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聘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
单 位:xxxxxx
姓 名: xxx
拟聘职务:助理工程师
填表时间:2014年8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
填 表 说 明
本表供国家教委承认的正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见习期满初次聘任(任命)专业技术职务使用。1-3页由本人填写,第4页由人事组织部门填写。填写内容应经人事组织部门审核认可。
一律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内容要具体、真实、字迹要端正、清楚。
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基 本情况
姓名
xxx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xxxx.xx.xx
相片
出生地
内蒙古xx
民族
汉
政治面貌
团员
标准工资
xxxx
身体状况
良好
最高学历
毕(肄、结)业时间
学校
专业
学 制
学 位
2013.06
xx大学
建筑设计
x年
xx学
外语程度
英语CET-4级
参加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情况
无
主要学习经历
2005.09——2008.06内蒙古xx市xx区第一中学
2008.09——2013.06xx大学
有何特长
无
-1-见习期工作情况
起止时间
工作部门及岗位
主要工作内容
2013.07至今
xx院 建筑师
主要参与建筑方案到施工图的绘制;与业主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
主要工作成绩及奖惩情况
1、先后参与了xx项目、xx药业、xx制药等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至今未出现违反强条的情况;
2、积极与业主进行沟通交流,力将业主的诉求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3、遇到问题积极请教研究,尽最大努力将设计与各专业相协调。
-2-见习期工作小结
2013年7月起,我有幸成为了xxxx研究院的一名新员工,实现了从应届毕业生到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通过这一年见习期的工作,我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各位同事的帮助下,逐步适应了工作环境,熟识工作流程,注重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各项任务,专业素养也随着项目的推进得到了提升,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见习期伊始,我主要参与建筑专业施工图的绘制工作,中间穿插涉及一些总图及方案设计。在这一年中,我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建筑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连贯的、需要集体参与的生产工作,要完成一个好作品,应协调好设计与其他专业,以及经济、社会、人际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在完成这些项目后,我认识到工业建筑是设计要求很高的建筑设计类型,其使用功能与性质具有特殊性、专业性与严格性等特点。对于工业项目有以下几点认识:1.工业建筑设计应重点考虑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和基地周边的情况;2.处理好各种流线的关系,包括人流路线、货流路线等;3.工业建筑同样要具有新颖富有现代感的造型立面设计;把握空间感和人性化也是必不可少的;4.工业建筑设计同时也要考虑造价经济因素。通过这些项目,我意识到要做好建筑设计,除了建筑外观要有所突破与创新,自身专业技术知识与其它各专业的配合更加重要。通过这一年里的各个项目,我在绘图制图等方面加强了规范性,并且深刻体会到建筑设计的严谨性与技术性,因此努力的学习《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规范图集,熟识厂房设计中常涉及到的规范条文,并运用在实际项目中。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公司的规定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特殊情况在不影响手头工作的前提下提前和室领导说明请假;在工作中,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向各位前辈求教,及时解决问题,在询问中得到的一些宝贵经验也让我受益匪浅。
建筑设计是需要长年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一年的工作经历仅仅是一个开始。回眸过去,我很感谢领导及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俗话说“勤能补拙”,今后我还会继续向周围有经验的工程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做到勤勤恳恳。在成长中领悟人生,在人生中感受成长。这一年的工作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今后我将更为坚定踏实的工作,努力进取。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3-
所在部门考核鉴定意见
公 章
部门负责人: 年月日
呈报单位考核审查意见
公章
技术负责人:
人事负责人: 年 月 日
单位聘任意见
公章
单位负责人:年 月 日
上级主管部门意见
公章
篇2
关键词 顶岗实习,实习指导,生产项目
所谓“2+1”模式,即以企业为中心,吻合工程施工周期,1年顶岗实习。
“2+1”顶岗实习模式在实施方法上是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校内学习和实训2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模式下,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实训任务,并取得中级专业技能证书;三年级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期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毕业答辩和高级工考证。
一些职业学校往往从二年级末暑假起,将实习生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以企业为片、岗位为点,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地点,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一方面,顶岗实习服从和满足生产任务和企业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时间短、不便于企业工作安排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时间上基本解决一些企业生产周期长和学生实习时间短的矛盾,确保了毕业生参与生产周期全过程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在实质上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而实习生在工程第一线增长才干,为实习单位和社会做出贡献,形成良性循环。“2+1”模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实习单位的用人,也更有利于实习单位考察聘用实习生。
一、顶岗实习的种类
1、直接就业型顶岗实习
学生学习两年期满后,由企业直接招工到企业上班。对于企业来讲,学生已经成为自己的职工,实习一年也等于就业一年;对于学校来讲,学生虽然已到企业就业,但毕竟还是在第三学年的学制期内,还是学校的学生。因此,这类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学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2、实习型顶岗实习
这类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确定安排就业,只是考虑安排顶岗实习,至于说学生实习一年后表现好的是否留用,将视一年后的情况而定。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按照与学校事先协商的条件按要求标准安排好顶岗实习;对于学校来讲,要充分地配合好企业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这个时期只是具有学校的在校生一种身份。
二、实施“2+1”模式的关键点:顶岗实习管理 “2+1”模式的关键是在长期以来学生顶岗实习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实习管理办法,配备高水平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规范化管理。基本做法是:根据“相对集中”的原则组织安排,到各主要实习点进行全过程的实习管理。
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并发放实习资料(包括实习计划及分组名单、实习指导书、实习日记本、月度小结、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告封面等)。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同样手执实习计划和指导书,以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
实习期间将所有实习点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对学生全过程管理,具体负责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专职教师定期在各实习点进行专题讲座和相关教学活动,巡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学生实习情况,批阅实习日记、实习月度小结,并与企业兼职教师配合考核实习成绩。
实习结束,根据每个实习生的全部实习文件,结合实习巡查的情况,由学院指派的实习指导教师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三、 实施“2+1”模式的要求:三个“合一” 一是“教师与工程师合一”。即要求专任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的比例达90%以上,同时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成一支高技能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专兼教师的比例不小于1:1。二是“教室与车间合一”。即要求在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训练,实现“教室”与“车间”的零距离对接。一些专业的课程教学案例使用真实生产项目内容,关键施工工艺使用“动画仿真教学资源”,还要设立专业网站等为学生提供大量专业信息及虚拟教学,使学生在校内两年学习期间,接受生产性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就是车间或工程现场的内容,指导老师就是工程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从校内到校外,均为“教室与车间合一”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作业与生产项目合一”。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作业必须与生产项目紧密结合。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一系列实训项目、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命题均与真实生产、工程项目,按照相应的实际标准完成,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均直接置于企业的环境与标准之内,以达到“作业与生产项目合一”的要求。
篇3
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皆围绕一条主线即:组成性质应用而展开。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对比,掌握不同结构材料的不同性质,比如混凝土、砂浆和砌筑块材等脆性材料的抗压性能远优于其抗拉性能,工程中主要作为受压材料,如用于受压柱和墙等,而建筑钢材和木材等韧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主要用于梁等受弯构件或构件的受拉部位。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密切结合工程实例。如对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可以分析技术上的原因,同时指出劣质建材或偷工减料产生的社会根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3]通过工程材料应用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材料性质的优劣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影响。又既加深了对材料性质和正确应用的认识,又增强了责任感,为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做准备。其他材料部分对其他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等,结合具备各功能的基本原理介绍现有不同的功能材料常见品种和优缺点,弄清如何根据不同工程应用条件合理选用功能材料。
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应该避免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对课堂教学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每节课的组织最好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用五至十分钟作引言:课堂前十分钟左右,学生大多还不能高效的接受教师所要介绍的内容,故教师不宜直入主题,设置引言可起到铺垫作用,使学生渐入情景,并激起其对本堂课主要讲授内容的求知欲。(2)用三十分钟讲授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讲授、可讨论等等。(3)用五分钟小结:小结是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使重点更加明确。(4)用五分钟引入下次课内容:小结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引入下节课将要介绍的内容,例如采用课前提问的办法,即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给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下节课讲述课程新内容前,先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课后通过自学获取知识,[4]同时方便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当然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除了时间和内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语速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抽象或艰深的东西,学生有一个理解和接收的过程,因此,讲课时忌语速过快。(2)讲解准确:在内容正确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力求准确。(3)力求精辟:对知识点的概括力求精辟,让学生掌握到精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2.2课内实验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贴近工程实际。课内材料试验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材料进行相关试验,可以掌握基本的试验操作和材料性能检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材料验收、质量鉴定、材料试验研究等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对所获得有关性质的实验数据,例如强度、弹性模量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结构的设计或分析等打下基础。为保证课内试验的教学效果,应做好实验组织和考核工作,细化考核指标,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开放试验室资源,鼓励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开展适当的创新性实验。
实习现场施工的工程实践是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来源。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完善相关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工地上,可以看到不同材料的具体应用、学到具体的施工操作和检测方法、了解常见工程弊病及其解决方法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建筑材料方面的设计竞赛,是另一种作用显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可以检验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由于有了展示和发挥的平台,下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而且通过学科竞赛我们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校正和促进作用。学科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经过实践修正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和前沿,学会查阅文献、制订方案、撰写论文等,为日后继续深造等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此类创新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作者:刘凤利 刘俊华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篇4
一、实习说明
1、实习时间:20**年5月20日至今。
2、实习地点:xxxxxxx
3、实习性质:毕业顶岗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工程介绍
(一)单位介绍
(二)工程介绍
建设中的xx项目是xx工程
三、实习全过程及小结
(一)实习过程
刚开始的前几天,按照公司要求,先对新工作人员介绍xx公司的企业文化,学习了大约有一个周的时间,正式走上实习岗位。我还有其他5名同学被分到了古镇口。我们来到的第一天,队长带领大家转了一圈工地,让我们知道起重工在这个工程中主要负责的工作。
下面来介绍我这三个月来的实习经历:
来工地的第一天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天,这是第一次真正从校门走上岗位,从理论走上实习的日子,所以心情还是蛮激动的,全身心觉得很轻松,也许再也不用坐在教室一坐就是一上午,一坐就是45分钟定时定课的时候(现在想想当时自己挺幼稚的)。第一次看到起重船,第一次看吊机,看到了课本上讲到的扭王块体。下午徐师傅(他是我们的企业指导老师)带着我们去工地转了转,给我们讲解了工地布置,让我们从整体上有了认识。第一次看到了预制扭王块体,及浇注工艺。当时正赶上浇注块体,所以理解起来非常简单,听现场施工师傅讲解的更加具体详细。知道了起重船常用的种类。师傅着重讲了在工地上的安全问题,在工地上要注意的事项。再三强调海上作业不同与陆地,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海里,如果没有人在现场的话,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工地不算很忙,主要等待潮水。
四月下旬,师傅带领我们出沉箱,第一次在海上呕吐,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注港工人的辛苦与责任,由于一些施工工艺,施工参数不能向外传播,故不做过多描述。
(二)工作小结
就我个人理解,下面简单说一下古镇口工程沉箱出运的过程。
1、方驳定位:在安装沉箱的基床位置下四颗锚将方驳定好位,并在方驳上安排好起重工等待给沉箱系缆。
2、沉箱就位:用港作拖轮将沉箱拖、顶到方驳附近,通过撇缆从沉箱上拿下两颗缆系在方驳的大桩上,使沉箱靠向方驳就位。
3、起重船就位挂钩:起重船在沉箱靠方驳之前先就好位,再将起重船移开100米,等沉箱就位后,起重船再慢慢靠近沉箱,等大钩对准沉箱中心时。绞紧各缆,定好位置,落下大钩。挂上沉箱吊索,准备安装沉箱。
4、灌水下沉安装沉箱:根据流速、流向和潮水位置,一般在接近低潮时进行灌水,灌水时所有单元的阀门同时开启,等沉箱接近基床顶面即停止灌水,通过测量定位使沉箱基本就好位,开启阀门向沉箱再灌少量水,并用起重船吊安沉箱。
5、安装收尾工作:沉箱安好后应尽快灌满水并随时检查测量沉箱位置有无变化,当沉箱舱格灌满水后,即将封仓盖板拆下吊到定位方驳上,运回码头。
四、实习收获及总结
这对于我是一次特殊的实习,脱离了课本的实习,心中不免有些压力。但好的机会,要大胆的尝试,才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我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工作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古镇口工程。实习工作中,虽然我占有一定专业优势(毕竟与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开始只是简单的听了师傅,觉得和课本上讲得差不多,但是随着日子慢慢的过去,心里感觉综合性的实习工作有太大的压力。因为真正的实体工程不像学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都是在一个相对理想化的条件下提及的;与学校不同的另一方面,在学校我们做自己需要的事情,做好做不好只关系个人利益,而实体工程反映其真实性,要切实观察,真正做到与实习相结合,工程需要什么,我们就按照要求去做,做到真正了解工程、关心工程、帮助工程、更要提高对工程的那份责任心。
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促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踏上社会,面临独立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作为在校生,我无悔自己的选择,作为工程的一员应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心甘情愿为工地服务。实习过程中曾多次跟随师傅冒大风、雨天起重,吊模板,用热情的工作态度,完成了一道道施工工序,在实习中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积极主动地请教现场有经验的老师傅们,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使我不断的得到进步,这次实习不仅仅是工作的平台,同样是学习的好环境。
短短实习,是一次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和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这个机会很难得,它会让我们一直习惯于书本的眼睛和大脑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也许应接不暇的“怪现象”会扑面而来,充斥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但是我们必须经受这样的冲击。就像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样,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应该培育和锻炼市场经济主体应对激烈竞争,适应多变市场,分散风险的这样一种能力,不适应的就应该被淘汰,最后留下的是质量优良的社会资产和适应能力强的经济主体。
篇5
一、狠抓基础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重视基础知识系统讲授,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传统的金工实习在操作前或操作中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设备结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基础知识和金工理论的传授不系统、不全面及无条理,再加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足够时间来消化零散的理论和知识,故实习后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工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并不能对基本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此,我校金工实习中加入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授环节,利用视频,结合讲授,让学生先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并安排足够时间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二、树立工程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实习初期,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讲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车、铣、刨、磨、镗、钻、钳以及铸、锻、焊等机床和工种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实习的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的选择和使用。实习中期,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部产品,对典型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分析,让每个学生编写工艺流程卡和加工工序卡,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分析各个工艺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将最优的工艺流程和工序卡集中起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每个零件的加工并进行产品的检验和装配。经过上述综合训练,学生初步建立了机械制造过程的工程观念,并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措施有了自己的经验。实习后期,重点引导学生算经济账,即让每个学生对本小组加工的产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工时直至管理费用进行核算,得出每部产品的成本费用。并由学生自己小结,提出降低成本的合理措施。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有质量意识,更要有经济意识,只有物美价廉的产品才会受到用户的欢迎。通过上述环节的训练,学生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质量保证和成本核算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为日后承担工程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校企合作开展实习
学校根据设备情况与自身发展需要,可以与相关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实习教学和生产经营。实习场所即车间,学生即职工,工件即产品,这种实习是真正的经济效益的生产,是教学与生产的融合,学生的培养质量发生质变。这种教学方法不单单让学生关注零件的设计和图形的绘制上,对于加工工艺、加工的精度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的控制也是倍加小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与实际的生产脱节,加强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呼应。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往往是安排学生加工一件羊角锤或鸭嘴锤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实际上,学生得不到综合训练,对机械制造的全貌更是缺乏了解。改革后的新模式是将学生分成产品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加工一台典型的机械产品,如齿轮泵、减速箱等。这种模式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先使学生熟悉各类机床和各个工种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进一步则掌握各类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的选择和操作要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己编写工艺流程和工序卡,然后由学生自己分工协作完成整台产品的制造、检验和装配。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面向工程实际的综合训练,同时也对一台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了全面完整的了解,对各类机床的功能和精度范围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但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使学生对各种“武器“的性能和使用场合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在产品制造中如何调用它们,则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强化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实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更新换代频繁,生产类型由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化。因此,对机械产品的加工相应地提出了高精度、高柔性和高自动化的要求。由于数控机床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检测与新型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具有高柔性、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的特点,因此,数控加工手段解决了机械制造业中常规加工技术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单件、小批量,特别是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问题。此外,还有高硬度、高韧性、高强度的材料加工必须用电火花、激光、超声波等特种加工的手段才能解决。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在先进制造业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金工实习教学中应使学生对这种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创造条件强化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实习。具体安排是,先通过多媒体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情况,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仿真技术让学生在机房反复演练数控加工中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走刀路线的选择和加工程序的编制。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到数控机床上熟悉工件的装夹,刀具的安装和对刀,机床面板的操作和数据的输入直至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实践证明,学生对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兴趣极浓。
五、设计和加工并重的实习
为了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金工实习中引入设计和加工并重的综合训练是完全必要的。具体安排是,先在机械、数控专业学生中开设创新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前人创新设计的经验,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从事创新设计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参照一些创新大赛的方式,给出设计课题的范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符合主题要求的产品设计和加工。由于该项综合训练周期较长,可以分段进行。创新设计课程的安排由教学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图纸则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产品的加工、检验和装配可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在金工实习基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篇6
实习时间:2018.1.20----2018.2.21
实习地点:乐昌市造厂
总结报告:
为期1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现在我就对这一个月的实习做一个工作小结。
篇7
这次实习期一共五天:结构和施工四天,建筑一天。
实习的工程项目有:XXXX办公楼、XXXXXXXX枢纽、XXXX学院新校区、XX大学XX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和学院综合楼、XX大学建筑馆
结构
一、结构选型
本次实习工程项目多为多层结构。对于多层结构而言,在XX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既能满足受力需要,功能需要而且相对而言经济性好,因此结构形式多选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目前结构选型中常用的形式,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机结合。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者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XX地区主要的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因此建筑物是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在这次实习中,所有的建筑平面都并不规整,不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但是结构设计者shixibaogao8.cn通过灵活的设缝和柱网的布置,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平面,从而使各个单独的分体系满足了抗震要求。
在抗震地区设缝应为防震缝,平面形状复杂时,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要求是: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均匀且少变化,使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均匀。由于本次参观的工程项目都属于多层建筑,因此在竖向布置上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多。
三、基础设计
任何建筑物都建在地层上,因此,建筑物的全部荷载都由它下面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等级、建筑布置和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结合施工条件以及工期、造价等各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
本次实习中各工程采用的基础形式,既有柱下独立基础(浅基础)又有桩基础(深基础)。以XX市XX办公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处于XX江畔,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位较高,并根据综合评价,采用承台桩基础最为适宜。XXXXXXXX枢纽的一幢配套用房也采用了桩基础的形式。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的桩直接与地基梁连在一起,取消了承台,二者类似柱与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
四、柱网的布置
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柱网的布置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功能和力学性能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优良的柱网布置能够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柱网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
3、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
4、方便施工。
五、承重框架的布置
柱网确定后,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梁柱刚接构成双向梁柱抗测体系。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
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
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
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由纵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分为三种:
(1)横向框架承重体系:横向框架跨数往往较少,有利于增加横向房屋抗侧移刚度;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建筑的通风采光。
(2)纵向框架承重体系:适用于大空间房屋,净空高度较大,房屋布置灵活。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体系: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能较好。
施工
大三暑期学校已经安排了我们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在那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机械设备,人员组织,施工方法,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进行学习。而本次施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毕业设计当中的施工设计,因此,我们的实习重点是放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的。
一、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配套投产,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投产先后顺序,都要服从施工组织总设计的规划和安排。安排各单位工程开竣工期限,满足配套投产;
②确定重点,保证进度;
③建设总进度一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
④重视施工准备,有预见地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工程开工的前头;
⑤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法,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⑥充分利用正式工程,节省暂设工程的开支;
⑦施工总平面图的总体布置和施工组织总设计规划应协调一致、互为补充。
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施工条件设计(或称施工组织基本概况);2、施工组织总设计;3、各个建筑物等单位工程的施工设计
二、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在确定工程施工目标工期基础上,根据相应完成的工程量,对各项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起止时间和施工工艺衔接关系以及所需的劳动力和各种技术物资的供应所优质的具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协调好施工时间和配置关系,是施工进度计划贯彻实施的首要条件。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的基本要求
1、保证拟建施工项目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努力缩短施工工期。
2、保证施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尽量组织流水搭接、连线、均衡施工,减少现场工作面的停歇和窝工现象。
3、尽可能的节约施工费用,在合理范围内,尽量缩小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的规模。4、合理安排机械化施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
5、合理组织施工,努力减少因组织安排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
6、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施工平面布置
1、施工平面布置的意义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指导现场文明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否则,施工场地布置不合理会造成施工秩序的混乱。一个项目的施工场地要容纳上百人上千上万的队伍进行施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难免会互相干扰,再加上施工场地布置得不明确或考虑不周到,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占用其他队伍的施工场地,影响其他队伍施工,就会产生纠纷。许多材料、机械需要存放,进行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时如欠全面考虑,就可能出现存放位置占用了建筑物的设计位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施工进度而增加施工成本。由于施工场地布置粗糙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并容易发生触电、失火、水淹等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施工场地的布置。
2、施工平面布置的作用
1)确定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
2)项目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互不干扰做到有秩序的进行施工。
3)可使施工所需各种资源及服务设施,相互间有效的组合和安全运行。
4)减少场内物、料的二次搬运费、降低施工成本。
篇8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2025;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8-02
一、引言
在我国提出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研究面向工业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是我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同时,工业领域对该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因此,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①专业定位,为抓住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这一良好契机,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及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并根据我院现阶段自身特点,我院将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方向,明确地将我院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②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经验,明确专业定位为依托合肥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③培养模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2.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并依据按以下基本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工作:①专业规模适度发展,从现在四个专业年招生9个班逐步发展到六个专业13个班。其中拟申办“信息安全”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急需的专业,也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所需的辅助专业。②在全面加强国际、校企合作办学,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突出实践”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校企合作。③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的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拟在实践教学内容别加入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的管理类软件、生产控制与仿真类软件开发实训。④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⑤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3.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辽宁地区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或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实习基地。①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针对本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业学分置换。②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③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开展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做讲座。④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三、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
首先,我们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了专业需求报告。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针对工业企业需求报告进行了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方案。再次,对方案进行了广泛意见征求,请了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专家进行评估和考核,同时进行了试点。最终形成了以下特色。
1.专业特色,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商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更具有面向工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的特色优势。
2.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宽基础、重技能、有特长、广选修。培养计划:制定了“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培养措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联合,共同培养(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紧跟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对面向工业和商业的泛在网络建设的人才需求极大,而目前该方面的人才短缺),本专业正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充分依托我校特色优势化工工业背景,有效地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小结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因为是新办专业,每年最多招收一个班,在校生人数为120人。从2010年制定的培养模式开始,该专业经历了三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分别为2010培养方案、2013培养方案和2016培养方案。在这三个培养方案中,我们都采用了“3+1”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即3年完成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4年进入全年技能实践培训学习。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继续完成技能培训。而教学内容设定上,在参考国家专业委员会认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按照工程教育的思想,分别设定了本专业的三个培养主线,即企业级网络工程系统设计与实施、java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net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一个企业级项目为指导,所涉及的项目实际内容分散到专业知识体系涵盖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在第4年实践环节开始时,就能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掌握专业各项知识和技能。就目前培养模式看,已经接近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服务辽宁智能制造行业。
参考文献:
[1]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72-176.
[2]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3]范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40-141.
Research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NG Jun1,GAO Wei1,ZHANG Xue1,LIU Jun1,FENG Ao-a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持续改善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的头脑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不断地进行修改调整,增加新内容、新方法,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基础工业工程》课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其任务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同时由于它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课程,是现场改善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学时应注重与生产现场实际相结合,介绍相关的基础工业工程的改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但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教学难点突出。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为途径,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融合,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现场改善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课程特色
工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物资、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述系统可能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基础工业工程作为教育部制定的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其特点就是在注重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又要结合社会实际、面向生产现场。由于课程涉及范围广泛,随着内容的不断充实和深化,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安排课程内容就显的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以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前面几届毕业生工作中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提炼,重点讲解学生在工作中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比如方法研究部分的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作业测定部分的秒表时间研究、模特排时法等,而对工作中用得不多的管理事务分析、标准资料法等内容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学院先进的生产系统实验室,安排了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组装电脑主机,逐步记录自己的双手作业过程,结合影像分析、秒表测时等多种手段,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组装过程进行分析改善。通过实验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改善意识。随着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组加快了课程建设的进度,建设了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教学案例、现场改善资料、基础工业工程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基础工业工程》教学包,对于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起到重要作用。课程组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模特排时法》分别荣获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省教育厅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案例教学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物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相继步入课堂,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一线生产现场,课程组配备了4台松下NV-GS26DV机用于采集生产现场案例,投资2万余元购买了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用于对生产现场收集案例进行后处理分析。同时,利用暑期实习机会,专门组织老师深入生产现场实地调研,获取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制作了《基础工业工程》多媒体案例教学课件。改进后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也将变得更为重要,教师不光在传道、授业,而且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切身的感受,学生就能加深教学内容的领悟与理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节课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有学习的热情,对上课的教师是否有“感情”。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者就会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为此,在《基础工业工程》授课过程中,对照现场拍摄的工人操作录像,安排学生扮演作业工人和工业工程师,演绎课堂知识点的分析和改善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合适的音像资料,生动展示课程内容目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料就是最有效的一种。在课程“模特排时法”章节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个学生动手拆装发电机的视频资料,详细诠释了模特排时法的21个基本动作,并让同学们依据视频去表演、去体会,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找到合适的视频资料为课堂所用也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4、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为了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课程组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组织人员建成了《基础工业工程》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试卷、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放在网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站连接工业工程行业的相关资源,方便学生随时上网学习课程内容,了解工业工程最新发展动态。通过网络资源的使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程学习的辅导力度,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业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专业,因而不能以一般工程类专业来对待。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而这种实践技能不但要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教学去培养,更需要深入生产现场去学习和锻炼。同时,《基础工业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方面中,课程更注重“实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课程组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暑假集中组织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现场观察企业的生产运行过程,记录工厂车间布局、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和工人作业过程,采用“5W1H”提问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发现现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系统瓶颈、工作效率、员工劳动强度等),测算出其消耗时间,并利用流程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等技术进行改进,提出新的方案。然后,确定新方案的工作量及有关作业时间,计算出正常时间,检查新方案的可行性。实习结束,撰写实习报告,并以“认识实习创新教育讲习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和相互交流。通过举办“认识实习创新教育讲习会”,充分展示学生在生产现场认识实习的成果,强化《基础工业工程》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幻灯片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IE意识,认识现代企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近几年来课程组非常重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中,改变期末书面考试一次定终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平时训练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工厂实践成绩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课程综合成绩,这样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检查与评定。这种考核形式旨在克服传统考试中题目的限时性、定向性、唯一性、单纯性的弊端,重在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减轻了以往期末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学生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使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从单一的知识层面拓宽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教学实验实习实践应用
基金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资助 XM1119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全国各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1]。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训练以及工厂实习实践三方面结合,让本科生对所学知识,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进行操作来对其工作原理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钱学森先生说过,理论、实验和计算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我们还将通过提供学生在工厂实习锻炼的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教学、实验、实习等阶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凝炼精品课程、创建学科特色优势、建设一流水平实验室、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要求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成果与教学效果、实验队伍建设与规划、仪器设备与操作、管理体制与机制、实践场所与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能协调发展,且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使其与学科特色或实际应用特色等紧密相连。
1. 理论、实验、实习实践相结合
首先,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贯穿于大学四年当中,通过方方面面进行灌输,例如专业课、专选课、公共选修课,甚至讲座、竞赛等等形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其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课操作、社会实习实践要紧密联系。课堂是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而实验室是立体的、更加形象的获取知识的场所,建设一流的专业和学科都离不开一流的教学手段与实验平台;同时还要走进车间、工厂等,经过实际锻炼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同时强调相应学科专业背景和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例子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最后经过实习实践锻炼进一步加深认识[2]。这样,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同学们仿佛重温一次前辈科学家们从实验出发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在实验教学或实习过程中,也引导同学们进行机理探讨,将观测到的现象、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一所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水平以及社会实践水平,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计算机模拟作为辅助
其次,部分专业经过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讲授之后,还可通过利用计算机来丰富教学过程。通过改革原有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新型实验课程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管理与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一部分教学中设计并应用了虚拟教学软件、计算机模拟软件等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工具。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际实验操作相互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掌握。
3. 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
再次,我们着眼于学生自主知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课内理论、实验与课外研究的结合,规定学习内容与科技竞赛活动、科技项目和实践相衔接,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进行科研创新创造条件。对于感兴趣并想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来提高自己的学生,相应的提供了自主发挥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科技想象力得到了发挥,科技创新的潜力与激情得到开发与培养。每年都有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科技制作和设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电力杯竞赛等中获奖。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目前正在扩大,渐渐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同学,并且通过赛前的动员与方案征集,赛后的评奖观摩,营造了整体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生培养等措施[3,4],建立该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机制,营造本科生、研究生共享的高端实验硬件平台。
4. 科学研究小论文的作用
最后,重视课堂交流与沟通,重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与解决能力,提倡对理论、实践过程及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写科技创新感想、科学研究小论文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在写创新感想、研究小论文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亲自参加过的科技制作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总结,并且也是一个从头至尾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自己的创作,还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创新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无疑对于学生是一次真正的进步,而不是做完科技创新作品就相当于完成了任务,还需要重新思考、理顺整个思路。与此同时,还可以阅读一些其他的科研小论文,来增强、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除参考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回答问题情况、动手能力等考核依据之外,对利用实验实践课程知识参与科技制作和竞赛的学生采用加权评分,对提交或发表科技创新感想、科研小论文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分等。
5. 相关专业的结合
在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以太阳能工程为主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讲授各种太阳能光伏材料、光伏发电的基本理论知识,开设光伏材料制备、测试等操作实验,最后通过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电站/厂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光伏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等太阳能发电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通过理论课及基础实验课,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光伏材料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光伏材料的电学、吸收和发光等基本特性的分析方法,掌握光伏材料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组织实习、工厂实践,印证并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驾驭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的能力,熏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及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实验实践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学习之外,营造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生动、开放的观摩、实习环境,供学生方便、快捷的了解和掌握光伏材料制备及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与所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形成以实验、实践支持教学、带动教学,保持内容的先进性,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坚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将理论教学方向与国家能源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继续推动理论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理论教学体系,使其更能与时展相适应。与此同时,将继续加大对实验教学及其条件的投入,加强实验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更多著名企业合作,扩充、新建实验室,对现有设备、软件进行补充。并且还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完善计算机仿真及模拟等技术平台,增加计算机在知识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也在积极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的特色,积极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著名高校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交流活动。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还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学教师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是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按照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打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的界限,培育现有师资、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年轻教师,逐步形成经过工程化训练、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先进教学模式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教学、科研、实验、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6.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将理论教学、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习锻炼、创新竞赛等环节紧密结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优势,培养高级光伏发电技术与管理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中国光伏发电产、学、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领军人才和重要学术骨干,为国际光伏发电行业提供高水平光伏发电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军. 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00-105.
[2] 姜和,刘德蓉,王金波,贾云,熊伟。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J].高校教育工程,2010,(5):77-7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