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报告文学阅读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基本原则如下:
1.“还原”原则:报告文学阅读遵循“还原”原则,解题时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报告文学的阅读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够拿到不错的分数。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把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他倍感困惑,又倍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w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实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实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实走了,属于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实年表》等)
问题:“属于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答案: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体验;②“属于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他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中剥离出来,独树一帜;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无论就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实都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之一。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一度受到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被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很快。
1947年,李可染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李可染也求教于黄宾虹。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太厚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的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七十多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选自《李可染的艺术人生》,有删改)
1.李可染是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答:
篇2
关键词:阅读 鉴赏 文本特征 文学味
在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阅读鉴赏分值占很大比重,例如,在江苏高考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是20分,而学生往往失分惨重,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每年高三老师和学生都花了绝大工夫在上面,却仍然收效甚微,甚至忙到最后老师和学生会发现:复习训练过后依然没有提高甚至还没有复习训练前得分高,我们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训练学生分清题型、如何审题、如何找准角度按步骤答题上,殊不知,很多学生早已在上述方面做好做够了,关键还是学生不会读文本、读不懂文本。不会读、读不懂,再熟悉题型、再会审题答题也如同搭建空中楼阁,都是枉然。
那么,如何教学生会读文本、读懂文本呢?本文试图从文学文本的文本特征角度做一些探讨与尝试。文学类文本传统的分类,一般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类。每类文学文本都有其固有的文本特征,这些文本特征说得形象些,就是指这类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味道”。如果学生面对一个文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从这一类的文本特征入手,或许就找到了解读这个文本的钥匙。并且,试卷当中文本后的问题也大都从文本特征的角度来命制。这样,解读又迅速,又做到了有针对性的阅读。
首先,来谈谈散文阅读。首先我们要明白散文的中心有任务是抒情或展现情与理的交融。散文何以称为“散文”,那是因为它相对于诗歌、小说、戏剧来说,缺乏明显的外部特征(魏国良《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但这不是说散文就没有其特有的文本特征。散文的文本建构因素可能更多的是一些主导性的、特征性的建构因素,例如:物象、意象、意境、细节、线索等(魏国良《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并且,散文因其“散”,所以,我们要注意这样的问题:文本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看似无关的材料?安排这样的材料有何作用?还有,散文借助文字所创造的“美”,不仅是物象、意象之类带来的,还来源于语意学的某些方面,如语言的意味、意蕴、意趣等。散文文本的可咀嚼性,既是散文的标志,也是解读的抓手。我们在解读散文的时候,可以借助某些可观察、可把握的语言标识来品味散文的意味、意蕴、意趣。有人将散文称作“美文”,证明散文还有一个文本特征,那就是比其他文体更突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要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各种各样的“美”,文本造就“美”的方式、手法。以上这些都是散文具有的文本特征,如果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抓住物象、意象、意境、细节、线索等建构因素,抓住文本中具有可咀嚼性的语言标识,理解文本中各种各样“美”,解读文本的意味、意蕴和意趣。那么,在散文阅读方面,我们也就相应地有内容可读、有事情可做了。在高考试卷中,命题者也往往是从这些文本特征的角度来命题的。
来看看2012年广东卷的散文阅读《荷叶》,初看标题,再看文本内容,我们即可发现,这篇散文是用中心物象“荷叶”来建构文本的,进一步读文本可看出这“荷叶”,作者赋予它不同的审美特征:残荷之凋零、新荷之清新、可用做包装食物用途的清香等,然后,作者对荷叶寄予怎样的复杂情感我们就可以把握了。文后的试题: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两题都是围绕上述方面来命题的。其次,文本写荷叶,为什么开头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宏村的秋景?有何用意?这一点体现了散文“散”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初读文章就要考虑的问题。试题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同样也是从这一方面设问的。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的试题同样是从散文的文本特征来命题的: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本题是从散文“散”的特征出发,材料安排的用意角度来命题的。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则是从散文的文本建构因素及其作用来命题的,“杜鹃啼”是文本的中心意象,又是结构文本的线索,文本基于此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是考察作者寄托在“杜鹃啼”这一意象上的审美追求的。
其次,来谈谈小说阅读。小说的文本特征较明显,构成文本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环境、情节。但是,我们解读小说,不能仅仅满足于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及手法,以及基本情节。其实,小说的解读更要关注的恰恰是这三个相同要素在不同的小说文本中的不同组合、侧重、倾向中的个性化的设计。(注明出处)再具体点说,小说的“文学味”更多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变化性、矛盾性上(分析这人物形象的三个特性需要把人物形象完整分析和人物的细部情感结合分析,即客观分析与主观体验结合),人物形象的特征与刻画手法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之间的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最后,解读小说还要注意小说主题、主旨、以及审美意义的多元性。
以2012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邮差先生》(师陀)为例: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表面看这道题是考察环境描写的特征的,其实解决这道题,还是要从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入手,“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邮差先生是一个对人友善、内心悠然淡泊的形象,由此形象可以得出小城具有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的特点。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此题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这句人物语言的理解,要解决这道题,需要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与小说主旨之间关系综合考虑。因此这句话的含意可以理解为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这一点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得出的。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这点是从环境描写的特征得出的。而这句话在小说结尾,有象征意味,显然关乎小说主旨:即对战争背景下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的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再来看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小说采用何种叙述方式是由人物形象、环境特征、小说主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可以得出以下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图。
篇3
关键词:文学阅读 情感 人格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的各种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内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灵结构、塑造完美人性,鼓舞人们创新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
人除了追求物质价值的活动外,也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一.对情感的教育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为基础再现美,创造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还是晓风残月、惊雷狂飙;无论是飘风流莺、江南水乡,还是悬崖峭壁、边塞长城……凡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可以跃入文学的视野当中。正是将此为素材,作者以其特有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是为人才存在,这里面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二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情感的浸润,过滤和提炼,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就在于它不是指向表面的文字,而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的注解,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深藏不露的情感。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会感受到“天寒暮岁,风凄木落”,伴随着人对生计艰难的感慨和辛苦挣扎的哀痛。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的场景印刻着人的羁旅愁思。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微风轻拂,春酣日照的光景里,让人感受到喜悦愉快的氛围……阅读文学作品,还能使读者心灵中平添一份信心与力量,使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而为其所染”,且会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追求精神,就成为有志者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人们当成节操自励的格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人们以其为榜样,克服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纷繁的生活画面,读者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哪些是值得肯定与赞美的,哪些是必须反对与批判的……真正体现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人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反应,使人在感知内容的同时也能感知内容情感意蕴,当人要表达情感时,也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阅读能否达到情感教育,要看作品对青少年读者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是否调节到共鸣的状态,作者与读者能否心心相印。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为什么会全神贯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是因为作品对情感起到调节的作用:一是激发与增强肯定性情感,从充满高尚情感的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培养高尚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都能荡涤读者的心胸,在美的享受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品格;二是调节否定性情感。“ 在共鸣中使否定性情感得到宣泄,所谓的‘长歌当哭’,就是美的冲淡了否定性情感。”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就能唤起人的情感态度;《窦娥冤》反面人物的言语“既然有了药且饶了你吧,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这是剧本对丑恶的形象的评击的台词,“这样的台词可能间接地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可能使观众肯定着自己认识丑的审美能力,欣赏着自己发现丑的是非观”,此句解释了否定性情感的内涵;三是不同作品形态可以调节情感的强弱。优美的作品往往可以使心灵坦然、缓和、宁适,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洒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怀……使人生的真谛尽在不言中。同是某一事物,因人们的主观认识各自不同,情感态度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有关“月”的诗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花月正春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漏暗斜月迟迟”……除了人的视觉感受外,还有时间条件、环境条件、心理条件诸多因素的限制性,作品对人的情感变化(强弱)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的内在情感的直接感动,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功能。对青少年而言,文学阅读对其情感的教育,是让他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二.对人格精神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古希腊的史诗教育和中国先秦的诗教,都可看作是一种以文学为手段的人格教育。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需要广大的青少年通过文学阅读,达到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提高道德品质为目的,使学习生活等方面符合时展的要求,形成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精神。
怎样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人格更完善呢?
1.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生活质量。这里说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上需求满足,还指精神上获得愉悦、满足。一个人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明他极具韧性,毫不脆弱;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生活道路,说明他善于调节自己,克服精神困惑,生活不会迷茫。文学作品许许多多的典型形象,需要读者广泛阅读,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以达到文化品位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后,懂得刚毅的不颓丧的笑迎苦难的形象背后,是词人卓越的才能和渊博学识的真实写照,是智者的境界和超越,他鼓舞了读者去战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情绪,使生活更富有情趣,质量更高,人的精神更有活力。
2.思考发掘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对理想追求的热情。“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读者要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如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等,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使之在生活中,乃至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激发起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走向成功,这是一。二是文学阅读对理想的教育不是为了灌输某种理想,而是为了培养对理想的追求。阅读需要投入全部的情感,而情感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它可以使人获得的信念变得空前得坚定,使其对于信念的追求变得无比热烈。正因如此,文学作品常会左右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常会使生活道路发生变化。在以往的岁月里,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之后,才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且催生无数的自强不息的接班人,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使人生绽放绚丽的光芒,文学作品起到了对人的理想的教育作用。
3.促进人格的完善需要作家和作品精神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文学小言》一章说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始未之有也”。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受到作家和作品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且利于提高青少年坚强不屈、坚毅不拔、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作家正是通过自己的题材、形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展现着他的爱与恨。一个作家的思想越高尚、感情越纯粹、境界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越是正确、深刻,读者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就更多,思想也会越高尚。可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陶冶读者的性情,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的人格精神教育作用。
4.守护精神家园需要文学阅读。阅读活动根本上是基于人类要求完整而全面的表现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独特生命需要,以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为最高目的的一种自由的超越性活动。因而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各种愿望(或精神)得以自由抒发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读者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仿佛有一种新的生命在他的灵魂中诞生,他变得丰富和充实,比以往更热爱生命,更自觉、更强烈地要求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二是读者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更加敏锐和深邃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不仅引导他穿过重重功利的网络,去重新诗意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而且引导他越过种种现实的屏障,去直接关照理想和未来;三是对个人的发展注入源动力,是读者的“精神食粮”,他如“灯火”,“催人向上”。同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之说强调文学境界和人格精神境界的统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健全而完整的心灵和人格方面,有着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深入研究文学阅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学阅读》。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 武步海文.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篇4
随着科技的发达,如今各种网络覆盖到城市每个角落,有些人似乎离开了网络就无法生存。每种网页搜索引擎都有“小说”一栏,打开“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等小说网站,各种小说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使人眼花缭乱。什么“玄幻小说”、“仙侠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穿越小说”、“同人小说”等铺天盖地,各种封面人物也是炫酷得很。网络的确使很多苦于没有发表平台的作者有了自己一展雄姿的机会,让一些青年作家展露锋芒,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个性、有新意的优秀作家。但若以“美女”、“野兽”、“妖姬”等为内容的小说充斥了学生的感官,那么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虽古语有云:“开卷有益”,但大量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开卷未必有益”,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高档次的阅读才能使人益智,健康的作品才能让人怡情。时至今日,大型网游的危害已经人人皆知,不良网站的入侵使大家咬牙切齿,但是大量民众远没有意识到不良小说引起的长远危害。
一、网络小说繁荣的原因
痞子蔡以长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迅速走红,他也算是网络作家第一人,和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人。他的作品轻松幽默、近于写实、也有一点无厘头风格,更以动人的故事征服了初涉网络的读者。他的作品行云流水、自然去饰,给绝大多数网虫带来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网络文学款款而来,步入了大众的视野。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它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商业操作比较成功的原创文学网站。据统计,目前起点聚拢了超过1400万的注册用户,超过80000名原创作者和90000余本原创小说,总字数超过60亿字。它采用免费阅读前半部小说,后半部小说必须付费阅读的方式,以章节为单位,按每千字两分钱的价格进行销售。一般说来,读者读完一部50万字的小说,一般需要花费10块钱。网站的巨额收入令人惊诧。
长期以来,作家似乎都是默默耕耘、辛勤爬格的一群人,很少在聚光灯下抛头露面。但2012年11月,华西都市报将独家主办规模盛大的“中国作家富豪榜颁奖典礼”,颁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金像奖”中,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分别以3300万、2100万、18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当下,作家的版税极低,我国的基本稿酬标准已经有12年没有修订了,网络似乎使很多钟爱文学的人找到了新的谋生之路。
巨大的经济收益、与日俱增的知名度,使网络成为年轻人羡慕的对象。加上现在国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能奋笔挥毫者比比皆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似乎迅速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可想而知了。现在,无论是谁,只要稍有想法就提笔而动,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家可以同时写几部小说,其粗糙制作令人乍舌。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跃跃欲试,网络写作门槛之低可见一斑了。但这样的写作文学价值有多高,颇值得怀疑。
二、网络小说喜忧参半
随着网络影响越来越广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络优秀,已非过去的星星点点、各据营盘三两年,而是异军突起、各领,网络小说也日渐成熟,从先前单纯的娱乐性走向思想性,正朝着广袤的前景蓬勃发展。
目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品,他们能再现历史的原貌、重新审视历史人物、重新评价历史,如《明朝那些事儿》《新宋》等;有一部分虽说比较玄幻,但是比较励志的、正气的,如《斗破苍穹》《吞噬星空》等;也有的正视现实、针砭时弊、直指人心的好作品,让人读了荡气回肠,受益匪浅。阅者无数。
但文学殿堂高门槛的拆除带来了文学的一时繁荣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令人难以意料的妖魔和垃圾。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目前社会复杂,人性扭曲着比比皆是。很多网络作品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妖魔鬼怪大行其道,糜烂逸比比皆是,酷刑血腥铺天盖地,权术阴谋、勾心斗角层出不穷。一些滥俗的文学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阴暗心理,但它们既不能唤起民众积极意识,又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同时造成了正在逐步成人的青少年心理的扭曲、道德观的沦丧。
在此,对网络文学就其对中学生影响的堪忧之处略呈一二。
1.内容粗糙,情节不良
与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比的是码字的速度。有速度,难免无内容。因此,网络文学多以所谓的玄幻小说类居。至于现实关照,则是少之又少。因此,网络文学之中极少有《白鹿原》式的史诗叙事,极少有如《蛙》一样对于当下政策的现实批判,也极少有《生死疲劳》那般对荒谬历史发展阶段的讽刺。当然了,文学只需要叙述,不需要阐释,可是,至少在网络文学里,我们很难从那些虚幻的道、魔、人三界之中找到一些实质性的批判精神与责任担当。
很多小说只顾交待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势必忽略人物性格的刻画,更谈不上什么思想了;若只顾刻画人物,却交待不清楚来龙去脉,往往是要表现得来不及表现、刻画的也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这样的文章如何深刻?如果中学生习惯于这种大量粗糙的构思,那么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毫无作用。而且有些作者的小说顶多看上去象是日记,一种情绪的倾诉和发泄,这样的文章从根本上讲就不属于小说的范畴。
或许是受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响,现在网络小说对的尺度放得宽,而且情的点击率在各大榜单明显高,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学生正处于性朦胧的状态,处于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形成期。一些夸大其实的性描写、一些先入为主的阴暗观念会使一些学生误入歧途。
2.途径繁多,难以禁止
现在中学生看书形式多样,除了手持一本纸质书,还能电脑上网看书,通过各种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途径看书。其中,手机阅读近年来尤其迅猛。据有关部门统计手机用户阅读行为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36.2%的被调查者中表示经常使用手机来阅读书籍,表示偶尔会有的比例占到了29.6%。而在那些之前没有使用手机阅读过书籍的被调查者中,有16%表示在今后会尝试手机阅读。现在都市里的中学生基本人手一“机”,很多同学已经养成了手机阅读的习惯。
中学生一旦迷上了以、暴力、变态为内容的小说,并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休息。中国目前似乎也缺少有力的稽查部门对各大网站文学内容加以甄别、清除,不良网络文学泛滥成灾的现象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迫在眉睫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能够出现在网络上并且受众颇多、市场繁荣,本身证明了网络文学的一定魅力和创作水平。
篇5
一、倾听文学的声音
小时听妈妈讲故事,听奶奶说童谣,听老师诵诗书,这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声阅读。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精卫填海,都曾经深深地吸引着年幼无邪的孩子,让他们想象,引他们思考!这样的有声阅读,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颗向往文学的种子。
这种有声阅读,其实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经的,也是他们最初呼吸到的文学气息。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出现了有声读物,这更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听文学的阶段,也是有声阅读的初始阶段。
有声阅读逐渐从听的阶段迈向说的阶段,这是让孩子爱上文学的好契机。孩子说话表达时,教师可以倾心聆听,也可举办讲故事大赛,激发孩子的阅读表演欲望,还可以举办编故事写文章大赛,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这一阅读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当然形式也从讲故事到朗诵、演讲,再到辩论赛不断升级变换。这个过程中,声音一直伴随着阅读,吸引着孩子亲近文学,爱上文学。
二、徜徉于文学的天地
亲近文学,自然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徜徉于文学的天地,用文学经典滋养孩子的身心,开始自主自由的阅读之旅。
这一时期,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书籍及其阅读量。在学习生活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佳作。比如,利用语文晨读课给学生朗读席慕容的散文,班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席慕容热,书桌上有了《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等优秀作品,后来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也在教室悄悄流传。另外,结合教学文本,带领学生走进名家名品。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了解他的生平,拜读他的文集。《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结识了史铁生,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感受《我二十一岁那年》的生命律动。就这样,伴随着课堂学习的步伐,我们走近了沈复、冰心、老舍、朱自清、泰戈尔、屠格涅夫……文学星空中的无数明星魅力四射,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徜徉停留,迷恋陶醉。
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推荐引导,对学生阅读对象的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推荐的好书有许多,推荐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好书涉及的题材体裁也应多样,纯文学的故事、历史文化类的、人物专访类的、天文地理类的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五花八门。这样的推荐让学生触摸到好的书籍,灵魂浸润在文学的养分中。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要读好书,也要多读好书,阅读量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亲近文学,爱上文学以后,我们自然就要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此时,教师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推动阅读活动,为学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书籍“漂流”活动,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并举办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以书会友。活动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着、体验着文学的魅力,学会了感动、感悟,而这一切精神活动正提升着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育使命也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领略文学的魅力
在关注阅读的量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得关注阅读的质。有质量的阅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享受文学带来的心灵的快乐,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真正从亲近文学演变为走进文学。这时候,适合的阅读方法往往左右着读书的质量。这里笔者介绍几种阅读方法,它们是非功利性的,与应付语文考试的阅读方法不同,这是一种心灵体验式的阅读方法。
1 符号表情法
所谓符号表情法就是读书时,用笔在书页上圈点画线做符号,画线可以明确文字内容,符号表情可以表达阅读的情感体验。其中符号代表的意义是自定义的,可借鉴QQ表情符号,用脸谱表情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疑问、惊叹、微笑、愤怒等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只用几笔,就可以通过个性圈画在书页上记录下来,供回味交流。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方便,又有个味,特别受中学生的青睐。圈画表情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体验、感悟、成长的历程。它不同于应试教育下圈点中心句、关键词等方法,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对阅读感受的个性表达,适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
2 书写心灵对话贴
首先,与作家的作品对话。
边阅读边写贴,它可以实现阅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灵对话。把每次阅读的即时感想写在一种颜色的纸贴上,然后附贴在文字旁。这样心有所感,就笔墨追录,三言两语也好,长篇大论也罢,它记录着阅读者那一时刻的特别情怀。在写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其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好书百读不厌,我们可以把自己钟爱的经典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用一种不同颜色的对话贴记录与作家作品对话的心灵之语,这样花花绿绿的对话贴让阅读者看到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阅读体验的变化。再次阅读时,看看自己彼时的感悟贴语,想想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对笔下的贴语自然是感慨良多。这些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是阅读成长的见证。
最后,与书友的心灵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他人交流分享,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更让阅读者找到一种阅读交流的快乐。在与他人交流对话中学生学会了分享体验,更学会了欣赏他人,宽容接纳他人。在对话过程中,阅读共鸣会让书友间亲近和谐,而争论则会引发思考与进步,这些就是对话撞击出的心灵火花。
生活的变迁,阅历的丰富,每一次阅读都将是一次新的心灵之旅,每一次对话都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把阅读视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篇6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幼儿文学 语言能力 影响 目的
幼儿文学教育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应用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善思的习惯。可以说,对幼儿文学的阅读,在经过老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彩演绎后,可以成为提高孩童接受能力的有力法宝。
一、幼儿文学的含义和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
1.幼儿文学的含义。幼儿文学就是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将一定教育目的具体化,并选择1—5周岁的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创作的文学。幼儿文学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神话、诗歌、戏剧、故事、童话、小说等。其特点主要是:①明确的教育目的。②内容上的知识性。③艺术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通过对幼儿文学的阅读,使孩子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 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并最终达到增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注重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
1.形象较为优美。婴幼儿是人类心理最为稚嫩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审美心理对于外在的现实事物有着极强的塑造性,他们一般是通过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所认知的事物形象来认识事物的。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时,要注重发掘作品中形象美这一最基本的特征。
2.体现生活的美。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阅读,提升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幼儿文学故事时要尽量从中体会生活的气息。体会故事中形象逼真、问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特点。这也和幼儿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美好的特点相吻合。
3.感情较为优美。情感美是作者通过应用拟人、夸张、比喻等,辞格方法的运用,所形成的形象类比和感情抒发,使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交融,产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并引起共鸣。从而能向现实生活转移文学情怀,把文学语言的优美,转化为自然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阅读时,要充分体会故事中隐含的积极情感,尽可能引导幼儿产生感情共鸣,进而培养孩子善良的心理。
4.视觉效果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冲击所造成的感觉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这得益于丰富的色彩能通过对人的视觉产生填充,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影响。幼儿文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大量的应用色彩描述,带动儿童的情绪。在视觉的引导下,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为动人的视觉形象。所以,在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在看图的同时对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在阅读中体会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在阅读中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尽量丰富、柔美,把人和事物的音、形、色及形态等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插图,在声音和视觉上影响幼儿的记忆,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故事时,把握作品形象性的语言风格,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化的语言。幼儿文学故事中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为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提供了最真实的空间。如果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新气息,在配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幼儿故事:小草变绿了,桃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温度变高了,天气变暖了等。这样,孩子们就会通过自己对春天现象的记忆,而积极发言。在柔美诙谐中,融入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在阅读中体会情感性的语言。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的特点,这与幼儿的行为易被感情所影响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感情性的语言风格,使孩子在听完故事后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在这一情感左右下表达自己的心情。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幼儿文学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为孩子储备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对儿童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只要我们以幼儿的内在机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文学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并在其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阅读和理解幼儿文学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雯.幼儿园语言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6).
篇8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之果、精神之花、文化精华和传世之作。文学经典通过对描写对象的艺术刻画,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长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浸润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涵养性情、美化心灵,文学素养就会油然而生。而文学素养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提高人文素质,就需加强文学素养。
然而,在当社会潮流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功利,文学受商业化、通俗化的冲击越来越大的时候,即便是作为“文学之冠”的诗歌这门非功利的精神艺术似乎也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充其量沦为“成功”人士装萌才用的居室装饰品。那文学金字塔尖顶上闪灿的光芒不再像往日那样明亮,那样引人入胜;相反,却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更可怕的是,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也重视不够。面对消费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处在当今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里,大学生们即使依然在阅读文学经典,他们大多只是面对各种电脑、手机的碎片化、快餐式的浅层阅读,缺乏独立的思考,文学素养的沉积更是无从谈起。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的读图,读图是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读图的危险后果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书上的文字可以锻炼人的抽象能力。笔者高中时代拜读纸质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时,对于凌波微步、斗转星移、六脉神剑等盖世神功以及段誉痴情暗恋的王语嫣的天生丽质的遐思妙想远非数年后的任何一版同名电视剧可以相提并论。高科技时代的视觉冲击将青少年的想象力无情地抹杀了。
教育界和文学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重新重视阅读文学经典的作用,提倡大学生多读文史经典,通过反思历史、汲取精华,超越世俗化、功利化、虚无化的束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品格高尚的有用之材。总理无疑是这些有识之士的代言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痛心于国人不爱读书。他认为,最美不过读书声,读书是一生中最该早做的事。古人读书三阶段:5―15岁诵读;15―25岁学贯;25―35岁涉猎。而大学生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讲究“学贯”,要求学会贯通,横向联系。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均可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人生,接受美的陶冶,塑造健美的人格。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学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魅力”。 而文学作品就有助于提升应聘者的人格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高的人,一般气质优雅,很容易受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用人单位的欢迎。高尚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将来事业的成功,文学和写作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非文学专业的成功人士理想腾飞的翅膀。因此,笔者建议:且把“文学”当“人学”。所谓“人学”是指“学习做人的学问或道理”,即通过各种文学作品的学习,增强对自身的了解,提高人文素质。用经典奠基,可以激起大学生的文化向往;以诵读入门,可以熏陶至大至刚的民族人格。在大学校园里读书可以充实自己,追求“发展”与毕业季求职谋取“生存”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在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方面得到熏陶,促使个人事业的成功。
篇9
Disscuss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中文摘要】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文体作品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培养他们阅读感知、探究、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也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新时期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裹足不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力图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探索。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回顾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现状,从而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其次,明确文学作品的特点,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进行定位,通过对新课标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解读,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从而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三,结合以上分析,从两个维度来思考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一是古代阅读教学理论的传承,二是当代阅读教学理论的借鉴,力图以此为依据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英文摘要】 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s opposite practical in the literary style work say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poetry, the prose, the novel,and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 this kind of literary works’teaching, is mainly causes the student to study some basic literature general knowledge, trains abilities of reading the sens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understanding, connoisseurship literary work , the tax evasion,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lso develops i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enhances the utilization language ability, thus enhances students’language accomplishment.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y says that resides in the basic position. Strengthening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time request , is als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must lifelong develop for the student lays the foundation the request in the new time. However since long,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receives the traditional idea the fetter and the new teaching idea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causes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o be hesitant to adv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carefully examine immediately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and tries hard above this foundations to be able to make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First, the review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us has one to i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Next, clearing about the literary work the characteristic, carrying on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to the new class sign and the main body sex education thought's explanation, the establishment independen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view, from this, manifests independent which fully in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student of studies.Third, unifies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wo dimensions pondered tha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irst,inheritance ancient times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 second, present age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s model, tries hard take thes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as the basis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ormulation.
【中文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主体性
【英文关键词】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ndependent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文献综述 5-9
1. 引言 9-10
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说略 10-17
2.1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历程 10-13
2.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 13-17
3.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23
3.1 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19
3.2 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 19-20
3.3 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20-23
4.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23-30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29-02
一、修炼,走近儿童文学
教师在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扮演儿童文学的阅读者、鉴赏者、推介者的角色。教师如果要在教学中拥有较高层面的感悟和驾驭能力,能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就势必要进行自我修炼,除了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之外,也要广泛阅读各类优秀文学作品,还要钻研文学理论,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学素质。
1.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
教师应特别留意儿童出版物的信息,关注优秀儿童文学新作,吸纳儿童文学信息;扩大阅读面,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水平,使自己具有比较丰富的儿童文学的感性经验。在平常,开展《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古代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夯实阅读基础的手段。
2.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念
当孩子对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爱不释手,却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到索然无味时,教师该怎么办?往往直白的劝解并不能改变什么,在规定时间共同阅读一部书,然后和孩子一起研讨,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儿童文学观应是哲理与趣味各有千秋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孩子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往往比简单地给孩子推荐名著更重要。
3. 教师要成为用心思考的读者
作为语文教师,阅读与写作都应该是“常态”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关教学感悟或发现、班主任工作思考、指导学生成长的故事……都可以S时写下来。只有做到自己多读、多写、多思,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多“选”。
二、引领,享受儿童文学
据相关调查显示,儿童文学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读物。但该阶段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读的量很少、面窄,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课本的作品,只关注作品中荒诞不经、离奇搞怪的情节,而不在意作品本身的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指导。教师要做好领路人,立足课堂阅读,延伸课外阅读,使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1.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阅读指导方法
(1)巧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是最富想象力的文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来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合作交流、大胆想象。
例如,童话《七颗钻石》中,为体会水罐的神奇,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当7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灰。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在清流的滋润下,大地出现了怎样的美丽景象?”问题提出后,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回答层出不穷:原本干裂的田地,冒出了嫩芽;流淌着水流的小河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花草树木神奇般活了过来;人们在水井边喝着甘甜的井水,激动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2)复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儿童故事具有内容情节曲折、故事结构性强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角色扮演”或“复述故事”等设计,即利用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或表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进一步识记、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巨人的花园》是一个趣味性很浓的儿童故事,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揭示道理。极为突出的就是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在引导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就可以让他们想象围墙推倒前后的画面,对故事进行复述和交流感悟:推倒的不是围墙,而是巨人的心墙。以此得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吸收文本的精美语言,还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2.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在开展班级读书活动时,教师应从孩子实际出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对孩子阅读的书籍进行有效把关。
如开展班级读书会。开学前,根据不同年级推荐优秀书目。通过阅读竞赛、阅读考级等奖励性措施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布置学生读一部作品,然后就作品进行交流。在教授《窃读记》一课后,笔者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并在两周后对此书进行了一次读书沙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如何看待主角英子及她的朋友妞,疯子秀贞等人?开班级读书会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班级学情,相继推出部分名著,予以熏陶。
三、创作,畅游文学天地
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多彩,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用自身的文学素养、智慧精神,将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与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触摸美、感受美、运用美、收获美,让文学成为学生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阅读教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飞个性,写下精彩篇章。
1. 仿写作品,学方法
进行习作训练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模仿他人的文章。学生在进行模仿习作时,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用词等方面和原作品类似,但不可依葫芦画瓢,应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如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围绕第三自然段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或结合书中的插图,以导游的身份,围绕“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美观”写一段话,注意写具体;还可以给出材料,如“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 “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等等,要求学生仿写语段。针对熟悉的材料,学生很乐意习作,并较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2. 续写作品,悟内涵
对于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我们可以采取续写的方式进行习作训练。续写不仅延续了作品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的内涵精神。如学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让学生选择秋天的某一种景物,并抓住它的特点仿照第一小节写下来,这既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把诗化的语言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学完《绝招》,让学生在领悟“只有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的基础上,写一写“第三次比绝招的场景”。
3. 缩写作品,显能力
对于教材中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进行内容提炼,抓住故事重点,简要叙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方法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只有学会哪些能删减,才会抓住哪些是重点,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如缩写《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文章。
4. 改写作品,创思维
改写作品,就是对原作品进行重组加工,可以采取与原作品不同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来进行习作训练。这一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创新思维。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所见》,想象小牧童一路看到的风景和他在树下观察的情景;用第一人称介绍的方式改写《太阳》,让学生深刻记忆太阳的特点。
5. 独立创作,展个性
上述所讲到的几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最终是为了能让学生独立创作,写出展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创作素材在哪里?源于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这篇习作时,笔者让他们踏踏实实去学自己一直想学而没有学的事情,及时记录,最后本领学成,习作也完成。作品里都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经历。
儿童文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必将助长儿童自主创作的能力,促使儿童更好地享受儿童文学,享受属于自己的金色童年。
⒖嘉南祝
[1]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泉根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4]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5]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
[6]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2.
[7]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8]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 王泉根.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10]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11] 李标晶.儿童文学原理[M].太原:山西希望出版社,1991.
[12] 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 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 李远.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16] 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 下一篇:村级公路养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