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04-08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
新课改下,说的最多的一词便是“创新”。作文是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凭空产生。正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写作能力正如他们的人生一样,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如果没有基本的、具体的文章作为可参考、可借鉴的模仿对象,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又何谈写出创新的文章?为此笔者认为,仿写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能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为例,有学生以第二章节仿写如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要你愿意努力,懂得付出,只要你能对每个爱你的人怀着感恩和珍惜的心态,这些爱一定会留在你的记忆深处,成为你人生中最美妙的风景。
可见,学生通过仿写训练,借鉴到了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相关技巧,提高了其运用语法、修辞知识、炼字炼句和创造思维的能力,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范文中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就能让学生在仿写中将所学课文的写作常识、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甚至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
二、补白拓展,改编扩充翻出新意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作品中作者都会在有意无意间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充斥着作者强烈、深沉、储蓄的情感“空白”,正是给读者造成悬念或让人回味余地的地方。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文本的空白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所缺情节的链条补上,以补白拓展的形式不仅提升学生对文本诉理解,也能在以写促读中训练学生的语言。
例如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发展,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续写;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迹后的于勒的情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鼓励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虚构“孔乙己巧遇范进”的戏剧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深层次探讨;学习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后可以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学习《最后一片叶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风雨之夜作画”这一情节……教学时,教师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通过以补白的拓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想象中学生的个性化更能得以张扬,各种奇思妙想不断培养着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三、读后感言,挖掘文本思想内涵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书读的越多,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但如果是走马观花似的读书,没有在记忆深处留下任何的印象,那就失去了文本应该有的作用。而引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将每篇文章都看懂、看透,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的感悟,有感而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大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例如学习完《柳叶儿》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柳叶儿》一文中讲述的作者儿时为什么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等几件事,结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从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的角度去写读后感。再比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围绕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来写读后感。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愚公精神”发表看法,抓住文章的主题词抒写内心的真实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读后感需要读者在了解课文、深入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表达、有所感悟,以读后感的形式,正是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篇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可以从文章中学会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所以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为写作打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要准备一个本子摘抄好词、好句等,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培养写作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安排写作训练
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具备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写作训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是对文章进行仿写,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安排不同字数的写作,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同时教师也应该多总结写作形式,再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从各个形式出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写作模式出发,让学生熟悉各种写作模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应对以后的考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写好日记
篇3
一、理解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思考,作文教学是为了什么?是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还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能力呢?是因为以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生活需要学生具备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对作文教学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后,也就可以围绕目的不断创造和开发教学方法了。
二、设计丰富的写作活动是关键
1.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事项(如学生会工作、社团广告、活动简报等)。现在学校里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免不了需要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
2.以读促写。为学生开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书单(雷岩玲老师在回答62班一位教师的问题时已经列了一份很好的书单),让学生先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书,互相交流讨论,写读后感。还可以为喜欢的书设计宣传广告等。
3.带领学生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指导他们完成报告。这表面看起来不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但学生在做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之后,要想写出有见地、思路清晰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需要语文教师指导的,而且因为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也有感要发、有话可说,主动性高,这时传授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会事半功倍。
4.翻译、日记、片段练习等。阮真先生结合当时的一些西文文献,提出重视作文的形式训练,分为短篇和长篇,短篇如做“短文快做练习”“片段联系”“重写练习”“听讲笔记练习”“翻译练习”,长篇如做“文艺练习”“演说拟稿练习(关于时政)”“札记或日记练习”等。具体可以参考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法研究》。
三、重视口语作文训练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爱上作文,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在听说训练中融入作文训练。听、说、读、写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说话训练,让学生谈谈读后感或者发言,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条理不清、遣词造句等问题及时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写成文章,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从而体会到口头作文的乐趣。其次,在鉴赏训练中融入作文训练。作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学生普遍存在内容空洞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就某些题目告知学生如何搜集材料,也可以品评例文,在品鉴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技巧等,从而开启思维,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鉴赏优美的语段,再用这些词语写作。
二、学会观察
大师鲁迅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可见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但又高于现实生活,所以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从而深入的理解生活,促使学生自如的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自然、生活,告诉学生眼睛就像摄影机,只要处处留心,就能随时记下精彩的瞬间。如进行人物描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最亲近的人——父亲,引导学生观察父亲的头发是否不经意间出现了白,身体是否在逐渐弯曲,眼神及面貌有什么变化,也可以注意观察父亲脾气、性格的变化,如果学生仔细观察,把这些都融入到作文中,不但能使文章生动,还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就会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
三、注重积累
作文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通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如运用文字能力、学习吸收能力等。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需要逐渐积累,坚持不懈。积累的途径是多样的,首先,博览群书。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师要抓住语文阅读课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如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典故: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等,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典故时,也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发展个性
篇5
一、抓住精彩片断,模仿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文本中的许多片断特别精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片断的精彩之处,体会文章是怎样写生动形象的,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探究文本的核心价值,然后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进行迁移、运用,最终达到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从而在训练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指导学习《山中访友》的语段“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联想成什么,读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个语段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真诚问候,还发现了语段隐藏着“你好,的!你,。”的语言现象。此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说说山中其他的“朋友”。这样,有了文本例句的引路,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再加上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就会写得兴趣盎然,精彩之极。请看,“你好,古老的榕树!你撑起一把绿色大伞,是要我在树下乘凉吗?”“你好,美丽的花朵,你那风中的优美身姿,多么想和你共舞一曲。”“你好,高大的松树,你那快乐的歌声,激动了多少人的心呀!”“你好,碧绿的小草!你娇弱的身影,让大地充满生机。”“你好,勤劳的蚂蚁,你急急忙忙的身影,是想提醒我们,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句子,让我惊叹不已。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模仿练笔”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剂良药。
二、掌握写作方法,转换迁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构思新颖,叙述方式独具匠心,写作特色鲜明,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对于这一类的文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比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构思新颖,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同时,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首尾呼应及总分总的方式,使文章更显脉络分明。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这些都是应该领悟的写作特色。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这些内容之后,让学生仿照稳重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石拱桥或是家乡的小溪。有了范文的引路,学生定会写的精彩动人。
又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探究,了解文本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来描写母亲对“我”的深情,及通过我的动作与心理描写透露出的对母爱的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让学生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事。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了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体会到“怎样写”。
三、借助文本留白,想象练笔
古代有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三个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个学生画了四面高山、悬崖峭壁,中间有座寺院;另外一个学生画了峰峦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个学生未画山也未画寺,他画了数节石阶通向小溪,一个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跃然纸上。三个学生面对相同的考题,所描绘的画面却大不相同。虽然构思有优劣之分,但画面却是他们对考题发挥不同想象获得的独特创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面对具体言语对象,放飞想象的翅膀,会获得对言语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文本留下的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篇6
关键词:多媒体;聋生;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66-03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言语交际”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初步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是《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们的聋校写作教学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绝大多数聋生对写作文兴趣不高,甚至讨厌作文,惧怕作文,望“文”生畏。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作文素材非常贫乏,在写作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是写不出来,只好搬些陈词滥语敷衍了事或者翻出作文选复制一下,写一些虚假、雷同的作文。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写出来的作文语言积淀不够,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将多媒体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聋生的写作欲望;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可以促进聋生写作思维的生成,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增强聋校写作教学的实效性,让聋生由“苦写”、“怕写”到“爱上写作”、“会写作”。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在聋校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聋生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让聋生主动学习写作,这就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中,无法激起聋生写作的欲望,聋生找不到写作的触发点,久而久之导致了聋生从讨厌写作变为畏惧写作。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运用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为聋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让聋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消除了“作文恐惧症”,从而让写作成了聋生情感的真实流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美丽的家乡》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多幅反映家乡特色的图片:雄伟壮观的弥河大桥,春意盎然的弥河公园,美丽如画的滨河大道,一望无垠、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里面有红彤彤的西红柿、黄澄澄的甜瓜、五颜六色的辣椒……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展开联想的翅膀,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了描写家乡的欲望。这次习作,学生没用一节课就洋洋洒洒写了三四页,语言生动,感情真实自然。
二、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聋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视野面狭窄,写作时往往缺少丰富的素材。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聋生还是感觉无从下笔。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聋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从而获取写作的素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聋生的写作欲望,而且还可以丰富聋生的认识,弥补实际生活的断层,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展现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之中,让聋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陌生、抽象的事物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将我们的课堂与社会生活巧妙地衔接起来,从而丰富了聋生的思维,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家乡的特色小吃》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我们家乡的各种小吃,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品,让聋生垂涎欲滴,一道道井然的制作工序,让聋生跃跃欲试。写作起来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写作《美丽的剪纸》时,笔者播放了多幅剪纸作品,聋生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但开阔了聋生的视野,丰富了写作内容,还能使聋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感情更加真实自然,同时还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
三、展示写作要求、重难点,使写作有的放矢
写作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聋生不按要求来写,或者是抓不住写作的重点,“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教师在讲解写作要求、重难点时,他们往往心不在焉,丝毫激不起他们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常用动画形式播放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以及相关提示性文字。然后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指导聋生写作《老师不在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先展示了教师不在时,全班同学乱糟糟的场景,有回头说话的,有扔纸团的,有大声嚷嚷的,有敲桌子的……然后笔者又展示了几个同学的特写镜头,并引导聋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学生的神态、动作,同时告诉聋生这次习作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聋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漫无目的了,而是注意到既有“面”的描述,又能插入适当的细节描写。
四、例文引路,使写作有章可循
聋生最初的写作就是在模仿中学习的。怎样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呢?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将例文的重点片段、写作要点用强烈的视觉效果展示出来,以引起聋生的充分注意。然后,让学生从例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将例文中的写作技能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边归纳、边展示,“先叙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又谈了自己读后的感受,最后以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作结”的写作方法。学生就明白了读后感原来是这样写的,写作的思路自然打开了。
五、交互评改,取长补短
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文章常常反馈不及时,导致学生不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也不关心教师的批改,更不主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而且教师的评析方式比较单一,几乎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即使教师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亦无从着手、茫然失措,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的评析当中来。以上这些都导致聋生不能及时发现作文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不仅可以实现作文的及时反馈,而且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提供了可能。
在我们的写作课上,笔者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把自己的作文打在电脑上,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评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教师再做出总结发言,指出学生没有发现的其他错误,把容易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这种交互式评改不但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文时更加用心,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六、建立优秀习作展示的平台
篇7
结合写作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提倡学生多听多读,以便有感而发。学生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要求学生经常走进图书阅览室,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我常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对读书兴趣浓厚、笔记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同学们的争相阅读,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开拓了学生的写作视野。训练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多审题,精写作。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一是要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 二是要审文体;三是要审写作要求( 包括注意事项、提示等);四是要审清材料,对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提倡学生多读名篇并学以致用。借鉴名家名篇,体现学以致用,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达到学用结合。
放飞学生心灵,鼓励学生写出个性,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教学中,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让学生解除格式化内容,让心灵释放出真实的跳动,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扬,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提升人格,努力营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培养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为学生留足自由时空,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澎湃起创造的激情,滋生出创新的灵感,让学生写出张扬个性的文章。
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 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或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选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同时,通过互改,学生都能从对他人作文的批改中得到很多东西,并通过写评语增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篇8
作文是我国课堂教学和应试教育的重点。作文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如何改变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质量低下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这也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研究。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议。
一、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
我国目前小学作文写作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写作兴趣不高
我国目前的教育中,主要有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作文中要求语言的凝练、语法规范、修辞手法使用恰当、文体规范、写作方法突出等等。很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常常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害怕写作文。
(二)写作素材缺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写作素材。小学生写作文过程中,总是面临无法可说的尴尬境地。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与思维,其次小学生难以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归纳,难以从日常观察中提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安排写作时,学生便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三)排斥写作
由于很多教师主要是为了考试而让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写作文的目的脱离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导致很多学生把写作文与考试联系在一起。一想到写作文,就想到是考试。对于考试的排斥和厌恶情绪也会转移到写作文上面。因此小学生会出现排斥写作文的心理倾向,越排斥也就会越不喜欢,难以写出好的作文,就会更加厌恶写作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写作质量不高
写作文要求文章中心思想和主旨要义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结构合理。然而,小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的基本功,缺乏处理写作素材的能力,心中虽有很多写作素材,但是难以加工成写作素材并熟练使用,写作文中分不清主次,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小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叙述出来,导致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作文质量普遍不高。
二、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对策
写作文对于小学生语文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小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针对上述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刚刚学习写作文小学生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写作,但是又害怕写的不好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师在作文课堂中要放宽写作要求,鼓励学生写作,以引导和鼓励为主,不去苛求写作质量与写作技巧。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自由写作、自由表达的好习惯。首先,鼓励小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的琐事,写作内容和体载不限,让学生的写作不受约束和限制,写作大胆,既让小学生能够多练笔,也能够为写好作文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其次,作文课堂中经常写练笔作文,不限定题目,降低写作难度,鼓励学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尽可能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练笔作文开展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过程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经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再次,每个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要鼓励形式与内容创新,鼓励每一个孩子的烂漫天真的写作思想,让学生尽情的畅想与幻想,不要制定一些写作的模板,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加强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生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小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能为小学生写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通过扩大阅读面,小学生学习了其他优秀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懂得了好的文章的要素构成,也明白了好的文章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多元化的。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名言警句、美文佳段,可以用于写作。
教师在作文课堂中,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并鼓励学生记录下文章中好的句子,做好摘要,可以一个周进行一次阅读总结,开展读书会,写一些读后感。
(三)鼓励学生观察
观察也是写作的源泉之一。观察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周边的人和事物,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联想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的观察开始,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描写,形成观察日记,从而奠定小学生写作的基础。
(四)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篇9
【关键词】 农村学生;写作兴趣;基础技巧
每次调研考试阅卷时,翻看学生答卷不难发现:内容新颖有创意的作文太少了,充满真情和活力的作文太少了;内容俗套的“克隆”作文到处泛滥,情感空洞虚假的作文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现在我们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在作文课上,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纯写作课,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都先天不足,很大一部分农村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大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不懂得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作文指导。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更是从来无人问津。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镇的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写作目标相距甚远。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信息储备量小,观察能力不强,写作技巧匮乏,用于写作的基础知识不足,导致他们不会作文,惧怕作文,或是作文内容虚构,情感虚假。而到了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或是忽略这些情况,或是对这些孩子了解不够,或是教学方法准备不足,往往在一开始教学作文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绝望,进而影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这些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迅速了解他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的真实状况,及时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使之快速赶上“城市孩子”。
因此,我认为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命题作文的课堂教学,将每周的作文课改成了读书写作课。让学生拿来爱看的课外读物,先凭爱好自由阅读,当迸发出写作激情时,自选主题和形式,作文、日记、读后感等随意选择,内容任意发挥,要求则只有一个: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时,总会找到和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事情或情节,总会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篇章。此时恰恰是产生写作欲望,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最好契机。好多的学生在日记里表示,我们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文的愉悦。
由此我认识到,更新教学理念,重视素质培养,让学生内心充实,思维活跃,认识水平提高,情感体验丰富,习作兴趣火花自然迸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二、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享受人生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生活素材,作文才有内容。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单调乏味的人会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学生习内容空洞,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学生认识上有误区。总认为伟人、名人的故事可表可写,而自己的故事渺小得不屑一提,岂不知自己的故事才最富有情感,才是最动的人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指导农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农村纯朴的风俗民情,享受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享受三农政策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帮助别人时得到的快乐。在享受生活同时,又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积累人生经验,体悟人间真情。有了丰富的积累,表达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联趣成文。这就是享受人生的诸多乐趣。
三、品尝读书的快乐,打好写作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学生家长相对而言更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农村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电视或电子游戏中度过的,文本的阅读量太低了,造成了写作时内容空洞,写作技巧匮乏。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写作基础。首先,阅读是唤起写作兴趣的途径;其次,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书是知识的海洋,具有充实人和造就人的丰富资源和强大魅力。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要鼓励他们多读书,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打好写作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引导学生多读书,而且规定了要保证阅读数量。因此应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结合实际生活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多给他们创造读书的条件和机会,尤其是文学名著。切不可只限于作文书及作文选刊。
四、摘抄,丰富语言积累;练笔,练习表达技巧
即使有了丰富的生活,如果你的语言贫乏,表达思想也是词不达意。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才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可以妙笔生花。所以培养语言素养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丰富语言应该是大量阅读的目的之一。我们要鼓励和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优美的文字就是丰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美国作家凯尔指出:“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的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写作是一门技能,单靠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和要求学生课外勤练笔,写日记,写感想,不拘于形式,自由表达,写的多了,语言自然就灵动起来了,表达的技巧自然也就娴熟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刘锡庆朱金顺:《写作通论》
3 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
4 陈美玲:《新课标下的习作教学初探》
篇10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离开了语言,思想内容便无以体现。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有不少地方值得分析细细品味。尤其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月的名句,无一字出现“月”,作者却又处处写月,表现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赏析的时候肯定要作重点。但在一个课例中,有位教师把它上成了一堂哲学课,以古代人的“闲”与现代人的“忙”为切入点,引发大家对旅游乃至生活的思考。可以说,这堂课虽然有新意,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语文味。我自己也曾开过一堂公开课《旅鼠之谜》,上完了感觉自己像上了一堂生物课。只是一味的介绍有关旅鼠的生活习性、繁殖等知识,而语言文字,或者说,作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几乎一笔带过。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常常面临这样两难的处境: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时,教学往往变成了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而教师积极关注情感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下滑。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概括这两种极端。于是有人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寻求两个极端的均衡点。我想,均衡并非各占一半。文言文教学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只有读懂了才谈得上情感价值观,才谈得上研究写法技巧,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而读懂并非一味地串讲,也并非对学生的质疑单纯地解释词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文本,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使教最终达到不教。至于文言词句的教学与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分析如何寻求两端中的平衡点,必须视文本而定。对那些文情并茂的文章,在学生读懂得基础上,不妨在情感价值观上多花些时间,尤其多加强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情感,学习语文。
既然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言语教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语言教学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又如何培养?如何提高?
1.重视阅读,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阅读,可直接接触到语言。做读书笔记,内容是多方面的,可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抄下来,可写读后感,这是将语言和思维整合的过程,既有对他人文章语言的分析,又有自己思想的表达。例如,《木兰诗》中大量铺排手法的运用,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段文字用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读者仿佛能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满市场转的身影),有力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与上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呼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使文句顺口,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所以学生也极易记诵,学生应该在初读时就能觉察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那些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抄下来,甚至写写读后感,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应该会有一定帮助。
2.重视课文语言分析和积累。
教材是获得语言的一大来源,教师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精彩语言进行精读精讲,以此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要求学生积累,在理解品味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摘抄,背记或仿写,以此强化记忆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读鲁迅《故乡》,读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语言低沉冷峻,色彩灰暗、模糊,了无生气。而写昔日的故乡,却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何等鲜明绚丽,何等明朗热烈。这是形象性的深度把握。《我的母亲》中“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一句,不能因其语言平淡而一眼掠过。母亲对败家子般的大儿子不是不怒,她是因大儿子是长子不便怒,又因自己是后妈不好怒,还因过年了不能怒,只好装作没事一样容忍大儿子的“败子”行为。这样更可看出母亲事事容忍、气量大的好品性。这是平淡语言的深度把握。概而言之,语言敏感能力的培养要从语言审读的实践中来。语言敏感能力来自对文本语言的深度把握,而培养与训练是桥梁,教师的不断提醒、暗示、解读、品赏,能使学生的敏感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3.教师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