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17 11:3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由原来的人与机器的竞争转变为人与人的竞争。培训 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 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 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成为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 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 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 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 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 职业生涯规划与培训计划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 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制订有关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就销售人员为例,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促销员、业务员、市场经理、市场总监……

培训是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用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以便使员工能够在自己现在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过程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 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 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 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 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 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 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二、销售型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销售型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多简单采用讲授法、工作指导法、拓展训练法等方法,,往往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难以适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需求调查不深入,对培训计划是否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公司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采取的是仅凭经验或照搬他人的方法。培训时只把一些口号式的观念、规章制度念一念,员工根本不了解这些内容对自己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无从理解这些观念、制度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即使有真正的文化培训,也是局限在行为、制度的约束上,重点突出的是不准干什么,未对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展示。

(2)培训者为中心,忽视被培训者的主动性,导致培训方法不能服务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公司培训目标一般是:让员工全面了解企业;明确自己工作的职责,程序及标准;适应环境,提高工作绩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合作精神等等。从培训内容上看,讲授只适合知识类的教学,对品质、价值观、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还需采取其他适宜的方法。

(3)培训计划缺乏对员工本人将培训所得转化为职业生涯能力意识的引导。通过培训发现,很多员工通常将培训视为一个短期的行为,没有终生教育的理念,不能将培训视为“生涯导向”的培训。这种只着眼于提高当前的岗位适应能力,而不能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储备与提高的意识的培养无法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

(4)培训计划中缺少系统评估培训效果,缺乏长期跟踪。公司在制定培训计划过程中,较为重视培训资金的投入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而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到目前为止,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做跟踪调查。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 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 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 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 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 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 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充分了解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 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 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 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 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 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 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 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 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

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 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 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 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 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 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 帮助

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 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 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 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 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 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 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 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培养学员的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键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员养成受益终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提高学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以协助学员一起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辅导人员,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启发和引导学员进行职业生涯实践和探索。

建立职业生涯管理实施评估系统, 营造培训成果转换环境。对企业来说,一切都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来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并以此为主要目标进行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适应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企业高层领导所接受和支持?是否为全体员工所理解和支持? 是否符合当前的社会观念, 为社会环境所接受?二是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是否能够吸引、造就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是否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 是否能够吸引、造就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是否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不断提高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 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组织必须为受训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知识技能的工作环境, 包括有竞争性的薪资待遇、职业晋升前景、更广泛的工作权利和更高的工作挑战。为此, 组织在设计培训方案过程中, 为确保双方的利益, 要求受训人员与组织签订培训费用支付合同, 防止培养的人才流失。同时, 本着长远发展的角度, 企业应通过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尊重员工、尊重人才, 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目标规划结合, 建立员工与组织间的心理契约,积极创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 有效降低培训员工的流失率, 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贸易经济系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伊诺.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85.

[2]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6-114.

篇2

【关键词】就业胜任力;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前以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的四年生活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关心的问题,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做好一份详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现在还有许多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些大学生只是在大脑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详尽的规划。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自己职业如何让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有明确和详尽设计的仅仅只占4.9%。研究发现,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就容易成功地就业。所以说,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也能够为顺利就业增添砝码。尽管这一部分大学生做了规划和设计,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和自我了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他们从自我认识、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和评估反馈等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其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与实际不接轨,带有理想化的倾向。本文就是从就业胜任力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途径和方法。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缺乏。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核心因素,所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胜任力,为以后的顺利工作和做好工作做准备。近些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对就业胜任力含义的界定和内容构成的研究也日渐成熟。本研究从就业胜任力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就业胜任力的含义、所包含的内容方面来论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锻炼的能力。

1.就业胜任力的含义和内容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就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做好工作的本领。就业胜任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个性特征。就业胜任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为人的能力,二是处事的能力。

1.1 为人的能力

为人的能力主要有积极个人特质、自我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积极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即是个性,是指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和各种信息的反应方式、倾向和特征。积极个人特质,是指在应对在应对外部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品质,主要有诚实正直、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责任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全心投入这几个方面。

(2)自我发展能力。正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工作的不断的适应,大学生自身应该提升自己,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的进行学习,以至于自己不落后,不断给自己注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自我发展能力包含抗挫折能力、毅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稳定性、抗压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反省能力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指能够快速地建立人际关系,能够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拥有同理心,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拥有圆融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是指拥有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书写沟通技能、口头沟通能力、礼仪性、社会成熟度、善于倾听、人际冲突管理能力。

1.2 处事的能力

处事的能力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是指在大学生所学领域的知识,专业知识是进行相关工作的基础,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技能有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贸易的国际化,网络的广泛化,使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大学生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适应能力。现在社会生活信息化,使生活和学习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的能力,不仅仅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要适应工作的变迁、职位的变化,同时也要善于自我情绪的调节。适应能力应包括机会把握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决策能力、经验总结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现在的很多工作不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就要求员工具有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4)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处事能力中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指能够快速地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简捷,能够从新的角度处理问题,并且可以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问题解决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能力、性格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应从大一就开始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这四年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而不是到大四快毕业了,才开始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拥有了什么能力,还缺乏什么能力。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地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势、劣势、及各种能力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特征,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就业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尽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从而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胜任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特质和现有优势和劣势,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方向,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胜任力,完善自己。

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大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而不是盲目择业,造成频繁跳槽的现象。大学生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和个性等有了综合性的评价后,能够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

3.基于就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基于就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以就业胜任力理论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职业兴趣、性格、就业胜任力测评技术确定目标职业要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职业发展路线。

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形成的五个阶段理论: 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全面地了解外界环境和自身的情况,然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认识自我、角色尝试和兼职工作,以便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胜任力,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就业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根据兴趣、职业测评和就业胜任力测试,确定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做一个专业的职业测评和就业胜任力测试,对自己在职业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自己在职业上有个很好的定位。然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测评的结果,仔细分析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和已经具备的能力特征,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3.2 评估职业目标,确定需要提高的就业胜任力

大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职业目标,来分析要达到这样的职业目标需要的外界条件和自身应具备的能力,在详细分析这个职业目标需要的能力特征,了解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需要达到这样的职业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对自己的就业胜任力进行评估,针对需要提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能力提高计划,在大学期间培养自身的能力,以便在毕业时更顺利的就业。

3.3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大学生根据已经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在大学期间进行实施。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尚未具备的就业胜任力。每一学期对自己进行一次就业胜任力的评估,分析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还需要提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

3.4 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成功达成职业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在实施期间,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规划,以便更利于自己的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做一个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能够一步一步的实施,便能够顺利地达成职业目标,成功就业。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就业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每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去认识自己,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职业,提高就业所需的就业胜任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在这个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高校教育应重视和实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自身也应该及早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成功就业夯实基础。基于就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曹绪亮.基于提升就业力的学业生涯规划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2]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3]李强.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28(4).

[4]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建构[J].科学决策,2010(10).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5).

[6]艾荣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34).

篇3

一、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引起我国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从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第一,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表明,71%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工作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5%的不明确,只有4%的对自己未来的有较为明确的规划。究其原因,其一是大一新生刚入学校,对学校的生活还未适应,在刚走过辛苦学习的高三阶段后,普遍会感觉择业、就业对自己来说还非常遥远;其二是高职学院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更没有体会过就业方面的压力;三是当前高职学院在入学教育的时候普遍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但这些指导是粗放型的、大班式的或是以做报告形式进行,这些指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缺乏科学性,其效用性有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未认识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大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有的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其实职业规划并非学习计划,达成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所以,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规划。有的制定职业规划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专业就决定了职业。有的认为高文凭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学历就等于好人才,就有高就业能力。甚至还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认为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一部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第三,从规划指导的角度来看,规划设计的指导缺乏专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时比较肤浅、表面化,没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特长准确定位;有的学生则在职业选择时依赖于职业测评工具或者仅凭个人兴趣或是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学历规划;还有的学生即使选择了将来的职业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也不清楚,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措方向不明确。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安排的是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或报告。在教室上课过程中主要讲授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而每个学生对于应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怎样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行情以及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后怎样去实现则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很繁杂,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间就很有限;同时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近200个学生,如果要一对一辅导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非常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意见,因为只有专业教师才了解学生所选择行业的动态和行情。

第四,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束缚。很多高职学院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关注的是大一新生以及大三毕业生,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职业测评和规划,对大三学生则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了自己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但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对自己制定的生涯规划的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思,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跟踪指导。同时,各高职学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来传授求职技巧,这些形式普遍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于此类讲座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理念的灌输与普及。政府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再次,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另外,还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第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指导部门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行全程职业规划,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大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要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进一步思考和修正自身的职业规划;毕业班主要对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引导他们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做好职业目标修正和完善。为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各高职院校应实施“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职业式指导实施的全过程监控,通过加强过程监督和后续的跟踪调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正、调整和效果评价的一体化。“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职业规划

在思考如何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时,首先应将人放在一个社会坐标系中,认准坐标轴(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自我(确定人生目标)的位置;接着考虑人本身的问题,人生需要三个支点即健康、自由和职业,职业是人生的一大支点,可以通过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再次根据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构建多方面的结构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1],同时培养良好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认识人生三种关系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认识并处理好三种关系,正如季羡林先生在《做人与处世》的文章中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2]”。

1.1 人自身关系

认清这个问题可以使生命个体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这需要经过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和谐然后呈现平和的神态。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思考和实践。

首先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世界,

“我”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恒定的、又是变化的;第二,对自我的认识受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左右,所以“我”的观念和意识里,现实的、可能的、意想的、希望的、真诚的、虚伪的等情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每一个独特的、矛盾的“我”;第三,自我认识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这违背了科学的客观性,即在使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时,参照“人”的客观性难以回归真实,观察者自析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此整体的客观性比较差,结论也就比较模糊。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每天让自己独处三十分钟,以审视心灵、参悟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和确立一个理想中的“我”,这样才能学会选择和专注、懂得执着和放弃,不断超越自我并完善自我,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平和之境。

其次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评估,其指标体系是一个四维空间,每一维度都有深度,即指标体系是层次化的[3]。一是品德,指品质和道德,是在评估过程中最需要修养内化的维度指标。二是智育,指智力培育。智力是各种能力的集合,有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技能智力之分。三是体育,身体是生命的基础,而生命在于运动。四是美育,真善美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自我评估的最高指标,懂得文化之美才不会浮躁、懂得书画之美才不会古板、懂得音乐之美才不会孤独、懂得残缺之美才不会绝对,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是音乐、美术、书法或其他艺术基础。

作者简介:何雅琴,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张飞,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开发;马长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1.2 人与社会的关系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许多个人的结合体,而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必须要遵守共同的规范与共同的道德行为。人类要求组织社会有两个目的:第一,为了要使生活获得改善;第二,为了要使生存得以延续。所以人类需要聚群而居、群策群力地进行分工合作,作为个人需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义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向深度发展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正在急剧更新,呈现出复杂的状态,社会价值取向由过去比较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4]。同时我国社会变革的指向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赖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作为生命个体,必须做到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这种关系,并且在行动上善待自然。

2 树立人生三个支点

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属性,生命对于社会应体现出积极作用,而完成这一过程就构成人生。人生的圆满在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和整个历程上实现极致,所谓极致就是使自己尽最大可能处于最大程度的和谐状态。这需要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而且还需要在健康和自由的前提下,通过职业的平台实现人生的圆满,所以职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人正是基于这三个支点而行于世的,如图1所示。

图1 人生支点图

2.1 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每一个人都很容易理解健康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可行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给自己带来希望和信心;在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需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而不患得患失。第二,要注意饮食,三餐均衡、营养合理,不暴饮、不节食。第三,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不熬夜、不焦虑。第四,参加适当的运动,养成散步的习惯。

2.2 自由

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心理的自由,从社会学上说,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权利,只要他不妨碍别人同等的权利即可;从法学上说,凡是法律所未禁止的,就是自由。

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和实践,一方面是学习和了解所处环境的规范和准则,做到遵纪守法,同时训练自我控制能力。犹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懂交通规则容易出事故,没有车刹也易出事故,而自控就相当于车刹。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凡事把握好一个“度”,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该专注、什么事情该淡忘、什么事情该搁置、什么事情该坚持、什么事情该妥协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如此使自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

2.3 职业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出来,一是个人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一是个人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并实现自我价值[5]。根据后者可以把职业看作是人生的一个支点,通过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进而实现其人生目标。因此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正确的思路指导,这种思路至少应考虑以下四点:性格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与职业的匹配。

3 把握个人发展的“三级跳”

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规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体育竞赛上的“三级跳”,在这个竞赛中,运动员能跳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看起跳前的三步。同样的,在个人发展这个问题上也有类似的“三级跳”,即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大学毕业后前五年,如图2所示。

图2 个人发展“三级跳”图

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是一个基础阶段,同时这一跳还决定能否读大学、读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等。

作为大学生已经处于第二跳的阶段上,在这个阶段将全面塑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并以学会“独立自主”作为阶段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培养自己。这一跳决定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即得到怎样的一个发展平台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

毕业后将面临适应社会环境和重新自我定位等问题,并在经验、技术、能力、资金等方面不断进取和积累,可以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寻求和确立真实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4 构建三方面结构

依上述分析,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要反思过去、着眼未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6]。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大学生要注意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4.1 知识结构

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可以依以下纲要进行。

一年级:主要是涉猎和拓宽文化基础知识,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了解和认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开始接触专业基础知识,总体要求是宽而广。同时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学会自主学习和笔记方法,学会时间管理等。

二年级: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有关考证的学习,总体要求是专而深。同时在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应用和行业状况后,确定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并精通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一阶段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年级:主要是在确定为专长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总体要求是精而熟。同时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开始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为择业做好充分准备。

4.2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即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思考、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二是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实习、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培养。

4.3 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理素质,即生理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二是心理素质,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三是社会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素质培育是一个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阅读、读书笔记、静思、运动和学会交流等。

5 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的思考和阐述,所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的问题,与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只有对前三个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和理解后才能真正做好具体职业生涯规划,而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第四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宣仲良. 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8.

[2] 季羡林. 做人与处世[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5.

[3] 雷瑛. IT职业素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8.

[4] 熊启珍.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N]. 武汉大学报,2007-10-4.

[5] 熊雯.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116-118.

[6] 张博. 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与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65-67.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HE Yaqin, ZHANG Fei, MA Changshe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means the imagin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developing way in college. How to pass their own university life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 do teachers do guidance? It is need to be thought about. Paper combines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ill do well in four areas for their career plan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eer; career planning

(上接9页)

6) 加强考研指导,提升考研升学率。

针对考研学生在考研备考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应该加强考研指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应该适当关注考研动态信息,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将自己考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合理规划考研复习时间,指导学生查询各招考院校的考试科目、招考专业和方向、导师介绍、复试流程等,帮助学生联系、推荐考研辅导班,还可以联系考研成功的往届学生来举办考研经验交流座谈会,给考研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另外,辅导员可以合理安排自习室,为考研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考研气氛浓的集中的复习环境,方便学生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参考文献:

[1] 梁树初.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指导[J]. 消费导刊,2009(1):247-249.

[2] 张翠萍.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08(31):240-241.

[3] 李惠. 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35-37.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Computer Graduates’ Trends of Taking Part in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s and Applying for a Job

SU Jinrong

(Information Faculty of Business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开始职业学习到结束职业活动,一生中职业活动的全部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受社会背景、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家庭生活、心理素质、生理条件、机遇挑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造成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动态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综合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正确总结、评价自身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提高等行动计划,并对计划的每一步做出合理的时间、顺序、方向等安排。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更达到630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在深度剖析自我,客观分析从业环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摆脱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惑,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蓝图。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都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而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剖析评估自我、分析社会职业环境、定位职业目标、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和不断总结调整五个环节。

1、剖析评估自我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剖析评价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键的第一步,深刻的剖析自我,正确的评价自己,是获得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自我剖析评估主要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专业等因素。例如:了解自己的中心兴趣是什么,兴趣类型是愿意与人接触还是愿意与物打交道,喜欢抽象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还是具体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自己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属于哪个层次;自己的气质属于胆汁质型、多血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总之,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个人在自我剖析评价的过程中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

2、分析社会职业环境

人是属于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兴衰、科技的创新、企业的竞争等社会职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依赖于社会生存、生活的个体,每个人只有顺应社会潮流,根据社会职业环境的需要扬长避短,尽最大努力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社会职业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与预测、自身状况与社会职业环境的关系、自己在社会职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自己的期望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差异等。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职业氛围中,究竟有多少职业选择空间?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具有现实意义,便于操作实现。

3、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核心就是定位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基于对社会职业环境的理性分析,结合自身条件,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只有树立了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

4、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实施策略,行动计划,把我们的目标量化为一步步的行为,通过具体的措施去一点一滴的落实,最终实现职业目标。实施策略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业务素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潜能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

5、不断总结调整

在实现既定的职业目标过程中,一方面会有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随着自身职业技能的强化、认知水平的提高等,使得实际的职业行动结果与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为了调和社会、组织的需要与自己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偏差、矛盾,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行动措施。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总结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以及对一些大学生就业后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自我认识不足、规划脱离现实、行动策略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

1、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路径设置不合理

当前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冷静的头脑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抛开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盲目期望过高,总想一步到位,认为只有在前沿城市、知名企业、国家机关从事高地位、高收入或热门职业才是真正的理想职业,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贫困、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去发展。为了所谓的理想职业不少大学生忙碌着考取各种证书、选修不同的专业,继续着考研考博,还有些大学生为自己准备的多种职业生涯规划,每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果都各不相同,之间有缺乏内在的关联,全面撒网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核心职业目标的不清楚,使自己迷失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策略实施缺乏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不明确,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去制定策略实施计划,我们经常见到为了积累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做起了兼职工作,例如做家教、搞促销、跑业务等,还有些为了拓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气质,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形体训练等,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给人的感觉是虽然极了了很多“资本”,可惜都每一样缺乏竞争力。

3、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勇气进行挑战

任何一部成功的跨越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职业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几次的困难、失败在所难免,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面对挑战缺乏勇气、恒心、毅力,一部分大学生一旦碰壁就心灰意冷,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抱怨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怀抱,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搭建一个高层次的起点等等。。

三、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新路子。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教育的思想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将科学的职业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将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这对于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了解自己

高等学校应该引入行对成熟的职业测评软件,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评定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和明确的动机需求,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针对特定个体的职业发展指导行建议。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我、逐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引导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职业发展定位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依据,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咨询老师还需要凭借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4、以社会为导向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对社会的认知度,加强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了解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使自己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选择的职业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根据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屡屡失败。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首先,从笔者所了解到的十几所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涉及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尤其是内地的一些高等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些学校虽有接触,但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其次,现有的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工作还远远滞后。例如,浙江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校有否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时,13.68%的同学回答有,49.47%的同学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还有36.84%的同学回答什么都没有;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包括网站和BIS上获得的占了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还有15.74%的同学认为是凭自己的经验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在问及“学校就业网站中有否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时,只有14.29%的同学认为已经足够,有48.5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就业网站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还有37.14%的同学认为学校就业网站中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需要。此外,调查还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给毕业班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在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有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了学生就业的“急救药”。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学生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四)大学生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许多人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五)大学生对职业准备不够.实践能力缺乏

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并没有很好地作职前准备。例如,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总之,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政府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

(二)理念的灌输与普及

首先是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三)合理安排时间

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例如,一年级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二三年级时,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四年级时,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四)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

(五)加强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

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是课程设置。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六)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心理学专业人员或者从事职业研究的相关人员,他们一般都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还能为他们进行实际的规划。

(七)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要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引进职业测评体系能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八)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大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形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陈怡(1973- ),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郑州451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大学生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11]-JKGHAD-0420)和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课题“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JYB201108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98-02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逐年上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大。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这就造成了一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暂时无法落实。就业形势在特定时期内表现得异常突出。下表是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普通本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自2005年以来逐年上升,但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呈现出两种特点:一是人才需求量总是小于学生毕业数量,这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二是2008年、2009年人才需求量有所降低,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造成的,而金融危机之后,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新的产业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又面临新的时代环境。形势变化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生涯缺乏一定的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们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前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求职期望值要么偏高要么过低,理性的思考与规划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不大。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大学没有很好地开展,在学生中很少有人能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他们很少能找到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薪酬标准较他们的期望值偏低,而且想留在大城市的愿望也常常落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这些学生没有提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而造成的。

从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觉意识远远不够,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观念。根据调查,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将来有过系统的打算。《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一次网上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就业不久的大学生中间,对自己的职业现状比较满意的仅占两成,不满意的达到80%以上。而在对自己职业生涯满意的人中,却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意义知之甚少。例如他们不了解自己的个性,没有发现和培养过自己的兴趣,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给出合理的判断,甚至心中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因此他们对目前的职业状况是满意的。这种“满意”其实是高校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失败。

(二)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特点认识不足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便是对自己进行了解和评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己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这里大学生应当清楚自己的真实状况,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目前虽然大学生已经因为就业形势的变化而逐渐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不甚了解。例如在自我认识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评价和认识自己,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不恰当估计也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例如在笔者针对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就业能力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数量占到60%以上,这说明了他们已经在思想上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大多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职业和不喜欢的职业,也不能精确地描述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上的优势等。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在自我认识分析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自我评价完全没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而言。因此在这种评价下只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对自己的情况评价过高,这容易造成他们的盲目自信;二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这造成了某些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盲目自卑。两种评价都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导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各种讲座和校园招聘会的举办都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做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积极地帮助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提供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学生职业理论的形成做了大量成效明显的工作。但是,就深层次的机制和投入产出比例来看,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培训等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例如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中,授课教师往往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兼职教师或者在企业中聘请的技术工人,他们对职业规划的理解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背景,学生在这种培训中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目前的大学中还没有完全铺开。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人数如此之少,也说明了高校或组织者还不能形成这方面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高校突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高校承担重要责任,高校必须发挥自己在资源上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此,高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的重要意义,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并面向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宣传,鼓励他们自觉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完善这方面的欠缺。另外,还应当积极动员全校教职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形式,应当建设一支包括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和就业工作人员在内的专门教育队伍,培训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论,倡导教育人员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二)在课堂教学中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授课方式。高校教务处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学内容,这样不但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还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小组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小组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共同探讨、互相补充的方式实现知识增长的一种互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弥补大班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欠缺之处。除此之外,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分角色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在职人员处理事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创设某种具体情境,训练学生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模拟面试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相当关键,例如师范生的说课水平等都可以在这种方式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网络教学法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测试学生心理、测评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使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都能成为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同时,在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三)加强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的力度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在评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之处,还要对自己的劣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给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心理和职业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虽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辅导,但还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完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二是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在理论层面指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又要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而且,还应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类指导。首先应当加强职业咨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因其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能依赖的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作用是普及理论知识。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在他们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中对职业世界还没有建立清醒的理性认识和分析。因此,满足学生需要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辅导。其次还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人才测评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技术,它涉及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主要方式为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主要测量人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这种方式在国外高校已经被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但在我国还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基本没有专业的人才测评部门和制度标准。因此,应当建立这方面的部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人才测评掌握和了解自己的测量结果,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尽量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减少迷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外界环境和学生内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职业心理的复杂多变性需要在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的辅助下呈现出来,说服测试对象本人。因此,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使学生个人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呈现在学生本人面前,使他们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丁德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2]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3]王大磊,郭晓娜.国外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6).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篇9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旨在促进高职生有效就业。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作用 对策 高职生 就业指导

要保障高职毕业生成功有效地就业,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不断地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专业技能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就业指导,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根据自身的切实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为此,高职院校要做好高职生职业规划工作,为他们成功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能力,以及社会需要,有效设计自身职业的奋斗目标,并能根据职业奋斗目标做出较为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对一个人而言,职业生涯是漫长的人生旅程,每个人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保障在职业生涯中能有所收获,保证自己职业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职业人清晰地认识自己执业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及要完成的愿望,在明确自己奋斗发展目标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职业人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终极目标,并根据职业终极目标详细制订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并保障每一个小目标的制订,都能够与实现自己的终极职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在就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设计自己的理想职业,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学习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好准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个体分析自己职业发展中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分析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价值取向,依据时代需要,准确设计、定位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根据职业的奋斗目标做出具体的职业计划与安排。

在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职院校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容,还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展开。

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把主要工作放在专业技巧指导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和相关就业信息等方面,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需要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会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就业情况。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兼顾学生的个体情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这对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能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帮助高职生有效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使高职生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状况和理想目标间的差距。另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与目标,从而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三、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高职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识,培养高职生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提升高职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达成的目标。目前,高职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难,究其原因是高职生把眼光只盯在高薪岗位上,而个人能力和技术素养不高、职业能力不强、敬业意识不足,无法达到高薪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不定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做好高职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和设计工作,才能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才能保障高职生能够有效就业。

1.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生就业信息服务机制的建设,依托现代化互联网手段,高效、及时地向高职生传递就业信息,并通过网络途径,为高职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和职业测评服务,使高职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就业市场动向,使高职生能够健康成长,尽快成熟起来。另外,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信息合作平台,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2.加强高职生职业期望教育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生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过高,严重影响自己顺利就业。因此,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师要引导高职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高职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这对于高职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对正确地引导高职生树立择业价值观,加大高职生职业期望值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使学生能够将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教育

目前,职业道德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高职生的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在提升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高职生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要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就业情况。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价值取向,明确奋斗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生不断增长知识,发展智慧,才能保障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有所贡献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26—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这里说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志趣、能力和职业要求及社会就业环境的基础上,理性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订符合个人特点的教育计划和职业发展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在进校之初就已确定了职业方向,但让学生认识到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为他们提供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将有利于他们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评估社会环境的前提下,作出更加理性的职业选择,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对整个社会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 校企合作模式,即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在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又称之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多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资源共享模式、厂校合一模式、企业参股模式等。

2 订单培养模式。它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在职业发展方向上必须达成一致;订单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

3 工学交替模式。它是利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生产和学生实习的安排,实行半天学习,半天顶岗实训,或第五六学期全天实训的教育教学计划,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目的,从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 双证融通模式。它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它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

(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工具理性异常显著。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高职院校为确保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上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进行调整,视毕业生顺利就业为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2 培养主体多元化。行业企业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确立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时,不得不考虑行业企业主体的要求,以确保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然而,由于过分注重行业企业的要求,将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可持续发展置于不顾,以致由于培养企业的难以预测的变化反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困难。

3 教育效益短期性。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高职学生都把职业教育看做一种谋生教育,因而这种教育的效益是短期性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仅考虑企业的需求,教会学生有一定特长之后便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二是高职学生想着自己在校内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这种目光短浅的办学理念,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异化。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虽重视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但更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似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从而能够充分就业。职业教育虽有其显著的职业化特点,但也必须在弄清楚了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人才培养,否则,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一种特别的器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构建。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站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来设计,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不会偏离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在任何类型的学校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拥有某种专门知识、能力或一技之长的群体,这是它的特色和生命所在。但是教育的本质是要将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工具人。即使是职业属性明显的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我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专业和谐发展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的自由

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特征、发展潜力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院校专业选择的限制性(专业选择在进校门前进行,进校后难以更改),学生在进校前可暂不作出专业选择,在进校后的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经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全面了解学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就业环境及对人才的要求等,再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志趣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再作出理性的选择。

(三)实行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双证课程体系

双证课程体系是指以各行业职业标准为导向,对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兼具职业性、学历性两种属性。其实质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都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方向课等三大模块。同时,制订与双证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将双证设计的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帮助学生做好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又对自己未来职业走向有清晰认知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