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范文
时间:2023-03-28 19:0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学经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不想去研究它来源于何处,该怎样供奉,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得不承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是永恒美丽着的;“智者无言,行者无疆”是大智慧的。国学也罢,经典也罢,故纸堆也罢,它们已经沉淀在我们的骨血之中,左右我们的思想,甚至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细细品味它,欣赏它。
国学经典让被电脑滋养过的一代潮人们接受是有点困难,怎样让现在的孩子们接受国学,我想过很多方法,也试过强行的让他们记和背,但效果都不好,自己也觉得如此“迫害”他们,有悖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我不耻的。而且自己是最不愿看到孩子们在各种考试的威胁下战战兢兢的去学习,如果看到他们那样去求知,还不如让他们快乐自由些的好。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课堂实录,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国学可以滋养精神,怎样让学生学好国学滋养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让他们有受刑之感,我想再经典也难推广。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国学积累最重要,我在教学古诗文中积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课外积累,比如,我讲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让学生去课后积累马致远的其他作品;如果讲了《孟子》一定会让他们去积累孟子的文章及查阅他的思想。学生习惯我这种方式后,他们在我讲到一位作家或者思想家后,就自然而然的去积累与他有关的作品,去了解这位作家。我很感慨的是我介绍了苏轼和陶渊明的作品后,学生们对他们的作品思想极其感兴趣,这段时间他们的课外积累主要围绕这两位,有位学生在积累本中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读苏轼是在读豪放的人生,读陶渊明是在读自我陶醉的人生,苏轼一如精灵在天地之间自我驰骋,潇洒明快;陶渊明却似,不羁的笑傲着江湖……”我从他们的积累中感受到他们收获了很多,他们在积累中与古圣贤们对话,真的是凭借经典长精神。当然,对基础差的学生我只要求积累在摘抄本上就是,基础好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不但摘抄在积累本上而且背下来。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班的学生古诗文底子都很好。而且在古文领悟和背诵上学生感到越来越轻松。
其次,古诗文的背诵是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我和许多老师一样感到头疼。设计好的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潜能。在古文背诵上,我的早读时间的利用可能与别人不同。早读如果让学生齐刷刷的反复读课文,我觉得学生是又累又机械,那样只是满足老师的听觉器官,听起来舒服。我会让他们做很多游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句子接龙。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从座位号第一排一号开始,一人背一句接下去,只要有标点符号就算一句。学生们自由的放开喉咙大声朗读,没有学生不愿意读,因为句子接龙如果接不上就会扣掉小组的分,自己也难受。学生把背诵当成游戏后,他们期盼早读,好多学生提前去背诵就是准备早读大显身手。他们能接下去后,说明他们基本背熟了课文,这时候就到了我的第二个环节,我就会升级接龙游戏了,明确以句号为准接龙。他们一句话背多了,背少了,都会扣分。他们就要去留意标点、断句之类的了,鼓励学生更加细化的背诵课文。这步完成后,进入第三步,学生还应该理解课文,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再次升级游戏,就是理解性的句子接龙,我先提问题比如:“文中写宋濂求学过程中偶尔老师生气、斥责,这时描写宋濂表现的句子是什么?” 我请学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后,由回答过的学生设计问题再请下一个学生回答,这样依次接下去。这一游戏中他们不但要求能背诵而且还要能充分理解课文。学生特别喜欢这些游戏,记得有一届学生到了理解性接龙后觉得不过瘾了,他们说自己要求提高难度,我问怎么个提高法,他们说既然有倒背如流这个词,那我们就要求倒着背来接龙。我欣赏他们的勇气,最高兴的还是他们对背诵的喜欢,在这样日积月累中,孩子们的古诗文的背诵欣赏能力越来越高。课内背完了就背课外,唐诗宋词元曲,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滋养着精神。考试好像变得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
我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古诗文,精心去设计一个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背诵,积极踊跃地背诵,从而走进国学走进经典。我觉得学生学习要讲方法,老师教书更要讲究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去设计每一堂早读,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建一个和谐的语文空间,那么我们也自然会从中得到乐趣。千万不要苦行僧似的教古诗文,如果那样,我觉得宁肯不要教,因为国学经典会被这种方式玷污,让孩子们以为所谓的国学经典只不过是一副副苦药,硬逼着他们下咽,尽管它们利于病却不能被学生接受。
篇2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篇3
[关键词] 国学经典;男幼师生;培养
国学凝聚着中华文化之精髓,蕴含着无数先哲们的生命智慧、价值探索和道德感悟。当整个社会对国学的价值重新审视之时,幼儿园已经先行开展了国学教育,作为培养幼教师资的我们更应该加快脚步关注国学,从传之千古的国学经典中汲取力量。本文试图关注男幼师生这一幼教领域的新生力量,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为关注主体,以传授知识、提升道德价值与素养为最终目标,让遥不可及的国学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者。
一、将国学思想生活化,建立男幼师生从教的自信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束缚,人们对男幼师的认可度不高,也因其自身缺乏专业认同感,致使很多男幼师生对未来的工作缺乏信心,也有一些男生因为基础差、自制力不强,学习的上进心不足,自信心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树立他们的自信。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墨子・亲士》“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有自信的人就向成功迈向了一大步。男幼师生们思维活跃,做事果断,刚毅,不拘泥于形式,这些优势的魅力和价值正是幼儿的心理和品行塑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了让他们从国学经典中感受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中要将晦涩难懂的国学思想生活化,关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其在生活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从教的自信。
二、将国学礼仪日常化,塑造男幼师生良好的品行
1、文明礼仪的传承
对于90后的在校生而言,他们大多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男幼师生存在脾气暴躁、做事鲁莽、打架斗殴等现象。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要做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规范的文明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国学经典中包含相当多的礼仪典籍,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孔子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以及后来发展到仁、义、礼、智、信,无不强调“礼”的重要性。蒙学读物《弟子规》列举的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更是具体的将礼仪的形式细化,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等礼仪规范,使这些在家长呵护中长大的男幼师生们从情感上认识到尊重、礼仪风貌的重要性。
2、师德品行的塑造
国学经典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刚毅精神,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社会的多重诱惑,我们更需要借鉴孔子“仁爱”的道德品质、“律己修身”的道德标准、“义与利“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的处事之道。把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之道、智慧之道、处事之道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塑造男幼师生博爱的情怀,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三、将国学知识通俗化,提升男幼师生的文学素养
1、诵读引领
诵读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学经典中凝聚着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意境美,需要反复吟诵才能在抑扬顿挫中感受美感。男生在诵读的情感上要比女生稍逊一筹,因此更要在日常的诵读中多加训练。教学中,将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大众化,针对男幼师生自身的特点丰富诵读形式,如古典诗词诵读比赛、古诗新唱,将国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提升男幼师生的文学素养。
2、阅读体验
近年来,由于幼专院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知识层面,他们不爱阅读,认为国学是乏味、枯燥的东西,和今后就业发展没关系。尤其是那些喜爱运动,坐不住板凳的男幼师生,要他们去了解浩如烟海的文献无疑是把他们推向厌学的边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知识通俗化,通过阅读去体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情感;“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使他们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
总之,幼专院校的国学教育要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出发,借圣贤之道开启智慧,用经典教育涵养心灵,以优秀文化陶冶道德情操,以国学精神塑造完美人格,将高、精、深的国学思想化、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让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学习中逐渐感受国学的现实价值与经典魅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素养 吟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6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集语文知识、文化思想、美学艺术于一体。科学地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吟诵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字词、句子等语文知识是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国学经典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讲究,包含着很多的语文知识。它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读成诵。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字词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一些国学经典时,里面有二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学生不但学会了诸如“赵”“钱”“冯”等很多生字的读音,还复习了拼音知识。在朗读背诵《百家姓》这本四言体的经典作品时,学生读起来非常顺口,记忆深刻。对其中一些认识的字,学生不但读准了字音,而且记起来比较牢固,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识字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由此看来,对合辙押韵的国学经典,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学生在吟诵时能够很好地记忆,积累更多的汉字和词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吟诵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大部分国学经典作品语句工整、文采斐然,或思想深刻,或意境悠远,在内容、形式和意境方面很有特点。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国学经典,体会其中的语流音变,感受朗读时的节奏韵律,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主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像《静夜思》《草》《清明》《春晓》等。教学时,教师结合这些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利用晨读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同时,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展示自己背诵古诗词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吟诵国学经典的成就感,强化学生吟诵经典的行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量地吟诵古诗词作品,感受了国学经典在字词、修辞方法等方面的艺术,增强了语感,而且通过对古诗意思和情感的感知,并思考、分析和总结,也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完善了自己的能力结构。
可见,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国学经典的魅力,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吟诵国学经典,锤炼学生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各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材料。学生大量地吟诵国学经典,受到国学经典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样,能有效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弟子规》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带领学生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内容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些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猜到是说要孝敬父母,不顶撞父母。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注意平常尊敬父母,对待长辈要有礼貌。通过吟诵,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些话,而且知道在日常生活应该怎么做,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吟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
一、诵读国学经典诗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语文课,我经常带领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诵读经典美文,甚至把语文课留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营造出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老师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利用晨读和晚读的时间要求学生朗诵《弟子规》,我则利用课前与课余时间加强朗诵指导,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领会了意境,引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让学生积累古文诗句素材,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中华经典诗文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可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中学时代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多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文章如果诵读得多,其中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明,不知不觉中都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拓宽了写作思路。经典教育除了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
三、用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弥补课文内容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我经常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很好地补充了课文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诵读国学经典诗文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学教育;方法探索
一、幼儿国学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国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所谓国学就是“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1]国学不仅包含着《论语》、《大学》等经典诵读,还包含着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各家学派的思想等许多方面。幼儿的国学教育就是基于国学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的启蒙教育。第一,对幼儿实施国学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众所周知,学前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可以加深幼儿对国学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日后更好地发展国学、传承国学。第二,实施国学教育,可以巩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情感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2]在对幼儿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欣赏不同国家的读物,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等。使其在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学习氛围中,以本国文化为主,其他国家文化为辅,增强对民族以及国家的认同,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国学教育对幼儿的自身价值
在学前阶段对幼儿实施国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首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通过朗诵经典国学读物,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其次,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作为文化强国,至始至终都注重着道德教育、注重个人品格,在诸多经典国学著作中皆有体现,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不孤,必有邻”等。通过学习国学,幼儿可以探索和掌握其中深意,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提高了幼儿的道德水平。最后,丰富了幼儿的文化底蕴。国学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学精粹,幼儿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
二、幼儿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将国学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一)环境熏陶
幼儿园是为幼儿提供教育和活动的场所,为幼儿提供舒适的环境,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同样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对幼儿的智力、心智以及个性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3]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可以加入国学的元素。教师可以将一些古诗转换成图画的形式展示在墙面上,增添了一丝文学气息,也使幼儿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国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国学带入到生活环境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国学名言教给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也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
(二)节日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们也被陆续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之中。中华传统佳节许许多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含义及习俗。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有关这个节日的故事、习俗,并且动手制作有关节日的代表性食物,例如:粽子、元宵等等。让幼儿在获取乐趣的同时掌握知识,丰富经验。
(三)熟读诵背
优秀的国学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朗读和背诵是幼儿习得国学经典的基本途径,幼儿通过熟读的过程,加深对其理解,将其慢慢融入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在熟读诵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影像等形式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当幼儿有疑问产生,或者需要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
(四)游戏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游戏贯穿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对幼儿的身体协调发展、智力发展等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游戏有户外游戏、教学游戏、情景游戏等等。教师可以将国学与幼儿游戏进行融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例如:幼儿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通过扮演孔融及其他人物,完成《孔融让梨》这个经典故事,使幼儿理解《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这也将国学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游戏中来。
三、幼儿国学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
(一)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1.国学与音乐相结合。幼儿在幼儿阶段的听觉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幼儿在此阶段往往会受到音乐的熏陶。心理学研究表明,0岁至三岁期间人的听觉神经发展到60%~80%。[4]音乐自身带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它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播放民间古典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提升幼儿对国学的认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将国学典籍著作融入到音乐中,为其配上恰当的旋律。
2.国学与美术相结合。3-6岁的幼儿更倾向于动手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可以有效地将美术与国学相融合。
3.国学与舞蹈相结合。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律动对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舞蹈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
(二)从独立化走向生活化
幼儿园中的国学教育往往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被定义为是在某一固定时间段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把国学教育独立起来了。国学教育并不单单指一种有关国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更注重地是国学的精神与理念。国学教育逐渐从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走向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逐渐走向大众化、生活化。要将国学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增加国学元素,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孝顺父母,在生活中积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一名有道德的、讲礼貌的好孩子。
篇7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源头活水。有儒家经典及老庄等经典。对于教材的选择,专家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例如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论语》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了如下的内容:《三字经》《论语》《唐诗》《弟子规》等。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呢?读是必须的,怎么读?我的理解是从“素读”开始,“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纯粹地阅读,对阅读的流畅度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一句话“对孩子没有质和量的硬性规定”,孩子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同学读,也可以自由地读。在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发现,许多孩子能自主阅读、自主诵读,有些孩子还学起老师的样子,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通过“素读”经典,孩子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践行”经典
除了运用“素读”的方法,我还将国学经典故事、典故穿插在孩子的一日常规生活中。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三字经》中对应的句子,孩子们能清楚的记得“融四岁,能让梨”,并能适当使用。在中、大班时我们又学习了《弟子规》中的一些篇章,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国学经典有关的故事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表演情景剧,自由选择角色,自由组合搭配,孩子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表演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经过时间的积淀,有的孩子回家能积极与父母交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突然间长大了。我想孩子能渐渐变得懂事,会关心、关爱同伴、父母,这些都是国学经典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三、培养兴趣,“引进”经典
篇8
关键词 国学 诵读 高尚情操 法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过多月的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笔者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2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3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
4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
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有些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再有,一次家访时,笔者班里的一位家长说,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到双休日就足不出户地读了起来。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5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本学期,我校和北师大国学院合作开展了“诗香书香满校园、国学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美文班级集体诵读比赛、大型太极八卦阵经典诵读活动及王财贵教授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别是王财贵教授的讲座,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6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篇9
其实,我校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的诵读,今年春季一开学,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论语》诵读也有序开展。
追根溯源,经典诵读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古人所重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经典诵读,主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一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人们对经典诵读不离不弃。精神营养丰富、能量强大的各类道德经典,犹如不竭的源头活水,使我们的祖先生成大慧大智的心灵与头脑。他们以慧识作为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识实现慧识的发现,因此产生了远超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与科学成果。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出现,无不彰显着道德经典诵读的魅力与功效。
可惜到了明朝,有个叫朱熹的,他将儒学当中的“自然”成分,也就是指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分给剔除了,强行拔高儒学的治世精神,创立了理学,并且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于是人们只读四书,真正能量强大的道德经典被遗弃,即“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给八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化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虽然革了“臭八股”的命,但又进入了“全盘西化”的怪圈,并没有接续自己民族的根文化,跌入了文化的百年迷失期。令人痛心疾首的更是给损失惨重的中国文化雪上加霜。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孩子们虽然起早贪黑,勤学不辍,但结果往往是疲于奔命,既离道失德,又毫无创造力。有人作过统计,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美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相反,中国却还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虽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银大奖大都被中国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抱走了,但是,诺贝尔科学奖却总是与中国科学家无缘。
万幸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地兴起的中华经典诵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道德经典所蕴含的无限能量又将重新被激活。台湾的王财贵,北京的熊春锦,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都极力倡导国学道德经典诵读,甚至很多外国朋友也掀起了学汉语热。
国学道德经典诵读给人体带来的益处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著名的科学家江本胜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东京品川取来一杯水,放在办公桌上,然后请求五百名学生每个人都怀着“水变干净了,谢谢”的美好愿望,从日本各地在同一时刻对这杯水发出了“爱的信息”。结果,原标本水的照片看不出结晶形状,但在接受到美好讯息后,呈现出美丽动人的结晶!这一现象说明,语言后面所蕴含着的上善的信息和能量,能对水产生美善的影响。其实,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上善治水,水善则利万物而有静。众所周知,人体70%由水组成,而国学道德经典是精神系统中的最佳营养,对人的慧识系统具有滋养和启迪的功效,如果我们积极开展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可以想见,那经典的文字必然会使人体的生命之水,携带丰富的美善与聪慧能量,全息性地输布于诵读者全身,使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善的粒子,人的思想及行为也自然变得上善,人人都向善,自然家齐国治天下平。
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有个儿子,据说智力偏差,学习不好。王教授督促孩子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老子五千言读熟、背熟,并同时诵读其他国学道德经典。从此,这个孩子变了,变聪明了,变得爱学习了,结果考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了。
从上学期末开始,我也在自己班上实践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利用语文早读课、课前几分钟及课余时间,定时间分章节,对帛书《老子》、《论语》等经典进行诵读。目前,我班学生已能顺利地背诵帛书《老子》第一至六十九章,《论语》也进入了第十遍的诵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班上告状、打架、扰乱纪律的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情绪更容易稳定,并能及时用经典内容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一位曾经有尝帮别人写过作业的女同学在检讨中写道:“我知道替别人写作业是不对的了,害人又害己,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引用经典之贴切,反省悔过之深刻,让我大为惊讶。
现在我每天早上会找个空旷之地,也读上几章经典。感觉神清气爽,全身通透。六岁的儿子在我的熏陶之下,也开始诵读经典了。有一天早上,我让儿子背《德道经》的第一章,可他说,只要我答应不再把《德道经》送人他就背。我说好,这时他的一句话把我给惊呆了: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才不信你呢!天哪,他是什么时候学会用这句话的!我在家可从来没用过这句名言。这也许就是国学道德经典的魅力吧。
在中华经典的宝库之中,影响最大、能量最强、蕴含创造力最丰富的首推《老子》和《周易》两部经典,其他许多经典都是诞生于这两部经典的基础之中;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还有医家《黄帝内经》、史家《史记》,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这些都属于中华经典中的著作。
熊春锦先生在指导儿童诵读《德道经》时,提出了“恭、熟、忘、合、灵”五字法,通过抓基础,扣关键,循序渐进地指导经典诵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窃以为,若我们学校的国学道德经典诵读也借鉴此法,分年级分类别分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如课前诵读、课间诵读、睡前诵读、饭前诵读,听诵、观诵、大声诵,男女对诵、师生同诵等,形成道德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相信不久,学校的“书香味儿”会更浓,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会增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你丢我捡、团结互助等各种善行善举会层出不穷。
篇10
一、小处着手,“悦读”导学
在钱爱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所喜爱的听或讲故事学《三字经》、聊故事理解《三字经》的场景。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在导入时,钱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中的四个有趣的故事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在直观的画面中,对“股”的意思,对苏秦为什么要用“锥子”刺大腿,孙康怎么读书等有了自己的理解。学生们在分享自己的解读时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此时,钱老师告诉大家《三字经》中有句子讲的就是这四个故事时,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阅课文的现象。
呈现故事,轻松悟读。在整体朗读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不解的“仲尼拜师”,钱老师给大家送上了生动直观的动画故事《孔子相师》。这把孩子们都乐坏了,原来这一段《三字经》的内容就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钱老师为孩子提供了其他故事的画面和诸如“路温舒蒲编抄书”“公孙弘削简读书”这样的一句话说明,让原本的理解难题迎刃而解。孩子们凭借着直观的故事画面,想象着《三字经》文字背后的有趣故事,读起来就更加带劲了。
二、经验看眼,“素读”助学
“素读”最早是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所以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由此,我们认为“素读”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理解,进行有滋有味地反复诵读。在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国学经典教学的定位:国学经典,重在诵读,辅之以导,旨在积累。
联系知识经验,轻轻松松诵读。国学蒙学经典中涉及的有些字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字,如果花一定时间去教,一方面会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与语文教学重复的现象,但不教可能又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阅读。这一问题,在钱老师的课堂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解决方式,即借助育灵童电子教学资源中的“听读”“跟读”功能,这样,学生不需要去单独学习这些生字,也能轻松自如地越过这些学习障碍。课堂上当爽朗清脆的童声范读响起时,每个孩子都不自觉地摇晃着脑袋跟着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几遍下来,就熟记于心了。
联系生活经验,简简单单理解。经典文本往往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学生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诵读的质量。在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逐字逐句去解读的现象,相反,老师很巧妙地引导关注一个话题,学生的理解就到位了。这个话题是:“这么多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都是讲学习的,有的说他们不仅在学习而且都很勤奋,诸如此类,许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老师随机圈出了文中“勤”“学”“苦”三个字,打通了文本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了感悟。
三、学以致用,适可而止
每一份经典著作,都是智慧的凝聚,让孩子们触摸这些经典背后的精髓是教育者的最终愿望。但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目标是学生难以企及的,有的任务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在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始终学得轻松而扎实,让我们放大其中一些教学细节,不难发现钱老师的独具匠心。
关注积累,形式丰富。小学生诵读经典,是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最好的时候,让其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心灵深处镌刻下影响他们一生的经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就是积累,帮助学生达到厚积薄发的作用。在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们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体验着:跟着电脑童声读、开火车读、打着节奏读、同桌合作读等等。每一次尝试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而记忆也在这样的体验中逐步加深,临近下课时,学生已经熟读成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