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文化多元性;文化常识类读本;编辑原则;文化自信

文化读本是小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是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读本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对普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逐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教材和读本也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纵观目前,相关研究多就小学读本本身,探讨其特点、历史演变、新旧版本的对比或从小学读本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切入,考察其在推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所讨论的主题对小学文化读本编辑出版的指导意义并不十分有效。本文拟从编辑出版视角出发,以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下文简称“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为研究范例,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在编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及理论指导。

1多元化文化与传统文化出版热潮与现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指出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教育部于2015年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意味着政府从政策层面确立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后,不断传承、变化、发展、创新,延续至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审美情趣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元文化理论应运而生。在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下,不同文化间相互平等并在接触与借鉴中不断融合。[2]多元文化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批判中学会用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世界。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并建立跨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对比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开放的胸怀以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在跨文化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3-4]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编辑图书要“顺自然之趋势”,也就是说要考虑时代的需求。出版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多元文化需求,辅助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诸多出版社出版了针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常识类、跨文化对比类中小学教辅和读物,可以说迎来了一股出版热潮。在这其中,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中华书局的《小学生应知的传统文化常识》系列丛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青少年1001个文化常识(外国篇)》、中国书店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世界文化常识》都颇具代表性。与目前市场同类出版物相比,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突出多元化需求,以跨文化的角度比较了中外文化的异同,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建立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搭建了解世界的平台,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此外,本书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结合了北京的地区性文化和习俗。出版领域紧跟时代潮流,层出不穷的文化类出版物涌现在中小学生图书市场。大多数出版物质量上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图书整体质量稍显晦涩,编排仓促。作为出版人和编辑,面对新的出版热点,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地域特点与差异,打造出品质优异、趣味生动的文化常识读本,应避免一拥而上、唯利是图。

本文依托前人提出的图书编辑原则[5],结合小学生群体以及文化常识类读本的特点,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北语社《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的编辑经验,提出以下文化常识类的小学读本的4点编辑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作为读本首先要有完整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进而不断深化。结合丛书具体来看,第一、二册主要介绍中国的文化常识,从中国符号、生活常识、中国故事、京城文化、国学常识、诗歌赏析、蒙学博览和经典诵读8个单元对传统文化以及承载传统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典型建筑、天文地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尽可能全面中有所偏重—着重文学常识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第三册从历史、文化、饮食、建筑、教育、文学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西方文化,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基础知识体系。第四、五册在前三册的基础上,注重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外文化的理性认知,进而建立对本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全套读物从整体而言,遵循了先学习中国文化常识,再学习西方文化常识,最后学习跨文化的对比的认知体系。其次,读物各主题内部应有连贯性,前后知识不应该是割裂的,各部分内容既有所侧重又紧扣同一主题。以第四、五册为例,第四册偏重于古代文明的对比,首先围绕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和印度展开,接着描述了亚非欧的3个文明古国—伊朗、埃及和希腊文明的起源和主要思想。第五册则偏重现代文明的对比,以大国崛起为主线,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罗斯7个先后在世界历史上曾拥有显赫地位的国家,中间穿插讲解了巴西和墨西哥。我们可以看出,第四册着眼于古代文明,第五册着眼于现代文明。

2.2渐进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读物不仅仅是普及文化知识,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第一、二册《中国文化常识》中,选文选取了《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篇章,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悟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坚持不懈、重孝道、讲美德的思想精髓,受到启发。在第三册《西方文学与文化常识》中,通过建筑、饮食、戏剧、诗歌、小说等不同侧面帮助小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学习西方文化,倡导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优秀的读本建设要有时代气息和现时感,也强调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丛书中,各讲的内容正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例如,在讲日本时,第一节从具象的樱花入手,引出以樱花为精神象征的武士道,再引申出“物哀”的民族精神;第二节从切入,提出与“菊”相反的“刀”,再揭示日本人追求极致和崇拜强者、好战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所讲内容都是一步一步逐渐推进,从具体的事物或者生活现象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

2.3图文并重原则

小学年龄段的读物编排一定要图文并茂,插图和内容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图画要美,因为图画和书面语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化小学读物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插图的运用和编排形式上。[6]插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文字符号的抽象性高,认知加工的难度较大,而图片作为非文字语言符号可以运用恰当的图文比例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呈现文字的内涵信息,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诸如有些历史场景、事物形象、情绪观念等难以用文字简洁清晰描述。[7]因此,丛书紧密配合文字内容,在每一节按照一定比例适当地配备了相应的图片,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解释,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以第一册中讲甲骨文的部分为例(见图1),文字为“比如说‘鱼’字的字形像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鱼,而‘龟’字的字形则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很难想象出“鱼”和“龟”的字形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当我们给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既有“鱼”和“龟”本身的形状,又有相对应的甲骨文的字形,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甲骨文描摹事物形状的特点。此外,整套读物在封面颜色使用上大胆、丰富,每一册书都有一种主题色:第一册是红色、第二册是橙色、第三册为蓝色、第四册为绿色、第五册为青色。相应地,各本书的内页通过主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示文字内容的层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不难发现,从第一册到第五册,图书主题色由暖色系变为冷色系,符合了低年级小学生喜欢鲜艳、热烈的颜色,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心智成熟更加偏于冷静的心理特点。

2.4互动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的读物应当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如何通过图书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作为编辑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回归到丛书,很多篇目在正文后都添加了“扩展知识”或“扩展阅读”的版块,这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例如在第一册的“四大发明”一讲中介绍印刷术时,正文介绍了印刷术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简要过程,在“扩展知识”中又添加了印刷术分类的说明,使学生能够完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又如在第四册中“希腊”这一单元中涉及雅典卫城时,正文主要就建筑历史来展开,“扩展阅读”中用神话故事补充了雅典卫城得名的由来,能够帮助学生探究事物背后的因缘。此外,图书的每一讲都有课后思考的设置,课后思考都是先从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知识切入,就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紧扣跨文化比较的理念,联系中国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例如,第四册韩国篇的课后习题为∶“1.韩国人为什么喜欢泡菜?2.你怎么看待韩国泡菜的世界化?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从中可以有什么借鉴呢?”这种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图书的发行与图书编辑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图书整体设计时应当考虑地缘因素,即图书的主销市场。本套读物市场考虑到图书推广地域以北京(北京地区的小学生)为主,所以在细节编纂上着意增加了京城文化元素,结合了北京地域特点,以北京的老工艺、老行当、城门楼和老字号等鲜活的文化点带动学生进一步认知的兴趣(如图2)。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实地到访,这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全书的实践意义。

3结语

篇2

作文和想象作文。怎样从小学开始,帮助他们培养作文的兴趣,为以后能写、会写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愿把自己的尝试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热爱家庭和学校生活,并积极感悟生活

中的真善美。在家里父母亲人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留给了我们,那时那刻我们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们生病了,父母亲人是怎样的着急和担心、体贴和关爱;我们犯了错,父母亲人是怎样的耐心劝慰和鼓励。父母亲人把我们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处处留心、深刻体

会。学校里,紧张的学习,激烈的争辩,课间的玩耍,参加活动比赛竞技,同学关系紧张和谐,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同学的关心和责备,考试的进步和退步,虽日复一日大同小异颇为枯燥,但也波澜起伏很有趣味。学校生活的时时刻刻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印迹。另外,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我们热爱它们,也会对它们产生感情。只要我们热爱家庭学校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感悟这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就会积累许多作文的好素材。

二、要引导学生上好阅读课,从中汲取养分

新编的S版小学语文教材,生活主题丰富,选文广泛,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是培养学生语感和积累语汇的好材

料,我们要善于抓好阅读课教学,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一要抓好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途径,老师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借助名家的示范也是一个好办法。朗读要逐步地训练,不断地指导,老师不妨具体地作些示范,直到学生能读得准确、流畅,并能读出情感。二要抓好背诵。读一遍不如背一遍。小学语文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把朗读好的课文或选篇或选段,让学生诵读,对语感形成最有好处。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诵读,以涵养语感,丰厚积累,多年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三要抓好字词积累。作文是字、词、句积累起来的,字、词、句是作文的原始部件。因此抓好字词积累,对于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都非常重要。字词积累除了经常考试训练外,也可以编字谜、做游戏,以增强其趣味性,更便于巩固。词语除了课堂造句以外,也可以搞接龙,做对子,以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四要抓好片段和全文的仿写。作文要从模仿开始,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因此阅读课中、课后,我们要适时地把握好机会,进行仿写训练,这对学生写作十分有利。实施过程中要低起点、低要求、细指导、多鼓励,一开始学生模仿的可能不成样子,但坚持下去就会逐步成熟。老师再加以引导,学生慢慢地就会有所创新。

三、要引导学生拓宽语言积累的渠道,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生活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听后留神记下来,就是很好的语言积累。歇后语幽默风趣,俗语言简意丰,惯用语通俗易懂,广告语、歌词、对联往往都是精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整理,就会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四、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不厌百回改。学生作文写出来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指出优劣。老师最好能把有些问题的作文拿出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看看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哪些方面可以补充完善,哪些方面可以提升。这样学生就会找到文章不足之处,不断为文章升格。学生会评作文,会改作文了,作文就会找到提升的

路径。

五、要多激励、多鼓舞

篇3

1 备课思维方式的转型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意义在于互为课程资源,强调课堂教学意义共建,课堂学习不是呈现结果而是展示过程,不是复制文化,而是师生共建文化。传统意义的备课,往往把具有个体多样性的学生看成了设想中的理想个体,课堂中用个体替代全体,用少数学生的思维束缚多数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教学预设痕迹太浓,学生在课堂中生成不了新的东西。当然,强调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且也不是削弱了预设的功能,它要求预设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的活动平台,为师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因此,构建新的备课思路势在必然。

1.1 应尊重儿童文化,用童心去思维,用生成的理念去设计。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喜好,设计出与知识相匹配的课堂活动情境,预设更多的可能,给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实践场所,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学习习惯、方式与生活世界进行对话,最终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沿袭教师的路子走下去。那么怎样布局学习活动呢?①活动的形式应是学生喜爱的,能调动学生口、手、脑、身体等各个器官的。如模仿、猜一猜、画一画、调查、实验、辩论、补白、角色表演等;②活动的空间应广博,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个性的发展;③活动的展开应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比如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从无序到有序、童真到标准、无意到有意、闲聊到辩论等特点,甚至还给学生反复学习的机会;④注重将学生的经验引进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趋于生活化。

1.2 寻找文本中的生成点,把备课的中心定位在关注过程多元、结论多元、方法多元上来,分析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挖掘和拓展教材中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重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运用,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习的视野从就课论课拓宽到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更新,把课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课内和课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包括社区乃至社会在当代的生存状态沟通起来,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通过教师的“二次开发”,使教材“活”起来,“新”起来,“厚”起来。

1.3 课堂应随着学生学习的需求改变教学流程,重新分布教学时间,这样原先预设的学习内容将会因时间的缺失不能在课堂中予以学习,教师可以依据现场状况灵活机智的整合教学内容,该删除的删除,该增设的增设,教案执行由一成不变转变为适时的变通。

2 实施有效教学的准备

2.1 明确教学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2 钻研教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3 了解每一位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2.4 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口味,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语文课堂,整合好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扩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材料。如果教材需要拓展时,教师加一加,补充教材的有用材料,反之,就要减一减。

2.5 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①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班级授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师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导致了“教学五中心”。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大胆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采取质疑式和辩论式的课堂组织形式。②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上,要以改革学生的学法为核心,促进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定教法。首先,改革学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以学法定教法,改革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后学与学后教、学中教、玩中教等有机结合起来。

2.6 教师综合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工作,敬业乐业,从心底感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首先要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工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工作的热情,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3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把握教材的主旨,拓展教材的弹性空间,让不同的课程资源、信息资源、人文资源、情感资源得以及时开发利用。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3.1 能对学生的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①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②符合学习的规律;③符合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3.2 能对学生的资源进行整合。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横向的整合。在同一教学阶段,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②纵向的整合。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对获取新知识的期待。

3.3 能对学生的资源进行提炼。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形成新的意义文本,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篇4

一、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抢机会。新课程强调“以学论教”,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教学设计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总结由学生来完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好方法,小结占用的时间少,但作用却很大:小结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知识纳入体系,能造成悬念,是复习的依据,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记录下来,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中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为小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合作交流去学什么

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完成所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交流怎样做

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的组长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变接受为探疑,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探究小组成员的疑问。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篇5

1 要以普通话为标准指导朗读

根据阅读与识字之间的密切联系,过多依靠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可能不是很恰当。特别是对低年级、识字量比较少的学生,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很可能只被学生用作理解课文的手段,即通过听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这可能强化汉字的音义联系,对于形成朗读能力所需的形音联系则可能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只关注老师读的内容,而忽略老师试图示范的朗读技巧。从这个意义上看,低年级的朗读和识字教学具有一些重叠的成分,识字中的单字认读要与词语、句子,甚至段落的认读结合。还要使学生正确的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他们在逐字朗读的过程中既可以监控和调节自己对停顿等方面的处理,也可以借助听觉判断所读句子的结构。而后者是学生分析和理解书面语句的必要环节,先前必须经由口语和听觉才能进行的语句分析和理解,为直接通过视觉信号加工而进行默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2 要使学生朗读的流利通顺

这涉及到相关认知加工过程的速度、敏捷性,发音器官的动作控制,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熟读成诵”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一个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和控制呼吸及发音器官的活动。要达到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简单的重复练习(多读几遍)非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他们的读书兴趣。那么要使朗读达到流利的状态,读者就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以及以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等等。

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后者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甚至被打断后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长度,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除了涉及前文所述的阅读理解、语音表达技巧外,还与口语交际有密切联系。读出“感情”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情的主体和内涵,如文中某个角色的某种感情;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等等。这就要求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二是感情的表达方式,即怎样运用常见情绪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所理解的感情表现出来。具体到每一次的教学,可以各有侧重,侧重于感情理解的,可以要求学生说出相应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体验,如列举类似情形下的类似情感体验;侧重情感表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运用语气、节奏、音高等表达不同情感的具体做法。在低年级,有时还需要对课一些加工,例如增加一些描绘表情或态度的提示语,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人物的语气和语调。

4 创设活跃的朗读情境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策略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瓶颈”,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小学语文教学,同时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并且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特点,限制了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如下: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是对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综合检验。要写好作文,必须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掌握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平时积累得越多,掌握得越扎实,运用的时候就会越得心应手,效果就会越好。要使小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来写作,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订阅的《新少年》《小学生学习报》等刊物,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做到读有所想,读有所学,读有所用,读有所获。课外读书小组、写作小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我们要正确引导,为学生习作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丰厚的写作知识,还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塑造了学生唯真唯美、天天向上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学生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我的做法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有了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便会有写作的欲望。

三、注重生活中的积累,用心灵去感受

写文章首先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观察、体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感悟则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观察加思考,作文的法宝。细心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学会发现,学会发现生活的底蕴,是一种能力,更是长期观察、感悟生活细节的一种习惯与本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强调“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而写作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无材料可写,无从下笔等现象,正是小学生的悟性差,感觉能力不敏锐的缘故。造成感受体悟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差,因此,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不能仅仅靠眼睛和耳朵去感知,而是要重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个闪光的细节,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又源于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更是一种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做到多储知识,融会贯通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横跨多个学科,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先行人。可见,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当引导,进行科学地结合,使几种学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定会让学生获得极大受益,大脑得到全方位的激活。如:学会了写日记,不妨让小学生将自己观察和亲自照料植物、小动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鼓励小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美术、体育比赛和活动,在其中收获各种体验;热爱天文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兴趣办一个“天文知识图片展”,相信在准备和演示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五、用老师积极的评价,来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要激发小学生写作的激情,必然要让小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引导学他们写心扉。语文教师可开发多种途径,拓宽小学生体验的范围。例如:开展各类作文竞赛,组织他们向儿童报刊杂志等投稿,编订自己班级的习作集等,目的在于促使他们产生对写作的兴趣。无论小学生的作文是否真的写得精彩,只要有机会在班内被范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然会使孩子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样,小学生带着欣喜与期待去学习写作,并被赋予强大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势必会形成学习心态上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在给小学生的作文评语中,也要把把握激励原则,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个优点,也要为其真诚地喝彩,这样,小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对写作逐渐有所收获,并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从“怕”写作文进而到“会”写与“乐”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最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篇7

一、布置让学生喜欢的语文作业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于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学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学习《秋天》之前,让学生们去找秋天,并练习说一句优美的话:学了《奴隶英雄》、《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学了《世纪宝鼎》……课后,他们写起了剧本,开展了比赛;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布置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作业

(l)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增加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布置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的开放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篇8

案例教学在国内高校管理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其优点如下。

1.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教师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选用具体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积极探讨问题,从而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案例的获得途径

教学案例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物质基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选择的案例有直接关系。案例的获取,可以是引进、改编教材、刊物、杂志、网络中现成的市场营销案例,也可以根据从相关行业协会、行政部门、企业和个人实践等得到的相关题材、文献资料和信息自行编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搜索信息方便快捷,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搜索资源。首先,教师要筛选教材中的案例,将适合于学生讨论分析的案例提炼出来,作为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关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了解学术前沿问题;要关注中国营销传播网等营销类网站,搜集丰富的案例;要关注学者、企业家的博客,了解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把搜集到的素材案例归类,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搜集信息的方式,发动学生搜集更丰富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教会他们另外一种技能,同时还可以了解什么问题是学生在本课程中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1.真实性原则。案例不能“虚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实事。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匹配性原则。教学所用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学目的相匹配,与学生层次相匹配,具有针对性。我们选用案例必须针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的案例要难度适中,并且与所讲营销理论知识相对应。我们选择的案例越贴切、越有针对性,授课内容的主旨就越突出,这样的案例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使整个课堂更加凝聚集中。

3.典型性原则。我们选取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特征。例如在讲授市场营销品牌问题时,选择“三鹿奶粉”和“麦当劳卖乐鸡块”等当时被各种媒体广泛报道和引发争论的案例,学生积极主动地或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仅对市场营销的品牌及其管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竞争激烈的液态奶行业和快餐行业也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因为“典型”使学生“过目不忘”,才能使知识点融会贯通。[1]

4.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应中外案例并举,在采用国外经典案例的同时,多选择本土化案例。本土化的案例能很好地表现当时国内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不要只选择大企业案例,中小企业案例应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身边发生的案例,这些案例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启发性原则。案例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问题既要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又要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后才能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四、营销教学案例的格式构成

营销案例格式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教学案例标题。案例标题是对所描述的营销实务活动的最具概括性的归纳和揭示,一般有单一标题和复合标题(即主标题加上副标题)两种形式,可根据具体需要而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要求案例标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让人对该案例有一个方向性的了解,又能吸引人对该案例产生阅读的兴趣。

2.教学案例正文。正文部分是营销案例的主干内容,一般包括事件、分析、问题和思考等多方面。首先,要描述事件活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要求背景材料完整、情节清晰;既要简明易读、反对过于文学化,又要层次清楚、能将活动来龙去脉说清楚,尤其要注意重点突出与防止遗漏重要细节相结合。其次,对该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既不能只作简单的机械分割,也不能变成事件描述的段落大意,而是要求概括性好,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展开力度。最后,应能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思路,揭示事件活动显露或隐藏的问题。

3.教学案例结尾。结尾部分一般是对正文部分的总结和归纳,如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的策划、绩效,事件发展的未来趋势等,必要时还要用数字、图表加以说明和介绍。[3]

4.教学案例思考题。围绕案例主题和正文,形成促进学生结合理论来分析和判断的问题。

5.附录。案例中涉及的作为辅助判断的材料。如果作为进一步考核学生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在案例文本的最后,附上一页“讨论总结和案例建议”,一方面可促进学习者能提交讨论后的报告,深化其对讨论要点的理解,作为考核其学习效果和能力的依据。同时,也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了解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修改之处,通过集体智慧来完善案例质量。[4]

总之,营销案例的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编排案例格式结构。

五、加快教学案例建设

篇9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鲁智深,“豹子头”指的是 林冲;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孙悟空。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12、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

13、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

14、《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出自古诗《小池》。

16、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刺配)。

17、“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西湖歌舞几时休)。

18、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

19、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山东)。

20、“死去元知万事空”下一句是(但悲不见九洲同)。

21、普利策奖是(新闻、文化)方面的大奖。

22、成语“不入虎穴”,下一句是(焉得虎子)。

23、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24、《悲惨世界》的作者是(雨果)。

25、目前人类已知的最软的石头是(滑石)。

26、《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4万8千多首诗)。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陆游)。

28、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说出下列年龄的称谓:60岁(花甲)70岁(古稀)。

29、“建元”是我国(汉武帝)皇帝使用的年号。

30、古语说“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说的是(商人不因折本不买卖)。

3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32、“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语出(雪莱)。

33、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白色)。

34、《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

3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谁发明的?( 张衡)

36、“三过家门而不人”是(禹)的故事。

37、《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38、美国历第一所高等学府是(哈佛大学)。

39、“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40、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在(中国唐朝)。

41、“印象派”一词源于(莫奈《日出"印象》)。

42、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43、《奥赛罗》出自(莎士比亚)之手。

44、金庸的籍贯是(浙江)。

45、“本是同根生”的下一句是(相煎何太急)。

46、“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

47、《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庞统)。

48、有“植物熊猫”之称的是(银杉)。

49、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福楼拜)。

50、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主角是“美人鱼”。

51、《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52、徐悲鸿以画(奔马)闻名世界。

53、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

5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陆游。

56、“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惟见长江天际流。

57、《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58、我国农历中有(24个)个节气。

59、“出污泥而不染”说的植物是(莲花)。

60、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61、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62、绿色植物吸收阳光能量、制造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63、《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是(赵)。

6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言。

65、在我国一年四季中,(冬至)的白天最短。

66、《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 67、寓言“坐井观天”中坐在井中的是(青蛙)。

68、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的大洲和大洋是(亚洲太平洋)。

69、《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

70、《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了(28 )年。

71、“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安徒生童话》。

72、屈原是春秋时代(楚国)人。

7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巨鹿之战)。

7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在(东林书院)

75、(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76、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一只鸟)。

7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游山西村》)

78、瓜熟蒂落(B) 卸磨杀驴(A) 孤掌难鸣(D)

笑里藏刀( C) 眼高手低( E) 转危为安( F)

A,过河拆桥 B, 水到渠成 C, 口蜜腹剑 D, 独木难支

E, 志大才疏 F, 化险为夷

79、下列四组生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D)

A铸 涛 寿 筑 B湛 堪 甚 勘 C构 沟 够 苟 遄 端 瑞 喘

80、.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的一项是( C)

A.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B )

A、脑浆迸裂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花支招展

B、夜不能寐 严阵以待 见贤思齐 获益匪浅

C、盛气凌人 日理万机 温故知新 心旷神疑

D、泱泱大国 伸张正义 繁花嫩叶 ?国他乡

82、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C )

A、经过昨夜一场大雨,使空气清新多了

B、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D、大路两旁到处都植着果园

83、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B)

A.盆景泛滥 B. 环境污染 C.气候恶劣 D.不讲卫生

84、每首诗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古诗体裁叫( A)。

A、五绝 B、五律 C、四绝

85、有一位作家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是( C )

A、吴敬梓B、蒲松龄C、曹雪芹 D、罗贯中

8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A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8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C )。

A、春* B、梨花 C、雪景

8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的意思是指( B )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8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A )的诗句。

A、王维 B、王之涣 C、王勃

90、子曰:“工欲( A )其事,必先利其器”。

A、善 B、擅 C、行

9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C )”。

A、慎于行 B、慎于思 C、慎于言

92、下列各句中不是谈学习态度的是:( C)

A、学而不厌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有教无类

9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前苏联的教育家(B )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威

9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 B )

A、补习 B、阅读 C、训练

95、《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指出要解决教师的时间问题,最主要的是要看( C )

A、工作时间能否减少 B、工作效率能否提高 C、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

96、杜甫少有开心的诗,从来都是忧国忧民,但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却一反他平日的沉郁顿挫,让人觉得酣畅淋漓,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这首诗的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7、唐代有两位诗人,他们常常被人合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商隐 和 杜牧 。

98、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著系列魔幻小说《 哈利·波特 》近年风靡全球。

篇10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神”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言之有物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首先从以下三方面来扫除农村小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恐惧。 说真话就是作文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 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事实就是作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在树下歇阴凉,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更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在一次全县举行的小论文竞赛中,写的题为《从“狗出汗”中得到的启示》一文,荣获一等奖。 叙真情就是作文 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 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求想 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求异 就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构思独到、立意鲜活。 如《我的家》一文,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写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家里人各自的性格及日常生活……等等。我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家”有“大家”和“小家”。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我们学校或班集体也是一个“家”,自己还有一个“小家”。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开头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的家’,就是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妈妈漂亮、善良、温柔,有时又严厉。我很喜欢她,有时又有些怕她。我们兄弟姐妹二十五人,我是最小的,但他们却叫我‘老大’,因为每次考试我都是第一名。我们兄弟姐妹虽多,却和睦相处。我们的‘家’还是‘五好家庭’呢。不信,你到‘我们的家’来做客……”小作者把“我的班”写成“我的家”,不仅立意新奇,而且深化了“爱集体”的主题。 求精 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我在让学生作《扫雪》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扫雪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扫雪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他们不但能把作文写得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写得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