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对策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趋于功利化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多数大学生都在不断的受教育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思想目标模糊,盲目追风从众,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部分同学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完全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出现了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一些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同学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甚至将权钱交易作为衡量社会生活的准绳,一切事物都以等价交换为标准,趋于功利化。

(二)公共道德、情感道德缺失

公共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就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定和制度。但是,校园中随手扔垃圾、买饭插队、考试作弊、随口说脏话、公共设施被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懂的相互谦让,爱护环境,遵守纪律,出现公共道德缺失的问题;情感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恋爱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男女恋爱却是因为精神上的寂寞空虚,或是心理上的从众行为,两人就草率的成为恋人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缺少感情基础,没用共同的理想目标,遇到意见不合或是困难就不负责任的提出分手,将恋爱当玩乐。甚至有些男女同学大学期间因一时激情而发生关系,大学生怀孕、流产现象时有发生。情感道德严重缺失。

(三)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尽宠爱,什么好东西都占为己有,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较为自私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时不懂得团结协作,缺乏奉献精神,集体意识淡薄,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的利益。处理问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不懂得换位思考,怕干活,怕吃亏,严重缺乏奉献精神。

(四)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以重视理论教育为主,往往忽视了同学们实践活动,使得很多同学缺乏实践经验,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抵抗失败的打击能力较弱。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对策

(一)继承爱国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爱国主义思想,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相融合,认真贯彻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将哲学原理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遇到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矛盾,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时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取向,发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重视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风气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教师思想道德的加强,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提高,各大院校的教师应不断的丰富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时刻保持着先进的思想,采用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思想教育,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辅导,其次,高校还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优秀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途径,开展思想教育讲座,鼓励大家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勤工俭学、到福利院献爱心、参加公益劳动等一些社会服务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的学习到劳动的快乐,奉献的幸福,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明辨是非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加强不仅仅是需要外力,更需要自身的调整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学习先进思想,提高辨别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眼力,自觉学习优秀思想文化,坚决抵制错误腐朽文化。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阅读优秀的刊物,学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观看先进人物的报道,从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失败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外,做事先做人,大学生还应自觉的养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的习惯,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还应学会正确的使用网络工具,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提高自律性。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坚实的使命,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10修订版.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性行为 性道德 现状

一、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

(一)调查情况

南京大学心理协会曾经作过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结果是:99%的大学生承认“在校期间有谈恋爱的经历”;81%的人“谈了又分手”;63.2%的人“因寂寞而谈恋爱”;只有0.3%的人“愿意结婚”。另外,据《中国青年报》(04-10-15)报道:福建教育学院等一些高校做了一个调查:92%的大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其中,27%的人是为了显示对爱情的忠诚;26%的人是为了追求、快乐;25%的人是因为不忍拂了男(女)友的意;10%的人以此作为个性成熟的标志。还有,《中国青年报》(04-12-1)报道:南京五十中学公布的调查显示:有80%的中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去年,重庆某高校制定的《大学生违纪处理管理规定》中有“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的将开除学籍”之规定。这些都说明了在当今的大中专校园里,部分学生道德观念下降,特别是性道德现状堪忧。

(二)现实情况.

.国家对大学生谈恋爱由“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态度上有了明显地转变,甚至对大学生在结婚问题上也已“解禁”,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谈恋爱,而是将谈恋爱与结婚的权利交给大学生们自己来把握。从中既体现出法制健全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考验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道德修养。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或未婚女性)去做堕胎手术。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某医院曾做了统计——100个堕胎者中只有两人结婚,其他人都是未婚,而且“其中不乏在校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现象非常普遍。课余,一眼望去,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有牵手的、搂抱的、接吻的等等。这只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则会看到更多“少儿不宜”的镜头在公共场合里上演:躺在草丛中的;拥在怀里、坐在腿上的…...。我不禁要问:这正常吗?合理吗?甚至,合法吗?这些现象在全国高校绝非个别。教育部曾出台了高校“禁租令”,想遏制事态的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去年,教育部又对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解禁”。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周围“钟点房” 和“租房”广告漫天飞。其后果,不仅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谈恋爱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但谈恋爱也要遵守社会公德。比如:公众场合发生亲密行为是否侵害到在场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呢?有时,行为人甚至不顾周围有人(孩童)在场,照样卿卿我我,难舍难分,这是否损害到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呢?这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也涉及到法律问题。美国是一个比较开放、自由的国家,但即便如此,美国也不允许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性行为。为什么对于我们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中国反而却能容忍了呢?这是否说明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怕被人戴上“侵犯人权”的套子。我认为弄清楚侵犯了“谁的人权”这点儿很重要。是侵犯了一个“讲道德、守法纪之人”的人权;还是侵犯了一个“违背社会公德之人”的人权。倘若是后者,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是否应当增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文明之举呢?因为稍有一些道德修养的人都知道那样做是否恰当。而那些接受了多年教育的大学生们会不知道吗?若知,却为之,又说明了什么?能否就因大学生年青、好奇、易冲动而任意妄为呢?

二、大学生性道德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影响学风。可想而知,校园里到处是卿卿我我的学生,这个学校的学风会是如何?这种现象并非少数学校所有,而是中国大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刚才我举的调查数据就是很好的说明)。如此的环境,怎能潜心学习。这种负面影响不但破坏校风建设,而且会使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受到不良影响。

2、败坏学纪。有些学生整天沉溺于所谓的“爱情”而无法自拔,将校规校纪抛之脑后。其结果不但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也违反了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因恋爱而引起的争风吃醋、打架斗殴事件,也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更不用说校园情侣的公开性行为对其他人的藐视和侵犯——我认为这种行为当属 “视觉污染”。

3、损害他人。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破坏校园风气,而且会影响到生活在校园里的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耳融目染”之下,会使我们的下一代产生一定的心理(恋爱)误区——此种后果最为严重。

(二)社会方面

1、污染社会风气。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也是近几年未成年少女(或未婚女性)堕胎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它不但浪费了医疗资源,也严重损害到行为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本应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可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自重的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风气。

2、影响社会治安。由于校园里恋爱之风盛行,男女同居、等,必然导致争风吃醋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自杀或杀人案件。因恋爱而影响到社会治安,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一个事实。

3、浪费教育资源。国家出钱投资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可是,许多大学生都将在大学阶段谈恋爱当成是“必修课”,或者作为证明自己实力(或魅力)的一种手段。为了“修好这门课”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自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这显然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明显缺乏使命感,不知道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无论对国家、社会和集体,还是对个人都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虽然谈恋爱是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但它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甚至是法律问题。有些学生只想到自己的权利而忘记了他人的利益。比如:在公共场所里做出一些过分之举,全然不考虑时间、地点和场合,这显然是不道德的。两性之间的亲密应具有隐秘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若非如此,人与动物又有多大区别呢?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是一些大学生的品德缺陷。

(二)学生家长的因素

据了解,有些父母也支持子女在大学阶段谈恋爱,有的父母甚至作为任务下达给子女。有了父母的支持,当然会使学生在谈恋爱时无所顾及,为所欲为。而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恐怕是家长们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的。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中不管男生、女生,很多人都有过上网或租碟看的经历。还有,电影、电视里过多的渲染爱情,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影响。追赶潮流是年轻人的特点,受此影响,使得学校教育显得“身单力薄”。

(四)法律的欠缺

我国现行法律里没有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的规定,学生自然敢做敢为。特别是某高校的学生在教室里发生性行为被开除后,状告学校最终获胜的事件,更助长了一部分学生为所欲为。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法律欠缺所产生的后果。无论怎样,性行为的泛滥对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好事。

四、解决的办法

(一)加强立法是关键

首先,认真审视校园性行为泛滥之危害性。这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人身权利问题,更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大事。我们必须权衡利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比如日本,因为学生的性行为猖獗,东京已在拟定用法律来加以限制。还有,目前世界上有89个国家禁止16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美国也有6个州禁止18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中国新闻网》)。如今,美国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净化校园环境、提升道德水准,已经开始在校园里实行禁欲主义教育(《中国新华网》)。我们也应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不良行为的发生。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性行为有违民法里的“公序良俗”,它应属《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里关于“流氓活动”的惩处范围。我国即将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禁止在公共场所发生性行为、禁止未成年人或未婚女性堕胎等等)。因为禁止此行为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和扭转社会风气。我们应当用法律来制定一些禁止性规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治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二) 强化教育是重点

1、端正认识、加强管理

虽然我们也讲人权,作为高校应该实行人性化、民主化管理,但“人性化”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权利也不能成为拒绝任何约束与规范的挡箭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十分紧张,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应当珍惜每一个入学名额。我们岂能纵容少数“无德”大学生在象牙塔内恣意放纵呢?当然不可。倘若不然,对于那些被高校拒之门外的学生来说,岂非太不公平?可见,开除少数“无德”学生,也是更为深层次的公正之举 。作为学校有义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2、改进工作、与时俱进

虽然我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但目前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一是在道德教育教学中缺乏时代感的内容重复过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关性道德、性健康等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太少,学生没有科学的指导(或引导),只能凭感觉行事;三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时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反之,家长的教育也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使教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道德教育也应具有时代特色,要结合国内国外等具体情况适时而定。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三)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

就社会风气而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网络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太多的问题。比如:我国对网络管理的力度仍然不够,使得学生在网上获得了太多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色的危害最为严重。我们必须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以减少对学生的危害。另外,贩卖黄碟、黄色书籍等现象在我国也颇为严重。因为学生太容易接触到黄色的东西,对学生的毒害自然就深。所以说,消灭黄色影碟、黄色书籍、黄色网站泛滥之现象,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因此,提高道德修养不单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只有群策群力,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好转。

总之,要改变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解决大学校园性行为泛滥之问题,就必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少锋.伦理与生活的艺术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篇3

关键词:秦皇岛市;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本文章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是继中小学生纳入医保后,国家为保障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解这项工作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情况,我们对河北省秦皇岛市5所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的高校的2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及推行中面临的问题,为省(市)级部门落实中央政策、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与对象

1.1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填写调查问卷以及随机面对面访谈的方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所用问卷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大学生基本信息、每月生活费用支出情况、身体健康水平、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是否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参加的原因等。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建材职业学院、秦皇岛高等职业学院等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燕山大学发放问卷530份,收回有效问卷510份;东北大学发放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发放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47份;河北建材职业学院发放问卷370份,收回325份;秦皇岛高等职业学院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59份。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23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份2086份,其中,男生780人,女生1306人。

2 结果

2.1 经济状况 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每月可供支出生活费低于300元的约占27% (563人), 300-499元占36% (751人),500-699元占24% (501人),700元以上占13% (271人)。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每月可供支出的生活费用比较低,这与五所高校家庭贫困学生比例较大有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面对疾病风险,多数贫困生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发生重大疾病,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1]。

2.2 身体状况 收回的2086份问卷,有92.5%(1930人)选择身体状况好,几乎不去医院看病;93.8%(1957人)的大学生医疗费用占总生活费开支的比例在10%以下。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时期,身体建康状况普遍较好,患病率较低。这也构成大学生普遍缺少疾病风险意识、存在侥幸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在10000元以上的约占0.53%(11人),5000元以上的约占3.2%(67人),1000元以上的约占17.6%(367),500元以上的约占27.4%(571人),300元以上的约占32.7%(682人),200元以上的约占43.2%(901人),100元以上的约占57.9%(1208人),低于100元的约占43.2%(878人)。由此可见,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每年的医疗费用支出在200元以上。远远超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相关费用。

2.4 对待医疗保险的态度 当被问及“参加医疗保险是否必要”时,47% (980人)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参加医疗保险没有意义; 31% (647人)表示有一定的意义,但作用不大;仅22% (459人)选择意义非常大,可以提高个人抗疾病风险能力。在被问及“你是否了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时, 89% (1857人)选择不知道, 11% (229人)选择知道一点,选择完全知道的为0。

2.5 实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实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57%(1189人),另有11%(229人)参加了生源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32%(668人)两种保险都没参加。这个比例与五所学校相关学生和医疗部门提供的数据比较接近。在已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被调查者中, 37%(772人)的投保原因为“学校号召参加而参加”, 52%(1085人)是因为“大部分人参加而参加”,选择“可以抵御疾病风险,主动参加”的仅为21%(229人)。而什么保险都没参加的被调查者中,未参保原因67%(1398人)是因为身体健康几乎不生病;9%(188人)因为参保费太高;其他原因占34%(500人)。通过访谈得知,有人错误认为保险费是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人认为“大病报得少,小病(门诊)不能报,且报销手续繁琐”,所以未参加保险[2]。从上述调查结果看,虽然投保率达到76%,但从投保原因看,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益处,从众心理所占因素较大,其次为被动接受。而未参加保险的多数学生无视“风险”,存在较大的侥幸心理。只有少数学生经济能力不能承担保险费,所占比例为本次调查总数的9%。

3 讨论

3.1 大力开展医疗保险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疾病风险意识 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是惠及广大学子的民心工程,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保险意识淡薄,保险观念落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吸引力不够。国家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同时这项工作又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身体素质较好,但是不能保证在校期间不患任何疾病,如果一旦患病,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这对于部分贫困家庭来说压力更大。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优势和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或者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疾病风险,树立保险意识,将因病对家庭和大学生个人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点[3]。

3.2 由学校统一代收保险费,提高参保率 根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各类人员应在申报缴费期内按规定办理参保或续保手续,缴纳下一年度医疗保险费。符合条件而未参保的人员,在其他年度参保时要从符合参保条件(断保)年度补缴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缴纳滞纳金。且期间应缴的医疗保险费财政不予补贴,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大学生疾病风险意识不强,对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一旦错过了缴费时间就极有可能不再缴费,从而造成参加保险比例更低。因此,学校可通过向物价部门申请,经过审核,将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费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代收费项目,在学生入学缴纳学费时,征得家长或学生本人同意,将保险费进行代收,然后再将代收费每年按时缴纳到保险统筹部门。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反复缴费次数,提高参保率,同时保证了及时续保。

3.3 学校对贫困生实行保险金专项资助,确保贫困生参保率 在秦皇岛的五所高校中,经常会有学生志愿者为患病的贫困生募捐的活动。作为抗疾病风险能力较低的贫困学生,往往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可供支配的生活费用较低,因而放弃参保。学校要针对这种情况,对贫困学生进行专项资助,所资助费用直接用于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保证贫困学生参保率100%,防治因病造成家庭情况雪上加霜,从而实现“病有所医”。

3.4 简化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提高报销比例 大学生不同于普通城镇居民,很多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寒暑假以及外出实习等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医保统筹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简化程序,便于办理[5]。绝大多数大学生经济来源于家庭,自身无经济能力,针对大学生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可适当提高,以保证大学生在发生疾病时,国家能为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仇雨临.大学生受惠医保还需政策配套[N].中国教育报, 2009-05-25(2).

[2] 张青枝.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 2008(1): 36-38.

[3] 袁玲,赵峻,张艳,等.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6, 9(1):30-31.

[4] 魏东海.美国的医保“强制险”[ J].中国卫生产业,2006(12): 87-88.

[5] 胡明,毛艳红,龚勋,等.湖北省大学生医疗保障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 25: 76-77.

篇4

>> 浅谈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列宁灌输理论与“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初探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探索 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论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90后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德育工作应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建构途径探析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强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后大学生励志教育方式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管见 “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90后”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3-20.

[3]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6.

[4]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0.

[5]于天龙.学会关心:与内尔·诺丁斯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10-13.

[6]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42,1,2.

[7]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8][9]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5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现状分析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切志向能力的培养都要从道德诚信的行为开始。而大学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分析

就诚信缺失的现象而言,2002年美国有60多个校园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学术中心(CAI)的调查,70%的学生承认有欺骗行为,而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9.66%;美国近1/4的学生过去在考试中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1.13%;美国一半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一次或超过一次的严重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36.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大学生诚信自律缺失的内因外,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都是诱因。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影响、高校教育大众化。

2.1信息大爆炸

当今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正值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极易获取吸收外来信息。伴随着这样的现状,各种主流、非主流价值观纷至沓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取舍,与此同时,若没有学校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可能因其猎奇心理走向歧途。

因而,学校更应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积极与学生沟通;增开以德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寓教于乐;引进主题积极向上的图书、杂志等端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2.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出一国的范围,通过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对外贸易、提供服务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它使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文明的扩展,有利于全球共同富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不同,势必也存在适合各国发展的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必然结果便是文化大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坚持适应自身国情的道德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之坚持不动摇,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学习,抵御腐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3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儒家道德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譬如重义轻利、人格修养、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我国现代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不无裨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观念、思想的综合体,是构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这种以人为本、崇尚道德的传统文化,对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孔子曾提出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样的忧虑,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更是提出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要求。我们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自然“行有余力”,然而,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快餐文化日益成为主流,大学生作为新生的力量,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当摆在重要位置。

2.4高校教育大众化

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高校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们受到高校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的大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随着高校教育的普遍,公民素质加以改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其次,随着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受其影响加深。高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更好的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使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样,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的队伍更大,也更强,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提高,使彼此的道德知识更加丰富,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3.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3.1就学生而言,开展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适应了当前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体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导向,这对社会风气的整体改善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3.2就学校而言,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台,学校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心与根本。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将中国文化加以渗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人格的形成加以引导,而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地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人格的塑造。[6]

3.3就社会而言,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领军人。在高校大力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一方面为建设文明开化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经济生活中的风气倒向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一面。

哲学家弗兰克纳说过:“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因此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并适应每个人的需要,同时应做到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使道德教育人性化不刻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变得至关重要,高校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如果不注重道德教育,必将导致一部分有才无德的人流入社会,成为隐患。基于以上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分析与讨论,更加明确了现代教育中重申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紧抓道德素质教育、坚持在当代大学生中渗透诚信为本的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双馨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学超 创造更强大的公民文化 中国教育报 2006-07-07(6)

[2].秦振铎 李 莹 高校德育教育资源及利用 太原: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3].宋伟 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3期

[4].段慧兰 陈利华 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5期

[5].杜野 姜国玉 赵军 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3期

[6].冯立刚 闫茹 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 第6期

篇6

Abstract: The official gives public notice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country selects the outstanding talent to ent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mportant means. This occupation itself has the stability, the status, attracted numerous social each kind of public figures to take an examination, graduating university graduate quantity was huge.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non-graduating clas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alsely report the official takes a test phenomenon, under revelation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 new time moral question.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公务员考试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Good faith Official test

作者简介:吴鑫(1986-),男,汉族,福建漳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最近,从网络上经常可以浏览到类似的报道:全国各地高校的在读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基本都参与报考国家公务员和省市级公务员考试。被称为“资深试考族”的考生坦言:“只要在报考过程中,针对自己所报考的职位的要求填写相关个人信息等,例如在读研究生可以用本科的专业或者研究生专业并谎称“已毕业”报考,目前都能通过考试资格审查并顺利参加笔试。”

从上述的新闻报道与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出现了新的苗头,即非诚信的理由比以前更有现实性,更具说服力。这就为研究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伦理学与诚信问题的相关知识对此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伦理学与诚信

伦理学是关于人伦关系及其调解的学问,“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诚信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非诚信”并不一定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在读大学生“谎报”参加公务员考试问题就是个典型。

长期以来,诚信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并对人际交往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要想深入理解把握诚信的内涵,还需从伦理学中找到解答。而理解诚信的内涵则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出现的种种失信现象的本质。

二、当前大学生出现新型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公务员考试受到热捧的根源,同时也是新型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粥少分粥人多的情形下,为了减少竞争,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报名,造成某岗位人多的假象,以此吓退部分竞争对手,或者通过谎报条件,通过资格审查等方式来为自己今后的“实战练兵”等等都是“非诚信”行为。因此,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大学生失掉诚信的防线可谓是“情有可原”。

其次,公务员招考过程中信用管理机制欠缺,让所谓的“聪明”考生有机可乘。虽然谎报经历通过审核,没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危害,但是通过这些“非诚信”行为,使一些优秀的考生因人数假象而放弃,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公务员选拔考试的诚信与公平的基本原则,更可怕的是对公务员的录用质量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从中暴露出当前各级公务员招考制度的不足,不得不引起人事部门的反思。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新型诚信危机的两点探索

(一)及时弥补当代大学生的新型诚信漏洞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把诚信转化为内在的修养,扭转诚信误区,这就需要各高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将德育放在跟专业学习成绩同等的地位上来,两手都要抓,两手到要硬 [1]。同时还应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活动,帮助大学生透过社会现实树立正确诚信观念,防止再次出现这种损人利己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程序,实行诚信报考制度

现在更省市的公务员招考越来越科学化,其中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招考中的诚信报考制度备受瞩目。所谓的诚信报考制度是指考生在报考时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一是报考人员在网上报名时不进行资格审查,面试前再对入闱面试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如因不符合条件被取消考试或录用资格,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二是报考人员应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证明、证件等相关资料,如因弄虚作假被取消考试或录用资格。

结语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标准。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更应当诚信于事、诚信于人。然而,当代大学生非诚信的错误意识却悄然转移到公务员的报考过程中,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也对社会导向产生错误性引导。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切忌因就业心切,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和诚信品质。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大学生非诚信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对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篇7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1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可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直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约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己熬到头了,可以轻松地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己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通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2中国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内容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内容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内容来倡导学生节约,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可以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内容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可以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约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己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供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通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篇8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部分构成。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入手,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应有之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2年的15%增长到2009年的23.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几年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据中国教育部学生司信息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2005年突破340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495万人。[1]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及其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保持和变换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是“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2]它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大学生受就业取向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本着“上大学、拿文凭”的想法,不思进取,在学校“混”日子,没有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几乎没有竞争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了重分数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校园里“高分低能”、“专而不全”的学生不在少数,直接导致其发展不全面,综合素质不高,竞争优势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品学兼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受社会功利思想和实用观念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他们在择业时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过多的考虑个人前途与兴趣,忽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价值,出现热点地区、热门行业“扎堆”的现象,就业难上加难。与此同时,有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出现:推荐材料弄虚作假、面试不诚信、故意曲解“双向选择”,玩文字游戏、随意毁约、毕业后拒不还清助学贷款等行为。这些都是诚信缺失、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的表现,往往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成为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不诚信的行为,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校以及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不信任,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一)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独具的排他性优势,其核心是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亲自参与实践相互融合与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国家大局、社会现状和自身发展方向为依据,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快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大班教学,小班实践”的方式,采取学生讲课、社会调查、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读书研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的热情,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行动力,能够自觉地把远大的理想与务实的作风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包括沟通表达、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等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它是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资格的最直接的因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和活动自身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接触社会、开展实践从而达到培养技能、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教学目的。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明日之星”教学状元评比和社会调查报告评比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时事政治进课堂”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倡导校园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展现家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采取读书研讨、主题报告、佳片有约等课内实践与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参加公益活动等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享、协作的精神,在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大大提升。

三、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问题。多年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和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几乎没有设置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首先冲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向育人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转变。为此,要求教师及相关教学部门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与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的基础上,应尽量保持灵活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在每学期期末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学生参观九一八纪念馆,观看优秀的革命影视片等实践教学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了“经济全球化之我见”这一主题,学生自行分组,课下搜集相关素材及热点问题,课上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校园内不道德行为为主题,学生自编自演校园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览。同时可尝试采取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法庭旁听等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加道德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日后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落实保障机制

严格的管理和建全的制度是确保实践教学进行和落实的有力保障。首先,强有力的领导是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涉及教学安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校党委、教务处、思政部及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齐抓共管,以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持续地进行。其次,经费落实是保障。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学校教学经费预算,专项列支的同时也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学校党务、学生工作部门和科研部门要从各自的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为其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再次,实践基地建设是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科实际,遵循“就近不就远”、“节约实效”和“相对稳定”的原则,选择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历史感的参观基地和农村、工厂、科技产业园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现场,选择实践基地要把握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是核心。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由专人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基地联络等工作,并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就业观;思想教育;有效性

1 前言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对其影响深远,网络有全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以及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出,并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定职业目标,作出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社会道德规范与适宜的行为方式,网络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思想道德观错位,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极端的心理状态。由于网络没有国界,处地无人管理与限制的自主性。这一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与心理解放的特点,在互联网无人管制区域中,大学生尽可能发挥自身潜能,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以自我为中心,满足内心需求。没有限制的网络空间,也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率上升。把网络当成寻求刺激与猎奇的场所,把自我行为视为一种挑战,违被道德,触犯法律。

2)性格变异。在网络环境下,沉迷网格容易产和性格变异,常常沉浸在网络之中使人脱离了现实世界。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络游戏的丰富性以及不具规范性,对于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都充满吸引力,这并不代表人性的优化,反而滋长人的劣根性,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异化,出现人格变异的现象。

3)产生网络依赖的心态。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喜欢感情用事,自我约束力不强。在新的网络时代,对电脑里的信息世界会产生过分依赖与眷恋,从而使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退化。因而过分的依赖网络,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扭曲,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2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部分发达国家实行毕业自主择业制。由学校、劳务部、用人企业和中介机构同政府一起共同操作。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潇条,失业率大幅度的上升,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正经历严峻的考验。国家政府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大学生也需要进行自我心态的调整,改变就业理念。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任务坚巨。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作为工作之重点,同时加强人文化的关怀与心理引导。要围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特点与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精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1)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加强自身技能、知识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的精神与意识,才能立足社会更好的创业或就业。因而就业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调整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心态,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同时加强培养创业技能与思维等,培养出具有探索,进取,事业型的新一代大学生。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教育。择业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学校所学知识的检验。不能做到诚实与守信的行为,在择业的过程中一旦实现,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会出现双重以及多重人格。因而大学思想教育特别强调择业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如何调整心态,把诚信与道德放在第一位。良好的品德是社会发展精神文建设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观,就业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走向社会处于一种盲然状态,盲目择业不考虑自身特点进行专业化选择,分不清自身的优势而盲目学习,盲目就业对今后发展没有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面对社会现状为大学生指导就业与人生的方向。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规划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的毕业阶段,对大学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方向进行指导,并对今后的职业方向作明确的规划,对职业价值观作正确的引导,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认真思考与,明确目标与追求,增强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人才培养当作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融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以及整体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总多,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网络科技时代为基础,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加强心理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与价值观,培养优良的传统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 柴志明.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M].浙江大学出版 社 ,2010.

[2] 周长春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傅进军.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对人民经济、生活有着深刻影响。对信息自身而言,主要是通过获取和利用信息,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现代化人才,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最为意向基础性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研究方法

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140份调查问卷,回收卷137份,回收率98.2%,55名男性,84名女性。调查内容主要是信息素养、个人基本信息。信息素养包含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围绕信息知识、意识、道德和能力。

二、调查结果

按照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所知,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女性占据60.2%,在年级分布上,主要是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占据80%。处于目前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作用日益突出,越有90%学生拥有电脑,在学校开设课程中,56.3%的大学生上过“文献检索和信息素养”这门课程,55.7%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该门课程。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信息意识:大学生信息意识较强,一般70.1%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信息。有75.6%大学生意识到,处于现代化时代,及时、快速掌握信息,动态了解就业信息和国家政策十分重要。有84.2%的学生意识到,在日常学科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对待信息态度十分积极。

信息道德: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80.3%的学生认为,在参差不齐信息资源网络,可自觉消除、抵御有害信息与垃圾信息侵蚀。有82.4大学生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必须懂得劳动成果、知识产权。有58.3%大学生不能区分网络付费、免费信息,未考虑知识版权、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从其中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可正确认识违法犯罪行为、不道德行为,与女性大学生相比,男性不怎么注重网络行为,部分大学生还会做一些违反道德的网络行为,大部分网络犯罪是男性所做的主要原因。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人才,立足某种角度而言,在信息素养中,道德教育决定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信息知识现状: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53.7%大学生比较了解,或了解信息技术概念,例如知识产权、信息病毒和污染、信息检索和隐私权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具备一定实践基础、信息理论,然而信息积淀十分贫乏。学生使用网络资源,例如在线知识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络数据库等运用和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占据59.3%左右。与女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对计算机维护比较擅长。有66.3%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日志,选择多媒体网络发表自己文章。这说明,大学生具备网络交流、网络学习的基本能力。

信息能力:根据调查问卷县市,有94.5%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复制粘贴和保存剪切等能力,男性大学生能力比女性更强。同时,在传统教育中,侧重于男性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女性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由于男生和女生选择课程差异,男生更喜欢实验性课程和技术性课程。目前,信息技术工具日益普及,有76.2%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邮件、聊天软件和BBS等,和老师同学讨论和学习。有46.3%大学生通过整理、归类信息,女大学生在该方面由于男大学生,女性做事更为细致。

根据上述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可掌握部分信息技术。然而,对信息获取和分析、利用和加工能力十分弱,缺少知识、技能的检索能力,无法准确获取所需信息。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必须加强该方面培训。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方法

首先,在日常教育规划中,纳入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必备素养,是其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校课程规划中,将信息素养作为选修课、必修课设置,通过网络建立网络资源库和校园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和交流。

其次,注重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对比现实生活,选择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作为素养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解决实际问题,定期组织开展网页制作和多媒体制作大赛,让学生学会检索和分析文献,着眼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开展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另外,实现信息素养的专题化教育,邀请网络信息专家,举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拓展学生视野和网络思维。

第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实施者、组织者,起着主导性作用,通过积极营造条件,开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教师也应主动学习、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信息素养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关乎着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大学生素养培养中,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育规划中,纳入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2]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8):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