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精彩,教学资料积累丰富,教具卡片准备充分,但其中作为总结与反思的“课堂小结”往往被忽略。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课堂小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现形式与作用。

一、一句话总结全节内容,加强学生记忆与理解

在学习“单项式的认识”这节课中,同学们根据单项式的概念进行了多项练习,逐渐熟悉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列举出了各式各样的单项式,教师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并适时地给予评价与鼓励。临近下课时,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单项式的个数是无限的,形式多样,但主要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单个数字,单个字母,数字与数字的积,字母与字母的积,数字与字母的积,如:2、a、2×5、ab、2a”。把学生列举的单项式都进行了上述分类,适当进行补充。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无限个单项式的海洋中感到茫然之际顿时看到了海岸线,提高了知识,增强了理解判断能力。

二、启发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引起学生的共鸣

古罗马数学家鲁达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的难点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进入课堂巩固阶段,李佳欣同学看着练习题还是难以下笔。师:“同学们,佳欣同学胸有成竹,不动笔就想出答案了。”李佳欣同学满脸通红说:“老师,我……”师:“好,佳欣同学,该题属于哪类数学问题?涉及哪几个数量?”佳欣:“路程问题中追击问题,涉及到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师:“完全正确,题目中已告知甲乙两人速度,所求的问题是时间,设为未知数。甲乙两人所行的路程相等吗?”佳欣同学:“相等,即甲行的路程等于乙行的路程。老师,我会了。”师:“很好,那上黑板来解答给大家一起看吧!”李佳欣很快就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师:“同学们,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①审题,建立数学模型,设出未知数;②写出等量关系式;③列出方程;④解出方程;⑤检验并作答。

三、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进行了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运用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进行运算来判断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与直角有关的物品,这些物品中的直角是否很规范呢?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进行验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课后,大部分同学都对身边的“直角”进行了探索,积极踊跃,兴趣盎然!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教学化的过程,感受教学就在身边。这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巩固的过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个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享受情感上在此过程中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四、类比归纳小结

类比小结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例如:新旧知识的比较(如方程与代数式、解方程与解不等式),易被混淆的知识的比较(如非负数与正数、互为相反数与互为倒数),对立知识的比较(如乘方与开方、定理与逆定理)等。也可跨学科进行类比,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引入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平常耳熟能详的古诗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编歌谣小结

对于一些步骤较多,结构复杂,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结,要求学生死记牢记,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谣:“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又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小结:“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可以,两组对角才能成。”这样,一下子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娱乐化,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小结起到了“别样红”的效果。

总之,课堂小结很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课堂小结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合理的运用,提高课堂小结实效性,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进行探索,明确任务,抓住重点,方式新颖,突出成效。完善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尾声再掀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课堂小结;初中数学;理解提升

德国作家、科学家利希顿堡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这句话从侧面阐明了总结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作为一项提炼收获、分析问题、概括经验的学习手段,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这使得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概念内容更庞杂,更不容易消化吸收,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项有效的手段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合、巩固、提升,而课堂小结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形式多变、内涵丰富,并非时时刻刻都应该总结、都需要总结,课堂小结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才能发挥效果. 笔者正是基于此,对初中数学如何有效运用课堂小结进行策略探析,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规律、学生数学知识吸收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在知识讲解之后小结,掌握新

知强调重点

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课堂教学时,一堂课里一般会有多个小知识点,我们在带入新知识的同时,还会引入一些老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区分,增进理解. 但这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容量,容易让学生在知识吸收中出现遗漏、错读. 所以,在新知识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统一规整,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知识重点,快速掌握新知. 在对新知识进行课堂小结时,我们讲究全而美,即小结涵盖的内容要全,要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都涵盖进来;美是指总结的语言要生动,要将新知识的特点用趣味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我们要掌握两个关键,一是什么是同类项,另一个是怎么合并,你们说对不对?”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对. ”“那你们谁能告诉老师答案呢?”笔者继续问,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是同类项的话,首先所含字母要相同.”“同一个字母的指数也必须一样.”另一个学生回答.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加起来. ”还有学生补充. 笔者笑着说:“同学们说得很好呢,其实合并同类项只要掌握两同、两无关,常数也是同类项就可以了. 两同就是字母同、指数同,两无关是字母顺序无关、系数大小无关. ”像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总结,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

在答疑解惑之后小结,突出要

点指明问题

学必有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麻烦,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都会认真讲解、仔细分析,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但有时候会出现同一知识点学生听了忘、反复问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没理解透彻. 而如何才能让学生参透呢?教师在帮学生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很多时候刚好能起到这样的点拨作用. 教师在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结要指明问题,就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小结要注重方法的启发,针对学生的问题阐明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方法,运用原则,破获解题密码,得到新的收获与启发.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有一位学生向笔者提出疑问:“老师,这道题目:+=2,我算了好几遍,答案都是-1,跟老师给的答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稍稍看了学生的解题步骤后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非常常见的错误,即他去分母的时候,没有分母的项忘记乘相同的系数了. 于是笔者在向他讲解完之后进行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给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方程两边要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只有这么做,方程的大小才会保持不变. 一旦你漏乘了谁,特别是没有分母的项,那就不公平了,等式大小就发生了改变,那么答案肯定就错了. ”像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直指关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能促进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规避错误,更加进步.

在迁移发散之后小结,明确关

系梳理联系

数学知识盘丝错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多样、紧密,因此要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掌握知识,明晰知识点间的灵活运用,就必须适当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发散. 迁移发散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数学概念迁移出旧识新知,通过一种方法发散出多种不同形式. 迁移发散是数学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集中体现,是数学学习的较高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部分,因此,在迁移发散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很有必要. 教师要注意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先后关系,梳理多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结可以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的印象.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梯形中位线”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迁移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比对、思考、拓展. 迁移发散之后,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同学们,通过迁移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中位线是梯形中位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有梯形通过割补平移都可以转换成一个三角形. 另外,通过式子的转化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可以看做是中位线乘以梯形高的积,那么作为梯形中位线的特例,三角形的面积同样也可以是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高的乘积. ”像这样,在迁移之后进行小结,明确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整体复习之后小结,高屋建

瓴全面吸收

复习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回顾. 整体复习一般具有复习量大、知识跨度大、知识整合度高等特点,一堂整体复习课下来,学生需要重新理顺和温习的知识点非常多,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过于繁多的知识概念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整体复习之后的课堂小结,是对整个复习过程的凝练、概括,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知悉内容、吸收知识.

篇3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 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 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篇4

一、进行课堂小结的原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有几个存在的必要性.首先,课堂小结是教师对一堂课的总结和概括,它能使学生简单明了地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强化理解,这样学生不仅能解答疑难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联系整节课,理清知识层次,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其次,做一个整堂课的总结,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对授课内容的回顾,从而整改和弥补讲课细节上的不足.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来思索这节课的教学成果,来思考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没有还可以进行改进.最后,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串联起所讲的零散内容,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而且严密有层次,同时能让学生与课堂联系得更紧密.

二、进行课堂小结的方式

1.梳理课堂知识.一种常见的课堂小结方式,就是把整堂课的知识用简短的话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这种梳理不是通篇的叙述,而是有重点的、分层次的总结.例如,在讲“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课堂小结就主要是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结合黑板上的图例再次梳理一遍.这种总结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复习一遍所讲内容,对新知识有整体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网络式记忆,把知识延伸到整个学习系统中.

2.概括课堂知识.教师还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几句话的概括总结,这种概括要涉及新课内容的关键点,通常用于新课内容有多个重要知识的情况下.

3.联系以前知识.有些新课的内容是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而来,或者是新课与所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联系,进行对照解读.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当然,当遇到新课与旧知识有着明显反差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拿来对比解读,以避免学生对新知识和旧知识产生混淆.这样一来,学生心中的知识脉络就会更加清晰.

4.和学生共同回想课堂知识.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往往是单方面讲授课堂内容给学生,而很少有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这都是因为学科的特性和课堂时间的紧迫,而缺乏互动可能导致学生和课堂的融入度不够,容易造成开小差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以有意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共同复习整堂课的知识.可以是对学生进行课堂关键内容的提问,也可以是向学生询问他们所认为的难点内容来再一次讲解以答疑和强化记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课堂,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让学生对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消化.

三、进行课堂小结的注意点

课堂小结不是教师一味地总结讲课知识,这里的本体应该是学生自己,是学生来回味和消化课堂所学内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起到串联和辅导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总结,才能提高复习效果.

1.课堂小结的概括性.课堂小结要简单明了,用几句概括性的话语进行总结,不宜多次重复复杂内容,这样不仅起不到总结的效果,还会让学生更加混淆,对所学知识产生过多疑问.另外,课堂小结应该用最直接的语言讲述出课堂内容,不应该加以多少修饰,以避免所述内容的冗长,导致上课时间的不够.

2.课堂小结要有重点.有的人说,一堂课里有一半的时间讲重点内容就很难得,而学生只要把这些重点听明白,他们这堂课的收益就很大.课堂小结相对于课堂上的详细讲解而言,是为大部分学生整理的要点总结,不需要对整堂课的内容都重述一遍,而要对讲课内容的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回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练习和记忆.

3.课堂小结要能引导课外学习.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结尾总结,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个开始.课堂小结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讲解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外相似的题目进行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拓展.同时,能使课堂与课外连接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篇5

1.教的方面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教材,规规矩矩地上课,生怕越雷池半步出现错误。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沉闷低效,学生对于数学提不起兴趣,更不要提主动和积极了。与此相反的是有的教师片面的迎合新课堂的自主探究,不管什么问题都是鼓励学生去自我思考和探究,课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但是一节课下来之后,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受到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在对于学生的评价中过多的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成为教师评价的影响因素,导致更多的学生片面的追求结果,导致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偏移。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题海战术,大家闷头做题,做的多了总会在考试中遇到。这是一种效率非常低的教学方式。过分的强调结果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更多的去死记硬背,对于未知的东西缺少探究意识,不管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2.学的方面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教师所留下的作业敷衍了事,对于不懂得知识总是懒得去探索和思考。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相比多了很多的其他学科,在学校的数学学习时间更少了,回家之后又没有进行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最终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还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重,对于学习始终提不起兴趣,排斥数学学习。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也是学生对于数学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而数学知识又具有极强的连贯性,一旦落下中间的某一部分,那么接下来的知识也许就很难跟上,所以这也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数学,巩固知识,甚至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也是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和排斥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 、如何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建设高效课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既成的方法或答案,也没有所谓的万能模式。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探究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其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和科技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于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行各业也在不断的从体力劳动逐渐的向着脑力劳动转变,更多的是需要科技化的东西,灵活的东西。如何实现这种灵活,就需要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我们都知道,数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利用数学可以极大的培养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当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并非是有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对生活是没有用的,相反,数学能够对于我们的生活起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之以恒。

其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也都明白,但是最很少有能够落实的。但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认为数学难学,过于抽象,所以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天天去说兴趣,给学生讲大道理肯定是无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是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动力。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于数学无法提起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新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逐步的引导学生去参与学习,参与讨论。

其三,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习到思考,再到实践。出现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探索和总结的知识经验,而我们的学习就是要将这些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就需要经历从学习到思考,再到实践的这三个阶段,并且这个经过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检验学习结果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做题和练习,通过对于题目的解决来检测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对于不会的题目进行探索和思考,思考之后再进行实践,经过实践之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就是学习到了知识,而学习了知识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知道与否的问题,而实践是做还是不做的问题。

其四,构建和谐的师生相处关系。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更多的则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互动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基础的,是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为连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比较的和谐融洽,那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欢快,教学氛围也会比较轻松,教师会愿意教,学生也会愿意去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在生活中则是学生的同行者。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用更多的时间走近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初中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大多都是较为被动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主动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亲近自己,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

篇6

摘 要: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数学问题的活动,数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实验前的猜想、实验后的交流和对实验过程的思考感悟。

关键词:数学实验;兴趣;概念;难点;思维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发现并经过严格论证的真理,因此,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一、借助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圆周角》这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设计:

师:球员甲带球冲到A点时,同伴乙已经助攻冲到B点。有两种射门方式:第一种是甲直接射门;第二种是甲将球传给乙,由乙射门。仅从射门角度考虑,应选择哪种种射门方式较为合理(如图)?

生1:我认为让甲射门好。

生2:让乙射门,因为乙距离球门近。

此时笔者顺势打断学生的回答,说道:要想解开这个谜底,就先来学习圆周角的概念及圆周角定理,懂得了这些知识,才能回答这个谜底。

打开几何画板,画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进行实验。

(1)拖运点C在圆周上运动,观察ACB的变化及与AOB的关系;

(2)改变AOB的大小,重复以上实验,看(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通过以上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在证明时,很多学生都画出了图2进行证明。

此时继续用实验引导,让点C在圆周上反复运动,让学生观察、思考ACB与AOB还有其他的位置情况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图2仅仅是ACB与AOB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图3和图4是一般情况,需要对此进行证明,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结论才是可信的。学生通过探究、观察、猜想,在合作探索中,最终得出了概念和定理。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再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数学不能仅靠猜想来行事,验证猜想是科学思想以及方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是对数学实验成败正确与否的“鉴定”。本案例中,几何画板成为一种有力的实验探究工具,学生经历了“实验发现――归纳猜想――证明结论”整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分类、化归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的合理建构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概念的形成是指人们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的例子进行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概念是指直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和比较,主动地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相联系。因此,在概念的建构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数学实验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的实验: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柱形纸筒。

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求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下面一些方法,并顺利得出了圆柱侧面积公式。

方法1:用剪刀沿圆柱一条母线把圆柱形纸筒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矩形,用矩形的面积推求圆柱侧面积。

方法2:用剪刀沿圆柱一条斜线把圆柱形纸筒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求圆柱侧面积。

方法3:压扁纸筒,即得两个对折的全等矩形,也可以用矩形的面积推求圆柱侧面积。

三、借助数学实验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在《视图》这节内容中,能“由物画图”到“由图想物”,是从互逆的角度认识同一规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笔者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丰富直观,积累相关图形的经验,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发展空间观念。设计实验及做法如下:

用坡的诗《题西林壁》引出课题《视图》,告诉学生在数学上观察物体也要像坡那样“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准备实验:在讲台前面的小桌子上放着热水瓶、杯子、乒乓球,教师先请三位同学分别站在小桌子的前面、左面、右面的位置。

(1)实验前的猜想:请问,三位同学可能看到那些物体?

教师:请告诉大家,你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什么物体?

学生1:热水瓶、乒乓球。

学生2:热水瓶、杯子。

学生3:热水瓶、杯子、乒乓球。

(2)实验后的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不一样,是否有哪位同学说错了?

学生4:三位同学都没有说错。只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几个简单几何体的组合,学生共同探讨并归纳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不同的图形”的结论。教师进而提出,是否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一定不一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思考讨论后发现:球体是一个特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圆,其视图都是圆形。于是,结论得到修正: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

练习:如下图是一个三视图,则此三视图所对应的物体是( )

通过上述实验后,95%的学生能正确解答这道练习题。

(3)实验过程的感悟: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就是用垂直于投影面的光线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去照立体图形,该立体图形在投影面上留下的影子就是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本数学实验设计的初始问题跨越学科界限,巧妙地用坡的一首《题西林壁》诗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自然地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并立刻联系实际进行实物观察,节奏感很强。虽然用时不多,却有效突破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所得结果不同”这一教学难点,紧凑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借助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是有效教学的目标。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实验就是用动手实践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用“做数学”的方式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在一道操作探究型题目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实验:

谁能将下面的任意三角形分割后,再拼成一个矩形?

本实验在“分割拼接”的操作中,围绕问题设计了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难易有度。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数学思考,探索出问题的结果,凸显了数学的思维价值,使学生思维更深刻,更发散,更合理。

当然,要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个关键:

(1)重视实验前的猜想。有的教师在做实验前只是干巴巴地宣布一下实验规则,然后就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势必是低效的。实验前应让学生谈一谈对实验结果的猜想,这是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2)加强实验后的深层交流。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增强学生的体验和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教师要让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活动经验,增强实验效果。

(3)重视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感悟。从实验前的猜想,到实验观察,到对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结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本质地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让我们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改进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军荣.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06).

篇7

【摘 要】高效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学内容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整合、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风格来设计。

【关键词】目标;内容;方法方式

我县初中高效课堂改革是以蒙山县“生命课堂”为蓝本,采取“三环五步”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随着各学科课改的全面铺开,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空前活跃,教师也因为放手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舒缓空前的压力。但是,有的教师却为此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以为课堂热闹就是课堂高效。其实,从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实际出发,要形成“高效课堂”模式,教师的压力非但不能舒缓而是进一步增加。仅以初中数学为例,要想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教师讲台上的十分钟非要在讲台下磨十天的“洋工”不可。它需要构建并解决好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1. 教学目标设计环节: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师不能打着合作探究的旗号任由学生发挥,而自己撒手不管 新课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激情、释放活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一节数学课能否充满激情和活力,在于数学教师课前能否正确、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在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需要层次学说理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过渡,要考虑学生实际,切不可因为目标过高,学生蹦跳都难以够到,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当地以及需要的到一定层次的满足以后,高一级的需要就会产生,越高级的需要产生的动机越强有力、越持久。作为教师,力求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那种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减轻老师负担,学生有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象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只会耽误学生的时间,这种毫无目标设计的课堂绝对谈不上高效课堂。

满足层次需要的办法是组建课堂学习小组。科学组织好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也是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层次的体现。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便捷按座位实施小组合作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2. 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既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应该具有娴熟驾驭课标、教材的整合能力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对学生而言,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也要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来达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教师的回旋余地比较小。因为教学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上都有所规定。有的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远离目标,只打战,一节课下来,教师昏昏然,学生茫茫然,事倍而功半;也有些“老”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往往从经验出发按惯例确定教学内容,并拘泥于课标、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搞得课堂死气沉沉,结果是初衷虽好,结局欠佳。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恰当的教学内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欲望,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的探究中;浅显或粗糙的教学内容只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倦和反感。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其次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比如在教学 “平方差公式”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多项式相乘的一些特殊形式的例子“(x+1)(x-1)、(a+5)(a-5)、(2x-1)(1+2x)”等等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多项式相乘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能否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这种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随后,教师就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合作的成果给予展示,让学生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这种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高效课堂。

3. 教学方法方式设计环节:要切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所在 任何教学方法方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都要鼓励学生充分思考,相互质疑,并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备学生”环节。首先要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真正为学生着想,否则,教师按部就班的完成授课并没有让学生得到质疑,获得新知。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实中有依赖性的学生居多,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小组讨论、听讲、回答问题、学生讲授等相互穿插的授课方法。

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开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例如:在ABE与ACD中,AD=AE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AC全等?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比赛、归纳中出现了多种增添方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当教师的教学技巧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特征相吻合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情绪高涨,学习效率增高并富有创造性;当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便更深刻地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神奇的艺术。

总之,笔者认为,“合作探究”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掌握“合作探究”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避免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程现状;课堂效率;教学策略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典型的新兴学科,它是集合信息科学常识与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完全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素质。但是,长久以来,各初中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明确的定位,也就没有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的课程,导致一直以来都在沿用传统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效率低,教学开展难、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效率的策略

1.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被积极引导,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主体人格,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诚然,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在意这种主体人格激发对于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非但收效差,更加使很多学生对课堂越发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设置明确、具体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等方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2.明确教学思路,丰富课堂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模式被全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因此,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只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到更加乏味、更没有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抛开实践,信息技术课程职能是一堆空洞的符号与理论,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实际意义。教师需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平台去接触信息技术。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各个环节;有效性

影响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把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当然,在不同的初中数学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各个环节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值得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深思。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好各个环节有效开展教学进行探析。

一、引导学生把握好预习环节

预习环节虽然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学生在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有效的把握预习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而更好地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虽然是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有效的进行预习。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够自觉的展开预习活动。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

为了使学生有效的把握预习环节的数学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学生毫无目的的在教师对新课讲解之前进行预习,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有效克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也能够更好的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二、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做好了充分的上课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

(一)做好课堂导入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教师在课堂之始,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难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无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那么,对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及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都有很大帮助。

本人为了把握好课堂环节的教学活动,首先对课堂导入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组织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将一些能够很好地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之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锁定于课堂。另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知识性。学生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教师将数学知识点穿插到课堂导入中去,有助于营造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浓浓的教学氛围。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在通过课堂导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要把握好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教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能力上对教师的依赖性都较大,因此,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言,要求教师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并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

(三)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知识c的讲解,还要能够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独立思考还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应用,通过独立思考更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进行有效指导

复习作为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这样的数学学习理念:课后要做数学作业。实际上,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做数学作业,还有很多环节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把握。

(一)完成作业任务

学生在课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家庭作业,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即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能抄袭,要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帮助,进而更好的完成家庭作业。

(二)有效复习

学生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在课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复习。学生首先要对教师当天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有计划的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温故而知新。一些学生由于在课后复习环节,没有对有效复习知识点引起重视,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效进行复习。

(三)把握好课后的反思环节

篇10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来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