改十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它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了一种高效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最后,教师讲解和课堂联系的时间缩短是因为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思想。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而课堂练习则又是将最重要的课堂学习白白浪费了。新课改思想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时间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则说明在我国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过于专注“双基训练”的弊端已经开始得到了逐步改善。

2.课改后的十年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获得的成效

可以这么说,在近十年来的小学数学课改中,小学数学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许多进步,收获颇丰。具体来说,首先,新课程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胜利。比如在商店中售卖皮鞋,就可以通过课堂中师生互动模拟商店销售问题,设计出“用数据说话”的场景,为学生们学习数学创设生活环境。其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活动化”。小学数学教学一改以前“灌输知识”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让学生自主实践,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教学相长提供了条件。再次,课改后的课堂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让学生观察,理解,讲解,进步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当然,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课改十年来的精神理念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新课改精神的引导,同时要注重开发创新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