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课堂教学

篇1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当笔者试图通过讲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鲁四老爷一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时从最忙的人变成最闲的人这种变化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且眉头是皱着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没有感觉的,不明白这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何关系。有些学生可能还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吗?做得多,拿的工钱并不增多,不是被剥削得更深么?我想,这主要可能还是学生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缘故,所以学生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现这种细节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具体研习文本,让学生真正把握小说中的潜在语言。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W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针对这一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我决定改变教学的重点和方式,深入探究“谁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我引导大家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祥林嫂为人很能干,为何落到成为乞丐、身无分文、最终饿死的下场?祥林嫂为人很和顺听话,为何鲁四老爷一家从一开始的称赞到最后的嫌弃、抛弃?祥林嫂在被婆婆卖了重新嫁人、儿子死了被赶出来、被周围人嘲笑致使神经不正常这一系列境遇中,有没有反抗,其最终结果如何呢?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下,学生们也慢慢发现,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随着祥林嫂每一次逆来顺受导致的更坏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带来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张隐形的网:夫权和族权,导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剥夺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权,引诱祥林嫂甘心拿两年工资去捐门槛,却发现这样的做法连心理压力都没有帮她减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势阶级,在祥林嫂有用时往死里剥削、无用时弃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这样无形大网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发出对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篇2

【关键词】 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科学分组 分层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75-01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能停留在讲什么、讲多少、重难点是什么等知识层面上,我们集体备课要解决的是:

第一:明确该老师讲的知识

一般地说,“知识”包括词汇、固定词组、语法,如What’s this ?这种常见句法等等,都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并已熟练运用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无需想象与创造,这就该老师讲;那些学生合作探究也解决不了的,也该老师讲;不要一说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就什么都不讲了,全成了小组合作,该老师讲的就老师讲,且必须要条理清楚、少占用时间,它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的价值。另外还要确定应增加或删减的知识,应调整排列先后顺序的知识,需要重新组合的知识。

第二:精心设置该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

对于虽有已知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是一种探索、独立的发现,那么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属原创性问题的,也需要学生合作探究。

对于书中已有,但答案单一或简单,需要加强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语言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第三:确定问题与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愿参与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学生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和困难问题时的情境。问题的存在与否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学生而言的,不是针对课本已有知识的师问生答,不是把书本知识设置成问题,不是把有现成答案的知识设置成问题,更不是知识的罗列,这种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第四:灵活选择课堂模式

不是所有的课都用一个模式,也不是每节课就只有一个模式,更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要尊重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顺序,而不是按你设计好的顺序,你的设计再精心、再完美也要经过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一关,解决学生提出或遇到的问题是一节课的关键,要随时随地做好应急准备,改变的准备,甚至完不成你所谓的教学任务的准备。

第五:教会学生学习

要坚持不懈地教学生用本学科语言去回答问题;用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思维;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听,即,认真听教师讲自己有疑问的、不明白的地方,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看,即,仔细看教材,详细了解知识的基本脉络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仔细看黑板,及时了解教师的重点板书、书写格式、操作手法等;仔细看习题要求、习题已知条件;仔细看小组同伴的优点并学为已用。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想,即,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尤其是新的或最佳的途径;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和改正的方法;思考他人的错误原因及改正的方法;思考适合自己的记录方法和记忆方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记,即,书上有的重难点划下来;教师补充的在书上记下来并及时提醒;书上没有的笔记上记并也要及时提醒;笔记上要记补充的、没有的、难理解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要教学生笔记是自己看的不是让教师检查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即可。

总之,集体备课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学生,更重要的是真诚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切忌不信任、不作为、只索取别人的经验、不奉献自己的长处的行为。

2 个性设计

第一: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要使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别怕出错,别急于提示或干脆告诉答案,之后,由老师及时分析综合并呈献给学生准确的知识体系或答案,否则你一言我一语的东西学生掌握不全或掌握不牢。

第二:设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分层学习目标

什么层次的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要想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必须心中有数,谁会什么、会多少、本节课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了然于胸。要确保每节课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一定的进步,哪怕是一小步,不要力求人人都达到同一水平。

第三: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真正的付出才会有回报。你看不起他们、讨厌他们、憎恨他们、仇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都无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能使关系越来越僵,你的课越来越难上,你觉得忍受到他们毕业你就可长舒一口气,就好像终于可以见到光明了,那你的前途呢?正所谓“苍蝇撞玻璃----有光明没前途”,苍蝇要是撞墙上,没了光明也没了前途。

总之,作为老师,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小处着手,不能从细微处认真做,不能把理论紧密联系教学实践,那么,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理论只能让我们的教学陷入困境。此外,我们还应从上课的心情、仪表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让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师生的快乐,让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

自从2010年甘肃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高效课堂标准的讨论、探索成为各基层学校教研教改的主旋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成为困扰基层学校教师的两大核心问题。作为基层学校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本人,也为此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获得了一些心得,形成了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要探索、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先不妨回顾一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与不足。在分析、研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此种课堂教学一般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与“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本人认为它最大的危害是教师照搬教参、教案,将问题与问题的分析过程及解决办法统统包办后强加给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与问题的分析学生只能有听的份,没有提出自己分析见解的机会,时间一长,单调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讲解自然而然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好奇性、能动性与创造力,统统被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扼杀,“教”与“学”完全脱离,“未成才前先成柴”,“高分低能”就是这一模式下的“特产”。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领会和记住教师讲授的言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根本上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主见、缺乏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知识容器”,此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校就不应该叫“学校”,而应该称为“教校”。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我们一些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标感悟与课改先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牢牢抓住新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与形成价值观设计课堂学习方案,由教案到学案不仅仅只是一个字的改动,而可以说是一次教学革命。认真分析、总结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般由“引入”“自学”“交流”“展示”“练习”与“总结”六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关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充分,活动是否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理解是否准确、深刻,对学生活动预设是否有效,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引导是否得力。本人深深地认识到,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体验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团结精神与民主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得以全面关注与培养,本人坚信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积极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但不能使教学走向固定、僵化的模式化。

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教学”这个问题,本人分析总结认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无外乎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于自己教学经验的教学,第二类是基于教材的教学,第三类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经过分析发现,第一、二类教学往往带有浓厚的传统教学色彩,在这两类教学中教师往往奉行“满堂灌”主义,“教”与“学”相脱节,出现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现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遭到无情的扼杀,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无情地割弃,教师将教材内容的讲授当做终极目标,全面育人最终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根据“金字塔”理论,这两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尽管很辛苦,但课堂教学效果最差,在此两类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教书匠”“搬运工”的角色。而第三类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灵活设计学案,充分发挥教材的培养功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点与创新能力,始终不渝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育人目标,在此类教学中,教师是以“教育家”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毋庸置疑这种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篇4

关键词:英语;微课;内涵;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微课作为新鲜的教学资源进入了一线教师的视野,并逐渐被诸多教师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胡铁生对微课给出的定义是:“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可见,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是,从目前的英语微课制作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甚至出现偏颇。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微课呢?下面笔者以英语学科为例,对此问题做以分析。

一、精准理解微课之内涵

微课不同于微课例。微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微型记录或视频,即实际课堂教学的截取片段。而微课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录像,它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或移动通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出的视频课程。具体而言,其区别有二。

一是优势侧重不同。微课需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艺术性与感染力,如英语微课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视听技术优势,凸显语言交流的真实情景,提升教学情景感染力;而微课例仅仅是教学情景真实的记录,有利于展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导学行为的各个细节,有利于使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凸显教学情景真实感的优势。

二是服务对象不同。微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它将学科知识点的演绎与推理过程凝集于微视频并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揣摩;微课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它将一堂课的全过程或某一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再现,便于教师间的探讨交流和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精准理解微课之功能

微课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建教学资源库,二是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制作者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决定着微课的功能。

若要发挥微课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制作者就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准挖掘、分解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并组织正常教学之外而等同于正常教学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如对英语中某一或者某几个重点词汇的微课教学,教学步骤可按照导入词汇、领读词汇、诠释词义、用法示范、尝试使用五步依次进行。

若要发挥课堂教学查漏补缺的功能,制作者就要在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摸清课堂教学的不到位之处或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并将其确定为微课教学内容而加以组织设计。

如在教学涉及“need”的英语课文后,若学生对“need”的用法在课堂上尚未完全掌握,教师就可以制作微课《need的用法》来加以补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点击视频清晰地掌握“need”有如下用法:一是做情态动词时,①need+动词原形,例:We need go to school on Sunday.②无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例:She need call me now.③用于否定句及疑问句中,例Need I help you?④用于否定回答must的提问, 例:Must I go right now? No, you needn’t.二是做行为动词时,①need+to do(肯定句),例:We need to offer him the answer.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例:The boy needs to water the plants.③否定形式要用助动词,You don’t need to tell him the news.④表被动可用sth. need doing =sth. need to be done, 例The computer needs repairing.

三、精准理解微课之特征

微课特征之一在于“微”。“微”含有简短、微妙、精炼三层应有之义。所谓简短就是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的时长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学习,而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实情,能够使学生有效利用上课、作业之外的散碎时间进行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所谓微妙就是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融入教师的才智和创造力,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所谓精炼就是微课要做到指向明确、制作精致、讲解透彻、训练精准。实现精炼务必要在选题的精准上、导语的简洁上、教学语言的精炼上、收尾的利落上下工夫。

微课特征之二在于“课”。这是微课的基本属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完整的微课结构应该像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样包括情境导入、内容讲解、训练巩固、小结收尾等环节。微课也应像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样备课充分,不能仅将注意力专注于视频制作,还要完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工作。再者,既然是“课”,就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目标尽管比正常的课堂教学目标少而小,但是仍要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篇5

关键词:VBA控件;精准教学;授课课件;实时记录;行为表现;代码;教学进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5-03

精准教学的初衷是在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支持数据决策。后来发展为用于评估任意给定的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可对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教学进行评估。传统的测量过程中大量的各种数据都是手工记录和分析,势必会降低教学的效率,给教师增加额外的教学工作量,还有可能短时中断教学进程。

由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而当下很多教师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课件大多数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应用软件设计制作的(简称PPT课件 )。该软件制作的课件既能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如果在课件文稿中加入适当的VBA控件,还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交互性,同时还可高效、实时、准确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学习行为表现,课后教师用1到几分钟时间通过对课件中记录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准确度,依此制定和提示新的教学进程。从而达到促进课程知识的有效、高效教学的目的。

1 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困惑

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与用于课程自学的课件设计思想是有区别的。用于课程自学的课件,由于没有具体教师直接实时参与教学过程,它制作的课件应具有图、文、声音、动画等效果,从多方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缺乏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真实反馈,从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的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精准度。

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除了知识点的实时介绍和解析以外,还应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度和应用能力程度。而当下的课程教学用教材上的习题或实训基本上都有参考答案,如果只要求学生实时完成教材上的习题或实训是无法准确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数据。为了既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又不降低教学的效率,那么在课件中适当的位置设计练习与测试题目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并将其结果高效、实时、合理且以学生认可的方式记录在课件中就更重要了。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用的课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流行的PPT授课课件中适当加入VBA控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2 加入VBA控件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实例

为了达到高效、精准教学的目的,在课件启用之前创建以授课班级为文件名的记录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的空文本文件(如20150602.txt),并将该文本文件与授课课件放在同一文件夹下。

2.1 授课课件设计关键之一:灵活多样的抽答方式

为了达到知识点精准教学的目的,在引入、展示、解析完一个知识点后,为了即时检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势必应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相应的例题并完成教材后附的习题,但由于高校选用教材上大多数的例题都有分析和完整答案,而习题基本上都附有参考答案。即使让学生回答也不能检测到其真实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课件中适当的位置加入练习和检测题目,并将练习和检测的结果实时记录,课后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作为安排后续课程教学进度和策略的依据,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在课件相应的展示画面上在展示练习检测题目的同时,还应能实时控制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在相应的展示画面上加上交互的VBA按钮操作控件和文本输入控件,并在控件上编写相应的控制代码完成学习行为表现的实时、高效记录。

下图1所示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控制结构中的for-next循环后讲解后设计的检测题画面;下图2所示为循环控制结构这一小节完成后设计的练习检测题的部分画面。

为了提高课件的交互控制和实时自动记录学习行为表现,在课件界面上增加了VBA控件文本框和命令按钮。文本框可用于直接交互输入回答问题的学生学号及提交的答案;命令按钮“抽答”用于能在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较多时,从中随机抽取学生回答,超过学生总数1/3的同学都能并都有意愿回答问题时,可输入全班同学的人数,从中随机抽取回答问题的学生学号或序号,这样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记录的公平性,同时也可以鼓励和督促所有同学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抽答”按钮的关键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Randomize

n = Val(InputBox("请输入要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

If n > 2 Then

m1 = Int(Rnd * n + 1)

Do

m2 = Int(Rnd * n + 1)

Loop Until m1 m2

MsgBox "回答问题的学生序号是:" & m1 & "和" & m2

If Len(Trim(TextBox1)) 0 Then

TextBox1 = TextBox1 & vbLf & m1 & vbLf & m2

Else

TextBox1 = TextBox1 & m1 & vbLf & m2

End If

End If

End Sub

2.2 授课课件设计关键之二:自动、有效、准确保存学习行为表现数据

通过命令按钮“保存”用于自动保存学生的实时行为表现数据到文件中。自动准确收集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数据(如:答题时刻、答题情况、参考答案等),用于课后进行精准教学数据分析。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2_Click()

Open "e:\vb\2016-1cai\20150602.txt" For Append As #1 '某授课班级的表现放在一个文件中

answer = InputBox("请输入正确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Print #1, vbCrLf & "答题日期与时间:" & now

Print #1, "答题情况:" & TextBox1

Print #1, vbCrLf & "参考答案是:" & answer

CommandButton2.Enabled = False

Close

End Sub

3 授课课件教学实施过程

授课课件在某知识点、某节、某章介绍讲解完后设计一定的练习与检测题目。

在实施教学时,首先展示题目,每一屏的展示题目让学生有3-5分钟的思考和演算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将当前课件的焦点定位在VBA交互控件(文本框)上,3-5分钟后实时输入要回答该题目的学生学号或序号来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如果想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较多时,因为是选择题,一个题目最多允许两个同学回答,为了体现回答问题机会的公平性,就采取不同的抽答方式,点击“抽答”按钮会出现如下图3所示的回答问题人数对话框,自动随机产生回答问题的学号或序号,根据抽取的结果再请相应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在文本框中实时记录抽中学生答题情况。

其次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展示正确答案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纠错分析。

最后点击保存按钮,出现如下图4所示的输入正确答案的对话框,对照参考答案输入正确答案,课件将自动将该次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形成文件保存,这些数据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同时在课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4 该授课课件与精准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实施效果与结论

如下表1是该课件与精准教学理念结合实施与否在期末考试的两种题型上得分情况。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在程序阅读方面实施了精准教学理念,不断强化与检测,学生在该方面的平均得分率达到70%左右;在编程和程序填空方面未实施精准教学理念,而是通过课后习题和上机实训来完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课后习题有答案,上机实训编程和程序填空的结果无需实时、即时提交(通常1~2周提交一次),这样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PPT课件制作中的VBA控件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也有条件实施精准教学,既高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表现,也有利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堂效率;教学内容;能力训练;授课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效率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总结提出如下观点:

1 初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就要能够精准的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熟悉掌握基础的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划分出主次,然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于主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详细讲解,力求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和理解,而对于次要的,语文教师就可以简略讲解,不必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否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分主次,一概精讲的话,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分不清课文内容的重点,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想做到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然后有目的的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情景。只有在课前认真准备,精准把握文章的重点,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次明确的进行讲解,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可以教学的效率。

2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授课时间

所谓效率,无非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有效工作或是有效收获。对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说,衡量的标准就是看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一节课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用来学习知识和培养努力的时间。由此可见,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好课上教学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预习课文,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课前大致对文章有个了解,自己解决生字生词,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还能够节省课堂上学生诵读课文的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节省课堂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3 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提高上,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改变以往的以知识教授为重的教学体系,而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为中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地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学会求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对教师的提问对答如流,限时写作个个都能下笔成文……这样的学习状态想学不好都困难,这样的课堂学习效率想不高都不行。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学生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内在的能力,也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佳途径。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放权,如课前的故事情节,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本次要讲的内容搜集一个小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演讲,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精彩地导出了本次的新课。初中生的表现欲望很强,只要给他们机会,学生就会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并且一直盼着上语文课。这样,兴趣浓厚的课堂,效率一定低不了。

笔者在课堂上还下放了提问题的权力,让学生自主去提问,开启学生的智慧,调动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只要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一定熟知教材,从而加速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当学生做这一类的训练多之后,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能上来,学习起来也会感觉到兴趣倍增而游刃有余。

4 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授课环节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不用教师再教。所以,教师的课堂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4.1 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主体性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助、互助和求助。自助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小组探究互助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并提高团队协作力的过程,而最终向教师的求助环节,是为了让学习更高一个层次,使40分钟的教学效率倍增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少讲,让学生多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做最优秀的学习者。

4.2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简约

教学目标宜准不宜多,教师需要精准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来设置教学目标。只有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教师才可以面对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才能把学生的零散观点汇成学习成果。所以,了解作者、介绍背景,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课本语言特点,总结行文规律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它环节只能作为调剂品,可有可无。

4.3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眉毛和胡子一把抓,是不会上出高效率的课堂的。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哪怕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学生学透了也是高效率的课堂。高效课堂一定要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头脑中要有一条纲举目张的明线,少专项、多综合,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去。

打造高效率语文课堂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中探求、反思、总结、进步。优质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信念,教师一定要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真正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导入设计要“精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好的开头对成功至关重要。正如语文教育前辈于漪老师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不可忽视,更不可马虎了事。精巧的导入设计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进入有效的阅读状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时,笔者从学生熟知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名言引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注重人物的性格分析,迅速理解小说的主旨。当然,课堂的导入设计也未必要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精巧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如教授《给我的孩子们》,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作者丰子恺的几幅漫画,让学生迅速进入活泼有序、宽松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设计要“精妙”

课堂教学是流程,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现今的情况往往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把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设置了许多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为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然而,这样的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头绪诸多,容易造成教学没有重点,不能落到实处,学生印象不深刻。

教学过程设计要立主脑——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减头绪——化零为整、化繁为简、不枝不蔓、环环相扣,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授《甜甜的泥土》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1.用几个动词将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词语、句子,由此分析王小亮的形象,感受人物的内心。3.结合文章的内容想象,假如你是王小亮的同学,你会为王小亮送什么礼物?写出理由。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也就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

三、主问题设计要“精准”

语文文本分析的课堂,往往需要设计主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设计的好处是可以简化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起到“一线串珠解全文”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因此,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可随意,要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力求“精准”。如教授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我扣住标题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我”为什么要“囚绿”?2.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课堂上学生由解读标题切入文本,以点带面,轻松高效地完成了对整篇课文的解读。可见精准的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避免提问的泛滥和枝蔓,高效地读出文本的真意。

篇8

【关键词】关注儿童;高效教学

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他们对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说:只有真正了解了儿童是如何学数学的,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构建一种“面向儿童、基于儿童、指向儿童”的数学课堂,切实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身价值,使数学课堂更加的高效,最终让数学课堂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

一、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合理制定课时目标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儿童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课时目标。在实际制定课时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能扎扎实实地为儿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又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唤起儿童的智慧,启迪儿童的思维,使儿童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兴趣,精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应精准指向儿童的思维与兴趣。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精准设计数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数学活动,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那怎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精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数学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呢?

(一)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世界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他们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充满着想象色彩的、瑰丽神奇的学习活动,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儿童的数学活动。从实际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儿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儿童来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儿童在参与数学活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味”课堂,分享“数学味”乐趣。

(三)要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儿童的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依附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激发儿童思考的热情,使儿童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思维历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三、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着力开展有效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要从儿童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全面分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儿童的知识基础出发,明确新知的生长点;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出发,找准学习的障碍点;从儿童的学习方式出发,把握教学的着力点。根据儿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教学训练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练习设计上,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问题设计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对于这样的数学课堂训练,我们既充分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又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之相辅相成,互融互补。这样的训练既让儿童感到数学不仅有趣,富有挑战性,又让儿童在训练中品出数学“有意思”的味道;觉得数学不练不行,不学不行,使数学成为儿童不可缺失的好朋友。

四、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全面实施多元评价

篇9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话语 话语数量 话语逻辑

一、引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监测教学进程时教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需要使用丰富的课堂用语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规范、简洁、有针对性的课堂话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中都会用到课堂话语。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版课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用语作了调整,包括加入了很多对学生学习过程鼓励性的语言,凸显教师表扬与激励的重要作用,师生之间话语商量的意味更明显。在语言的工具性方面,《课标(2011年版)》中课堂话语“说”的形式更明显,提问更有策略性。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切实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能力,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要以学习教师课堂用语为切入点,深入领悟课堂教学用语的丰富内涵,合理、规范地使用好它。

二、教师应用课堂话语的现状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专职教师,我发现小学生的语音和语法模仿能力非常强,学生的表达习惯会受到教师语言的很大影响。最近几年有很多位优秀的年轻老师加入到我们学校,他们在英语教学中课堂话语表达清晰,善于与孩子沟通,话语表达的内容中有很多老教师不曾说过的新鲜词汇,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值得大家认真学习。还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我们在选用课堂话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英、汉的课堂用语并存,不能完整使用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使用课堂用语不够谨慎,有的不够准确,有一定的随机性,课堂指令语比较单调,在师生任务活动中的协调性不到位;师生交流话语不真实;教师为了呈现某个新知,有时会刻意创设某个情境,明知答案还向学生提问,强迫学生回答,等等。以上这些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脱离英语课本后英语表达非常的“生硬”,语言变成为交流而交流的工具,孩子没有体味到自然、简单的表达感受,更谈不上英语交流的韵律美。

三、优化教师课堂话语的策略

1.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简洁和精准,让学生容易理解是第一要位。

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会表达的句型不是很多,词汇量多的课堂话语容易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2.课堂话语要聚焦教学主题,让课堂教学有明确的中心。

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课堂话语就是实现引领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从“Free talk”环节开始的。在Free talk形式的交流中,话语内容会触及很多话题,如日常问候、姓名、天气、喜欢的色彩、食物和家庭成员的职业等。这些话语内容呈现出明显的跳跃,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处于分裂状态。因此,教师的话语要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展开,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3.课堂话语要注意前后逻辑,让英语课堂多一些自然。

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有良好的逻辑关系能使课堂教学显得更自然,创设的语境能更易被学生接受。

4.课堂话语要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出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无法预料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话语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为营造自然、自如的学习氛围尽一份力,这样学生才会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5.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给学生创造大量“说”的机会。

教师必须和学生形成言语互动的交流习惯,教师“说”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的课堂话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表达对新知的理解,表达对英语学习的看法,表达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师生之间营造言语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表达的机会和能力。

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创设适当的活动交流情境,研究如何组织“真”的师生互动对话活动。课堂教学中说的角色总不能由教师一个人扮演,学生的言语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师生之间开展言语交流活动。现在一些语言互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以教师为主导的交流活动只注重交流本身的形式,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不高,有时明知故问;教师问的内容单调,仅仅是操练层面的交流,对话活动多是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教师也没有真心聆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忽视了学生一些对话中表现感情、态度的言语表达,这样学生内心中乐于学习英语的那根“弦”没有被拨动。这样的师生对话活动有点“假”。在创设“真”的对话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什么呢?策略有哪些呢?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话语呢?这些我们都要加以认真分析研究。

只有给学生创造大量“说”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6.教师的课堂话语本身要准确。

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绝对不能存在“硬伤”,教师要时常做有心人,多分析各类话语使用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一定要把握好精准度,找出使用课堂话语的不足之处,构思改进的措施。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需要使用丰富的课堂用语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用语就像是一根串联教学各个环节和步骤的“主线”,它肩负着呈现新知、巩固新知、监督课堂纪律、制定学生学习策略等多种教学任务。我们要真心“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孩子的视角体味小学英语学习的“五味”,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用语,进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篇10

“有效引导”,在本文中含义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适当帮助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指引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等,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那么引导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哪些原则和要求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努力A注师爱进行暖心引导

师德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它的根本功能――教书育人。

课堂是生命场和情感场,是师生之间爱的表达和参与,是波澜不惊静若处子还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更多在于教师爱的艺术表达和学生愉悦感的科学形成,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带动了积极的课堂参与,参与由爱而生,由爱而动,这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如果能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评价与引导,能够倾注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满心关爱和对课堂乃至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便能够使参与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愉悦性,也使教育的达成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二、全面分析学情进行差别引导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生的参与、思考会有太多的别出心裁,会有太多的突发可能,这这就造成课堂中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这恰好是衡量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标准,当然教师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更多的预设,方能成足在胸,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有效引导,达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这一点上,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做足了课前的预设工作,能够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预设,确立学生最近发展区,对整堂课的调控和把握精准到位,精准把控课堂时间,避免受到易放难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预设太浓生成不足的问题。

三、贯彻三维目标进行激励引导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

有三维目标达成的预设才有三维目标达成的生成,教学不是思维定式,更不是天马行空,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观,教师有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专业能力,二者良好的契合才能形成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听课的抬头率、做题的低头率、发言的举手率、质疑的精准率、讨论与合作的参与率都成为了考验标准,但是我还应更多地关注三维目标的生成,即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于心、过程与方法的外化于行,情态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这些目标究竟有没有通过课堂参与来一一实现,也是有效引导是否能够进行的立足点,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贯彻三维目标,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拉近学生与教材与知识的距离,并能够突出重难点,强化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知识生成的同时又侧重于情态价的教育和引领,才能一箭三雕,引领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这不失为课堂有效引导的一大亮点。

四、走进第二课堂进行实践引导

第二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一节课,学生参与的时间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无限,教师要为学生留有余地,留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一定程度的示弱与放手会让你更为轻松,此外,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太多强调了“引进来”,而忽视了积极的“走出去”,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不仅仅要停留在书面上,更要贯彻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在课前或者课后加入一些自主性探究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鼓励他们更多地去独立思考,以主动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代替被动的书本学习和“隔岸观火”,让参与的空间更为广阔,让思维火花迸发在随时随地,让目标的达成在课堂内外,理论结合实际,有效引导从课内走向户外,更具实效性和趣味性,更能够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课堂的魅力和学习的自由。

五、丰富教学设计进行策略引导

在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引导与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进一步改变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快乐地“享受”由我们设计的教学。

关于教学设计,这离不开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课堂教学技巧,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等要素的使用和配合,这些都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准备,教师在一堂课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展现出一名教师坚持创新和勇于改革的精神与魄力,也能够展现一名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管控能力,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行,进行丰富的教学设计,运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资源,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学生需要,才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信息变革的步伐,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策略引导、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