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1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篇2

【关键字】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8(3):3-4.

篇3

没有较强的生态建筑理论意识:通过仔细的考察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学和建筑工程的相关理论,来有效的组合建筑和环境,从而有效的调节环境,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延长,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得到保证。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也没有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运用,只是将一些花草点缀在建筑物旁边,这样只属于从表面上来运用生态建筑莅临,无法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发展。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了生态建筑设计理论。

在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具体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要么直接运用理论,没有合理的修改;要么是没有仔细地研究理论知识,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指导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程度不高:建筑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在建筑设计中也开始积极的应用高新技术。

那么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方面,也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积极的融入进来,比如,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等,以此来提高城市建筑的资源利用率,让建筑更加的节能。但是,目前虽然现代化手段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却没有被充分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生态设计理念也不能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措施

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可以变得更加的现代,时代精神也可以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从而保证人的行为能够融合于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解决:对城乡规划的制度改革进行深化: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城乡规划体制,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对城乡规划制度中那些不好的部分进行改革,保证建立起来的规划体系是高效合理的,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积极的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和改善,从而保证能够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的运用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

在改革和创新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保证建筑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率提高的目的,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将环境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创新生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它工程优秀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有效的吸收过来,然后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进行全面立体系统的构建,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给充分地发挥出来,对原来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进行改变,有效地融合多种设计思路,将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思维给严格的落实下去,满足因地制宜的需求,对生态建筑设计不断地完善。

增加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建筑物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连接居住者和自然环境,对建筑建造、使用以及维修的全部过程进行不断地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进行增强,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让城市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保证建筑可以有效的沟通生态环境,提高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能力,增强建筑的抵御能力,即使出现了地质灾害,也能够保证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建筑内部,可以多设置一些绿色植物,这样既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又可以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实现屋面的绿化,外部环境也可以不会受到建筑那么大程度的影响,建筑的自我生态平衡调节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诸如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等许多社会问题,臭氧空洞、土地沙漠化、空气与水资源污染等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科学设计生态建筑,可以营造出一个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

一、何为生态建筑

(一)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种立足于当地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和建筑学为指导理论,依靠科学手段建造,与周围环境达到有机结合的建筑综合体。生态建筑综合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一体,具有节能、节水、降低污染的优点,通过有效调节室内的气候条件与生物气候状况,使人们享受到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针对城乡规划的设计中,生态建筑的建设需求对建筑的总规划、布局立面的设计与具体施工产生了更严格的要求。从事城乡规划的设计师必须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其知识面必须涉及生态学、建筑学、实用科学等多个领域。优秀的规划师将会依靠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将建筑与艺术相结合,使居住者享受到舒适居住条件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的感受。

(二)意义

生态建筑设计对于城乡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建筑发展史都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建筑既代表着所处地区的民族特色,也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某一段时期内,人们片面追求建筑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建筑的生态性。生态建筑学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人类又开始重新重视起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建设。生态建筑学若要解决复杂的城乡生态问题,必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走上综合方向的研究道路。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重点

生态建筑,以生态需求为重点,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绿化

生态建筑的建设重点是要兼顾邻近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可对周围的土地造成破坏,建筑区内要进行适当的绿化,给居住者以田园般的美好享受。

(二)节能

生态建筑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对能源使用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高技术含量设备充分利用新型自然能源,来造就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体系。

(三)人文感受

生态建筑究其本质依然是提供给人类居住的场所,因此需要对人文环境带来的舒适感受加以重视。以现代建筑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居住者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四)取材自然

生态建筑要注意外在风格的设计,尽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取材也尽量选择周围环境产出的材料,进行创新应用。在保证原有环境的同时,有效的利用了周围的环境,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空间留余

生态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可以降低建筑及相关废弃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可以留待以后进行改造。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现有问题

(一)现代化技术不能切实运用其中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使得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中,进行城乡规划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提高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然而,理想与现实不符,城乡规划并没有充分的使用那些高新现代化技术手段,直接造成生态建筑欠缺现代化水平。

(二)缺乏精确的认识,理论意识比较薄弱

我们知道,生态建筑对室内环境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其寿命较普通建筑可以延长多年,但是目前人们还是缺乏对生态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缺乏对生态理念的运用,仅仅是选择一些花草种植与建筑物附近作为点缀,流于表面,无法达到城乡规划建设生态建筑的实际要求。

(三)理论与实际缺乏有效的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其正确与否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论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建设实践过程,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建设活动进行指导。目前存在于生态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轻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或直接使用理论,不做具体的分析和修改;或不对理论作细致研究,盲目的进行生态建筑设计。

另外,现有的理论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城乡差距的农村区域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尤其是东北三省的农村,即便有几篇相关的文章作为参考,其研究成果也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所有生态建筑的实践活动都是依靠自身进行探索。

(四)资源使用混乱

即便是经济发达地区,某些机构在规划土地时也会无视法律法规,越权审批,造成不良影响。进行建设时,会胡乱占用耕地,造成资源浪费。

四、解决对策

(一)理念创新,革新设计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际状况在不断发展,理论也不会一成不变。运用生态建筑学理论指导生态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随时更新现有的理论知识,摒弃陈旧无用的理念,汲取创新性理念,促进生态建筑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参考优秀的设计经验,通过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使生态建筑能够最大程度的融合于当地环境。

(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我国社会目前正经历着多种体制的创新性改革,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可以排除掉旧制度中阻碍城乡建设的不利部分,保留下来的科学体制可以更有效的促进生态建筑理论与城乡设计规划的有机结合。在体制改革的实际过程中,必须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城乡规划的需求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建设兼有人文理念与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建筑,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节省占用空间,促进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三)发展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

现代化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政治文明的建设将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城乡规划要依《城乡规划法》实行,通过编订、审核、落实等多个环节进行完善。城乡规划可以调动各阶层积极参与:首先政府要加强行政手段的力度,其次加强信息的披露,令公众能够充分的参与其中,最后各部门进行协作联系,强化行政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城乡规划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四)强化生态建筑的自然调节水平

生态建筑的优势在于其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生态建筑的设计重点之一就在于建筑物调节气候的能力。生态建筑在设计时,会留有一定的备用空间,以便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整改。生态建筑的布局要兼顾采光与通气性,可以多布置绿色植物来净化环境、调节温度湿度,同时也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抗水平,最大程度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生态建筑是我国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的新方向,生态建筑学立足于生态学和建筑学,指导城乡规划走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要兼顾建筑、居住者、自然生态三者的和谐共融。在我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的发展过程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为促进城乡生态建设,需要国家、政府、各机构、公众的充分参与,以具体实际为立足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达到生态建筑理念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叶龙,沈永伟.浅析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2]汤俊军.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现代园艺,2013(22).

[3]姚瑞峰.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

篇5

关键词:读书报告活动;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45-02

一、“读书报告”活动的缘起

1.低年级专业教育的弊端。城乡规划专业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创立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迄今不过百年。我国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猛增到2013年的近200所。其中,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较多,约占65%。而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恰恰就是在建筑学专业创办10年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由于我校依托于建筑学而创办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低年级(大学三年级之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几乎等同于建筑学专业,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及其设计》等,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即过于注重建筑设计功底与形体塑造能力。而面向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训练缺失,规划专业中强调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力以及规划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从而,造成学生重专业设计、轻背景知识,对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迷茫和迷失,并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总想放弃城乡规划专业而转向建筑学。

2.“读书报告”模式的提出。面对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宽泛的研究领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具备系统观与辩证观,能够立足于整体、系统全面把握所面对的规划问题,这与建筑学专业强调形象思维与个体创造大为不同。虽然城乡规划是从建筑学衍生而来,但它并不是建筑学专业的附属品,因而不应只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的侧重与不同。诚然,两个专业在1~2年级期间可进行相同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但决不应等同视之。且1~2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除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之外,还需开始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由于在低年级教学体系中,城乡规划专业并没有像建筑初步课程中包含“建筑导论”,而设置城市导论之类的专业理论初步认知内容。基于目前低年级专业课程较为单一的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读书报告”这一启发、开放、互动的模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培养体系中,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专业、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消减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二、“读书报告”活动的实施

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为使读书报告能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规定学生必须作读书报告,并列入教学计划。做读书报告的时间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即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概论知识后进行,并要求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每学期至少完成3次。

读书报告模式并非一般书面意义上的读书报告,而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读书报告活动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共同参加,可划分成由4~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由专业任课教师主持。该活动的实施共分4个阶段,即选题、撰写与制作、汇报与讨论、总结。

1.选题。学期之初,专业任课教师给出学生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拟定读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构成及知识点的缺漏等,确定本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所读书面的内容即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即为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请图书馆老师讲述文献的检索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加充分地使用校园数据库及网络资源。

2.撰写与制作。在确定主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上述所读书目为基础,同时通过大量文献的查找和阅读,可将其中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架构读书报告的框架,为读书报告做准备,并进行分工书写、制作及汇报。书写格式不做过于机械的要求,不拘泥于论文的形式,但必须明确报告的主题、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即阅读书目)。注重所选择的某一专题或某一内容在所读书目和查阅一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并明确小组的观点和分歧。

3.汇报与讨论。根据计划要求,读书报告必须进行汇报与讨论,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每次由小组中的一名同学介绍其报告主题的基本内容,并着重阐述小组观点,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其他同学则可对其提出个人见解,对其中有异议的部分展开讨论。同时,由2~3位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议小组,在听取并查阅该组报告后,评定成绩;每组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教师和学生提问和讨论约5分钟。提出的问题,由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回答,根据学习态度,报告内容;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对文献资料综合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条理是否清楚,主题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的理解力及回答的正确性,思维是否敏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总结。在汇报与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进一步撰写、整理并上交读书报告,这是该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收获读书成果的阶段。其内容必须包括所选主题或内容的全部资料,展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特别要对在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同学及教师所提出的异议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最后由多名(2名以上)教师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定,并列入期末考核。

三、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意义

1.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平台”。城乡规划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环境建设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专业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读书报告这一新颖、开放的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通过对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的融合和碰撞,拓展其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从而为专业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以及专业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创新思维作为衡量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读书报告使学生能够在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之余,提出对该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因此,学生在该活动中,需时刻保持专业的敏锐性,积极展现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新形式”。城乡规划已从物质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从孤立的城乡规划走向城市与区域融合的协调规划;从规划蓝图的制定走向图纸与规划政策、法规结合等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健康的心理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读书报告既可拓展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同时,该活动的定期举行,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将读书纳为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挖掘学生智慧和潜力的“新途径”。读书报告活动要求学生从报告内容的确定、汇报的方式、多媒体的采用等方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报告活动内容的自行选定,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对所读内容和多种汇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潜力。

5.完善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新契机”。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科的建设。读书报告这一启发性的活动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和积累,并颠覆了以往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学习型学科组织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情况来看,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全面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开拓了视野,拓宽了阅读面,并从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考。该活动对于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传统培养体系的补充,可随时在专业培养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英伟.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构想[J].规划师,2004,(04):12-15.

[2]岳邦瑞,段德罡.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9):71-73.

篇6

分院的业务范围包括:规划工程、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小区规划、工业厂房、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照明工程设计、消防设施工程设计、市政给水排水、热力工程、智能建筑工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立足创新、专注质量”是城乡规划建筑分院打拼市场的核心与灵魂。自分院创立以来,在全国各地完成了多项工程设计项目,其中有多项建筑设计作品及工程咨询项目受到了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表彰,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及社会的认可。

通过多年的努力,分院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设计项目:

1.双峰县体育中心:该项目为双峰县2013 年一号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为9.3万平方米,由体育馆主馆、副馆、游泳馆、体育馆平台、商铺、公寓楼、酒店、少年活动中心等组成,项目占地面积3.4 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为其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提供平台。

2. 长沙市摩天轮游乐中心:该项目于2003年完成设计,项目占地面积4520 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0 平方米。位于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城市东广场,是亚洲大型摩天轮之一。该摩天轮最高处离楼下地面120 米,可同时容纳360 人,摩天轮运转一圈约需20 分钟,可观赏整个长沙市的风景,是长沙标志性建筑之一。

3. 邵阳华天大酒店:项目建筑面积7 万余平方米、27 层,是目前邵阳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五星级酒店。

4. 长沙理工大学工科一号楼:本项目为学校综合楼,集办公、教学、实验于一体,总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8305 平方米。

5. 张家界武陵源政务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9 万余平方米,是2012年度张家界市重点建设项目。6. 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楼: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楼建设工程分为二办公楼和四办公楼,为省委主要的办公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3.6 万余平方米。

篇7

关键词:住宅类课程;案例式教学;安置小区

城乡规划学是基于多角度来分析研究人居环境,并且越来越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住宅设计类课程的教育也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实践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好地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地方专业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住宅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显得不足,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住宅类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已经历时六十载春秋,近三十年来,城乡规划专业在中国发展迅速,院校数量规模及覆盖地域不断扩大,从寥寥数所院校发展为一百多所院校,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也才起步,与那些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办学不能一味地效仿重点大学,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在保证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办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能强化小城镇、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而住宅设计类课程包括了基础实践课程《建筑初步》、核心实践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和《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设计》,这些住宅类课程与社会挂钩紧密,且住宅、小区社会需求量大,该类课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案例式教学在住宅类课程中的流程设计

案例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的解决过程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住宅类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是住宅建筑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我们以某安置小区的设计为案例来进行课程学习。安置小区即是居住小区,小区内建筑设计以住宅设计为主,同时安置小区也是在小城镇、城市及郊区都会出现的设计类型,在住宅类设计课程的案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其为例,更加契合课程大纲,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授课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与案例解决过程相挂钩,案例的最后完成也预示着课程的授课结束,案例的具体设计与实践应用也体现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一)案例式教学前段设计

虽然城乡规划专业住宅类课程一直强调以实践为主,但是实践是离开不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课程前段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是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践案例的解决,但是这个阶段不可轻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前段阶段授课时间不可过长,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可以控制在总课时的1/4至1/3,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余处大部分课时在后面阶段的实践案例设计过程中。2.前段阶段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展示相关经典案例,虽然后面有实际案例可以操作,但是理论授课中适当讲述经典案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知识点的印象。3.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课程后续要完成的设计案例类型即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同时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最好不要是假想的一个设计任务,而是与地方设计单位密切合作,布置一个实际任务,做到“真题真做”。任务书的下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学生好好研究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并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阶段打好基础。

(二)案例式教学中段设计

教学中段就是学生正式开始案例即某安置小区设计的过程。安置小区进行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分析,充分调研,对设计地块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访问调查,摸清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方案尊重事实,符合当地要求,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构思打好基础。这个过程也是所有方案设计的必备过程,是规划行业设计最重要的过程。那么前期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具体如下。1.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区位、经济文化等背景及其它应注意的方面。例如该安置小区位于某港口城市内交通最为便利的区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优美,因此根据其背景分析安置小区设计的目标就定位一个满足景区形态、业态、人文要求的风情小镇。2.基地特征分析。基地特征分析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四面邻居、基地面积和地形地貌等。例如该安置小区北面为体育公园,东临山体公园,西面、南面均为水体,总面积约22公顷,共分为“村留地”、“立地式”、“套式”安置区三个不规则地块,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靠近山体地段标高略高,整体高差在2%以内,属于适宜建设的“平坡型”地势。3.甲方标书解读。既然案例是实际项目,就应对甲方标书进行解读,更好地摸清甲方想法。标书解读过程可以是设计方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以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在安置小区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后续的方案构思要考虑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引导过程,也是能够让学生方案构思的启迪过程。如该方案就提出了4个方面的解读要求:基地环山傍水,如何充分利用其外部山体、水体及体育公园等景观资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同时又避免外部地形、地势环境对基地内住户的不利影响?“立地式”安置区远离城市干道,而安置人数偏多,对外交通压力较大,“套式”安置区以多层为主的布局模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车混行,如何合理解决各住区交通问题?“立地式”安置区达到1.0以上容积率基础上还要满足每亩3.8间的要求,而此处又处于绿心景区,这样高密度与景区高品位的空间要求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总体布局如何协调限高、容量、密度、品质的关系?“村留地”作为连通另外两个区的中心地带,其城市沿街界面最长,同时也是绿心飞龙湖重要的旅游商业服务点,是整个基地风情打造的点睛之笔,如何定位其发展业态,且兼顾城市界面形象?其实这4个解读点包括了交通、品质、商业服务等几个方面,均与居住环境密切关联,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

(三)案例式教学尾段设计

教学尾段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过程,但是此阶段所需时间不能太少,一般控制在总课时的1/3左右,通过前期的所有准备后,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实际设计的阶段,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学生在进行反复的方案推敲修改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确定最重要的结构,本规划结构定为“一带两区四廊”,“一带”即配套商业景观,是小区的活力源泉,“两区”相对独立,“四廊”为四条公共绿化走廊,打通基地内侧山体与外侧水系及公共绿地的景观廊道;其次确定安置小区的具体空间布局,例如功能布局做到疏密有致、因地制宜,交通规划做到东西串联、通而不畅,风貌规划做到山地建筑特色与乡村风貌,绿地景观做到绿脉分隔、绿化掩映,户型设计要求经济实用、合理均好、绿色低碳等;最后方案设计完成后邀请甲方和设计方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结语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对高等学校要“分类指导”、学校“要办出特色”等高教方针政策,地方类高校的教学方式秉承“多样化”、“特色化”等要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住宅类课程设计的内容紧扣热点,关注民生,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体系中运用案例式教学,能够优化系列课程、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作者:王晶 邵文玉 孙蓉蓉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学;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在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很多农村都转向了城市,城镇化趋势加强;只有依据建筑学的理论和研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的蓝图,充分的利用国家短缺的土地资源,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统筹城乡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1 城乡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影响着城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全面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1)过多地强调了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固定,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

(2)忽略了对民意的调查,没有本着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从而过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中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对城乡安全设施的完善以及城乡交通便捷性的规,难以有效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只是片面提高,而无法全面提高。

(3)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人员盲目地扩大工业规模、追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城乡风貌协调性降低、各项设施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城乡的全面发展。长期下去,在东部沿海城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继续扩大东西地区的差异,不利于我国社会注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 城乡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层面都有相应的规范对其加以规定研究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城乡规划制度,明确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动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城乡规划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首先是宪法层面上, “宪法” 第十六条第五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第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中规定: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城乡建设事业等行政工作。

宪法的这些规定提出了公民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并且授予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权力,也构成城乡规划对公民使用土地进行建设加以限制的宪法依据《城乡规划法》系统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程序,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城乡规划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第五章建设用地对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程序做出了限定:这些规定与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共同构成法律层面上的城乡规划体系再次是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层面上;《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未废止,依旧具有效力。

《城乡规划法》亦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上述规定在法律规范层面界定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即城乡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细究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为对象,界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城乡规划则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为对象,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对于两者内容冲突的情形,应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力优先于城乡规划。

3 如何统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提高,需要相关规划建设人员全面思考城乡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以便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可操作性更高的城乡规划建设措施,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原则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为人服务的作用,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

(2)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建设的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城乡建设的顺序,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为主要

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并以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拓展为重点,实现城乡的全面对接,加快城乡同步发展的步伐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规划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对欠缺方案实施的监管,必须加强力度,集中精力抓细节、抓方向,应提高方案实施的科学性。

(4)强化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工业与服务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水平;同时,还要着重建设文化,开发城乡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文化特色,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添加文化色彩,从而构建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促进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5)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法律规范性与权威性。相关部门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进行全面分析,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性,使其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有序、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城乡规划建设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全面思考,针对城乡发展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建设;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定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统筹与建筑学的发展关系,逐步向着现代化、先进化、国际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发展环境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扩大内需并实现内涵式增长、跨越式发展的焦点。由于在规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所以中小城市在自身宏观发展模式及微观城市建设中也体现出了与大城市的显著差异。因此在高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如何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管理概念

“资源”一词在当今现代化社会是及其珍贵的,而对于城市化的良好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一点来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一下简单的概括,可以说,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此达到城市持久、健康发展的。

1.2、规划管理对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管理对我国城市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就如一只无形的手可以为城市建筑提供诸多与建筑工程有关的信息,比如说:政府效率以及国家政策等等。城市规划管理是无形的手的主要原因是:其进入城市建筑市场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公平竞赛投标以及严格把关城市建筑设计的质量等,在这种手段中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控制,但是却能够对城市建筑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为展开城市建筑工程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要想对城市建筑行为进行规范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所谓的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指: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管理方法、审核建筑的设计方案以及提供规划设计的条件等措施以及途径等对城市建筑行为进行规范。

2、我国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现行城市规划与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缩手缩脚,严重影响了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其次,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混乱,执法主体作用不明晰,难以进行依法执政。且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机构,规划编制、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最后,我国城市规划权限缺乏强有力的司法解释,各种规章制度相互矛盾,各项职能难以实施,破坏了城市的规划管理秩序,如有部分人员搞规划特权等。

2.2、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

缺乏大众监督是中小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以领导者为中心的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一种少数人的决策。由于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所以规划管理和实施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导致决策主体的错位,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使得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最终导致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

2.3、不能够有效的开展环境建设和土地规划工作

在中小城市规划中由于无节制的用地,使得城市绿地以及绿化隔离带的面积不断减小,进而导致城市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由于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房屋建筑群密度的不断加大等的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中小城市实施发展工业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使得废气以及污水的排放大大超出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对居民的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

3、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改进与完善措施

3.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法制体系城乡规划管理实质是一种行政管理,其根本上不能脱离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首先应该以《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使得管理措施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其次各地城乡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在上级法规及行政条例的指导与约束下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所制定的规划与行政措施符合当地实际并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套用既有建立在大城市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在中小城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的工作中首先需要重视的一点即在于妥善协调当地社会构成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冲突减小规划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既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又妥善处理规划对象的内部矛盾。

3.2、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在规划建筑设计中要想取得进步,就需要规划师,因为其是规划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人才,这些规划师很多是建筑行业出身,因为具有相应的专业性的制约,目前我国众多中小城市规划师大多知识面较为狭窄,在一定程度上着对城市规划建筑部门在部分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中的权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得规划建筑行业从业工作者的相应知识面不断的进行扩展与提高。并且还要与经济计划部门加强相应的协作,与城市规划建筑部门相同经济计划部门也是研究以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只不过经济计划部门更加侧重于研究经济社会的内涵。使得经济计划部门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不断加强,将会使得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不断增强。

3.3、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与严肃认真的行政执法是城市规划政策可以顺利贯彻实施的根本保障。因此,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更多合法合理的规划意见,而且要保证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公众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更顺应民意,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可以实行社会公众的听证制度,使每一项城市规划决策都充分的参考了社会公众的建议,从多方面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效避免城市规划决策的片面性,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4、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而且要重视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在逐渐的扩大,对于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从而推动城市事业以及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生波.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篇10

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城乡规划引导工程”规划编制任务。

(一)区域统筹规划

1、完成东部片区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城南工业板块优化、经济开发区扩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关系以及东部片区交通干线网络等问题。

2、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县域功能分工(县城、县域门户镇、市级重点镇、沿海区镇一体化镇、重要节点镇等),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3、深化研究陆海统筹规划。

(二)控规优化

将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城市设计成果、各类专项成果反馈到老城区、西南工业片区、新区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城市设计

1、完成西南工业区城市设计导则,解决县城工业片区城市界面、色彩、风格混乱的问题,提高工业片区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效果。

2、启动如等城市主要河流两侧规划控制和景观设计。

(四)专项规划

1、启动水系专项规划;

2、深化编制城市道路体系和公交、停车等专项规划;

3、在完成通信、电力、污水、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前提下,深化编制管网体系规划。

(五)重点专题板块研究

1、结合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沿城市河流建材堆场搬迁及物流布局规划;

2、完成殡葬服务综合区的选址和规划;

3、开展三号街区重点街道重要建筑细化设计、老城区交通水泥厂及周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等。

二、品质提升,更美、更高。

1、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和“双低效应”的总体要求,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

2、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活配套功能和工业区生产配套功能。按照“分层、多点、适宜规模”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配套,重点服务好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四大中心等城市级配套建设。以40-60公顷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8+2”(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肉菜市场、环卫、教育、公交停车点、社区服务和一个规模水面、一个规模绿地)要求,落实社区级的基本生活功能配套。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独立划出地块,强制落实商业服务和基本生活配套功能。

3、进一步放开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市场,全面落实重要项目、重点区域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

4、开展城市主干道、主河流、主节点和主要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会同住建等部门深化、细化东环(通洋高速接口与长江路段),长江路(东二环至苏223线段)道路景观设计和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改造设计。

5、按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要求,优化新开发地段建筑形态,确保梯度和通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密度,促进房地产产品多元化。

三、行政效能,更快、更好。

1、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从管县城为主向管县域转变,从管项目为主向抓功能、形态、配套转变,从统一管理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

2、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阶段与供电、结构、消防、市政等其它专项审查的衔接,提高方案审批效率。

3、延伸规划信息化管理至各镇区,实现规划审批网上提交和初审。

4、坚决执行落实服务期限承诺制,试行开发项目主要指标核算和日照分析承诺制和中介化。

5、加强各镇区规划报建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现规划把关的前移。

6、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后对各区的规划指导和服务。通过促进规划编制,细化规划管控;通过技术引导,提高规划水平;通过制定各类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通过巡查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7、进一步探索涉海工程规划审批,促进陆海一体化审批机制的建立。

四、服务镇区,更多、更实。

1、牵头做好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协助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3、服务好双甸、新店、丰利、曹埠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店、双甸、袁庄、马塘等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4、服务好各镇小城镇建设中八个一(一条示范街、一所公立医院、一个肉菜市场、一个规模小区、一个道路体系、一套环卫系统、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一个规模公园)重点项目的选址、改造和提升。

5、对各镇工业园区回头看,按照集约、特色、规模的要求,拓展平台空间。

6、积极探索农民集居点规划,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按照“镇郊型、老点拓展型、生产生活结合型、万亩良田集聚型”,探索农民集居点多模式规划建设,优化各镇集居点布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搬迁,重点做好、、、等四个镇美丽村庄试点。

五、批后管理,更紧、更严。

1、进一步强化规划批后管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权责明晰,全程监管”的原则,建立日常巡查、节点定验、不定期抽查、重点督察的多层次全过程动态批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项目验线阶段、基础主体阶段、规划核实阶段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

2、加强批后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听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对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单位规划诚信评价体系。

六、队伍建设,更精、更强。

1、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优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配合重点镇区做好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镇区规划队伍紧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