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9:5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千字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千字文

篇1

千字文》,似诗非诗,似赋非赋,却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文章本身内容易懂,文字朗朗上口之外,它的传世离不开两位僧人智永和怀素。《千字文》曾经是识文断字之启蒙读物,但是到了办学堂兴白话文的二十世纪初期,它渐渐失去了启蒙教材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教科书。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和着“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号召,《千字文》作为旧文化的典型灰溜溜地被弃在了角落里,无人敢提。说也奇怪,《千字文》在那场空前的文化活动中竟然存活了下来,近几年又开始流行。当然,“复兴”之原因固然不是识字读书之需,而是因为智永和尚和怀素和尚等名家的手抄版《千字文》是后人学习书法的名帖。正如古人读《老子》、《庄子》不是为了哲学,而是为了文章;读《论语》不是为了明理,而是为了科考;今天,我们重拾《千字文》也非为了其内容意义,而是为了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文人墨客撰文的初衷是一回事,而成为后读者眼中的意义又是另一回事。做文章如此,做建筑亦如此。公众眼中的建筑艺术,全非建筑师设计的初衷。例如哥特教堂高耸的肋架券和飞扶壁并非意出于神秘灵动空间的塑造,而是砖石结构减轻自重最方便易行的办法。再如,1851年世博会英国馆――水晶宫,并不是帕克斯顿为了彰显工业精神有意而为之,而是80天的建设周期限制,其它建筑师别无它法。历史上所有的建筑活动都有其之所以为其形的客观原因,然而建筑的“读者”却往往陶醉在华丽的外观和雄伟的气势之中,并主观地将其解读为其它含义。久而久之,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意义便被拓展了许多。“误读”也好“新解”也罢,建筑师本人是无法控制他人对其作品的主观理解的。既然无法避免被“误读”,何不大气豁达些。与其清晰地明示建筑意义,不如点到为止,创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所谓建筑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就是如此吧。于是又想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教堂坐落在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座小山上。上山的路只有一条,为了对前来做礼拜的教徒表示出一种欢迎的姿态,建筑师必然将长边的一侧面向道路布置,且略成内凹曲面。在不大的山顶,教会希望能够拥有一块可供大型集会使用的室外场地。于是建筑师将神坛一侧的场地预留出来。在剩下的空间中若要尽可能多且合理地布置礼拜坐席,也只有矩形空间来的直接了。至于,柯布西耶为何将屋顶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大师对此笑而不宣,欣然地接受后人的解读。有人说这是“上帝之手”,也有人说这是“绅士的帽子”,甚至有人认为教堂的造型酷似一只“鸭子”……千奇百怪的解读似乎使这座原本普通的乡村教堂变得愈加的神秘,仿佛是上帝借柯布之手所做。

大浪淘沙,1300多年的历史让多少曾经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烟消云散了,而《千字文》经历大风大浪却依然如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作者周兴嗣深谙中国的处世哲学,名正言顺为先,王侯将相为重,臣民百姓为全。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千字文》的署名中在官衔之前有一个“敕”字,意思是奉皇帝的诏命而作。奉诏作文,文章结构措辞自然端端正正,才不会惹祸。作者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说起,以“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谈帝王,“东西二京”论将相,“并皆佳妙”说百姓,最后还不忘补充“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将所有未提及之人一并概括。言之全,文之正,态度之谦和非他文能比,颇得各个阶层人事的喜好,自然也就流传久远。当然这并不是暗示建筑师要熟稔市侩之伎俩,而是点醒建筑师要先会处世才能自由创作。建筑作为服务行业其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业主、投资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甲方。在甲方背后,其实还存在着潜在的服务对象,这就是甲方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建设项目所处的城市环境。建筑师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先获得投资方的支持以正其名。这一点,从古希腊建筑师开始就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条法则。维特鲁威为了取悦奥古斯都大帝,不惜将自己描述成为“矮小的、年老的、丑陋的人。”此外,名正言顺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师进行创作时必须周全考虑到其服务的潜在对象,即城市环境和文化背景。相比之下,建筑师个人的才情固然必不可少,但这终究是一种小智慧,只有当其融入所在的文化背景,为其社会服务时才够称得上大智慧,在历史坐标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智者。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使用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砖石和木材,有精致的、人性化的细部设计,也不乏应对北欧寒冷气候而采用的技术措施,但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应分之事。阿尔托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为“民族建筑师”,是因为他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放弃了东欧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芬战争刚刚结束,芬兰的城市千疮百孔,社会经济萧条冷清,百姓民不聊生。正在东欧游学的阿尔托感到了祖国百废待兴迫切,回到芬兰,致力于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建设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作品。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就是这样一个被当地市民称为精神家园的建筑。走访阿尔托的建筑,我们也会发现泛碱的砖面,开裂的地板接缝,甚至是漏水的屋顶,但是在爱国情怀这样的大智慧下,瑕不掩瑜,阿尔托的建筑当之无愧地成为芬兰当代建筑的代表。其实,善处世这种大智慧正是建筑师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建筑师的作品能够真正“存活”下来的前提。

《千字文》给建筑师的另一大启示是“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中国古代文人作品,多会伴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牢骚,有的是写给朋友、家人或者后人看的,如屈原的《离骚》;有的则是在官书中掺杂进私意,如司马迁的《史记》。《千字文》则全然没有半点“怨妇”的样子,全文工工整整,既有作者处事之理想,也不乏心情的流露,全文行文从容,是一首讲道理的正派诗,没有半句讥讽嘲笑之语。这一点淡定与从容是我们这些年轻建筑师必须在工作中磨练的品质。当建筑师面对粗制滥造的房屋时,通常会以“整体工业水平不高”一句有点抱怨的理由搪塞而过。诚然,工业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制约要素,但是在刀耕火耨的手工业时代,也不乏玫瑰窗的绚丽,拱券结构的精准。建筑师在正确地认识到了整体工业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积极地在限制条件中找到适宜的设计方法才是王道。我们制造不出仪器般精致的金属节点,但是可以仔细研究砖石饰面的排列组合,推敲磨砖对缝的工艺;我们不能实现全部建筑单元构件的预制拼装,但是可以研究如何通过仔细的施工操作,减少素混凝土立面的“麻点”和“色差”。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限制因素时,曾经的困难也未尝不是乐趣所在。很多年轻的建筑师通常会抱怨甲方“”了他们的想法,或者在现实的工作中“怀才不遇”。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并非时代不给年轻建筑师机会,或许是我们还没有做好迎接机会的准备;也非客观条件阻挡了年轻建筑师实现理想的道路,或许是我们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理想。建筑是一门经验性的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期限。建筑师可谓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时间的积累会帮助一个建筑师从年少的懵懂变成理性犀利,从张扬的个性回归到大象无形的创作,从表面的华丽转向厚重的文化。相信半世的积累足可以为我们换来建筑的“千字文”。

谈及“学习”必然要明示学习之法。建筑师如何“学”写《千字文》,这里,又要搬出《千字文》来与大家共勉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①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含义就是说我们为人要虚怀若谷,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忠孝两兼,清心寡欲;为事要兢兢业业,扬长避短,勤学善问,严于律己,惜时如金。

旧时,从容、淡定,厚积而薄发,应该是每一个做学问之人必备的素质。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为学之人必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阶段,方能得出为学之道。然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越来越现实,飞速更新的知识,维持生计的压力,使得我们年轻的建筑师确实再难寻找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的闲人雅士之趣。这也正是写此文的初衷,生活可以步履匆匆,而求学立业的志向却不能白驹过隙。我们需要一颗踏实的心。

①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喻君子之洁高,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有「羔羊篇传扬。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 :读音:qìng ,凉 。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能这样去做,德行就同兰花一样馨香,同青松一样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篇2

“游鲲独运,凌摩绛霄”,鲲鹏独自高飞,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学做鲲鹏飞千里,我们已经长大啦,并不需要事事依偎父母,独立意识带给我们勇气,心中已有一个高志向,为它去奋斗,坚定的信念带给我们动力,振开双翅,昂起头,面对湛蓝的天空,怎么不心生欲望呢!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可惜青春易逝,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光辉永远朗照青春期是我们的黄金时期,在青春期中,我们可以更快地进步,得到更多地锻炼,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人格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怎能轻易的放弃,不为此一搏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青春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考验,坚持到最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任,做一个青春无悔的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正如大张伟《奋斗》中唱到的“过去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普照大地我们的生命力以运动做载体,越活跃越强劲有力。未来距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大可不必去做幻想的们,倒不如我们去创造今日的辉煌太阳光辉永远朗照,正如我们的潜力厚积薄发,只是我们过于疏懒了我们应懂得“年矢每催”,去学习“曦晖朗曜”的内涵。

篇3

十四、三撇旁

1.组合特点

三撇短小浑厚,起笔或方或圆,都在同一垂直线上。

2.临习提示

“形”,左宽右窄,中间疏朗,左部横画取仰势和平势,左边曲头撇、垂露竖,三撇布局窄长;“”,左部呈长方形,左右两竖向背而立,结构紧凑,左右两部间距稍宽,但不松散。

十五、见字旁

1.组合特点

上面长方形结构,直撇收笔或藏锋,或回锋挑出,撇画的收笔和浮鹅钩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临习提示

“亲”左右同宽,左高右低,左部安排在右部撇的上方,结构紧凑;“观”,左长右短,左部宽大,左部中间两个“口”,由点画所替代,右部短小下沉,左右部着地平齐。

十六、犬字旁

1.组合特点

横短,撇画起收笔锋芒稍露,上直下弯行笔带弧度,捺画的起笔和横画、撇画相交,由轻至重,顺势而下,点的位置高低不一。

2.临习提示

“猷”,左部横画向左延长,和右部捺画形成对角平衡关系,斜点在横的收笔处,字形结构宽扁;“兽”,左部结构方正,重叠有序,右部“犬”紧靠左部,捺舒展顺势,斜点偏上。

十七、丸字旁

1.组合特点

撇画的行笔较直,撇画的形态差异较大,因字而异,横折钩行笔弧度稍直,斜点位居字的结构中间。

2. 临习提示

“执”,左长右短,底部较平,左部横画长短笔势不一,上下排列紧密,右部撇画和钩画相背而立,左右两钩底角支撑字的结构;“孰”,左长右短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左部上密下疏,钩画的接触面较大,右部钩和左部钩使字平稳。

十八、鸟字旁

1.组合特点

上窄下宽,点画排列匀称,下方横四点略微偏上,斜点之间可分可连。

2.临习提示

“鸣”,“口”位于左上角,横四点向左延伸意欲托住上方的“口”,结构较方正;“”,左小右大,左部小而方正,位居“鸟”的左上方,右部上窄下宽,横四点向外延伸,左右两部形成整体。

十九、风字旁

1.组合特点

结构瘦长,撇和钩取向背弧度,撇短钩长,内部结构紧凑。

2.临习提示

“飘”,左长右短,左部点画布局匀称,下面“小”变横三点,使结构更平稳,右部横折钩的底角和左部横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密右疏,左部上斜下正组合生动,右部撇短钩长中间紧密,左边竖折的转角和右面钩的底角是字的支点。

独体字

汉字结构有两大类:一、独体结构;二、组合结构。独体结构是以点画为基础构成形式,组合结构是以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块面构成的形式。独体结构和组合结构构成形式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但平衡关系是明确的,重心是平稳、合理而美观的。

一、力聚中心

1.组合特点

突出一个点,把字的中心汇聚在这个点上。

2.临习提示

“永”,结构重心上移,撇捺舒展,字的重心在点折钩的底角;“象”,头部撇的起笔和下面钩的底角在一根垂直线上,上面力偏左和下面的捺形成对应力的关系;“母”,横折钩的底角恰好是字的中心,平分长横。

二、平卧底部

1.组合特点

横画的左右长短、轻重粗细是根据字的结构需要而定。

2.临习提示

“上”,横点和横画平行相处,竖画略向左移,使字的结构更趋平稳;“旦”,上部用笔圆顺,结构紧凑方正,底部横画稍带覆势;“并”,点画彼此呼应,结构紧密,横画向左延伸,使字的结构起到平衡作用。

三、三足鼎立

1.组合特点

底部以三个着力点使字的结构平稳妥帖。

2.临习提示

篇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语文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语文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苏教版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词串识字”的该种教材特有的识字课文类型,通过将字形、意思、字音相似的词语排列组合起来,从而像北京的冰糖葫芦一样,将词语串联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学生识字、识词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兴趣多变、想象丰富的特点,采用词串识字的设计,能够将新词语与新汉字组合起来,从而使词语的学习充满乐趣,提升语言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掌握语文的目的方法。本文对于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的教材安排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探讨低年级语文词串识字的有效方法。

2 词串识字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最大的特点是植根于儿童生活上的儿童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的特点为主,根据学生的生活以及兴趣编写教材,从而实现教材功能最大化。在词串识字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也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科学设置其中的教材内容,比如《识字6》中的词语,其中杏花春雨江南讲的是江南风光、骏马秋风塞北讲的是北国风景、牦牛冰雪高原讲的是高原特色,通过几组词语的对比,既能够展现具有韵律的词语选择,也能够给学生美的享受。教材中的词串识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整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中心设置教材内容,并且将相关的词语串联起来,从而提升学生掌握相近意思的词语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比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2》中展现常见的体育项目,能够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2)可读性,在词串识字的教材内容的选择中,所选择的词串排列整齐、押韵合仄,通过采用统一的音部以及押韵,将词语作为一首小诗进行诵读,增强内容的可读性,使内容编排具有可读性,提升学生的兴趣。(3)形象性,采用并置的意向营造一个情境,并且配置相应的图画,对于教学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比如在《识字2》中的教学中,对于所选择的词语配置相关的情境图,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增进学生的识词能力。

3 词串识字的功能

词串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够作为有效的识字手段,具有提升儿童美学感知以及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功能,具体表现如下:(1)有效的识字手段,识字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识字阶段如果根据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进行学习,会造成学习困难,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将词串识字作为识字的手段,变成韵语,能够增强句子的可读性与教学有效性,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的内容的编排,将具有同类意向的词语有效编排,能够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并且加快识字教学的整体认知,从而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的目的。(2)帮助儿童认识事物与享受审美乐趣,在词串识字的教学中,能够以优美的句子与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增强学生的认知功能与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预感与美的感知能力,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识字2》的教学中,以“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早餐/上学升旗做操”的词串设计,既能够让学生识字,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整合力,在词串识字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具有想象力的词语,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情境图与自身的想象力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富有画面感的认知,比如在《夏夜》的教学中,其中的大部分景物都采用留白处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想象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 词串识字的教学策略

词串识字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的教材设计已经相对详尽,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之外,还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1 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下学生的情况为基础,从而设置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刚入学的学生已经认识了80多个常见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他们已学的知识与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积极调节识字的积极性,从而将识字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识字4》的内容教学中,该课文主要是对常见的昆虫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昆虫,并且让学生能够产生直观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已经学到的内容阅读课文,并且对于较难的字进行针对性指导,将字形与图片结合起来,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2 图文对照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课文的图册与词语含义相结合,从而化整为零,增强教学的层次感与教学的画面感,从而使教学富有画面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将小图组合起来,一层一层的构建起文章的框架,从而逐步的增进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4.3 注重诵读

诵读是增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体验的有效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将现有的词语组合成一个个典型的意境,从而提升识字的整体认知。

篇5

六朝时期文化多元兴盛,童蒙教育也极为兴盛,涌现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蒙养教材。一般我们提及古代蒙养教材,言必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千字文》就诞生于六朝时期,同一时期的《开蒙要训》也对当时的童蒙教育、儿童的品德的培养与塑造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

我们试着透过六朝的文明礼仪教育,探讨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规范,包括基本生活规范如何形成,家庭内部有哪些伦理要求,以及如何预热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对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能合理发扬和继承优良的礼仪教育思想,以对当今儿童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六朝儿童礼仪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的道德发展路线,认为修身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是道德发展的关键环节。实际上各朝各代的儿童教育都非常重视修己立身,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教育也是如此,包含了丰富的修身思想。

《千字文》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等,这些要义的基本意思就是,男女要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女性要梳理贞洁的妇道观,而男性则应该效仿贤良之人。还有知道自己的缺点要及时改正,如果有能力办成一些事情一样要竭尽全力。不要随便去议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于仰仗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不思进取。又比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意思是说,养成了好的道德,就有好的名声;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要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千字文》本是一千个字的识字书,但因为涵盖了一些德育诉求,且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所以儿童在进行识字学习的同时,也受到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六朝儿童礼仪在于基本生活规范

古代的儿童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本生活规范和生活礼节。可以这么说,古代的蒙养教材有两大功用:一个是道德教育的培养和塑造,另一个就是生活规范的养成和培养。《开蒙要训》是六朝马仁寿所著,是六朝时期重要的儿童教育课本,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用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视为六朝时期底层儿童读书学习的重要的学习起点。《开蒙要训》中归纳了起居卧室、女红服饰、器用饮食、库仓宅舍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涉及了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如“帷帐床榻,毡褥威仪。屏风倚鄣,幔幕悬垂。”等体现了对于生活起居卧室的整洁、规矩的基本生活规范。还有一些生活用具的摆放、布置等,所以好的礼节也是从生活的细节中逐步培养的。《千字文》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和生活规范,如“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就是说,穿着要整齐端庄,平时仪态要从容,高瞻远瞩。“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就是说平时的饭菜,要适合口味,让人吃得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儿童礼仪养成的一般顺序,就是从衣服冠履、 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等生活礼仪和规范的养成中起步,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中涵养德行、培养习惯。

三、六朝儿童礼仪关乎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六朝也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教材就是《千字文》,其中关于家庭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地、水、风、火”,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仁、义、礼、智、信”。诚敬地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还有“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说的就是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孝道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又比如“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说的是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这些都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试图向儿童传达的家庭伦理:家庭要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夫妇要一唱一随;儿童在外要听从师长教诲,在家要谨遵母亲的教导;对待长辈要尊敬有礼,同辈间则应相亲相爱,做到和睦共处等。这些儿童教材,主要教导儿童在家庭内恪守家庭伦理道德、恪守孝道以及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之道, 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影响儿童、启示儿童。

四、六朝儿童礼仪涉及社会交往教育思想

社会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存在方式。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之中,与人互动,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交往环节。儿童“智识未开”,与人交往基本出自自身本能,需要相应地教导和指引。六朝的儿童教材中,也有大量与人交往等处世的礼仪思想,指导儿童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的相应要求。《千字文》中,“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与志趣相投的人结交,在才能和品行上互相劝谏、互相告勉。要保持纯洁的天性,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常怀仁义慈爱之心,不弃正义廉洁之德。又如《千字文》中,提出“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也指出了相应的处事原则,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们的心情。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六朝时期的儿童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礼仪教育也涉及多个方面,伴随着著名的蒙学经典《千字文》的问世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除了上述的个人修身、社会交往、生活规范以及家庭伦理之外,还有为学惜时等思想。当然这些脍炙人口的教材之中,还有一些相对落后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仪,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六朝礼仪教育思想中值得吸取和借鉴的内容,做到合理吸收,继承与发扬,做到对于古代儿童思想的当代转化;继续引导儿童、涵养其道德,濡养其文明礼仪习惯,最终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蒙学语文识字教学一直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方法。所谓集中识字,就是让儿童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使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集中认识两千多字。张志公先生说:“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1]传统蒙学的集中识字教学的独特智慧,主要体现为三个“集中”。

一是时间集中。识字教学往往在蒙童入学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不会拖得太久。有的可能时间更短。识字以识记为主,不要求会写这些生字。塾师教读,蒙童跟读、识记、背诵。对课文内容,塾师通常只是略微讲一下,有的甚至不讲。一般在两年之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完成初步的识字任务。

二是教材集中。通用的识字教材基本上集中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限的几本蒙书教材。传统蒙学教材很多,但真正作为识字教材的并不多,使用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保存到现在的不过就是几种。简单地说,唐宋之前,主要教材是《急就篇》等;唐宋之后,主要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唐宋之前的《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史游编写的一部儿童识字课本,是完整保存至今的产生年代最早的蒙书,其文有三言、四言、七言,文辞雅奥,整齐押韵,便于记忆,内容丰富。唐宋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教材搭配在一起,替代了以前的《急就篇》,成为自宋以来最流行的识字教材。三本教材都是韵语编缀,朗朗上口,利于诵读,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编写高妙,《三字经》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字文》的优美文笔和华丽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三是字数集中。在儿童初入学的一年上下时间里,要集中识两千多字,这两千多字是进行初步阅读所必需的。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在语文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两千字左右较合适,超过太多,学生难以掌握,不足这个数目就太少,而这两千多字又都集中在那三两本蒙书教材里。如识字教材《急就篇》,生字的密度大,字数集中,共2144字(末128字为汉以后所加);《三字经》字数也很集中,生字密度也大,《三字经》的字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增加,宋末元初的有1068字,明末的有1122字,清代有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千字文》整整1000字;《百家姓》收集姓氏504个,有单姓和复姓,536字。这三本教材的生字加起来约2700字,字数非常集中,正好满足初步阅读所需要的识字量。

“三集中”是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智慧做法。“三集中”识字教学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现代人“识字难”和“识字教学难”在古代基本不存在,古代上过一两年私塾的人,往往就具备了阅读古书的能力,就是因为“三集中”教学基本解决了初步阅读的认字问题和阅读困难。“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千百年来,前人一直采用这个方法,不肯放弃。”[2]

二、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的价值与必要性

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要求。刚入学一年多的时间,蒙童求知欲望最强烈,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是对汉字和书面语言最有新鲜感、最敏感的时候,如果此时不集中识字,而是分散识字,拉长战线,旷日持久,则会挫伤蒙童的学习积极性,使蒙童对汉字学习和认知慢慢会生厌。“蒙童多记性”也是及时集中识字的必然要求,古人认为蒙童阶段是记性最好的阶段,清代学者陆世仪这样总结:“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儿童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记忆背诵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阶段,抓住蒙童记忆力强的黄金时期,让蒙童及时集中识字,背诵识字教材,对儿童来讲是完全可行的做法。反之,错过了集中识字的最佳时期,效率就非常低下,识字就会慢很多。及早解决识字问题,蒙童就能及早真实阅读,就能发展其语言能力,扩大其知识面,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集中识字教学理念的智慧及洞见所在。

此外,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要集中识字。汉字是非拼音性文字,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因为字都不认识、不会读,处处是拦路虎,文章是“无法卒读”的。而拼音文字,如拉丁文字,在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就可以一边拼读,一边很快成句乃至成段地阅读下来。当然,中国古代有反切注音法,但反切注音首先需要认识很多字,分辨出并会读这些字的声部和韵部,才能反切出一个生字的读音,这显然比较麻烦,无法真正解决识字阅读的问题。因此,中国蒙童必须要在刚入学时集中时间和力量认识一大批常用字,然后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对此,古人对识字教学有很强的紧迫感和效率观——要尽快识字,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尽快接触真实的高水准的语言文字材料(如儒家经典),而能够真正进行读经教学就必须首先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否则是无法进行的。今天的小学识字教育缺乏传统蒙学那样的效率观和紧迫感,识字目标不够明确,甚至把识字当作母语教育的一个较长学段目标,这是很成问题的。

三、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启发与借鉴

对比传统蒙学“三集中”识字教学与我们几十年来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会发现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费了许多不必要的周折,很有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之嫌。传统“三集中”识字教学理念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汉语言教育智慧,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施教简单、容易操作且极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它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1.识字时间要缩短、集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现在的小学生入学后,漫长的五六年时间,通过近40万字课文阅读量的学习,掌握约2500个常用汉字,平均每天的识字量仅为1.1个左右。两千多字我们要用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相比古人显然我们效率太低了。战线拉得太长,旷日持久,耗时耗力,挫伤了学生学习汉字和汉语的积极性。因为识字晚、慢,导致学生识字量极小,不能及早阅读,特别是不能阅读那些真实的语言材料,因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迟迟得不到提高。只有压缩识字教学时间,调整识字教材,提高识字效率,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要想缩短识字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还应该对以前提倡的“读、写、讲、用”四会的识字教学理念重新加以评估和调整。集中识字阶段,应以识字为主,识字写字不必同步,儿童识字只需要能听音辨形就可以了,明字义、会写字,都应该放到集中识字之后。

2.处理好拼音教学与集中识字的关系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是很困难的事情。识字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本是自然和轻松的事情,加了拼音学习,便让儿童萌生学语文繁难枯燥之感,人为加大了识字难度。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绝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识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范读、领读,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这个责任和作用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也完全有必要承担。有现成“拐棍”不用,却费个大周折,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学生识字的“拐棍”,这个周折值得吗?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两千多汉字、阅读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之后再进行。比如,可以考虑把拼音教学放在小学高年级学段进行。这时候再开始学拼音有利于学生正音和继续提高,他们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

3.借鉴古人经验,努力编写经典教材

《急就章》文辞雅奥,《三字经》义理丰赡,《千字文》文笔华美,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识字教材原来可以这样编写——内容充实丰厚,又有斐然文采。当前语文教材里面很多的阅读材料,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文选材料,由于受到儿童识字量的限制,有意“迁就”儿童识字水平,模仿幼儿话语,语言幼稚、浅薄、单调,内容多贫乏空洞,未能充分展示出汉语语言的魅力。这种现象应该杜绝,因为那不是儿童的真实语言,而是成人想象中的“儿童语言”,儿童学习这种语言对他们语言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好处,也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材编写既要内容充实丰富,又要注重义理和文采;既要让儿童接触真实阅读材料,又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两千多年来识字教学的教材一直用韵语,用整齐押韵的形式编排。韵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儿童喜欢,便于背诵记忆。用韵语来进行汉字识字教学是一大法宝,这启发我们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一定要多用韵语材料,少用松散无韵的大白话。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蒙书,大都出自博学鸿儒之手,编写严谨而高妙,流传广泛,影响巨大。上千年来,我们的古人一直受益于这些经典而权威的教材。现代人也应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学习和借鉴蒙学经典编写的经验,结合当代实际,编写出经典而权威的儿童语文教材读物,以适应和满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集中识字教学的需要。

篇7

关键词:古代蒙学 高职学生 道德养成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进路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探讨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

一、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道德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育思想主要仍以传统儒学为主,同时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积累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颜之推经历南北两朝,思想深受朱熹圣人“明哲保身”的影响,所以《颜氏家训》也带有很强烈的保守意识。《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学习古代蒙学的优点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道德的养成。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三、学习古代蒙学对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现实意义

1、道德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可以说,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主线。在当今道德底线模糊的社会,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拾起那些精简但寓意深刻的古代蒙学教材,作为经典文化向幼儿诵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我觉得这也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故事。

2、博文广志。像《幼学琼林》、《蒙求》等书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世故、自然景象、教育等非常全面的内容,可以使幼儿在快乐阅读时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比起现在一些单调,华而不实的书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

四、学习古代蒙学读物对培养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可操作性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五、总结

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伦理道德建构的文化渊源,道德类蒙学教材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世俗化形式,是古代私人设学和私家聘请教师时教授学生所采用的道德类读本,是一种侧重于向童蒙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及培养童蒙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事的态度的蒙学教材。宋代是蒙学教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蒙学教材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宋代出现了系统化的道德类蒙学教材体系,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正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蒙学教材特别是专门的道德类蒙学教材这种方式使道德观念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深入青少年的骨髓,左右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以深入研究宋代道德类蒙学教材的特点,拓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研究空间,将会为现代高职生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论上的支持,对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谈儒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篇8

1月4日晚,湖北省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邵声朗家中遭窃,20幅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吴作人、郭味蕖等大师作品不幸被盗,价值难以估计。

6日,大批警察来到邵家勘查取证。据了解,事发楼栋曾多次失窃,防盗性极差。业内人士猜测,失窃画作可能流向外省。

痛失20幅名画的邵老,不断接到朋友的慰问电话,“事已至此,如果再想着苦恼只是折磨自己。”邵老相信公安机关能迅速破案。

■安徽工地多座古墓被非法挖掘

近日,宣城市北郊一个安置项目工地上,市民发现有多座古墓遭到破坏,现场能明显看出挖掘机作业的痕迹。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后,初步判断这里是一处古墓群。文物人员并没有在现场发现珍贵的陪葬品,只捡回了一些陪葬品碎片和墓砖。“暂时无法判断这些古墓里是否曾有丰富的陪葬品。”宣城市文物局局长刘政告诉记者,发现古墓被破坏后,该局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停工,并向开发商发出了《停止侵害通知书》,同时向警方报案。

■上海博物馆质疑亿元天价宋徽宗千字文真伪

由广东中翰清花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清花岁月”跨年拍卖会在深圳举办,其中一件宋徽宗《瘦金千字文》书法作品拍出了1.4亿元天价。然而,此画册遭到了收藏有宋徽宗《千字文》唯一真迹的上海博物馆的质疑。据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明确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只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从未听说过有两件”。

尽管如此,拍卖方依然坚称“上海博物馆的藏品是手卷。我们的拍品是册页。虽然写的内容都是《千字文》,但是完全不同的形式。”

■段正渠微博打假意外收场

沸沸扬扬的段正渠微博打假案已经尘埃落定,最终以段正渠承认那幅画是自己所画告终。2011年12月10日,一直关注油画和当代艺术拍卖资讯的《顶层》杂志微博了段正渠1993年作《烤火》的拍卖结果,该拍品在上海聚德拍卖中以110万成交。这条微博发出不久,段正渠就转发了这条微博,转发的文字掷地有声:假画!原画挂在家里!但半个多月之后,此事却突然峰回路转,段正渠本人却意外地纠正了自己最初的说法,公开承认那幅画“确实是我画的”。原来,是那件拍品的委托方在段正渠通过媒体公开指证假画后,就和段正渠本人取得联系,通过双方沟通,段正渠回忆起这幅《烤火》,是当年自己不满意且嘱托学生帮忙销毁的画作。

■范曾诉郭庆祥案终审判决

曾经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范曾诉郭庆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犯名誉权一案近日作出终审判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判令郭庆祥向范曾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7万元。郭庆祥召开新闻会,称“我不会向范曾做出任何形式的道歉”,将就本案向上级法院提出申诉。

■合肥闹市发现北宋古墓棺椁保存完好

近日,在合肥曙光路和青弋江路附近的一个工地上,工人们在施工时,发现一座北宋古墓。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考古人员几天的考古发掘,终于将出土的文物清洗、整理完毕。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路文举副处长介绍,“这个墓葬保存得非常完整,属于北宋时期。共出土了一面铜镜、一对手镯、两个瓷粉盒、6支银簪、一把银梳、一把木梳、两个陶壶和50枚铜钱。墓主人应该是女性,这么多的女性陪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家境还是很殷实的,可以说是个大户人家。整个墓葬的造型是很普通的船型砖室墓,和合肥周边发现的北宋时期墓葬形制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墓葬里面还放置了一个楠木的棺材,经过了千年历史仍然不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在合肥地区发现的北宋时期墓葬中还是很罕见的,对研究北宋时期合肥地区的丧葬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韩媒称张大千超越毕加索

法国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在当地时间1月3日公布的《2011年世界市场概要》中称:“从2011年的拍卖成交总额来看,毕加索被张大千和齐白石超越,列第三位。除了2007年被安迪·沃霍尔超越之外,这是最近15年来毕加索首次让出‘世界最畅销画家’的头衔。”韩国《朝鲜日报》5日报道说,中国画家张大千(1899-1983年)超越毕加索(1881—1973年),成为世界艺术市场的“新霸主”。

据Artprice发表的概要,去年张大千画作的拍卖成交总额约为5亿美元,齐白石画作的拍卖成交总额约为4.45亿美元,超过了毕加索的3.2亿美元。张大千和齐白石画作的拍卖成交总额均超过了毕加索2010年创下的个人画家年拍卖成交总额(3.6亿美元)的最高纪录。

■生肖“龙票”值得期待

篇9

今天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从近百年前的“蒙学”入手,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作为切入点。

这些蒙学经典教材,当然也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开发程度进行有序的讲授。《 三字经 》对旧时代“蒙学”教育的循序渐进过程做出简明的概括:“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 三字经 》的编著者认为,大凡“训蒙”,都首先从“小学”入门,教会蒙童认识字形字义,掌握词语虚实含义,了解范文句法章法。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进一步讲授“四书”等经典。随后才能让蒙童选读诸子。最后才能教给蒙童读正史,让蒙童了解历史上的兴替情况。这个程序,既是符合蒙童认知规律的,也是符合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规律的。

这些教学内容的使用和要求,并无统一规定。如鲁迅幼年就读的三味书屋里,有的家长为孩子选定《 论语 》,或选定《 尚书・禹贡 》;有的家长选定《 幼学琼林》,或选定其他别的典籍。鲁迅在《 五猖会 》中,回忆父亲要求他去观赏“五猖会”前必须背出二三十行书,“这所谓的‘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鉴略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 鉴略 》比读《千字文 》、《 百家姓 》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选择,前提都是已经具备了“小学”的入门知识,起码认识字,否则无法读出“粤有,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更谈不上短时间里背出来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三百千千”的基本情况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三百千千”,即《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千家诗 》,它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如何批判地继承“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之所以获得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浅易好读,适合普及儒家基本理念。如《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而“性相近,习相远”,则出自《论语・阳货》中孔子的言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全书贯穿儒家观念,能为蒙童日后深入学习“四书五经”打下入门基础。

二是因为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清代康熙《御制百家姓》,在姓氏后面附上“郡望”,可供姓氏探源、认祖归宗参考,迎合旧时代人们重视宗法血缘、门第郡望的心理,因此得以成为书塾中必授教材之一。

三是因为精炼简约而又普遍适用。如《千字文》作为启蒙基本教材,不仅从天地开辟讲到伦理纲常、万事万物,甚至还可以用作序码,给事物编号。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学会这一千个最常用、最多见的汉字,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读写,而且具备基本的伦常知识。

四是因为富有情趣,适合蒙童年龄心理特点。如《 千家诗 》收录的主要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按照四季编排,贴近生活,情趣盎然,老幼咸宜。清代刘恂指出:“俗本《 千家诗 》,传布已久,村俗童子,罔不记诵。其中唐诗少,宋诗多,绝律仅百数十首,率皆简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 千家诗 》对提高文学修养、涵养人文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百千千”之所以能够作为学习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切入点,自有其深刻道理值得我们探讨,为今天的基础教育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综合性。传统教育文化似乎没有功能明确、目标具体、学科严谨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是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跟基础知识(识字、训诂、句读等)结合起来,让蒙童在读书识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待人接物,接受儒家价值观、是非观等熏陶,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打下基础。

第二,是针对性。针对蒙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母语汉语的特殊规律,如语音的单音节、多声调,语义的多义性、灵活性,文字的表意性、象形性,采用短句式、对偶句、押韵等形式,编写出适宜于蒙童口诵心惟的教材。

第三,是实用性。“三百千千”是前人从母语中筛选出来的语言文字精华,千百年来历经反复锤炼补订,才成为对蒙童成长发展终身有用的认知工具。如学会《 三字经 》,起码能知道“五谷”“六畜”,懂得“三纲”“五常”,明白三皇五帝以来的朝代更替,大致认识中华文明的历程。学会《 百家姓 》,起码不至于连祖宗家族、自己姓名都不认识。学会《千字文》,不必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道理,起码货仓客栈的编号都能识别,日常收支记账都能胜任。学会《 千家诗 》,尽管还不能做到“出口成章”“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起码也显得粗通文墨,知道如何表情达意,不至于出语粗俗,招致鄙夷,等等。

从现代教育观念的角度看,“三百千千”作为启蒙教材,也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是内容的陈旧僵化。“三百千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尽管浓缩有历代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和历史哲学等精华,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性糟粕。即使在旧时代,“三百千千”所陈述的伦理纲常等内容,实际上也跟当时的社会生活脱节;今天已经进入21世纪,这些内容就更加显得陈腐了。

第二,是完全排斥自然科学常识。古代中国一直把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看作“奇巧技”,认为会引发人们的“机心”。反映在启蒙教育上,就是只讲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不讲物理、化学、生物等,束缚了蒙童的科学探究意识,限制了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是书面语与口语脱节。“三百千千”视书面语为“雅言”,视生活口语为为鄙俚村俗,完全使用书面语编写,忽略了对蒙童口语的教育训练。这不仅是“三百千千”的缺憾,也是整个传统教育的共同弊病,妨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语表达交流,影响了先进思想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篇10

原文:

《家大人集千字文贺胡秀才吉席敬用原韵纪事》朝代:清    作者:许传霈

流离八载及虞城,举目无亲孰达情。

乃字终能贞素志,相攸合使结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