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决策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决策分析

篇1

关键词: SWOT分析法 大学生 职业发展决策 战略选择

SWOT分析法是一种强大战略决策分析工具,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其重要贡献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近来,SWOT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是对其职业发展选择的过程,选择改变人生,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道路。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大学生目前所读的学校和专业,实际上就是过去选择的结果,而今天他们的选择亦将决定他们未来的生活。

1.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应用现状

近些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思考,成功的职业决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及生活满意度。正确的职业决策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空间,但仅有17.5%的人在择业时考虑这两个因素。现今多数在校大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身的理性认识和定位,职业环境了解不够充分,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的能力不足,没有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往往只是为就业而就业凑合找个工作岗位。

据调查,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为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第一份工作。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很多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主动性,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面临职业选择时无所适从,不清楚自己要找何种工作,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始终处于被动就业的状态,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运用职业决策。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SWOT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机会的地方,当代大学生正视自身条件和选择机会,做出理性职业决策,将有助于把握其人生发展,如果每一次选择都是相对合理的、正确的,对其将来是有积极意义的。

2.大学生职业决策的SWOT分析――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

大学生职业决策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是否符合现实,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强项,并根据自己的浓厚兴趣制定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目标。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下面以该院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2.1优势

学院环境方面,学院所在地宁波属副省级城市,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国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自2005年以来,学院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制度,有专职的职业指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学院内建有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参与研发、生产、经营和创业创新活动;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目前有校级社团30余个,各分院建有社团80余个,社团成员约5000人;学院提供的平台可以很好地锻炼策划、管理、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

自我探索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如何发挥优势?在当今分工非常细的环境里,大部分人都擅长于某一领域,而不是样样精通。做个列表,列出你擅长的方向,感兴趣的领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长处所在,与现有的知识结构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2.2劣势

学院环境方面,学院声誉一般,社会认可度一般,课堂理论知识与时间脱钩比较大,学院办学条件与一流大学有差距。

自我探索方面,缺乏专业兴趣,很难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业时,无实战经验,无法发现不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弱项,弥补不足。

2.3机遇

社会环境方面,中国市场经济保持良好的态势,人才市场急缺;未来数年宁波将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2011年高校毕业生需求量较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就业机会多,一些新兴行业在此地区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优秀人才的比例也很高,很容易陷入“僧多粥少”的境遇。

自我探索方面,分析自己所学的专业,其是否发展潜力,容易转行。列出感兴趣的一两个行业,认真评估这些行业所面临的机遇。

2.4挑战

社会环境方面,经济管理专业各大学校培养了大量毕业生,竞争十分激烈;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史新高。自我探索方面,主要有社会适应能力偏低、职业发展毫无方向、求职技能急需提高、期望与现实鸿沟巨大等问题,如何应付挑战?列出感兴趣的一两个行业,认真地评估这些行业所面临的威胁。

3.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战略选择

大学生职业决策有四种战略选择,第一,优势―机遇战略:是一种发展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大学生利用在校时间不断完善,发挥自身及学校优势,抓住就业岗位群增多的机遇,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积极的外界因素行业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职业前景。第二,劣势―机遇战略:利用外部机遇来弥补内部劣势,改劣势获优势的战略。抓住宁波地域发展的机遇,在大二期间学习了解职业决策,制订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我,降低学校声誉认可度的影响。第三,优势―挑战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挑战所造成的影响。如地域、就业、师资等优势,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可以很好地锻炼策划、管理、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应对学生毕业人数增大面临的就业问题。第四,劣势―挑战战略: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挑战的防御性技术。当遇到大学生的工作实战性不强和就业人数增大的“内忧外患”时,面对比较大的就业危机,学生必须采取目标聚集战略或差异化战略。这四种战略各有可取之处,但从大学生职业决策与就业的关系来看,单一战略显然不足以支持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建议采用优势―机会―威胁―劣势的复合型战略。

参考文献:

[1]袁理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刘天祥,黄彬彬.SWOT分析法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应用分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1).

篇2

关键词:就业;创业;政府;社会和家庭

作者简介:杨爱华(1982-),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大学杏坛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3-0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就业和创业的热点事件,且已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思考。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保障就业问题,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屡次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社科院于2010年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还不及同龄农民工。而在2011年的就业行情中,许多用工单位给农民工的待遇超过了大学生。

大学生薪酬问题是一个信号,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本科生抢大专生岗位,大专生抢高职生岗位,高职生抢农民工岗位,导致薪酬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大学生与其家庭天之骄子的心理仍然存在,认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校,在同龄人中还算是佼佼者,因此对自身期望也较高,毕业后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而结果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另外,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大学生以创业推动就业。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2013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增长到了2012年的30%。

大学生不再是以前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大学也不再是象牙塔,学生的期待需要降低。但很多贫困城市和农村家庭仍然将考上大学作为跳出苦难生活的一条快捷之径,不论是学子还是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很高的期许,他们难以接受目前的就业现状。

三、就业时呈现出的问题

1.用人单位的反馈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具体而又迫切的,他们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寻求合适的人才。在一次调查中,在被问及“您认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时,47%的用人单位认为是学习能力强,36%的用人单位认为是有创造力,17%的用人单位选择的是勤奋肯干。与此同时,也有5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48.6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

2.学生就业的迷茫性

根据调查表明,曲阜大学杏坛学院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盲目择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目标基本上都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个目标简单而又清晰。但进入到大学后,前期目标已经实现,学生从“被督促”到完全自主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许多学生来说成为“放羊”的开始,迷茫的开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自我认知就非常重要,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学生一定要拥有自我认知——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

3.学校就业教育的滞后性

一般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在临近毕业时进行,而且是孤单的一门或两三门课程,这对学生整体就业问题起不到根本性改善。若希望根本性的改善,需要在高等教育整个过程中进行或多或少的渗透。

在许多企业中,吃苦耐劳、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素养和技术一样也是他们非常在意的内容,而随着市场化越来越普及,学生对金钱和待遇的要求比原来的求职人员更加的迫切与在意,这往往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学校就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4.大学生创业的艰难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一直以来教育部及各个省市都在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学生也有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但是创业成功率较低。

2011年教育部的一项报告也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据调查,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对社会和所从事的行业、项目及市场行情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资金、创业计划不够详尽而且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对于资本的使用和收益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位与把握、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人脉,创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等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

四、应对策略的思考

1.国家应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并提供大学生创业机会

2013年中国政府报告中指出:“我们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创业资金、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在创业中期,政府应该加强追踪的作用,对某些较有潜力的行业给予一定的帮扶。

2.学校应加大力度进行就业教育包括创业教育

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战,学生的任务更多的是学习科学知识,学校环境单纯而温馨,不像社会充满了竞争。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需要一定的转换,因此在大学中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及心理辅导。

学校应该大力举办就业教育,包括技能培训、职业道德、企业忠诚度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而且在各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可能让学生将素养深入到骨髓,逐渐改变自己。

在就业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要将各种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如项目选择、可能出现问题、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管理知识、市场情况等等,创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学生要有所准备。

在心理方面,学校也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如承受力、抗压力等方面的锻炼。

3.学生应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大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认清自我,只有掌握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扬长避短。在求职时应学会扬长避短,多展示用人单位重视的自身优势,另外,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要把目标定的过于远大,应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和实践。大学是高中生涯的结束,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几年后职业发展的准备时期,因此,大学生应清楚未来要干什么,例如:如果喜欢研究型的工作,则现在就需要储备、积累理论知识;如果希望在商业方面有一个好的发展,大学期间就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期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

4.社会及家庭要抛弃精英式教育的思想

家庭一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门面,高考就是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就是脸上增光,相反则灰头土脸。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与人们心目中的精英教育是不同的,大学生不再是稀缺“动物”,而是广泛存在的,故而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不要期待过高。

五、结束语

教育的转变使得整个社会的思路都要变化,大学不再是精英式教育,社会、大学生本人、家庭不要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太高的期待。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家、学校、家庭、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贡献。国家方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方面要更深入地推进就业教育及创业教育,将其融入到整个大学生涯之中;家庭和社会方面要转变思路,认清目前是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式教育,降低期待并消除偏见;而大学生本人也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亮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3).

篇3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5

College Graduates' Integrity Analysis and Solutions

CHEN Ronggui, LUO Dean

(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continue to increase,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o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the employment process, the phenomenon of bad faith gradually exposed, which gives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Therefore,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grity

0 引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步入了大规模扩招的阶段,高校毕业生总数也从2002年的114万递增至2014年的72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原来的“指令性计划分配与统包统分”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①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就业制度的转变,加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等,多项因素叠加造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也开始变得尤为突出。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1)双向推荐表造假。迫于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填写双向推荐表时弄虚作假。没有担任过班干部,或没有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奖学金等的,也在“在校期间担任的主要职务情况”、“奖惩情况”栏目里填写曾担任班干部,或是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奖学金等虚假信息。

(2)个人简历造假。有些毕业生为了增加自己大学学习的含金量,提升就业竞争的机会,不惜在简历里造假,虚构自己参加过何种实践、竞赛等,而这些用人单位往往很难去核实。

(3)成绩单造假。成绩单造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修改成绩,另一种就是成绩单往往体现的是每门课程学生所修最高成绩,不能体现是否是补考或重修成绩,后一种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高校为学生就业考虑,但会造成用人单位不能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4)面试时造假。主要体现为学生面试时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在面对自己中意的岗位面试时,往往不如实回答,或者刻意夸大自身能力,让用人单位觉得自己有能力,完全能胜任岗位要求。

(5)毁约现象比较普遍。每年11~12月份,毕业生就开始投进求职大潮中,不少同学往往也很快就找到了就业单位并顺利签订就业协议,但是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很快又物色到了更好的就业单位,工作不久就单方面毁约。最能体现这个现象的数据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半年内离职率数据,从全国数据看,2011~201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分别为41%、33%、34%。②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整体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诚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社会违法成本低等等。大学生也是社会人,也有其社会属性。当然,社会生存压力大,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产生的一个因素。

2.2 学校诚信教育和评价、制约体系不健全

高校承担着育人的任务,诚信教育也是高校育人的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还是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对诚信教育主要还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进行,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且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平时事务性工作也很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计划地做好诚信教育。另一方面,目前比较普遍的,高校对诚信的评价和制约体系也很不健全,“没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强的诚信考评机制,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保障,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③诚信教育仅停留在教上明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规范和制度制约,否则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学校里造成的不诚信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往往这种行为会带到工作中去。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的作用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前,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但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更多的是重视就业择业技巧的教育,而轻视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

2.3 就业压力大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是不争的事实,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高达750万人。迫于形势和就业工作考核需要,高校往往给毕业生过度传递就业压力大的形势,而对求职岗位分析、人职匹配、职业发展前景等的教育重视不够。且在求职初期,部分学生认为有单位愿意签就随便先签了,等到了单位后发现岗位不能满足自身发展,或者薪资待遇不如意,又随便毁约。

2.4 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科学

一些用人单位对招聘的岗位没有起码的摸底调查,单位人事部门对本单位用工部门的用工需求信息掌握不详细,导致在招聘时只要求相关专业毕业,学历越高越好,不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进而又造成部分招聘来的毕业生不适应具体岗位需求,不能发挥其专长。也有一些用人单位,没有帮助新进高校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招进来只管用,不管发展,久而久之,违背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的心理契约,造成毕业生毁约离职。

3 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解决策略

诚信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的底线,是做人的基石。古语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又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

社会、企业、高校应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暴露的诚信问题,要群策群力,采取有效措施,杜绝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3.1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政府要注重研究制定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使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道德准则。国家提出要依法治国,同样,诚信问题除了要在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同样,也要依法治理,要完善和加强有关诚信的法律建设,维护诚信教育和建设的成果。要细化措施和举措,引导和规范公民行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对不诚信行为进行监管、制约和惩戒,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2 加强诚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毕业生的质量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层次。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没有诚信成才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各年级的诚信教育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注重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和平时日常教育相结合的诚信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特点,要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纪校规,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要完善学校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对不诚信行为进行惩戒。要积极树立和宣传诚信榜样,在大学生中行成“知榜样、学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要明确教育学生,人无信,寸步难行,更难在社会立足。

要注重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注重实效,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求职观和择业观,不能麻木求职。高校不要一味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忽视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度高不高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诚信的一个重要因素。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毕业生就业后稳定性就不高,必然毁约的几率就高。高校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反过来,也有利于降低毕业生就业后因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率不高而造成的离职率。

3.3 规范招聘和用工行为,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用人单位要规范招聘工作,在人才招聘上,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人才选拔标准和要求,要明确要招聘岗位的职责及职权,不盲目招聘。同时,在毕业生入职后,用人单位对入职新人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虚假宣传和承诺,求职人员要敢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监管单位也要加强监管和取证,予以惩罚,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

3.4 客观认清两方面形势,增强法律意识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认知自己,另外要认清就业大环境,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岗位竞争力,而不是靠提供虚假信息等来获取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在签约时,要充分了解单位和岗位,不能盲目签约,后又随意毁约。

高校毕业生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合理择定就业目标,强化责任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真正解决就业诚信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是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不断递增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④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学生缺一不可。

注释

① 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2-43.

篇4

一、层次分析法引入与介绍

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的决策目标进行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各影响因素罗列出来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将以往的知识及经验等定性信息数量化,可以为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提供一种简单的决策方法。

二、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想要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要分析众多复杂的企业内外部因素。而且要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一系列访谈调研,其研究结果又会直接影响到高层对企业战略的确定。因此,决策的难度较大,仅仅靠主观分析是很难得到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最优决策的。决策者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把自己的定性知识经验和判断同定量的指标联系起来,尽量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判断,让企业战略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说服性。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仅仅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务,在具体战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将各方面相关因素相结合确定层次分析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由多个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其相对重要程度给出具体评分。其中重要程度我们常用1~9标度法,表示因素i和因素j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加强。

3、指标权重的求解:

在这里用和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4、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nn-1CR=CIRI

当CR

三、实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物流企业为例,通过以上步骤,为物流企业战略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战略评价模型

4、一致性检验:

CI=0.009CR=0.009/0.58=0.016

依次对B-C,C-D层级分别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及计算,依次计算出各层次要素的相对权重,直至计算出方案层各方案对系统总目标的总权重,即得到决策方案的优劣排序,即可选得对于实现总目标而言最适合的战略方案。

篇5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烟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46-1.5

一、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一)财务分析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制度的科学性

财务分析职能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计划、控制、决策、考核、评价。财务分析往往通过详细的财务报表数据来实施。通过对企业历年财务数据的综合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查找企业财务收益、亏损的具体原因,并透过数据,详细统计每个部门的实际工作效益,使得各部门的贡献都能客观、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企业科学划分各部门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综合分配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形成最为恰当、科学、良性的财务分析制度。

(二)财务分析能够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财务分析发展的历程并不长,但是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交叉性。财务分析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全面掌握企业各种业务的特点和整体运营状况,并结合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使得财务分析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帮助企业决策者能够根据财务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有助于企业获得长期健康发展的经营制度和决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如果一家企业仅仅简单地依靠账面数字来判断,是难以准确掌握企业全面情况的,也难以深入体会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利于种种实际问题的解决。鉴于此,只有能够深入到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中的财务分析,才能够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现有的财务分析制度,并且明确每一名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工作流程,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规范化流程,提高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财务分析的作用。

(三)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一方面,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够通过财务分析进行客观反映,比如,通过对企业收入来源的细化分析,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益稳定性进行判断;通过对成本构成的分析,全面掌握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金额和占比情况,帮助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利润规模。另一方面,良好的财务分析模式还能够帮助企业防范财务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业务量与日俱增,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实施财务分析,企业能够对过去的经营成果进行总结,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从而更加真实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烟草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缺乏动力和激励引导

企业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监督管理,因此实施财务分析过程会存在很多的阻力。一方面,有些烟草企业不愿意制定企业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来约束自身和员工的行为。尽管大部分管理人员都能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仍有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财务分析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企业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有些烟草企业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漠视企业财务分析的价值,认为企业财务分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收益,还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即使在财务分析上采取了一些监督管理措施,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落到实处。

(二)财务分析意识有待加强

在烟草企业,由于一些基层财会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没有企业财务分析这个概念,也不了解企业财务分析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所以,他们在思想上很难意识到企业财务分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些企业即使制定完善的企业财务分析制度,也很难付诸实施,将企业财务分析的监督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三)财务分析能力亟需提高

任何一套财务报表都不可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烟草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样如此。除了财务报表自身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外,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报表数据分析仅停留在数字表面,对关键财务指标未能进行深入、细致、个性化分析,财务分析也不能与宏观经济政策、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实质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报告所反映信息的客观性。

三、财务分析在烟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路径

(一)构建完善企业财务分析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企业规范制度是一个企业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烟草企业只有健全管理制度,其财务分析结果对企业的运营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企业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企业必须以人为中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烟草企业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仅仅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如果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烟草企业的财务分析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清晰的企业财务分析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包括很多方面,对于烟草企业来讲,可以包括财务绩效、员工工作绩效、营销绩效等。虽然不同的绩效衡量企业运营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公正与实用。任何绩效考评标准如果不能够体现公正与实用,那么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企业财务分析结果。例如,若财务绩效如果失去了公正,而投资者会依赖错误的信息,这样就会对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很大影响;员工的薪酬绩效评价若失去实用和公正,会导致员工消极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财务分析的效果。因此,企业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时刻体现体系的公正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企业财务分析结果。

篇6

【关键词】人社一体化 信息化 转变

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人社建设为方向,以省集中、一卡通为重点,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特点,以实现人本人社、智慧人社、透明人社为目标,按照物理集中―统一平台―化学融合的推进路径,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转变;从以本地、区域性建设为主,向全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转变;从以支持业务经办为主,向支持经办、服务、决策、监管等全部功能转变),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用信息化来推动各业务之间的高度协同,各地区之间的广泛协作,政策制定与经办服务的统筹设计,窗口大厅与网络平台的联动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能自助的自已办、能不出门的在家办、须出门的就近办、到窗口的方便办,让服务对象办事方便、舒心。

1 形成协同互联的智能经办模式,打造高效即时的经办方式和灵活可变的经办流程

1.1 从经验经办向智能经办转变

在传统的经办过程中,经办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复杂的业务知识,依靠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但经办人员这种基层岗位往往流动性较大,因此,给经办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智能化经办的目的在于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填表、经办知识库等,简化经办工作,减低对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及经验的依赖。

1.2 从被动式经办向主动式经办转变

可以通过对经办对象、经办内容和经办过程的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客户的经办需求,实现主动服务的经办模式,对特殊群众,如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

1.3 从固定式经办流程向随需而变的经办流程转变

人的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社业务的复杂性,特别是业务省级大集中之后,以及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业务的变化以及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组件化、面向服务的功能设计,使得系统具备灵活的流程、快速适应的能力。

2 形成精准科学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彰显多维精细的管理手段和快速权威的决策能力

2.1 从手工式过程监管向智能化全流程监管转变

通过内控、稽核、监测等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实现对业务经办过程的全过程自动化监控,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提早发现风险隐患,全面深入的保证业务规范执行。

2.2 从离线式决策分析向在线式决策分析转变

传统的离线式决策方式是决策者先提出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然后各部门再将数据收集任务分派给相关部门,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一步收集,全部收集上来再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将决策数据提供给决策者,这种决策分析方式非常低效且数据不可靠。在线式决策分析在系统中输入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系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对大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运算,决策型数据将会瞬间生成,根据结果的适用性,再对输入条件进行修改。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在线式的智慧决策场景成为可能。

2.3 从条块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建立运维监控和运行调度统一门户,将运维数据以管理者的视图进行展现,将打通运维者和管理决策者的业务流程,实现运维和指挥的实时联动,提高业务保障能力。

3 形成统一多样的公共服务格局,实现便捷一致的服务体验和全面均等的服务内容

3.1 从单点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

改变传统多网点、多渠道来回奔波的服务方式,采用门户、总线等技术手段,对渠道及后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服务对象在一个地点、一个柜台办理业务事项。

3.2 从属地服务模式向全省通办模式转变

随着人社工作进入统筹城乡、服务全民、适应流动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属地化服务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实现在全省任何地市都能办理业务。通过应用和数据的省级集中,推动地市在省级的逐步融合,实现全省通办面向广大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网络服务、如影随形的主动服务、跨地区流动的即时服务、因人而需的个性化服务的业务模式。

3.3 从医保单一用卡向一卡通用转变

把社保卡定位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d体,将社保卡应用从医保即时结算扩展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领域。使其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标志,推动各项人社业务之间的一卡通,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一卡在手、保障无忧”的便利。

3.4 从固定服务渠道向移动服务渠道转变

实现移动办理是进一步方便群众,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手段,是效果明显的驱动力。在移动互联普及的今天,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平板、(金融)自助一体机等服务终端,采用语音、网站、短信、微信、APP等服务形式,实现随时随地的办理模式。

4 结语

总之,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顺应人社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遵循以人为本,按人一生的状态变化进行总体设计,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间的协同和系统间的互联,实现安全策略的统一控制和用户的单点登录,借助互联网的覆盖能力,实现网络、移动应用、短信、电话等服务渠道的衔接与联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书.开拓创新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J].中国劳动保障,2006(07).

[2]金怡.南京市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思路探讨[J].信息化研究,2015(05).

[3]武伟东.关于金保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4]王永.“互联网+人社”在行动[Z].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8).

[5]杨洋.拓展人社信息化发展之路[Z].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6(02).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成本收益;长期生产理论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149-03

1 引言

随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化因素的增多,在内在吸力和外在推力的双重影响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在全国广泛开展。一方面,对农村来说,农村居民点整治可以有效实现耕地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保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关系[1,2]、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3,4]、整治驱动力[5,6]以及整治模式[7,8]等方面的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鲜少有学者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研究农村居民点整治。因此,本文将农村居民点整治置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利用成本收益分析、长期生产理论等对整治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以期把握主体的行为特点,为更顺利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奠定理论基础。

2 农户整治决策分析

农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可获得收益由三部分构成:整治补偿费、承包权红利和转移劳动收入。其中承包权红利是指农户以宅基地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以获得未来收益,包括养老金和其他形式的补贴[9]。农户参与整治的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整治需重新搬迁产生的费用;二是农户在整治前经营土地的机会成本,即农户原来的农地经营收益。假定农户的纯收益为R,受农户自身素质、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户的经济行为往往具有短期性[10],他们较少考虑长远的经济利益或者是潜在收益,更加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农户可获得的预期收益及付出的预期成本都折算成现值进行计算。

T=a+∑ni=1b(1+r)i+c(1+r)i (

C=f+∑ni=1d(1+r)i

R=T-C

=a+

∑ni=1b(1+r)i+c(1+r)i

-f+∑ni=1d(1+r)i

=a-f+∑ni=1b(1+r)i+c(1+r)i-d(1+r)i,

式(1)中,T为农户的整治总收益,a为可获取整治补偿费,b为承包权红利,c为转移劳动收入。式(2)中,C为农户的整治总成本,f为整治搬迁的费用,d为农户原来的农地经营收益,n 为时间,t为还原率

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看,农户是否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取决于总收益同总成本的比较,即纯收益R的大小。当R>0时,表示通过整治收益增加,农户会作出进行整治的决策,反之,则不会进行整治。而整治给农户带来的预期收益及付出的预期成本又受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邻里关系、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3 土地整治企业决策分析

3.1 生产产品产量不变,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分析

将需要整治的农村居民点面积看作生a产品产量,假定在整治过程中,只有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并且,在整治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投入要素的组合。随着工业化发展,劳动相对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生产由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资本投入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型,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变化受到相应的影响。如图,Qi代表等产量线,Ci代表等成本线。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整治企业要完成一定面积的农村居民点整治(Q0),则面临的选择是加大资本投入或增加劳动力投入。C1是生产转型要求的等成本曲线,假定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不变,Q0=Q1,则要素配置的均衡点从E0移动到E1,此时资本投入量增加,从K0上升至K1,劳动投入量则从L0减少到L1,最佳投入要素的组合为

MPK/MPL=PK/PL

式(4)中,MPK、MP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PK、P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价格。这时,以资本投入要素的增加代替了劳动投入要素的减少,使得土地整治企业加大了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3.2 生产产量提高,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分析

当土地整治企业需要整治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则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整治企业在需求各整治面积下对应的最低成本时对于投入要素的组合,是增加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而不是扩大用人规模,并要设法提高现有劳动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

假定土地整治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在维持现有劳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完成Q2的整治工作量,则需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图1[11],资本投入量从K0上升到K2,要素配置均衡点也从E0移动到E2,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则从Q0增加到Q2。这种情形下,劳动力投入虽然没有增加,但是随着整治面积的增加,受资本投入加大的影响,单个劳动力获得的劳动工具将更加先进,技能培训也更全面,工作水平及工作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不仅发挥了劳动力的最大效用,还促进整治的集约转型,有利于增加土地整治公司的利润。

4 地方政府决策分析

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整治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可进行增减挂钩,这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假设某农村居民点整治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面积为A,土地单价为P,以单位土地面积计的税收为T,付给农户单位面积土地的补偿为C,则地方政府最终的收益I可表示为:

I=A(P+T-C),

受耕地保护的现实需求,为了保证18亿亩耕地不动摇,按照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定区域的增减挂钩指标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制的。因此,式中A的增长是一定的,I的增加则更多依赖于地租地价的上涨、企业税收的增加以及对农户补偿的减少。

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国家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此,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总量。虽然土地供应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使用者充分利用土地,但是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土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地价的上涨。即P的增加可以弥补A不增或增幅小于P带来的收益损失。

另一方面,作为一届地方政府,受经济发展、本地区资源约束、地方政绩及个人私欲等因素的驱使,在中央政府监督不严的情况下,有冒着被惩罚的风险突破规定指标的冲动,整治更多的农村居民点以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这时,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出现农民“被上楼”、“被集中”等现象。同时,对待整治中的弱势群体―农户,地方政府可能会减少对农户的补偿,以降低整治成本,提高整治收益。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1)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农户在纯收益大于零的情况下,会做出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决策。为提高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应当完善整治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对农户进行再就业培训,确保农户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后有一定的非农就业生存能力。

(2)从市场均衡来看,土地整治企业随着劳动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促使其增加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并挖掘现有劳动力的生产潜力,提高其单位生产效率,从而促进效益的增长。

(3)从政府的决策分析来看,地方政府受地方经济发展、政绩等因素影响,有突破规定指标,增加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的冲动,有可能会对农户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有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等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

5.2 研究展望

研究借助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主体:农户、土地整治企业、政府的整治决策行为进行理论推演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把握决策主体的行为特点,但还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予以验证和深入探讨有关问题。如:影响农户决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整治主体间如何博弈等。

参考文献:

[1]Minghong Tan. The changing settlements in rural areas under urban pressure in China: Patterns, 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120): 170~177.

[2]Williams Kathry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hange and its impacts: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land use change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2(28): 538~548.

[3]李宪文,张军连, 郑伟元,等,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4): 276~279.

[4]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1~14.

[5]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09(10): 1203~1213.

[6]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5): 81~87.

[7]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2): 46~53.

[8]杨 立,郝晋珉,王绍磊,等.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0): 308~315.

[9]纳可君, 浩. 我国农村改革实验土地流转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 商业时代, 2009(29): 56~57.

[10]林 海. 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J]. 理论导刊, 2003(4): 28~30.

[11]孟祥旭. 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cision-mak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Li Peien, Kuang Yaoyao, Zhang Ruiwei, Bi Guohua, Li Ge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效用

一、前言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的物质资本存量与产生差距时使用过。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1]是指:“当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被看作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投资的产物”时就形成了人力资本。舒尔茨及以后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其中,经济学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主要贡献是他在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微观分析上,从家庭生产和个人资源分配角度系统的分析了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他先后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家庭时间价值,时间配置等概念,它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投资[2]是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经济单位以人力资源为对象,投入资金和各种要素,获得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简言之,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获得人力资本为目的投资。而对于投资主体为个人的资本投资,则相应可以界定为,个人或家庭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个人或家庭成员的各种技能水平以及提高个人素质的一种投资活动。

成本—收益分析是在对人力资本进行深层分类的基础上,按类别和层次分别测算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进而比较成本与收益,计算净收益,据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净现值分析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辅方法,它是在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基础上,以价值活动为单元,以各单元的价值创造分析为基础,以实现价值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的的一种决策方法。

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是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分为四种主要形式: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和流动。个人投资高等教育所负担的成本一般要包括两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个人为接受高等教育而付出的费用支出,其中高等教育的学费支出是最大的一部分。而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是指因参加高等教育而放弃工作机会所损失的工资收入。我们一般采用个人受高等教育的时间用于工作时可获得的平均收入来计算机会成本,根据一些统计的结果,这种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占个人教育投资总成本的一半以上。

个人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社会心理收益。其中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多得的经济收入。个人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当然不仅仅是经济收益,高等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成就感和良好的卫生保健等,这些构成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社会及心理收益。

三、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分析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

在《人力资本》[3]一书中,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形成过程的时候,着重分析了高校教育,在职培训方式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K,包括接受教育(正规教育和培训教育)所花的直接成本X,受教育所放弃的工作收入Y(称为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保持健康所花的成本Z,迁移和收集信息的成本C。即K=X+Y+Z+C,但是在实际测算时为K=X+Y(因后两项统计较为困难而舍掉了)。在贝克尔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时,也只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成本X、及间接成本Y。在这种假设下,下面分两种情况来建立分析模型【4】,来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无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决策分析模型

所谓未来无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意思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未来的就业和收入与其预期一致。假设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入为R,那么按照现金流量法和净现值分析法,我们得到:

其中,X是进行了n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成本折现,xi表示第i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成本;Y是进行了n年人力资本投资以后,m年的投资收益的折现,Rj表示第j年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x+y≤R时,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才会去投资,这样的投资才会有效益。利用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时,优点在于比较简单、直观。缺点在于它没有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因此,对风险控制力不强。适用于相对周期比较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

(二)存在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分析模型

所谓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是指未来就业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预期有差距,可能高于预期的设为R1,可能低于预期的设为R2,在这种情况概况下,应用加权的预期收益来计算未来的期望折现值。

假设未来获得R1的概率为P,则未来获得R2的概率就是(1-p),这时未来获得的折现值为:

其中,Pj是第j年获得收益Rj1的概率,1-Pj是第j年获得收益Rj2的概率,显然,只有当x+y≤E(R)时,个人才会决定投资于人力资本。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适合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

从以上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模型针对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本投资,它完全体现了高等教育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显示[5],从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至今,招生的规模年均递增26.9%,然而到了2007年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突然呈递减趋势增加。这一现象,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上述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根据198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5](调查对象为亚、非、拉22个发展国家),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4%高于13%的平均社会收益率,其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不需要高素质的传统部门与需要高素质的现代部门的工资或收入差别很大;

第二:获得大学生及以上文凭后,在现代部门中获得就业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个人负担的高等教育成本低,由于政府扶持,个人实际支付的高等教育学杂费往往只是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小部分;

第四: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实际放弃的货币收入低。

这些恰好满足了无不确定因素影响的个人人力资本模型的条件,致使人们选择相对周期比较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

[next]

然而,当今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也可以清晰的用这一模型来说明。自从1996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并轨制,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从最初的每年几百元逐渐升到5000---8000元不等。虽然这已超出了中等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但由于人才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一浪高于一浪,造成市场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反馈为“高等人才紧缺”,致使很多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高估,进一步导致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过分的扩张。从供给与需求理论来分析,市场机制支配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由于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即:反馈信息的滞后性,造成今天大学生严重失业,高等人才贬值。依次降格使用。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费支出增加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总成本上升,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意味着预期收益率是下降的,预期收益率的下降造成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这也反映在目前的一个社会现象上。即:“考研降温”。由于未来的就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与预期的差距比较大,导致了人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采用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

四、影响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其他因素分析

(一)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

经济制度是制约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宏观因素之一,从人力资本产权归属[6]看,过去的人力资本产权属于全民或集体,不属于个人,人的劳动能力的高低与社会收益有关,与个人的收益无直接关联,因此从投资个体来看,缺乏投资热情,其个体价值高低在他人的决策变化中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个人,其价值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命运,成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动力源泉,在这种产权明晰,制度稳定的宏观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是积极向上的。在市场机制下,竟争机制促使人们从理性人、经济人的角度出发,积极地进行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影响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市场规模扩大将导致对技术人力资本的更多投资、对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进而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刺激也会进一步增加。

(二)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心理成本付出与个人资本价值量的收获对其决策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心理成本,这是由于就学习本身来说是一项比较困难而沉闷的活动。要想取得一定的收获,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这些给人力资本的投资个体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由于受教育的个体所处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天赋是千差万别的,造成个人的努力程度在即使付出了相同的心理成本后,也会得到不同的人力资本价值量,这使得高等教育个人资本投资产生了人力资本质量的差异。进而必然会对个人资本投资积极性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一些人在对比中增加了投资的自信心,进而持续地增加投资,而另一些人则降低甚至失去了投资的信心。

(三)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年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尽管我国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已放宽了政策,允许各个不同年龄层的个体进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的,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所以年轻人的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相比老年人就具有更强的投资需求动机。投资个体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对个人人力资本决策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精力旺盛,预期寿命长的个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就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被动、消极的。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因素中,成本—收益因素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主导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诸多影响高等教育个人人力资本决策的因素中,单独研究任何一个因素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决策正如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的定义一样,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的投资决策主体,具有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其决策的行为。它不存在一个定论的判断和研究结果,只能通过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个体进行量体裁衣来决定投资决策的风险最小化,进而使其个人的人力资本在社会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个人人力资本决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过程的启示

现如今,我国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遵循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从理论上来讲,预期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也应有一个递减的循环周期,这一周期将是市场规律对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过度化的一种现实地告诫与惩罚。我国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扭曲化和过度化,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失业,或者屈就于较低级的工作岗位。这种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促使我们不得不对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给予修正和改善。

(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保障个人人力资本的质量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的职业工种技术内涵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因此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注意这些变化情况:一是职业工种不断变化,技术的衰减期逐渐缩短,针对这一情况,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仅仅受个人人力资本成本-收益决策模型的影响,而应以敏锐的、前瞻性的眼光,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才可以增强劳动者的适应能力,降低失业的风险.如果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仅随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发展和生存要求变化而变化.就会导致一些传统专业由于报名的学生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停办,一些新兴专业则是为了满足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意愿而创建的。所以如果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也更加适合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从而使专业设置达到最优化,进而保障了个人人力资本的质量。

(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的用人标准相协调,才能保障高等教育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递增

高等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主动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相结合,在高等人才的培养上具有明确的培养标准。要主动地参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把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和观念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去。

(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才能保证个人人力资本不会贬值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深受个人和家长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不断地扩占校区面积,不断地大幅度地增加招生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人力资本的质量在进行高等教育之前就未曾得以保证。加之“超常规,跨越式”的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师资明显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等问题。鉴于此,高等教育的新培养模式—“定单生产”被正式提出并加以推行。“订单生产”从现实地角度解决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这一难题,进而保证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价值量不会贬值。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赵宏中,罗伟宁.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分析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5(12).

[3]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5.

[4]李汉通.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2006(8).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科院校;专业建设;兰州理工大学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1.1 专业内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直接以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社会在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组织等从事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综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1.2工科院校背景下的R堤氐惴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融信息技术、管理为一体的复合性、横断性、应用性专业,它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是一个新型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专业,它涉及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与其他学科融合,并吸收其他学科成果,最终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内容

2.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教学的新任务。从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中,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行“一技之长”和“分支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等。

2.2专业建设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不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的简单相加,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建设的模式应该是:“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监控”,建设在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方向可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能适合社会的需要。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建设需要全面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选择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材,做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许多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过上机进行实习。

2.3建设的内容

(1)专业定位和能力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本专业是培养面向在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组织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及实现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的能力;③具有熟悉企业信息组织、检索与存储、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有企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管理与维护的实践和初步经验;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⑥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⑦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有学生在具备上述能力的同时,强调在大专业下分小方向,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技之长”。

(2)师资队伍建设

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所以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本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通过引进外部人才,一方面,吸引本专业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研究生或企业信息化工程师到学院工作,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师,邀请部分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来。留住内部人才,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制定由教研室主任牵头,课程组负责人组织对课程按精品课程进行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评比、一对一帮教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带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向应用型实践教学方式转变。

(3)提升办学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竞争,所以提升专业建设的办学条件十分关键。

①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发展特色,其中发展专业特色的根本就是在教材建设上,其中就需要加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多年来按照学校制定的《兰州理工大学教材管理办法》,积极选用教育部推荐的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或被规划为面向21世纪的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有利于素质教育,适应市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调特色,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基础,本系教师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多部。

②实验环节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增大设备经费投入,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训,这就要求不断充实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新校区拥有1个ERP实验室,1个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各门课程的实验要求,专业实验室正在积极建设中。

(4)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素质以必须够用为准,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以专业所需为度,侧重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与综合技能以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及管理为主;提高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以拓展知识为重。

①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中包含:基础系列:含外语、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强化基础技能培训。计算机课程实施始终贯通,从基本软件的使用到高级专业软件的掌握,一条线到毕业。管理科学系列: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管理决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等以应用为目的,将教学内容c课程体系优化组合,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系统设计系列: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等内容,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加强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等活动。专业拓展或提升系列:一方面进行专业拓展,如开设管理系统工程,系统模拟,系统仿真等课程以拓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提升,如设计高级统计软件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提升专业技能等。

②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为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统计方法与软件、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管理决策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习、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③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在满足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设计必备要求的同时提供学生拓展的空间,为了适应专业及学科的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课程内容每年均有拓展变化,做到少、精、新。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

(5)加大教学监控力度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在学院制定的保障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基础上,成立由系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小组,做到小组成员每学期随机听课,把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纳入到监控之中,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管理与监管体系。健全和完善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每年定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进度与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

(6)完善教学质量评估

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与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由:学校监督组、学院督导组、专业建设小组督导、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制度、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研室教学研究、学生教学意见反馈等组成,围绕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资料翔实。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不足及改进

3.1实践教学应提高质量及水平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时间教学环节组织困难、可操作性差、而操作中又要求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等特点,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4大系列模块:实验系列,如VF语言、数据库原理、管理决策分析等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操作,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实训,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侧重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系列,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设计,主要培养系统设计工程师需要的基本技能,真正体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实,包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结合社会实践,形成现场实务教学,培养各岗位工作能力。论文(设计)系列,以信息搜集、处理、应用、系统开发与设计为主,结合管理决策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岗位技能及科研能力训练。

3.2学生培养与就业实施联动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研究,实践机会,可以针对某个合作企业的某些具体问题设立了一些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在该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合作企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高我校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3.3分类培养

信息类人才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软件开发、技术研发人才,另一类为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人才,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需求量大,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所以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展开对于学生的分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于专业方向偏好,制定不同的培养类型,让学生的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 2008(11)

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学生信息管理;决策树;C4.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241-03

新疆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较多,有成人专科、本科、普通专科、本科,脱产1—2年的教师进修培训等,学生的年历、民族、学历等成分复杂。学院从2009年建立了教务管理对学生学籍、成绩等基本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统计,使教学管理不再是冗杂的数据,而是按照系统进行性操作得到的一条条记录,使复杂管理程序简单化、信息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采取班级月考核制和操行分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大多通过手工计分、评分,学生信息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在数据管理应用到学生日常管理、在校表现评价方面还是个空白。为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是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正确性。在现有的教务系统上,整理学生信息,理清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流程流向,使其清晰化、合理化,较早的时间发现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依据数据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

1 数据挖掘

1.1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中较常用的一种预测模型的算法,它对数据自动分类从而构造树形结构模型,对决策树进行分类。它采用信息增益的概念,以确定信息的理论为前提,在最大的信息量的数据库中的字段决定树中的一个节点创建,开始节点是一个结构的根节点,根据字段的不同的值进行树枝的分支。在树分支的过程中,每个分支中的子集交界处重复构建下一层分支。决策树已成为常用的分类工具之一,它是将一个训练文件分成一组通用规则的技术,因为它是在图模型树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因此,更容易让人理解。实例实例的集合可以分支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集,子集数的底线是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可构建所有可能分支的子集。决策树分类的数据可以在两个阶段,构建树和修剪树。首先,训练数据来测试函数生成不同的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的一个分支,每个分支继续构建下一层的节点和分支,最终创建一个决策树,然后进行修剪树枝的过程,把决定树转换为分类规则。决策树算法中最基本的算法是ID3算法,随后又在ID3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了C4.5,C5.0,SLIQ,SPRINT等算法。决策树算法的优点有容易学习,便于使用,分类速度较快,精度较高,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发现系统中。

1.2 数据挖掘的步骤

数据挖掘是复杂的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多阶段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这些工作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对挖掘对象选择,其次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次进行数据挖掘,最后对数据挖掘出的规则进行分析和取舍。下面对数据挖掘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1.2.1选择挖掘对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以确定它是否符合数据挖掘的需要,达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的要求,理清哪些数据需要来自客户,尽可能多渠道的获取支持数据挖掘的数据源,最后,确定挖掘对象,预测评估数据挖掘的结果。

1.2.2 数据预处理

这一阶段主要是合理的构建数据库的结构、内容等,为数据挖掘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输入。它包括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阶段。数据选择阶段主要工作室将多个文件或多个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和处理,设计者理解、获取数据信息的相关知识,搜集和选取数据挖掘的目标数据,建立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阶段是要整合与查核数据,其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清洗充实等,清理错误、去除噪声和与挖掘目标无关的数据,清除空白数据域和重复记录,使数据符合挖掘的要求,为下一步分析做准备。数据转换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不同格式数据转换和各种数据的统一汇总,将数据进行编码,从数据库中不同的字段属性转换成编码形式,方便搜索。

1.2.3实际数据挖掘工作

这一阶段是数据挖掘过程的重要阶段,它主要任务是开发模型与假设,采用各种挖掘方法和挖掘模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潜在的、有用的规则等。它包括如何产生假设,选择合适的方法,挖掘知识的操作以及验证发现的知识。

1.2.4结果分析与表示

这一阶段属于总结收尾阶段,主要工作就让客户从数据挖掘提取出知识进行评价分析,把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归纳,测试模型并检测数据挖掘结果,利用数据挖掘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最初客户所提出的问题。最后,解释与使用数据模型,利用各种可视化技术再现结构使之更容易方便客户使用。

2 C4.5算法

C4.5算法采用了信息增益率作为对选择分支属性,当计算出每个属性增益率后,进行比较,选择最大的属性作为分支决策属性,通过每一个取值建立节点。信息增益率表示了有分支产生的有用的信息的比率,因此这个值越大,分支包含的有用信息越多。事实说明,采用信息增益率比采用信息增益更好,它有效的解决了ID3算法选择取值多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的问题。

C4.5算法的整个过程是递归过程,停止于没有新的节点出现为止。C4.5算法不仅可以处理连续数值的属性,而且可以对定性属性实现一次分裂,对定量属性进行多次分裂,当数据缺失时,用表示缺失值。当进行测试节点时,可以删除节点的多余参数。据于以上功能,C4.5算法具有简单、高效,结果可靠等优点。

3 依据C4.5算法构造学生就业信息分析模型

3.1分析目的

本课题收集了2008级维、汉、哈三种语系的毕业生数据,提取毕业生数据库,因此分院的毕业生去向在南北疆及乌鲁木齐本地,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此数据作为训练实例数据集,具有普遍的意义。旨在构建一个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分析模型,找出影响学生就业去向的关键因素,并用于预测。

3.2数据处理

本课题抽取2008级毕业生的人文科学分院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成绩信息,毕业信息和学籍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数据加载的功能编程设计。从毕业生数据库中提取的基本信息表中,有少数学生已经退学或转专业以及中途参军入伍的学生信息将从列表中去除。使用SQL server2008的Analysis Services服务器建立多维数据表。七个维度分别是外汉语成绩、专业课成绩、实践能力、是否学生干部、单位性质。外汉语成绩大于等于85为优秀,介于60至85之间为合格,小于60为不合格。专业课成绩大于85为优秀,小于85为一般,教师口语、计算机基础、见习等列为实践能力成绩,大于85为优秀,小于85为一般。

将工作单位单位性质分为五类:教育机构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中心的就业的学生,单位性质编码39;企业公司包括自主创业择业的学生,单位性质编码70;暂缓就业包括专升本或者成人本科的学生,单位性质编码为71;特岗教师包括考取地州县教师岗位的学生,单位性质编码为50;公职人员包括考取公务员的学生,单位性质编码为51。

3.3数据分类

根据决策树算法的信息增益理论,设计数据挖掘分析器,分析计算得出就业实例集增益值得柱形图。此页面可以对决策树的算法进行选择,并且对提取的就业实例集的数据根据信息增益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在分析图表中显示民族、性别、外汉语水平、专业成绩、实践能力各个属性的增益率,并用柱形图进行表示。选出最大属性的增益率后,复位后,重新计算下一个节点属性增益率的计算,只到遇到所有属性的增益率全部计算完毕停止计算。

由于属性“专业水平”具有最大信息增值率值,故而选择该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对于每一个分枝,重复上述步骤。

3.4生成分类规则

数据挖掘分析器得出分类规则:

1) IF专业成绩=优秀+外汉语成绩=优秀+实践能力=优秀+民族=民THEN就业单位=50

2)IF专业成绩=优秀+外汉语成绩=优秀+实践能力=一般THEN就业单位=71

3) IF专业成绩=优秀+外汉语成绩=合格+实践能力=优秀+民族=汉 THEN就业单位=39

4) IF专业成绩=一般+外汉语成绩=合格+实践能力=一般 THEN就业单位=70

5) IF专业成绩=优秀+外汉语成绩=优秀+实践能力=一般+民族=汉THEN就业单位=51

6) IF专业成绩=优秀+外汉语成绩=优秀+实践能力=优秀+民族=汉THEN就业单位=71

3.5情况分析及建议

有(1)说明专业素质好,外汉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少数民族考取特岗的教师的可能性大。由(2)可知我校毕业学生学历为专科层次,在校期间专业成绩和外汉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都会通过复习通过专升本或成人高考提高学历。由(3)可知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适合教育机构的需要,符合我校面向小学、学前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另外,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大。在校期间少数民族学生如果担任学生干部,汉语水平相对较高。

由就业决策树图可知:专业成绩、外汉语成绩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因素,每一类就业单位都需要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

综上所述,提出两点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技能课程的设置。

2) 重视外汉语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论

本系统使用dephi2000和SQL server 2008开发,SQL server在开发数据库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dephi能方便快捷的进行B/S模式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界面和功能开发,用它实现数据库离散化,C4.5算法生成决策树以及分类规则,提供学生就业指导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幸东.高校学生就业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2] 李海琼.数据挖掘技术在辽宁大学就业辅助决策分析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