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治疗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压治疗的方案

篇1

运动训练

有氧训练 常用方式为步行、踏车、游泳、慢节奏的交谊舞等。强度为50%~70%最大心率或40%~60%最大吸氧量,自感劳累记分为11~13。停止活动后心率应在3~5 min内恢复正常。步行速度一般不超过110次/min,一般为50~80 m/min,每次锻炼30~40 min,其间可穿插休息或医疗体操、太极拳等中国民族形式的拳操。50岁以上者活动时的心率一般不超过120次/min。活动强度越大,越要注重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训练效应的产生需要至少1周的时间,达到较显著降压效应需要4~6周,一阶段时间训练后,收缩压一般可降低10 mm Hg,舒张压一般降低8 mmHg左右。

循环抗阻运动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在一定范围内,中小强度的抗阻运动可产生良好的降压作用,而并不引起血压的过分升高。一般采用循环抗阻训练,即采用相当于40%最大一次收缩力作为运动强度,作大肌群(如肱二头肌、腰背肌、胸大肌、股四头肌等)的抗阻收缩,每节在10~30 s内重复8~15次收缩,各节运动间休息15~30 s,10~15节为一循环,每次训练1~2个循环,每周3~5次,8~1 2周为1疗程。逐步适应后按每周5%的增量逐渐增加运动量。

太极拳 太极拳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放松和降压。一般可选择简化太极拳,或者选择个别动作(如云手、野马分鬃等)练习。不宜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强度。

注意事项 ①锻炼要持之以恒,如果停止锻炼,训练效果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活动强度应偏小。③不要轻易撤除药物治疗。运动往往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特别是Ⅱ期以上的病人。④不排斥药物治疗,但在运动时应该考虑药物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气功及放松训练

气 功 气功包括动功和静功两大类,主要通过调心(意念集中)、调身(姿势或动作)、调息(呼吸)来改善全身功能。动功和静功应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均已见报道。较多采用的放松功法,包括松静功、站桩等。练功时强调排除杂念、松静自然、呼吸匀称、意守丹田(脐下)或涌泉(脚心)。每次30 min左右,每天1~4次。注意衣着要舒适,练功前解除大小便。

拳 操 常用的有降压舒心操、太极拳和其他民族形式的拳操。要求锻炼时动作柔和、舒展、有节律、注意力集中、肌肉放松、思绪宁静。动作与呼吸相结合。头低位时不宜低于心脏水平位置。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包括心率反馈、皮肤电位反馈、血压反馈等。生物反馈即将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状态通过声、光、颜色或数字的方式反馈给患者,促使病人能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血压反应,生物反馈和气功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

纠正危险因素

改善行为方式 主要是纠正过分激动的性格,逐步学会适当的应激处理技术和心态,避免过分的情绪激动。吸烟可以增加血管紧张度,增高血压,因此戒烟也是行为纠正的内容。运动训练和心理应激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承受外界应激的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降低体重 主要通过减低热量摄入和增加活动消耗来实现,实施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限制酒精摄入 每天酒精摄入量应该少于20~30 g。

减少钠盐摄入 降低饮食钠盐可以使收缩压降低5~10 mm Hg。建议饮食中的钠的含量每天少于l 00 mmol或2.3 g,或氯化钠摄入少于6 g。

维持电解质平衡 高钾饮食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发生,钾不足可以诱发高血压,并导致心室异位节律。钾缺乏时最好通过食物补充,进食困难时可以用口服钾的方式补充或采用保钾利尿剂。饮食中的钙与血压呈负相关。有证据提示,低镁与高血压有关,但尚无研究补镁的方式及效果。

篇2

[关键词] 缬沙坦;贝那普利;高血压;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157-0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血压患者日趋增多。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必要措施,而长期有效服药就存在一个成本和效果问题[1]。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报道[2],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缬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进行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符合2007年WHO/ISH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4.6岁。高血压分级:Ⅰ级54例,Ⅱ级42例。排除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对两种药物过敏患者。分为缬沙坦组(A组)和贝那普利组(B组)各48例。两组性别、年龄、血压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48例:口服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每日1次;B组48例:口服贝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服药前和8周后分别做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方法

测血压:每次由同一医生使用同一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治疗后血压以同样方法在上午用药后3 h测定。所有患者每隔1周测量1次血压,并记录心律,询问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按卫生部规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mmHg,但降至正常或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1.5 成本的确定

成本(C)是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综合货币表现。成本用货币单位表示,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3]。因所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所以本文成本只统计药物费用和两次心电图费用。为使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有费用均以2011年9月的价格计算:缬沙坦80×7片/盒,零售价45.8元;贝那普利10×14片/盒,零售价51.3元。心电图30元1次。CA组=1×1×56×45.8/7+30×2=426.4(元);CB组=1×1×56×51.3/14+30×2=265.2(元)。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降压疗效

两组治疗后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成本-效果分析

效果是指人们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某种特定的治疗目标或非货币单位来表示。本文以治疗1疗程8周后的总有效率为效果衡量指标。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求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案。成本(C)效果(E)比(C/E)表示单位疗效所花费的成本。见表4。

2.5 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就是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的程度[4]。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变量较难准确地测量,许多因素对分析结果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某些特殊因素采用假设或估算。这里假设将药品费用下降15%,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见表5。

3 结论

A、B两组在降压作用和有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有明显差异。从药物经济学的成本分析看A组成本大于B组,每个治疗单位A组比B组多210.6元,B组优于A组。但从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A组优于B组,两种方案各有千秋。建议经济情况较好的可考虑用缬沙坦。

4 讨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缬沙坦与贝那普利两药的降压效果基本一致,但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地阻滞外周血管的肾上腺素α1受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显著抗氧化及抑制前列腺F1α的缩血管作用,起到降压作用。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降压的同时,能保护靶器官心、脑肾血管免于受损,甚至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其良好的疗效得到了高血压患者的证实[5-6]。贝那普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中的血管紧张素酶,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进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7]。故从预后和安全有效性上考虑,缬沙坦优于贝那普利,有经济条件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服用缬沙坦。

[参考文献]

[1] 陈元成.门诊3种方案治疗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56.

[2] 仇丽琴.美托洛尔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89.

[3] 徐端正.药物经济学及其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2):140.

[4] 孔晓东.药物经济学概念、方法和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 21(1):13.

[5] 党沛丰.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09, 22(7):1310-1311.

[6] 梁万衡.2种药物单用和联用治疗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1,22(4):36.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高血压;心房颤动;厄贝沙坦;胺碘酮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rbesarta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in treating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62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pided into 2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n=32) and control group (n=30); To control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Irbesartan and Amiodarone were administrated to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Amiodarone and Betaloc to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12 months in both group and the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d in 7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was 78.1%;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d in 14 cases in control group,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was 53.9%;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Irbesarta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can obviously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reating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KEYWORDS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Irbesartan Amiodarone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6倍。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心房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则可能减轻或中止RAS的不良效应,使房颤得以控制[1]。高血压病与房颤均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而病人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时更增加了脑卒中等的发生率,因此对高血压病合并房颤者,既要控制血压,也要预防、控制和转复房颤。胺腆酮作为治疗房颤的Ⅱa类药物,复律的成功率在20%~80%,而厄贝沙坦与胺腆酮合用时可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房颤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2年以来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符合WHO诊断标准[2]的高血压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发阵发性房颤62例。阵发性房颤是指发作持续时间<7d[3]。62例阵发性房颤病史3月~1年,房颤持续时间30分钟至48小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指厄贝沙坦与胺腆酮合用)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3~71岁,平均57.6±10.5岁;病程150±11天。对照组(指倍他乐克联合胺腆酮)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2岁,平均58.1±10.4岁;病程149±12天。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记录项目

随访:门诊随访每月1次,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服药期间出现症状,立即就诊,并作心电图和血压检查。3个月做胸部X线摄片和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1.2.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予抗心律失常治疗,胺碘酮的服用方法为:第一周600mg/d,第二周减至400mg/d,第三周减至200mg/d,持续至实验结束或房颤复发。观察组病人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除每天继续应用胺碘酮外,每天持续应用厄贝沙坦75~150mg控制血压。对照组病人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每天维持应用胺碘酮,并持续应用倍他乐克12.5~25mg,每天2次控制血压。两组的目标血压均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若血压控制不理想,酌情加用利尿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血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略)

治疗后两组房颤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房颤复发率21.9%。对照组有14例(33.7%)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房颤复发率46.1%。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9,P=0.039,P<0.05)。提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压血合并房颤效果优于胺碘酮合用受体阻滞剂。

3 讨 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几乎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房颤病因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现已超过风湿性心瓣膜病成为房颤的第二大主要病因,高血压病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机率比血压正常者高50%[4]。房颤的危害极大,使血栓栓塞事件增加4~10倍,可使心排血量减少10%~45%而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急骤下降,可使死亡率增加达两倍。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死亡率。阵发性房颤胺碘酮使用转复率约占75%左右,但转复后不予预防性治疗,大多患者都会复发。本文两组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显示,观察1年,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病人,在予胺碘酮及将血压控制平稳的原则指导下,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比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更明显的益处,可有效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本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1%,远高于文献报道的胺碘酮的60%~75%维持率。Wachtell等对LIFE研究的资料分析时发现血压在相同水平下,ARB可以减少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新发作房颤,其作用优于β-受体阻滞剂。

房颤发生机制复杂。多项研究表明随着房颤病程的进展,心脏也会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房不应期的缩短、心房的扩大和左室功能的减退,以及心脏的神经重构,特别是心房的交感神经重构[5],这些因素反过来促进房颤的持续和永久性化[6]。房颤的持续和由阵发性向永久性转化过程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机会、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负载和心房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心房解剖结构障碍、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房内多个子波折返、各向异性传导及心房的大小有关[7]。高血压病体循环动脉压力持续增高可引起左室和左房重构,左房重构可分为组织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前者表现为左房扩大、心房容量增大、心房肌纤维化和收缩功能减退;心房电重构表现为心房内传导延缓、除极异质性增加和心房细胞不应期缩短,在此基础上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近来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高血压心脏病的重构,在心房颤动的结构重构中也可能起重要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和降低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生物效应能改善高血压病左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目前关于AngII拮抗剂对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有益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有证据表明其可以减轻慢性AF时心房肌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以阻断AngII的最后环节,显然从理论上讲ARB比ACEI有更直接的作用。

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厄贝沙坦后,左房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同时房颤发生次数显著减少。厄贝沙坦降低房颤复发率的机理考虑为以下几点:(1)厄贝沙坦可改善心房肌电及结构重塑,即通过预防心肌钙超负荷作用减少了心房在持续高频电激动后心肌有效不应期的持续缩短,保持了正常的不应期频率适应机制,避免或减轻了心房肌电重构的形成;同时厄贝沙坦可显著降低结构重塑的发生,其中尤以对心房间质纤维化的抑制最为重要[8];(2)降压作用,使心房压降低;(3)消退或逆转心肌肥厚,降低了心肌缺血发生;(4)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提高心脏顺应性;(5)交感神经可能具有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的作用,而厄贝沙坦具有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因此,厄贝沙坦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于高血压病合并房颤者。

参考文献

[1]Nakashima H,Kumagai K,Urata H,et al.Angiotensin Ⅱ antagonist prevents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0,101:2612~261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3]宋文宣,张七一,孙玉安,等.实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

[4]Davies MD. Pomerance A. Path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an[J]. Br Heart J,1972,34:520~525.

[5]Chevalier P,Tabib A, Meyreanet D, et al. Quantitative study of nerves of the human left atrium[J].Heart Rhythm,2005,2:518~522.

[6]Wijffels Mcff,Kirchhof C#, Dorland R,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ea a study[J]. in awake chreaically instrumented gets Circulation,1995,92:1954~1968.

篇4

[关键词] 非杓型高血压;老年;左旋氨氯地平;昼夜节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24-03

人类血压都存在着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活动时血压最高,夜间血压最低,称为“杓型”,但部分患者夜间血压高于白天活动时血压,被称作“非杓型”高血压。研究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即夜间血压下降减弱或消失患者,对心、脑、肾等脏器血管的损害要远远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1]。本研究选取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04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NYHA)Ⅲ级以上患者[2]。其中男70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68.2±8.5)岁;偶测血压的平均值(149.4±6.8)/(74.34±5.9)mmHg,24 h动态血压平均测量值(133.4±8.9)/(74.9±9.2)mmHg;SBP昼夜差值百分比为(4.9±2.2)%。按用药不同分为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和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各5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程等各项指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偶测血压的测量方法 血压的测量在上午8:00~10:00进行,患者平静后,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5 min,偶测血压值为患者连续3次血压的平均值。

1.2.2 24 h动态血压测量方法 使用英国牛津MedilogBX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血压测量,患者平静休息10 min后开始右上臂的首次血压测量,进行昼间(6:00~22:00)和夜晚(22:00~次日6:00)24 h血压监测,昼间每隔30 分钟自动测血压1次,夜晚每间隔60分钟自动测血压1次,有效数据在85%以上。监测期间应禁止高强度运动、吸烟,禁饮酒、咖啡等,测量时保持右上肢自然下垂相对静止,待测量完毕可进行日常活动及工作,并规定作息时间即6:00~7:00为起床时间,22:00~23:00为睡觉时间。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的需重新监测。

1.2.3 血压晨峰值测量方法 清晨夜间血压差值,即清晨醒后6:00~8:00平均收缩压减去夜间最低平均收缩压(夜间最低值及其前后两次读数的均值)。

1.2.4 分组及给药方法 将104例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和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在相同时间服药,即晨起(6:30~7:00)和傍晚(17:00~18:00)。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片,吉林施慧达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mg/d,自拟清肝通络方组成:石决明30 g,丹参15 g,生地黄10 g,白芍15 g,寄生15 g,地龙10 g,淮山15 g,益母草12 g,全虫6 g。火盛甚者加栀子12 g,丹皮10 g;阴亏甚者加龟甲10 g,麦冬12 g;气虚加黄芪15 g,党参20 g;肾阳虚加肉桂3 g,熟附子9 g,吐丝子10 g;肾精不足加杜仲12 g,黄精15 g;痰湿盛加半夏15 g,竹茹12 g,苍术10 g;浮肿加玉米须30 g,茯苓12 g;血脂异常加山楂12 g,决明子10 g[3]。每天1剂,水煎2次共400 mL,早晚各分服200 mL。8周为l个疗程。共治疗8周,8周末分别进行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偶测血压SBP和DBP变化

见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压(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 < 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态24 h血压监测

见表3。两组患者动态24 h血压监测,平均SBP和D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夜间血压变化

见表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夜间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夜间血压在治疗后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峰血压变化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值显示,治疗后两组早上8:00~10:00血压峰值明显降低(P均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治疗后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为杓型的概率为19.2%(10/52),而治疗组为57.7%(30/52),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治疗组则由治疗前(5.8±1.7)%升至(8.9±5.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 0.05)。

2.6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绞痛、血压偏低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人体的血压受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正常血压变化曲线是一个“杓型血压曲线”,多数人与之相似,但也有少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出现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或降幅不足白昼的10%,称为“非杓型血压曲线”,非杓型血压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盐敏感性原发性高血压夜间血压不易下降[4],而使用改善钠离子代谢的药物,有利于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从而减轻对心、脑等靶器官的危害程度。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血压也具有其特殊性,多数老年人是单纯的收缩性高血压,同时老年人血压波动性较青年人也越明显,往往伴随出现性低血压等,而且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导致诸多靶器官如心、脑、肾的受损[5,6]。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可以识别出更多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并在评价降压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

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高血压降压药物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左旋氨氯地平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降低血压增高引起的对患者心脏等靶器官的损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8]。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高负荷的血压,调节血压昼夜节律[9]。SBP昼夜差值百分比可以反映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分析SBP昼夜差值百分比,显示无论白天还是夜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这种昼夜差值的异常。

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是由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10]。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高血压的出现往往由于阴阳失调,从而导致肝火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痰浊雍盛,湿阻中焦,后期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程[11]。其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痰浊内蕴型、瘀血内停型、气血亏虚型等[12]。基于上述各种观点,笔者自拟清肝通络方。方中石决明平肝清热;生地黄凉血泻热;白芍疏通肝部虚火;淮山、寄生补脾养胃;丹参、地龙清心除烦,养血安神;全虫、益母草熄风镇痉,通络止痛。经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老年性高血压80例,治疗过程中未见患者不适症状,说明清肝通络方可有效治疗高血压。

研究发现,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还能显著降低上午偶测血压值,提高动态24 h平均血压达标率,有效纠正非杓型血压转为杓型。并能维持血中降压药的有效浓度,有效避免晨峰现象的发生。可见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晨起或傍晚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能使部分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从非杓型变为杓型,有效降低夜间高血压、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Almirall J,Comas L,Martinez-Ocana J C,et al. Effects of chronotherapy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non-dippe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2,27(5):1855-1859.

[2] 李芳,王峥,成静,等. 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60-1262.

[3] 肖潞德. 清肝通络方对高血压的干预效果观察[J]. 海峡药学,2011,23(5):217-218.

[4] Uzu T,Kazembe FS,Ishikawa K,et al. High sodium sensitivity implicates nocturnal hypertensio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1996,28(1):139-142.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6] Wang YL,Xie ZQ,Deng Y,et al. A clinical analysis of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middle and old aged male hypertensive patients[J]. Zhonghuaneikezazhi,2011,50(12):1030-1033.

[7] 仲昭禄,赵颖馨,路方红,等.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3):280-282.

[8] 段朝龙.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80-81.

[9]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1):987-989.

[10] 王春燕,朱永通,陈新宇.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2006,26(8):67-68.

[11] 徐占国.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77-78.

篇5

【关键词】磺酸氨氯地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硝苯地平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我国总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5%以上。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呈逐年递升的趋势,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先报倒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2008年8月到201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19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分布为68.9±10.9岁。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和分级[1]。 

        1.2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d),连续服用8周;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硝苯地平10mg/次。3次/d,连续服用8周。若治疗2周后无效则加大药物使用量。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再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为以上两个评价标准均不符合。 

        1.3治疗控制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对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2.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58例,占93.6%;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82.5%,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存在差异(p<0.05),见表3。 

        表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占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4例,占2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表现为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的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不注意控制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而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因而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 

        临床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为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可以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远远大于心肌[3]。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点结合和解离的渐进性速率,因此临床药理作用逐渐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利用率高[4]。本论文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患者研究。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于硝苯地平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2]王蕾,刘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62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02-103 

篇6

高血压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危险。

目标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

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疾患。

高血压治疗血压达标的时间: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若患者治疗耐受性差或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争取3个月内血压达标。

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积极推荐使用1天给药1次而药效能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若使用中效或短效药,每天须用药2~3次。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危患者要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更适合该患者的降压药。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及选择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钙拮抗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上5类降压药及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此外还有α-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考虑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医生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药物。首先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应定期随访病人,了解降压效果、不良反应。

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大多类型高血压,尤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适用。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联合治疗。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不稳定心绞痛者不用硝苯地平。少数病人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利尿剂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级高血压,常规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或联合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利尿剂尤其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但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时注意对代谢的影响,慎用于有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易感人

群。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可能有一定影响,要注意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

醛固酮拮抗剂可用于醛固酮增多症及部分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注意男性女性化。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代谢综合征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不良反应,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保护靶器官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适用于伴心梗后、冠心病心绞痛或心率偏快的1~2级高血压。对哮喘、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注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α-受体阻滞剂适用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但性低血压者禁用,心力衰竭者慎用。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性低血压发生。

固定复方制剂为常用的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应用时注意其相应组成成分的禁忌证或副作用。

降压药物选择的原则,可参考表1。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降压药组合方案推荐以下前4种组合方案,必要时慎用后2种组合方案。①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②小剂量利尿剂和ACEI或ARB;③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和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④钙拮抗剂和小剂量利尿剂;⑤小剂量利尿剂和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⑥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不全者慎用α受体阻滞剂)。

近期临床试验证实较好的降压治疗组合是:FEVER试验的非洛地平和氢氯噻嗪联合,ASCOT试验的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联合,ACCOMPLISH试验的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组合,CHIEF试验的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ADVANCE的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组合。根据ONTARGET试验结果,应慎重ACEI和ARB联合用于某些心血管病高危患者。

联合用药方式①采取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处方,其优点是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品种和剂量。②采用固定配比复方,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初始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联合治疗的方案大多数患者需要≥2种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才能达标。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提出初始治疗用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2种药联合治疗的方案。建议血压水平

降压药物的一般用法、维持与调整

长效降压药一般每早服用1次,中效降压药或短效降压药一般用2~3次/日,1天多次服用的药物宜全天均衡时间服用。对夜间及凌晨血压增高的患者可调整用药时间或晚间谨慎加服药物;建议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服用方便,1次/日,有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稳定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稳定者,且无不良反应的,一般予以维持治疗,不要随意调换药物。

血压控制不良或不稳定,但无不良反应者,一般原药加至靶剂量,或加另一种药物。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以提高血压控制率。

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可将药物适当减量;如有明显不良反应的,则应停用原药,换其他种类降压药。如治疗中出现痛风者,停用噻嗪类利尿剂;心率

血压达标后,应长期坚持治疗,长期达标。如出现血压偏低者,可谨慎减少剂量,观察血压变化。但不可随意中断治疗。长期血压不稳定,可造成靶器官害。

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

特殊人群高血压包括老年高血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等。应选用合适的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处理并存的相关情况,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对>65岁的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应初始用小剂量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收缩压目标

我国高血压研究的证据

篇7

关键词:高血压 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进展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16]巢世红,巢世兰.降压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减少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5):776-780.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控制率;治疗费用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治疗费用对高血压治疗控制率的影响,以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方法  以心血管门诊就诊患者随访资料完备的1083例中的833例高血压未控制患者作为随访对象,按个体化治疗原则,予以增加原药物剂量或加服另一种降压药物。结果  113例患者经再次调整廉价的药物后,血压较前下降20.1/12.8 mmHg(P<0.01),血压达标者51例,控制达标率45.1%。结论  针对经济困难的高血压患者,做出相应的对策将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

   

    [关键词]  高血压;控制率;治疗费用

       

    目前我国已有1.6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治疗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是终生的,因个人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治疗费用将明显地影响着高血压的治疗,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为6.1%[1]。本调查就我县近几年心血管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费用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了解治疗费用对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2000年1月~2002年12月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随访资料完备的1083例中的833例高血压未控制患者作为随访对象,年龄32~88岁,平均(53.5±10.5)岁,年龄>60岁226例;男462例,女371例;工作人员281例,农民251例,工人145例,退休人员114例,家务28例,个体户14例。

   

    1.2  方法  对血压已达标准患者(<140/90 mmHg)维持原降压治疗方案,未达标者,原使用的降血压药物剂量未足者,按个体化治疗原则,予以增加原药物剂量或加服另一种降压药物,原药物已足量者,增加另一种降压药物,种类可达3~4种。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对833例患者均告知病情,分析其血压不能控制的原因,给予增加药物剂量或增加药物品种,按个体化原则,其中增加药物剂量246例(29.5%),增加药物品种587例(70.5%)。

   

    2.2  血压变化  按遵守医嘱情况分组统计,1组:遵守医嘱良好组285例(34.2%),血压达标者有217例(76.1%);2组:部分遵守医嘱组452例(54.3%),血压达标者有165例(36.5%);3组:不遵守医嘱组96例(11.5%),无一例血压控制达标。

   

    2.3  高血压治疗费用对遵守医嘱情况的影响  部分遵守医嘱、不遵守医嘱的原因中,因经济困难而改变医嘱有113例(12.8%),表现为将其降血压药物减量或要求更换价廉的药物或拒绝治疗自行停药,其中减量49例(43.4%),更换药物者60例(53.1%),拒绝治疗自行停药者4例(3.5%)。原用药物为缬沙坦、氯氨地平、波依定、依那普利、长效心痛定等一般只开出一个剂量,113例患者经再次调整适合、足量、廉价的药物后,血压较前下降20.1/12.8 mmHg(P<0.01),血压达标者51例,控制达标率45.1%。

   

    2.4  治疗药物费用分析  我县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常药降压片、心痛定、卡托普利、降压0号、双氢克尿噻、尼群地平,费用在35元/月左右,长效心痛定、依托普利费用在60元/月左右,缬沙坦、波依定、氨氯地平费用则超过150元/月。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1.6亿人,而血压达标控制率只有6.1%[1],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血压控制率仅有23.1%,目前我们有数十种有效的降血压药物,为什么达标控制率仍很低,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出高血压治疗费用对基层群众是一个主要原因[2],占不遵守医嘱原因的12.8%。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患者需终生治疗,他们中的一半人数又为无症状者,故治疗费用的高低将明显地影响用药率及控制达标率。我县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约为450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160元/月,决定了许多人不可能支出很多费用来治疗无症状的高血压,所以我县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大多数是心痛定、尼群地平、常药降压片、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降压0号等,治疗费用在10~20元/月,一般不超过50元/月。笔者对833例高血压患者治疗观察,如开出>50元/月的治疗高血压药物,患者在第二次就诊时将会提出更换价廉的药物,或者告诉医生已自行更换药物,我们医务人员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要注意到治疗费用的问题,要了解该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服用你所开的药物。在随访中我们发现,只要将常用廉价的降血压药物剂量用足,必要时联合用药,其血压达标控制率可达45.9%,门诊血压控制达标率可提高1倍,但其不利的因素是每日要服药2~3次,易产生漏服。

   

    我国目前年人均卫生保健费用约400元[3],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费用将更低,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则更少,我国患者对医嘱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是费用占34.9%[4],高血压的治疗费用将更为明显地影响高血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低费用高疗效的治疗模式将明显地提高高血压的达标控制率,对此临床医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由政府提供免费的普通降血压药物,将明显地提高血压控制率,对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医护理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慢性疾病,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相应改变,高血压患者人数呈现逐年增对的发展趋势,且患者年龄也在不断年轻化,但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水平控制情况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1,2]。本次研究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指导的效果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1.3±1.4)岁;高血压病史1~16年,平均病史(7.2±0.5)年;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1.2±1.5)岁;高血压病史1~14年,平均病史(7.3±0.6)年。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西医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中医护理指导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医穴位治疗;②中医运动疗法;③针对性心理调节;④中医药膳饮食护理[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对高血压护理模式满意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原发性高血压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舒张压水平经治疗后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超过20mmHg;有效:舒张压水平经治疗后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超过10mmHg,但没有达到20mmHg,或收缩压下降程度超过30mmHg;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4]。

1.5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剂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护理模式满意度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常规西医高血压护理期间对照组中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4.3%;中医护理指导期间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7%。对照组中有28例患者对高血压护理模式感到满意,满意度为75.7%;观察组中有36例患者对高血压护理模式感到满意,满意度为97.3%。两组患者高血压护理模式满意度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

2.2原发性高血压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西医护理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0.2%;观察组经中医护理指导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91.9%。两组患者该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

2.3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护理后(8.14±1.52)d血压水平恢复正常,临床高血压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3.28±1.86)d;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指导后(5.09±1.23)d血压水平恢复正常,临床高血压治疗方案共计实施(9.72±1.51)d。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

3讨论

高血压疾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头痛"和"眩晕"的疾病范畴。在防治高血压疾病的过程中中医通常提倡以预防为主、有病早治、防微杜渐。中医辨证可以说在理论、临床、教育、科研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具体时间、地点、患者机体反应方面存在差异,或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所表现出的证候特点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治疗及护理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此中医护理服务更应该强调辨证施护,讲究同病异护,其针对性更强[5]。

参考文献:

[1]郭雪玲.现代中医临床护理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640-642.

[2]杨小芬,杨意双.中医食疗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9):115-116.

[3]项颖,白桂春,吴黎明.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情志护理[J]. 河北中医,2012,34(5):766-767.

篇10

1.1药学干预。选择专业药师对患者的处方进行审核,确认患者的用药方案,评价其安全性以及适用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分析,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用药计划。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存在有较多的合并症,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需要服用其他方面的治疗药物,患者经常会有漏服或者错服等现象出现。因为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可以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适当采用缓释制剂,一旦有不良反应出现,可以及时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影响。1.2用药指导。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及时服药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高血压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帮助患者对服药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让患者能够了解不同治疗药物的降压特点以及不良反应,当有不良反应出现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因为老年患者存在两个或者以上的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治疗药物,医护人员需要向老年患者讲解其中的相关注意事项,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1.3处方审核。对于医生所开具的处方,需要选择具有专业药学知识以及相关资质的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提高高血压患者药物服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保证患者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在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时,需要做好对用药流程的统筹分析,对患者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全面详细的了解,使患者能够接受用药剂量以及方案内容。另外,因为老年患者大多数存在有记忆减退、健忘等问题,导致药物服用的依从性较差,可以选择适当的缓释制剂,对用药方法进行简化,改进干预药物包装,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1.4药学咨询。定期在社区内开展相应的高血压知识讲座,进行免费用药咨询以及血压监测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对患者展开个性化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的危害、药物治疗方法、血压测量方法、保健常识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水平。改善患者生活习惯,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展开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用水果蔬菜。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可以适当的进行健康锻炼,进行有氧运动,但要注意避免出现运动量过大情况。

2讨论

高血压患者病程长,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实现对血压的有效控制。当前我国很多高血压患者缺乏正确的用药常识概念,用药依从性差,导致高血压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2]。药学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对用药安全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健康教育、审核处方、用药指导、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2.1合理制定用药方案。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患者个人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经济性以及有效性。2.2合理用药。帮助老年人对药物的特点以及不良反应有全面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剂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一旦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2.3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帮助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有清楚的认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避免高血压出现恶化。通过适当的运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提高药物治疗有效性,使老年高血压患者有一个较为理想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庄英 单位:福清市渔溪镇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王开娥.药学干预服务在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06:72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