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篇2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学(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学校比例,分别抽取小学6所,初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2所,以这12所学校的全部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71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
1.2工具
1.2.1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代课年级及工作年限等内容。
1.2.2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来源于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制出版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问卷内容为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共20个条目,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总体正确率=样本中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所有条目之和/(样本数×条目数)×100%。
1.2.3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主要包括对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情况,设不了解、有点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个等级,以对每种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情况作为分级评分参考。
1.2.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为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评价个体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的第1、2、3、4、8、10题共6题的5个选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说、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别计分为5、4、3、2、1。第5、6、7、9、11、12题共6题的5个选项则依次分别计分为1、2、3、4、5。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实施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对调查当日全部在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每份问卷都附有统一的指导语,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教师现场作答,研究人员提供指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根据资料性质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小学教师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和获得情况
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36.28±7.14)岁,从教年限1~41年,平均从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55名(97.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课程或同事间交流(10.9%)、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
2.2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在对9种具体的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总评分为(19.03±4.19)分,其中对抑郁症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
2.3不同性别及年级间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比较
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中与高中合并为中学组,显示中学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相关分析
983名中小学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均呈负相关(r=-0.07,P<0.05)。
3讨论
篇3
一、居民健康档案
(一)健康教育我院将采取多形式、多样化进行宣传教育,例如悬挂横幅、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黑板报、标语、面对面宣传(患者就诊时、入户宣传)等形式。
(二)健康档案(1)、健康知识培训时间:XX年2月培训对象:本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培训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必需的知识、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健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2)、健康档案建立1、本年度安排建档数14230人份,将逐月分配数据,按月入户建档,具体数据详见(附表—1)。2、严格按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技术要求,确保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即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3)、健康档案内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服务记录。居民健康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0-36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症精神疾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4)、健康档案归档1、筛点人群通过疾病筛查,筛选出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慢性病和重症精神疾病,并进行分类标记。2、装订健康档案将健康档案按村名、按标记分别进行装订,分类归档装入资料柜,并于资料柜注明标记。3、进行周期体检,管理重点人群辖区内居民到卫生院可进行免费体检,每年1次。重点人群如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每季度体检1次,由接诊医生为其建立动态的就诊信息记录,完善重点人群的管理(即0-36个月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症精神疾病管理)。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预防接种1、对所有预防接种点开展资格认证。2、每年冷链运转12次,要求不留空白村、不留空白月。于每月14日召开乡村医生例会,安排当月的工作计划,通报上月的工作情况。及时建卡,确保建卡率达到10‰以上,按照免疫规划程序规范接种,确保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5%以上,扩免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3.每月及时上卡、上机。
(二)传染病预防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加强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治,采用定期对辖区内的学校等单位进行水资源监测、开展学校晨检工作等措施预防传染病,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
(三)阶段性工作01月消灭麻疹工作辖区内所有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03月“3.24”世界结核病日结核病宣传、管理肺结核病人04月“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规划免疫知识12月“12.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艾滋病知识。
篇4
社会心理压力(心理应激)增加,使得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在上升,社会疾病负担在加大。然而,因公众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此认识不足,就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也不能正视所患疾病,甚至为此感到羞耻,这就加大了防治这类疾病的困难。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民众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在我国民众中,由于人们不了解或很少了解精神卫生知识或心理卫生常识,常常不能像重视身体疾病那样重视精神或心理疾病。根据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调查,很多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不仅自己不认识,家属也不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碍,虽备感苦恼,也不认为是疾病,不知求医或拒绝求医。例如,有些抑郁症患者,虽然症状已经很明显,心理痛苦至极,也不去看医生,直至最后自杀身亡,家属方如梦初醒。更有一些无知者去求神拜佛,相信巫术,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还有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虽经专科医院治疗恢复,但由于疾病知识缺乏,听信一些诸如长期服药会“成瘾”、“损害肝脏”、“离不开药”等模糊的看法,以致病愈后不能坚持巩固服药,或遇有生活事件(刺激)不能正确评价和正常应对,导致病情反复。
患者或家属病耻感严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患者或其家属,往往认为患了这类疾病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或不如实坦述病情。有的患者病愈后搬离原来居住地,为的是不让邻居知道,这是严重的病耻感在作怪。患有躯体疾病,一般人们心理上还比较坦然;唯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总是感觉见不得人似的。
通过精神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要认识到精神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是疾病,都需要社会关爱、宽容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错误认识和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将会逐步得以改变和消除。
综合医院医生识别率低
由于认识上的偏见或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一些人患了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不知求医,或不愿去精神(或心理)专科医院看医生,常常到综合医院就诊。例如,北京市关于抑郁障碍的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患者(62.9%)从未就医,少部分(31.3%)到综合医院就诊,只有很少的人(5.8%)就医于精神专科医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非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缺乏这些专科方面的诊疗知识和经验,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识别率较低,正确治疗率就更低了。又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抑郁障碍的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平均为55.6%,中国上海的识别率为21%,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大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患者、家属和医生的重视,很多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而抑郁障碍引发的自杀或自伤、药物或酒依赖等问题的治疗或干预率更低。
篇5
[关键词] 个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19] 张伟波,张国芳,朱益,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模式初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56,160.
篇6
一、考核对象及考核内容
(一)考核对象:经区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承担一定区域内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
(二)考核内容:以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和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考核内容。
具体如下: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基本健康档案,并逐年完善。
(二)健康教育。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对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三)预防接种。协助组织适龄儿童到乡镇卫生院接种及配合做好登记工作等。
(四)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完成辖区内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六)孕产妇保健。协助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并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七)儿童保健。协助为辖区内的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及必要的健康指导。
(八)老年人保健。协助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协助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上级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十)各项卫生政策宣传。
(十一)各类卫生信息登记、统计、报告。
(十二)居民满意度评价。
二、考核方法和程序
(一)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考核工作方案,成立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小组,负责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
(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所(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进行考核。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查核实、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三)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的基础上,组织考核小组进行抽查复核。要求充分听取乡村医生、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客观、准确评价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发放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依据。
三、考核时间
篇7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区:知晓率
Investigation of the Awareness Rate for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in Kunming Resid ents. Han Huiqin, Zeng Yong, Zhao Xudong, et al. Shanghai Mental HealthCente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R.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rate among citizenson mental healthKnowledge in Kunming,Yunnan Province, aimed to provide scien tific basisfor relevant policy and strategy making.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 e for investigat ion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for 514 residents in Kunming community and school.Results The awareness for the knowledge on mental health amongresidents in al l of the items are lower than 45%, especially for the knowledge of legislation,which is the lowest (8.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among different oc cupation and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85% of the residents are sympathetic a nd care about mental patients, 47.5% think that part of mentally ill patients ar e dangerous. Those who have family member(s) suffering from mental disorders, ha d more negative answers, compared to people whose family member didn't have ment al disorder. Conclusion Citizens are generally lack the knowled ge of mental hea l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work,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the propaganda and struggle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Awareness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 后,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在我国将更加突出。为唤起社会对精神疾病挑战的重视,世界卫生组 织把新世纪的第一年定为精神卫生年,正确认识及预防控制精神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2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以来,国内诸多城市进行了市民精神卫生知晓 情况的研究。由于存在地区差异,研究结论各有侧重。本研究在昆明市进行了市民精神卫生 知识的调查,旨在根据其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和推广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贯彻落实精神 卫生规划目标而调整相应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是在昆明市社区及学校进行随机调查,基本上包括了社区人群、校 园人群、职场人群。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自编成套调查问卷“社区居民调查问卷”。该问卷于 2004年5月已 在上海做过调查,依据当时居民对问卷的反映,专家对问卷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5项、家庭情况6项及医疗方面的基本情况6项,精神卫生 知晓情况6项,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认识3项。
1.2 方法 2007年9~10月,研究小组采用无记名随即搜集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本次研 究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14份(占发放问卷的93.4%)。我们对收回的有效问卷采用 SPSS/PC9.0软件包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被调查者中男性183人(占35.6%),女性330人(占64.2%);年 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17~29岁(占38.5%)和30~39者(占123.3%)居多;绝大多数人为高中 以上文化水平,其中高中/中专104人(占20.2%),大专以上314人(占61.1%);学生(125 人,占24.3%)最多,其次是工人/农民/服务业人员(103人,占20.0%)。
2.2 医疗相关情况 医疗保障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一般医保(占60.3%)和自费(占26.5%); 就医的主要途径以综合性医院(占57.8%)为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仅占17.3% 。家人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患者、抑郁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2%、11.3%、14.6%。
2.3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总体上看,被调查者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低。6个问题中 回答“知道”的百分率均低于45%,尤其是对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最低(见表1 )。精神科3种疾病均回答“知道”的只有107例,只占20.8%,均回答“不知道”的60例 ,占11.7%,6项均回答“知道”的仅18例,占3.5%,6项均回答“不知道”的41例,占8.0 %。家人中有无精神障碍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各项的知晓情况是有显著差异的。
2.4 对精神科常见疾病的知晓情况比较 分析被调查者对精神科常见疾病的知晓情况与其 社会学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职业的人群对精 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焦虑症的知晓情况有显著差异,以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回答“知道”的 比例最高,见表2。以年龄分层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知晓 情况部分在部分年龄段上是有差异的,尤其在17~29岁,29~30岁的人群差异比较显著。
2.5 对精神卫生立法的知晓情况比较 调查发现,精神卫生立法知晓情况在各社会学因素 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仅在家人中有无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间存在差异,见表3。
2.6 对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情况比较 对于“社区心理咨询或心理就诊的场所”及“ 全市范围内至少一所心理咨询或精神病就诊场所”的知晓情况的回答,不同文化、不同收入 的人群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值均为0.000),只有研究生回答“知道”的多 于回答“不知道 ”的,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中回答“知道”的比率最高;在家人中有无精神障碍患者的人 群中也存在差异,见表4。
2.7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认识情况 对精神障碍患者是否是危险人物,47.5%回答“ 一部分是”,20.2%回答“不是”,12.4%回答“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表示关心和同情的 最多,占84.5%,有10.8%的人群表示恐惧,其中4.2%认为精神障碍患者是危险人物,并表 示恐惧;56.9%的人群认为会受到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其中11.9%的人会受到很大影响。除家人中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感觉之间没有差异外,家人中有无精神 障碍患者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认识情况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家人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人 群回答“恐惧”、“是”、“很大影响”的人更多,见表5。
3 讨 论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 共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2002年颁布的《中国精神 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确立的工作目标要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 知识知晓率2005年应达到30%,2010年达到50%[1]。要提高公众知晓率,首先需要 了解现状 ,知道目前的基线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部署今后的工作 [2]。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设计的。尽管问卷调查项目有限,但仍可以大致反映我国西南 地区市民的知晓率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很低,尤其是对精神 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最低,对三大疾病均“知道”的占8.0%,6项均“知道”的仅 占3.5%。这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群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自2002年以来 ,诸多地区对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沿海发达地区人群的知 晓率较高,但总体来看,国内多数地区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仍较匮乏[3]。本调查发现,患者因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主要途径为综合性医院(占57.8%),首选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的仅占17.3%。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综合医院和基层保健的非精神科医师对这 类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不太高,能给予正确处理的比例更低。我国在90年代曾参加一项WHO组 织的合作研究,内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6%,因此有必要加强联络会诊精神医学 教育,提高其对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4]。家人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负面的回答(“恐惧”,“是危险人物”,“很大影响” )的比例明显高于家人中没有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且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 是由精神疾病所引起的歧视和病耻感造成的。对于歧视和病耻感的来源有多种假说,天谴说 认为精神病人是恶魔附体或者精神疾病是原罪的惩罚等;认知学说认为:对于精神病人的歧 视及病耻感来源于错误的认知过程。病耻感可以理解为对于歧视的投射性认同,这不仅是精 神病人自身,也是精神病人家属和精神科医护人员所认同的对象[5-9]。在中国精 神病人家 属的调查中发现,家属对于病耻感的负性反应是由于在中国人的认知观念中将家庭作为在道 德及法律上约束患者行为责任承担者,也正是这种认知,使精神病人家属背上了沉重的精神 负担[9]。如何提高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消除歧视以及病耻感,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 也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世界精神病协会(WPA)早在1998年就已经在26个国家开展 了“open the door”运动,希望能够引导公众重新认识精神病患者,以达到减轻病耻感和 消除歧视的目的[9,10]。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新的世 纪,社会 各界正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来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广泛 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进公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增加社会各界对精 神卫生重要性及精神障碍所致负担的认识,使人们正确了解精神障碍对人类、社会及经济方 面的影响,消除对精神障碍的偏见与歧视,减轻精神病人及其家属以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病 耻感是精神卫生工作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其次,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增进人们对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1,12]。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约84.5%的人群对精神障碍患者表示关心和同 情,47.5%的 人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只有“一部分人是”危险的人物,这为今后的精神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 希望。本次调研还存在很多不足,样本来源不是通过严格的抽样过程产生,调查表的设计项目 有限,尤其是对精神卫生知识方面的调查项目只有3种精神疾病及精神卫生立法,有关精神 卫生保健方面的其他许多内容尚未涉及。希望今后能够进行更为全面严格的研究,提供更全 面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 0年).2002.4.10
[2]孟国荣,姚新伟,朱紫青,等.上海市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2697份问卷 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2,14(增刊):56-57
[3]仇剑山[JX*1][KG-*1]金,谢斌.上海社区居民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81-85
[4]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 06,26(4):329-330
[5]Corrigan PW, Watson AC, Ottati V. From whence comes mental illness s tigma? Int J Soc Psychiatry, 2003,49(2):142-157
[6]Angerm eyer MC, Matsehirger H.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effectsof labelling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 Acta Psyc hiatry Scand, 2003,108(4):304-309
[7]Schulze B, Angermeyer MC.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stigma. A focusgroup study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heir relatives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 ionals. Soc Sci Med, 2003,56(2):299-312
[8]Yang LH, Kleinman A, Link BG, et al. Culture and stigma: adding mora l experience to stigma theory. Soc Sci Med, 2007,64(7):1524-1535
[9]俞峻瀚,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上海精神医学,2005 ,17(6):353-355
[10]Gable W, Baumann AE. "Open the doors"--the antistigma program of th 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MW Fortschr Med, 2003,145(12):34-37
[11]孟国荣,李学海,姚新伟,等.1783名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及 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5,17(增刊):19-20
篇8
它,很有“攻击性”,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以亲身体验恰如其分地给它起了―个的名字:黑狗。
它,就是抑郁症。
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它“偷袭”,它的发病率很高(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但它“隐身有术”,虽然来了,大部分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让它“现身”?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到它的困扰?怎样才能“驯服”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副所长、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悦勤教授。
正确认识这只“黑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疾病都是一些很可怕的病,所以人们现在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一些偏见,取笑、鄙视精神病患者的事屡见不鲜,黄悦勤教授对此深感忧虑。
黄悦勤教授说,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也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防治精神疾病,也会导致患者和家属隐瞒病情,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诊断、治疗和康复,产生更大的危害和弊端。
另一方面,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4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精神或行为障碍,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1/5的人有发育、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问题,1/8会出现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没什么可怕的,不但可防、可治,有些还可以痊愈。事实上,很多精神疾病就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己也许就是精神疾病的患者,只是它还很轻微,就像感冒一样,即使不吃药也会自愈。
抑郁症就是一种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
黄悦勤教授说,现在随着健康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对精神疾病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尤其对于抑郁症来说,人群对它的知晓率是最高的。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抑郁”,这说明人们已经进步了,也不会觉得抑郁症有多可怕,也没必要觉得羞耻,抑郁症这种“心灵的感冒”也像普通感冒一样常常会发生;轻微的可以不治自愈,重了也有药能治好。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被它“咬”到
黄悦勤教授认为,这可能与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从社会-心理因素的角度讲,抑郁症确实与社会的变革,人的压力增加等有关。因为抑郁障碍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但是受外界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大。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喜欢开夜车,这可能导致人体的生命节律改变,脑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发生改变,从而诱发抑郁症。
知晓率、就诊率、诊断率提高。以前,在普通人群中很少有人知道抑郁症这种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知道这种疾病的人多了,去医院就诊的患者也多了;对抑郁症的研究也更透彻了,所以诊断水平也提高了,把过去没能诊断出来的诊断出来了。
过度诊断。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症”,事实上还有一类疾病与抑郁症有很多相似之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有时容易混淆,很多非专科医生都分不清楚,可能就把焦虑症诊断为抑郁症。但用于治疗这两种疾病的药物是一样的,把焦虑障碍当成抑郁症来治,患者也痊愈了。这也是现在抑郁症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因素,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过度诊断的问题。
怎样判断“黑狗”来了
黄悦勤教授说,其实只要知道了抑郁症这种疾病,脑子里有这根“弦”,让这只“黑狗”无所遁形也很容易。
黄悦勤教授说,这只“黑狗”来了,首先就会让人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无论什么事情都高兴不起来;原来特别感兴趣的事也不感兴趣了。很多抑郁症患者还会有睡眠障碍。但怎么区别抑郁症所导致的失眠和普通的失眠呢?黄悦勤教授说,第一,抑郁有比较特异的症状:例如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缺失;其次,是失眠的严重程度。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而且时间会持续一个月以上。此外,还可能会有疲乏、没精神、思考问题的能力减退等症状。最严重的,还有轻生的念头。另外一些人可能感到身体到处都不适,但又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其实,这些可能都是抑郁的躯体症状。
简单地说,抑郁症有3个核心症状:即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缺失;其他还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焦虑、自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食欲降低等。
黄悦勤教授说,如果觉得自己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
“黑狗”喜欢偷袭谁?
黄悦勤教授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这只“黑狗”――谁没有心情抑郁、不痛快的时候呢?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出现一下,有一些抑郁症状,然后很快就自动消失了,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
另一方面,因为抑郁症与大脑中的5一羟色胺功能的降低有关,所以抑郁症会在人的一些特殊时期相对高发。
1,老年人。老年人的抑郁症比一般人多,但老年人的抑郁症常常不被认识。北京市的一个调查表明,6s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是6.8%。比如老人说“没兴趣”、“不爱动”、“睡不着觉”等,都很容易被忽略,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这与老年人的功能减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都有关系。
2,更年期和产后女性。在这些特殊的生理阶段,女性雌性激素水平改变,所以容易发病。
3,性格因素。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人的个性特征、看问题的角度和应对方式以及情绪特点等心理因素都有关系。心理负担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都是疾病可能的诱发因素。
4,长期昼夜节律颠倒的人群。工作和生活环境压力比较大的人群也容易发生抑郁。因为压力大,可能按照正常的生活规律任务完不成,所以会经常“开夜车”。生活节律的改变也会导致抑郁。曾经有一项对健康人群进行的睡眠剥夺实验:剥夺健康志愿者的睡眠,结果实验结束后。他们的各项监测指标都有所下降。
如何驯服这只“黑狗”
黄悦勤教授说,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其实是最轻的一种。在仅有抑郁症状,但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程度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平时人们经常使用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例如度假、睡觉、购物、看动画片等,只要能排解不高兴的情绪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如果这些都不能奏效,已经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时候,就有必要看医生、吃抗抑郁药了。
黄悦勤教授特别强了一个问题,抑郁症的治疗要有始有终。抗抑郁药物要足量、足疗程服用:足量就是医嘱让吃两片,绝不能擅自减量吃一片;足疗程就是医嘱让吃半年,绝不能只吃3个月。症状比较轻微的抑郁症患者,在服药半年以后,医生可能会减量,但绝不能擅自减量,更不能“感觉”好了就自行停药。
黄悦勤教授说,普通人遇到了负面的心理事件,也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或工作环境、度假等方式自我治疗。
对于有些高危人群来说,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很重要。
1,找到恰当的宣泄途径。一个恰当的宣泄途径,比如找一些信得过的人倾诉,休息、休假等。
2,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目标,达不到的时候,该放弃就要放弃,要告诉自己达不到就算了。要学会放弃,学会找专业人士咨询。
睡眠是“黑狗”来袭的灵敏指标
抑郁症虽然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多数伴有躯体症状。失眠就是反映抑郁的一个灵敏“指标”。虽然失眠的人不一定都是抑郁造成的,但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失眠问题,也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有很多种,有的患者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经常醒、做梦,还有的人早醒。有些患者说“我好几个月没睡觉了”,其实几个月没睡觉是不可能的,但是患者主观上就是觉得他没睡;其实最多就是睡得不踏实,睡眠质量差一些。
篇9
一、深刻认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
第一,正确把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涵。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要求。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落实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新老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我省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有420万人,每年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有2.2万人,艾滋病、布病等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形势依然很重,非典、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给社会和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健康问题。我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据专家估计,我省约有700万高血压患者,有140万糖尿病病人,如不及早进行干预控制,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差异明显。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衡量国家健康水平的指标,在我省依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四是老龄化进程加快。据统计,2008年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已达到11.1%,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长、行动不便等特点,给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有效控制疾病流行、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异、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一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利于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大变革。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效率。我国人口众多、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优先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既体现了卫生工作的内在规律,又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负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三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利于医改重点工作的整体推进。人民群众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十分关心,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标志着医改工作在贯彻落实上取得又一重要进展。启动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到各级政府在切实履行承诺、扎实推进改革工作,有助于提振群众对医改的信心,从而理解医改、支持医改、参与医改;也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医改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9个项目,按人群和疾病划分,具体包括三类服务。
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两项服务: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今年,全省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70%以上,农村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要达到15%以上,要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全省城乡居民健康“一卡通”。二是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要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时更新内容,广泛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三项服务:一是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二是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三是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服务。我省现有65岁以上老年人约428万人,年内要完成全部免费健康检查任务。
第三,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四项服务:一是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二是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人进行治疗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四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可提供。为落实这些任务,国家和省里已经安排专项经费。今年全省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各地务必按照统一部署,尽快组织实施。
三、认真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今年,国家按照医改近期重点工作安排,先期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我省的主要有5项。
第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世界的1/3,扩大乙肝疫苗接种范围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国家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经统计,我省需补种乙肝疫苗人口为55.7万人,三年完成全部补种工作,今年国家安排我省35.9万人,占应接种人群的65%。
第二,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宫颈癌、乳腺癌是威胁农村妇女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今年,卫生部、财政部和全国妇联联合实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我省拟对35岁以上农村妇女进行基础筛查,据统计,我省应筛查对象为450万人。2009年至2011年国家项目支持我省宫颈癌检查16万人、乳腺癌检查4.2万人。今年,完成1/3项目任务,分别在尚志、克东、东宁、富锦、宝清、密山、安达等7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基层的“两癌”检查服务模式和优化方案,逐步扩大检查范围,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第三,农村孕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国家计划对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省今年需要补服叶酸的农村妇女约20.8万人,年底全部完成。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组织人员培训,加强基层预防出生缺陷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
第四,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国家利用三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解决他们因经济问题给生活带来的困难。我省今年共需要完成白内障复明9 020例,国家为每例补助800元。要通过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力争使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第五,农村改水改厕项目。部分农村地区使用非卫生厕所,是造成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地区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至2011年,国家下达我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项目27.5万个,今年下达我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项目15万个,将较好促进我省卫生厕所普及率。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今年国家下达我省水样监测项目4 600个,努力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群众受益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制度设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落实,稳步推进。
一要统筹协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经费及时到位,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好本地区实施方案。要分解、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任务和指标,合理安排进度,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各项目标。
二要搞好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和技术规范组织实施,保证服务质量。要充分调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确保群众受益。
篇10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及《灵宝市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我镇成立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标定责到人,明确责任,各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及项目运行计划并能规范化运行。
二、健全制度,严格培训,规范行为。
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我们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了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我们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 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1)、冷链运转工作 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应接种儿童14450人,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 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 1813人、实种 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 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 96% ,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 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 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 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 %。 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2)、卡、证、册 资料管理 2010年,我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 475 人、建证475人、建册 475人,录入微机 475 人。
(3)、 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镇的流行,我镇在2010年5月26日至6月2日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阳平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出生至2010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2009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为 664人,2009年10月17日至2010以后出生的为79人),在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 22人,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 337针次。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要求,阳平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种
为应对常见传染病流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镇为在校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共接种3571人,并为32个村级养殖户接种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计接种7275人。 开展了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儿童636人;完成了阳平辖区6-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乙肝疫苗应接种6636针次,实际接种5604针次,接种率84%; 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3岁儿童792人份, 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18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 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 例,转诊结核病人 例,管理病人 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 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 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2010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灵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7月1日,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8月4日,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 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 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生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上门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慢性病的筛查开展不到位,已经发现的慢性病人虽已建立了健康档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档案的比率不高,内容不完整,记录不真实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虽然和居民健康建档同步进行了,但是,登记不详细,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不够,版面没有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资料整理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