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价值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声誉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经典的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中被普遍应用。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中国,声誉机制能否在中国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已有研究文献,并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公司价值、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
【关键词】企业声誉 声誉机制 公司治理
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Fombrun(2004)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声誉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和追随者,以及赢得人们的尊敬”。企业声誉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约束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
对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大都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到底是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还是更好的财务绩效会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或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对此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Dunbar 和Schwalbach(2000) 以1988—1998年《管理者》调查的63 家德国公司为样本,根据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会计测量与市场测量来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结果表明公司声誉会影响未来的财务绩效(声誉影响),反过来,财务绩效会影响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公司声誉(绩效影响),两者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公司规模越大,所有权越集中,对声誉的影响越大。Roberts 和Dowling(2002)以1984—1998 年《财富》报告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良好的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对良好声誉的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持较高的利润结果,公司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延续效应。Rose 和Thomsen(2004)以丹麦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财务绩效能够提高公司声誉,但良好的声誉并不一定确保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Jose Luis 和Ladislao(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在1% 的置信度下显著正相关,并且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声誉或形象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是有限的。
黄亮华(2005)利用国内外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企业声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包括管理者、股东、供应商、债权人、顾客五类;财务绩效是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来整体衡量,包括稳健性、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最终得到不同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声誉的解释能力各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前人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得到结果会不尽相同。郑秀杰,杨淑娥(2009)以2002—2003 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对照组样本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声誉对后续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声誉越好,其后续财务绩效越高,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会降低后续财务绩效对前期财务绩效的敏感度。
一方面,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国别的差异和时滞的存在,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性,甚至有些结论相互矛盾。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学者难以对不同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并进行合理地解释。这也表明了目前对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
学者们对企业声誉效应研究的另一兴趣点是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是否产生影响?良好的企业声誉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公司价值越高是否意味着企业声誉越好?
Fombrun(1996)认为,企业声誉能够提升企业未来的资本市场价值,这称之为声誉的“影子价值”。
Srivastava 等(1997)对比研究了上榜《财富》杂志“最受尊敬的企业”,在公司风险和收益水平相近而平均声誉得分不同的情况下,在声誉得分上相差60% 意味着在市值上相差7%。如果是十分制的,在声誉得分上,6 分和7 分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150 万美元的公司市值。Black 等(2000)以1983—1997 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尊敬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盈利能力和声誉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声誉上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亿美元的公司市值。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反,Rose 和 Thomsen(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市场权益账面价值)没有影响。Ying Cao等(2010)以1987—2006 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以虚拟变量代替企业声誉并控制CEO 声誉,实证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资本成本的关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认为企业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与负债成本没有关系,企业声誉能够提供重要的经济利益。
国内对声誉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较少。王惟希(2013)以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发现,商誉上升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反之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
现有研究主要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为标准衡量企业声誉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研究存在对立的结论,这可能与研究时所选取的样本在国别、时间、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关,这也说明该领域研究还需要规范和深入。
三、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
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的指标各种各样,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但在各种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已经得到各界的一致认同。
Chun(2001)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认为产品的功能性属性、产品的非功能性属性、企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是影响企业声誉的四个因素。Anand(2002)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帮助贫穷的人,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企业声誉的建立,能够改变公众的看法,在政府、员工、股东、顾客和媒体面前形成自己强有力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被信任和尊重。Maignan和Ferrell(2004)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责任,认为企业责任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包括社区责任、顾客责任、员工责任和股东责任。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评价不一样,各项责任与企业声誉有显著的相关性。Godfrey P C 等(2009)研究发现,正面的社会责任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形成一种类似“保险”的效应。
李海芹和张子刚(2010)将企业声誉划分为认知声誉和情感声誉两个方面,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顾客忠诚影响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影响企业社会声誉进而影响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顾客忠诚。张鲜华(2012)以连续在2009—2011 年期间披露了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高,与声誉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霍彬,周燕华(2014)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
国外对声誉研究比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但直到本世纪初,国内理论界才开始接触西方声誉理论,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尝试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Karpoff 和Lott(1993)通过对美国1978—1987年132 个样本公司研究表明,声誉机制在约束公司违规行为中比法律机制更为重要,因为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的直接损失要比声誉上的损失要小。Llsv(2000)重点探讨了不同法系下公司治理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性和后果,并指出了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作用。Desai 等(2006)、Karpoff 等(2008)研究表明,在法制比较完善和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声誉机制通常可以通过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达到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的目的。
赵锡锋(2007)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声誉的相关性,认为公司的治理水平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从而使公司治理和公司声誉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声誉价值的重要因素,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提升公司声誉价值的建议。 肖海莲和胡挺(2007)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声誉机制是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有效机制,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第一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越高,更会从长远角度为公司考虑,注重公司声誉。皮天雷(2009)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国内外的声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认为当前法律在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作用已广泛被社会认同,但对声誉机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声誉机制是一种比法律机制成本更低的机制。
叶康涛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有效投资者保护和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国度,声誉机制可以起到延缓最终控制人与债权人冲突的作用。李延喜等(2010)通过对国内外声誉理论的文献梳理,发现我国投资银行的声誉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等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股权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发展,经理人声誉机制在完善市场监督职能,降低成本和管理者道德风险,保证契约执行方面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醋卫华(2013)以2004—2008 年“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发现良好的公司声誉可以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声誉机制作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中成为正式制度的有效替代机制。陈红等(2014) 以2008—2011 年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媒体发挥公司治理职能的新途径——声誉治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披露上市公司重要信息,形成股东声誉和公司声誉,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誉机制在治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约束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声誉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微观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声誉机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张维迎(2014)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只知道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看到市场还是一双隐性的眼睛——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将西方声誉理论引入和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治理和公司治理的问题中,有利于声誉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声誉的管理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亮华. 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浙江大学,2005.
[2] 郑秀杰,杨淑娥. 中国上市公司声誉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09,21(7): 96-104.
[3] 王惟希. 声誉对商业银行公司价值影响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4] 李海芹,张子刚.CSR 对企业声誉及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13(1): 90-98.
[5] 张鲜华. 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来自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兰州学刊,2012(12):99-102.
[6] 霍彬,周燕华. 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声誉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4,33(1): 59-65.
[7] 赵锡锋. 企业声誉及其价值评估[D]. 山东大学,2007.[8] 肖海莲,胡挺. 大股东侵占, 公司声誉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2008(6):108-114.
[9] Dunbar R L M, Schwalbach J. Corporate reputationand performance in Germany[J]. Corporate ReputationReview, 2000, 3(2): 115-123.
[10] Roberts P W, 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 1077-1093.
[11] Rose C, Thomsen 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on performance: some danish evidence[J]. 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2): 201-210.
[12] JSánchez J L F, Sotorrío L L. The creation of valuethrough corporate repu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 2007, 76(3): 335-346.
[13] Fombrun C J. Reputation: Realizing value from thecorporate Image[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1996.
[14] Karpoff J M, Lee D S, Martin G S. The cost to firmsof cooking the boo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8, 43(3): 581-612.
篇2
一、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 Porter)于1985年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进行着设计、生产、营销、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作业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此后。在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行业价值链的概念。通常一个房地产行业价值链是由土地决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市场推广(销售)以及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等各个环节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已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演化成一个个独立的企业群。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直接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通常都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使企业自身和与之合作的各种专业机构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
二、房地产业目前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于2002年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住宅产品开始多样化,大型综合小区开始出现。但进入2006年,随着国家政策环境改变,管理和调控力度加强,准入门槛提高以及土地供应重心向郊区转移,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外地企业的进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开始出现了问题,一些在繁荣时隐藏的问题开始出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价值链涉及行业价值链所有部分。生产体系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
典型的模式是拿地――建房――销售――物业一条龙滚动开发的模式,做全能开发商。大型房地产商是大而全,拥有自己的建筑施工企业、销售公司、装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实施纵向一体化,通吃全部产业链,业务不外包,“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小房地产商是中而全、小而全,也如法炮制。各个企业都想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全面开花,专业化的、有多营特色的房地产商少之又少。
这种生产体系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来说是有其可行性的。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人员配备齐全、相对素质较好,可以满足产业不同片断的要求,在优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集团的优势最大化。但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从人员配备上和资金上不可能实现对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管理。而目前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居多。这种“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在遇到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其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对于企业赢利造成影响。
(二)赢利模式主要为利用所得土地的低价格和融资的低成本获得利润
这种以“地――钱”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赢利模式有两个关键环节,即拿地和融资。获得廉价土地资源和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项目的成功。这需要同时具有和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的亲密关系和搞定权势人物的能力。其后果是房地产公司老板90%的时间用于在政府和银行之间周旋协调,而且是白天公关,晚上应酬,只有大约10%的时间用来考虑如何搞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目前我区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这种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公司老板大权小权一手独揽。事无巨细统一号令。房地产公司大多没有经营战略,没有品牌,不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少有房地产企业具有低生产成本、高服务品质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大多依靠广告炒作夸大产品的差异化。
(三)营销方式以概念炒作为主
成熟的营销方式应该是首先确定项目的潜在客户群。针对潜在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来定位项目,配置对应的销售团队,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和营销途径来实现销售回笼资金,即所谓面向客户的全程策划营销。目前我区的营销方式通常是前期策划创意,然后是广告轰炸和一连串的事件营销,利用概念的差异化来渲染和夸张产品的差异化,而实际上产品差异不大。
(四)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见效慢,抗投资风险能力低
由于房地产企业全程参与房地产项目开发产业链,从筹备、拿地、建设到销售,时间跨度短则三四年,长则七八年,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见效慢。通常项目开发筹备和建设期财务长期亏损,现金流净流出而且逐步加大,项目销售期现金流净流入,业绩开始扭亏而且逐步加大,项目开发的投资收益集中在项目后期套现。一旦销售期出现政策或宏观环境的恶化,轻则项目亏损。重则公司破产。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于我区房地产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产业价值链理论,本文给出基于行业产业链的优化重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即围绕开发商核心形成包括土地开发商、金融机构、设计总承包商和建筑总承包商等上游企业以及包括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下游企业及全程策划为纽带的这个企业价值链。
在按照优化后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实施价值链管理时,作为链条核心的开发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开发商的主导地位
在图2所示的价值链模式下,开发商将发挥主导作用,以“价值链核心驱动者”的身份代表价值链中若干企业来面对客户,这必然要求开发商有很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开发商而言,其工作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项目决策与提供资金。对实力雄厚、自身具备较强的全程策划能力的开发商而言,可以由公司内部实施:对相对较弱的开发商而言,可以外聘专业公司由其提供“全过程策划服务”,但应在项目定位市场划分等关键问题上有自己明确的认识。
(二)要有效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
对于房地产开商来讲,外部价值链是由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商、企业的顾客等共同组成,并且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外部价值链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不仅保证了房地产开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及效率,这对房地产企业实施有效的价值链管理至关重要。在对外部资源整合别要明确对设计总承包商和总承包建筑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1.设计总承包商(全过程策划服务外包时含策划公司)通常开发商与设计商的合作模式是由设计总承包商或策划公司与开发商共同主导,与不同类别的设计商共同协作、即由设计总承包商来与规划设计商、施工图设计商、园林绿化设计商、室内设计商进
行具体沟通。这种模式下要求设计总承包商有较高的设计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否则会造成设计信息的流失,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所以,选择素质较高的设计总承包商可以避免开发商与设计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降低了对开发商设计能力的要求,使其更有效地对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全程控制,
2.总承包建筑企业在多数项目建设工作中,开发商占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建筑市场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特别是材料和设备采购费,这部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项目整体开发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总承包建筑企业这个特殊角色的出现使得开发商更加有效地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控。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总承包建筑商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包括勘探、桩基、防水、保温、门窗、园林、室内装修等公司)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与开发商进行沟通协调。这样,开发商的合作对象也只有一个,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用于项目整体控制等更为重要的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合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构建企业内部虚拟价值链
在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组织主要是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组织内的部门划分非常细,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样的组织形成只能适应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环境。但在当今市场需求突变和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作为项目全程运作的资源整合者,需要通过其内部相关部门来获取外部价值链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外部资源集成。所以,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这种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它需要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使外部价值链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矩阵或网络型)在企业内部形成“虚拟价值链”的形式。这种结构不但使企业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而且使内外部集成的点对应起来,形成基于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内部集成。
篇3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每个企业都有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市场营销以及售后这一条生产链,就是该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企业的生产链可分为基础生产链和辅助生产链,传统观念认为,基础生产链是产生价值的生产环节,应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在市场环境下,辅助生产链也是尤为重要,不可小视的,因为已有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信息辅助技术才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在信息时代下,大中小企业都应积极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构,不断优化与完善管理模式,但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没有数据理论的支持,因此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创造价格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价值链理论是三维的控制论和信息论,所谓“三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时间维度,是对企业生产运作周期的成本管理;第二是经营战略维度,运用一定的战略与战术实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第三是空间维度,是平衡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以及客户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价值表现包括内在与外在两种形式,其中外在价值是企业的投资价值,内在价值是客户所产生的价值。在现代企业中,客户价值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的体验与所受服务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依据迈克尔所提出的“价值链”,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价值体现在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中,即各项经济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分类
价值链理论下成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概念,而是企业生产线上各个环节、部门相互关联的全面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控等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最终服务于战略管理及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活动。下面对这三方面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战略成本
战略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企业总体的价值定位,关乎企业价值的增殖与转移,贯穿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整个过程,影响其成本定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市场时机、地理位置以及学习整合的能力等,相应地产生战略、质量、时间、环境及空间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价值链理论关注的起点,同时在信息技术层面上又是成本汇总的终点。
(二)管控成本
管控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实际成本与预计目标的差距,主要涉及生产中期的战术成本,包括各个部门的开支、人力资源、营销策划及广告等项目的开支,相应地形成计划、标准、目标责任及资本等相关成本。该项成本价值链理论的中级阶段,对即时信息要求较高。
(三)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特定的成本对象,主要是短期的有任务期限的作业成本,包括由人工消耗、原材料耗损、技术革新、燃料动力消耗以及设备利用率等相应产生的产品、作业以及可控成本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基本价值链理论所分析的终点,同时又是信息技术中成本归集的起点。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局限于环境和技术手段,不再适应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状况,因而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价值链理论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三维度的全局模式,能更好的把握产品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也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计算
企业可通过目标成本计算、改良计算方法以及售后成本评估方法等完成对企业全成本的评估与计算。完成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初期研发成本链、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和后期销售及客户售后管理成本链三个阶段。
(一)初期研发成本链
初期研发成本即目标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起点,涉及产品生产设计以及成本预算,相关人员依据预算调整设计方案并尽可能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目标成本的计算是以市场需求以及目标客户阶层为导向的,其出发点是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与市场同比价格水平,因此这是一种引导型的计算方式,在企业资本投入中具有前瞻性,也是产品能否开发的首要因素。
(二)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
本阶段的成本链主要是改良成本计算,通过分析产品生产制造的相关因素,进而减少不利因素,实现预期成本估计的计算方式,对企业产品制造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成本计算是企业投产后开始计算的,具有一定的成本数据和相关基础信息的支持,其次依据管理部门制定的预算指标,一旦发现偏差,可实时纠正。
(三)后期售后管理成本
售后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售出后的维修、处理以及回收等各项成本的计算,产品的质量、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处置可影响售后成本,因此可通过平衡质量、环境和售后管理等成本降低企业的投入总成本,在提高企业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应注意企业的后顾之忧。
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索
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企业从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入手,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以实现在整体层面上对企业的把控。
(一)现实阶段控制
对企业产品开发的现实阶段实行控制主要针对生产现状、规模提出的,该阶段的控制主要强调实时监测产品成本的实际投放与预期投放的偏离差值,应贯穿于产品生产线的整个过程,在价值链理论中处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终端阶段,但是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或者发现预算不合理及时调整目标预算,以增强对现实运行阶段的控制力。
(二)超前阶段控制
对企业的超前控制是针对产品的设想及设计阶段提出的,即依据市场现状预先评估产本的成本和效益,并对其作出投放比例的合理调整。该阶段的控制借助于市场信息的获取手段,要求企业自身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条件,从而能合理地设置目标成本。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价值链理论下的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以对产品的生产规划、工艺技术进行分析优化,并在必要时为企业产业链重构作出指导,因而实现对企业产品的超前控制,有利于完善企业的价值链,有助于每一项成本投入都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在企业运营管理层次上实现管控前馈。
(三)理想状况控制
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不能仅局限于对企业现状的管理以及前瞻性管理,还应在理想的层面上实现对企业的革新控管,在现阶段市场提倡“创造”的时机下,理想状况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理想状况控制就是在创造产品的观念和构想上做充分的理想状态下的思考,构建自身的理想目标,该阶段领先于产品的生产设计、加工运作等处理阶段。在企业价值链上,该阶段能为上述两阶段提供方向和目标,是对企业战略性分析的理想化构想。
五、结语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各个企业都应积极变革现存的成本管理模式,提升价值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这也是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现实阶段、超前阶段以及理想状态三个视角下加强企业管理来阐述其模式的转变,对于现行的市场环境应该是奏效的。
参考文献:
[1]卢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8Z):113-114.
[2]马燕.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50-50.
[3]闻军明.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01-202.
篇4
【关键词】董事会组成;股权激励;企业价值
一、引言
当前,股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在欧美成熟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力手段。美国经验证明,从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深层次的建设和完善之中。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备受关注,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极为重视。
董事会是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具有监督和决策的作用,股权激励则是治理机制中重要的激励措施。经营者股权激励与董事会组成构成了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股权激励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各董事对股权激励实现公司企业价值的作用起到了什么样影响,即董事会组成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影响是公司治理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在此之前,国外学者对董事会组成、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众说纷纭,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实证结果提出不同的理论解释,而这些理论解释看起来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迄今为止尚未定论。
二、文献回顾
(一)独立董事与股权激励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独立董事之间是相互替代,还是互为补充,国外学者做过许多理论假设和经验研究,其结论是不一致的。Arthur(200l)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经营者股权较低时,经营者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有负向作用,符合治理机制的替代假设,当经营者股权较高时,经营者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仍有负向作用,符合权力博弈假设。因此他认为经营者股权和独立董事比例之间存在反向关系。Ghosh和Sirmans(2003)以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REITS)199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采用OLS法还是2SLS法,经营者股权激励对独立董事比例都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显著性水平均为5%。
国内仅有少数学者研究经营者股权激励与董事会组成的关系。邵少敏(2004)以浙江省50家上市公司2001年和2002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总经理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1%。牛建波(2004)选取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数据进行截面分析,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对总经理的长期股权激励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
(二)非执行董事与股权激励
Mehran(1995)随机选取了153家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79—1980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
而部分学者认为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有负向作用。Weisbach(1988)认为非执行董事的监督作用和经营者的股权激励都是降低成本的两种方法,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Ghosh和Sirmans(2003)以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REITS)199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采用OLS法还是,2SLS法,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都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显著性水平均为5%。
(三)执行董事与企业价值
靳云汇、李克成(2002)选取1999年沪深两地新上市的78家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董事与企业绩效(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呈负向关系,但不显著。而非执行董事(除内部董事后的其他董事)比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因此他们认为引入独立董事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效率。
(四)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
在上世纪60年代,很多企业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多数,而现在几乎所有企业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都占了多数。研究证明,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的行为存在差异,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与独立董事不占多数的董事会的行为也存在差异。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独立董事占多数的企业绩效好于独立董事不占多数的企业。Bhagat和Black(1999)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随后,他们(2002)进一步以美国934家上市的大企业1991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法和3SLS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随着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的上升,企业的长期价值不断下降,但结论不显著。周翼翔(2011)从内生性角度出发,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的结果得出,绩效无论用什么变量来表示,它与董事会独立性均为负相关关系,且均在1%水平上强烈显著。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董事会独立程度的提高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
但一些研究证明,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Mehran(199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以托宾Q还是总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价值时,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都呈正向关系。Klein(1998)研究了董事会中的委员会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独立董事占主要成分的监督委员会与企业价值没有相关性,而投资委员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五)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
股权激励自起源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诸多理论。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正相关。邱世远,徐国栋(2003)利用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者持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来研究高管人员持股量的高低两类极端样本数据的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数高的公司的经营业绩比高管持股数低的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并且差异是显著的,由此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企业价值有正向作用。有的学者得出结论,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黄之骏(2006)遵循内生性的研究思路,选取高科技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用其2001年-2004年的数据构建均衡的平行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一系列方法,得到了与前期研究大不相同的一些结论,认为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
三、基于董事会组成视角下的研究展望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促进了各国企业管理者及其他关键员工的薪酬制度改革、结构优化,为最终实现股权激励吹来了一股新风。影响股权激励的因素有很多,董事会组成就是其中的一个。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董事会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其治理效率如何、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呢?为了更好的促进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我们将董事会作为入手点,分析其组成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据此为董事会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合理分配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为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和董事会建设提供一些政策建议(见图1)。
根据图1的研究思路,将董事会结构进行划分,分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又将非执行董事划分为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然后进行实证研究,先通过相关模型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再将董事会作为交叉项,研究其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在此,把董事会分为两组,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为一组,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为一组。分析每一组中两者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最后,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下述问题:一是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产生何种作用,并作对比分析;二是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产生何种作用,并作对比分析;三是从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合理分配董事会中各董事的比例从而最有效的促进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
基于国内外对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应试图在吸取相关文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股权分制改革的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的现状,对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董事会中各董事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进行董事会建设,以促进股权激励、提升企业业绩这一问题展开有益探讨。
四、意义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证券市场建设的深化,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加强董事会建设的相关文件法规不断出台;另一方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加速进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相关措施也在陆续成形。然而,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大多数研究的是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他们并没有对董事会的组成作详尽的划分,并且也没有人将董事会组成作为一个视角,研究其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董事会组成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作用如何,进行相关研究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认识,将更有侧重的去进行董事会结构的建设,合理分配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企业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邵少敏,吴沧澜,林伟.独立董事、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J].世界经济,2004:12-17.
[2]牛建波.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与总经理长激励——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C].中国第3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46-52.
[3]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101-116.
[4]莫冬艳,邵聪.高管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检验[J].科学决策,2010(7):
18-29.
[5]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篇5
由于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预期的回报,从“生产率悖论”、“IT黑洞”到卡尔引爆的世纪大论战,关于信息技术价值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影响力日渐凸显的信息化时代,究竟如何看待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本专栏从波特的五力模型、资源基础理论和麦克法伦的“战略模块”理论三个视角分别从行业竞争环境、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定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标准化,单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商品化和标准化)直接带来的战略价值(即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呈现衰减趋势”。
一. 从波特五力模型看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衰减
按照波特理论,一个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由5种力量组成,它们是购买者力量、供应商力量、进入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和已存在的竞争者的力量,这5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5种竞争力量的对比,对于行业中的单个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直接应用能否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1.信息技术增加了购买者的力量,使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增强。
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购买者可以方便快捷低价地获取购买信息,不再局限于听信某个厂商的促销宣传,购买者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通过搜索互联网的目标资源,借助于自动化的报价结账系统,购买者可以更容易地评估所需资源的价值,以做出自制还是购买的决定。同时,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并使购买者获得更多价格上的优惠。如家庭购物服务,网上购物平台使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购买者可以用他们的个人电脑浏览商品的电子目录并且进行产品价格和规格比较,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低于市场零售价25%-30%的价格购买。
2.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商务模式,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有所增强。
信息技术一方面增强了购买者的力量,同时也为供应商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竞价平台,供应商借助于强大的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的交互、迅捷和无地域限制的特性,通过自己的集合竞价平台,以高品质的商品和由高走低的价格折扣迅速吸引更多采购商前来购买,从而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定单,不再仅仅依赖原有下游企业的有限采购。另外,随着自由贸易的逐步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供应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买主,选择最有利的合作伙伴;或者通过与其他供应商及客户缔结战略性联盟,走出“以最低价取胜”的误区,获取长期的战略回报。根据Forrester公司的调查,1998年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已达到430亿美元,2003年激增到13000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供应商们已经掌握了电子商务这一利器。
3.信息技术使替代产品的威胁加大了。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灵活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加工体系使得许多行业的可替代产品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简便的方式完善自身的产品功能,从而大大加强了可代替产品的商业威胁性。当市场出现价格变动、质量不稳等问题时,品种繁多的替代产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加剧市场竞争。
4.信息技术削弱了进入壁垒,新进入者的威胁增大。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的价格急剧下降,使得信息技术应用早期由于软硬件庞大投入而造成的进入障碍逐渐减少,甚至不存在;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消除了大型企业长期积累起来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进入壁垒,新进入者更容易获得市场的相关数据,抓住市场细分目标进入市场,使得新进入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大规模生产的僵化模式,现在大规模生产对于自动化生产已经不那么重要,这也使得一部分行业的进入障碍降低了。另外,技术关键或称技术诀窍,是拥有和控制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信息社会,保密工作变得很艰难,新产品的创新技术机密70%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得并仿冒。这一切都减弱了进入壁垒的影响,新进入者的增多给行业内现有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5.信息技术加剧了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信息壁垒降低,行业内会涌入大量的新进入者,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对手的信息,使行业内部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
透过以上的分析,对于行业内的单个企业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力斯剑,行业的竞争环境已经向它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波特教授1985年曾经撰文《如何利用信息形成竞争优势》,他当时认为信息技术让企业以新的方式超越竞争对手,并进而创造出竞争优势。但时隔16年后,他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近乎相反的评论,在《战略与因特网》一文中写道,“信息技术对于行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坚守公司的私有技术变得越来越困难,因特网的使用扩展了市场范围,竞争对手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因特网主要的悖论恰好是她施予的恩惠:把信息变得随处可得,减轻了购买、营销和配送的困难,使买卖双方更容易地联系和交易,但同时对于公司来说,要把这些恩惠变成利润是越来越困难了”。波特教授的论断一语中的,信息技术也许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和优势,但对于行业内的单个企业来说,仅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为他们赢取战略竞争优势了。
二. 从资源基础理论看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衰减
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产业环境分析的角度指明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途径,但忽略了单个企业的内部差异性,恰好资源基础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从研究企业内部的资源出发,将竞争优势的来源指向了企业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不同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说,企业内部条件比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资源的积累;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特殊的异质资源,在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但是这种特殊资源肯定会被其他企业模仿。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因果关系模糊、路径依赖性和模仿成本。关于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巴尼在假设资源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4种特性: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mperfect imitability)和不可替代性(insubstitutability)。
基于巴尼的资源基础模型,当企业通过自研或者外包等方式将信息技术转化为企业的资源之后,对照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四种标准,从竞争后果和业绩评价两方面分析可以得出表1所示的结果。
对于行业内的单个企业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商品化,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就使得信息技术的稀有特性在逐渐消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通用标准的逐渐形成,加上大量最佳实践被软件化和模式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也渐趋标准化和大众化,模仿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信息技术难于模仿的属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和其逐渐被沉淀为企业的一种基础设施,虽然我们无法像经济学中由于猪肉价格上涨消费者暂时用鸡蛋代替猪肉来满足需求一样,用其他的物品或资源完全替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但是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信息技术自身的更新换代和在其之上兴起的知识管理理论却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贡献。虽然在替代性上无法量化信息技术,但是作为一种资源,当企业其他战略相似或者对等资源走向前台的时候,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就会削弱,其不可替代性也就随之弱化。信息技术的价值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它的稀有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会随着其自身的发展逐渐削弱,从表1的分析来看,竞争后果是竞争对等或者暂时性的竞争优势,业绩评价显示平均回报或者略高于平均回报,可见信息技术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战略资源,企业单单依靠信息技术也不会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证实了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衰减趋势。
三. 从麦克法伦战略模块理论看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衰减
美国哈佛商学院麦克法伦教授使用方格图的定位法,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经营活动和核心战略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战略模块”理论,如表2所示。麦克法伦教授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影响和作用,从企业核心经营活动与核心战略两个角度划分了四个模块:日常运作、辅助支持、短期升级和战略地位。
篇6
一、基于企业重建思想的成本法
成本法(资产加和法)实际上是通过分别估测构成企业的所有可确指资产价值后加和而成。其思路为企业总价值等于企业各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对构成企业的各单项资产进行评估时,也应区分企业是否遵循持续经营假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各单项资产应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分项评估,对非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单项资产应按变现原则进行评估。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很难考虑到哪些没有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的资产,如企业的商誉、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销售网络等。而这些又是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单独采用成本法评估是不可取的。
二、基于市场比较思路的市场法
市场法又称为市场价格比较法,是通过寻找市场上已经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企业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调整和修正,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确定并购企业价值。具体实务中,通常采用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
参考案例比较法是通过在对交易对象进行财务分析,从资本市场上寻找同行业类似企业,对这些参照物企业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评估对象和参照物企业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及调整,得出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并购案例比较法是通过搜集大量类似并购交易案例,通过分析交易案例的资料,在对交易对象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依照交易案例数据进行调整,以得出并购企业价值的方法。
无论是参考企业比较法还是并购案例比较法,其核心问题都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倍数,价值倍数的测算思路可表示如下:
市场法的关键在于可比企业的选择与可比指标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存在着某种可比性,但应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竞争地位、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等相类似的企业。选择的企业越类似,运用市场法得出的评估值也就越准确。
三、基于收益还原思路的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收益法)是国际上流行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从企业整体价值的定义和资产评估的角度出发,收益还原思路即收益现值法是评估并购企业价值的一条捷径。企业价值评估的直接对象是企业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而收益现值法就是以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为标的进行的评估。收益现值法按照收益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以下模型:
股利折现模型(DDM,Dividend discount model)是假设企业能给投资人带来的预期收益就是所发放的股利,将预期股利进行折现以此来估算企业价值的方法。通常认为,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分红率较高的企业,但事实上,企业往往分红率都不高,而且分红与公司股利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其操作性并不强。
现金流折现模型(DCF,Discount Cash Flow)是最为严谨的对企业和股票估值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预测企业的预期现金流和折现率,将折现值作为企业的价值。这种方法又有几个分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FCF,FreeCashFlow)。“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实际持有的能够回报股东的现金流,是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及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自由现金流又衍生出实体自由现金流量(FCFF,Free Cash Flow of Firm)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FCFE,Free Cash Flow of Equity)。
实体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一定时期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者的税后现金流,这里的投资人既包括股权投资人,又包括债权投资人。其公式为:
FXFF=净收益+折旧-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公式(3)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仅可以提供给股权投资人的现金流量,它等于实体自由现金流量减去债权人支付后剩余的部分。
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收益现值法的计算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方式:
其中A的涵义为企业每年的年金(等额)收益。由于企业未来可预测的给年预期收益不同,在计算企业价值时,为了利用年金法的计算便捷性,可以把企业未来的可预测各年预期收益进行年金化处理,然后把已经年金化了的企业预期收益进行收益还原,估测整体企业价值。公式(2)又可写为:
3.分段法
假设未来n年的企业收益可以较准确预测,第n年后的企业经营逐渐成熟,收益保持稳定,故分段法的公式为:
假设从第n+1年起,企业预期年收益保持一定比率(g)增长下去,其公式为:
在非永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企业将从最有利回收投资的角度,争取在不追加资本性投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知道企业丧失生产经营能力为止,其公式为:
式中,为Pn第n年(企业终止经营时)的资产变现价值。
分段法(两阶段)是假设持续经营企业的收益预期可分为前后两段。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发展的前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收益也是不稳定的,并且由于前期不稳定阶段离评估时点的时间间隔较短,企业收益采取逐年预测比较准确,故采用单独折现累加的方法。而后段的企业在经历了不稳定的状态之后,其生产经营可能会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其收益趋于稳定或按某种规律进行变化,故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假设它按某一规律变化,对其进行还原和折现处理。最后将前后两阶段计算出的现值进行加和,由此构成整体企业的价值。此外,还可根据企业的发展周期变化划分为三阶段型等不同形式。
四、其他方法
1.经济附加值法(EVA法)
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概念有所区别,EVA法认为传统的企业利润观念存在缺陷,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其忽视了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的真正利润是从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这才是真正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EVA法最简便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会计利润减去全部资本的费用。复杂的方法是逐项调整,分别计算出经济收入、经济成本,再用经济收入减经济成本得出经济利润。以下是经济附加值的几种计算公式:
经济附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公式(11)
经济附加值=税后净利润-股权费用 公式(12)
=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
=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期初投资成本×期初投资资本回报率-期初 投资资本
用EVA法评估企业价值,是认为企业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期初投资的资本,另一部分是预期经济利润的现值。其公式为:
企业实体价值=期初投资资本+预期经济利润现值
公式(13)
期初投资资本=所有者权益+净债务
2.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是指其持有者能在规定时间内按交易双方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基础工具的权利,一般分为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期权的价格如何确定是整个期权交易中的关键点。Black-Scholes模型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该模型中,期权的价格是其标的资产的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异、期权的执行价格、距到期日的长短及无风险利率的函数。而买入期权的定价模型为:
式中:C0--看涨期权的当前价值;
S0--标的资产的现行价格;
N(d1)--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率小于d的概率;
X--期权执行价格;
e--约等于2.7183;
t--期权到期日前的时间(年);
σ--标的资产年回报率标准差;
re--(瞬时)无风险利率;
t--距离到期日的剩余时间(年);
N--累积正态分布函数,其均值为0;标准差为1。
较常见的期权定价模型还有二叉树定价模型,其中单期二叉树模型的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C0--看涨期权现行价格
Cu--股票上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
Cd--股票下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
u--股价上行乘数
d--股价下行乘数
r--无风险利率
篇7
一、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价值链理论是三维的控制论和信息论,所谓“三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时间维度,是对企业生产运作周期的成本管理;第二是经营战略维度,运用一定的战略与战术实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第三是空间维度,是平衡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以及客户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价值表现包括内在与外在两种形式,其中外在价值是企业的投资价值,内在价值是客户所产生的价值。在现代企业中,客户价值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的体验与所受服务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依据迈克尔所提出的“价值链”,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价值体现在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中,即各项经济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分类
价值链理论下成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概念,而是企业生产线上各个环节、部门相互关联的全面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控等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最终服务于战略管理及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活动。下面对这三方面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战略成本
战略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企业总体的价值定位,关乎企业价值的增殖与转移,贯穿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整个过程,影响其成本定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市场时机、地理位置以及学习整合的能力等,相应地产生战略、质量、时间、环境及空间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价值链理论关注的起点,同时在信息技术层面上又是成本汇总的终点。
(二)管控成本
管控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实际成本与预计目标的差距,主要涉及生产中期的战术成本,包括各个部门的开支、人力资源、营销策划及广告等项目的开支,相应地形成计划、标准、目标责任及资本等相关成本。该项成本价值链理论的中级阶段,对即时信息要求较高。
(三)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特定的成本对象,主要是短期的有任务期限的作业成本,包括由人工消耗、原材料耗损、技术革新、燃料动力消耗以及设备利用率等相应产生的产品、作业以及可控成本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基本价值链理论所分析的终点,同时又是信息技术中成本归集的起点。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局限于环境和技术手段,不再适应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状况,因而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价值链理论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三维度的全局模式,能更好的把握产品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也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计算
企业可通过目标成本计算、改良计算方法以及售后成本评估方法等完成对企业全成本的评估与计算。完成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初期研发成本链、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和后期销售及客户售后管理成本链三个阶段。
(一)初期研发成本链
初期研发成本即目标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起点,涉及产品生产设计以及成本预算,相关人员依据预算调整设计方案并尽可能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目标成本的计算是以市场需求以及目标客户阶层为导向的,其出发点是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与市场同比价格水平,因此这是一种引导型的计算方式,在企业资本投入中具有前瞻性,也是产品能否开发的首要因素。
(二)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
本阶段的成本链主要是改良成本计算,通过分析产品生产制造的相关因素,进而减少不利因素,实现预期成本估计的计算方式,对企业产品制造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成本计算是企业投产后开始计算的,具有一定的成本数据和相关基础信息的支持,其次依据管理部门制定的预算指标,一旦发现偏差,可实时纠正。
(三)后期售后管理成本
售后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售出后的维修、处理以及回收等各项成本的计算,产品的质量、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处置可影响售后成本,因此可通过平衡质量、环境和售后管理等成本降低企业的投入总成本,在提高企业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应注意企业的后顾之忧。
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索
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企业从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入手,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以实现在整体层面上对企业的把控。
(一)现实阶段控制
对企业产品开发的现实阶段实行控制主要针对生产现状、规模提出的,该阶段的控制主要强调实时监测产品成本的实际投放与预期投放的偏离差值,应贯穿于产品生产线的整个过程,在价值链理论中处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终端阶段,但是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或者发现预算不合理及时调整目标预算,以增强对现实运行阶段的控制力。
(二)超前阶段控制
对企业的超前控制是针对产品的设想及设计阶段提出的,即依据市场现状预先评估产本的成本和效益,并对其作出投放比例的合理调整。该阶段的控制借助于市场信息的获取手段,要求企业自身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条件,从而能合理地设置目标成本。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价值链理论下的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以对产品的生产规划、工艺技术进行分析优化,并在必要时为企业产业链重构作出指导,因而实现对企业产品的超前控制,有利于完善企业的价值链,有助于每一项成本投入都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在企业运营管理层次上实现管控前馈。
(三)理想状况控制
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不能仅局限于对企业现状的管理以及前瞻性管理,还应在理想的层面上实现对企业的革新控管,在现阶段市场提倡“创造”的时机下,理想状况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理想状况控制就是在创造产品的观念和构想上做充分的理想状态下的思考,构建自身的理想目标,该阶段领先于产品的生产设计、加工运作等处理阶段。在企业价值链上,该阶段能为上述两阶段提供方向和目标,是对企业战略性分析的理想化构想。
篇8
[关键词] 孵化器 价值链模型 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认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者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当前的价值链分析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框架,即通过寻找关键增值环节并优化价值链以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或产业的运行效率。清华大学的林强、姜彦福认为:“…孵化器是执行孵化机制的社会经济组织。这种运作机制的初级形态是为被孵企业提供一些硬件设施和优惠政策等;中级形态是为被孵企业提供一些与创业有关的中介、培训和管理服务等;高级形态是形成孵化器自身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得孵化器和被孵企业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成长….。”并提出我国孵化器的未来发展“在运作机制上要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孵化器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价值链理论正是为这种经济组织提升自身服务增值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孵化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型经济组织,从它的价值链角度分析其竞争力是适合的。
一、孵化器的价值链分析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两类。
孵化器的基本活动是个孵化器形成其价值的直接活动,包括行政服务;提供咨询、顾问等中级增值服务;提供投融资平台、基金管理、风险投资等高级增值服务,是一串各个环节相扣的增值服务过程。
行政服务是开展房屋租赁、设备共享服务、证照办理等有价工作,是孵化器的基本工作;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技术咨询、市场咨询、政策法律咨询、调研与项目开发、项目评估与建议、商业计划顾问、政策优惠与办理、市场营销开拓等是为在孵企业提供中级增值服务,对初创企业的成长中克服技术风险、市场开拓风险是极为有利的;孵化器组建基金管理公司、风险基金等,为在孵企业在基金投资项目开发、项目的评估与建议、基金管理与处分、企业管理顾问等方面,提供了其高级增值服务,推进在孵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与扩张。显然,孵化器的服务过程也就是价值增值过程,是其基本活动的价值链形成过程。
孵化器的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网络管理,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支持与影响孵化器的整个价值创造活动,因此其优劣不仅能直接影响孵化器的经营成本而且能间接影响孵化器的绩效。
孵化器要实现其正常运营,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科技研发环境、建设必要的孵化空间、配备必要的孵化器办公设备等起码的硬件环境;组建一支高素质、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团队,是孵化器正常运营的人力资源要素;孵化器与政府各部门、技术市场、资本市场、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密切的关系,构建与维护战略伙伴关系的网络,是孵化器运营的基本软环境。上述三者是孵化器的基本资源,是孵化器对在孵企业实施孵化活动的辅助活动。
因此,孵化器价值链是行政服务、顾问咨询服务、基金管理及风险投资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其各个独立的增值服务环节组成了一个孵化初创企业的价值增值系统(见图)。
图 孵化器价值链模型
二、基于价值链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从价值链形成过程来看,孵化器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由提供增值服务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的。其基础设施结构、人力资源和社会网络的开发与利用独立表现是没有意义的,只能通过增值服务的作用,将资源与团队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绩效。
增值服务的作用是孵化,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增值活动。在孵化过程中,孵化器的绩效由价值增值过程的结果来体现,绩效的高低显现出竞争优势的高低,表征为竞争力的强弱。依据价值链模型,孵化器的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与利用升级的价值体现为自我增值,增值服务活动升级的价值体现为两类:一是综合能力,表征服务过程的水平;二是就业增量、毕业企业和创造财富,表征服务的结果。
由于孵化器的绩效是孵化器的运行结果,根据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报表,表征孵化器绩效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有:
对于综合能力指标由于涉及较多参数,计算方法复杂,在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指标中没有统计,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考察孵化器运行绩效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必须纳入指标体系一并衡量。
从竞争力的计量角度来看,鉴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客观性以及评价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采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孵化器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能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指标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不相关的主因子,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孵化器价值链模型还可以对指标进行分类,通过降维处理把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
参考文献:
[1]赵玉海: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与发展取向.中国科技统计网站.2005.12.1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译本)[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5,3
[3]林强姜彦福: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及新趋势[J].科学学研究,2002(2)
篇9
关键词:动态能力理论 通货膨胀 中小企业 企业价值
一、引言
中小企业的企业价值是否能可持续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较高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房租成本、融资成本等大幅提高,其原有的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优势逐渐消失,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资金链紧张,发展规模缩小等一系列降低企业价值的不利变化,甚至已处于生存困境、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减弱将大大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和框架最初是由Teece等人在1994年提出来的,是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内建立在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基础上的强调企业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快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Adner 和Helfat(2003)在Teece等的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管理能力理论。动态管理能力是指建立、整合和重构资源与能力的能力,但是它没有对外部环境变化速度做出要求。动态能力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Eisenhard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体现在产品创新、战略决策制定、动态联盟等动态的过程,从而重整资源,为企业创造不断更新的竞争优势。为了推进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试图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中小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理论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灵活调整企业各项战略战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长远地、稳健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生态环境及面临的挑战
( 一 )人工、材料、房租等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大幅度压缩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上涨,国内外原材料、资源价格上涨,房租价格上涨等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的浙江地区,2011年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总成本上涨了约70%。在工人工资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时,很多企业还出现了用工荒,不得不以更高的工资吸引甚至是抢夺工人。在温州市经贸委调查的855家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普工工资上升,2011年的人工成本比2010年平均增加20%以上。成本上涨趋势在2012年继续发展。同时近年来我国房租价格也大幅度提高,更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一方面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买方市场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小企业不敢轻易大幅提价,使得原本依靠低价薄利多销获得生存和发展力量的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而面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不得不停产歇业,竞争力降低。
( 二 )融资成本提高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尽管从2011年末开始到2012年,为了缓解经济衰退,央行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释放了一定的信贷量,并颁布了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受惠力度仍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转向获取民间高利贷,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周转不畅,资金链极有可能断裂而使得企业陷入困境。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成本加上担保、评估以及财产保险、公证等费用,使得融资成本已高达10%以上,温州和东莞等多个城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因融资成本过高,陷入财务困境而纷纷倒闭。
( 三 )物价上涨影响资金回收速度 目前很多企业普遍资金链断裂,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恶化,有些中小企业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放宽了对客户的信用标准,使其应收账款的质量更差,加之很多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形成恶性循环。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还会使得应收方的资金贬值,降低企业价值。这些都会削弱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 四 )价格频繁波动不利于中小企业作出科学投资决策 近年来,我国和国际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短期炒作情况增加。此时,如果中小企业一味地根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或下跌而做出投资决策,则有可能出现失误而导致大的亏损,严重削弱竞争力。近几年来的很多中小企业主由于利润减薄,在房产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引导下,将资金由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投资,在抑制投资性房地产政策的影响下,不得不接受房产价格下跌、资金缩水的结局;之前的实体经济竞争力也遭到削弱,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实现中小企业价值最大化研究
(一)动态能力基本原理 动态能力理论体现了“权变思想”,即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企业应不断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来保持或增强其竞争地位;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的研究方法,是目前的学术前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动态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不断调整资源的组合和利用模式,具体化了企业保持或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法,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林萍(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越是在动荡的环境中,动态能力理论越能体现其优越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企业的价值由企业未来可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决定,与企业长远的、可持续的竞争力有密切关系。根据企业价值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未来每年可以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越大,企业价值越大;由风险决定的贴现率(K)越小,即风险越小,企业价值越大。面对变动的经济环境和变动的竞争力,如果固守原来的经营战略,对于既不具有资金规模优势,有没有强大的政府支持而又没有鲜明特色经营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未来可以创造的现金流量预期变差,而将承担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经营持续恶化,资金链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将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在加大——这些对于中小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中小企业能够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经营实践的指导,敏锐地感知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学习与创新并科学地整合内外资源来迅速应对环境变化,从而提升其技术含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由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向占领产业链中高端转变,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一方面增加未来每年的自由现金净流量,一方面降低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就能提升企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 二 )迅速、准确感知环境的各种变化 迅速、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各种变化,才能为及时、准确地应对变化,而不是受制于变化做好充分准备。(1)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迅速感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针对某些行业的支持与限制政策对于经济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顺应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政策产生的有利影响、规避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创造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和降低各种风险。那么首先,中小企业必须迅速、准确地感知到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可能将产生的影响,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先发制人。(2)对相关物价涨跌的敏感性。相关物价的涨跌与中小企业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有直接关系,也就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有直接关系。中小企业需要敏锐地预计到与其成本相关的产品价格变化,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同类销售产品价格的价格也要有敏感性,才能及时调整价格弥补成本价格的上涨等的不利影响。另外,中小企业还需留意替代品、互补品的物价涨跌,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小于本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企业的销售量将可能受到影响,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互补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大于本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企业可能由此损失本可以获得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3)迅速掌握竞争对手的变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竞争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掌握竞争对手的变化,了解同行业竞争伙伴在产品、服务、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及时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保证市场占有量不因此而萎缩,从而抢占先机,进一步改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经营风险。(4)迅速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由于国内外各种产品的日渐丰富,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原来的卖方市场早已转变成卖方市场。顾客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后续服务的到位等方面有较强烈的改善性需求。为了能够保持竞争力,中小企业也需要及时发现顾客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变化,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创造更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经营风险。
( 三 )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学习与创新 在了解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相关物价涨跌,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服务、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顾客现有和潜在的需求变化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创新,为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增加和风险降低做好进一步准备。(1)产品与服务创新学习。产品与服务是否有竞争力是企业能否提升价值的关键因素。一成不变的产品与服务必将逐渐丧失竞争力。要想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先进的技术,研发或引进更先进的产品,以及研究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竞争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2)管理制度创新学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固然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如果相关的制度不能适应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新技术充分应用于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不断创新并适应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制度才能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都不够科学和健全,更多地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尤其是在一些家族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夹杂着很多感情和利益因素,更增加了理性科学决策的难度。因此,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环境变化,中小企业也应关注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弥补管理和制度落后对企业价值创造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晰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个人的产权,完善其产权制度;完善原有的对经理层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改变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方法。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增强中小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企业价值。(3)企业文化创新学习。体现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这种效果是单纯的工资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所达不到的,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价值有巨大的作用。很多中小企业对建设企业文化缺少足够的重视,以资金实力薄弱和人力资源不足作为其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借口,没有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员工归属感,从而以较低成本吸引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目前工资成本大幅度、进行式上涨,且出现用工荒,企业为争夺核心人才哄抬工资的现状下,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尽可能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这比简单地给职工涨工资更能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以较低工资成本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增加企业价值。(4)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激发潜力。企业的创新不能单凭企业主或少数管理人员来推动。很多在一线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直接接触产品生产或直接接触顾客,他们对于产品的性能、顾客的需求以及环境的变化有更加直观的体会。因此,来自这些员工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加切合实际也更有重要的影响力。除了企业主或管理人员主导的创新与变革意外,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是许多中小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的。
( 四 )整合资源来重塑竞争力 在对环境变化进行迅速、准确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迅速进行相关学习与创新以后,企业就可以整合原有资源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重塑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1)准确根据环境变化迅速对企业进行战略再定位。在原有的战略方向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需要顺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根据自身可整合的资源,迅速调整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既然通货膨胀使得原有的低成本、低价格战略已经丧失竞争优势,企业就应该调整战略方向,突出创新、重视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另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绿色产业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值得考虑的战略方向,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形成并占领新的消费市场。文化创意产业还能推动文化、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和结构优化。(2)快速重整内外资源应对环境变化。投资决策是需要调动企业大部分资源的决策,也是对于决定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决策,中小企业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其地域或特色优势,挖掘生产经营潜力,以特殊市场或特殊消费群体市场为目标进行投资;这一点特别适合于不够发达地区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在缺少成熟大企业竞争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做大做强,逐渐形成竞争力。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中小企业的相关投资予以鼓励和支持,以利于中小企业与具有更强科研实力,商品化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的大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以小资本取得竞争地位,赢得相对平稳的成长环境,从而降低风险、保持相对平稳的未来现金流入量。另外,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实物期权的理财方法降低投资的风险,不盲目跟风、随意决策,而强调观望的灵活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和阶段性,当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确定以后再做出决策。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应保持灵活性和谨慎性,如果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能够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有所增加,那么即使面对较高贷款利率带来的较高的融资成本,也应适当增加融资,以获取更多的企业价值增加;反之则要谨慎融资。营运资本资源的管理也保持灵活性,在主要原材料、资源等明显涨价的情况下,应在保持企业资金链通畅的情况下适当囤积原材料和其他资源,避免通货膨胀对企业价值的剥夺,但也要避免过度囤积对企业资金链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更加重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工作,减少坏账损失量,在商业信用期内应尽延迟支付应付账款,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负债价值下降的利益。(3)灵活调整组织结构应对环境变化。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基础薄弱,单靠自身的力量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将受到其资金和技术的约束。但是,环境在变化,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在变化,必须不断有所创新才能适应环境,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可采用模仿创新的战略,根据环境的动态需求,引进相关科研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借鉴其优势技术来提升自我技术能力,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能够增加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风险,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中小企业应改变死板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根据环境变化建立柔性化组织、扁平化组织和网络化组织,根据需要随时组建各种“研发团队”、“项目团队”或“营销团队”等,企业各部门人员建立系统化思想,打破原来“各自为阵”的分割式的思想。具有技术、人才互补的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采用合作创新战略,根据技术开发的需要,积极地、迅速地找到可以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伙伴,建立动态联盟等虚拟组织,及时抓住机遇,满足市场的需求,使资源配置优化,企业价值增加。根据战略再定位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借助外援来解决中小企业技术、资金薄弱的问题。
四、结论
虽然动态能力理论已有众多的文献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研究非常少。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动态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并研究了动态能力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企业的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根据Teece提出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三个主要方向,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从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豪、崔瑜:《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林萍:《组织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4]郑素丽、章威、吴晓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实证》,《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3期。
[5]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6]Eisenhardt K.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7]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8]Adner R., Helfat C..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篇10
关键词:B2B品牌;品牌价值;评估;客户
B2B,即business to business的简写,B2B企业专指那些其产品或服务面向其他企业或下游产业链而非直接消费者的企业,B2B企业广泛存在于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纺织印染、包装制造、工业原料等等,以及服务行业的贸易、物流、会展、咨询等领域,对于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产品一般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关系。在由美国《商业周刊》的“2011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入围的IBM、GE、Cisco、Oracle、Intel等均为B2B品牌,其中,IBM的品牌价值由2010年的647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699亿美元。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型B2B企业,品牌也一样可以带来经济价值,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B2B品牌价值如何来评价或评估,采用什么方法和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不错,现有的评估方法大多都是参考和借鉴B2C品牌价值的评价方法,而针对B2B品牌价值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B2B品牌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
一、B2B品牌价值评估现状分析
由于对品牌价值的定义与组成或价值因素的缺乏统一的差异性,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设计和发展了众多的度量模型,用以评估品牌的价值。这些模型在理论基础、可操作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判断出哪个模型是合适的,不同的模型只能用于不同的目的和领域,一个通用的被广泛承认和接受的模型并不存在。这些评估模型或评估方法主要对B2C企业的品牌价值评估中使用,虽然对B2B企业品牌价值评估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但目前关于B2B品牌价值的评估方法研究较少,多数还是采用B2C方法来评价B2B企业的品牌价值。
二、会计学角度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会计学角度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是基于财务角度将品牌视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从会计学角度对品牌进行评估。
(一)成本法
成本法的思想就是把品牌价值视为品牌创建和维护上的投入成本,如广告促销费用、人际关系费用、新产品研发费等。在现实运用中,常采用两种具体的处理方式,一种是重置成本法,即获取相同品牌知名度或效果时所投入的成本。另一种方式是历史成本法,对品牌建设中的会计要素进行记录,以交易业务发生时投入的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由此可以看出此种评估方法与实际品牌价值相差甚远,从许多著名B2B企业品牌价值远远超出实际投入的成本就可看出此法的缺陷。
(二)收益法
此法是依据对企业未来取得预期收益的,并将其折现为现值,作为评估企业品牌价值的方法。在估算时,用企业整体市场价值减去有形资产和除品牌意外其他无形资产,其差值就得到了企业的品牌价值。这种方法需要对未来预期收益的预测进行主管判断,而预期收益收到很多的影响因素,只能粗略计算出企业的品牌价值。
(三)市价法
此法是假设该企业的品牌进行市场交易而获得的出售价格作为品牌价值的标准,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来估测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点就是很难找到恰当的参照物,交易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而价值又要参照市场同类品牌的价格,这就互相矛盾。
三、市场角度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从市场角度对品牌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市场的表现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使用。
(一)Interbrand法
Interbrand法是由英国Interbrand公司开发并得到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Interbrand法的初衷是企业的品牌像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一样,能够为企业创造未来收益。利用品牌对市场的利润贡献与品牌强度系数的乘积得到品牌价值。其中品牌强度系数由专家对品牌在市场的地位、稳固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趋势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取值在12-20之间。该方法在使用中的一个重要数据是“品牌强度系数”,但它在评估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时是以“经验”为基础的,需要评估专家对此数据进行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需要专家对市场和企业及产品品牌有所了解,否则得出的数据难以服众;Interbrand法中的利润贡献也是需要从不同的模块中取得,在现实中很难确定利润的创造来源。
(二)Financial World法
该方法注重企业品牌的市场表现,通过专家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行估算开始,对企业的销售额进行估算,减去与品牌无关的利润贡献,得到了品牌的相关收益。这种方法与Interbrand方法的主导思想相似,但更强调从专家眼中看待的企业财务收益,关注企业品牌对公司创造的利益。该模型中的“品牌强度系数”是通过七个因子模型估算出来的。对Interbrand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深化。Financial World杂志用此法每年度向世界公布领导品牌的资产评估报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MSD评估法
MSD评估方法源自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研究,该公司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以美国《金融世界》杂志从1992年起所采用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方法为基础,总结世界名牌的六大特征和中国品牌的特点,创立了MSD品牌评估法。该法对企业品牌的发展潜力、为企业增值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进行了研究,以此为核心指标对企业品牌进行评估。
四、消费者角度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从消费者角度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是意识到了消费者的忠诚、信任和满意度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很大,通过对顾客进行调查估算企业品牌价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