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更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正在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接收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实践经验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专业课程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在中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学习指导法、讨论法等。在特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某种教学方法适用与否,关键在于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情景式教学的含义与优点

情景式教学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情景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近现实的场景,提高其学习兴趣。其具有以下优点:

1.情景式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提供的情景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叙述性知识内容以场景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2.情境式教学中各种场景的引入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拟现实的方式体验现实。

3.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式教学中,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让受教育者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

4.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论中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变化

学校以培养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管理和对各种类型的物业提供日常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都要突出课程理论与企业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减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脱节、发展不平衡的尴尬现象,我以《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与实际去现场参加实践相比,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能够完成预定的知识内容,在时间利用上更加高效。另外,情景资料具有可积累性,能够重复使用。

二、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与课程的知识教学相结合,每次实施情景式教学都需要提前进行精心地组织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可按如下五个步骤进行:明确目标―设计情境―创设情境―实施情境―评价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情景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析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整合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列出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2.设计模拟情境

根据课程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构思能够包含知识点的情景轮廓,设计出情景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对物业专业培养方案非常熟悉,清楚学生已具有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情景框架。

3.创设教学情境

本环节是将设计的模拟情景教学实践化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过程,也是情景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比如:情景教学片,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情景剧,纠纷小品演练等,各种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实施情景教学

实施情景教学是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工作,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和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融入情景之中。情景展现完成后,组织学生主动地采用的适当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5.评价与反思

每次情景教学实施完毕后,教师对学生分析与讨论的结果加以集中、归纳和点评,以理论与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总结。

三、教学情景的引入与创设

情景式教学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在预设的情景中展开情景教学,需要根据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考虑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根据知识主题与教学手段的不同,情景教学的展开方式也有所不同,这里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际加以介绍。

1.使用教学器材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设备模板、实物模型、多媒体平台等。使用上述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能把讲解要领、实际操作、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的难题,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同时,还可代替实际器材,节省了大量购置设备和配套保障器材的资金。另外,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教学片

电视情景剧式教学片《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各类物业管理相关的新闻报道、清洁绿化技术以及《物业管理员》上岗培训等物业管理相关领域的情景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进行选择播放教学,形成教学情景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

(2)建立校外专项实训基地

结合学校实行的“2+1”定岗实习模式,学校已经与市房产管理局和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的联系,作为物业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专项实训基地,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全面的专业化管理方法。在建立校外长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建立专项学习基地。比如:与清洁公司建立清洁服务基地、与绿化公司挂钩花圃苗木养殖基地、与保安公司建立学习基地等,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参与其中的管理。在活动中进行现场拍摄录像片,这些录像片是学生实习的真实记录,是我们进行情景式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这些纪录片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设备器材、图纸的使用

我校具备优良的教学实训基地,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情景教学是重要的设备器材使用讲解的资源,在涉及《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清洁、绿化、保安、车辆、消防管理等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学校自主的设备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使用,比如消防知识中灭火器械的使用、学校车辆指挥管理系统演练的操作、清洁部清洁设备的运用、绿化部修剪植物时修剪施肥除虫的操作等,都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资源,另外还可以使用平面图纸资料,例如在学习小区绿化管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小区的绿化,针对小区的特点,对绿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技能,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突出。

2.通过角色演练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这种展开方式不受技术设备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用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处理的模拟,比如:模拟处理清洁工人与业主矛盾的过程,模拟物业保安巡检过程,模拟绿化破坏与制止的过程,模拟小区车辆偷盗与制止场景等。

(1)设立虚拟组织,为学生分配角色

根据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物业管理者、清洁部门、绿化部门、保安部门、业主及使用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虚拟组织,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组织之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提前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就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物业管理“运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处理“现实”问题之中。例如:针对清洁卫生管理知识学习时,结合学校的清洁管理,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学习清洁部门的设立、人员的招聘、工作的分配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等。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上互相交流,找出学校清洁管理的不足,改进管理方法,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按以上方式设立的虚拟组织存在的时间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并且相对稳定。这种虚拟组织的设置,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案例纠纷演练

通过案例进行角色模拟,增强真实性。把生活中的案例搬上课堂教学的舞台,学生模拟案例并分析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的运作中,业主、清洁、绿化、保安与物业管理企业会有众多的接触和冲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准备资料,上课时在老师给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纠纷处理”,模拟管理中出现的“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等矛盾进行处理,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以上只是我们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种方法。当然,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不只是这几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有时还需要将几种创设情景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四、运用情景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方式的开展与组织密不可分,充分周密的课堂教学准备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

《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教学设计上,一个内容完整、步骤规范的情景模拟教学,应当包括以下环节:设计模拟教学方案;准备模拟场地与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验证;任课教师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

例如在讲述绿化管理章节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绿化景观设计进行情景教学。模拟绿化景观设计,学生必须在掌握绿化植物的特点、熟悉小区平面图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教学。设计情景模拟的时候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绿化景观设计”模拟的方案,准备所需的图纸、器材,课堂讲解模拟要点,并将学生分组分配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演练,对模拟效果进行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模拟教学环节。

2.充分周密的教学准备

对于课程中进行的案例分析、情景处理等模拟教学时,比如清洁人员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等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解决的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对于必须借助设备或模拟器材方可展开教学的课程知识,比如课程中的清洁设备、绿化修剪器材、停车场设施等设备的使用,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器材的性能、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对器材性能、必备配件、安全措施等进行严格检查,并进行至少一遍的试演试练,确保开课后模拟演练能够顺利地实施。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运用模拟手段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手段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应变技巧、合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建立教学模型、编写模拟方案要结合物业各项目比如清洁、绿化、保安等实际工作情景,设计演练情节,促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会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把分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活,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管理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紧密联系起来。

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从纯粹的《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理论、抽象的学习逐步转向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现场实践的不足,实现兴趣学习。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使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一同准备。也只有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才能在物业课程中发挥出情景式教学的良好效果和优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以控制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应该结合情景教学,改进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部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来,还要注意情景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确保本课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游.物业管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杨志贤,杨玉相.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投入.基础教育研究,2005(2).

[3]韩翔.角色模拟在《物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4).

篇2

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五要素”之一,安全科技是确保生产安全的软件和硬件,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实用方法,是安全管理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安全科技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生产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保护从业人员安全地进行生产的根本保障。

一、安全科技是确保生产安全的软件和硬件

安全科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生产的稳定持续运行必须依靠建立在先进的科学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基础之上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测报警技术都是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技术支持。因此,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轻重的地位,只有广泛地应用安全科技,才能不断地更大范围地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岗位上解放出来。

1、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是以大安全观为基础,以保护人(人类)的身心安全健康为目标,以人(人类)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为研究范围,以生存、繁衍、发展的人(人类)活动安全为研究的对象,以消灾避害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有人提出了以人、物、及人与物为要素的安全体系;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物、环境、信息、能量五要素的安全系统。

2、客观评估作为一级学科的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确立,是一次认识上、理论上的飞跃和革命。但必须坦率地承认,学科本身对安全本质的认识深度和视野,研究的对象和运用领域,还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劳永逸地完成一门学科的建设是不现实的。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不久,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科学技术结构层次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的分支学科还有待于开拓和创立。

3、安全科学技术仍需发展和完善

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安全界一批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索,以保护人类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为宗旨,使与灾害学、环保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与安全科学交叉渗透,为建立消灾避难、安康和睦的人类活动环境而奋斗。在安全科学技术取得合法地位的基础上,要主动与减灾、环保领域的有关学科联姻,要与灾害科学、环境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强信息交流,携手合作,结成安全减灾的科技同盟军,依靠先进的科技,依靠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大众,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去提高,使其变成实用的技术,转化为安全产品,去实现“灾害为零”、“事故为零”的相对理想目标。

4、走进安全科学,了解安全科技  1992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这是中国安全科学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是由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组成的学科群,这一点已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并在1993年7月1日正式实行。

从事安全科学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人不多,一般都比较重视工程技术层次的研究,即直接能使用的安全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然而,一个学科,如果说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弄清学科研究的对象、范畴和自身运动的规律及本质,对学科而言只能说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可见研究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学科结构体系是何等重要。是科学就应该表明自己所属的、特定的系统知识,就要说清自己的本质,不是定性的而要定量的,必须用数学和哲学来描述,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自圆其说。用唯物求真的科学文化和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善良文化来体现,安全科学真理以社会安全公德是安全文化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极具生命力而与时俱进,与人类生存,繁衍伴生,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同行的大学科,需要更多的人学习、理解和传播,让安全科技的进步和成果,恩惠与人民,洒满人间。笔者给出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框架。(见图1)

图1:安全科学与安全文化相互关系图

5、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振兴安康事业

为了尽快地遏制当前全国恶性意外伤亡事故的严峻形势,要果断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缩短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事故高发期的时间,唯一而有效的出路,就是依靠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与时俱进的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舍得安全科技投入,实行后工业化的安全生产,真正走上科技兴安的道路,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才可能走向工业强国之列。

二、依靠安全科技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科技兴安,必须要来一次安全科学技术革命,必须树立大安全观和安全科技文化观,要学习“核安全”、“航空安全’、“航天安全”的科学精神和安全文化。从安全的理念、方法、手段方面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在安全生产的决策和措施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用和发展安全科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富裕、更安康、更长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德,真正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推进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安全科技事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应用安全科技,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安全为天”,“安全优先”,“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是处理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试金石,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础和手段。

3、依靠安全科学技术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康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要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是政府、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依靠安全工程、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劳动者才能从危险大、危险重、风险高的环境或岗位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劳动。

4、坚持“三同时”,从源头抓起实现本质安全化

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坚持“三同时”,坚持科学的审核、评价、验收制度,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做好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安全专项评价及职业危害评价;作业环境监测,要从设计源头抓起,严把施工建设的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标准,保证工程的安全及职业卫生质量,建立符合国家安全卫生作业环境要求的工程,这是依靠安全科技手段,实现工程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

5、应用安全管理工程原理,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生产经营单位要从抓产量,转移到抓质量管理,抓制定更高的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轨道上来,不能只在产品数量上低层次循环,要采纳先进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推动国家标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提升安全科学管理水平,要应用现代管理原理,实现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安全信誉和安全形象。

6、理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科研机构

目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呈分散多头状态,从安全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不合理的,是不协调而低效的,特别是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分离,不利于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保护。因此,造成了安全科学研究机构力量分散,布局不合理,资金缺少,人员流失,资源浪费。虽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提高了监管权威性,但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仍需从全局,全民重新审视国家的安全管理机制,整合改组当前分散、低效、低能的科研队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新机制,新体系。

7、加强安全科技及安全产业的硬件研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安全科学技术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段,是推动安全生产的动力,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年国家的安全科研经费多半都投入于安全科学的软件课题方面,鉴定成果应用不多,而对安全科技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装置、防护技术、监测仪器仪表、防护用品器具、消防设施等硬件的研发,却舍不得投入,因为成果少,效果差。需要在科研政策上采取适度倾斜,要支持安全生产急需的硬件的研发,发挥科技兴安的重要作用。

8、加大安全科技研发投入,建立法定的监督机制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给出的有关统计数据,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就达500多亿,可想而知,非公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欠账该是啥样。计划经济时期的安全欠账不能靠市场经济时期的生产经营者来还,但也不能破罐破摔,以经费短缺为挡箭牌,关键要建立新的安全科技研发和管理的新机制,要适应当前经济基础,采取科学而合理的安全投入,建立起安全研发投入新机制,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启动和投入,认真监督和审计,不能等待,要靠自立自强,自己救自己。

9、重视安全科技人才培养,关注安全工程高等教育

在机构撤并或职能转变中,原属各部委管理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师资队伍涣散,学生分配困难,出现安全工程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滑坡状态,随着教育改革院系调整,出现了一些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与安全相关的院系,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实施以后,安全工程院校的招生工作,安全科学技术工程院校的教学工作又有了好转。但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因为真正需要安全专业人才的生产第一线人才奇缺。李毅中局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矿山招不到大学生将会是灭顶之灾。矿山安全急需安全科学技术,更需要懂专业,懂安全的高级人才。采矿专业招生难,毕业后改行多,到矿山工作的专业人才流失多,矿山缺乏安全科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传播者和应用者。

10、宣传安全科学技术、了解安全科学,不断完善学科建设

在安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及政府主管安全的部门,要大力传播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知识,让更多安全人员、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了解安全科学,走进安全科学,运用安全科学,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用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尽管安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只是一个雏形,仍需要不断充实,健全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建议国家安监总局加强对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让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纳入教委的序列,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上能发挥权威性,指导性,引导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安监总局及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学位委员会申请安全科学及安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培养更多、更适合的安全科学技术研发高级人才。

11、大力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技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母体,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建立科学的安全价值观,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学会自护、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逐步从“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要让安全知识、安全科技、安全文化成为人民大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人人具有减灾防灾,保护身心安康的本领,让安全科技成果的恩惠普及全社会,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安全科技的殷实,能身心安全、健康、富裕、舒适、长寿的享受小康。

12、快速传递安全科技文化信息,积极推广国内外安全科技成果

建立起全国安全科技信息互联网,快速沟通安全科技文化信息,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推广国内外安全科技成果,推进安全科技研发和创新,真正使安全科技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安全教育服务,为公共安全卫生及安全社区服务,推动全国安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

三、安全科技文化是遏制事故的速效良方

要扭转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要主动积极缩短初级阶段伤亡事故高发期的时间,除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现场管理外,见效最快的良方就是:

1、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安全科学技术;依靠安全科技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3

2003年12月12日,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式在北京揭牌成立。

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矿山安全研究机构,涉及安全生产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矿山安全生产的预警、预防、治理和职业病的防治等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关和研究。矿山安全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安全科学技术研究要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力求自主开发出适合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成立的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其职责主要包括:开展矿山安全标准、规程、规范的研究和矿山安全技术、工艺、装备及相应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开展矿山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鉴定与验证和重大灾害事故防治技术研究,并提出建议;开展矿用安全产品的检验和检测工作,开发新的检验检测技术和装备;为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开展安全经济、工伤保险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矿山安全培训、安全评估等业务工作;承担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审核、发放工作;开展与国外有关安全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成立

我国首家航空防护救生装备研发中心2003年12月8日在京成立。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将其原有的3个专门从事救生、供氧、个体防护及降落伞系统生产的厂、所组建成为航空防护救生装备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按照统一规划、协调的原则,对原有独立厂、所进行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并建立航空防护救生技术研发平台,集中开发弹射救生系统、航空救生动力系统、降落伞系统、水上救生系统等航空装置。

我国航空救生装备研发中心成立

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一案三制”、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动,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列入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认真抓好落实,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

2.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的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快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政府投入和补助,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根据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及依托企业的条件,建立2~3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3~5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专业救援车辆、装备和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的各类救援物资,组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员队伍,建设环境良好的应急救援演练、训练场地,配备功能齐备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械,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和救援技术专家库。

2.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区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情况,做好规划,依托骨干企业,建立本地区的骨干救援队伍,形成区域救援能力,以满足本地区事故救援的需要。

3.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大中型高危行业特别是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要按照标准建立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没有专职队伍的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

2009年,认真抓好长广集团和巨化集团两支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督促两家单位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进度,按计划完成队伍的装备采购及场地建设任务。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的原则,结合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再确定2~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

2010~2011年,在确定、完成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硬件装备配套建设。同时,探索提高矿山、化学事故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途径,以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开展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培育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力量,完善和规范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政府、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共建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年,启动市、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争取2011年前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率达到50%以上,其他小型企业救援服务协议签订率达到30%以上。

(三)强化“一案三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工作

1.加强和规范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进一步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做好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同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实施安全生产许可中依法对预案工作进行审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按照国家“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实现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协调顺畅、指挥有效,调度灵敏、保障有力。建立健全省、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各级骨干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机制、事故风险监测监控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等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在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救援协调指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地方规章、标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普法工作,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应急法律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研究制订专职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救援的有偿补偿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伤保险政策等,确保各类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参加社会救援发生的支出和装备、物资损耗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确保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正常运行。

(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指挥功能的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及数据交换系统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包括危化、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特殊物资、专家资源在内的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相关部门及其他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演练、技术支持、物资与装备储备等保障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和物资支持保障。

2009~2010年,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并完成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设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三、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全面实施“科技兴安”三年行动,充分发挥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在安全科研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安全科技创新。积极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组织重点安全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可靠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安全防护设备。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高风险工艺(装置)的化工企业实现事故状态下紧急自动联锁安全保护;露天采石场全面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客运汽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

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为目的,加快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高效快速、运行可靠的省、市、县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掌握全省安全生产动态。加强系统内局域网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网络。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二)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抓好*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努力将*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成为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和重大事故预防和鉴定基地。

(三)培育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适应全省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评价、培训、认证、咨询工作的需求,保证各类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培训、论证、咨询工作,推行安全事务所制度,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机构管理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各类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安全评价、培训、咨询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规范模式,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服务。

五、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有效投入

一是积极协调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装备保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推动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培训等。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政策措施,解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相关问题。

三是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安全设施检验检测,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真正使企业成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主体和投入主体。

四是严格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安全预算和执行制度,保障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安全经费的基本需要。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和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制定辖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内容、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由发展改革、财政、安全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定期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篇5

近几年,山东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差距。(1)认识不够“高”。个别煤矿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认识不到科技对安全生产的巨大支撑、保障、推进作用。(2)转化不够“快”。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不紧、推进较慢、转化率较低,市场化运作不够灵活。有的科技成果获奖后即被放至一边、束之高阁,有的科技成果只是在某一单位、某一地点运用,没有实现从“一花独秀”向“春色满园”的转变。(3)基础不够“实”。支撑科技工作的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等支撑能力相对滞后,安全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项目与安全生产需求不匹配,重大隐患治理等关键项目缺口较大,冲击地压防治等重大灾害防治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攻关、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4)投入不够“大”。尤其在科技项目上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鉴于煤矿行业的艰苦性、特殊性,煤炭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煤矿工作,造成科技人才短缺,普遍缺乏后续人才。

2煤矿安全科技支撑的六大功能

科技工作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反映了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体现了“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综合来看,煤矿安全科技具有“六大”功能。(1)基础功能。如果把煤矿安全比作一座大厦,科技则是最重要的基础和磐石。没有科技做基础,煤矿安全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世纪初,部分小煤矿设备简陋,科技手段落后,作业环境恶劣,煤矿安全基础薄弱,“镐刨煤,人攉炭”现象普遍,更谈不上现代化技术,防治大事故没有有效手段,职工生命得不到保障,导致事故多发、频发、高发。(2)支撑功能。科技是支撑安全生产的“钢筋铁骨”,如同液压支架一样支撑着整个工作面,为作业现场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增强了防范事故的“硬实力”。如果是木支护,效果可想而知。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武装了矿井通风、运输、机电等各大生产系统,数字化矿井、智慧矿山建设支撑了安全生产的“半壁江山”。(3)保障功能。科技是职工生命安全的“保护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保障功能,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状况。近几年来,部分煤矿针对以前在矿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且与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科技攻关,如冲击地压工作面转载机岗点无人操作、准无人化工作面集控一体化系统、工业电视检测与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4)推动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安全生产的“内动力”、“助燃剂”,正日益渗透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安全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推动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近几年,各煤矿企业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方面动了脑筋、下了功夫,推进了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上台阶、创水平,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5)提升功能。科技具有三方面的提升功能:提升“安全系数”,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效率。如,生产系统的远程监控、无人值守技术,减少岗位人员,提升了准确性、可靠性;单轨吊运输替换了小绞车,煤流运输实现了皮带化,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系数”。另一个层面讲,现代化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懂理论、会操作,方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际工作,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6)促进功能。近几年,各煤矿加大安全投入,更新了一大批安全设施,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发展和安全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山东煤矿安全形势逐年稳定好转,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安全科技功不可没。

3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科技有效途径

3.1重点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结合当前实际,围绕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科技活动、信息建设、专家支撑、技术服务等工作,重点抓好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框架图见图1。

3.2突出煤矿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顶板、高温热害等影响煤矿安全的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救援与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安全难题,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控制重特大事故。

3.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完善共性技术转化平台,提高成果的共享和转化率;大力推广对安全生产效果明显、有较强推动和保障作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对影响重大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要强力推广应用。

3.4创新发展信息化和安全产业信息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煤矿安全需求,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完善物联网系统,加快科技工作信息化进程;大力培育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产业,制定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实施总体方案,重点研制检测监控、安全避险、个人防护、灾害监控、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进一步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3.5多措并举发挥专家支撑作用成立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煤矿企业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专家库,遇有重大技术课题、项目验收、成果推荐等情况,启动专家库。加强高等院校、集团技术中心之间的联系,建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平台为支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积极组织经验交流,以现场会、专业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共享。

4强化煤矿安全科技保障工作

科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4.1强化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部门具体抓,技术人员细致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体系,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工作效果。

4.2强化素质保障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落实人才倾斜政策,创造良好、舒心的工作环境。

4.3强化技术保障建立健全以各集团技术中心、科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负责制,强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4.4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科研经费充足,稳定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不低于企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模式,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

4.5强化制度保障制定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的政策机制、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严把科技计划编制关、实施关、考核关、奖惩关,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5结束语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结合全县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机,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食品安全的法律意识,推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消费维权,提高师生员工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活动主题

2014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14年6月10日至22日。

四、宣传内容

(一)紧扣宣传周活动主题,加强宣传贯彻学习和经验交流,推动各校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科学监管体系。

(二)宣传遵法守信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及从业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行业社会公德建设,巩固强化食品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与品牌声誉、经济效益相联系的价值传导机制,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

(三)宣传市场在食品行业资源配置、行业约束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形成更多自发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和调节手段。

(四)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辨别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知识、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常识等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树立科学、理性的食品消费观念。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倡导诚信从业风气,普及信用文化知识,着力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

(五)突出抓好食品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各校要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对食堂、小卖部、营养餐的从业及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使依法、规范经营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食品监管人员和食堂、小卖部、营养餐从业管理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促进食堂、小卖部、营养餐食品安全管控能力不断提高。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准确、全面地报道我县学校食品安全形势和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报道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案件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褒奖遵纪守法行为,曝光漠视食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宣传形式

1.举行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各校要在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组织举行本校的学校食品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动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争当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志愿者;号召校园商家根据自身实际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启动仪式前后可因地制宜安排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成果展示、资料发放、现场咨询等活动。

2.在校园媒体上开设学校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信息公布栏、班级黑板报等校园信息平台上开辟《食品安全知多少》、《食品安全小常识》等专题节目、专栏报道,通过食堂消费体验、小记者采访、专家点评等媒体表现手法,展现食品安全领域热点解析、谣言破解、热门常识等多元话题,建立食品安全正面宣传长效阵地。学校食堂、小卖部等食品消费集中场所要悬挂、张贴主题标语、海报,指导学校师生员工树立健康、节约的饮食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风险的能力。

3.举办“学校食堂开放日”主题活动。邀请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到学校食堂进行实地参观,宣传有关部门和学校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及成效,提升消费信心。

4.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科普教育。以校内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演讲、专题展览、组织咨询、印发科普读物、参观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5.开设专家讲座活动。主动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管理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大讲堂”等讲座。为合法的社会公益组织进入校园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提供帮助。

6.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和广大师生对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影响效应,组织学校志愿者利用休息日深入村社、街道开展食品安全义务宣传活动。

7.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强化对学校伙食工作从业者、校内小卖部经营者等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强专项培训,完善管理措施,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8.开展“校园商家承诺活动”,号召校内商家发起诚信倡议,签署经营承诺,确保学校食品安全。

9.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检查活动。在本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各学校要联系乡(镇)卫生院食品监管员组成检查组,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一次检查。一查校园内餐饮、食堂各项卫生制度是否落实;二查校园内食堂、小卖部等饮食场所是否规范;三查学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是否落实到位。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严格按照中省市县食品安全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重大意义,由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靠前抓,要按照主题内容和要求,抓紧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食品安全宣传周各项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篇7

2017年3月30日,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来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院”)参观考察,了解了该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安全防控的科研情况。

合肥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向大家介绍了合肥院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研究工作上取得的进展。

合肥院是安徽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精神的具体落实,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签约设立。其总体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研究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和应急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并关注产业和技术落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主要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合肥院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聚焦国家应急体系,发展城市公共安全。

其中国家应急体系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包括: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与公共安全大数据系统,应急救援与人员防护装备,国家应急装备检验检测测试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中国安全救援装备标准体系和检测中心,发展安全装备产业集群。

城市公共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包括: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系统――重点是桥梁、燃气管网、供水管网、供热、电网、通信网络、综合管廊、电梯;城市水安全污染溯源与大数据技术和工程系统;智慧人防、消防大数据系统。其目标是建立新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智慧安全城市产业新模态。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合肥院建立了8个综合实验平台,包括:多灾种耦合作用多尺度实验平台、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实验平台、灾害环境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平台、大型移动灾害数据采集实验平台、下一代应急平台体系技术原型平台、公共安全装备产品检验测试平台、人员行为分析及疏散实验平台、智慧安全社区研究示范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将研究公共安全事故、灾害或事件成灾机理和演化规律,形成公共安全领域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基础,构建系统的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实验平台对城市风险监测的作用

多灾种耦合作用多尺度实验平台,是合肥院的重要实验平台之一,主要满足公共安全学科基础实验研究和应急装备检验检测的需求,可模拟各种常规和极端条件下(如强风、暴雨、暴雪、冰冻、浓雾、强日照等多种恶劣气象灾害环境)的多灾种耦合作用实验平台系统。“例如某种应急消防车,在哪些灾害模式和哪种灾害程度下,就失去了功能和效用,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平台就可以检测出来。”袁宏永说。

灾害环境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平台,主要用于解决亚洲人种灾害环境适应性和损伤模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防护装备。该平台可以模拟灾害环境中人体的各项参数,并采集数据;研究高温、低温冰冻、火灾浓烟、危化品事故、爆炸及其复合作用等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防护装备的研制和评价。

桥梁安全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建立城市高架桥梁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技术与标准,发展实时预警系统。可开展桥梁运行状态监测、桥梁监测特征要素及风险模型研究、桥梁监测物联网传感系统研究,建立城市桥梁监测物联大数据模型。“桥梁垮塌会造成城市重大人员伤亡,所以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建立一个桥梁从损伤到垮塌的模型,使得我们能够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桥梁安全隐患。目前传统的监测方式是靠人员一年检查两次,但是这期间如果发生损伤则难以知晓,我们期望的是以后给每一座桥梁装上几个传感器,就能保证只要有损伤立即报警,避免坍塌事故发生。”袁宏永介绍说。

燃气管网及相邻空间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发展城市地下相邻空间燃气泄漏溯源与爆炸风险监测技术与装备,建立城市重大燃气爆炸监测预警技术和监测机制。可开展燃气泄漏在线监测(包括微小泄漏)、地下密闭空间积聚规律研究、燃气在管网扩散规律研究、大气环境对浓度扩散影响研究、腐蚀环境对燃气安全监测系统影响研究等。袁宏永说:“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70%的燃气管网爆炸事件都是从微小泄漏起源的,并且泄漏到地下相邻空间,如排污管道、排水管道等进行积聚,最后酿成爆炸事故。微小泄漏很难及时发现,我们要研究通过非接触式探测发现微小泄漏,以及发现泄漏规律,找到城市地下所有燃气积聚区域,装上传感器,避免发生重大爆炸事件。”

供水管网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发展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与漏水引发的路面塌陷监测技术与装备,建立供水安全及次生灾害监测技术与机制。袁宏永告诉我们:“城市地下供水管网泄漏经常会冲刷出地下空洞,引起地面的大面积塌陷,如果空洞处有燃气管网,还会引起燃气泄漏,进而引起爆炸。所以我们要研究城市里的地下管网有多少泄漏会引起地面塌陷,进一步引起桥梁、建筑物坍塌,以及供电、供气等次生衍生灾害,从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应用

城市生命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城市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的前提。以合肥市为例,目前城市拥有重要桥梁224座,地下管线总长2.4万余km。

为了保证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围绕“大产业、大安全”推动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合肥市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的指示,联合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成立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领导小组,开展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项目整体依据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资源共享、集约建设的原则,打造合肥城市生命线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综合支撑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做到3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服务;4个“全面”:全面感知、全面接入、全面监控、全面预警;5个“落地”:风险可视化、监管规范化、运行透明化、管理精细化、保障主动化。

目前建设内容包括多个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即桥梁安全运行健康诊断系统、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系统、供水管网安全监测系统、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热力管网安全监测系统、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未来依托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将进一步开展水环境安全、电梯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信息和开挖管理等多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目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在合肥市5座最大的桥梁、西一环2.5 km的燃气管网和24.889 km的供水管网开展了一期试点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首先,实现城市生命线综合风险识别与耦合分析。完成了首张融合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经济环境的合肥市城市安全综合风险图。袁宏永介绍:“一个大型城市中往往存在大量风险,不仅上述所说的地下风险,还有地上人群密集场所等风险,经过风险分析将这张全市风险图描绘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城市当中有哪些重大或较大风险需要重点防控。”

第二,解决了前端数据采集的难题。通过大系统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集成技术,攻克了每天30亿条多源、异构大数据的上传、融合处理难题。“监测到风险后,我们在中心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送到市安监局,以及桥梁、燃气、供水集团等单位,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进行现场处置,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目前平均每两天就会发出一条预警信息。”袁宏永说。

第三,构建了综合性桥梁安全分析技术与预警、地下空间可燃气体泄漏溯源与预警分析等模型。“例如蛄悍矫妫不仅能够监测每一个指标,还可以通过多个指标监测对桥梁总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燃气方面,通过一个小孔发生泄漏后,可能影响到哪些管线、多大范围,如果发生爆炸可能需要疏散多大区域面积内的人群等,从点、线、面到整体的溯源、预防和应急方案,我们均能够进行科学计算和预测。”袁宏永说。

目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累计申请了12个专利,取得了4个软件著作权,建成了2条产品生产线,培育了4支专业化技术团队。

从系统验收至2017年3月底,3个月的时间内,发现了多起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隐患,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

第四,探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机制。成立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为市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监测预警、安全运行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解决安全监测信息权属复杂、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难题,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与相关部门已建立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形成了良性协同模式。

“我们解决了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问题,以往城市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是各司其职,信息互不相通,而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将这些信息进行了互联互通,做到了城市安全的大数据共享。”袁宏永说。

第五,集成创新电梯安全运行监测技术与模式。对电梯进行监测监管,解决维修不及时、带病运行等问题,实现全面有效监管、综合应急救援、实时监测与预警。

篇8

2.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遵章守纪,保障安全。

3.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安全。

4.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技就是幸福。

5.安全在你脚下,安全在你手中。安全伴着幸福,安全创造财富。

6.安全、舒适、长寿是当代人民的追求。重视安全、关心安全、为安全献力。

7.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8.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树立企业安全形象。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9.为了您全家幸福,请注意安全生产。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处处时时注意安全。

10.安全是关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11.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12.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治理事故隐患,监督危险作业。

13.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美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推动安全文明生产。

14.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劳动者的义务和职责。

15.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16.加强劳动人员保护工作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17.安全生产“五同时”,各级领导要落实。全国人民奔小康,安全文明第一桩。

18.安全与减灾关系到全民的幸福和安宁。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

19.人命关天,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防灾防损。力保安全,促进安全。

20.执行劳动安全法规,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职工劳动保护,人人学会保护自己。

21.安全规程系生命,自觉遵守是保障。

22.普及消防知识,增强防火观念。注意安全用电,防止触电事故。

23.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繁荣我国安全文化艺术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4.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

25.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26.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中小学安全日活动。

27.倡导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以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

28.严是爱,松是害,疏忽大意事故来。严是爱,松是害,保障安全利三代。

29.树立城市忧患意识,学会防灾避险应急逃生本领。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坚持工人持证上岗。

30.安全帽必须戴,防止坠物掉下来。安全带是个宝,高空保险不能少。

31.防止火灾,消除隐患。公共场所,严防火灾。

32.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安全在你脚下,安全在你手中。

篇9

2) 执行劳动安全法规,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职工劳动保护,人人学会保护自己。

3) 倡导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以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

4) 安全生产“五同时”,各级领导要落实。全国人民奔小康,安全文明第一桩。

5) 安全规程系生命,自觉遵守是保障。

6) 安全是关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7) 安全在你脚下,安全在你手中。安全伴着幸福,安全创造财富。

8) 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技就是幸福。

9) 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10)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11) 为了您全家幸福,请注意安全生产。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处处时时注意安全。

12)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宝贵,安全第一。

13)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遵章守纪,保障安全。

14) 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安全。

15) 安全帽必须戴,防止坠物掉下来。安全带是个宝,高空保险不能少。

16)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树立企业安全形象。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17) 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治理事故隐患,监督危险作业。

18)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美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推动安全文明生产。

19) 安全与减灾关系到全民的幸福和安宁。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

20) 人命关天,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防灾防损。力保安全,促进安全。

21) 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中小学安全日活动。

22) 普及消防知识,增强防火观念。注意安全用电,防止触电事故。

23) 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劳动者的义务和职责。

24) 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25)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26) 安全、舒适、长寿是当代人民的追求。重视安全、关心安全、为安全献力。

27) 加强劳动人员保护工作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28) 严是爱,松是害,疏忽大意事故来。严是爱,松是害,保障安全利三代。

篇10

国内现状

2005年我国科技部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安全研究在大西洋两岸极受重视,我国政府将安全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协调和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需要从科技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黄明解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等四部分构成。刘彦伟提出构建高危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包括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技术和应用,以及科技服务,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涉及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事实上,危机管理中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与技术应用、科技服务问题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要素实践分析

1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2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四大分类和相关理论,结合16起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现代社会上公共危机状况的有关分析评论,寻找每一类公共危机事件中具有的共性的科技因素,如图1所示。引发不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不同,其中引发自然灾害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技思想,表现在管理者要有科技应对自然环境的意识,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仅针对管理者、灾害救援者,还应针对一般公众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引发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知识管理,表现在加强安全技术研发服务以及安全制度、标准、数据库建设;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应用和管理,表现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公众培训。与此同时,四类危机事件的案例都体现出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技术研发的需求,体现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科技需求。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归纳为科技水平、知识管理、科技思想、科技培训和监测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理论分析

1科技支撑体系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在危机管理中能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顺利进行,将能起此作用的科技要素或条件组成的系统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本文提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源于科技对公共危机的影响作用而建立的,是由科技管理思想、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检验监测体系以及知识管理体系五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与危机管理的不同核心要素耦合,通过管理组织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支撑作用,即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事件顺利实行。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

本文构建公共危机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1构建原因

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科技是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科技更是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此,我们就能够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构建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的界定基础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践基础,即从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典型案例中分析科技的影响要素,进而提炼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框架;另一个方面是理论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在科技与科技支撑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构成。

3功能

关于危机管理的任务,格林认为减少损失是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之后争取重新控制住;芬克等学者提出有效危机管理应做到转移和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减少危机损害,重视危机事后的总结与学习。本文在对公共危机发生的人—危机互制规律的论述中,又提出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或减轻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制度设计、非工程措施等控制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公共危机管理任务完成的关键力量,它具有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作用。

4作用对象

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三阶段、危机事件四类型以及中国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案三制”为作用对象,由此界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共危机事件提供支撑力量,同时体现“一案三制”内包含的科技元素。

5主体

公共危机管理是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防灾减灾又成为高度社会化的自主行动,要求政府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实施有效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引导。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通过采取特殊措施,监测、预防、缓解和处置,从而避免或减轻公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于具体的科技支撑体系而言,则由科技部及其在各区域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以负责,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整合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系统。

6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