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课堂活动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课堂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 课前准备;活动巧引;情感磁场;资源取舍
上过品德课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翻开品德课本,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文字表述较少,如果课堂上就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over了。这样的课堂毫无实效可言,更别谈生动性和趣味性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准备。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精彩的演出离不开台下幕后的精心策划,同样,一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也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上好品德课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一、活动巧引:让“乏味知识”显“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除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如法制、历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但这些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缺少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呈现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儿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动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影子的探索》一文,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小知识,如何将这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传授于学生,让他们明白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关系呢?我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前。课前,我带领学生与阳光亲密接触,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游戏,学生兴致可高了,他们尽情地和影子玩耍。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影子什么颜色的?它在我们身体的哪边?……通过问题的牵引,孩子们一下子在玩中发现了影子的特点(影子的方向、大小、有颜色等),并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影子画出来。通过课前愉快的探究活动,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味、发现身边的科学,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切切实实为课堂的学习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情感磁场:让“调查实践”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实践。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的情感自始自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流程。调查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为了通过教学达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大,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组织学生完成两项课前小调查:1. “我有一双慧眼”――“每天,父母为我做些什么”;2. “我是小小采访家”――采访爸爸或妈妈,要求谈谈“妈妈眼中的我或者爸爸眼中的我”。通过课前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懂得了自己一天一天在长大,身体在长大,知识在丰富,本领在增强,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继而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并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三、资源取舍:让“一地鸡毛”成“掸”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做好课前材料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上网获取需要的信息,孩子只需打开电脑网页,输入关键词句搜索,相关资料如同“一地鸡毛”随处可见。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孩子根本无法判断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用途?便“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捧着一叠资料,不切主题地长篇大论宣读一番,有些甚至错字连篇。此时,引导学生对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类、取舍尤显重要。
北师大版《中秋节》一课,执教之前,我并没有宽泛笼统地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而是对要搜集的资料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A. 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B. 回忆今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C. 了解过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D. 背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这样孩子们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如同“一地鸡毛”的资料能加以归纳取舍。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使孩子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搜寻有效资料,在活动中认知,在调查中感悟,在搜集中整合,最终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促进学生自我品德的健康发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韩泽平. 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课前准备[J].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2(2).
篇2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认知。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主题《包装袋上学问多》学习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鉴别食品包装袋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消费时注意辨别合格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篇3
关键词:思维方式 养成 发展
作者简介:张红宇,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遗忘。一方面,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依赖于教师的接受式学习。他们不去费心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获取知识最有效”、“用学到的知识能干什么”等问题,而是被动地“老师讲一点、自己就往脑子里灌一点”。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沿袭的载体,完全不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引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知识。
篇4
关键词:阅读课 创巧设情境 角色扮演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64
1 案例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案例为笔者在校内所观摩教师J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第2单元(The environment)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师J以考试大纲为抓手,考虑课型特点及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安排了5个环节,即:Lead-in,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Task-based reading, and Role play。她巧设语境,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在各个环节中,教师深度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Task 1: Discuss in a group of four, and create a situation in which all the words are used.
【 celebrate; fireworks; moon cakes; environment; economy 】
Task 2: Can you think of other ways people damage the environment?
[反思] 教师J在上课伊始做好了铺垫,鼓励学生开展group work。恰逢中秋节,发挥小组成员合力,学生很容易创设内含那五个词的情景――中秋节前商家为促进月饼销售,博得消费者眼球,对月饼盒精包装,及中秋节时全国各地大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破坏。教师J让这一活动在小组内开展,小组合作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思想碰撞和相互帮助,体验到成功的。教师J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真实参与,找到另一组陈述,并点评。在组与组之间“互访”的点评中,大家畅所欲言,而教者也穿梭在学生中,仔细聆听,并给出及时的指导。教师J精心设计的这一活动,通过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在一番头脑风暴后,而接下来的提问也就水到渠成了。
Step 2 Reading strategy
T: What is the procedure (流程)of a debate?
[反思]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辩论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J不是向学生灌输该如何,而是让学生自己浏览阅读策略部分的文字,自己获取辩论的一般流程,这也为接下来的“实战”做好了准备。
Step 3. Reading
Task 1: Giv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ask 2: Detailed Understanding
1. Note-taking: try to tell the way chemical waste destroys the world.
2. In Qian Liwei’s opinion, people have a wrong image of factories, businessmen and development.
factories:_______; businessmen:_____;developmemt:______.
[反思] 细节类、主旨大意类及标题类题目是学生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失分较多的。主旨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或段落大意的综合、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J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训练学生此方面的能力。从设计中不难看出,她紧跟高考,吃透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开展pair work,鼓励学生两两合作,归纳段落大意,让他们共同接受挑战。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她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这很值得肯定。对于采用Note-taking的形式,笔者也大加赞赏。在精读环节,大多采用提问的方式――老师无聊地问,学生毫无兴趣地答。究其原因是因将查找细节或推断题设计成问答题,其难度大打折扣,学生觉得索让无味。而Note-taking的形式,有综合、有概括、有归纳、有挑战,一方面,学生的斗志被激发出来;另一个方面,学生的查找细节、抓主旨、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处合理的活动设计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参与度、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话语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并为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做好了语言上的铺垫。
Step 4 Task-based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one proper word.
[分析]此环节教师J所设计的任务型阅读,所挖的空格符合《江苏省高考说明》要求。其中原词、归纳词、同、反义词、释义词的比例适当。既考查学生获取、加工、又考查了综合概括、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师J本着夯实基础、训练能力、掌握技巧、提高悟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5 Role play
T: Four students form a group. One acts as Lin Shuiqing and one acts as Qian Liwei. Each speaks one or two points. After the debate, the other two give your opinion.
[分析]此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本课所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遭破坏的信息,整理归纳,以备辩论时之用。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加以应用,还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积极思考,学生能深刻意识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必要性,并坚定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
Step 6 Homework
Finish A1、A2 in the workbook on page 102& 103.
3 点评
教师J通过给出提示词,创设语境,切入点妙,使学生的“学”能够和生活联系起来,搭建了平台,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设定情境、运用核心词汇使得活动有效开展,并能激发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她深度挖掘教材,阅读环节重在对学生的分析篇章结构、主旨大意等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和系统的梳理;任务型阅读环节的设计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词汇辨析与转化等细节的培养;角色扮演环节是输出部分,对学生的要求高,把所读、所学的归纳整理应用到辩论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安排得科学高效,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设计的活动有梯度,既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有利于优生拔高。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学生思考多、合作多、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不失为一节阅读优课。
不理想的地方是留给学生辩论的时间有点紧了,这部分的时间可从Task-based部分挤出,这部分的处理有些死板,不够灵活。
4 结束语
教师要把握阅读课的内在的规律,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开发,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考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做到高效链接社会现象和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篇5
如何让拼音卡片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孩子们玩得有趣,学得有效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卡片。
一、玩转卡片小窍门
窍门一:竞争比赛,激活课堂
有学者指出: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进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卡片也可以成为一项及时且效果明显的奖励。
例如,在学习复韵母发音时,教师拿着卡片“ai ei ui ao ou iu”,让孩子们以“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认读。当有孩子读得特别准确和响亮时,教师可以一边说:“你读得真准。瞧,ai来跟你交朋友啦!”顺势将卡片送给孩子,孩子此时的骄傲感定然高涨,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教师甚至还可以拿着读准的卡片扮成“ai”,对孩子说:“你把我的名字读得这么准,我要跟你握握手,我要跟你交朋友。”……
这样的送卡片形式,大受孩子欢迎。孩子们全神贯注于卡片上,在不知不觉中对拼音进行了认读、拼读和巩固,从而爱上了学拼音,享受到了学习拼音的快乐。
窍门二:换件新衣,粉墨登场
如果十节课中,教师出示的卡片都是方块状,那么,或许孩子们不会说什么,但他们的内心肯定会想:“唉,讨厌的卡片又来了,老师怎么这么喜欢用这招!”请切记,孩子永远是喜新厌旧的,如果昨天的卡片是长方形的,那么。今天的卡片就可以做成圆形甚至是花形、三角形等,不要太过花哨,但要稳中求变,孩子们也会因为多变的卡片而愈加喜欢拼音。
窍门三:适当改良,游戏调剂
用卡片“开火车”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拼音卡片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如果总是用同一个节奏开火车,孩子们的兴趣会慢慢地消磨殆尽。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一直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呢?我们可以稍微“改良”一下“开火车”的方式, 可以横着开,也可以竖着开,可以开“单轨火车”,也可以开“双轨火车”,还有“环城车”和“过山车”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卡片游戏不仅可以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拼读效果,而且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用卡片做游戏时,要切记掌握好游戏的火候,同样的呈现方式,节奏稍稍变一变,配合教师的表情等,会让师生之间擦出不同的火花,也会使拼音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窍门四:创设情境,卡片变身
低年级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常变常新那是必需的。小小的卡片也要具备如此魔力,才能久用不败。
上面已经说了,卡片的形状可以多种多样,但光光形状改变那肯定是不够的,得配合一些有“噱头”的“说辞”才行。简单地说,要为卡片的运用找到一个情境。
例如,将卡片剪成椭圆形,对孩子们说:“课上着上着,老师都有点儿饿了,正好我带了一篮鸡蛋,请大家尝尝。”接着,拿出卡片,配合游戏口令,教师问:“谁想吃鸡蛋?”会读的孩子举手并大声说:“我想吃鸡蛋。”接着,教师再请个别孩子回答,读出卡片的内容。
碰上圆形的卡片,若是正好临近中秋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卡片“卖月饼”:“转眼间,中秋节快到了。老师来咱们班卖月饼啦,想买的小朋友赶紧用你正确的朗读(拼读),把这些月饼都买走吧!”
还有像我们所熟悉的“摘果子”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将苹果状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孩子们来“摘果子”,摘对了,就将“苹果”采回家。教师甚至还可以问问采到“果子”的孩子:“赶紧尝一口呀,自己摘的果子甜吗?”这样,师生的距离拉近了,课堂融合度就更高了。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小窍门,实际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目标确定,但形式可以多样,我们可以给卡片加上包装,植入情境,让卡片不再单纯的只是卡片,赋予它生命,让它与孩子们互动,而教师则扮演“推动者”的角色,让小小的卡片成为教师寓教于乐的最佳工具。
二、玩转卡片之大忌
当然,掌握窍门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乎所以,在使用卡片时,要千万记住“两大忌”。
一大忌――拿着卡片“上蹿下跳”
在日常授课中,孩子认读卡片时,往往由教师手执卡片。这时候,特别是一些新教师,为了拉近跟孩子之间的距离,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拿着卡片走到了正在认读卡片的孩子身边,似乎这张卡片就是给一个孩子看的。这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孩子的注意力都随着教师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了转移,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实际上,虽然每次用卡片认读,几乎都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但我们要给每个孩子在自己座位上尝试的兴趣和机会。这时候,教师站立的位置就显得相当重要。要保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清楚卡片上写着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站立在整个教室的前方,且偏向正中,距离第一排孩子稍稍保持一些距离。拿卡片时,身子可以稍稍向左右侧一侧,保证左右两边的孩子也能对卡片上的内容一清二楚。
同时,这也能让教师更好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拿卡片,一边听孩子发音并纠正。教师还有一样重要任务,那就是关注那些正在“倾听”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逃离自己的“法眼”,站在全班孩子的面前,能够很好地起到用眼神提醒其他孩子的效果,确保卡片的效力产生最大的覆盖面。
二大忌――太过花哨,忽略内容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突出,他们喜欢花哨、俏皮一些的东西,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在低年段的课堂上,教师要思考各种各样新颖好玩的卡片运用方式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五颜六色的课件、生动有趣的卡片,这些都能让教师绞尽脑汁。
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太过注重这些外在的形式,例如,卡片的背景太过鲜艳,卡片底色比卡片上的拼音还要亮眼,卡片做得太小等,这就削弱了卡片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我们要记住卡片制作的原则:内容是主导,形式是辅助,形式永远为凸显内容服务。
篇6
今夜月明人尽望,有的人在看着那完美的月亮,心中憧憬着未来;有的人在焦急地等着“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到来;有的人思念着亲人,想着乡书何处达,叹着“人有悲欢离合”;有的人望着迢迢牵牛星和皎皎河汉女,心思不在明月上,而是为它们叹惜;有的人却无所事事,不知道改想什么,更不知秋思落谁家……我正欣赏着月的美,但仔细地看着,却发现它是有瑕疵的,有一点残缺。这时,我突然心一颤,眼泪流了出来。原来,我想到了小学的五班,和七五班对比,相差的是那么多……
小学的五班,纯洁、阳光、可爱又大气。在班里的风景胜过“晴空一鹤排云上”。记得运动会上我们的风采,无论输赢,永远能得到夸赞、鼓励;记得活跃的课堂上,我们为彻底研究一道题而用了两节课,那一个个面红耳赤的脸;记得认真负责的老师们,谁不想少干些活,但是,他们就是那样“可爱”,他们为了我们能舍去一切;忘不了充满友谊的同学们,当忘带了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急,一定会有人伸来援助之手,当有什么不明白的时候更不用急,总是有人能帮你讲清楚。不论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候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或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在六五班永远快乐、温暖。那时根本不用想什么天堂比世间好,到天堂如果没有六五班,何似在人间!或许现在你们形容这些是“幼稚”、“傻”、“无聊”等词,其实这就是区别,说出这种话的人形容的就是他自己。
一年又一年,风风雨雨;一日又一日,日起日落。友谊渗入我们的心底。五班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身影,弥漫着我们的幻想,洋溢着我们的情谊。点点滴滴的事,激起思念的涟漪;丝丝缕缕,牵着我们永远的五班……这是往事依依,是金色的回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命中第一个“离”悄然而至。我们每天上学,每个人依然笑得那么灿烂,依旧亲密如往昔,但我们心中清楚,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丝淡淡的惆怅。我们因为命运相遇,又因为命运分开,这是谁也变不了的。
其实,当时我没有觉得五班有多么的好,还想着,你们真烦,到了七五班就能摆脱了。所以我期待着,把时间盼了过去。我们分开了,虽然大多数在一个学校,相去复几许?却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现在我才知道,失去了,才懂得应该珍惜;痛过了,才会明白曾经是多甜。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不会对现在满意,当到了以后,才知道现在是多么的好。
我知道我回想六五班没有什么意义,望着那皎洁的明月,想起已分散的六五班,又想起教师节我们来了44个人,感恩节却组织不了了。我不希望这个数字越来越少,不希望有一天,曾经发誓“我们是永远的六五班”的人,变成现在普遍的那种“幼稚”、“无聊”。
是啊,现在的人全变了,使得月亮在十五都有瑕疵。我只能对永远的五班说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不能回到六五班,但是我只希望七五班能变得和它相像一点,摆脱“幼稚”和“无聊”,留下纯洁、阳光、可爱、大气的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月亮在一点点地残缺,它明年的中秋能再圆一点;人变得越来越“幼稚”和“无聊”,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到从前?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文化遗产 保护意识
一、从教材入手,以适当的形式导入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高一下学期) Unit 3 Back to the past在Welcome to the unit一课中,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文化遗产的图片导入。
Ask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Do you know what civilization is about?
然后向学生分别展示关于文化类别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并给出总结。
在完成对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后,给学生观看关于楼兰和庞贝的视频。讨论:
Q1.Can you guess why people disapp-eared from the two cities?
Q2.What happened to them?
在处理完“Lost civilizations”这篇文章的相关信息后,
Discussion: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it?
让学生讨论,收集信息材料并整合给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做到与时俱进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见到文化遗产的影子。中华民族的子民,无论身处何方,即便是天涯海角,“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中秋节,到了春节,一定会在心灵深处升腾起爱国之心、恋乡之情,体验作为中华子民的一种情结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每到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谈谈中国的节日。
用它们来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促使学生继承和传播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爱好,同学们成立了民族音乐、舞蹈、绘画、剪纸艺术等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活动,并把心得体会用英语表达出来,在每节课课前“5分钟个人才艺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给大家。这样,同学们都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对父母及周围邻居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与传播。
四、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也就是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保护文化传统、繁荣民族文化,关系到每一个中国的公民。
总之,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意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培养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授给每一位在校学生,让他们个个成为传播其意识的“文化小使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一、英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关键。
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教师据教学和学生之实际,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鉴于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有序的导入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完成英语课堂教学。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1.应景式的导入
顾名思义就是联系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由“景”引入课文内容的导入方式,如设计8A Unit 3 Welcome to the unit的导入。一开始上课,让一位同学出示了一张在大海里游泳的照片,由此引出暑假去何地旅游,有的说去了北京,有的说去了九寨沟,有的说去了海南。学生讨论至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的引入主题a day out,导入新课。在导课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
2.引入式的导入
上课伊始,学生们的注意很有可能还停留在前一堂课的解题思路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上,因此,此刻就需要引入式的导入来牵回他们的思绪,引起学生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的有意注意,从而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进入文本。
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2 Vecabulary时,语言知识目标需要介绍新的并复习旧的表达个人观点的形容词,正好是一位教师借班上课,这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Miss——
(由于学生不熟悉老师,所以问候中断)。
T:I am your new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iss Zhou, I am happy to see you! Are you happy to see me?(写下happy,为后面unhappy的学习做铺垫。)
Ss: Yes!(齐声)
T:Are you happy today?
Ss: Yes!(齐声)
3.启迪式的导入
当学生能够较好地自觉进入课堂,自主地研读文本,那么,导入就可以施展它更高一层的作用——使学生带着对文本的再解读任务,从和学生谈话开始,谈思想、谈生活、谈学习。但是并非是漫无边际地谈,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课文内容。此时启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7A 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简单介绍了一些中西方重要的节日,而且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正好是10月份,国庆节、中秋节、万圣节都在这个月中,在课的开始,笔者设置悬念:“This month is a special month for us.”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We will have a long holiday.It is special for me.”“Mid-autumn is coming!”围绕special一词开始了这堂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新课导入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根据新课导入的要求,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求通过合理的过渡,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同时每个环节的引入,要合情合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的转折点
教师引用新的单词、句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句子作为载体或作铺垫,或提供有助于学生领会其意的上下文,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缓的链接。
2.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
教师生动通俗的语言和炽热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3.研究学生的心理,熟悉学生的个性
篇9
一、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又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欣赏与体验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正是感悟人文精神的过程。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内涵的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旨在运用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建筑等,以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情感的效果。
在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艺术教学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珍藏起红领巾》的一系列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在《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再次体验入队时的感受,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充满理想的青少年时代;如感悟《生命之源》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长江的波澜壮阔,体验中华儿女在母亲河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历程,并教育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我们同学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艺术文化,我们的艺术教育应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如《唱念做打传神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我到民间去采风》、《秀色江南》、《洋洋八千兵马俑》、《乡谣土韵》等艺术内容的教学活动,艺术教育应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逐渐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营养,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艺术的时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高尚的艺术趣味。
二、以人文意识理解艺术教育
人文意识立足于人的知、情、意、行,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悟的过程,最终实现人文意识与艺术作品浑然一体。欣赏艺术作品不只是表达一种意念,更是他人体验、感受、情感得到升华的过程,人文意识与艺术教育两方面必须相互渗透,合理地把人文意识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中,把握作者的内在人文意识框架,构建丰富的艺术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秋天的节日》中有《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秋色如画·重阳节》、《歌唱祖国·国庆节》等内容,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了这些节日之中;《春日抒情》这一单元通过对春日的抒情,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家乡》、《东方风情》、《秀色江南》、《夏日情思》等的教学,最终使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的美,更发现了人类内心的美,进而体会到那种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悠悠人文意识,通过欣赏、体验、感受的教学形式,把人文意识有机地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
音乐、美术本身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更多关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不靠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富有美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如艺术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名家名曲,从歌词到乐曲,无不隐含着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它们所蕴涵的丰富人性情感,深奥的思想以及所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显示出鲜明的人文性。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学生,是教师采用激励法教学的一种尝试。音乐艺术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大量的音乐家值得我们去学习。如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那种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的精神,双耳失聪后依然创作不止,终将古典流派推向巅峰的顽强毅力。因此,有学生在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后这样写道:欢快而有活力的乐曲,其中不乏溪水缓缓而流的柔和,宁静的微风轻轻地吹过脸颊,柔柔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周围青草的喑喑气息,使人感到小草生命力之顽强。天空中飘着几朵悠悠的云彩,浅浅的、安谧的、静静的、柔和的,似一缕缕清香使你陶醉,又如一丝清风掠过你的心底,泛起层层细浪……伟大的音乐家通过乐曲透出他安闲自适的生活情趣。
三、以人文情怀感悟艺术教育
篇10
在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趣味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环节的活动要注意尽量全面涵盖课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主动探索知识代替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动态式结尾
1.表演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活动适用于起始年段的新授或复习课。《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描述中明确提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故“学”即为了“用”。通过课堂的新授和操练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能听、说本课的新词和句型,但在灵活运用方面仍有所欠缺。若此时教师在该节课结尾时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要求在表演中必须运用本课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这样学生既复习所学内容,又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如教学三年级下册Module4 Food Unit 1 “Do you like meat?”,在结尾处笔者设计了招收最佳服务员的表演活动,让学生运用新学句型:“Do you like...?Yes,I do./ No,I don’t. ”此环节既能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又能满足学生好表演的欲望,还给每一个学生开辟一个展示自己英语才能的舞台,人人均有机会说英语。
2.调查式活动
以调查、访问的方式结尾是巩固和扩展句型的一种好方法,常用于新授课。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Can you run fast?”,在结尾处笔者设计了为选拔运动员而作一个调查的活动。老师先做示范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表格里打钩或打叉。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不断运用“Can you...?”这个句式及其回答“Yes, I can./ No, I can’t. ”。本活动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3.歌谣式结尾
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故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编歌谣,从而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类结尾方式适用于三、四年级,如教学三年级下册Module 8 Position Unit 1 “It’s on your desk.”,在结尾处笔者创编了一首Chant:
Where’s the present? It’s in the box.
Where’s the present? It’s on your desk.
Where’s the present? It’s behind the door.
Where’s the present? It’s under your chair.
Where’s the present? It’s in your bedroom.
学习了上述歌谣以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不仅积极模仿,还自己创编,如:
Where’s my pen? It’s in my pencil-box.
Where’s my pencil-box? It’s on the desk.
Where’s my dag? It’s behind the door.
...
教学三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2 “He’s a doctor.”,笔者利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创编歌曲:
He’s a doctor. He’s a doctor. A a a,a a a.
She’s a driver. She’s a driver. Di di di,di di di.
He’s a policeman. He’s a policeman. Bong bong bong, bong bong bong.
She’s a nurse. She’s a nurse. Si si si ,si si si.
He’s a farmer. He’s a farmer. Hei hei hei,hei hei hei.
She’s a teacher. She’s a teacher. Hi hi hi,hi hi hi.
旧瓶装新酒,听着熟悉的调子,学生快速地记住本课的新知,以歌曲进行小结,有新意,学生喜欢,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模仿老师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去创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PK式活动
PK式活动满足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常用于复习课。例如在六年级的单词归类复习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分钟内,写出表Job/Animal/Fruit/Food等同类别的单词,正确书写最多单词的小组获胜。
二、静态式结尾
1.练习式活动
课堂练习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此类活动适用于三年级的书写教学课及高年级的阅读理解课。《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描述中明确提出“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字母,在书写方面经常受汉语拼音的影响,因此仅凭教师的讲解还不能对所学字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师就必须在课堂结尾时留出练习的时间,巡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当面指导,及时纠错。高年级的教材内容难度开始增大,有时还涉及一些语法知识。在课堂结尾时,为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可安排适当的练习并讲解,以便学生及时纠错,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六年级上册Module 4 “Festivals” Unit 1“Happy Thanksgiving!”这课中,课文要求找出I, me, my, we, our, 实际上是复习代词及其用法。通过完成表格复习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然后让学生做选词填空练习,最后归纳其用法。
2.悬念式活动
此类活动适用于有联系性的上下两课。每个人都存在好奇心、求知欲,越不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小学生更是如此。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内在潜能和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保持良好的进取心理态势。如教学六年级上册Module 4 “Festivals” Unit 1重点介绍美国节日Thanhsgiving Day 和Flag Day及其节日活动,Unit 2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Sp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Dran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及其节日活动。由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较为熟悉,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先从中国传统节日入手,即先教学Unit 2。这课结束时笔者这样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它们是……(引导学生说出Sping Festival春节,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 Dran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下节课我们将学习Unit 1,在这课我们将知道美国的两个重要的节日,且这两个节日都和林肯总统有关,想知道为什么,那就做好预习并查找感恩节和国旗日的有关资料。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3.首尾呼应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